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政由己出 (zhèng yóu jǐ chū)
簡拼 : zyjc

近義詞 : 獨斷專行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主謂式
成語解釋 : 政令由一己發(fā)出。指把持大權(quán)
,獨斷專行
。
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分裂天下
,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號為‘霸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成語用法 : 主謂式;作賓語
、定語;含貶義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帶有從政的四字成語
1. 帶有從政的四字成語 有詞語 棄商從政
沒有帶有從政的四字成語
政成語 :
政出多門
、
各自為政、
人亡政息
、
蠹政害民
、
擁政愛民
、
發(fā)政施仁、
人存政舉
、
政清人和
、
蠹民梗政、
改政移風(fēng)
、
政令不一、
人自為政
、
蠹政病民、
魯衛(wèi)之政
、
大政方針、
政由己出
、
政簡刑清、
政通人和
、
垂簾聽政、
精兵簡政
、
政以賄成
、
苛政猛于虎、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2. 棄什么從政四字成語 棄什么從政四字成語——棄商從政。
棄文就武
qì wén jiù wǔ
【解釋】放棄文業(yè)
,改從武事。
【出處】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聞詩禮傳家
,此子棄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
,曾讀《武經(jīng)七書》么?”
【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
、賓語
;用于書面語
【近義詞】投筆從戎
【反義詞】棄武修文
【例句】小可兀自~
,來此落草
,制使又是有罪的人
,雖經(jīng)赦宥,難復(fù)前職
。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二回
3. 第三
、四個字是“從政”的成語 棄商從政我記得我看過一個故事,叫“棄政從商與棄商從政”
,摘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有兩個人很有意思,一個是范蠡
,一個是呂不韋
。
這兩個古人
,前者棄政從商
,后者棄商從政
,最后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范蠡功成名就后
,急流勇退,歸隱民間,做起生意來
,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大商人。
呂不韋在趙國經(jīng)商
,本來干得好好的,盆滿缽滿
,誰知應(yīng)了一句老話,財大氣就粗
,一顆心開始躁動起來
,不務(wù)正業(yè)了
,向往著權(quán)力,向往著政治
。盡管經(jīng)過苦心經(jīng)營
,他登上了相國的位置
,最后還是被革職發(fā)配,飲鴆自殺
,可謂是悲矣慘也。
也有棄醫(yī)從政這一說:“孫中山醫(yī)術(shù)精湛
,名噪一時
,有一年的收入竟高達萬元之多
。但是
,他總覺得,醫(yī)術(shù)救人
,所救有限
,世上最大的權(quán)力是政治
,政治既可以為“大善”
,也可以為“大惡”
,中國人的苦難均源于“不良之政治”
。
因此
,他決心棄醫(yī)從政,改“醫(yī)人”為“醫(yī)國”
,“改革中國之惡政治”,“鋤去此惡劣 *** ”
。”
。
4. 帶廉政的四字成語 變貪厲薄 指改變、勸勉貪圖財利
、行為輕薄的人使之廉潔忠厚。
出處:《孟子·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
,伯夷
、柳下惠是也
。”宋·孫奭疏:“此章言伯夷
、柳下惠變貪厲薄
,千載聞之
,猶有感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冰壸秋月 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潔
。
出處:宋·蘇軾《贈潘谷》詩:“布衫漆黑手如龜,未害冰壺貯秋月
。”
不染一塵 形容清高廉潔
。同“一塵不染”。
出處:鄭觀應(yīng)《盛世危言·日報》:“胸中不染一塵
,惟澄觀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偉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不貪為寶 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
,也表示廉潔奉公。
出處:《左傳.襄公十五年》
,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
,若以與我
,皆喪寶也。
不飲盜泉 比喻為人廉潔
。
出處:《尸子》:“(孔子)過于盜泉
,渴矣而不飲
,惡其名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材茂行潔 才智豐茂
,行為廉潔
。
出處:《漢書·薛宣傳》:“竊見少府宣,材茂行潔
,達于從政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材茂行絜 絜,同“潔”
,干凈
,廉潔
。才智豐茂,行為廉潔
。
公正廉潔 指廉潔奉公
,不循私情
。
出處:清·昭連《嘯亭雜錄·金元史》:“劾其貪酷諸款
,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潔、惜名器
、重士節(jié)諸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公正廉明 公平正直,廉潔嚴明
。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七回:“二則象大帥這樣公正廉明,做屬員的人
,只要自己謹慎小心……還愁將來不得差缺嗎
?”
