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詞典大全 >> 成語

      大桀小桀

      大道家園 2023-08-02 14:54:02

      拼音 : 大桀小桀 (dà jié xiǎo jié)

      簡拼 : djxj

      近義詞 :

      反義詞 : 大相徑庭

      感情色彩 : 貶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桀:古代暴君夏桀。指程度不同

      ,本質(zhì)相同

      出處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

      ,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

      成語用法 : 作賓語、定語

      ;用于口語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大字開頭的四字詞語

      大字開頭的成語_第一個字是大的四字成語

      [大破大立] 大舉擊毀舊物,大力建立新事物
      [大酒大肉] 指菜肴豐盛

      ,大吃大喝
      [大禍臨頭] 臨:光臨
      。即將發(fā)生大災(zāi)禍
      [大出風(fēng)頭] 指成為輿論注意的中心,出頭露面
      ,顯示個人的表現(xiàn)
      [大吃大喝] 狼吞虎咽地吃
      。指沒有節(jié)制,沒有計劃地吃喝
      。指進行大規(guī)模
      、高檔次的吃喝活動
      [大包大攬] 把事情、任務(wù)等盡量兜攬過來
      [大舉進攻] 大舉:重大的行動
      。大規(guī)模出兵
      ,向敵方進攻
      [大事化小] 化:變。經(jīng)過妥善處理
      ,將大事化成小事
      [大事完畢] 指事情已經(jīng)完滿結(jié)局
      [大事已然] 指事情已成定局
      ,不可挽回。
      [大人君子] 大人:古代尊稱
      ;君子:指品行好的人
      。指才德兼?zhèn)涞娜?br>[大信不約] 信:誠實;約:盟約
      ,條約
      。指真正講信義的不在于訂約盟誓
      [大公至正] 至:最;正:公正
      。完全秉公辦理
      ,毫不偏心
      [大匠不斫] 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詣高的人;斫
      ;砍削
      。高明的匠人不用斧頭砍削。比喻居高位的人不逞小智
      ,不代下司職
      [大卸八塊] 指把完整的事物分成若干小塊
      [大可不必] 可:可以
      ;必:肯定,必要
      。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
      [大同境域] 大同:所有地方都這樣
      。古代指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
      ,現(xiàn)指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社會
      [大吵大鬧] 激烈地爭吵。指爭論各方并無嚴重分歧而進行毫無秩序的爭吵騷動
      [大吼大叫] 大聲喊叫
      [大命將泛] 大命:國家的命運
      ;泛:通“覂”
      ,傾覆。形容國家即將覆滅
      [大哄大嗡] 形容動員眾多的人一哄而起去作一件事
      ,實際效果并不好
      [大喊大吼] 大聲叫嚷
      ,形容大肆宣傳,大造輿論
      [大喝一聲] 喝:大聲喊叫
      。大叫讓對方震驚或猛醒
      [大夜彌天] 彌天:滿天
      。比喻黑暗勢力彌漫長空,統(tǒng)治一切
      [大大小小] 指大小人物或事物等
      [大大方方] 指人的行為舉止自然不俗氣
      [大奸似忠] 奸:邪惡
      ,詐偽
      。內(nèi)心奸惡,貌似忠厚
      [大奸極惡] 指極為奸詐且作惡多端的壞人
      [大好山河] 山河:指國土
      。無限美好的祖國國土
      [大家小戶] 大家:大戶人家
      ;小戶:地位低微的人。指各種社會地位的人
      [大富大貴] 指十分富有和高貴
      [大山小山] 原指作品分類
      ,后指同時被稱譽的兄弟
