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樓船簫鼓 (lou chuan xiao gu)
簡拼 : lcxg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成語結(jié)構(gòu) :
成語解釋 : 乘坐樓船,吹簫擊鼓
。樓船:有樓飾的游船
。
出處 :
成語用法 :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常用程度 : 一般
古文 | 張岱《西湖七月半》賞析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
,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雌咴掳胫耍晕孱惪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其一,樓船簫鼓
,峨冠盛筵,燈火優(yōu)傒
,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shí)不見月者
,看之。其一
,亦船亦樓,名娃閨秀
,攜及童孌
,笑啼雜之
,環(huán)坐露臺,左右盼望
,身在月下而實(shí)不看月者
,看之。其一
,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
,淺斟低唱
,弱管輕絲,竹肉相發(fā)
,亦在月下
,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看之。其一
,不舟不車
,不衫不幘
,酒醉飯飽,呼群三五
,躋入人叢,昭慶
、斷橋
,囂呼嘈雜
,裝假醉,唱無腔曲
,月亦看,看月者亦看
,不看月者亦看
,而實(shí)無一看者
,看之。其一,小船輕幌
,凈幾暖爐,茶鐺旋煮
,素瓷靜遞,好友佳人
,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
,或逃囂里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tài)
,亦不作意看月者
,看之
。
杭人游湖,巳出酉歸
,避月如仇。是夕好名
,逐隊(duì)爭出
,多犒門軍酒錢
。轎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
,趕入勝會(huì)
。以故二鼓以前
,人聲鼓吹,如沸如撼
,如魘如囈
,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
,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
,舟觸舟,肩摩肩
,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
,官府席散
,皂隸喝道去
。轎夫叫
,船上人怖以關(guān)門,燈籠火把如列星
,一一簇?fù)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岸上人亦逐?duì)趕門
,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
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
,席其上
,呼客縱飲
。此時(shí)月如鏡新磨,山復(fù)整妝
,湖復(fù)靧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
,匿影樹下者亦出
。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
。韻友來,名妓至
,杯箸安,竹肉發(fā)
。月色蒼涼,東方將白
,客方散去。吾輩縱舟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
,清夢甚愜
。
張岱寫的這篇小品文
,將議論與敘事相結(jié)合,真實(shí)地抒發(fā)出了自己在七月半這天游覽西湖的所思所想
,又以白描手法刻畫出那日的西湖之景,情景相交
,意境深遠(yuǎn)
。
開頭
,張岱直言西湖在七月半這天沒什么值得看的,值得看的是人
。這一開頭讓人意想不到,以往文人寫西湖
,都著重寫西湖之美景
,然而張岱卻反其道而行之
,說西湖沒有什么可看的
,這些來西湖游玩的人才值得看。隨后
,他將這些人分為了五類,這五類人
,身份不同,裝束不同
,心境不同,看月的方式也不同
。這些人,或不看月
,或假裝看月,或希望別人注意到自己在看月
,或什么都看其實(shí)什么都沒看到
,或隱蔽起來不經(jīng)意地看月
,在這七月半的西湖邊上
,似乎都正自得其樂
。而作者
,作為看著這各色人等的人,也正享受著旁觀者的樂在其中
。
第二段
,作者極寫此日西湖的熱鬧喧囂
。然而開頭又再次埋怨杭州人不懂得欣賞月的美,竟然像躲避仇人一樣躲著月亮
,只有到了這一天晚上才為了虛名出來賞月。出來上了小舟
,便要趕去節(jié)日的盛會(huì)
, “速”、“急”
、“趕”三字寫出了游人們那種急切的心理。到了游會(huì)
,便是一派喧囂和熱鬧,“如沸如撼
,如魘如囈,如聾如啞”
,這喧囂之聲就如同沸騰了一般,又如大地被震撼了一樣
,而這些人群中夾雜著的話語聲,又如同人在做夢時(shí)所聽到的那些隱約的夢囈
,在這樣的場合
,同行的人對自己說話的聲音都被環(huán)境淹沒了
,自己什么也聽不到,仿佛聾了一樣
,而自己說出的話也同樣被吞沒掉,就像啞了一樣
。這十二個(gè)字將當(dāng)時(shí)的震耳的人聲鼎沸的場景生動(dòng)貼切地描繪了出來
,實(shí)在讓人身臨其境
。接著,他又寫湖面大船挨著小船
,卻依舊沒什么好看的,“止見篙擊篙
,舟觸舟
,肩摩肩
,面看面而已”
。如此擁擠的場面,張岱卻說“一無所見”
,他對這樣擁擠熙攘的場面是視若無睹的,可以看出張岱對這些人群略帶嫌棄之情
。此處也與開頭的“一無可看”相呼應(yīng),作者心內(nèi)想看的
,不是這樣的擁堵的場面。隨后
,官府的人將人群驅(qū)散,剛才的熱鬧鼎沸也漸漸退去
,留下了一個(gè)清凈的西湖。這人群來時(shí)急忙
,去時(shí)也匆忙,游玩時(shí)又如此擁擠
,實(shí)在不知他們是否真的賞到月了。
這時(shí)
,張岱一群人才開始了他們的活動(dòng)
,等待許久終于等到人群退散了
,兩個(gè)“始”字寫出了張岱此刻心中的愉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皵鄻蚴闶紱觥币痪溆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剛剛的斷橋被人群擁擠得都是熱乎乎的
,人群散去了也涼了下來
,而張岱一群人正是要等到斷橋的熱氣散盡,才來游賞
,也可說是清高了
。此刻,張岱才細(xì)寫了西湖的月
、山、湖
,“新磨”、“整妝”
、“靧面”,除去了剛才的烏煙瘴氣
,自然山水仿佛修整了一番后煥然一新,大概直至此刻
,西湖之景才真正有所可看的了吧。在這樣美的景致中
,與三兩好友,暢談?dòng)瓮嬷撂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hí)在是人生之樂事。最后
,張岱一行人
,索性睡在舟中
,而舟又漂在十里荷花中,“縱舟”
