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退藏于密 (tuì cáng yú mì)
簡拼 : tcym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偏正式
成語解釋 : 后退隱藏于秘密之處,不露行跡。謂哲理精微深邃,包容萬物。
出處 : 《周易·系辭》:“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p>
成語用法 : 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周敦頤《太極圖說》概述 先生稟生知之異質(zhì),加以汲汲于學,故一時老師宿儒、專門名家,一藝一能有過于人、有聞于世者,無不訪問,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謂不由師傳,默契道體者,是為得之。先生稟生知之異質(zhì),加以汲汲于學,故一時老師宿儒、專門名家,一藝一能有過于人、有聞于世者,無不訪問,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謂不由師傳,默契道體者,是為得之。 ……今觀《太極圖說》精妙微密,與《易大傳》相類,蓋非為此圖者不能為此說,非為此說者不能為此圖,義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絕非前人創(chuàng)圖,后人從而為之說也。 ……今觀《太極圖說》精妙微密,與《易大傳》相類,蓋非為此圖者不能為此說,非為此說者不能為此圖,義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絕非前人創(chuàng)圖,后人從而為之說也?!短珮O圖說》全文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又曰: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 」【注釋】●兩儀:兩儀即是陰與陽。 ●兩儀:兩儀即是陰與陽。 《系辭傳》第四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太極是一切的根源,太極的變動產(chǎn)生了陰和陽兩種氣,也是天地之間兩種相對相反的力量。 《系辭傳》第四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太極是一切的根源,太極的變動產(chǎn)生了陰和陽兩種氣,也是天地之間兩種相對相反的力量。 ●二五:陰陽二氣和五行。 ●二五:陰陽二氣和五行。 另解為父精母血。另解為父精母血。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兩句出自《系辭傳》 。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兩句出自《系辭傳》 。 指陽氣凝聚成男,陰氣凝聚成女。指陽氣凝聚成男,陰氣凝聚成女。●五性: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 ●五性: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 ●立人極:人雖為萬物之靈,但往往隨物而動有善有惡,所以圣人要樹立人道的準則讓人們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賢,與天地同參。 ●立人極:人雖為萬物之靈,但往往隨物而動有善有惡,所以圣人要樹立人道的準則讓人們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賢,與天地同參。 ●故圣人……吉兇:此句出自《易經(jīng). ●故圣人……吉兇:此句出自《易經(jīng). 干卦.干卦. 文言》 。文言》 。 形容君子德性的圓滿性,已達乎天人合一的境界。形容君子德性的圓滿性,已達乎天人合一的境界。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曰仁與義:此句出自《說卦傳》第二章,指人道根本的準則是仁義,和天地構(gòu)成的準則是一樣自然不變的。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曰仁與義:此句出自《說卦傳》第二章,指人道根本的準則是仁義,和天地構(gòu)成的準則是一樣自然不變的。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此句出自《系辭傳上》第四章,是說追溯察知生命的源始和終結(jié),以了知生死的真實義。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此句出自《系辭傳上》第四章,是說追溯察知生命的源始和終結(jié),以了知生死的真實義。 將本章分段,陳述如下:將本章分段,陳述如下: 1.無極而太極 (此句用來解說《太極圖》中最上層之大圓圈) 1.無極而太極 (此句用來解說《太極圖》中最上層之大圓圈) 《易經(jīng)》之《系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惯@是《易經(jīng)》的宇宙本體論,周氏因精通三教精華及易理妙諦,故在《易經(jīng)》的基礎上,了悟到宇宙之創(chuàng)造根源系「無極而太極」 。 《易經(jīng)》之《系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惯@是《易經(jīng)》的宇宙本體論,周氏因精通三教精華及易理妙諦,故在《易經(jīng)》的基礎上,了悟到宇宙之創(chuàng)造根源系「無極而太極」 。 論述宇宙的根源是由無到有,乃由理而氣而象以生化天地萬物的。論述宇宙的根源是由無到有,乃由理而氣而象以生化天地萬物的。 