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謙讓未遑 (qiān ràng wèi huáng)
簡拼 : qrwh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緊縮式
成語解釋 : 遑:閑暇
。謙讓都來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別人的推崇
。
出處 : 《漢書·賈誼傳》:“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
,宜當(dāng)改正朔
,易服色制度
,定官名
,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
,色上黃,數(shù)用五
,為官名悉更
,奏之
。文帝謙讓未皇(遑)也
。”
成語用法 :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觀音靈簽13簽是什么意思 觀音靈簽第13簽解簽
導(dǎo)讀: 觀音靈簽算是一種民俗信仰
,為眾生消解困苦的方便之法。凡有所求
,但能一心稱念菩薩圣號
,觀音菩薩有求必應(yīng)。每一支觀音靈簽都有其特殊的意義
,那么,觀音靈簽第13簽是什么意思?觀音靈簽第13簽怎么解簽?請隨我一起看看觀音靈簽第13簽解簽
,了解一下觀音靈簽第13簽所包含的神明指示吧!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觀音靈簽第13簽圖:書薦姜維 (上簽)
》》 觀音靈簽解簽大全 觀音1-100靈簽解簽大全 ?
觀音靈簽第13簽含義
此卦龍門得遇之象
,凡事有變大吉也
。此簽家宅祈福
,自身祈福,求財秋冬吉
,交易宜遲,婚姻合
,尋人見
,訟有理,六甲女
,行人祈保
,田蠶中平,六畜中平
,移徙守舊,失物東方
,病安,山墳吉
。
觀音靈簽第13簽詳解
從小生長在富有的家庭
,身邊的一切所見必然極盡奢華;受邀接受國家的封賜也不居功,這樣的謙讓真足以名揚四海眾人皆夸
。 囚徒得赦,病遇良醫(yī)
,龍門得過
,名顯皇都之象
。凡事變化則吉
。 君爾也。自小生身富貴之家。于是君汝之生活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偸巧萑A之世界者。謀望皆成
。惟有貴人之扶持者。必能稱意
。且不勞而成者。易言之
。囚徙得赦
。病遇良醫(yī)。龍門得過
。名顯皇都之象
。凡事變化則吉也。 此簽有“謙讓未遑”之意
。提醒當(dāng)事人,施恩不求報
。當(dāng)有人向我們求助時
,凡所當(dāng)為
,義不容辭
。如果抱著希望對方回報的預(yù)期心理,就失去了原本為善的美意
。須知”有心的功德不是真功德”
。助人的根本意義
,在于無心且單純地去做
,解決了問題之后,心里的快樂
,絕非外在的有形物質(zhì)可比擬。切勿期待對方有所表示
、或因此竊喜念念不忘
。相反地
,如果自己受到幫助
,即使是小小的恩惠,也要謹(jǐn)記在心
、不可或忘,有機會立即加以報答
。謹(jǐn)記施比受更有福
,為善不足掛齒
。
觀音靈簽13簽是什么意思 觀音靈簽第13簽解簽
觀音靈簽第13簽:吉兇宮位
【中簽寅宮】自小生在富貴家
,眼前萬物總奢華;蒙君賜紫金玉帶,四海聲名定可夸
。
觀音靈簽第十三簽:詩意
此卦龍門得遇之象,凡事有變大吉也。
觀音靈簽第十三簽:解曰
囚人逢赦 病即安然 龍門得遇 名遍皇都
觀音靈簽第十三簽:仙機
家宅祈福自身祈福求財冬吉交易宜遲
婚姻合六甲女行人祈保田蠶中平
六畜中平尋人見公訟有理移徙守舊
失物東方疾病安山墳吉
觀音靈簽第十三簽:典故
羅通拜帥:唐初
。羅通十七歲。于校場比武獲帥印
。領(lǐng)兵北伐掃敵
。后觸怒唐太宗被免官。獲程咬金求情得寬赦
。喻少年得志。有成語曰
。羅通掃北
。
你可能還想了解
薦:觀音靈簽8簽是什么意思 觀音靈簽第8簽解簽 ?
薦:觀音靈簽9簽是什么意思 觀音靈簽第9簽解簽 ?
薦:觀音靈簽10簽是什么意思 觀音靈簽第10簽解簽?
薦:觀音靈簽11簽是什么意思 觀音靈簽第11簽解簽 ?