、“酣睡”都寫出了無比的灑脫和愜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跋銡馀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清夢甚愜”更是為文章添了一個(gè)意境幽遠(yuǎn)而綿長的結(jié)尾,讀者思緒隨作者所乘之舟漂遠(yuǎn)
,回味無窮。
此文夾敘夾議
,先表達(dá)了自己對西湖七月半游人的看法,又寫西湖七月半之夕的游會(huì)的熱鬧場面
,寫出了人聲鼎沸之極致,后這熱鬧又戛然而止
,西湖又恢復(fù)了“山水含清輝”的模樣,至此
,作者才真正心滿意足開始了七月半的賞月活動(dòng)。這篇文章對比鮮明
,五類游人的對比
,熱鬧與清凈的對比
,人群與自然的對比,其他游人與張岱一行人的對比
,在對比中
,張岱表達(dá)了自己對清凈的自然的喜愛
,對遠(yuǎn)離喧囂的渴望,對在自然中放縱自我的迷戀
。本文寫景精妙,敘事生動(dòng)
,抒情淋漓盡致
,議論部分又不乏精辟之見
,尤其是末尾處清新文雅而又放縱不羈的意境
,讀來令人神思向往
。
閱讀《西湖七月半》第二小節(jié)回答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
,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
。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
,但作者的心態(tài)可從中窺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shí)間
、目的地
、天氣狀況
。時(shí)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jì)年
,說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西湖經(jīng)歷三天大雪后
,人聲鳥聲俱絕
,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xiàn)出一股肅殺的冷寂來
。而作者偏偏選擇此時(shí)去賞雪,可見他此時(shí)的心態(tài)及與眾不同的情趣
。
接著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jīng)過。這天凌晨
,作者劃一葉小舟
,獨(dú)自前往湖心亭
。一個(gè)“獨(dú)”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dú)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
,而一人獨(dú)行于茫茫的雪夜
,頓生“寄蜉蝣于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
。此時(shí)湖上冰花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
,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
,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diǎn)
,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一痕
、一點(diǎn)、一芥
、兩三粒
,使用白描手法
,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
,就包含了諸多變化
,長與短
,點(diǎn)與線,方與圓
,多與少
,大與小
,動(dòng)與靜,簡潔概括
,人與自然共同構(gòu)成富有意境的藝術(shù)畫面,悠遠(yuǎn)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
,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zhì)
,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tǒng)一與和諧
。
然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
,敘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此時(shí)此地此景
,能夠遇見游人,不能不說是奇跡
,那兩人也都“大喜”
,感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
,幾人痛飲而別,“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寫“兩人”“大喜”
,即寫自己大喜
,寫“余強(qiáng)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
,此處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變化
。及寫到“問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況
,這樣寫一方面是由于張岱是性情中人
,最關(guān)注的是朋友之間在情致心靈方面的溝通
,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職爵里等世俗的問題并不在意
;另一方面能夠真實(shí)地體現(xiàn)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
,詢問對方身份之時(shí),也是彼此分別之時(shí)
,有緣相聚實(shí)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
,這怎么能不叫人遺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莫說相公癡
,更有癡似相公者!”舟子說作者“癡”,體現(xiàn)了俗人之見
,但“癡”字又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jià)呢?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
,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癡”字的稱賞
,同時(shí)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
全文筆調(diào)淡雅流暢
,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
,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
,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
二、問題研究
1.文中開頭說“獨(dú)往湖心亭看雪”
,后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
,況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xiàn)了
,這是不是矛盾
?
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為之
