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善氣迎人 (shàn qì yíng rén)
簡拼 : sqyr
近義詞 :
反義詞 : 橫眉冷對、盛氣凌人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偏正式
成語解釋 : 善氣: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形容用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對待人。
出處 : 《管子·心術(shù)下》:“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于戈兵?!?/p>
成語用法 : 作賓語、定語;指對人的態(tài)度
例子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3回:“這善氣迎人的光景,登時把一個詬淬場兒,換成了皆大歡喜世界?!?/p>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1.彬彬有禮
成語拼音:bīn bīn yǒu lǐ
成語解釋:彬彬:原為文采與質(zhì)樸兼?zhèn)涿?。形容文雅而有禮貌。
成語出處: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83回:“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禮?!?
2.虛懷若谷
成語拼音:xū huái ruò gǔ
成語解釋:謙虛的胸懷像深廣的山谷。形容非常謙虛。谷:山谷。
成語出處:先秦 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3.善氣迎人
成語拼音:shàn qì yíng rén
成語解釋:善氣: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形容用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對待人。
成語出處:《管子·心術(shù)下》:“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4.平易近人
成語拼音:píng yì jìn rén
成語解釋: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寬廣;后比喻態(tài)度平和;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br>5.屈高就下
成語拼音:qū gāo jiù xià
成語解釋: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遷就地位低的人。
成語出處:元·關(guān)漢卿《單刀會》第四折:“猥勞君侯屈高就下,降尊臨卑?!?/p>
描寫不生氣的詞語有哪些
1.形容不生氣的成語有哪些形容不生氣的成語有很多,比如一笑置之、平心靜氣、善氣迎人、倒履相迎、轉(zhuǎn)嗔為喜、轉(zhuǎn)怒為喜、心平氣和、不念舊惡、付之一笑、付諸一笑、置之不理、一笑了事等。
擴展資料:
成語解析:
一、一笑置之
【解釋】: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邊了。表示不當回事。
【出自】:宋·楊萬里《觀水嘆》詩:“出處未可必,一笑姑置之。”
白話文:“出處不一定能得知,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邊了?!?br>【示例】:漕臺見他如此說法,曉得他牛性發(fā)作,也只好一笑置之?!濉だ顚毤巍豆賵霈F(xiàn)形記》第四十六回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表示輕蔑
二、平心靜氣
【解釋】:心情平和,態(tài)度冷靜。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四回:“且平心靜氣,暗暗訪察,才能得這個實在;縱然訪不著,外人也不能知道。”
【示例】:希望你平心靜氣地想一想,不要意氣用事。
【語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用于勸解
三、善氣迎人