寡廉鮮恥 寡、鮮:少
。舊指不廉潔
,不知恥。現(xiàn)指不知羞恥
。
出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
,子弟之率不謹,寡廉鮮恥
,而俗不長厚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儉可養(yǎng)廉 儉:節(jié)儉;廉:廉潔
。節(jié)儉可以養(yǎng)成廉潔的操守。
出處:《宋史·范純?nèi)蕚鳌罚骸拔﹥€可以助廉
,惟恕可以成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儉以養(yǎng)廉 儉:節(jié)儉;廉:廉潔
。節(jié)儉可以培養(yǎng)廉潔的作風(fēng)。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
,靜以養(yǎng)身
,儉以養(yǎng)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潔己從公 保持自身廉潔
,一心奉行公事
。同“潔己奉公”
。
5. 關(guān)于廉政的四字詞語 原發(fā)布者:楓香樹中學(xué)
形容廉政詞語儉以養(yǎng)德,廉以立身
。2
、作風(fēng)要樸實
,工作要扎實,任務(wù)要落實
。3、是非明于學(xué)習(xí)
,名節(jié)源于黨性
,腐敗止于正氣
。4、人心如秤稱量誰輕誰重
,民意似鏡照出孰貪孰廉
。5
、保初節(jié)易
,保晚節(jié)難
。百年養(yǎng)德難,一日喪德易
。6
、廉潔從政兩袖清風(fēng)德昭后世
,貪圖錢財一朝失足愧對今生
。7、順境勿驕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
,平境勿庸?jié)嵛饋y當勤勤廉廉官。8
、戒酒戒色戒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9、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
;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
。10
、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帶人
,無私方能感人。有關(guān)于形容人廉潔的成語的文章
,由成功勵志網(wǎng)收集
,希望能幫助到您形容人廉潔的成語廉潔奉公兩袖清風(fēng)先公后私纖塵不染洗手奉職枵腹從公一塵不染一介不取一琴一鶴飲馬投錢澡身浴德不忮不求澹泊寡欲奉公守法富貴浮云大公無私公事公辦公正無私公而忘私顧全大局國爾忘家毫不利已
,專門利人涓滴歸公開誠布公克己奉公嫠不恤緯摩頂放踵舍己為人舍已救人舍己從人先人后己修身潔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愧屋漏大義凜然大事不糊涂風(fēng)骨峭峻剛腸嫉惡光風(fēng)霽月光明正大光明磊落浩然之氣襟懷坦白明鏡高懸事無不可對人言守正不阿守經(jīng)達權(quán)堂堂正正危言危行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行不由徑嚴氣正性正大光明仗義執(zhí)言兩袖清風(fēng)清正廉潔,一身正氣
,秉公執(zhí)法
。廉潔奉公兩袖清風(fēng)先公后私纖塵不染洗手奉職枵腹從公一塵不染一介不取一琴一鶴飲馬投錢澡身浴
武則天的治國策略
武則天是一位政治家
,也是一位改革家。她在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
,以超人的魄力,無畏的膽略
,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這些改革涉及政治
、經(jīng)濟
、軍事
、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對唐朝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
。
一、參預(yù)朝政時期的改革
在唐高宗統(tǒng)治時期
,武則天參預(yù)朝政20余年
,幫助唐高宗進行了一些改革
。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圍繞著調(diào)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關(guān)系和提高行政效率而進行的
。改革的內(nèi)容包括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以及對官制進行局部調(diào)整等
。
《氏族志》是唐太宗貞觀年間修成的一部關(guān)于士族等級的書
。唐太宗修《氏族志》的目的,是為了打擊那些不利于自己統(tǒng)治的舊門閥,扶植那些在唐朝建立和統(tǒng)一過程中立有戰(zhàn)功,在“玄武門之變”中支持自己的謀臣猛將,以鞏固李氏王朝的統(tǒng)治
