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百薇
2023-07-31 19:49:32
補鈣,功能鍛煉。
最新回答共有4條回答
-
平淡之
回復
-
太原`趙**
回復骨折與脫臼
正骨心法要旨
《趙政中醫(yī)正骨經(jīng)驗》
骨折新療法
一、治療骨折為什么要中西醫(yī)結(jié)合
在我國有兩種醫(yī)學,骨折治療上中西醫(yī)各有—套方法。西醫(yī)治療骨折時主張“廣泛固定”、“完全體息”。采用包括骨折部上下關節(jié)的石膏外固定,長期連續(xù)地骨牽引和手術切開內(nèi)固定等方法。—骨折對位較好,但骨折愈合慢,治療時間長,病人痛苦大,醫(yī)療費用高,還會出現(xiàn)一些合并癥。
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治療骨折,具有獨特的理論和方法。依靠長期積累的豐富臨床經(jīng)驗,應用巧妙的手法將骨折整復,只在骨折局部施用夾板固定,鼓勵病人早期活動,主張“動靜結(jié)合”。因而,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復好,病人痛苦小,醫(yī)療費用低。但對一些難以整復、不易固定的骨折,骨折對位差,往往造成畸形愈合。
固定與活動、骨骼與肌肉、局部與整體。內(nèi)因與外因是骨折治療中四個重要而又長期未很好解決的矛盾。在中醫(yī)與西醫(yī)、西醫(yī)與西醫(yī)之間,始終存在著分歧。提出了“動靜結(jié)合”(運動與固定結(jié)合)、“筋骨并重”(功能恢復與骨折愈合齊頭并進)、內(nèi)外兼治(整體與局部兼顧)、醫(yī)患配合(醫(yī)療措施與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密切配合)四項新的骨折治療原則,找到了體現(xiàn)上述原則的以手法正確整復、小夾板局部固定和病人自覺功能鍛煉為特點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骨折新療法。
這種方法不是中醫(yī)與西醫(yī)方法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對某些骨折操作上的局部改進,而是將中西醫(yī)在骨折治療上的精華部分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提高,而且有了新的發(fā)展。它具有骨折愈合快、治療時間短、病人痛苦少、醫(yī)療費用低、功能恢復好、合并癥和后遺癥很少發(fā)生等優(yōu)點。
二、骨折整復手法的關鍵何在
肢體是人體的運動器官,它是以關節(jié)為樞紐,以骨骼為支架,以肌肉收縮為動力而進行運動的。當肢體受到強大暴力或因肌肉的強烈收縮造成骨折后,骨折斷端因受外力作用和肌肉的牽拉而移位,肢體因失去骨骼的支架作用而喪失活動能力。因此,主治療骨折時,首先進行整復,把移位的骨折斷端重新對好,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骨折斷端對的越好,支架越穩(wěn)定,病人就能及早進行活動,骨折就可以迅速愈合。因此,對每一個骨折病例都應當認真地整復到滿意的程度,有的要求解剖對位,有的要求功能對位。為了實現(xiàn)解剖整復和堅強固定的目的,有些西醫(yī)學者廣泛地采用了手術切開整復和金屬內(nèi)固定的辦法治療骨折,這個方法固然治療了不少用手法或牽引不能治療的病例,但也給骨折患者帶來了新的麻煩。手術對骨折病人來講等于傷上加傷,把閉合性骨折變成開放性骨折,增加了創(chuàng)口的感染機會,加重了組織的損傷,減低了骨折的愈合能力,因此骨折遲緩愈合或不愈合率反而增高。
從中醫(yī)整復前臂骨折時要用“分骨手法”和固定時要用“分骨墊”的道理受到啟發(fā),認識到前臂的特殊本質(zhì)就是旋轉(zhuǎn),骨折后出現(xiàn)的四種畸形中,旋轉(zhuǎn)也是主要的,只要解決了旋轉(zhuǎn)畸形,其他畸形就迎刃而解了。整復時,用力從骨折部的掌背側(cè)進行“分骨”,可以使靠攏的骨折段分開,尺撓骨間隙增大,骨間膜緊張,懸張于撓尺二骨間的骨間膜在緊張的情況下就牽動骨間嵴,使之相互對峙,骨折遠近段會旋轉(zhuǎn)到中立位。在“分骨力”的作用下,遠近段的兩骨相互穩(wěn)定,兩骨間的寬度自然相等,各自成為一個單位,復雜的雙骨折既能象單骨折一樣一起整復。在夾板固定下“分骨墊”繼續(xù)發(fā)揮“分骨”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住對骨折愈合不利的旋轉(zhuǎn)活動,使骨折保持在整復后的位置直至骨折愈合,病人肘腕關節(jié)都能照?;顒樱瑤讉€星期骨折愈合,肢體功能也隨著恢復。用這樣一個簡單的辦法解決了過去用復雜的辦法難以解決的問題,顯示了中西醫(yī)結(jié)合療法的優(yōu)越性。前臂骨折是這樣,其他骨折也是這樣。中西醫(yī)結(jié)合療法由簡單到復雜,由骨干到關節(jié),由四肢到軀干,由新鮮到陳舊,由閉合骨折到開放骨折,逐步發(fā)展起來,并從實踐中模索出一套新的骨折整復手法: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zhuǎn)屈伸,端擠提按,搖擺觸碰,按摩推拿;夾擠分骨,折頂回旋。八種手法可以靈活地使用于各種不同類型的骨折,隔著皮肉可以把錯位的骨折對好。這種辦法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反復地實踐,方可純熟掌握。