【解釋】:善氣: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形容用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對待人。
【出自】:《管子·心術(shù)下》:“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于戈兵?!?br>白話文:“善氣迎人,親近得像兄弟;惡氣迎人,在武器傷害?!?br>四、倒履相迎
【拼音】[dǎolǚxiāngyíng]
【解釋】忙忙地倒穿鞋子出來迎接賓客。喻熱情迎接賓客,也說明對待朋友的熱情和一片誠意。
五、轉(zhuǎn)嗔為喜
【解釋】:由生氣轉(zhuǎn)為喜歡。
【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九回:“徐大軍機一看,數(shù)目卻比別的門生不同,因此方轉(zhuǎn)嗔為喜,解釋前嫌?!?br>白話文:“徐大軍手機一看,數(shù)目卻比其他的學生不一樣,因此由生氣轉(zhuǎn)為喜歡,冰釋前嫌?!?br>【近義詞】破涕為笑
參考資料:
-一笑置之
-平心靜氣
-善氣迎人
-倒履相迎
-轉(zhuǎn)嗔為喜
2.不生氣心情好的詞語有【平靜】沒有不安,沒有動蕩、沒有紛擾。如:臉上露出~的表情|臉色~而開朗|他那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
【鎮(zhèn)靜】情緒穩(wěn)定或平靜。如:~的神態(tài)|不論遇到什么緊急的情況,他都表現(xiàn)得十分~|你別過于激動,先~一下,咱們再談。
【鎮(zhèn)定】遇到緊急的情況不慌不亂。如:神色~|心里很~|‘哎喲!狼!’他不由自主地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地就~下來了。
【沉靜】(性格、心情、神色等)安靜、平靜。如:母親的臉色很~|他總是那么~,那么自信|那笛聲婉轉(zhuǎn)悠揚,使我的心也~下來。
【安靜】平靜,安穩(wěn)。如:兩壺熱茶喝下去,他心里~了些。
【寧靜】安靜。如:他心里漸漸~下來。
【坦然】形容心里平靜無顧慮。如:他很~,沒有一點不安的樣子。
【心平氣和】平心靜氣,態(tài)度溫和。如:不管別人對他態(tài)度怎么不好,他也還是那么~。
【平心靜氣】心情平和,態(tài)度冷靜。
還可以找出很多,我想夠你用了吧?下面我把它們的區(qū)別也給你說一下:
[辨]“心平氣和”和“平心靜氣”?!靶钠綒夂汀敝刂笇θ藨B(tài)度溫和,不急躁,不生氣?!捌叫撵o氣”著重指自己心氣平靜,不動感情。
[辨]“平靜”和“安靜”。描寫人物時“平靜”用得多,可以形容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也可以形容人的外部動態(tài)?!鞍察o”用得少,多用來形容人的外部動態(tài)。
[辨]“平靜”和“鎮(zhèn)靜”。“平靜”不僅能形容人的情緒、心情,還能用來形容環(huán)境的安定沒有動蕩?!版?zhèn)靜”只能形容人的情緒、心情。
[辨]“平靜”和“寧靜”。“寧靜”常形容環(huán)境和心情,“平靜”還可形容時局、水面。
3.形容生氣的詞語有哪些暴跳如雷、大發(fā)雷霆、無名孽火、怒發(fā)沖冠、怒不可遏
一、暴跳如雷
白話釋義:跳著腳喊叫,像打雷一樣,形容大怒的樣子。
朝代:清
作者:吳敬梓
出處:《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越發(fā)惱得暴跳如雷。”
翻譯:嚴貢生越想越生氣的跳著腳喊叫,像打雷一樣
二、大發(fā)雷霆
白話釋義:比喻大發(fā)脾氣,高聲斥責別人
朝代:明
作者:凌濛初
出處:·《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五卷:“陳秀才大發(fā)雷霆?!?br>三、無名孽火
白話釋義:名:稱呼;孽:邪。說不出的邪火。指極大的怒氣。
朝代:清
作者:文康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無名孽火,從腳跟下直透頂門,只得礙著眾親友不好動粗。”
四、怒發(fā)沖冠
白話釋義:憤怒得頭發(fā)直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朝代:春秋
作者:司馬遷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翻譯:藺相如于是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fā)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