。事實上,《氏族志》問世之后,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fā)展,《氏族志》成了維護元老重臣和達官貴人利益的工具
,也成了阻礙“寒族”晉升的一大障礙。當時,庶族勢力發(fā)展很快
。不少人在經(jīng)濟上發(fā)了跡,要求相應(yīng)的政治地位,但仕途多為士族控制
;有些人雖然通過科舉入仕,也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皳喜坏眠M”,因而反感《氏族志》。這樣,對唐高宗來說,就有了修改《氏族志》的必要
。武則天此時雖已顯達,但究其門第,不在《氏族志》之內(nèi)
。因此,修改此書,更是武則天的愿望
。所以,武則天幫助唐高宗下達了修改《氏族志》的命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顿Y治通鑒》卷200顯慶四年六月載:“丁卯(22日),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初
,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升降去取,時稱允當
。至是,許敬宗等以其書不敘武氏本望,奏請改之。乃命禮部郎中孔志約等比類升降,以后族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為準,凡九等
。于是士族以軍功致位五品,預(yù)士流。時人謂之‘勛格’”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短茣肪?6也有類似的記載
。從表面上看,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只是用不同的標準重新劃分了士族的等級,實際上它對統(tǒng)治階級各個階層的地位作了一次大調(diào)整,其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它限制了唐初以來士族官僚的權(quán)勢,維護了新興官僚貴族的利益,為庶族地主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
在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之后
,武則天又幫助唐高宗對官制作了一些調(diào)整:如顯慶元年(656),置驃騎大將軍。龍朔二年(662)二月,廢尚書令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傉露?669)二月,令同三品入銜
。永淳元年(682年)七月,置州別駕;令外司四品以下知政事者以平章事為名
。又如
,龍朔二年(662)二月,改門下省為東臺
、中書省為西臺
、尚書省為中臺;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仆射為匡政,左右丞相為蕭機,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其余二十四司
、御史臺
、九寺
、七監(jiān)、十六衛(wèi)
,并以義訓(xùn)更名
。在銓選方面,針對“承平既久,選人益多”的狀況,制定新的銓選制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傉露?669),根據(jù)裴行儉的建議
,設(shè)長名姓歷榜,分銓注法,定州縣升降
、官資高下,按照“身”
、“言”、“書”
、“判”四條標準錄取人才
。兵部課試,考騎射及翅關(guān)
、負米。黔中
、嶺南
、閩中州縣官,不由吏部派遣,令都督選擇土人補授
。凡居官以年考,六品以下,四考為滿。儀鳳元年(676)八月,又設(shè)置了“南選”
。為了改善民族關(guān)系
,大量吸引周邊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和鄰國酋長作官
。如龍朔元年(661)在吐火羅
、波斯等十六國置都督府,州七十六
、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并隸安西都護府,多以其渠帥為刺史
、縣令
。
此外
,武則天還提出過一些重要的改革主張。史載
,上元元年(674)十二月
,武則天上表,“建言十二事:一、勸農(nóng)桑,薄賦徭;二
、給復(fù)三秦地;三、息兵
,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
、廣言路;七、杜讒口;八
、王公以降皆習(xí)《
老子》;九
、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覆;十一
、京官八品以上益廩入;十二
、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進階申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聘咦谙略t貫徹執(zhí)行。象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通過這些改革
,理順了社會關(guān)系