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幾千年來依靠手法整骨,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jīng)驗,且有較深刻的認識:“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于舊也。----故必素知其體相,認其部位,一旦臨癥機觸于外;巧生于內(nèi),手隨心轉(zhuǎn),法從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謂手法也?!边@些高度概括的科學性總結(jié)仍應為今人所遵循。因此,在整復前,首先要,仔細分析骨折發(fā)生的過程,明白了道理,才能制定出正確的整復方案,有了方案始可選擇合適的整復手法,有了具體手法才能決定兩手用力的方位和力量的大小,有了力量這個物質(zhì)基礎,就可以巧妙地將骨折整復。成功了積累經(jīng)驗,失敗的吸取教訓。經(jīng)過多次的實踐和反復總結(jié)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就可以逐漸達到古人所說的:“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乎手法,然后治自多效”的程度。
三、小夾板的固定力由何而來
骨折整復后必須固定,是為了保持骨折在整復后的位置,防止再移位。而骨折整復后再移位,主要是受兩種肢體內(nèi)在力的影響。
1.肢體重力:肢體重量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它的重心是隨肢體的伸屈而移動的。重心遠離骨折線,因重力而致的移位傾向力就愈大。
2.肌肉的牽拉力:骨折再移位是被動的,肌肉收縮活動是主動的。肌肉收縮活動,可以引起骨折再移位,是其消極的一面;但是骨折只有通過肌肉的協(xié)調(diào)活動,才能維持固定在整復后的位置。
任何外固定都是一種外力,它可以保持骨折復位后的位置,把骨折部的活動減低到最小限度,而不能使骨折斷端一點不動。在骨折未愈合前,骨折斷端的活動是絕對的,而固定只是相對的。骨折斷端的活動有兩種:一種是對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動,一種是對骨折愈合有利的活動。問題的關鍵在于采用什么樣的固定方法,既可以控制使骨折斷端的不利活動(旋轉(zhuǎn)、成角、分離),又能保留對骨折愈合有利的活動(對向擠壓)。
夾板只固定骨折局部,它的分量很輕,幾乎不增加肢體的重量,骨折部的上下關節(jié)都能活動,骨折遠側(cè)段關節(jié)面以下的肢體重力被能以活動的關節(jié)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傾向力就大大減少。夾板是用布帶捆在肢體上,保持著合適的松緊度,固定用具與肢體表面總是緊密相貼,隨著肢體一起動。當肌肉收縮時肢體周徑變粗,夾板的壓力增大。有紙墊部位的壓力更大,夾板隨之發(fā)生形變,骨折不會變位;反之,當肌肉松弛時,肢體周徑變細,夾板對肢體的壓力下降,夾板形變后的彈力集中作用于紙墊的部位,不但可以保持骨折在整復后的位置,原來復位不夠理想的骨折還可以逐漸矯正。
因此,我們認為夾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固定,它是一種動力平衡,是以動制動,適應肢體的生理要求,符合外固定的力學原理。夾板是捆在膠體外面,它的固定力來自肢體內(nèi)部,是外力通過內(nèi)力而起作用。夾板局部外固定還可以將骨折的整復、固定和功能鍛煉三個步驟密切地結(jié)合在一起,整復時即有固定,固定了還可以繼續(xù)整復,在固定中肢體都能活動,基本上免除了關節(jié)強直、肌肉萎縮、骨質(zhì)疏松、骨折遲延愈合和不愈合等合并癥的發(fā)生。
四、功能鍛煉可以加速骨折愈合
中西醫(yī)結(jié)合使骨折愈合明顯加快,整個治療過程顯著縮短,骨質(zhì)疏松、骨折遲緩愈合和不愈合近乎消滅,其原因就在于骨折在夾板固定下,肢體能夠活動。夾板局部固定?!N能動的固定,假若病人不密切配合,不敢活動,不但夾板的固定效果差,骨折的愈合也慢。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骨折
(一)局部治療與整體治療并重
骨折是外因造成的,但骨折以后會引起整體內(nèi)一系列的變化。中醫(yī)認為“肢體損傷于外,則氣血傷于內(nèi),營衛(wèi)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很明確的說明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局部受了傷,不能只從局部著手,而應該從局部與整體的統(tǒng)一關系去考慮。
中醫(yī)治療骨折有“去瘀生新”的學說,治療骨折“必須以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能去則骨不能接”。中醫(yī)所指的“瘀血”涵意較廣,包括整體的“氣血”障礙和局部的血腫。血腫不是骨折愈合的基礎,血腫過大時,對骨折愈合會起到阻礙作用。從最近的臨床材料和動物實驗證明,骨痂形成主要是靠骨折端的骨外膜深層細胞和骨內(nèi)膜細胞的增生與分化,血腫過大對于骨折兩端向中央伸展的成骨細胞的“會師”;能起到阻礙作用,這是和祖國醫(yī)學的“去瘀生新”學說一致的。為達到早期“活血化瘀”,中醫(yī)主張內(nèi)外用藥。根據(jù)動物實驗證明:內(nèi)用藥有較明顯的活血作用,外敷藥有較好的散瘀作用。
(二)固定與活動相結(jié)合
在骨折治療上,為了保持骨折對位,使骨折斷端愈合固定是必要的。而活動則是保持肢體生活能力,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物質(zhì)代謝的重要因素,這是對骨折的愈合有利的。但固定勢必影響肢體活動,因而在骨折治療過程中,存在著動與靜、固定和肢體活動的矛盾關系,是促進骨折愈合、保持關節(jié)功能的關鍵。