五、怒不可遏
白話釋義: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朝代:清
作者:·李寶嘉
出處:《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七回:“卻說賈大少爺正在自己動手掀王師爺?shù)匿伾w;被王師爺回來從門縫里瞧見了;頓時氣憤填膺;怒不可遏?!?br>4.描寫生氣的詞有哪些怒氣沖天,火冒三丈,怒火中燒,怒發(fā)沖冠,大發(fā)雷霆,暴跳如雷,惱羞成怒,怒氣沖沖,怒不可遏,怒目而視,怒目橫眉,怒猊渴驥,怒氣填胸,怒形于色,勃然大怒沖冠發(fā)怒沖冠怒發(fā)藏怒宿怨東怒西怨東怨西怒發(fā)怒穿冠發(fā)怒沖冠橫眉怒目橫眉怒視赫然而怒金剛怒目積羞成怒疾言怒色戟指怒目雷嗔電怒雷霆之怒老羞成怒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怒發(fā)沖冠怒火沖天怒目橫眉怒目切齒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怒氣填胸惱羞變怒人怨神怒人怨天怒神怒人怨勃然大怒、藏怒宿怨、沖冠發(fā)怒、沖冠怒發(fā)、春筍怒發(fā),發(fā)指眥裂怫然作色,疾言厲色刻骨仇很令人發(fā)指七竅生煙氣沖牛斗人神共憤盱衡厲色揎拳捋袖一朝之忿義憤填膺喑惡叱咤激怒惱火怒斥怒吼震怒氣憤怒沖沖憤憤然怒氣怒色怒號怒火怒目怒斥怒罵怒視怒容大怒激怒發(fā)怒惱怒動怒憤怒憤慨憤激憤然義憤憤恨怨恨痛恨遺恨憎恨懷恨氣惱生氣火氣惱火吹胡子瞪眼睛氣呼呼怒沖沖怒目圓睜怒目而視,瞋目切齒嗔目切齒怒發(fā)沖冠裂眥嚼齒嚼齒穿齦氣急敗壞沖冠發(fā)怒沖冠怒發(fā)。
夠了嗎,不夠我在寫。
5.不生氣心情好的詞語有【平靜】沒有不安,沒有動蕩、沒有紛擾。如:臉上露出~的表情|臉色~而開朗|他那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
【鎮(zhèn)靜】情緒穩(wěn)定或平靜。如:~的神態(tài)|不論遇到什么緊急的情況,他都表現(xiàn)得十分~|你別過于激動,先~一下,咱們再談。
【鎮(zhèn)定】遇到緊急的情況不慌不亂。如:神色~|心里很~|‘哎喲!狼!’他不由自主地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地就~下來了。
【沉靜】(性格、心情、神色等)安靜、平靜。如:母親的臉色很~|他總是那么~,那么自信|那笛聲婉轉(zhuǎn)悠揚,使我的心也~下來。
【安靜】平靜,安穩(wěn)。如:兩壺熱茶喝下去,他心里~了些。
【寧靜】安靜。如:他心里漸漸~下來。
【坦然】形容心里平靜無顧慮。如:他很~,沒有一點不安的樣子。
【心平氣和】平心靜氣,態(tài)度溫和。如:不管別人對他態(tài)度怎么不好,他也還是那么~。
【平心靜氣】心情平和,態(tài)度冷靜。
還可以找出很多,我想夠你用了吧?下面我把它們的區(qū)別也給你說一下:
[辨]“心平氣和”和“平心靜氣”?!靶钠綒夂汀敝刂笇θ藨B(tài)度溫和,不急躁,不生氣?!捌叫撵o氣”著重指自己心氣平靜,不動感情。
[辨]“平靜”和“安靜”。描寫人物時“平靜”用得多,可以形容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也可以形容人的外部動態(tài)?!鞍察o”用得少,多用來形容人的外部動態(tài)。
[辨]“平靜”和“鎮(zhèn)靜”?!捌届o”不僅能形容人的情緒、心情,還能用來形容環(huán)境的安定沒有動蕩?!版?zhèn)靜”只能形容人的情緒、心情。
[辨]“平靜”和“寧靜”。“寧靜”常形容環(huán)境和心情,“平靜”還可形容時局、水面。
6.形容生氣的詞語有哪些怒火中燒、
怒不可遏、
怒發(fā)沖冠、
火冒三丈、
雷霆之怒、
大發(fā)雷霆、
憤憤不平、
怒氣沖沖、
暴跳如雷、
艴然不悅、
咬牙切齒、
令人發(fā)指、
惱羞成怒、
拂袖而去、
敢怒敢言、
沖冠眥裂、
義憤填膺、
赫然而怒、
敢怒而不敢言、
吹胡子瞪眼、
勃然變色、
萬目睚眥
7.表示“生氣”的詞語有哪些一、形容生氣的詞語:
討厭、生氣、惱怒、怒火、憎惡、怒氣、發(fā)火、氣死、怒罵、發(fā)怒、氣氛、怨氣、怨恨、怨言、憤怒、憤慨、怒射、惱火、大火、大怒。
二、形容生氣的成語:
大發(fā)雷霆、火冒三丈、萬目睚眥、老羞成怒、七竅生煙
無明業(yè)火、敢怒敢言、發(fā)上指冠、怒氣沖沖、火上加油