,維護了“貞觀之治”的成果,使唐王朝的政治
、經(jīng)濟
、軍事
、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發(fā)展
。
二 臨朝稱朝時期的改革
唐高宗死后
,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文明元年(684)九月
,改元光宅,大赦天下
。同時下令改變旗幟,服色和文武百官的稱謂
;改“東都”為“神都”,改洛陽宮為“太初宮”
。這一做法引起了部分宗室成員和“皇唐舊臣”的不滿,發(fā)生了徐敬業(yè)的叛亂。武則天以鐵的手腕派兵平定了叛亂
。一年以后,社會趨于安定,武則天下詔“復(fù)政于皇帝(睿宗)”。唐睿宗奉表固讓,武則天繼續(xù)臨朝稱制,直到載初元年(690)
。這一時期,武則天的改革是圍繞著改朝換代進行的
。
(一)、廣開言路
。垂拱元年(685)二月,武則天下制:“朝堂所置登聞鼓及肺石,不須防守,有擊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狀以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构岸?686)三月,又令巧匠魚保家作銅匭四枚,共為一室,“四面置門”,分別為青、紅
、白、黑四色,置于朝堂,以收天下常人表疏:青匭在東,名“延恩”,告“養(yǎng)人及勸農(nóng)之事者”投之;白匭在西,名“伸冤”,有“欲自陳屈枉者”投之;黑匭在北,名“通玄”,獻“謀智者”投之
。令正諫大夫、補缺
、拾遺一人充使,于朝堂知事者,“每日所有投書,至暮并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坝墒侨碎g善惡事多所知悉”。
(二)
、擴大仕途
。首先,使“常舉”制度化,堅持每年開科取士,不以任何借口停止貢舉
。其次,調(diào)整取士科目。重點發(fā)展進士科,適當發(fā)展諸科,降低明經(jīng)科的地位
。與此同時
,擴大制舉
,縮短制舉時間
,擴大錄取人數(shù)。為了進一步搜羅人才,武則天還創(chuàng)立了殿試
。載初元年(690)“二月,辛酉(14日),太后策貢士于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
。此外,武則天還采取了破格用人的辦法
。垂拱元年(685)五月,“制內(nèi)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
。不論是現(xiàn)任官吏,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才干,都可毛遂自薦,以求進用
。在擴大仕途的同時
,武則天也很注意對官吏的培養(yǎng)
。為此,她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親自撰寫《臣軌》一書,從十個方面對臣下提出要求
,其中心思想是要求臣僚成為德才兼?zhèn)洹⒅揖龕勖竦娜恕?br>
(三)
、加強法制
。武則天在臨朝稱制時期,曾派人重新刪定了律令格式
。修改律令的指導(dǎo)思想是約法省刑
。她說:“朕情在愛育,志切哀矜。疏網(wǎng)恢恢,實素懷之所尚;苛政察察,良夙心之所鄙
。方冀化致無為,業(yè)光邢措”
。由于《永徽律疏》本身“得古今之平”,因而修改時大抵依舊,“惟改二十四條”
。對于格式,則根據(jù)便于時而堪為當時行用的原則作了較大的變動,編成了《垂拱式》二卷,《垂拱留司格》六卷
,《垂拱式》二二卷。由于武則天的主導(dǎo)思想正確,加上刪修官韋方質(zhì)
、王守慎等精通法律,因而垂拱格式,“議者稱為詳密”,施行之后,頗見成效
。武則天本來是痛恨酷吏的
,但當她的權(quán)位受到威脅時,便開始使用酷吏打擊政敵
。這種變化,史書中或多或少有所披露
。如《舊唐書·刑法志》載:“則天臨朝,初欲大收人望”,“然則天嚴于用刑,屬徐敬業(yè)作亂及豫博兵起之后,恐人心動搖,欲以威制天下,漸引酷吏,務(wù)令深文,以案刑獄”。重用酷吏,以誣告
、通供
、誅殺等辦法對付政敵,手段是殘酷的
。但這對武則天來說卻十分重要
。封建史學(xué)家說:武則天因酷吏以自肆,天網(wǎng)一舉,而坐移唐鼎
,“卒籠八荒”
。武則天的親信大臣朱敬則也說,武則天開告端,重酷吏,“故能計不下席,聽不出闈,蒼生晏然,紫宸易主”
。這些評論,從不同角度夸大了酷吏的作用,但無疑重用酷吏是武則天走向皇帝寶座的重要一步
。
(四)
、布政維新
。在打擊政敵的同時,武則天在洛陽修建了“明堂”
,并下詔說:“時既沿革,或沒相遵,自我作古,用適于事,今以上堂為嚴配之所,下堂為布政之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标U明“自我作古,用適于事”的思想,將大享明堂提到議事日程之上
,并在永昌元年(689個正月
,舉行了大享明堂的活動
。在大享明堂之后,武則天進行了一系列“惟新活動”
。如改羽林軍百騎為干騎,牢固控制禁軍
,改正朔
,優(yōu)待陣亡戰(zhàn)士家屬
,整飭風(fēng)俗,制禮作樂
,改革文字等
。此外
,還利用宗教
,為改朝換代制造輿論。史載,“懷義與法明等造《大云經(jīng)》