蓋無極為理,無極言其先天之體,無聲無臭,系道體之本源,故用一個圓圈來形容之,以表其至虛至靈,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大無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體。蓋無極為理,無極言其先天之體,無聲無臭,系道體之本源,故用一個圓圈來形容之,以表其至虛至靈,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大無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體。 而《道德經(jīng)》首章亦以「無,名天地之始」來形容其妙境。而《道德經(jīng)》首章亦以「無,名天地之始」來形容其妙境。 無極為體,太極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極頭上再加個無極,其未動之原貌曰「無極」 ,已動之際稱「太極」 ,故太極有感而遂通之義,一氣圓通之動象,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一切生成由此而分化。無極為體,太極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極頭上再加個無極,其未動之原貌曰「無極」 ,已動之際稱「太極」 ,故太極有感而遂通之義,一氣圓通之動象,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一切生成由此而分化。 由于其為大而無以復加之理,此中萬象萬化,森然已具,但尚無形跡,自成造化之樞紐,所有品匯之根柢,故《道德經(jīng)》用「有,名萬物之母」來陳述其含義無窮之竅妙。由于其為大而無以復加之理,此中萬象萬化,森然已具,但尚無形跡,自成造化之樞紐,所有品匯之根柢,故《道德經(jīng)》用「有,名萬物之母」來陳述其含義無窮之竅妙。 2.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2.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此段系用來解說《太極圖》中第二層的陰陽合抱,黑白相間的水火匡廓圖) (此段系用來解說《太極圖》中第二層的陰陽合抱,黑白相間的水火匡廓圖) 蓋無極為形而上之理,太極為混沌未分之元氣,元氣中已動之狀為陽,靜態(tài)為陰,故氣一動稱陽生,陽在圖中以「空白」為代表,動不可永遠皆動,故動極而靜生,靜態(tài)一成,呼之曰陰,陰在圖中以「涂墨」之形為代表。蓋無極為形而上之理,太極為混沌未分之元氣,元氣中已動之狀為陽,靜態(tài)為陰,故氣一動稱陽生,陽在圖中以「空白」為代表,動不可永遠皆動,故動極而靜生,靜態(tài)一成,呼之曰陰,陰在圖中以「涂墨」之形為代表。 靜亦不可永遠皆靜,故靜極而又生動,如此一來,動與靜互為根源,而循環(huán)無端,互為終始。靜亦不可永遠皆靜,故靜極而又生動,如此一來,動與靜互為根源,而循環(huán)無端,互為終始。 就因此,圖中心的小白圈代表太極,終因激蕩而分成了陰與陽,即所謂的「兩儀」了,兩儀便成為天地間兩種相對、相反卻又相輔相成的兩股力量(氣)了。就因此,圖中心的小白圈代表太極,終因激蕩而分成了陰與陽,即所謂的「兩儀」了,兩儀便成為天地間兩種相對、相反卻又相輔相成的兩股力量(氣)了。 從圖中之陰陽合抱,黑白相間仔細一瞧,發(fā)現(xiàn)圖中正好形成右為坎水,左為離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間代表太極的小空心圓中變化而來,故道家又稱此圖為水火匡廓圖,以隱含太極動而生化天地(陰陽)矣,天地(陰陽)既成,天地數(shù)五十五已含其中。從圖中之陰陽合抱,黑白相間仔細一瞧,發(fā)現(xiàn)圖中正好形成右為坎水,左為離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間代表太極的小空心圓中變化而來,故道家又稱此圖為水火匡廓圖,以隱含太極動而生化天地(陰陽)矣,天地(陰陽)既成,天地數(shù)五十五已含其中。 所謂五十五為天地數(shù)之和,即河圖中的十個數(shù)字,五陰五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陰陽總合。所謂五十五為天地數(shù)之和,即河圖中的十個數(shù)字,五陰五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陰陽總合。 3.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3.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此段系用來解說《太極圖》中第三層的五行分配圖) (此段系用來解說《太極圖》中第三層的五行分配圖) 蓋天地陰陽既分,就會有機緣相交,陽性主動主變,陰性主靜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種原質(zhì)稱五行,五行形成之氣,在天地間運行順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輪轉(zhuǎn)不已,關于五氣四季的形成順布之妙。蓋天地陰陽既分,就會有機緣相交,陽性主動主變,陰性主靜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種原質(zhì)稱五行,五行形成之氣,在天地間運行順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輪轉(zhuǎn)不已,關于五氣四季的形成順布之妙。 列表如下:列表如下: 天(陽)一變生水,地(陰)六合成之(居北為冬)天(陽)一變生水,地(陰)六合成之(居北為冬) 地(陰)二合生火,天(陽)七變成之(居南為夏) 又稱為四象 合稱五行天(陽)三變生木,地(陰)八合成之(居東為春)地(陰)二合生火,天(陽)七變成之(居南為夏)又稱為四象合稱五行天(陽)三變生木,地(陰)八合成之(居東為春) 地(陰)四合生金,天(陽)九變成之(居西為秋)地(陰)四合生金,天(陽)九變成之(居西為秋) 天(陽)五變生土,地(陰)十合成之(居中寄四時)→ 居中而兼四方天(陽)五變生土,地(陰)十合成之(居中寄四時)→居中而兼四方 4.