。在作者看來
,蕓蕓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
,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
2.寫作方面,作為一篇游記
,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
、敘事
、抒情的關(guān)系的
?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
,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
,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
,擁毳衣爐火
,獨(dú)往湖心亭看雪”
,“到亭上”,“及下船”
,交待了作者的游蹤
。
寫景是游記的表現(xiàn)重點(diǎn)
,要抓住景物的特點(diǎn)
,把景物最打動(dòng)人的地方表現(xiàn)出來,景中含情
。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diǎn)
,一痕
、一點(diǎn)、一芥
、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diǎn)
,作者以他準(zhǔn)確的感受體會(huì)到簡單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gòu)成了強(qiáng)烈的對比
,景物因此有了內(nèi)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
,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gè)賞雪人而驚喜
,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
,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
,但是都與“看雪”有關(guān)
,是“看雪”行動(dòng)的延伸
。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zhuǎn)變?yōu)閺娜说慕嵌葘懢埃瑢⑷伺c景有機(jī)地結(jié)合起來
。人的參與
,給有可能顯得冷寂
、單調(diào)的景物注入了生機(jī)。而人與景的融合
,正是本文的特色
。
練習(xí)說明
一
、背誦課文,完成下列練習(xí)。
1.說說本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
2.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
,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
設(shè)題意圖:背誦課文是為了培養(yǎng)學(xué)生學(xué)習(xí)古文的基本功
,培養(yǎng)語感
,鞏固所學(xué)的文言詞。要當(dāng)堂完成
。第1題是讓學(xué)生對文言文的語言風(fēng)格有所感知
。第2題是為了使學(xué)生對白描這種寫作手法有比較透徹的理解
,教師可以不局限于本文
,適當(dāng)?shù)囟嗯e幾個(gè)例子
,讓學(xué)生明白白描手法不僅用于文言文
,還可以用在現(xiàn)代文里
,不僅可以寫景
,還可以寫人
。如果時(shí)間允許
,還可以讓學(xué)生當(dāng)堂做白描的口頭訓(xùn)練。
參考答案:
1.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
,不事雕琢
。
2.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
,頗有韻味。一痕
、一點(diǎn)
、一芥、兩三粒
,高度抽象、概括
,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
,傳達(dá)出景物的形與神。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
,也寫到人的活動(dòng)
,體會(huì)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dá)感情上的異同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
孤舟蓑笠翁
,獨(dú)釣寒江雪
。
設(shè)題意圖是培養(yǎng)學(xué)生初步的比較閱讀能力
。這比《三峽》一課的比較閱讀要求更高了
。《三峽》一課是求同比較
,本課是求異比較
。
在描寫手法上
,《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
,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
,景為人設(shè)
。在表達(dá)的情感上
,《湖心亭看雪》表達(dá)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dá)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dú)感。
三
、課外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并互相交流
。
設(shè)題意圖是通過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作品,開闊學(xué)生的視野
,了解有關(guān)西湖的文化
,提高學(xué)習(xí)興趣
。同時(shí),還為學(xué)習(xí)“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xué)習(xí)——怎樣搜集資料”積累一些經(jīng)驗(yàn)
,教師可以對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先做一些介紹
。交流可以在完成教學(xué)內(nèi)容以后進(jìn)行
,也可以放在課前進(jìn)行,最好在課堂上完成
。
春題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
,亂峰圍繞水平鋪
。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diǎn)波心一顆珠
。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fēng)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
秋山
楊萬里
梧葉新黃柿葉紅
,更兼烏桕與丹楓。
只言山色秋蕭索
,繡出西湖三四峰
。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fēng)光不與四時(shí)同
。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題臨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shí)休
?