中醫(yī)的局部包扎固定方法,體現(xiàn)了骨折愈合所要求的“動靜”結(jié)合的原則。因為它只固定受傷局部,而不固定骨折部的上下關節(jié)。利用有彈性的紙墊和小夾板,把骨折局部固定起來,既可以保持整復后的骨折位置,限制骨折斷端的活動,尤其是對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動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又能讓肢體和肌肉進行必要的生理活動。當肢體活動時,外固定隨著肢體一塊動。由于紙墊的壓力和固定夾板的彈性作用,使肌肉收縮活動所產(chǎn)生的內(nèi)在動力,傳達到骨折斷端,在骨折端之間產(chǎn)生一種對向擠壓的作用。這種作用能保持和促進骨折的復位,是一種生理刺激,對骨折的愈合是有利的。
在固定骨折時,應把固定的時間和范圍減小到最低的限度,而使活動在不妨礙骨折愈合所必須的固定條件下擴展到最大程度。在治療過程中,對動與靜,應根據(jù)不同部位不同類型骨折的各個不同階段的病理特點,和病人對治療時不同的具體反應,給以適當?shù)呐浜?。一般來說。上肢骨折從治療一開始,就應進行主動活動,活動愈早,骨折愈合愈快,功能恢復也好;下肢肌肉豐富,肢體長,分量重,骨折部的剪力大。因此無論單純局部包扎外固定或同時加用骨牽引,要有一個2至3周的固定維持期,在此期間除被動活動外,病人可主動用力鍛煉肌肉收縮,以后即可逐漸練習肢體伸屈活動。
在骨折未愈合前,無論采用什么樣的外固定,只能使骨折部的活動減低到最低限度,而不能使骨折部絕對不動。利用局部包扎外固定是使肢體內(nèi)部動力由骨折所引起的不平衡達到平衡,以保持骨折復位,以及在有限的固定條件下,又能充分進行肢體活動的固定方法,是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固定,合乎肢體的生理規(guī)律,能促進骨折愈合,使肢體功能恢復到正常。
(三)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同時發(fā)展,相互促進
治療骨折的目的,在于恢復肢體功能,恢復肢體功能的關鍵在于骨和軟組織兩者都得到合理治療。因而在治療骨折時,既要促進骨折早期愈合,又要保持肢體功能。局部包扎固定,能使固定和活動結(jié)合起來,加速骨折愈合,又能使骨折的整復、固定和功能恢復三個階段密切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保證肢體功能恢復。如果在一個時期內(nèi)單純考慮整復、固定或功能恢復,不僅治療過程長,病人痛苦多,且易招致肢體功能難于恢復。治療骨折,在整復時就照顧到固定,在固定中又有部分整復;同時,由固定開始就進行功能鍛煉。這樣把整復、固定與功能恢復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隨著骨折愈合,肢體功能也基本恢復。在治療骨折的初期,對腫脹的肢體末端,施行按摩,以助腫脹消退,為了不讓關節(jié)發(fā)生僵硬,每日活動骨折部的上下關節(jié),鼓勵病人在肢體不動的情況下,不斷練習肌肉收縮活動以防肌肉萎縮,肌腱粘連,只要骨折局部穩(wěn)定,患肢疼痛消失,功能鍛煉就由被動轉(zhuǎn)為病人自動活動,提倡能動則動,能走就走,采取這種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治療方法,由于不需要功能恢復期,骨折愈合的全部過程就顯著縮短,大大減少了病人的痛苦。
制定一套完整的骨折治療方法
用一種道德的辦法將骨折復位,把骨折部固定而不要影響肢體的活動,讓病人在骨折愈合期間生活得象正常人一樣,說這是一種理想的骨折治療方法?,F(xiàn)在我們通過十大手法,在不增加病人痛苦,不加重局部損傷的情況下可將骨折整復,利用十二種外固定形式進行固定,不但可以將骨折保持在整復后的位置,而且通過合理的功能鍛煉,隨著骨折愈合,肢體功能也基本恢復,原來復位稍差的骨折在活動中還可以自動矯正,骨折對位可以越來越好,病人身心健康,情緒飽滿,與醫(yī)生密切配合而使骨折早日康復。
正骨治驗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骨折是以現(xiàn)代解剖學為基礎,正確的認識骨折的生理、病理規(guī)律,吸收中西原有經(jīng)驗,針對每個不同部位、類型的骨折,應用不同手法進行整復和固定及有效有節(jié)制的功能活動,來達到治療目的。
通過以上方法的治療,促進了血液循環(huán),加強了物質(zhì)代謝,使成骨及軟骨細胞迅速生長而形成骨痂,這樣即加速了骨折愈合又及時的恢復了患肢功能,克服了因長期持續(xù)的石膏固定帶來的再移位的傾向性和因循環(huán)遲滯造成局部營養(yǎng)不良、肌肉蔞縮、骨質(zhì)脫鈣、肌腱粘連及一系列合并癥的發(fā)生。
要想達到正確而順利的手法復位及固定和藥物治療,其首要條件就是必須要有詳細的檢查和確實的診斷,只有這樣才能根據(jù)骨折的種類、損傷程度以及骨折斷端移位的形式來確定整復手法及固定和藥物治療方針。
骨折分類的意義:
整復:明確骨折類型常能提示獲得滿意的復位方法。
固定:也能提供骨折斷端復位后是否穩(wěn)定的條件。
只有明確骨折的類型,才能施用正確的復位手法,選用適當?shù)耐夤潭ㄓ镁?,從而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牽引助手三要求:1、知病情;2、懂手法;3、有臂力。
墊:是維持復位,矯正殘余移位的重要手段。
制作務必適宜,放置必須準確。
《醫(yī)宗金鑒》
