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槐米
2023-08-02 07:32:43
患上手足口病以后不建議用推拿的方式治療,因為推拿并沒有辦法治療手足口病,患上手足口病的原因,大多數(shù)是因為病毒感染造成的,患者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通過口服抗病毒的藥物來治療手足口病。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廣東熊**
回復1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退燒
一般7天以內能退燒。
手足口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大多數(shù)病情輕微的患者,在發(fā)病后的一周左右即可痊愈,通常病期間孩子發(fā)燒的情況也會在這一周以內消退,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發(fā)燒2—3天后就基本不發(fā)燒了。
2 手足口病發(fā)燒病程1、潛伏期—發(fā)病期癥狀多數(shù)手足口病的患者在發(fā)病后立即出現(xiàn)咽痛、發(fā)熱,體溫多為38℃左右,類似感冒癥狀,同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很快在口腔頰黏膜、齒齦、舌和腭部出現(xiàn)小皰疹,繼而破潰形成小潰瘍,狀如口瘡,有明顯灼痛。
2、發(fā)病1天—2天后手足遠端出現(xiàn)芝麻或米粒大小、灰白色不透明、圓形小水皰,數(shù)量達數(shù)個或數(shù)十個,呈離心性分布,不疼,不癢或有輕度癢感,皮損分布在手掌、足底、臀部、腋下等處。
3、發(fā)病3天—5天后此時身體各部位的皰疹液體開始吸收萎縮,干燥脫皮,出現(xiàn)好轉跡象,多半患者的發(fā)燒癥狀也在5天以內就體溫正常了。
4、發(fā)病5—7天后手足口病的患者發(fā)病在5—7天后,若病癥輕微的,通常已表現(xiàn)出基本痊愈的現(xiàn)象,如皰疹消退、紅疹消失、體溫正常了,若此時還伴有發(fā)燒等癥狀的,說明可能皰疹已有感染,或是因護理不當造成了菌性肺炎、呼吸道感染等發(fā)燒病因。
3 手足口病發(fā)熱是正常病癥現(xiàn)象大部分得手足口病的寶寶,之所以會發(fā)燒,是因為類似手足口病這樣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會通過發(fā)燒而引發(fā)身體長疹子,而且此時的發(fā)燒,只要不是高燒,都是正常的病癥表現(xiàn),這是我們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在對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種保護機制,家長們在遇到寶寶手足口病發(fā)燒38.5度的情況下,只需采取以下物理方法退燒即可,無需過度擔心。
4 手足口病發(fā)燒物理退燒方法1、多喝水、減少衣物多喝水、多小便是一種很好的帶走體內熱量的方法,建議少量多次喂溫開水,或適量給予口服補液鹽,讓身體出汗或排尿以助降溫,同時避免脫水。然后將寶寶置于室溫24℃左右的環(huán)境中,保持房間通風透氣,同時減少衣物,但如果寶寶發(fā)燒時伴隨有畏寒、寒顫,就不能減少太多衣物,而是需要適當保暖。
2、溫水擦浴用溫水擦拭全身是一種很好的降溫方法,適合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水的溫度32℃—34℃比較適宜。擦拭的重點部位在皮膚皺褶的地方,例如頸部、腋下、肘部、腹股溝等處。對于高熱或者大點的孩子可以采用溫水浴,水溫比體溫稍低就可以,溫度太低孩子不容易接受。
3、溫濕敷將數(shù)塊小毛巾浸入30℃左右的溫水中取出擰至半干,以不滴水為宜,敷于寶寶額前、腋下、頸部以及腹股溝區(qū),可每隔5分鐘左右更換一次毛巾,每次大概持續(xù)10分鐘。
注意
此方法適合寶寶體溫較高時使用,當寶寶處于手腳冰涼、寒顫發(fā)抖時禁用,同時將室溫保持在舒適的溫度,以免寶寶著涼。
4、貼退熱貼沿缺口撕開包裝袋,取出貼劑,揭開透明膠膜,將凝膠面直接敷貼于寶寶額頭或太陽穴,也可敷貼于頸部大椎穴。不同的品牌可能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父母可以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每天1-3次,降溫效果可持續(xù)4—6小時。
但退熱貼面積很小,退熱效果有限,對于高熱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感覺舒服一些,只是一種輔助措施。
注意
貼時不要碰到寶寶的頭發(fā)、眉毛、傷口、眼部及皮膚有異常的部位。雖然退熱貼效果緩慢,但是如果寶寶感覺舒服一點也可以適當使用。