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
,三吳都會(huì)
,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
,風(fēng)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
,天塹無涯。市列珠璣
,戶盈羅綺
,競豪奢
。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釣叟蓮?f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
,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
,歸去鳳池夸
。好事近西湖
辛棄疾
日日過西湖
,冷浸一天寒玉
。山色雖言如畫
,想畫時(shí)難邈
。前弦后管夾歌鐘
,才斷又重續(xù)
。相次藕花開也
,幾蘭舟飛逐。
湖上
宋濂
為愛湖光好
,一步一長吟。
黃鶯見人至
,飛起度湖陰
。
題西湖釣艇圖
唐寅
三十年來一釣竿
,幾曾叉手揖高官?
茅柴白酒蘆花被
,明月西湖何處灘
?
入武林
張煌言
國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頭有我?guī)煛?
日月雙懸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
他日素車東漸路
,怒濤豈必屬鴟夷!
(以上詩詞選自《西湖詩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錢唐湖石記
白居易
錢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
,北有石函
,南有筧
。凡放水溉田
,每減一寸
,可溉十五余頃
;每一復(fù)時(shí)
,可溉五十余頃,先須別選公勤軍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
,一人立于湖次,與本所由田戶據(jù)頃畝
,定日時(shí),量尺寸
,節(jié)限而放之。若歲旱
,百姓請水
,須令經(jīng)州陳狀刺史
,自便押帖所由
,即日與水
。若待狀入司
,符下縣,縣帖鄉(xiāng)
,鄉(xiāng)差所由,動(dòng)經(jīng)旬曰
,雖得水,而旱田苗無所及也
。
大抵此州春多雨
,夏秋多旱
,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時(shí)
,即瀕湖千余頃田無兇年矣
。自錢唐至鹽官界應(yīng)溉夾官河田
,須放湖入河,從河入田
。準(zhǔn)鹽鐵使舊法
,又須先量河水淺深
,待溉田畢
,卻還本水尺寸
,往往旱甚
。即湖水不充
,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數(shù)尺
,水亦隨加
,即不啻足矣
;脫或不足
,即更決臨平湖
,添注官河
,又有余矣
。
俗云:“決放湖水,不利錢唐縣官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h官多假他詞以惑刺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蛟啤棒~龍無所托”
,或云“茭菱先其利”
。且魚龍與生民之命孰急
,茭菱與稻粱之利孰多,斷可知矣
。又云“放湖即郭內(nèi)六井無水”
,亦妄也
。且湖底高
,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數(shù)十眼
,湖耗則泉涌,雖盡竭湖水
,而泉用有余。況前后放湖
,終不至竭
,而云“井無水”
,謬矣
。其郭中六井
,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
,與湖相通
,中有陰竇
,往往堙塞
,亦宜數(shù)察而通理之
,則雖大旱而井水常足。
湖中有無稅田約十?dāng)?shù)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