作者吳謙,字六吉(生活于公元十八世紀),安徽省歙縣人,為清著名醫(yī)學家,曾任太醫(yī)院刊,為《醫(yī)宗金鑒》的總修官(今主編)。此書成于公元1724年。
正骨心法要旨
手法總論
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于舊也。但傷有重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遲速,及遺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盡其法也。蓋一身之骨體,既非一致,而十二經(jīng)筋之羅列序?qū)伲指鞑煌?。故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nèi),手隨心轉(zhuǎn),法從手出。或拽之離而復合,或推之就而復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則骨之截斷,碎斷,斜斷、筋之弛、縱、卷、攣、翻、轉(zhuǎn)、離、合,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況所傷之處,多有關于性命者,如七竅上通腦髓,隔近心君,四末受傷,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氣素壯,敗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亂施;若元氣素弱,一旦被傷,勢已難支,設手法再誤,則萬難挽回矣。此所以尤當審慎者也。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無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誠以手本血肉之體,其宛轉(zhuǎn)運用之妙,可以一已之卷舒,高下疾徐,輕重開合,能達病者之血氣凝滯,皮肉腫痛,筋骨攣折,與情志之苦欲也。較之以器具從事于拘制者,相去甚遠矣。是則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
手法釋義
摸法: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以及表里虛實,并所患之新舊也。先摸其或為跌撲,或為錯閃,或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
接法:接者,謂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于舊也。凡骨之跌傷錯落,或斷而兩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亂,或岐而傍突,相其形勢,徐徐接之,使斷者復續(xù),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蛴檬址ǎ蛴闷骶?,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醫(yī)者之通達也。
端法:端者,兩手或一手擒定應端之處,酌其重輕,或從下往上端,或從外向內(nèi)托,或直端、斜端也。蓋骨離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則不待曠日遲久,而骨縫即合,仍須不偏不倚,庶愈后無長短不齊之患。
提法:提者,謂陷下之骨,提出如舊也。其法非一,有用兩手提者,有用繩帛系高處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輔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傷之輕重淺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輕提,則病莫能愈;輕者重提,則舊患雖去,而又增新患矣。
按摩法: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揉摩之也。此法蓋為皮膚筋肉受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斷折者設也?;蛞虻鴵溟W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jīng)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jié)之腫,其患可愈。
推拿法:推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拿者,或兩手一手捏定患處,酌其宜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若腫痛已除,傷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轉(zhuǎn)搖不甚便利,或有筋縱而運動不甚自如,又或有骨節(jié)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暢,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經(jīng)絡氣血也。蓋人身之經(jīng)穴,有大經(jīng)細絡之分,一推一拿,視其虛實酌而用之,則有宣通補瀉之法,所以患者無不愈也。
已上諸條,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于臨證之權(quán)衡,一時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器具總論