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4.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此段系用解說《太極圖》中,一至三層的綜合闡述往返之道) (此段系用解說《太極圖》中,一至三層的綜合闡述往返之道) 本段正以圖來陳述天地之間運行者「氣」,紀量者「數(shù)」,顯示者「象」,而從中在主導運轉(zhuǎn)者無非是「太極」 ,太極又是本乎無極之動。本段正以圖來陳述天地之間運行者「氣」,紀量者「數(shù)」,顯示者「象」,而從中在主導運轉(zhuǎn)者無非是「太極」 ,太極又是本乎無極之動。 故知五行之「象」實乃陰陽二氣化合所致,即所謂兩儀既化,必有五行流行其間。故知五行之「象」實乃陰陽二氣化合所致,即所謂兩儀既化,必有五行流行其間。 故稱「五行一陰陽」意即五行來自于陰陽之故。故稱「五行一陰陽」意即五行來自于陰陽之故。 「一」,根源也,故稱五行系源自于陰陽而無疑。 「一」,根源也,故稱五行系源自于陰陽而無疑。 又,陰陽雖為二氣,一動一靜,然「一陰一陽之謂道」此道即太極也。又,陰陽雖為二氣,一動一靜,然「一陰一陽之謂道」此道即太極也。 故周氏稱「陰陽一太極也」。故周氏稱「陰陽一太極也」。 故知陰陽均源自于太極所化。故知陰陽均源自于太極所化。 然太極為用,其之所以能感而遂通,系歸功于有個寂然不動、無聲無臭的本體──「無極」??!然太極為用,其之所以能感而遂通,系歸功于有個寂然不動、無聲無臭的本體──「無極」??! 此段由一本散萬殊之理又溯至萬殊歸一本的因緣說,不但順乎自然且合乎天機。此段由一本散萬殊之理又溯至萬殊歸一本的因緣說,不但順乎自然且合乎天機。 如此說來,二氣五行的流布均源自太極之理,本乎無極之性。如此說來,二氣五行的流布均源自太極之理,本乎無極之性。 而兩儀既化,必有五行流行其間,以辨其性而別其類,諸如水性潤下,火性炎上,木性外放,金性內(nèi)聚,土性中和,五行各具一太極,互為生克,萬物終可生生不息,故知兩儀既見,五行乃名,通稱二五媾精,萬有始生,所以說二氣五行誠為天地萬物生生之本。而兩儀既化,必有五行流行其間,以辨其性而別其類,諸如水性潤下,火性炎上,木性外放,金性內(nèi)聚,土性中和,五行各具一太極,互為生克,萬物終可生生不息,故知兩儀既見,五行乃名,通稱二五媾精,萬有始生,所以說二氣五行誠為天地萬物生生之本。 5.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 5.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本段用來解說《太極圖》中第四層及第五層之兩個大圓圈,陳述人類的根源及使命。此段亦曾見于《性理題釋》中第七十九題,用來說明人類形成于世的原理) (本段用來解說《太極圖》中第四層及第五層之兩個大圓圈,陳述人類的根源及使命。此段亦曾見于《性理題釋》中第七十九題,用來說明人類形成于世的原理) 人類的形成是有其法則的,先要有「天命之謂性」的無極所賦于的「真我」 ,配合父精母血(二五之精)奧妙的凝合所化,當男氣足則生為男,若女氣足則生女,此即《易經(jīng).人類的形成是有其法則的,先要有「天命之謂性」的無極所賦于的「真我」 ,配合父精母血(二五之精)奧妙的凝合所化,當男氣足則生為男,若女氣足則生女,此即《易經(jīng). 系辭傳》所說的「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系辭傳》所說的「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 不但如此,舉凡世上萬物均由此二氣五行交會相感所化生,加以萬物因各攝受了太極之理而能生生不已,而有了無窮的變化。不但如此,舉凡世上萬物均由此二氣五行交會相感所化生,加以萬物因各攝受了太極之理而能生生不已,而有了無窮的變化。 蓋世上人類是得到天地間最純粹精華的成份,故最為靈秀,故所賦予的形軀得以長養(yǎng)萬物,所攝受的精神可以發(fā)大智慧,故被稱為「萬物之靈」 。蓋世上人類是得到天地間最純粹精華的成份,故最為靈秀,故所賦予的形軀得以長養(yǎng)萬物,所攝受的精神可以發(fā)大智慧,故被稱為「萬物之靈」 。 且男女各一太極,故以圓圈代表之。且男女各一太極,故以圓圈代表之。 而二氣五行在人類而言,就是乾坤二道及仁義禮智信五性。而二氣五行在人類而言,就是乾坤二道及仁義禮智信五性。 人最能感物而動,凡得義理之正者則入陽明之善,若任血氣之偏者,必入陰暗之惡,人間善惡由此而分,且由于不同的因緣去遇事接物,層出不窮的萬物萬事便從此而生發(fā)了。人最能感物而動,凡得義理之正者則入陽明之善,若任血氣之偏者,必入陰暗之惡,人間善惡由此而分,且由于不同的因緣去遇事接物,層出不窮的萬物萬事便從此而生發(fā)了。 6.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6.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本段系用來補充《太極圖》中第四圖「干道成男,坤道成女」的延伸義) (本段系用來補充《太極圖》中第四圖「干道成男,坤道成女」的延伸義) 由于圣人深明善惡之理,故定出了以「大中之禮,至正之智,慈悲的仁,合宜的義」為修持的指標,并主張心中要常保清靜無私,方能將靈性中的仁義中正之德表現(xiàn)出來,以免在變動不居的洪流中汨沒,此所以圣人要立人極──樹立人道準則,方能與天地同參,這是成就圣哲所必遵循的重要方針了。由于圣人深明善惡之理,故定出了以「大中之禮,至正之智,慈悲的仁,合宜的義」為修持的指標,并主張心中要常保清靜無私,方能將靈性中的仁義中正之德表現(xiàn)出來,以免在變動不居的洪流中汨沒,此所以圣人要立人極──樹立人道準則,方能與天地同參,這是成就圣哲所必遵循的重要方針了。 因此《易經(jīng)》干卦九五文言,贊嘆圣人之所以為圣人,系能一性圓明,渾然天理,善用主靜,達乎立人極之方,故其聰明睿智能與天地同具覆載功能之廣大無私的德性,其光明磊落能與日月同具照耀功能之亮麗溫暖的德澤。因此《易經(jīng)》干卦九五文言,贊嘆圣人之所以為圣人,系能一性圓明,渾然天理,善用主靜,達乎立人極之方,故其聰明睿智能與天地同具覆載功能之廣大無私的德性,其光明磊落能與日月同具照耀功能之亮麗溫暖的德澤。 其規(guī)律有序能與四季同具遞嬗功能之元亨利貞的德行。其規(guī)律有序能與四季同具遞嬗功能之元亨利貞的德行。 其陰陽動靜能與鬼神同具靈感功能之察知吉兇的德業(yè)。其陰陽動靜能與鬼神同具靈感功能之察知吉兇的德業(yè)。