、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閆浮提主,唐代合微,”
。又說:“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經(jīng)》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毖蚜x等人巧妙地將佛教舊經(jīng)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所撰經(jīng)疏突出了神皇受命于天的主題,因而武則天看后十分滿意,立即頒布天下,令諸州各置大云寺
。一時間,東起渤海,西至蔥嶺,南抵交趾,北迄大漠,人們都在談?wù)撋窕适苊脑掝}
。
(五)、改唐為周
。載初元年(690)九月,神都洛陽出現(xiàn)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請愿活動,以武承嗣和李旦為首的文武百官,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數(shù)萬人請求武則天改朝換代當皇帝
。于是,武則天命有司“正皇典”
,“恢帝綱”,準備改朝換代的禮儀
。九月九日,武則天在洛陽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宣布改唐為周,改元天授
,“大宥天下,咸與維新”
。五天以后,群臣上尊號曰“圣神皇帝”
。乃降皇帝(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令依舊名輪,徒居?xùn)|宮,其俱儀一比皇太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链?“武周”取代了“李唐”
。武則天戴皇冠,穿龍袍,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
。
正因為武則天足智多謀,審時度勢,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嬴得了大多數(shù)的支持,懾服了少數(shù)反對派,才使改朝換代得以順利進行
。以女子登皇位,“不出宮闈”而易社稷,并且保持了社會的安定,這是前所未聞的奇跡
。陳子昂所謂“伏惟圣神皇帝陛下闡元極,升紫圖,光有唐基,以君周室。不改舊物,天下惟新,皇王以來未嘗睹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辈⒎强滹椫Z
。登基大典結(jié)束后,在群臣的一片嘔歌聲中,武則天舉行了尊崇武氏的活動:立武氏七廟于神都
。不久,“改置社稷于神都”,作為“大周”的象征。接著,又改左右羽林軍為左右羽林衛(wèi),加強神都的軍事力量,形成居中御外的形勢,以保障神都的安全
。
三
、治理大周時期的改革
“大周”政權(quán)的建立,打破了千百年來男子專政的局面,同時也使人們的思想發(fā)生了激烈的動蕩。不少士大夫沖破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擁護武周政權(quán),也有許多士大夫抱殘守缺,對武周政權(quán)懷有敵意
。為了鞏固武周政權(quán),武則天憂勞天下,勵精圖治,推行并制定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
其一、統(tǒng)一思想
。
儒家思想中,沒有女人可以當皇帝的說法,但它提倡“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對維護統(tǒng)治極為有利
。所以武則天在當上皇帝后,便著手利用儒家學(xué)說中有利于自己統(tǒng)治的部分,別貴賤,正名分,調(diào)整最高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關(guān)系
。在太宗
、高宗統(tǒng)治時期,乃是李氏一統(tǒng)天下,李氏為宗室
。武則天當皇后
、皇太后時期,其娘家武氏為外戚,而武則天稱帝后,改變了李武二家的“名位”
。李家原來享有的皇位,擁有的“宗室”
、“太廟”和“陵寢”,現(xiàn)在都要由武氏予以代替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饰痪褪侵粮邿o上的皇帝地位
。天授元年九月九日“革命”以前,睿宗居于皇位,九月十五日,武則天稱“皇帝”,降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
。降皇太子成器為皇孫
。宗室就是皇帝的宗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案锩鼻?宗室是李淵一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案锩焙?天授元年冬,武則天“封建”親戚,廣樹“宗枝”:追封伯父武士讓為楚僖王,士逸為蜀節(jié)王;異母兄元慶為梁憲王,元爽為魏德王
。封元爽子武承嗣為魏王,元慶子武三思梁王
。封眾父兄子皆為郡王
。改唐為周前,李氏有宗廟和陵寢
。改唐為周后,武則天下令在首都洛陽立武氏七廟