5、小兒推拿退燒適用年齡:6歲以下嬰幼兒。
第1步:開天門100次
位置:兩眉中間至前發(fā)際呈一直線。
手法:推法。以拇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開天門。推50一100次。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jié)律,頻率為每分鐘200一300次。如下圖1。
第2步:推坎宮100次
位置:自眉頭沿眉心向眉梢呈一橫線。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稱推坎宮。推50~ 100次。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jié)律,頻率為每分鐘200一300次。如下圖1。
圖1
第3步:運太陽100次
位置:眉梢與眼角延長線相交處,眉后按之凹陷處。
手法:運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環(huán)形運轉推動。
操作:用中指指端運,稱運太陽。運50一100次。
要領:運法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要在體表旋繞摩擦推動,不帶動深層肌肉組織,頻率一般每分鐘80一120次為宜,運時向耳廓方向稍用力。如下圖2。
第4步:揉耳后高骨50次
位置:耳后入發(fā)際高骨下凹陷中。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六位,上,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稱揉耳后高骨。揉30~ 50次。
要領:操作時用力應輕柔而均勻,手指不要離開接觸的皮膚,應使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的揉動而滑動,不要在皮膚上摩擦,頻率為每分鐘200一300次。如下圖2。
圖2
第5步:清天河水300次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上至肘橫紋上呈一條直線。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稱清天河水。推300一500次。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jié)律,頻率為每分鐘200一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如圖所示。
-
江蘇-吳**
回復5 手足口病厭食推拿圖解
手足口病的患兒會因病情或是口里皰疹疼痛而產(chǎn)生厭食癥狀,此時可以通過以下推拿方法調理脾胃,幫助健脾消食,和胃開胃。
方法步驟1、運八卦10分鐘,清胃10分鐘,推天河水10分鐘,推大四橫紋10分鐘。如圖所示。
2、對癥加減,如患者本身屬于脾胃虛弱者,可去清胃,改用清補脾10分鐘,加捏脊5—7遍。如圖所示。
備注:捏脊背手法——用拇指與食指、中指自下而上相對提捏脊背正中肌肉,從大椎至長強。一般捏5—7遍即可。
6 手足口病小兒推拿的注意事項1、明確的診斷后推拿小兒推拿治療前,必須有明確的辯證診斷。如果家長不能肯定,請先送醫(yī)院就診,明確病情再對癥治療。
2、合適的推拿居室給小兒推拿時,應選擇避風、避強光、噪音小的地方;室內應保持清靜、整潔,空氣清新、溫度適宜。推拿后注意避風,忌食生冷。
3、保持雙手清潔推拿時家長要保持雙手清潔,摘去戒指、手鐲等飾物。指甲要常修剪,剛剪過的指甲,一定要用指甲銼銼平。冬季推拿時雙手宜暖。
4、切勿抓破小兒皮膚小兒皮膚嬌嫩,按摩時切勿抓破小兒皮膚。家庭推拿一般可使用按摩油或爽身粉等介質,以防推拿時皮膚破損。
5、過饑或過飽不可推拿小兒過饑或過飽,均不利于按摩療效的發(fā)揮。在小兒哭鬧之時,要先安撫好小兒的情緒,再進行推拿。
6、以下情況不以推拿如果有骨折、創(chuàng)傷性出血、皮膚破損、皮膚潰瘍、燒傷、燙傷、急性、烈性傳染病、癌癥及危重病癥等癥狀者不宜進行推拿。
7、操作時間不宜過長有些家長覺得給孩子推拿越長時間效果越好,其實不然,給孩子推拿時間過長反而會弄巧成拙。推拿的時間在10到15分鐘最佳,推拿時間越長,時間長久,孩子身體就會產(chǎn)生耐受,下次的推拿效果就會基本消失了。
8、手法作用的部位、穴位要準確就是說手法的操作要作用于病變部位,直達病所。取穴不但位置要準確,而且要知道所取穴位于病變部位有無關聯(lián),是不是作用于病變部位,才能有好的治療效果,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診斷水平,特別是在初診上,要練好基本功。
-
松柏友
回復1 第1步:判斷病情輕重
孩子手上、腳上、臀部起了疹子、口里有皰疹的病癥,多半說明寶寶得了手足口病,此時作為家長,不要太過驚慌,臨床上這種病,90%以上的患者都是病癥輕微為主,不大嚴重,家長可根據(jù)以下方法先判斷孩子病情輕重,再實施以下護理治療措施。