      [大干物議] 干:冒犯
      ;物議:眾人的議論。引起眾多的議論或引起輿論的不滿
      [大度汪洋] 大度:氣量大
      ;汪洋:深廣
      。形容人有度量,能容人
      [大度豁達] 大度:氣量大
      ;豁達:開朗
      。形容人寬宏開通,有度量
      ,能容人
      [大德不酬] 酬:報答
      ,償還。大的恩惠無法報答或不用報答
      [大快朵頤] 朵頤:鼓動腮頰
      ,即大吃大嚼
      。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頓
      [大愚不靈] 愚:愚笨;靈:聰明靈巧
      。非常愚笨的人不曉事,很不機靈
      [大慝巨奸] 慝:邪惡
      。指邪惡奸險的人
      [大才小用] 比喻人才使用不當(dāng)
      ,不能盡其才
      [大撈一把] 乘機放手攫取利益
      [大斗小秤] 秤:稱重的器皿。使用超出標準的斗收進
      ,小于標準的秤出
      ,進行盤剝克扣
      [大有希望] 指做成某事或?qū)崿F(xiàn)某種愿望的可能性很大
      [大來小往] 指陰暗面逐漸消失
      ,光明面逐漸增長。也借喻商人以小本牟取暴利
      [大桀小桀] 桀:古代暴君夏桀
      。指程度不同
      ,本質(zhì)相同
      [大海一針] 在大海里撈一根針。比喻無從尋覓
      [大烹五鼎] 烹:燒煮
      ;五鼎:古代士大夫祭祀用的祭品
      。指吃飯食物精美。形容生活奢侈豪華
      [大男大女] 超過正常結(jié)婚年齡的未婚男女
      [大男小女] 長男幼女
      。指兒女
      [大盜竊國] 竊:盜取
      。形容壞人竊取國家政權(quán)
      [大禍臨門] 臨:光臨。即將發(fā)生大災(zāi)禍
      [大福不再] 福:幸福
      ;再:第二次
      。大福不會再次來臨。指幸運的事情不可期望再來
      [大秤小斗] 秤:稱重的器皿
      。使用超出標準的秤進
      ,小于標準的斗出,進行盤剝克扣
      [大筆一揮] 揮:揮寫
      。形容善于寫作者運筆神速或任意簽字
      、涂改
      [大肆咆哮] 大肆:毫無顧忌;咆哮:憤怒叫喊
      。指憤怒地大喊大叫
      [大肆攻擊] 用不實或過分之辭對人大加攻擊
      [大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赸 膽:膽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冢赫f大話
      。大著膽子夸海口
      [大衍之?dāng)?shù)] 大:大數(shù)
      ;衍:演
      ;大衍:指運用大數(shù)來演卦。指五十
      [大衾長枕] 衾:被子
      。共倚長枕
      ,同擁大被。形容夫妻恩愛
      。后比喻兄弟友愛
      [大言欺人] 大言:夸大的言辭
      。說大話欺騙別人
      [大言相駭] 大言:夸大的言辭;駭:驚擾
      。說大話嚇唬人
      [大敗而逃] 指吃了敗仗慌張?zhí)优?br>[大費周折] 周折:曲折
      ,不順利。形容事情復(fù)雜
      ,辦起來十分困難
      [大車無輗] 輗:古代大車車轅和橫木銜接的活銷
      。大車沒有輗難以前進
      。比喻人不守誠信難以立足
      [大酺三日] 酺:聚飲。大聚飲三天
      [大鑼大鼓] 形容大肆宣揚
      [大院深宅] 深:指由內(nèi)到外的距離大
      。房屋眾多
      ,庭院深廣。多指富貴人家的住宅
      [大隱朝市] 朝市:朝廷和集市
      。指真正的隱士不必隱居山林
      ,可以隱居在鬧市
      [大雅宏達] 大雅:宏達雅正;宏達:才識廣博通達
      。指宏達雅正才德高尚的人
      [大雪紛飛] 紛:多而雜亂
      。雪片大量飄落的樣子。形容雪下得大
      [大露頭角] 頭角:指人的氣概與才華
      ;露頭角:比喻人顯露才能
      。比喻人很好地顯露了一回才能
      [大風(fēng)之歌] 指漢高祖的《大風(fēng)歌》。比喻英雄人物的豪情壯志
      [大魚大肉] 指美好豐盛的飲食
      。形容菜肴豐盛
      [大辯不言] 大辯:善于辯論
      。有口才、善于辯論的人
      ,并不多說話以顯示自己