。長壽二年追尊三世祖先,并對其陵墓的稱謂也作了相應(yīng)的變動。
武則天認為
,利用儒家思想
,提倡禮樂是很有必要的,因而積極制禮作樂,借以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
。這方面的活動很多,除經(jīng)常性的享祀明堂外,還有置七寶,封神岳和鑄九鼎等
。“七寶”本來是佛教的七種寶物
。唐制,天子有八璽,即神璽,受命璽,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玉為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吧癍t以鎮(zhèn)中國,藏而不用
。受命璽以封禪禮神,皇帝行璽以報王公書,皇帝之璽以勞王公,皇帝信璽以召王公,天子行璽以報四夷,天子之璽以勞四夷,天子信璽以召兵四夷,皆封泥”
。武則天即位后,“改諸璽皆為寶”
。長壽二年九月又稱“金輪圣神皇帝”
。披上佛教面紗之后,又做了不同于佛教七寶,但與佛教相聯(lián)系的七種寶綬,即金輪寶
、百象寶
、女寶
、馬寶
、珠寶
、主兵臣寶和主藏臣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懊砍瘯?陳之殿庭”
。以象征自己超邁古昔的權(quán)力
。封禪歷來被認為是帝王的盛典
。武則天稱帝后,決心登封嵩山, 天冊萬歲二年臘月十一日,武則天“御金蹕,登玉輿,環(huán)拱百神,導(dǎo)從群后
。遂陵桂萼,攀松磴,跨崢嶗而出煙道,排烈缺而班天門”
,登上中岳之巔。接著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
。自制《升中述志碑》,立于封祀壇為丙地。又令李禪作《大同降禪碑》
。崔融作《朝覲臺碑》以記封禪之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熬哦Α笔枪糯笳鲊业膫鲊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相傳離鑄九鼎,以象九州
。夏德喪,鼎遷商色
。商德衰,復(fù)遷洛邑,及周室滅亡,秦欲取之,其一沉于泗水,余八下落不明
。一說皆設(shè)于泗水彭城
。武則天知周鼎難求,乃征銅五十六萬余斤,以司農(nóng)卿宗晉卿為九鼎使,重新鑄之
。神功元年(697)四月,鼎成,令書法家賈膺福
、薛昌容
、李元振
、鐘紹京分題額鼎,又令畫家曹元廊圖寫各州山川物產(chǎn)之像于鼎上,然后,令宰相,諸王率南北牙宿衛(wèi)兵十余萬人及仗內(nèi)大牛,白象,自玄武門外作坊曳鼎入宮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爸糜谂筇弥?各以方位列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武則天封中岳,鑄九鼎,無疑有宣揚天人感應(yīng),搞個人崇拜的意思
。但這方面最突出的表現(xiàn)
,還要數(shù)接受尊號一事
。改唐為周后,群臣屢上尊號。武則天批準群臣所請,稱“圣神皇帝”
。意思是說,她和以前的封建帝王不同,不是一般的平庸之輩,乃是具有圣明和神威的皇帝。長壽二年九月九日,稱“金輪圣神皇帝
。”借佛教“金輪王”之義,說自己就是象金輪王一樣圣明的皇帝。三年五月十一日,稱“越古金輪圣神皇帝
。證圣元年(695)正月初一,稱“慈氏越古金輪王圣神皇帝”;九月九日,又稱“天冊金輪在圣皇帝”。從“圣神皇帝”到“天冊金輪大圣皇帝”,地位愈來愈崇高
。此外,還有樹立天樞的活動。延載元年(694),諸蕃酋長慕義,獻錢請立天樞于瑞門之外,以記武則天的功業(yè)
。證圣元年(695)四月一日,天樞成,武則天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武三思制頌文,紀武則天功德,以黜唐頌周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跋ょU群臣,暮酋名氏其上”
。天樞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叭f國”會,群臣賦詩,皇帝臨觀,可謂盛況空前。這實際上也是統(tǒng)一思想的一種手段
。
其二
、重用賢才
。
武則天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曾重用過酷吏,并造成了恐怖的政治氣氛
。但武則天深知酷吏的危害,她只不過是把酷吏當作是改朝換代的工具
。一旦這個目的達到,勢必要限制酷吏的勢力
。事實也是如此
。改唐為周之初,因政局尚未穩(wěn)固,武則天仍在使用酷吏,但武則天并沒有讓酷吏掌握朝廷要職
。武周政權(quán)鞏固后,武則天立即“尊時憲而抑奉臣,聽忠言而誅酷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毕群髿⒌袅怂髟Y
、周興
、傅游藝、王弘義等人
。萬歲登封元年(695)十月,又發(fā)布了一道詔書,減大理丞
、廢秋官(刑部)獄,禁止為官殘濫,表示“將使三千之罪,永絕當年;豈惟數(shù)百之刑,僅寬于昔代”
。神功元年(697)元月,武則天又將最大的酷吏頭目來俊臣送進了墳?zāi)埂V链?酷吏便退出了武周的政治舞臺