A. 成語: ()進()退
求采納啊啊
不進則退 不前進就要后退。
寸進尺退 前進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旅進旅退 旅:共,同。與眾人一起進退。形容跟著大家走,自己沒有什么主張。
有進無退 只有前進,沒有后退。
難進易退 意思是做官前要再三考慮,去官時唯恐不速。
B. 形容感情有進有退的成語
【成語】:進退有度
【拼音】:jìn tuì yǒu dù
【解釋】:指前進后退動作均合法度。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曲禮》:“進退有度,左右有局?!?br>
【示例】:然對越謹嚴,~,天顏咫尺,舉動從容。 清·福格《聽雨叢談·贊禮郎》
【近義詞】:進退可度、進退應矩
【反義詞】:
【語法】:作謂語、賓語;用于處事
(進退有度,進退有度)
謂前進后退動作均合法度。
《禮記·曲禮上》:“進退有度,左右有局?!?br>
鄭玄注:“度謂伐與步數(shù)?!?br>
清福格《聽雨叢談·贊禮郎》:“然對越謹嚴,進退有度,天顏咫尺,舉動從容?!币嘧鳌斑M退可度”、“進退中度”。
《孝經(jīng)·圣治》:“﹝君子﹞容止可觀,進退可度?!?br>
唐玄宗注:“進退,動靜也,不越禮法,則可度也。”
《呂氏春秋·士容》:“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閑雅,辭令遜敏。”
漢蔡邕《瑯琊王傅蔡君碑》:“察君審行修德,進退可度?!?br>
【成語】:成敗得失
【拼音】:chéng bài dé shī
【解釋】:得:得利。失:失利。成功與失敗,得到的與丟掉的。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步騭傳》:“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br>
【示例】:我們不能過分追究此事的~。
【近義詞】:成敗利鈍
【反義詞】:
【語法】:作主語、賓語;指成功、失敗、得到與失去
【英文】:success or failure
(成敗得失,成敗得失)
猶成敗利鈍。
《三國志·吳志·步騭傳》:“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C. 退的成語有哪些成語大全
知難而退、
進退維谷、
退避三舍、
以退為進、
急流勇退、
進退兩難、
打退堂鼓、
功成身退、
退徙三舍、
逶迤退食、
車無退表、
進退觸籓、
進銳退速、
進退存亡、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激流勇退、
進退狐疑、
D. 進什么退的成語有哪些
不進則退、
退避三舍、
進退維谷、
進退失據(jù)、
急流勇退、
知難而退、
進退兩難、
功成身退、
以退為進、
E. 有以退為進這樣的成語嗎
拳頭收回來,打出去才更有力量。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以退為進、進退自如;以守為攻、攻守結(jié)合。
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
F. 帶有退字的成語
知難而退、退避三舍、以退為進、進退兩難、打退堂鼓、功成身退、急流勇退、進退維谷、車無退表、退徙三舍、功遂身退、逶迤退食、激流勇退、退避賢路、不進則退。
知難而退:原指作戰(zhàn)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后退。
退避三舍: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
進退兩難:前進和后退都難。比喻事情無法決定,因而難以行動,處境困難。近義詞:左右為難、騎虎難下、進退維谷。
功成身退: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出。出自《老子》。
急流勇退:是指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卻。舊時比喻仕途順利的時候毅然退出官場,現(xiàn)在也比喻在復雜的斗爭中及早抽身。反義詞:激流勇進、知難而進。
G. 什么進什么退的成語
不進則退、寸進尺退、旅進旅退、難進易退、以進為退
一、不進則退
【解釋】:不前進就要后退。內(nèi)
【出自】:《鄧析子·無后篇》:“不進則退,不喜則憂,不得則亡,此世人之常?!?br>【譯文】“沒有進步就是倒退,沒有高興的事情就是擔憂,得不到就會走向滅亡,這是人在世上最正常的事情?!?br>二、寸進尺退
【解釋】:前進一寸,后退一容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出自】: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寸進尺退,卒無所成?!?br>【譯文】:“前進一寸,后退一尺,最終沒有成功?!?br>三、旅進旅退
【解釋】:旅:共,同。與眾人一起進退。形容跟著大家走,自己沒有什么主張。
【出自】:《禮記·樂記》:“今夫古樂,進旅退旅。”
【譯文】:“如今人們的快樂,隨著大流一樣,沒有什么與眾不同?!?br>四、難進易退
【解釋】:意思是做官前要再三考慮,去官時唯恐不速。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br>【譯文】“這是很難前進而容易退了,粥粥像是無能。”
五、以進為退
【解釋】為了給自己退路而只能采取進攻。
【出處】《孫子·行軍》:“辭強而進驅(qū)者,退也?!?br>【譯文】“措辭強硬而進攻,其實就是一種倒退?!?