      [大辯若訥] 訥:語言遲鈍,不善于講話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表示善辯的人發(fā)言持重,不露鋒芒

      [大筆如椽] 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shù)哪緱l
      。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
      。也指有名的作家

      [大步流星] 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大敗虧輸] 打了敗仗
      ,損失很大。
      [大敗虧輪] 遭到很大的失敗和損失

      [大本大宗] 本:根本
      ;宗:本,主旨
      。最根本
      ,最重要的東西。
      [大吹法螺] 比喻空口說大話。
      [大澈大悟] 徹:明白
      ;悟:領(lǐng)會。形容徹底醒悟

      [大徹大悟] 徹:明白
      ;悟:領(lǐng)會。形容徹底醒悟

      [大吹大擂] 許多樂器同時吹打
      。比喻大肆宣揚。
      [大吹大打] 謂鼓樂齊作

      [大慈大悲] 慈:用愛護心給予眾生以安樂
      ;悲:用憐憫心解除眾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語
      ,救人苦難
      。形容人心腸慈善。
      [大才榱槃] 指有大才干的人
      。同“大才槃槃”

      [大才榱盤] 同“大才盤盤”。
      [大醇小疵] 醇:純正
      ;疵:毛病
      。大體純正,而略有缺點

      [大錯特錯] 完全錯了

      [大才盤盤] 盤盤:形容大的樣子。指有大才干的人

      [大才槃槃] 槃槃:形容大的樣子
      。指有大才干的人。
      [大肆鋪張] 為了形式上的好看
      ,不顧一切地過分講究排場
      [大事鋪張] 指對場面特別安排
      ,過于講究,以顯示自己的闊綽
      。多用于婚喪大事

      [大廈將傾] 高樓大屋,眼看就要倒了
      。比喻即將來臨的崩潰局勢

      [大有文章] 指話語、文章
      、或已表露的現(xiàn)象之中
      ,很有令人難以捉摸的意思或別的情況
      [大雨如注] 注:灌入。形容寸下得很大,雨水象往下灌似的

      [大勢所趨] 大勢:指整個局勢
      。整個局勢發(fā)展的趨向。
      [大失人望] 指在群眾中嚴重喪失威望
      ,威信掃地

      [大事去矣] 去:失去。形容事情無法挽回了
      。多指政權(quán)喪失
      ,國家滅亡等大事。
      [大吃一驚] 形容對發(fā)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大材小用] 把大的材料當(dāng)成小的材料用
      。比喻使用不當(dāng)
      ,浪費人才。
      [大動肝火] 大怒

      [大動公慣] 形容公眾憤然而出
      ,主持正義
      [大動干戈] 大規(guī)模地進行戰(zhàn)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大得人心] 人心:即民心
      。指受百姓熱烈擁護。
      [大大咧咧] 形容待人處事隨隨便便
      ,滿不在乎

      [大大落落] 形容態(tài)度大方。亦形容隨隨便便
      ,滿不在乎

      [大刀闊斧] 原指使用闊大的刀斧砍殺敵人。后比喻辦事果斷而有魄力

      [大地回春] 指冬去春來
      ,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現(xiàn)一片生機景象
      。有時亦用比喻形勢好轉(zhuǎn)

      [大風(fēng)大浪] 指巨大的風(fēng)浪。比喻社會的大動蕩
      、大變化
      。也比喻尖銳、復(fù)雜
      、激烈
      、艱苦的斗爭。
      [大發(fā)慈悲] 比喻起善心
      ,做好事

      [大放悲聲] 放聲痛哭
      。形容非常傷心。
      [大而無當(dāng)] 當(dāng):底
      。雖然大
      ,卻無底。原指大得無邊際
      。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實際
      、不合用。
      [大而化之] 化:改變
      ,轉(zhuǎn)變。原指大行其道
      ,使天下化之
      。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謹慎。
      [大恩大德] 恩:恩惠
      ;德:恩德
      ,好處。巨大的恩德
      ,形容恩澤深厚

      [大功畢成] 指大工程或大任務(wù)宣告完成。同“大功告成”

      [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
      。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或?qū)W有專長的人

      [大發(fā)議論] 發(fā):表達
      ,傳達。盡情地發(fā)表各種意見和評論

      [大法小廉] 舊時指大臣盡忠
      ,小臣盡職。
      [大腹便便] 便便:肥胖的樣子
      。形容肥胖的樣子

      [大發(fā)謬論] 指空泛不切合實際的言論
      [大發(fā)雷霆] 霆:呼雷,喻震怒
      。比喻大發(fā)脾氣
      ,大聲斥責(zé)。
      [大放厥辭] 亦作“大放厥詞”
      。①謂寫出大量優(yōu)美的辭章
      。②大發(fā)議論(今多含貶義)。
      [大放厥詞] 厥:其
      ,他的
      ;詞:文辭
      ,言辭。原指鋪張詞藻或暢所欲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用來指大發(fā)議論

      [大公無私] 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多指從集體利益出發(fā)
      ,毫無個人打算。
      [大惑不解] 感到非常迷惑
      ,不能理解

      [大好河山] 河山:國土。無限美好的祖國大地

      [大紅大紫] 形容顯赫
      、得意
      [大行大市] 指商品的一般市場價格。
      [大紅大綠] 謂顏色濃艷

      [大家風(fēng)范] 大家:舊指有聲望地位的高門貴族
      。風(fēng)范:風(fēng)度、氣派
      。出自高貴人家特有的氣派

      [大江東去] 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后借用為詞牌名
      。多表示陳跡消逝
      ,歷史向前發(fā)展。
      [大吉大利] 非常吉祥
      、順利
      。舊時用于占卜和祝福。
      [大經(jīng)大法] 根本的原則和法規(guī)