。
在抑制酷吏的同時,武則天通過多種渠道,千方百計地搜羅人才,讓那些有經(jīng)邦治國才能的賢能之士居要職,任宰相,掌中樞,協(xié)助她治理武周天下。為此
,她進一步發(fā)展科舉制,令貢舉人停修《
道德經(jīng)》,改學(xué)《臣軌》
,更新考試內(nèi)容
,“廣搜遺逸”
。使通過科舉入仕的人數(shù),呈現(xiàn)出不斷增加的趨勢。她還經(jīng)常要求臣下自薦并推薦人才
。天授二年十月,“制官人者咸令自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辫b于許多名士不愿自薦的情況,武則天特別強調(diào)推薦,把薦舉人才作為官員的一項任務(wù)
。證圣元年詔:“其長才廣度,沈跡下僚,據(jù)德依仁,韜聲幽閉,懷輔佐之器,乏知己之容,宜令京官職事五品以下及刺史,上佐
、縣令量各準狀薦舉”
。有時武則天還特別要求某些大臣薦舉人才
。如圣歷元年令宰相薦尚書郎,其后,令雍州長史薜季昶擇僚吏堪為御史者
。長安四年,令宰相各舉堪為員外郎者
。并要求“務(wù)取得賢之實,無貽濫吹之譏”
。對于“非舉其士”者,予以貶責;對于“薦若不虛”者,則予以褒獎。由于武則天通過各種渠道鼓勵薦舉人才,又不限門第高下
、富貴貧賤,也不限種落族屬,離親遠近,;求之恒如不及”,因而選司空前忙碌,以至出現(xiàn)了“多士如林”的局面
。對于選撥出來的人才,武則天皆“量才授職”,委以重任
。
為了使各級官員能夠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才能,武則天向他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如此,還加強左右肅政臺的力量,常派使者對官吏進行督促檢查。對于無所作為或不稱職的官吏,及時予以貶逐;對于政績卓著的官員,則大力進行提拔
。在這種方針的指導(dǎo)下,許多有才能的人都被提升到重要的職位
。武則天所任用的宰相,絕大多數(shù)都是有才華的人
。姚崇
、韋安石、狄仁杰等人就是如此
。武則天用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成見,皆以是否稱職為標準。中唐名相陸質(zhì)說武則天“弘委任之意,開汲引之門,進用不疑,非但人得薦士,亦許自薦其才
。所薦必行,所舉輒試,……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北宋史學(xué)家司馬光也說:“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
。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些評論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其三
、勸課農(nóng)桑
。
武則天認為:“粟生于農(nóng),故先王貴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飰▌t粟多,粟多則人富”
;“建國之本,必在于農(nóng)”,“家足人足,則國自安焉”。她將所撰農(nóng)書《兆人本業(yè)記》發(fā)給諸州來京的朝集使,頒行天下
,以境內(nèi)農(nóng)田狀況作為獎懲官吏的標準,還采取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邊遠地區(qū)實行屯田。在屯田方面
,婁師德、郭元振等人的成績十分顯著
。婁師德“率士屯田,積谷數(shù)百萬,兵以饒給,無轉(zhuǎn)鑲和糴之費”。武則天慰勞說:“自卿受委北陲,總司軍任,往返靈(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夏(夏州,治所在今陜西靖邊北),檢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積,不煩和糴之費,無復(fù)轉(zhuǎn)運之艱,兩軍及北鎮(zhèn)兵數(shù)年咸得支給
。”郭元振在涼州五年,軍威大振,屯田積谷
,發(fā)展生產(chǎn),使“牛羊被野,路不拾遺”
。除了在隴右等地區(qū)實行屯田,武則天還注意興修水利。她統(tǒng)治時期,地方水利建設(shè)蓬勃發(fā)展,僅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就有十九項水利工程
。與此同時,均田制也繼續(xù)得到推廣
。武則天還比較注意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商業(yè)
。光宅元年(684)改少府監(jiān)為尚方監(jiān),分中尚
、左尚
、右尚
、織染
、掌治等五署;改將作監(jiān)為營繕監(jiān),掌營構(gòu)宮室房屋,制作磚瓦等
。當時采礦業(yè)很發(fā)達
。除國家開采外,亦允許私人經(jīng)營
。規(guī)定“凡天下諸州出銅鐵之所,聽人私采,官收其稅”
。對商業(yè)也采取了比較寬松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