跌撲損傷,雖用手法調(diào)治,恐未盡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則未可云醫(yī)理之周詳也。爰因身體上下、正側(cè)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輔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復合,欹者復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則危證可轉(zhuǎn)于安,重傷可就于輕。再施以藥餌之功,更示以調(diào)養(yǎng)之善,則正骨之道全矣。
內(nèi)治雜證法
方法總論
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損傷之證也。專從血論,須先辨或有瘀血停積,或為亡血過多,然后施以內(nèi)治之法,庶不有誤也。夫皮不破而內(nèi)損者,多有瘀血,破肉傷菌,每致亡血過多。二者治法不同。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補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無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更察其所傷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jīng)絡氣血多少之殊,必先逐去瘀血,和榮止痛,然后調(diào)養(yǎng)氣血,自無不效。若夫損傷雜證論中不及備載者,俱分門析類詳列于后,學者宜盡心焉。
《傷科匯纂》
作者胡廷光,字睛川(生活于公元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今浙江肖山縣人,為清代醫(yī)學家。此書成于1815年
接骨歌訣
接骨由來法不同,編歌依次說全功,若能洞達其中意,妙法都歸掌握中。骨折大凡手足多,或短或長或脫臼,或凹或凸或歪側(cè),務將手足慎撫摩。長者脫下短縮上,突凹歪斜宜度量,身上骨若斷而分,須用三指摩的當。內(nèi)如脈動一般呵,骨折斷碎無別何,整骨先服保命丹,酒下骨軟方動他。手足斷須扯捻好,足斷而長添一勞,先須腳底牢袋實,斷傷骨下微譚高。足跟之下更高譚,病痊無患自證驗,如不袋實骨尚長,以后愈長愈可厭。此為縮法之手功,手長難療成廢躬,歪從患骨下托起,扯直無歪歸于同。合奠不突還原樣,凹者捻妥無別尚,試手必以兩手齊,試足須將腳并放。復臼膏藥自急需,光細布攤稱體膚,長短闊狹隨患處,膏宜攤厚摻多鋪。將膏緊裹包貼定,夾非杉皮力不勝,浸軟漸剖去粗皮,板長患處短方稱。還當排得緊重重,夾上布纏纏莫松,纏布闊宜二寸許,從上至下盡力封,布上再扎三條帶,中間上下護要害,先縛中間后兩頭,寬緊得宜始安泰。如縛手足斜折斷,中間緊而兩頭寬,骨斷若如截竹樣,中寬聚氣緊兩端。氣血斷處來聚著,手用帶兒復掌絡,腳要米袋兩邊挨,挨定不動勝妙藥。對癥湯丸日日施,藥洗換膏三日期,三七之時骨接牢,房事油腥犯不宜。紫金丹作收功例,骨仍堅固無流弊,我今編此手法歌,傳與后人須仔細。
上骱歌訣
上骱不與接骨同,全憑手法及身功,宜輕宜重為高手,兼嚇兼騙是上工,法使驟然人不覺,患如知也骨已攏。茲將手法為歌訣,一法能通萬法通。
托下巴歌訣
頭骨圓圓曰骷髏,下把骨脫兩般求,單邊為錯雙邊落,上似彎環(huán)下似鉤,兩指口中齊重捺,各腮頰外共輕揉,下巴往里徐徐托,托上還須用帶兜。
提頸骨歌訣
人登高處忽逢驚,首必先墜頸骨頃,面仰難垂惟伸續(xù),頭低不起則端擎,腔中插入須提拔,骨上歪斜要整平,兩看有無他磕碰,臨時斟酌度其情。
整背腰骨歌訣
脊背腰梁節(jié)節(jié)生,原無脫骱亦無傾,腰因挫閃身難動,背或身僂骨不平。大抵脊筋離出位,至于骨縫裂開弸,將筋按捺歸原處,筋若寬舒病體輕。
上肩骱歌訣
損傷骨膊手筋攀,骨骱猶如杵臼然,若是肘尖彎在后,定當耾骨聳于前。常醫(yī)或使兩人拉,捷法只須獨自掮,倘遇婦人難動手,騙中帶嚇秘家傳。
托肘尖歌訣
臂膊之中曰肘尖,凸凹上下骨鑲粘,直而不曲筋之病,屈若難伸骨有嫌,骨裂縫開翻托好,筋橫縱急搦安恬,仍當養(yǎng)息懸于項,屈曲時時疾不添。
挪手腕歌訣
腕似農(nóng)車水骨聯(lián),仰翻俯復曲如聯(lián),行車竭蹶應防復,走馬馳驅(qū)或致顛。手必先迎筋反錯,掌如后貼骨開偏,輕輕搦骨歸原處,骨若還原筋已痊。
上大腿骱歌訣
環(huán)跳穴居跨骨前,中分杵臼似機旋,筋翻腫結(jié)腳跟趨,骨錯斜行腿足跛,宜用手牽并腳代,或施布縛及繩懸。
推膝蓋骨歌訣
膝骨形圓蓋膝間,原系活動各筋扳,蓋移腿上腰跨痛,骨走臁中步履艱,若出外邊筋腫大,如離內(nèi)側(cè)腘難彎,推筋捺骨歸原位,抱膝相安何足患。
拽腳踝拐歌訣
足趾足跟踝相并,傷筋動骨致難行,腳尖向后應知挫,踝骨偏斜定是擰;骨突骨拗宜摸悉,筋翻筋結(jié)要分清,筋須揉撥又須拽,筋若調(diào)勻骨亦平。
《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作者蘭道人(生活于公元九世紀),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為唐代骨傷科醫(yī)家。 此書可能成于公元841—846年。
理傷續(xù)斷方
醫(yī)治整理補接次第口訣
一,煎水洗,二,相度損處,三,拔伸,四,或用力收入骨,五,捺正,六,用黑龍散通,七,用風流散填瘡,八,夾縛,九,服藥,十,再洗,十一,再用黑龍散通,十二,或再用風流散填瘡口,十三,再夾縛,十四,仍前 服藥治之。
《證治準繩》
作者王肯堂,字宇泰,號損庵,自號念西居士(公元l549一1613年),為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此書成于公元1608年。
