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道不拾遺 (dào bù shí yí)
簡拼 : dbsy
近義詞 : 路不拾遺
反義詞 : 打家劫舍
感情色彩 : 中性詞
成語結構 : 緊縮式
成語解釋 : 遺:失物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出處 : 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子產退而為政
成語用法 : 主謂式
;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例子 : 人人稱贊道不拾遺
,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產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1
、這句話意思是就是路上掉了東西沒人撿了據為己有,晚上睡覺的時候不用閂上門描寫的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時期的社會情況
2、這句話出自于北宋政治家
3、全文:
上與群臣論止盜
翻譯:
皇上與群臣討論禁止盜賊
。有人請求使用嚴酷的法律來制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擴展資料: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
大力平定外患
貞觀之治為后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參考資料:-貞觀之治(唐太宗統(tǒng)治下的治世)
路不拾遺”出自后晉張昭遠
“行之十年
出處:西漢司馬遷《商君列傳》:“明日
,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zhàn),怯於私斗,鄉(xiāng)邑大治。”譯文:第二天
,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zhí)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里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斗,鄉(xiāng)村
擴展資料
《商君列傳》賞析:
《商君列傳》主要記述了商鞅事秦變法革新
本文調動了夸張
“道不拾遺”形容民風淳厚,現在多用來形容社會風氣和道德良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100293.html,轉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上一篇:
道不舉遺
下一篇:
道不相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