如何初步判斷手足口病病期輕重1、看是否有重癥并發(fā)癥表現(xiàn)
(1)重癥
手足口病重癥患者情發(fā)展迅速,在發(fā)病后的1—5天內左右出現(xiàn)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嗜睡、易驚、頭痛、嘔吐、驚厥、面色發(fā)白、心率增快或減慢等癥狀。尤其是發(fā)高燒,溫度超過38.5度的情況,很可能說明患者病情已經(jīng)往重癥方向發(fā)展了,家長需警惕。
(2)輕癥
若手足口病發(fā)病初期,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一般在38—39°C之間,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愛吃東西等癥狀。發(fā)病1~2天后,孩子的手上、腳上、臀部和口腔內頰部、舌、口唇內側等處會逐漸出現(xiàn)紅色斑點,這些斑點會逐漸發(fā)展為皰疹。
2、看患者精神狀態(tài)好不好
(1)重癥
若是手足口病患者表現(xiàn)出:精神差、嗜睡、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等,甚至面色蒼灰、身體冒冷汗,看起來精神狀態(tài)很不好的情況下,說明病癥比較嚴重危險。
(2)輕癥
若是患仍然在家好好玩耍、有說有笑的,精神狀態(tài)比較的情況下,說明病情并不嚴重。
3、看有無發(fā)熱高低
(1)重癥
重癥手足口病患者多是反復發(fā)燒,且發(fā)熱溫度高,持久不退,患者在這種長期高熱狀態(tài)下,很容易出現(xiàn)中樞神經(jīng)并發(fā)癥表現(xiàn),引發(fā)腦膜炎、心肌炎等重癥。
(2)輕癥
病癥輕微的手足口病患者即使有發(fā)熱情況,一般也比較容易退熱,通常采取多喝水、給患者溫水擦浴、敞開衣服、推拿退熱的方法即可降溫,不會反復發(fā)燒。
2 第2步:輕癥患者——宜對癥治療如果家長根據(jù)上述判斷方法,得出寶寶手足口病是屬于輕微病癥的,那宜采取對癥護理治療的方法來照顧患兒才好得快。因為手足口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目前尚無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特效藥,一般輕微病癥患者在正確的護理下,通常發(fā)病后的一周即可康復。
如何對癥治療1、及時隔離
患兒盡量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地方,避免與健康兒童接觸,直至體溫正常、皰疹消退后1周。
2、要多通風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內溫度與濕度適宜,同一室內的人數(shù)不要太多,避免患兒繼發(fā)感染。
3、注意衛(wèi)生
注意保持口腔清潔衛(wèi)生,每次餐后宜用溫水漱口;注意勤洗手(尤其是在飯前便后),以避免重復感染或交叉感染。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絹或紙巾遮住口鼻,隨后將紙巾包裹好丟入有蓋的垃圾桶。
4、觀察病情
注意觀察患兒是否有新的癥狀、體征出現(xiàn),或原有癥狀、體征有無加重、惡化,重點注意有無前面所說的危重病情出現(xiàn)。
5、注意護理
(1)口腔護理
口腔的皰疹會使患兒疼痛,可服用維生素B2和維生素C促進恢復,也可噴西瓜霜噴劑清熱解毒止痛,同時在飲食上要注意盡量食用烹飪軟爛或流質、半流質食物,飲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為主,避免過咸、過酸、辛辣等刺激性較強的食物。
(2)皮疹護理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時可涂0.5%碘伏。若皰疹破潰的要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局部可涂擦龍膽紫或抗菌素軟膏。保持皮膚清潔,可用溫水擦浴,穿寬松、柔軟的衣物,并注意保持干爽。
(3)發(fā)熱護理
1.解開衣物
兒童腋下溫度量了溫度要是發(fā)燒的話,這時可解開兒童領口、外層的衣物,或者換上輕薄的衣服,有利于兒童散熱,兒童也會舒適一些,減少哭鬧。
2.多喂水
得了手足口病的兒童處于發(fā)燒的情況下,體內水分容易流失較多,家長可時不時的給兒童喂食一些涼白開,補充體內水分。另外多飲水也能帶走一些熱量,調節(jié)體溫,讓兒童舒適一些,還能促進排尿,排出毒素。
3.通風散熱
在手足口病寶寶發(fā)燒的情況下,還要保證房間多通風,注意散熱,衣著寬大,忌用棉被包裹。夏天可使用空調,室溫控制在27℃左右,注意定時開窗通風,使房間空氣對流。
4.冷濕敷
