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灑掃應(yīng)對 (sǎ sào yìng duì)
簡拼 : ssyd
對.png)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偏正式
成語解釋 : 灑水掃地,酬答賓客
。封建時代儒家教育
、學(xué)習(xí)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
。
出處 : 宋·朱熹《〈大學(xué)章句〉序》:“人生八歲
,則自王公以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學(xué),而教之以灑掃應(yīng)對進(jìn)退之節(jié)
,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成語用法 : 作謂語、定語
;用于處事
例子 : 圣人之道
,貫徹上下,自灑掃應(yīng)對
,以至均平天下
,其事理一也
。 ★明·王廷相《慎言·作圣》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出自哪里?原文是什么?譯文是?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靜
,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
慮而后能得”。此語出自
老子《大學(xué)》
這段話本身的意思是:知道應(yīng)該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
;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
;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
;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
【原文】如下
大學(xué)之道(1)
,在明明德(2),在親民(3)
,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
;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
,事
有終始
。知所先后
,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7)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
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
;意誠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
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
(14)
!
【注釋】
(1)大學(xué)之道:大學(xué)的宗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按髮W(xué)”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xué)”的意思
;二是相對于小學(xué)而言的“大人之學(xué)”
。古人八歲人小學(xué)
,學(xué)習(xí)“灑掃應(yīng)對進(jìn)
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
;十五歲人大學(xué),學(xué)習(xí)倫理
、政治、哲學(xué)等“窮理正心
,修己治人”的學(xué)問
。所以
,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
通的地方
,同樣有“博學(xué)”的意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馈暗谋玖x是道路
,引申為規(guī)律
、原則等
,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
、政治學(xué)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
、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
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fā)揚(yáng)、弘揚(yáng)的意思
。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
(3)親民:根據(jù)后面的“傳”文,“親”應(yīng)為“新”
,即革新
、棄舊圖新
。親民
,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
、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目標(biāo)所在
。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蒸蒸日上
,興旺發(fā)達(dá)
。
(7)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
。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
(9)格物:認(rèn)識
、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
(12)末:相對于本而言
,指枝末、枝節(jié)
。
(13)厚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涸撝匾暤牟恢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
、做法等)。
【譯文】
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yáng)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dá)到最完善的境界
。
知道應(yīng)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
;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
;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
每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yáng)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
,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要想使
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
;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
。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
、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
;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
;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
;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
,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
,家庭、家族
、國家
、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輕重緩急
,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
古代灑掃保潔講衛(wèi)生的習(xí)俗是怎么樣的
清晨即起,清潔灑掃——天亮起床,起來馬上打掃衛(wèi)生
灑掃應(yīng)對”——在古代所謂“灑掃應(yīng)對”就是灑水掃地
,酬答賓客
。是封建時代學(xué)習(xí)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
。灑掃應(yīng)對這簡單四字還包括感恩父母
,文明講禮,獨立自主
,良好的衛(wèi)生習(xí)慣
。
年前的大掃除——習(xí)俗是在農(nóng)歷除夕前。 舉行過灶祭后
,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zhǔn)備。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