薦:觀音靈簽12簽是什么意思 觀音靈簽第12簽解簽 ?
謙讓的詞性謙讓的詞性是什么
謙讓的詞性是:動詞
。
謙讓的詞性是:動詞
。結(jié)構(gòu)是:謙(左右結(jié)構(gòu))讓(左右結(jié)構(gòu))。拼音是:qiānràng
。注音是:ㄑ一ㄢㄖㄤ_。
謙讓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
,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
、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nèi)容】
謙讓qiānràng。(1)謙虛地禮讓或退讓
。
二、引證解釋
⒈謙虛退讓
。引《史記·淮陰侯列傳論》:“假令韓信學(xué)道謙讓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則庶幾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螝W陽修《試筆·蘇子美蔡君謨書》:“近年君_獨步當(dāng)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馬南_《燕山夜話·為什么會吵嘴》:“我們中國人歷代相傳
,都以謙讓為美德
。”
三
、國語詞典
謙卑退讓
。
四
、網(wǎng)絡(luò)解釋
謙讓謙讓:動詞謙讓:彭家望所創(chuàng)作歌曲謙讓:閻維文演唱歌曲
關(guān)于謙讓的近義詞
敬讓謙遜虛心禮讓推讓辭讓忍讓謙虛
關(guān)于謙讓的反義詞
爭執(zhí)爭搶囂張爭奪傲慢爭持搶奪
關(guān)于謙讓的詩句
勞謙讓齒漢文謙讓流英名謙讓黑轅歸太早
關(guān)于謙讓的成語
讓三讓再謙恭下士讓再讓三勞謙君子
關(guān)于謙讓的詞語
謙卑自牧謙以下士謙躬下士謙虛謹(jǐn)慎謙恭仁厚謙恭虛己你謙我讓謙讓未遑謙虛敬慎謙恭下士
關(guān)于謙讓的造句
1
、主賓互相謙讓了一下,然后各自落了座
。
2、叔叔是個謙讓客氣的人
。
3
、所以
,有時候我們倒不如退一寸
,讓一步,這既能顯示我們懂得謙讓的良好氣度
,又能讓我們自己有個好心情可以去領(lǐng)略那海闊天空的浩瀚與無垠。
4
、既要學(xué)會珍惜自己
,又要懂得謙讓
。
5
、這點成績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對榮譽我謙讓未遑
,怎敢獨自領(lǐng)受。
點此查看更多關(guān)于謙讓的詳細信息
謙虛的成語?
① 形容謙虛的成語
一
、虛懷若谷:
拼音 :pāo zhuān yǐn yù
用法 : 連動式;作謂語
、定語、賓語
、分句;用于謙詞。
解釋 :拋出磚頭
,引來白玉
。用沒有價值的事物引出有價值的事物之意
,比喻用粗淺
、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
、成熟的意見。
出處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趙州東院從稔禪師》:"大眾晚參
,師云:'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
。'時有一僧便出
,禮拜
。稔曰:'比來拋磚引玉
,卻引得個墼子。'"
造句:
1
、我先拋磚引玉談?wù)勛约旱目捶?希望才華出眾的人不要數(shù)典忘祖。
2
、我這篇文章果然發(fā)生拋磚引玉的作用
,引起各界對這問題熱烈的討論
。
3
、我的提議只是拋磚引玉,更周詳?shù)霓k法還請大家一起來深入討論
。
4、在這個座談會上,我僅是一家之言,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還希望多聽聽大家的見解
。
5
、這個排名是想起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并非終結(jié)定論
。
② 謙虛的成語
1.謙虛謹(jǐn)慎----謙虛:虛心;謹(jǐn)慎:慎重小心
。虙待人,小心辦事
。
2.謙謙君子----指謙虛而嚴(yán)格要求自己的人
。
3.謙恭下士----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
5.你謙我讓----謙:謙讓。指雙方互相謙讓。
6.黃公好謙----指人過分謙虛
。
7.不矜不伐----矜、伐:自夸自大
。不自經(jīng)為了不起
,不為自己吹噓。形容謙遜
。
8.不驕不躁----躁:急躁。不驕傲
,不急躁
。形容人態(tài)度謙遜
,工作謹(jǐn)慎踏實
。
9.戒驕戒躁----戒:警惕,預(yù)防
。警惕并防止產(chǎn)生驕傲和急躁情緒。
10.不恥下問----樂于向?qū)W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xué)習(xí)
,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
11.不露圭角----圭角:圭玉的棱角
。比喻才干不外露
。
12.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湊近
。端著酒杯離座到對方面前共飲,以便請教
。比喻主動去向人請教
。
13.辭尊居卑----辭:推卻
。不受尊位
,甘居卑下。
14.好問則裕----好:喜歡
;裕:富裕
。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
,學(xué)識就會淵博精深
。
15.功成不居----居:承當(dāng)
,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
,不去占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
16.功薄蟬翼----功勞象蟬的翅膀那樣微薄
。形容功勞很小。常用作謙詞
。
17.深藏若虛----虛:無。把寶貴的東西藏起來
,好像沒有這東西一樣
。比喻人有真才實學(xué),但不愛在人前賣弄
。
18.拋磚引玉----拋出磚去,引回玉來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
19.泰而不驕----態(tài)度舒泰而不驕傲
。也指有地位
、有權(quán)勢后不驕傲。
20.屈己待人----委屈自己
,以禮待人。形容謙虛
、忍讓的好品行
。
③ 表示謙虛的成語
滿招損
,謙受益
自滿會招致?lián)p失
,謙虛可以得到益處。
謙虛謹(jǐn)慎
謙虛:虛心
;謹(jǐn)慎:慎重小心。虙待人
,小心辦事
。
謙謙君子
指謙虛而嚴(yán)格要求自己的人
。
謙恭下士