接著可將毛巾放入冷水中浸濕,擰成半干,敷在患者的額頭、面部、腋下或者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每3—5分鐘更換一次,可以降低血管溫度,有利于患者退燒。也可用毛巾包著冰塊或者使用冰枕。特別是要冷敷額頭,還可以保護大腦不被燒壞。
5.貼退熱貼
兒童在發(fā)燒的情況下,還可使用退燒貼進行降溫,一般家長給兒童貼一片退熱貼粘在兒童的額頭上即可起到降溫的效果。
6.小兒推拿退燒
一窩風500次
操作:順時針旋揉被操作者左手手背腕橫紋中點處。
功效:解表散寒兼有溫中散寒的作用。
推三關300次
操作:沿前臂前側,由腕橫紋直推至肘部(單向推不來回)。
功效:能培補肺氣,發(fā)汗解表。
揉外勞宮500次
操作:順時針旋揉被操作者左手,掌背中央中指和無名指掌骨中間。
功效:溫中散寒,發(fā)汗解表,將氣血往內調配。
清天河水500次
操作:操作者用一只手握住被操作者手掌,將掌心向上,拿住內勞宮穴后,再用另一只手食指和中指并攏,由腕橫紋直推至肘橫紋。
功效:清熱解表。
6、居家消毒
每天清潔常接觸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劑消毒1—2次?;颊叩姆置谖?、嘔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環(huán)境,清潔后要及時用含氯消毒液進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鐘后,用清水擦拭或沖洗干凈。
7、藥物治療
患兒高熱不退并有不適感可考慮服用退熱藥,但宜在發(fā)熱38.5度以上才適用,對于38.5度以下的患者建議采取物理退燒方法。
3 第3步:重癥患者——宜就醫(yī)住院如果患兒手足口病出現(xiàn)以下癥狀表現(xiàn)的,提示病情嚴重,需立即就醫(yī),必要時要住院觀察治療,以便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和治療。如:
1、手足口患兒持續(xù)高熱不退超過24小時,即使口服退熱藥也很難退熱,并伴有小便明顯減少,煩躁不安的;
2、頻繁嘔吐,特別是呈噴射狀吐;
3、訴頭痛難忍;
4、有精神萎靡、煩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
5、肢體抖動,站立不穩(wěn);
6、呼吸急促,呼吸增快、減慢或節(jié)律不整,安靜狀態(tài)下呼吸頻率超過30~40次/分;
7、面色蒼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
8、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發(fā)涼、皮膚發(fā)花、血壓升高、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2秒);
9、出現(xiàn)眼球震顫或上翻、易驚、肢體抖動、吸吮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wěn)等。
4 手足口病病期注意事項1、勿亂涂藥物一般患者手上、腳上起的的皰疹會在發(fā)病后的7天左右自然消退,而且不留痕跡,通常無須吃藥、涂藥或打針。家長不用過于擔心擅自用藥,避免藥物的不良副作用。
2、及時剪短指甲為了避免手足口病的寶寶抓破手上的皰疹,建議及時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3、做好隔離工作居家隔離時限為患兒全部癥狀消失后1周,此期間患兒盡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如接吻、擁抱等。
4、不宜吃過冷過熱食物手足口患兒,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后出現(xiàn)潰瘍,進食痛苦,飲食溫度不宜過高,食用過熱或過冷的食物,如熱湯、火鍋、熱飲、冷飲、冰激凌、冰鎮(zhèn)水果等,都會刺激破潰處引起疼痛,不利于病變愈合。
5、不宜吃辛辣食物手足口病患兒由于口腔內長出皰疹,容易破潰,所以不宜吃辛辣的食物,以免刺激黏膜加重病情。如辣椒、大蒜、生姜、花椒、大蔥、油炸、燒烤、火鍋,都應該暫時避食。
6、不宜吃過咸的食物患兒因發(fā)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愿進食。宜給孩子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吃咸食,如腌制食品、咸魚、咸菜、口味重的食品等,以免刺激潰瘍面,加重疼痛和病情。
7、不宜吃發(fā)物手足口病患者的飲食宜清淡無刺激性,忌食海鮮、牛羊肉、公雞、鯉魚、鴨、鵝、芒果、香菇、竹筍等發(fā)物,以免加重局部皮疹,使病程延長。
8、不宜吃粗糙食物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生病了就該補充營養(yǎng),在患兒手足口病發(fā)病初期給孩子粗糙難以消化的食物,如紅薯、洋蔥、糯米、竹筍等,這些食物不僅會加劇孩子口腔的疼痛,還可能刺激孩子胃腸道,影響營養(yǎng)的吸收。