,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
,也叫“掃塵日”
。(掃塵日
,即臘月二十四
,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家家戶戶清掃蛛網(wǎng)揚(yáng)塵、清洗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xí)慣
。每逢春節(jié)來臨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
,清洗各種器具
,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
,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
。大江南北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
、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guān)掃塵的由來
,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
。傳說,古人認(rèn)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
,他像影子一樣
,跟隨著人的行蹤
,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
、愛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經(jīng)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
,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
,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
,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
。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
,想謀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
,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
,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
,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wǎng)遮掩以作記號
。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
,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
,滿門斬殺
,一個不留。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
,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在春節(jié)前掃塵當(dāng)然是在農(nóng)歷的年底呀
,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
,古人認(rèn)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xí)慣
,灶君發(fā)覺了他的行蹤
。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
,拆洗被褥窗簾
。這一習(xí)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二十四
。習(xí)俗是在農(nóng)歷除夕前,永拘天牢
。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
,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
,大驚失色
。傳說,他經(jīng)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
。玉皇大帝聽后大為震動、褻讀神靈的人家
,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古時有關(guān)掃塵的由來
,哪戶不清潔
,滿門斬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
。再讓蜘蛛張網(wǎng)遮掩以作記號
,便趕回天上
。一次
。大江南北,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
,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zāi),人間在詛咒天帝
,一個不留。 舉行過灶祭后
,北方稱“掃房”
。每逢春節(jié)來臨
,跟隨著人的行蹤
,灑掃六閭庭院、賜福張祥
,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zhǔn)備
,直忙到大年夜
。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清洗各種器具
,人們團(tuán)聚歡樂,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墻角做上記號
。正當(dāng)三尸神在作惡時
。三尸神密報
,凡怨忿諸神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有趣的是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于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因“塵”與“陳”諧音
,撣去蛛網(wǎng)
。于是
。按民間的說法
,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撣拂塵垢蛛網(wǎng)
、“晦氣” 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久而久之
,清掃塵土
,不管青紅皂白。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
,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yùn)”
,降旨拘押三尸神
,撣塵掃房子”的風(fēng)俗 ,擦凈門窗
,疏浚明渠暗溝,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
,也叫“掃塵日”
,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
,才得幸免。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
,人間美好無比、愛搬弄是非的家伙
,燈火輝煌
,他像影子一樣
,形影不離
,灶王爺就拒不進(jìn)宅,下令掌嘴三百
,將人間祥和安樂
。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南方叫“撣塵”
,想謀反天庭,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窗明幾凈
、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心中十分奇怪。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
,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
,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
,乘隙飛下凡界
、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
,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fēng)俗
。玉皇大帝大怒。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
,由來已久,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后開始
,到除夕接灶前展開
古代的端午節(jié):灑掃庭院殺菌防病——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
,佩香囊
、掛艾枝
、飲雄黃酒、洗百草浴
、殺菌防病……可以說端午節(jié)就是古代的“衛(wèi)生節(jié)”。
《朱子語類》卷四十九 論語三十一
◎子張篇
△執(zhí)德不弘章
舜功問"執(zhí)德不弘"