H. 帶退的成語有哪些
不進則退、
退避三舍、
進退維谷、
進退失據(jù)、
急流勇退、
知難而退、
進退兩難、
功成身退、
以退為進、
打退堂鼓、
進退有度、
一退六二五、
退思補過、
功遂身退、
旅進旅退、
退食自公、
寸進尺退、
進銳退速、
進退有節(jié)、
鵬摶鹢退、
進退裕如、
進退維艱、
不知進退、
逶迤退食、
退藏于密、
進退唯谷、
進退存亡、
退讓賢路、
進退無據(jù)、
進道若退
I. 進 退的成語有哪些
進退維谷、
以退為進、
進退兩難、
進本退末、
進銳退速、
進退狐疑、
進退觸籓、
出處進退、
進退存亡、
進退裕如、
不進則退、
進榮退辱、
不知進退、
進退跋疐、
進退狼狽、
進退迍邅、
進道若退、
旅進旅退、
進退有度、
寸進尺退、
難進易退、
進退可否、
進退路窮、
進退失據(jù)、
進退可度、
進退損益、
有進無退、
進俯退俯、
進退首鼠、
進退消長
進退應矩、
頤指進退
J. 帶有“退”字的成語
帶有退字的成語
不進則退 不知進退 車無退表 出處進退 寸進尺退 打退堂鼓 功成身退 功遂身退 揮戈退日 急流勇退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進本退末 進寸退尺 進道若退 進俯退俯 進旅退旅
秘密藏的成語有:退藏于密,密密匝匝,秘而不露。
秘密藏的成語有:抽秘騁妍,秘而不露,東園秘器。2:拼音是、mì mì cáng。3:注音是、ㄇ一_ㄇ一_ㄘㄤ_。4:結(jié)構(gòu)是、秘(左右結(jié)構(gòu))密(上下結(jié)構(gòu))藏(上下結(jié)構(gòu))。
秘密藏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nèi)容】
1.佛教語。謂奧秘而不可思議的境界。2.引申指奧秘之處。
二、引證解釋
⒈佛教語。謂奧秘而不可思議的境界。引《大涅_經(jīng)·純陀品》:“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我諸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_密藏中?!雹惨曛笂W秘之處。引宋黃庭堅《次韻文潛》:“水清石見君所知,此是吾家_密藏?!?br>關于秘密藏的詩詞
《題無盡藏·誰開天地秘密藏》《齊山·龕巖宜號秘密藏》
關于秘密藏的詩句
造化秘密藏孰知秘密藏來詮秘密藏
關于秘密藏的詞語
蹤跡詭秘珍藏密斂東園秘器抽秘騁妍陰謀秘計祖?zhèn)髅胤姐^玄獵秘退藏于密潛德秘行鉤元摘秘
點此查看更多關于秘密藏的詳細信息
道家靜坐十二心法
蕭天石? 玄乎道館 ?