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
謙讓未遑
遑:閑暇
。謙讓都來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別人的推崇
。
謙尊而光
尊者謙虛而顯示其美德
。
一謙四益
謙虛能使人得到好些益處
。
謙躬下士
猶言謙恭下士。
④ 描寫謙虛的成語
謙虛謹(jǐn)慎
、虛懷若谷、謙恭下士
、謙謙君子
、不矜不伐
一
、謙虛謹(jǐn)慎 [ qiān xū jǐn shèn ]
【解釋】:形容人虛心禮讓
,小心謹(jǐn)慎。
【出自】:唐 房玄齡《晉書·張賓載記》:“封濮陽侯
,任遇優(yōu)顯,寵冠當(dāng)時
,而謙虛敬慎
。”
【譯文】:封濮陽侯
,職位待遇優(yōu)厚,當(dāng)時倍受皇帝信任
,人虛心禮讓
,小心謹(jǐn)慎
。
二
、虛懷若谷 [ xū huái ruò gǔ ]
【解釋】:胸懷像山谷那樣的深廣。形容十分謙虛
,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出自】:戰(zhàn)國
老子《老子·十五章》:“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譯文】:性格敦實純樸
,胸懷像山谷那樣的深廣
三
、謙恭下士 [ qiān gōng xià shì ]
【解釋】: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韋玄成傳》:“少好學(xué)
,修父業(yè),尤謙遜下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譯文】:年少好學(xué)
,修父親的事業(yè)
,尤其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四
、謙謙君子 [ qiān qiān jūn zǐ ]
【解釋】:指謙虛而嚴(yán)格要求自己的人。
【出自】:西周 周文王《易·謙》:“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也
。”
【譯文】:謙虛再謙虛是君子應(yīng)當(dāng)具備的品德
,謙卑涵養(yǎng)啊
五、不矜不伐 [ bù jīn bù fá ]
【解釋】:矜
、伐:自夸自大
。不自經(jīng)為了不起,不為自己吹噓
。形容謙遜。
【出自】:周 先秦諸子《尚書·大禹謨》:“汝惟不矜
,天下莫與汝爭能
;汝惟不伐
,天下莫與汝爭功
。”
【譯文】:你不收斂
,天下沒有人與你爭能;你不去,天下沒有人與你爭功
。
⑤ 表示謙虛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不驕不躁功成不居戒驕戒躁
洗耳恭聽虛懷若谷慎言謹(jǐn)行
不恥下問不驕不躁不矜不內(nèi)伐
不露圭角辭尊容居卑功成不居
功薄蟬翼好問則裕戒驕戒操
禮賢下士滿招損
,謙受益
拋磚引玉謙讓末遑謙虛謹(jǐn)慎
犬馬之勞深藏若虛損之又損
聞過則喜洗耳恭聽虛懷若谷
遜志時敏言者無罪
,聞?wù)咦憬?br>移樽就教
⑥ 形容謙虛的成語有哪些
不驕不躁
、功成不居、戒驕戒躁
、洗耳恭聽、虛懷若谷
、慎言謹(jǐn)行
、不恥下問、不矜不伐
、不露圭角、辭尊居卑
⑦ 形容謙虛的成語有哪些
畢恭畢敬
恭敬桑梓
虛懷若谷
大智若愚
虛己受人
畢恭畢敬 [
bì
gōng
bì
jìng
]
釋義:形容態(tài)度十分恭敬
。出自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五:“軍長為李玉堂
,一山東大漢,抵軍部時
,在門外相迎,畢恭畢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恭敬桑梓 [
gōng
jìng
sāng
zǐ
]
釋義:恭敬:尊敬
,熱愛
;桑梓:桑樹和梓樹,古時家宅旁邊常栽的樹木
,比喻故鄉(xiāng)。熱愛故鄉(xiāng)和尊敬故鄉(xiāng)的人
。出自《詩經(jīng)·小雅·小弁》:“維桑與梓
,必恭敬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虛懷若谷 [
xū
huái
ruò
gǔ
]
釋義:虛:謙虛;谷:山谷
。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
。形容十分謙虛
,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出自《老子》:“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大智若愚 [
dà
zhì
ruò
yú
]
釋義:某些才智出眾的人不露鋒芒,看來好像愚笨
。出自宋·蘇軾《賀歐陽修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虛己受人 [
xū
jǐ
shòu
rén
]
釋義: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造句:自非采納群謀,詢于芻蕘,虛己受人,恒若不足,則功名不成,勛績莫著
。
⑧ 關(guān)于最謙虛的求教的成語
彬彬有禮、謙謙君子
、謙虛謹(jǐn)慎
、謙恭下士
、不矜不伐等
。
1、彬彬有禮
【解釋】:彬彬:原意為文質(zhì)兼?zhèn)涞臉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
。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叔孫通定禮儀
,則文學(xué)彬彬稍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譯文】:叔孫通制定禮儀,就文學(xué)彬彬有禮前進
。
2
、謙謙君子
【解釋】:指謙虛而嚴(yán)格要求自己的人
。
【出自】:春秋·周公《易·謙》:“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譯文】:謙虛再謙虛是君子應(yīng)當(dāng)具備的品德,謙卑養(yǎng)啊。
3
、謙虛謹(jǐn)慎
【解釋】:形容人虛心禮讓
,小心謹(jǐn)慎。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張賓載記》:“封濮陽侯
,任遇優(yōu)顯,寵冠當(dāng)時
,而謙虛敬慎
,開襟下士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譯文】:封濮陽侯,職位待遇優(yōu)厚
,寵冠當(dāng)時,而謙虛恭敬謹(jǐn)慎
