最佳回答

過山龍
2023-07-30 12:39:18
搪瓷的砂鍋是可以煎熬中藥的,當出現(xiàn)這些癥狀的時候,要根據(jù)目前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和改善,使你得到幫助的,幫助的話,會使你受到嚴重的影響和損害的,建議根據(jù)目前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和處理幫助,使身體得到有效的調(diào)整和改善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常州-薛**
回復
-
就是那個人
回復最好用砂鍋或搪瓷鍋,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為最理想,因其受熱均勻,性質(zhì)穩(wěn)定,煎汁濃,質(zhì)量高,搪瓷燒鍋也可選用。不宜使用鋁鍋或銅鍋。因為鋁、鐵、銅的金屬活性較強,很可能與中藥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學反應,這種化學反應,輕者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發(fā)生沉淀,藥液中有效成分降低,重則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產(chǎn)生毒性。
-
松柏友
回復要選好煎熬中藥的容器
煎熬中藥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制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在藥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不會?干擾?藥物的合成與分解,導致影響藥效。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藥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藥內(nèi)所含的鞣酸質(zhì)、甙類等成份起反應,造成藥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fā)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要掌握服用方法。
中草藥有?冷服?、?熱服?之說,服藥時間也有講究。
溫服法:即藥液不涼不熱時服用,一般藥物和補藥多用此法。
熱服法:趁藥液比較熱時服用。熱服可發(fā)汗解表,治療內(nèi)寒癥,可助祛除沉寒痼疾,寒藥熱服可治假寒真熱證。
寒服法:將藥液放涼或冷藏后服用。此法用于治療內(nèi)熱癥,寒服可助清解熱毒。
頓服法:即一次將藥服完,能迅速發(fā)揮藥效,適用于治療重病和胃腸道疾病。
頻服法:即數(shù)次頻飲或含咽,此法多用于咽喉疾病。
沖服法:因沉香、木香等芳香藥久煎影響藥效,故先將藥物置入杯中,趁熱將湯藥沖入杯內(nèi),溫浸片刻后再服之。
調(diào)服法:此法多用于犀角、羚羊角、牛黃、田七等藥物。一般將這些藥物另行研成粉末,用適量湯劑調(diào)和或用水、酒、醋、蜂蜜、蔗糖等調(diào)勻服下。
送服法:丸、散、丹、膏等用溫開水送服;祛寒藥用淡鹽水送服;活血化淤藥用酒送服均可助藥效。
含化法:將藥丸或藥片含在口中,讓其逐漸在口中溶化,以發(fā)揮療效。
空腹服法:空腹服藥就是在飯前半小時或飯后兩小時服藥。主要用于驅蟲、攻下或治療四肢血脈病。
飯前服法:飯前30-50分鐘服藥,治療虛證和腸胃病時常選此法。
飯后服法:飯后15-20分鐘服藥,治療心肺疾病時常選此法。
解表藥一般宜溫服,為了達到發(fā)汗的目的;解毒藥、止咳藥、清熱藥則應冷服;滋補藥宜空腹溫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藥在睡前半小時,以加強藥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后服藥,對胃腸有較強刺激的藥物更應飯后服;瀉下藥須空腹時服,而不宜于夜間服用,大便通暢后則應停藥;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藥,減輕胃的負擔,或先服姜汁少許,以降逆止嘔;中藥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葉、乳汁易和某些藥物發(fā)生化學作用,降低藥效。
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fā)揮療效。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②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③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2) 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fā)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壞。①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多的藥物;②不宜久煎的藥物3)包煎 ①花粉類藥物;②對含淀粉、粘液質(zhì)較多的藥物如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③對附絨毛藥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4)烊化沖入 對于一些膠類或糖類,粘性大,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后,沖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會導致藥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
一副中藥應該煎煮幾次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jié)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喝中藥的禁忌及注意事項