1.一靈獨覺法
即當做工夫時,宜絕念忘機,靜心定神;提防動心起念,惟有一靈獨耀,而歸真返□;此時便易入無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殞,歸于寂滅。在一靈獨耀境中,不可動心思量,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覺之,心動卸止之。心本虛靈不昧,于修靜定工夫中,固須制其外馳;然不可入于昏沉寂滅;宜貫注全神,集中一點,并保其一靈惺惺之境,妄心欲動時,即伏之不動,妄心已動時,即制之不動。要去欲起時,即攝令不起,妄念已起時,即予覺破,令不續(xù)起。故古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薄澳钇鹗遣?,不續(xù)是藥?!蹦钅钣X破,便自可至無念矣。無念便無心,無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當一心散亂,幻想與雜念紛起,生滅不停時,宜急用斬截法,截斷諸心,打殺萬緣。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緣而內(nèi)寂,境不內(nèi)擾而外靜。及至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時,則自虛靈不昧,澄澄自知,雖寂寂而常惺惺,雖惺惺而常寂寂;一靈獨耀,神光曄煜,而得大自在力。正如郁山主所說在:“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贝思礊橐混`獨耀說法也。修道而能至一靈獨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保ㄅR濟語)無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最易體認天理。徹識仁體,明心見性而與道合真??组T“慎獨”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靈獨耀之靈明也。孟子倡“良知”,陽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靜極通神工夫。故曰:“心至無心神自定,一靈獨耀遍乾坤。”
2.泯外守中法
儒門以“執(zhí)中”為心法,并以中庸之道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為心法,丹道門庭修更有“守中”與“守中黃”一訣法,心口相傳。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邊而行中道,最後雖主“中亦不立”,即中亦應舍,然仍以得證中道為修證要妙。故亦可以說,守中為三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須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內(nèi),守中所以令內(nèi)不緣外。泯外則不用強制防治外塵之干擾,而外境自泯,外泯則內(nèi)景之中體自見。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執(zhí)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丹道派則須配合八卦五行以“規(guī)其中”,復以中為玄牡之門,乃天地之根;故以“中竅”為千古不傳之“圣竅”與“道竅”。守之可應天地之中與宇宙之中,得到人心與天心合一、及人心與道心合一之境界,因之而神化萬千也。
3.冥心守一法
仙經(jīng)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比沂ト私倘耍灾袨榈荔w外,又復以一為道體。道本虛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nèi);惟在此虛無中,有宇宙天地萬物,若無“中”則上下左右,運行生息,俱無由立,亦無由維系而至于不墜不滅。虛無不可窮不可見,以一見之。仙經(jīng)謂“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比f物生于一,一生于道,故守一即可至于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币徽叩乐忌?,而為萬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訓,莊子有“我守其一、而處其和”之訓。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冥心于一,合氣于淡,則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于此,宜將牙關咬緊,死盡偷心,冥合于一,此為定心妙法。孟子曰:“天下烏乎定?定于一?!庇嵴孀釉唬骸叭诵臑鹾醵??定于一?!币恍牟粍?,一念不生,即自得定。惟心不冥極,雜念紛起,根塵不凈,難得見一,一不可見,又烏乎守?烏乎定?一者道體,人與天地萬物之共性,見一即見道,亦即佛家之見性工夫。心一冥極,則自“靈臺一而不桎”(莊子語),而清虛澄澈;便即見一,亦即見性,迄乎見性,便即入道。迄與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極于無。宇宙天地萬物人我,打成一片,而復歸于渾沌無我之境界。
4.系心守竅法
守中守一,為無形無相無位之道法,此守竅法,則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動,易向外馳放,難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極,殊不易言,于此時便可用系心守竅法。系心守竅,亦即儒門之“收放心”工夫。當做工夫時,一覺此心已放,便應即予收回,系于竅中。初時,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純熟,自不馳放散亂,佛遺教經(jīng)謂:“制心一處,無事莫辦?!毙哪钜粍?,制令不起,微嫌有強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緣止,制心止,體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顛倒,歸于一切處無心、無念、無欲、無為,而以得解脫也。系心守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則均以守下丹田為通則。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間,泥丸者,此亦名守黃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絳宮、氣海、海底、命門者,尤以教守玄關法為最神秘。故古真謂:“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zhí)一苗根,誰知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千六百門。”蓋以“此竅非幾竅,乾坤共合成?!惫什豢芍?。工夫到時,方得見得知也。道家守竅法,均有口訣,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證驗,有境界;惟此則過來人自知,不足以為外人道也。
5.虛心實腹法