-
太原`趙**
回復清天河水500下
手法:用食指和中指兩個手指,沿手臂內側從手腕推向手肘。
操作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稱推天河水,或稱清天河水。推100~200次。
功效: 此穴性溫涼平和,能清熱解表、泄火除煩,用于治療熱性病癥,清熱而不傷陰。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jié)律,頻率大約每分鐘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清肺經(jīng)500次手法:沿無名指從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操作 旋推為補,稱補肺經(jīng);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肺經(jīng),補肺經(jīng)和清肺經(jīng)統(tǒng)稱推肺經(jīng)。此處選用清肺經(jīng),推100~300次。
功用 用清法能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用補法補肺益氣。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jié)律,頻率大約為每分鐘200~300次。此處一定要注意推動的方向,這與補瀉有關,補瀉弄錯了治療效果可就不一樣了,因此家長一定要看仔細。
清肝經(jīng)500次位置:食指指掌面。
手法:從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食指內側
操作:①補肺經(jīng):在無名指面上旋推,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jīng):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主治:發(fā)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清心經(jīng)500次位置:中名指指掌面
手法:從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中指內側。
操作:旋推為補,稱補心經(jīng);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心經(jīng)。統(tǒng)稱推心經(jīng)。
應用:清心經(jīng)能清熱推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熱神魂、面赤口瘡、小便赤短等,多與清天河水、清小腸等合用。
本穴宜用清法,不易用補法,恐動心火之故。若氣血不足而見心煩不安、睡臥露睛等證,需用補法時,可補后加清,或以補脾經(jīng)代之。
掐揉小天心100次位置:位于手掌根部,大魚際與小魚際相接處
手法:先用大拇指指甲掐位于手掌根部,大魚際與小魚際相接處凹陷中的小天心,再用大拇指指腹揉。
按揉合谷穴1-2分鐘位置:往食指方向按揉拇指和食指指骨交接的地方。
手法:用大拇指按揉位于手背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處。
功效:清熱止痛的良穴,可以有效緩解因便秘造成的頭暈、飲食不振、情緒煩躁、黃褐斑、痤瘡和腹痛等癥。
手足口病注意事項1、當寶寶出現(xiàn)任何不適時,一定要及時的去醫(yī)院,不要僅憑自己的經(jīng)驗推斷?,F(xiàn)在很多疾病都有變異,及時的去醫(yī)院確診病情最重要。一個朋友的寶寶發(fā)燒2天不退,去醫(yī)院檢查才發(fā)現(xiàn)白細胞指數(shù)高的嚇人,是正常值的許多倍,醫(yī)生都說從來沒見過這么高的白細胞指數(shù)。
2、如果寶寶有手足口或其他傳染性疾病,要及時的通知學校和經(jīng)常一起玩的小朋友家長,這樣學校和家長才能采取措施,及時處理。
3、手足口更容易侵犯那些內熱重的孩子,所以要注意寶寶的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油膩,保持飲食清淡為主
4、寶寶患病后要及時的隔離,家里的玩具、用品等也要及時的消毒,并在陽光下暴曬。
5、患了手足口也不用太過擔心,手足口是一種自限行疾病,大多數(shù)孩子一周左右就能恢復。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況,只要寶寶精神狀況好,就沒什么問題。如果寶寶精神狀況不好,就要及時去醫(yī)院。
相關文章
寶寶手足口病初期表現(xiàn)
手足口病潛伏期表現(xiàn)
幼兒手足口病如何治療
相關百科
小兒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