天怒人怨、目眥盡裂、怒形于色、氣沖牛斗、怒氣沖天
滿腔怒火、懲忿窒欲、氣憤填膺、鮮衣良馬、怒火沖天
嗔目切齒、悲憤填膺、余桃啖君、疾言遽色、遷怒于人
發(fā)指眥裂、鮮車怒馬、眾怒難犯、柳眉倒豎、艴然不悅
怒猊渴驥、藏怒宿怨、雷嗔電怒、爆跳如雷、忿然作色
橫眉冷眼、盱衡厲色、心花怒發(fā)、皆成文章、批逆龍鱗
窩火憋氣、裂眥嚼齒、疾言怒色、抓耳搔腮、赫然而怒
疾聲厲色、暴躁如雷、怒氣填胸、橫眉冷目、植發(fā)沖冠
臉紅筋漲、眾怒難任、氣涌如山、咄嗟叱咤、以忍為閽
8.表示生氣的詞語有哪些怒發(fā)沖冠
橫眉立目
暴跳如雷
怒氣沖沖
義憤填膺
火冒三丈
氣勢兇兇
怒不可遏
惱羞成怒
拍案而起
令人發(fā)指
氣急敗壞
怒目圓睜
怒目而視
怒氣沖天怒氣怒色怒號怒火怒目怒斥怒罵怒視怒容大怒激怒發(fā)怒惱怒動怒憤怒憤慨憤激憤然義憤憤恨怨恨痛恨遺恨憎恨懷恨氣惱生氣火氣惱火
吹胡子瞪眼睛氣呼呼怒沖沖
怒目圓睜怒目而視怒氣沖天怒氣沖沖怒氣填胸
《管子·心術(shù)第36下》詩解
題文詩:
外形不正,真情不來,內(nèi)無精誠,心不能靜.
至情至德,至德至得,形正心靜,至精至誠,
萬物自得,翼然神來,昭知天下,通于四極.
圣人真情,至情至公,氣正行正,若天若地,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至情至一,至一真誠,
執(zhí)一不失,能通萬物,日月同光,天地同理.
至情真心,心安國安,心治國治,所操非刑,
所威非怒,真情之治,心治自治,不治而治.
圣人知道,至道真情,若存若亡,用之不勤,
歿世不亡,與時變化,應(yīng)物不移,日用不化.
常正常靜,筋韌骨強,頂天立地,神清性明,
不言之言,聞于雷鼓,全心之形,明于日月.
凡民之生,必以正平,所以失者,喜樂哀怒.
樂禮敬靜,心平氣和,以至精誠,返性暢情.
其心不安,心中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
形然后思,思然后知,過知失生,失生情假.
真心內(nèi)守,內(nèi)聚為原,真泉不竭,表里遂通;
至泉不涸,四支堅固,能令用之,被及四固.
真情不滅,真心永恒.真情所至,通天達地.
正文:
(圣人)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冶。正形飾德,萬物畢得,翼然自來,神莫知其極,昭知天下,通于四極。是故曰: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內(nèi)德。是故意氣定,然后反正。氣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義也。充不美則心不得,行不正則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外表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yǎng)成;內(nèi)里不?!娜?,是因為心沒有治好。端正形貌,整飭內(nèi)德,使萬物都被掌握理解。這種境界好象是飛鳥自來,神都不知道它的究竟。這樣就可以明察天下,達到四方極遠的地域。所以說,不讓外物擾亂五官,不讓五官擾亂心,這就叫作“內(nèi)得”。因此,先作到意氣安定,然后才能使行為端正。氣是充實身體的內(nèi)容,行為是立身持正的儀表(儀器)。內(nèi)容不美則心意不安,行為不正則民眾不服。所以,圣人總是象天一樣。不為私被覆萬物;像地一樣,不為私載置萬物。私,是亂天下的根源。?
(正名)凡物載名而來,圣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實不傷,不亂于天下,而天下治。專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遠之證。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兇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事物都是帶著它的名稱而來到世間的。圣人就是根據(jù)它本身的情況來裁定它,天下便治理好了。定名無害于實際,使它不在天下發(fā)生混亂,天下便治理好了。專心一意,耳目端正,那就知遠事如在近旁。能專心么?能一意么?能做到不用占卜而知吉兇么?能做到要止就止么?能做到要完就完么?能做到不求于人而靠自己解決問題么?所以說,必須進行思考。思考不得,鬼神將給予教導。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精氣的最高作用。?