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毙牟惶摌O,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心無一理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能所兩忘:而入于無何有之鄉(xiāng)矣!無論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法,總以求此心之能虛極靜篤,空靈神明為要妙。至于“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為人之命寶。道家秘傳有“積氣實腹法”,有“聚氣實腹法”,腹實即所謂“丹田有寶”也。丹田有寶後,尚有“采藥”“過關”“服食”“溫養(yǎng)“沐浴”“還丹”“神化”諸法,法各有訣。實腹者“坤”腹,虛心者“離”心;故有“實陰服食”與“取坎填離”之方;此亦為交合心腎、變換陰陽之訣法。故曰:心處神來合,腹實命不枯。
6.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時,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諸亂想雜念,入于靜定境中,了不可得。于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于息。相守于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運心運,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則心息一體。玄門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氣脈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萬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兩空,能所雙泯時,使得見性入道,且自有“一陽來復後,天地盡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時,可與“凡息”相依,進乎中乘,可與“胎息”相依,迄乎上乘,可與“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實無息,似無息而實有息,并使此息與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與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時又似依”為訣竅。修行人,開始亦可由通行之“數(shù)息法”與“聽息法”入門,久久純熟,再求次第深入。
7.凝袖寂照法
凝神法即凝集心神之法,淺言之,也就是意志集中、精神專一之法。上乘凝神工法,則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與元神之分,過來人皆可頓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竅”入手,久久不搖不動,即可產(chǎn)生元陽,激發(fā)真氣。再上一乘,則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竅”(亦有以玄元竅為“玄關”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稱“神火”。(真火與凡火有別。丹家煉藥。多誤認凡火為用,大誤。)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訣者,則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熾焚身,使人喪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須懂得“防危杜險”之法。古者,圣人虛其心而實其照,凝其神而寂其照;并以此為得靜定之要法。靜極則生意盎然,定極則別有天地;此不可思議境界,與佛家之寂滅境界,大有逕庭。禪宗修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而胡心見性;惟與丹道門庭之定法有別,道門此法之訣要,主在“凝神所以內(nèi)定其心,寂照所以內(nèi)回其機?!鄙圩又^“一念回機,即同本得?!贝嗽E主在有“回機”之妙用,不但可藉真陽與神火之生,可回其生機;且可藉“人天合發(fā)”興“人神感應”之理,而回其天機,復其本體。正所謂“回機一蹴透三關,枯樹逢春花滿山”者是。凝神之功力,不可思議,古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正可為此一工法注腳。經(jīng)曰:“祗滅動心,不滅照心?!奔耪罩?,在常照常寂,常寂常照;尤須體認——“凝以不擬而凝,照以無照而照”之妙義!否則差之毫,失以千里矣。
8.回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時,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華宗旨所示:“于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字,以字中點存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存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保ò础嘧旨磋筇煲磷?,謂日月天罡在人身??倯魹榈^日月合壁處)。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氣神聚于一處;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無不合。故經(jīng)曰:“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諦?;毓饧染?,此光凝結(jié),即成自然法身。”“光已凝結(jié)成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碧斓厝f物莫不有光,人身亦有光;心有心靈光,性有性靈光,腦有腦神光人佛家稱頭光),五官百孩,莫不有能,莫不有神,亦莫不有光;得其神則生,失其神則死;其于光也亦然?;毓饧此酝饣赜钪嬷?,內(nèi)回心性之光,外回自然所發(fā)之光,內(nèi)回形體所潛之光,會于眉心,而住于泥丸;使內(nèi)外之光,合而為一圓光。同時,并行返觀之法。返覯之法,乃所以用觀以養(yǎng)其神光也。天玄子謂:“玄門有‘三回光法’、‘五返觀法’,向極秘惜不傳。蓋‘一念回光’,可直奪天地之機。專一返觀,可即透造化之體?!蔽┚氂谛木硟煽?,一念下生時,方能修持有得,故亦為寂心正法。佛家天臺宗主止觀雙修,有三止三觀法,極為詳密;禪宗主觀心參究,密宗主觀想持明,華嚴主法界澄襯;凡此均為觀字法門工夫。訣法雖異,迄乎得道,則一也。
9.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無時不動,動則散亂,而萬念紛飛,幻想交織,無時或靜。動一分妄念,則損一分真氣;多一分清靜。即添一分元陽。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陽,則須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動,萬念俱止,心寂則念自止,念止則心自寂。心靜為心,動則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于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難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為圣,即心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賊。經(jīng)謂“心為賊王”,擒賊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書首重降心一訣,而佛祖亦以“加何降服其心”為教。禪宗“牧?!敝f,道家“牧馬”之說,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于靜也。古真謂“心死則神活,心活則神死?!奔词菫榧判姆ㄕf教。寂心之法,一者寂其心體,二者寂其心機。心體寂則機自不生,心機寂則念自不起。古真又謂“心殺境則仙,境殺心則凡?!贝思词墙倘?、心不為境轉(zhuǎn),心不為物遷,心不為欲動,心不為理馳;而能轉(zhuǎn)境轉(zhuǎn)物,寂欲寂理。佛家戒貪、嗔、癡者,以其足以害心也。故宜萬塵掃盡,一物不留??帐业廊酥峭ㄔ唬骸氨M道水能洗垢,誰知水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卻。”這即是教人凡情與圣解俱宜舍卻。柱杖應舍,法亦應舍,以至通體空無;以本來無一物也。人能寂心止念,則自可入于無思無慮、無憂無懼、無欲無為、無念無心之境地,此為三家入圣之要功。故曰:“心中無一物,乾坤自在閑?!?br>