,開衣襟下士
。
4、謙恭下士
【解釋】: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韋玄成傳》:“少好學(xué)
,修父業(yè)
,尤謙遜下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譯文】:年少好學(xué),修父親的事業(yè)
,尤其謙虛下士
。
5、不矜不伐
【解釋】:矜
、伐:自夸自大。不自經(jīng)為了不起
,不為自己吹噓
。形容謙遜。
【出自】:西漢·伏生《尚書·大禹謨》:“汝惟不矜
,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譯文】:你不可憐
,天下沒有人與你爭能
;你不去,天下沒有人與你爭功
。
⑨ 形容很謙虛的成語
謙虛謹(jǐn)慎----謙虛:虛心;謹(jǐn)慎:慎重小心
。虙待人
,小心辦事。
2.謙謙君子----指謙虛而嚴(yán)格要求自己的人
。
3.謙恭下士----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5.你謙我讓----謙:謙讓
。指雙方互相謙讓
。
6.黃公好謙----指人過分謙虛
。
7.不矜不伐----矜
、伐:自夸自大。不自經(jīng)為了不起
,不為自己吹噓。形容謙遜
。
8.不驕不躁----躁:急躁
。不驕傲,不急躁
。形容人態(tài)度謙遜,工作謹(jǐn)慎踏實
。
9.戒驕戒躁----戒:警惕
,預(yù)防。警惕并防止產(chǎn)生驕傲和急躁情緒
。
10.不恥下問----樂于向?qū)W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xué)習(xí),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
11.不露圭角----圭角:圭玉的棱角
。比喻才干不外露。
12.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
;就:湊近
。端著酒杯離座到對方面前共飲,以便請教
。比喻主動去向人請教。
13.辭尊居卑----辭:推卻
。不受尊位
,甘居卑下。
14.好問則裕----好:喜歡
;裕:富裕。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
,學(xué)識就會淵博精深
。
15.功成不居----居:承當(dāng)
,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謙虛謹(jǐn)慎----謙虛:虛心
;謹(jǐn)慎:慎重小心
。虙待人,小心辦事
。
2.謙謙君子----指謙虛而嚴(yán)格要求自己的人
。
3.謙恭下士----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
5.你謙我讓----謙:謙讓。指雙方互相謙讓
。
6.黃公好謙----指人過分謙虛。
7.不矜不伐----矜
、伐:自夸自大
。不自經(jīng)為了不起,不為自己吹噓
。形容謙遜
。
8.不驕不躁----躁:急躁。不驕傲
,不急躁
。形容人態(tài)度謙遜
,工作謹(jǐn)慎踏實
。
9.戒驕戒躁----戒:警惕,預(yù)防
。警惕并防止產(chǎn)生驕傲和急躁情緒。
10.不恥下問----樂于向?qū)W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xué)習(xí)
,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
11.不露圭角----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干不外露
。
12.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湊近
。端著酒杯離座到對方面前共飲
,以便請教。比喻主動去向人請教
。
13.辭尊居卑----辭:推卻
。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
14.好問則裕----好:喜歡
;裕:富裕。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
,學(xué)識就會淵博精深
。
15.功成不居----居:承當(dāng),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
,不去占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
⑩ 表示謙虛的成語有哪些
彬彬有禮 謙謙君子 謙虛謹(jǐn)慎 謙恭下士 敬賢禮士
不矜不伐 竭誠相待 敬賢禮士 克恭克順專 門不停賓
情禮兼到屬 屈高就下 屈己待人 屈尊敬賢 掃徑以待
掃榻以迎 善氣迎人 泰而不驕 婉婉有儀 溫恭直諒
溫恭自虛 溫柔敦厚 溫文爾雅 文質(zhì)彬彬 洗耳恭聽
相敬如賓 以禮相待 虛懷若谷 虛己以聽 虛左以待
執(zhí)經(jīng)叩問 忠信樂易 戒驕戒躁 自知之明 不驕不躁
禮賢下士 平易近人
求《論語述而》原文?
論語·述而
7.1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于我老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7.2子曰:“默而識之
,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
7.3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
,聞義不能徒
,不善不能改
,是吾憂也
。”
7.4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
7.6 子曰:“志于道
,據(jù)于德,依于仁
,游于藝
。”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嘗無誨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7.8 子曰:“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fù)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7.9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
,未嘗飽也
。
7.10 子于是日哭
,則不歌。