      [大節(jié)不奪] 大節(jié):臨難不茍的節(jié)操
      ;奪:喪失。指面臨生死關(guān)頭
      ,仍不改變其原來志向

      [大旱云霓] 云霓:下雨的征兆。好象大旱的時候盼望寸水一樣
      。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大江南北] 指靠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廣大地區(qū)。
      [大漸彌留] 大漸:病危
      ;彌留:本指久病不愈
      ,后指病重將死。表示病危將死

      [大塊文章] 大塊:大地
      。原指大自然錦繡般美好的景色
      。后用以稱贊別人內(nèi)容豐富的長篇文章。
      [大快人心] 指壞人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
      ,使大家非常痛快

      [大塊朵頤] 朵頤:鼓動腮頰,即大吃大嚼
      。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頓
      [大開大合] 形容文思跌蕩
      ,放得開,收得攏

      [大匠運斤] 語出《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
      ,若蠅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運斤成風(fēng)
      ,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
      ,郢人立不失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焙笠浴按蠼尺\斤”稱人技藝精湛或文筆嫻熟高超

      [大浪淘沙] 淘:用水沖洗。去掉雜質(zhì)
      。在大浪中洗凈沙石
      。比喻在激烈的斗爭中經(jīng)受考驗、篩選

      [大繆不然] 見“大謬不然”

      [大謬不然] 謬:荒謬,錯誤
      ;然:如此
      ,這樣。大錯特錯
      ,完全不是這樣

      [大謀不謀] 具有遠大謀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謀略

      [大路椎輪] 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序》:“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
      ,大輅寧有椎輪之質(zh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筝`
      ,古代華美的大車。椎輪
      ,無輻條的原始車輪
      。謂大輅由椎輪逐步演變而成
      ,比喻事物的進化,由簡到繁
      ,由粗至精
      。后人亦稱始創(chuàng)者為大輅椎輪。
      [大輅椎輪] 大輅:古代大車
      ;椎輪:無輻原始車輪
      。華美的大車是從無輻車輪的原始車開始的。比喻事物的進化
      ,是從簡到繁
      ,從粗到精。

      第二個字是大的四字成語

      [吃大鍋飯] 比喻企業(yè)不論盈虧
      ,個人不分勤懶
      ,全由國家包干的辦法
      [膀大腰圓] 形容魁梧粗壯的人
      [不大對頭] 有了問題,出了毛病
      ,指有失調(diào)的跡象
      [才大心細] 才:才能
      。才能很高,思考細密
      [才大氣高] 氣:氣質(zhì)
      。才能出眾
      ,意氣高傲
      [大大小小] 指大小人物或事物等
      [大大方方] 指人的行為舉止自然不俗氣
      [戴大帽子] 比喻給人加上夸大了的罪名
      [以大欺小] 以:憑借。憑借自己強大去欺負弱小群體
      [老大徒傷] 老大:年紀大
      ;徒:徒然
      。年老了還一事無成只好悲傷而已
      [雷大雨小] 比喻說得多,做得少
      ,聲勢很大
      ,實效很小
      [力大無比] 形容力量巨大
      [貪大求全] 過分地貪圖規(guī)模大而全面
      [天大笑話] 能引人發(fā)笑的話題
      [細大不逾] 逾:超過。大小方面都不超過
      [細大無遺] 捐:舍棄
      。小的大的都不舍棄
      [眼大肚小] 比喻人眼光高
      ,肚量小
      [博大精深] 博:廣,多
      。形容思想和學(xué)識廣博高深

      [筆大如椽]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才大如海] 多用來稱譽對方的才學(xué)淵博

      [財大氣粗] 氣:氣勢;粗:粗大
      。指富有財產(chǎn)
      ,氣派不凡。也指仗著錢財多而氣勢凌人
      [才大難用] 見“材大難用”

      [材大難用] 原意是能力強難用于小事
      。后形容懷才不遇

      [吹大法螺] 法螺:做佛事時用的樂器。原比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
      。后借以諷刺吹牛皮
      ,說大話。
      [膽大如斗] 形容膽量極大

      [膽大潑天] 同“膽大包天”

      [道大莫容]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不了他
      。后用以正確的道理不為世間所接受

      [大大咧咧] 形容待人處事隨隨便便,滿不在乎

      [大大落落] 形容態(tài)度大方
      。亦形容隨隨便便,滿不在乎

      [膽大于身] 猶言膽大如斗
      。謂無所忌憚。語出《舊唐書·李昭德傳》載丘愔劾奏李昭德語:“臣觀其膽
      ,乃大于身
      ,鼻息所沖,上拂云漢
      。”
      [膽大心粗] 做事膽子在
      ,但心粗
      。考慮不周全