10.存想谷神法
道家用功心地,有“存想”一法。存想與觀不同,猶回光與回機之有別。心不可動,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無。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無。存想即所以存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無失其赤子之心?!币嗉凑f: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之訣,即為存想谷神法。此亦稱存想黃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昆侖法。其位在頭腦九宮中之中央一宮,中虛而靈明,為元神所居之地;谷虛而其應無窮,能神而其用不竭;存想于斯,可大開慧悟,并能神化無極,而有意想不到之妙用。庾信詩謂“虛無養(yǎng)谷神”,高義方清誡謂:“智慮赫赫盡,谷神綿綿存?!逼溲缘弥w此實乃以神養(yǎng)神法,而存想實亦即存神法也。一心存想不動,即能生神。惟切忌太過。過則火炎;宜若有想,若無想,若無無想;若有存,若非存,若非非存;想而無想,無想而想;存而非存,非存而存。圣凡同泯,物我一如,渾渾默默,杳杳冥冥,而入于真體之絕對境界,又稱虛無境界,亦即佛家之究竟湟盤境界,斯為訣要。
11.息妄全真法
道家修道,重真心為用。真心在妄即凡夫,妄心歸真即圣地。真心者,即人之本來心,亦即道心、天心;妄心則為凡心、物心,以及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人心。動心即妄,不動心即真。息其動心使復歸于寂然不動,即得全其真心。人心本靜,感于物而動,今如泯物泯境,滅其惑因,則自仍寂然無動于中,而復其本體矣。大易曰:“洗心退藏于密?!奔创艘庖?。洗其妄麈,退藏于密地;使外不入內(nèi),內(nèi)不緣外,外境寂然,內(nèi)心澄然;此外息其境之斬截法,亦即“杜外全中”法也。泯物泯境之不足,則可用泯心止念法,以內(nèi)息其心。息心不用,便同無心;無心起用,用亦無心;即無即用,即用即無;斯即真心用事矣。此正永嘉所謂:“洽洽用心時,洽洽無心用,無心洽洽用,常用洽洽無”之境地?;騽t泯外存內(nèi);萬境寂然,一心澄然?;騽t泯內(nèi)存外;萬境森然,一心寂然?;騽t用外雙泯;心境兩寂,而全同本體。或則內(nèi)外雙存;萬象森羅,而對境無心?;騽t內(nèi)外一體;即內(nèi)即外,即外即內(nèi)?;騽t心物一如;即心即物,即物即心。雖日臨萬物,而若無一物然,以本來無一物也。雖日理萬機,而若無一幾然,以本來無一事也。加此則自頓徹真心,而超性地,與道全真矣。故曰:有心皆可用,無用不成心。無心自無用,無用亦無心。今以無用用,便以無心心。無用用中藏大用,無心心處見天心。
12.返還先天法
道家修煉,最重先天,而忌後天用事。此即是說:道家修煉,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無象之象,無相之相,無物之物,無體之體。修重逆修逆用,訣重返本還元;鼎重先天爐鼎,卦重畫前一卦。觀重觀喜怒哀樂未發(fā)前是何氣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與乎觀天地未分、鴻蒙末判時是何境界,同時,做工夫時之最上一乘訣法,天玄子謂:“調(diào)息須調(diào)真息息(先天元息),煉神須煉不神神(先天元神);煉氣須玄元氣(先天元氣,亦有重先天祖氣者)。煉精須煉未然精(先天元精),煉性最重無性性(先天真性),心首在復天心(先天真心)?!碧煨佑种^:“順則為人逆則仙,返還最易到先天。能脫形骸力為道,不養(yǎng)圣胎亦是仙?!鄙w一從事養(yǎng)圣胎,即屬有為法,有為法為後天法;無為法力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靜無為為主“以無修無為功,以無生無滅為道,以無證無得為得。復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嬰兒之態(tài),易養(yǎng)其天趣,存其天機,而保其天真!一切與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無以異。無識無知,無憂無樂。且又無戒而自戒,無定而自定,無慧而自慧,無悟而自悟。本來如是,故爾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當體即得;得無所得,一得永得。故曰:“返還在垢復,抽添重坎離;能鑿鴻蒙竅,使與羲皇齊。”
總上十二法,雖未能概道家靜坐心法之全,然大要者皆已簡述無余。惟于靜坐做工夫時,十二法無須全體采用,亦不必循序漸進。擇心性資質(zhì)夙根之所近,任取一法修之,均可使心入于“虛極靜篤”之大定境界,而得頓超圣地。在修過程中,有不少神經(jīng)驗、神現(xiàn)象、與神境界之產(chǎn)生。有者不必驚懼,無者不必灰心。一味平平常常,默然靜去;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無怠無荒,無忘無助;自是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月有一月之功,一年有一年之功,日積月累,自有進境;不用功而不達者有之矣,未有用功而不達者也。惟須因其自然,不加絲毫勉強,不著絲毫意念,久久純熟,則妄心自息,妄念自除,昏氣自清,俗染自凈,而得與天理相應矣。
靜定工夫深者,無間動靜,靜固靜,動亦靜。定固定,動亦定。同時,修靜中,不但僅求心靜,尚須求其氣靜,神靜,理亦靜。不但僅求心定,尚須求其氣定、神定、理亦定。人生在世,涵養(yǎng)須用靜,事功須用定。
靜觀天地,則清明在躬,而毋或謬;定轉(zhuǎn)乾坤,則宇宙在手,而毋或失。蓋人心能虛極靜篤,澄然常定,則觀物易清,見理易明,料事易徹,而可臆測必中,算無遺策。且得其本體,握其道樞,心定神閑,自可轉(zhuǎn)物而不為物轉(zhuǎn),轉(zhuǎn)事而下為事轉(zhuǎn),轉(zhuǎn)人而不為人轉(zhuǎn),轉(zhuǎn)境而不為境轉(zhuǎn),轉(zhuǎn)法而不為法轉(zhuǎn);轉(zhuǎn)生死壽夭而不為生死壽夭轉(zhuǎn),轉(zhuǎn)天下萬世而不為天下萬世轉(zhuǎn)。故靜定之學,不僅施之于養(yǎng)生為然也。
此外尚有靜觀太極法,運轉(zhuǎn)乾坤法,長養(yǎng)圣胎法,存想丹頭法,混和五氣法,闔辟玄牝法,水火既濟法,定神出神法,神通變化法,羽化登真法;均為修身而亦可修心,了命而亦可了道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104295.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退避三舍
下一篇: 屯積居奇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