喝中藥的禁忌,雖然在現(xiàn)今這個社會,西藥的種類繁多,但是還是不少疾病需要喝中藥來治療,中藥并不是西藥那么普遍使用,那么喝中藥的禁忌有哪些呢?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以下就給你詳細介紹一下:
一、在服用中藥的時候千萬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如果與中藥同時服用的話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二、在服用中藥的時候千萬別吃吃蘿卜,因為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卜不僅會降低補藥的效果,還有可能影響藥物的補益作用。
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腸炎病人,在服用健脾、溫胃和胃藥的時候,千萬別吃大蒜。因為大蒜里面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所服的中藥不能有效地發(fā)揮治療作用。
四、服中藥煎劑及丸藥的時候,不宜吃生、冷、油膩的食物。因為生、冷類食物不但刺激胃腸,而且還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此外,患有瘡、皮膚病人忌食魚、蝦、蟹及羊肉、豬肉等食物。水腫患者忌食食鹽。肝炎患者忌食辛、辣、油膩。
-
xuzhujun728
回復分類:醫(yī)療健康 >> 中醫(yī)
解析: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如何熬制中藥
現(xiàn)在世界似乎掀起了一股綠色革命,如讓地球綠起來,電腦綠色軟件及中醫(yī)藥的綠色治療等。在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的今天,西藥的毒副作用越發(fā)顯現(xiàn)出來,再濫用抗生素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人們開始尋求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yī)藥將會發(fā)揚光大。中醫(yī)藥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同疾病斗爭中發(fā)揮了不可磨滅地作用,現(xiàn)在西方國家也正開始重視中醫(yī)藥,過去英、美兩國對中醫(yī)藥采取抵觸政策,現(xiàn)在都已逐步開放中醫(yī)藥的準入。而在我國有相當?shù)哪昵嗳藢χ嗅t(yī)藥知識所知甚少,尤其是有病在醫(yī)院開回來中藥不知如何煎熬,在這里我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一下中藥的煎熬知識:
中藥的煎藥方法十分重要。明代醫(yī)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醫(yī)家徐靈胎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梢姡椒ú豢珊鲆?。
1、對煎藥器皿的要求
最好用沙鍋或搪瓷鍋,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為最理想,因其受熱均勻,性質(zhì)穩(wěn)定,不宜使用鋁鍋或銅鍋。因為鋁、鐵、銅的金屬活性較強,很可能與中藥中的成分形成化學物質(zhì),輕者使藥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發(fā)生沉淀,藥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則生質(zhì),產(chǎn)生毒性。
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藥并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xiàn)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此外,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時藥液不斷翻滾。鍋蓋應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揮發(fā)流”。煎鍋要經(jīng)常保持清潔,每次煎完藥后最好立即去掉藥渣,以免影響下次煎藥效果。
2、注意加水量加水量應根據(jù)藥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時間的長短而定。一般頭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沒藥材超過藥2—3厘米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減。 3、煎前浸泡
為了提高煎出率,藥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攪拌后浸泡30~60分鐘。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zhì)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zhì)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4、掌握火候
5、注意時間
第一、滋補類藥品
一般頭汁煮沸后,文火煎半小時至一小時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時左右。個別的需燜煮數(shù)小時以上。因這類藥品多為植物根莖、果實,動物的甲、角、殼等,質(zhì)地堅硬厚實,難于溶解,煎藥前常需搗碎,并適當延長煎藥時間。
第二、解表發(fā)汗類藥物
一般急火煮沸,再煎3—6分鐘即可。此類藥多系植物全草或花、葉,質(zhì)地輕揚、氣味辛香,富含揮發(fā)油煎煮太久容易使藥物有效成分揮發(fā)逸去,降低藥效。
第三、一般性藥
具體情況,一般煮沸后再煎半小時即可。藥物煎煮時間的長短,除與藥物的質(zhì)地有關,一般來說,凡質(zhì)地硬、氣味難出的藥物,煎煮的時間以長為宜;質(zhì)地軟松、氣味易出的藥物煎時宣短。
另外有些煎服法不同如先煎、后下、另煎、兌服、烊化、病在上宜飯后服、病在下宜飯前服、對胃有 *** 的藥宜飯后服等不同的煎服法,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