傷損總論
傷損論曰:夫傷損必須求其源,看其病之輕重,審其損之深淺,凡人一身之間,自頂至足,有砍傷打傷跌傷及諸刃傷者皆有之。凡此數(shù)證,各有其說,有當先表里而后服損藥者,為醫(yī)者當循其理治之。然醫(yī)者意也,不知意者,非良醫(yī)也?;蛘叻A性愚昧,不能觀其證之輕重,明其損之淺深,未經(jīng)表理通利,先服損藥,誤人多矣。有因此痰涎上攻,有因此大小臟腑閉結(jié),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謂醫(yī)不三世,不服其藥,信哉!此論治損傷之大綱也。然用藥故不可差,而整頓手法尤不可孟浪。
清代宮廷正骨醫(yī)療機構(gòu)
綽班處概況
清代八旗兵善騎射,且又有“善仆營”、“鍵銳營”,故常發(fā)生墜仆跌折、關節(jié)脫臼、跌打損傷及箭矢傷。由于上駟院主要任務是為宮廷養(yǎng)馬、馴馬,士兵經(jīng)常受到傷害,在上駟院設有綽班處(綽班即滿語正骨)。同時太醫(yī)院沿襲明制設九科,其中有正骨科和瘡瘍科(可治箭傷)兩個機構(gòu)同時存在。
嘉慶24年(1820年),朝廷對太醫(yī)院做了整頓,將正骨科取消劃歸上駟院綽班處,成為宮廷大內(nèi)唯一骨科醫(yī)療機構(gòu),進入全盛時期,醫(yī)療技術日漸成熟,涌現(xiàn)出大批蒙、滿、漢各族優(yōu)秀醫(yī)生。
清初上駟院綽班處著名蒙族骨科醫(yī)生覺羅伊桑阿,(1736-1795年)是以正骨起家而成為巨富。他教授徒弟的方法,是以竹管截為幾段,外用布包,然后讓學生摩擦竹管,使截斷的竹管每節(jié)經(jīng)摩擦對合好,就像沒有截斷一樣。然后再用這種手法接骨,均獲很好效果。上駟院綽班處手法的特點是:穩(wěn)、準、正、整、接、實,從學術流派上代表綽班處技巧型的手法。傳授方法主要是口傳身授,文字記載較少。
道光中期,德壽田醫(yī)生長,滿族人,生卒年月不祥,德公受業(yè)于上駟院綽班處。由于治療骨折、關節(jié)脫臼、軟組織損傷及其他慢性疾患有獨到之處而名噪京城,人稱“綽班德”。除內(nèi)值供奉外,還常隨侍圣駕。為正五品銜御醫(yī),嫡傳第子桂祝峰。因德公長壽,光緒年間還曾親傳業(yè)于桂祝峰之弟子夏錫五。
由于太醫(yī)院與上駟院均未設按摩???,所以綽班處在德壽田、桂祝峰乃至清末夏錫五期間,同時擔負推拿、按摩的治療。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推拿接摩的對象及病種有一定的局限性。推拿手法強調(diào)“意念歸一”和“功力修養(yǎng)”,即重在拇指推拿的“一指禪推拿法法則”,意念歸一即指給病人施用手法時精神要集中,用意念來導引指力,宜輕宜重,柔中寓剛,剛中寓柔,剛?cè)嵯酀?,辨證施治。功力修養(yǎng)即指力的鍛練與修養(yǎng),施用手法時柔和深透,重而不滯,輕而不浮,而且含氣功修養(yǎng)之功力。通過手指與患者肌體的接觸而發(fā)功,使病人有“得氣”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種感覺是無法用文字語言詳盡描述的。這就是手法功力的體現(xiàn)。德公與其弟子桂公是把技巧與功力集于一身的代表人物。
綽班處著名醫(yī)生覺羅伊桑阿教授弟子接骨方法時,口傳身授,其重點在“接”字上。而至道光年間德壽田在綽班處教授弟子手法時從摸字開始,“摸法”用于診斷,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沒有X光機,診斷病情全靠手摸,“摸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公將“摸”的絕技傳授給綽班處每個弟子,一視同仁毫無保留,以治病救人為
-
西安-杜*
回復車禍后頭部外傷如何急救
車禍后頭部外傷如何急救,人遭遇車禍最容易受傷的恐怕要屬頭部了,處理不好的話,很可能留下終身遺憾,以下了解下車禍后頭部外傷如何急救,學會一些生活小常識,生活中一定能夠用得上。
車禍后頭部外傷如何急救1車禍往往是在瞬間發(fā)生的,主要由于疲勞駕駛、酒后開車、路面處理技術欠佳以及在不熟悉的路段高速駕駛等原因造成。車禍輕則擦傷、碰傷,重則常引起多器官受損的復合傷,現(xiàn)場急救不及時殘廢、死亡率很高。
車禍發(fā)生后,無論是司機還是乘客只要意識還清醒就要先關閉發(fā)動機,對于撞車后起火燃燒的車輛要迅速撤離,以防油箱爆炸傷人;
如果只有一人駕駛車輛,汽車翻倒后無力從車中爬出的,可鳴笛或閃動大燈向路過車輛發(fā)出求救信號;
頭部外傷急救:
1、發(fā)現(xiàn)受傷者,應盡快檢查頭部有無外傷,是否處于危險狀態(tài)。最重要的是不要隨便移動患者,并按以下程序迅速搶救:a取昏睡體位:即讓負傷者側(cè)臥,頭向后仰,保證呼吸道暢通。b若呼吸停止則進行人工呼吸,若脈搏消失則進行心臟按摩。c若頭皮出血時,用紗布等干凈直接壓迫止血。
2、如果頭受傷后,有血液和腦脊液從鼻、耳流出,就一定要負傷者平臥,患側(cè)向下。即左耳、鼻流出腦脊液時左側(cè)向下,右側(cè)流時右側(cè)向下。如果喉和鼻大量出血,則容易引起呼吸困難,應讓受傷者取昏睡體位,以使其呼吸方便。
注意事項:
1、受傷后只有頭痛頭暈,說明是輕傷;除此外還有瞳孔散大,偏癱或者抽風,那至少是中等以上的腦傷了。
2、腦外傷病人一旦出現(xiàn)頻繁嘔吐、頭痛劇烈和神志不清等癥狀,那就決不可大意,應速送醫(yī)院診治。
3、受傷后如有腦脊液流出時,最好不要用紗布、脫脂棉等塞在鼻腔或外耳道內(nèi),因為這樣地引起感染。
車禍后頭部外傷如何急救21車禍撞傷頭部有什么急救處理措施
人一旦遇到車禍的話,最容易受傷的恐怕要屬頭部了,處理不好的話,很可能留下終身遺憾,所以,我們必須提前學會車禍中頭部受傷的急救處理措施,以免后患。