一氣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智。慕選者,所以等事也;極變者,所以應(yīng)物也。慕選而不亂,極變而不煩,執(zhí)一之君子執(zhí)一而不失,能君萬物,日月之與同光,天地之與同理。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一概聽任于物而能掌握其變化叫“精”,一概聽任于事而能掌握其變化叫“智”。廣求而加以選擇,僅是給事物分分等類;善于改變方法,僅是為適應(yīng)事物特點。廣加選擇而自己不可陷于混亂,善于改變而自己不可陷于煩擾。一個堅持專一的君子,堅持專一而不放松,就能夠統(tǒng)率萬物,使日月與之同光,天地與之同理了。?
(無制)圣人裁物,不為物使。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從,則百姓治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非所人而亂。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 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國也安定;保持心治,國也治理。治理在于內(nèi)心,安定也在于內(nèi)心。內(nèi)里有一個治理好的心,口里說的就會是“治言”,加于民眾的就會是“治事”,因而事業(yè)振興而人民順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用來掌握百姓的不應(yīng)當是刑罰,用來憂懼百姓的不應(yīng)當是發(fā)怒。掌握人民,治理百姓,道是最根本的。道,最偉大又最虛無,不是什么人能夠敗壞它的。?
(圣人)凡在有司執(zhí)制者之利,非道也。圣人之道,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歿世不亡。與時變而不化,應(yīng)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凡是官府各部門所實行的制度辦法,并不是道。圣人的道,若有若無,拿過來運用,永世也用不完。它幫助時世變化,而自身并不改變;允許萬物發(fā)展,而自身并不轉(zhuǎn)移。人們天天使用它都不會有所損耗。?
人能正靜者,筋肕而骨強;能戴大圓者,體乎大方;鏡大清者,視乎大明。正靜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于四極。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見于形容,可知于顏色。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不言之言,聞于雷鼓。全心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昔者明王之愛天下,故天下可附;暴王之惡天下,故天下可離。故貨之不足以為愛,刑之不足以為惡。貨者愛之末也,刑者惡之末也。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人如能進到正和靜的境界,身體也就筋韌而骨強,進而能頂天立地,目視如同清水,觀察如同日月。只要不失掉這正與靜,其德行將與日俱新,而且能遍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極遠的地域。內(nèi)里有一個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這將表現(xiàn)在形體容貌上,也能在顏色上看得出來。善氣迎人,相親如同兄弟,惡氣迎人,相害如同刀兵。這種不用自己說出來的語言,比打雷擊鼓還響亮震耳。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體,比日月還更光亮,體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還更透徹。從前,明君的心愛天下,故天下歸附;暴君的心惡天下,故天下叛離。所以,光是賞賜不足以代表愛護,光是刑罰不足以代表厭惡。賞與罰不過是愛與惡的微末表現(xiàn)而已。?
(和性)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樂哀怒,節(jié)怒莫若樂,節(jié)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外敬而內(nèi)靜者,必反其性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中正和平。其所以有所差失,必然是由于喜樂哀怒。制止忿怒,什么都比不上音樂;控制享樂,什么都比不上守禮;遵守禮儀,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外守敬而內(nèi)虛靜,那就一定能恢復(fù)精氣。?
豈無利事哉?我無利心。豈無安處哉?我無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凡心之形,過知失生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
怎么說沒有好事呢?只怕自己沒有好心;怎么說沒有安寧之處呢?只怕是自己沒有安寧之心。心之中又有心,這個心先生意識,再說出話來。因為有了意識然后有具體的形象,有了具體形象然后就據(jù)以思考,經(jīng)過思考然后才有了知識。大凡心的形體,求知過多則失其生機。?
(務(wù)本)是故內(nèi)聚以為原。泉之不竭,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堅固。能令用之,被及四固。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因此,內(nèi)部的聚集才是泉源。泉源不枯竭,表里才能通達;泉源不干枯,四肢才能堅固。能使人們運用這個道理,就有益于四面八方了。?
(圣人)是故圣人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因此,圣人對于道有一句話的解釋,就是能上通于天,下達于地的。?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101480.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善門難開
下一篇: 善始令終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