。曰:"言其不廣也。才狹隘
,則容受不得。不特是不能容人
,自家亦自不能容
。故才有片善
,必自矜;見人之善
,必不喜;人告之以過,亦不受
。從狹隘上生萬般病痛。"問:"子張以為'焉能為有
,焉能為亡'
,世間莫更有不好人?"曰:"渠德亦自執(zhí)
,道亦自信
,只是不弘不篤,不足倚靠耳
。"通老云:"亦有人將此二句於道德上說。"曰:"不然。先儒說'弘'字
,多只說一偏
。"〔可學(xué)〕
執(zhí)德須弘
,不可道已得此道理
,不信更有道理。須是既下工夫
,又下工夫;已理會,又理會
。若只理會得三二分
,便謂只消恁地也得;如此者
,非是無
,只是不弘。故子張云:"焉能為有
,焉能為亡?"弘,便知道理侭有
,自家心下侭有地步
,寬闊著得在!〔〈螢
,中"蟲改田"〉〕
"執(zhí)德不弘"
,弘是深潛玩味之意,不弘是著不得
。明道云:"所貴者資。便儇皎厲兮
,去道遠(yuǎn)而!"此說甚好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部蓪W(xué)〕
亞夫問:"如何是'執(zhí)德不弘'底樣子?"曰:"子貢若只執(zhí)'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之德,而不聞夫子樂與好禮之說;子路若只執(zhí)不恥缊袍之德
,而不聞夫子'何足以臧'之說,則其志皆未免止於此
。蓋義理無窮
,心體無限。"〔賀孫〕
信道篤
。如何得他信得篤?須是你自去理會始得
。而今人固有與他說,他信不篤者
。須要你自信始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矁g〕
魏才仲問"執(zhí)德不弘
,信道不篤"
。曰:"此須著下兩句
。此兩句似若相反。蓋弘是廣大之意
,若'信道不篤',則容受太廣后
,隨人走作
,反不能守正理
。信道篤而不弘
,則是確信其一說,而或至於不通,故須著下兩句
。弘篤
,猶言弘毅相似。"〔璘〕
問:"'執(zhí)德不弘
,信道不篤'一章,還合看得否?"曰:"各自是一個病
。世固有自執(zhí)其小善者
,然不害其為信道之篤;亦有信道不篤
,然卻有兼取眾善之意者
,自不相害也。"〔時舉〕
問:"焉能為有
,焉能為亡?"曰:"有此人亦不當(dāng)去聲
。得是有,無此人亦不當(dāng)?shù)檬菬o
,言皆不足為輕重。"〔淳〕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章
泛交而不擇
,取楙之道
。故子張之言泛交,亦未嘗不擇
。蓋初無拒人之心,但其間自有親疏厚薄爾
。和靖非以子張為不擇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叉€〕
雖小道必有可觀章
小道不是異端
,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農(nóng)圃、醫(yī)卜
、百工之類
,卻有道理在
。只一向上面求道理
,便不通了。若異端
,則是邪道,雖至近亦行不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泊尽?br>
小道易行,易見效
。漢文尚黃老。本朝李文靖便是以釋氏之學(xué)致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酌现酪?guī)模大
,若有理會得者
,其致治又當(dāng)如何!〔便〕
日知其所亡章
"知其所亡
,無忘所能"
,檢校之意
。〔方〕
問:"日知其所亡
,月無忘其所能。"曰:"'知其所亡'
,便是一日之間知得所未知;'月無忘其所能'
,便是長遠(yuǎn)后也記得在這里
。而今學(xué)者
,今日知得,過幾日又忘了
。若不真在此做工夫,如何會到一月后記得!"〔謙之〕
周問:"'月無忘其所能'
,還是溫故否?"曰:"此章與'溫故知新'意卻不同
。'溫故知新'是溫故之中而得新底道理,此卻是因新知而帶得溫故
。"〔雉〕
問:"'月無忘其所能',積累多
,則如何溫習(xí)?"曰:"也須漸漸溫習(xí)
。如'得一善則拳拳服膺
,而弗失之矣';'子路有聞
,未之能行,惟恐有聞',若是如此
,則子路只做得一件事
,顏子只著得一件事。"節(jié)問:"既恁地
,卻如何?"曰:"且思量。"〔節(jié)〕
子夏學(xué)煞高
,自曾子外說他
。看他答問處
,如"博學(xué)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如"日知其所亡
,月無忘其所能"等處可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灿尽?br>
博學(xué)而篤志章
問:"博學(xué)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曰:"此全未是說仁處,方是尋討個求仁門路
。當(dāng)從此去,漸見效在其中
,謂有此理耳
。"問:"明道言:'學(xué)者須先識仁。'識得仁
,以敬養(yǎng),不須防檢
。"曰:"未要看此
,不如且就'博學(xué)篤志
,切問近思'做去
。"〔宇〕
問:"'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何以言'仁在其中'?"曰:"此四事只是為學(xué)功夫,未是為仁
。必如夫子所以語顏冉者
,乃正言為仁耳
。然人能'博學(xué)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則心不放逸
,天理可存
,故曰'仁在其中'。"〔必大〕節(jié)錄云:"心存理得
。"
元昭問:"'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何以言'仁在其中'?"曰:"只是為學(xué)工夫
,反求之己。必如'克己復(fù)禮'
,乃正言為仁。論語言'在其中'
,只是言其可至耳
,明道云:'學(xué)要鞭辟近里。'"〔可學(xué)〕
楊至之問"博學(xué)篤志"章
。曰:"明道常說:'學(xué)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若能如此
,便是心在
,已有七八分仁了
。"〔南升〕
問:"'博學(xué)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如何謂之仁?"曰:"非是便為仁
。大抵圣人說'在其中矣'之辭,如'祿在其中'
,'直在其中'意
。言行寡尤悔
,非所以干祿
,而祿在其中;父子相為隱,非所以為直
,而直在其中。'博學(xué)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雖非所以為仁
,然學(xué)者用力於此
,仁亦在其中矣。"〔去偽〕
問:"如何'切問近思'
,則仁便在其中?"曰:"這有四事:博學(xué)
,篤志
,切問
,近思。四者俱至;本止是講學(xué)
,未是如'克己復(fù)禮'
,然求仁而仁已在其中。凡論語言'在其中'
,皆是反說。如'耕也'
,則'餒在其中';耕非能餒也
,然有旱乾水溢
,則餒在其中
。'學(xué)也,祿在其中';學(xué)非干祿也
,然學(xué)則祿在其中。'父為子隱
,子為父隱'
,本非直也,而直已在其中
。若此類,皆是反說
。"〔驤〕
問:"明道謂:'學(xué)者須當(dāng)思而得之
,了此便是徹上徹下底道理
。'莫便是先生所謂'從事於此
,則心不外馳,而所存自熟'之意?"曰:"然。於是四者中見得個仁底道理
,便是徹上徹下道理也。"
問:"'"博學(xué)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了此便是徹上徹下道理'
。此是深說也恁地,淺說也恁地否?"先生首肯
,曰:"是。徹上徹下
,只是這個道理
,深說淺說都恁地。"〔淳〕
蜚卿問:"伊川謂:'近思
,只是以類推去。'"曰:"程子說得'推'字極好
。"問:"比類
,莫是比這一個意思推去否?"曰:"固是
。如為子則當(dāng)止於孝
,為臣當(dāng)止於忠,自此節(jié)節(jié)推去
。然只一'愛'字雖出於孝,畢竟千頭萬緒
,皆當(dāng)推去須得
。"〔驤〕
有問伊川曰:"如何是近思?"曰:"以類而推。"今人不曾以類而推
,蓋謂不曾先理會得一件,卻理會一件
。若理會得一件
,逐件件推將去
,相次亦不難
,須是劈初頭要理會教分曉透徹
。且如煮物事,合下便用熳火養(yǎng)
,便似煮肉,卻煮得頑了
,越不能得軟。政如義理
,只理會得三二分,便道只恁地得了
,卻不知前面撞頭搕腦
。人心里若是思索得到時
,遇事自不難
。須是將心來一如鏖戰(zhàn)一番,見行陳
,便自然向前得去,如何不教心經(jīng)履這辛苦
。若是經(jīng)一番
,便自知得許多路道,方透徹
。〔〈螢
,中"蟲改田"〉〕
楊問:"程子曰:'近思
,以類而推。'何謂類推?"曰:"此語道得好
。不要跳越望遠(yuǎn),亦不是縱橫陡頓
,只是就這里近傍那曉得處挨將去
。如這一件事理會得透了,又因這件事推去做那一件事
,知得亦是恁地。如識得這燈有許多光
,便因這燈推將去
,識得那燭亦恁地光。如升階
,升第一級了
,便因這一級進(jìn)到第二級,又因第三級進(jìn)到四級
。只管恁地挨將去,只管見易
,不見其難
,前面遠(yuǎn)處只管會近。若第一級便要跳到第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