1.發(fā)現(xiàn)受傷者,應盡快檢查頭部有無外傷,是否處于危險狀態(tài)。最重要的是不要隨便移動患者,并按以下程序迅速搶救:a取昏睡體位:即讓負傷者側(cè)臥,頭向后仰,保證呼吸道暢通。b若呼吸停止則進行人工呼吸,若脈搏消失則進行心臟按摩。c若頭皮出血時,用紗布等干凈直接壓迫止血。
2.如果頭受傷后,有血液和腦脊液從鼻、耳流出,就一定要負傷者平臥,患側(cè)向下。即左耳、鼻流出腦脊液時左側(cè)向下,右側(cè)流時右側(cè)向下。如果喉和鼻大量出血,則容易引起呼吸困難,應讓受傷者取昏睡體位,以使其呼吸方便。
注意事項
1.受傷后只有頭痛頭暈,說明是輕傷;除此外還有瞳孔散大,偏癱或者抽風,那至少是中等以上的腦傷了。
2.腦外傷病人一旦出現(xiàn)頻繁嘔吐、頭痛劇烈和神志不清等癥狀,那就決不可大意,應速送醫(yī)院診治。
3.受傷后如有腦脊液流出時,最好不要用紗布、脫脂棉等塞在鼻腔或外耳道內(nèi),因為這樣地引起感染。
2頭部撞傷應該怎么辦呢
從樓上或是窗戶跌落時,或者從床上摔下來,都會撞到頭部,如果只是撞傷手腳,尚無妨,
要是撞到頭部,就必須注意,嚴重的可危及生命。
(1)急救處理
①大聲哭泣,即可放心:
如果大聲哭泣、意識清楚、沒有嘔吐,即可證明癥狀較輕,只要讓其保持安靜即可,但是有時候外表癥狀較輕,卻可能發(fā)生腦部出血或頭顱骨折,最好接受診查。
②精神模糊時,應立即聯(lián)絡救護車:
這時頭部沒有外傷,也可能發(fā)生腦部出血,如果意識模糊或昏迷不醒時,應使其躺下,盡快聯(lián)絡救護車。
③出現(xiàn)這些情況時,必須求醫(yī)診治:
平常不嘔吐的孩子卻發(fā)生嘔吐或表情不對時應求醫(yī)診治。
嘔吐時、引起驚厥時、惡心時、耳和鼻出血時、摸頭就凹陷或膨脹時,應求醫(yī)。
④觀察2~3天:
頭部若有異常,在2~3天內(nèi)就會發(fā)生癥狀,有時候可能驚厥或突然昏倒。
應冷靜觀察2~3天,只要有異常,立即送醫(yī)院。
(2)家庭護理
用毛巾冷敷腫皰,有擦傷、割傷的要消毒。即使割傷是小傷,為了慎重起見,也要送醫(yī)院處理。
用清潔的紗布壓迫出血的部位以止血。撞傷的部位要冷敷,不要搖晃或撫摸頭。
立著抱寶寶避免嘔吐物進入氣管。
當天盡量保持安靜,晚上也要觀察寶寶有沒有惡心、嗜睡、頭痛及驚厥
3頭部外傷應該怎么急救
在交通事故死亡者中,頭部外傷占半數(shù)以上,而且60%~70%死于傷后24小時以內(nèi)。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識,有很大的可能使受傷者轉(zhuǎn)危為安。
急救措施
1.發(fā)現(xiàn)受傷者,應盡快檢查頭部有無外傷,是否處于危險狀態(tài)。最重要的是不要隨便移動患者,并按以下程序迅速搶救:a:取昏睡體位:即讓負傷者側(cè)臥,頭向后仰,保證呼吸道暢通。b:若呼吸停止則進行人工呼吸,若脈搏消失則進行心臟按摩。c:若頭皮出血時,用紗布等干凈直接壓迫止血。
2.如果頭受傷后,有血液和腦脊液從鼻、耳流出,就一定要負傷者平臥,患側(cè)向下。即左耳、鼻流出腦脊液時左側(cè)向下,右側(cè)流時右側(cè)向下。如果喉和鼻大量出血,則容易引起呼吸困難,應讓受傷者取昏睡體位,以使其呼吸方便。
注意事項
1.受傷后光有頭痛頭暈,說明是輕傷;除此外還有瞳孔散大,偏癱或者抽風,那至少是中等以上的腦傷了。
2.腦外傷病人一旦出現(xiàn)頻繁嘔吐、頭痛劇烈和神志不清等癥狀,那就決不可大意,應速送醫(yī)院診治。
3.受傷后如有腦脊液流出時,最好不要用紗布、脫脂棉等塞在鼻腔或外耳道內(nèi),因為這樣地引起感染。
4揭秘不小心撞到頭的注意事項
頭什么癥狀要注意
發(fā)暈,開始幾天暈得想睡覺,近幾天也覺得自己有些暈,感覺自己老晃。
最好做CT;
注意多休息;
一般7-10天痊愈;
如果可能,注意排除頸椎損傷;
可酌情口服治療眩暈的藥物。
不小心撞到頭的注意事項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意外,我前不久就在不小心腳滑狠狠的摔了跤,腦袋撞到了地板好疼好疼,回顧從前好幾次撞到頭的經(jīng)歷,我深深的覺得需要寫一篇關于撞到頭的經(jīng)驗,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方法/步驟
做下休息
首先,找個地方慢慢坐下來,如果是在摔倒在地上就在地上坐一會,讓自己緩一緩。
不要用手去揉頭
我們小時候撞到了長輩總是幫我們狠狠的揉一揉,希望能夠消腫。其實,撞到頭最好不要用力揉,越揉越容易起包,加重腫脹。
撞到頭什么癥狀要注意
用冰敷痛處
如果有條件的話大家可以用冰袋或者毛巾包著冰塊對痛處進行冰敷,如果沒有冰塊大家也可以用冷水浸濕毛巾后敷在痛處,可以幫助消腫和止痛。建議可以敷20~30分鐘。
關注身體變化
感受一下自己是否出現(xiàn)暈眩、惡心想吐、胸口發(fā)悶等情況,如果存在這種情況,且較長時間不消失,建議大家去醫(yī)院檢查一下。
24小時后可用熱敷
在受傷24小時后可以用熱毛巾敷一下痛處,有助于幫助促進血腫吸收,讓包消下去。
長期觀察
其實撞到頭這種情況大概每個人都會遇到,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不過大家也不可以粗心大意,如果痛處長時間存在,比如一兩個月還沒有好,也建議大家去醫(yī)院咨詢一下。
撞到頭什么癥狀要注意
孩子頭部撞傷以后應該注意什么?
小兒頭部撞傷多由交通事故,墜跌或運動以外引起。嬰幼兒頭顱骨較薄,富彈性,含膠質(zhì)多,容易變形或塑型,因損傷部位及不同應注意下列幾方面:
(1)顱骨骨折。巨大的頭皮血腫常合并有骨折,嬰幼兒多見乒乓球樣凹陷骨折,周圍呈環(huán)狀骨折邊緣,有時需施行手術,防止骨折片陷入而壓迫腦皮質(zhì)。常見癥狀:1.鼻咽部血腫,鼻腔內(nèi)有腦脊液。2.外耳道流血或有腦脊液漏,中耳出血,面神經(jīng)癱瘓等。顱底骨折應防止顱內(nèi)感染引起腦膜炎。