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惟我與爾有是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子路曰:“子行三軍
,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
,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者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
,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
7.13 子之所慎:齊
,戰(zhàn)
,疾。
7.14 子在齊聞《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7.15 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
?”子貢曰:“諾
;吾將問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入
,曰:“伯夷
、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唬骸霸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出
,曰:“夫子不為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 7.17 子曰:“加我數(shù)年
,五十以學(xué)易
,可以無大過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7.18 子所雅言,詩
、書
、執(zhí)禮,皆雅言也
。
7.19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
,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7.21 子不語怪
,力,亂
,神。
7.22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其不善者而改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
,是丘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7.25 子以四教:文
,行,忠
,信。
7.26 子曰:“圣人
,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 子曰:“善人
,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
,難乎有恒矣
。”
7.27 子釣而不綱
,弋不射宿。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
,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7.28)
7.29 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
,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
,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人潔己以進
,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7.31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
,孔子曰:“知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
,曰:“吾聞君子不黨
,君子亦黨乎
?君取于吳
,為同姓
,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
,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
,茍有過
,人必知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7.32 子與人歌而善
,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
7.33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
。躬行君子
,則吾未之有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7.34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
?抑為之不厭
,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xué)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7.35 子疾病,子路請禱
。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
;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
7.36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
。與其不孫也,寧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7.38 子溫而厲
,威而不猛
,恭而安。
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者
,名平,楚之同姓也
。為楚懷王左徒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
,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
,爭寵而心害其能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
,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
,眾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蓖跖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