(2)腦損傷。閉合性腦損傷分腦震蕩,腦搓裂傷及腦干損傷。腦外傷后立即出現(xiàn)神志不清,可有數(shù)分鐘到數(shù)小時,或有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及合并局灶性神經(jīng)癥狀,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治療上應降低腦水腫。腦干損傷,指的是損傷橋腦,中腦和延腦生命中樞,嚴重者會出現(xiàn)呼吸,循環(huán)衰竭。
(3)顱內(nèi)出血。根據(jù)出血的部位分為硬腦膜炎外出血,腦膜炎下出血,蛛網(wǎng)膜下出血。巨大血腫會產(chǎn)生壓迫癥狀,應急癥手術。
5頭部受傷縫針后如何護理
頭皮外傷 頭皮位于頭顱的表層,顱腦外傷時首當其沖,故在顱腦外傷中,多有頭皮損傷。單純的頭皮外傷,并不會引起嚴重后果。單純的頭皮外傷可分為擦傷、挫傷、血腫、裂傷和撕脫傷。
頭皮擦傷和挫傷是累及頭皮表層或全層的損傷,傷面不規(guī)則,有少量出血和血清滲出,有不同程度的頭皮腫脹,有時皮下有瘀血。局部有壓痛。治療主要是清潔傷面,不需包扎,忌局部熱敷。
頭皮血腫可根據(jù)頭皮解剖部位的深淺分為:皮下血腫、帽狀腱膜下血腫和骨膜下血腫。在對血腫進行抽吸治療時,一定剃去頭發(fā)并在嚴格無菌條件下進行,以防發(fā)生感染。還要檢查患者有無凝血機制障礙或出血因素,一并予以治療。
頭皮裂傷為開放性,傷情輕重不同而傷口深淺、長短不一。重者深達顱骨。因頭皮血循豐富,故較小的傷口出血亦很多。在嬰幼兒尤其注意失血情況。治療上應注意徹底清創(chuàng),后行帽狀腱膜及皮膚二層縫合。有頭皮缺損的裂傷,可行頭皮轉(zhuǎn)移皮瓣縫合。
頭皮撕脫傷多因長發(fā)或辮子卷入轉(zhuǎn)動的機器中,致使頭皮大片地從帽狀腱膜下撕脫。有時整個頭皮甚至帽狀腱膜相連的額肌、頸肌和枕肌筋膜一并撕脫,亦有連同骨膜撕脫者。臨床處理較為復雜。在受傷現(xiàn)場應用無菌巾包扎頭部,撕脫的頭皮亦應用無菌的敷料包好隨傷員送醫(yī)院處理。若撕脫的頭皮挫傷及污染不重,可將其頭發(fā)剃除,行清潔及消毒處理。在有條件的醫(yī)院,可行頭皮血管顯微吻合術,后全層縫合頭皮。
頭部受傷縫針后要注意什么
腦外傷后綜合征 多見表現(xiàn)頭痛、頭重、頭昏、惡心、易疲乏、注意不易集中、記憶減退、情緒不穩(wěn)、睡眠障礙等通常稱腦震蕩后綜合癥癥狀一般可持續(xù)數(shù)月,有的可能有器質(zhì)性基礎若長期遷延不愈往往與心理社會因素和易患素質(zhì)有關。
腦外傷后神經(jīng)癥:有疑病焦慮癔癥等表現(xiàn),如痙攣、發(fā)生聾啞癥、偏癱、截癱等起病可能與外傷時心理因素有關。腦外傷性精神癥:較少見可有精神分裂癥樣,狀態(tài)以幻覺妄想為主,癥被害內(nèi)容居多,也可呈現(xiàn)躁郁癥樣狀態(tài)。 腦外傷性癡呆:部分嚴重腦外傷昏迷時間較久的.患者,后遺癡呆狀態(tài)表現(xiàn)為近記憶理解和判斷明顯減退、思維遲鈍并常伴有人格改變表現(xiàn),如主動性缺乏、情感遲鈍或易激惹、羞恥感喪失等。
外傷后人格障礙:多發(fā)生于嚴懲顱腦外傷,特別是額葉損傷時常與癡呆并存,變得情緒不穩(wěn)、易激惹、自我控制能力減退、性格乖戾、粗暴固執(zhí)、自私和喪失進取心。
飲食、休息
(1) 傷后清醒無手術指征者:應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以保證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供給,促進損傷的修復。持續(xù)昏迷傷后24小時應鼻飼流質(zhì),以保障營養(yǎng)的供給。有消化道出血時,應暫進食,經(jīng)止血后方可進食,并避免辛辣刺激,以免加重消化道出血。
(2)需手術清除血腫或骨折復位時,術前應禁食10~12小時禁止飲6~8小時,以免麻醉后食物反流、誤吸
2.體位:臥床休息,抬高床頭15~30°,以利顱內(nèi)靜脈回流。
3.防止墜床:有精神癥狀或躁動的病人,意識、思維失去大腦的控制,應加護欄及約束四肢,防止墜床。 其他情形應立即報告醫(yī)護人員處理。
頭部受傷縫針后要注意什么
護理
1. 徹底清創(chuàng)縫合后不要碰水, 防止引起感染,無感染現(xiàn)象4-10天可拆線,拆后觀察3-5天,傷口愈合結(jié)痂良好方可洗頭,如果因未洗頭引起頭癢用酒精及棉簽清潔一下其他地方;
2. 打破傷風針,以防止感染破傷風,特別是因金屬或帶泥土器械致傷;
3. 定時換藥 消毒 用紗布覆蓋傷口;
4. 不要用臟手去摸他,表層縫合不會有大的疤痕形成,痊愈后痂蓋自然脫離,千萬不要手剝,少曬太陽;
5.不要吃刺激性、辛辣的食品、不喝酒、少吃或不吃油炸香燥食物、多吃水果(空 腹吃最好)、蔬菜等清淡易吸收的食物,可以食用豆腐、白菜、花椰菜、四季豆、花生、涼粉、青蘿卜、白蘿卜、豆芽、黃瓜、山藥、粉絲、包頭菜、菜瓜、腐竹、豆角等。
適宜傷口愈合的食物:
鋅:缺鋅會使纖維細胞功能下降。鋅主要存在于木耳、海帶、豬皮、豬蹄等食物中。
脂肪:脂類的缺乏會導致傷口愈合缺損。魚油中含有豐富的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對傷口愈合有一定益處。
葡萄糖:糖是人體主要的供能者,供給充足的能量是傷口愈合不可缺少的。在傷口愈合期可多吃含糖豐富的水果,既增加糖分,又能攝取足量的維生素。
蛋白質(zhì):飲食中增加蛋白質(zhì)能促進傷口愈合,減少感染機會。瘦肉、豆?jié){是不錯的選擇;
維生素A:能夠促進傷口愈合。它主要存在于魚油、胡蘿卜、西紅柿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