      [膽大妄為] 妄為:胡搞
      ,亂做。毫無顧忌地干壞事

      [地大物博] 博:豐富
      。指國家疆土遼闊,資源豐富

      [膽大包天] 形容膽子極大

      [膽大心雄] 形容膽子大,有雄心
      ,做事無所畏懼
      [膽大心細] 形容辦事果斷
      ,考慮周密。
      [膽大心小] 形容辦事果斷
      ,考慮周密

      [閎大不經(jīng)] 博大而不尋常
      。閎:宏大。經(jīng):尋常

      [好大喜功] 指不管條件是否許可
      ,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風(fēng)

      [皆大歡喜] 人人都高興滿意

      [居大不易] 本為唐代詩人顧況以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
      ,生活不容易維持

      [脛大于股] 猶言本小末大。舊時喻臣下的力量大于君上

      [寬大為懷] 對人抱著寬大的胸懷

      [夸大其辭] 見“夸大其詞”。
      [夸大其詞] 把事情說得超過原有的程度

      [苦大仇深] 受盡剝削壓迫的苦
      ,有很大的仇恨。
      [老大無成] 老大:年老
      。年紀已老
      ,無所成就。
      [末大必折] 謂樹木枝端粗大
      ,必折其干
      。喻下屬權(quán)重,危及上級

      [冒大不韙] 見“冒天下之大不韙”

      [末大不掉] 猶尾大不掉。比喻部屬勢力強大
      ,難以駕馭

      [男大當(dāng)娶] 指男子成年后要娶親成家
      [女大當(dāng)嫁] 指女子成年后須及時出嫁。同“女長須嫁”

      [男大當(dāng)婚] 指男子成年后要娶親成家
      [女大須嫁] 指女子成年后須及時出嫁
      。同“女長須嫁”。
      [男大須婚] 男子長大成年后總要娶親成家

      [女大難留] 指女子成年后
      ,須及時出嫁,不能留在家里

      [樹大根深] 比喻勢力強大
      ,根基牢固。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稱地、水
      、火風(fēng)為“四大”
      。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
      。是一種消極思想

      [欺大壓小] 欺騙強大的,壓迫弱小的

      [窮大失居] 形容多而不適用

      [齊大非偶] 指辭婚者表示自己門第或勢位卑微,不敢高攀
      [齊大非耦] 舊時凡因不是門當(dāng)戶對而辭婚的
      ,常用此話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七大八小] ①大小不一。②零落貌
      。③謂妻妾眾多

      [碩大無朋] 碩:大;朋:比
      。大得沒有可以與之相比的
      。形容極大。
      [碩大無比] 見“碩大無朋”

      [樹大招風(fēng)] 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錢財就容易惹人注意
      ,引起麻煩。
      [天大地大] 形容極大

      [體大思精] 體:體制
      ,規(guī)模;思:思慮
      ;精:精密
      。指著作規(guī)模宏大,思慮精密

      [無大不大] 謂極大。
      [尾大不掉] 掉:搖動。尾巴太大,掉轉(zhuǎn)不靈
      。舊時比喻部下的勢力很大
      ,無法指揮調(diào)度。現(xiàn)比喻機構(gòu)龐大
      ,指揮不靈。
      [細大不捐] 細: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痪瑁荷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小的大的都不拋棄
      。形容包羅一切
      ,沒有選擇。
      [小大由之] 指用途可大可小

      [隙大墻壞] 墻縫大了就要倒
      。比喻錯誤不及時糾正,就會造成禍害

      [無大無小] ①無論大小
      。謂舉國上下。②不分年長年幼
      、輩份大輩份小

      [五大三粗] 形容人高大粗壯,體格魁梧

      [尾大難掉] 猶言尾大不掉

      [遺大投艱] 遺、投:交給
      。指交給重大艱難的任務(wù)

      [魚大水小] 比喻生產(chǎn)不夠消費。也比喻機構(gòu)臃腫
      ,行動不靈

      [正大光明] 心懷坦白,言行正派

      [罪大惡極] 罪惡大到了極點

      [志大才疏] 疏:粗疏,薄弱
      。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夠

      [至大至剛] 至:最,極
      。極其正大
      、剛強。
      [枝大于本] 樹枝比樹干大
      。比喻臣下勢力超過皇上

      [正大堂煌] 亦作“正大堂皇”。猶言堂堂正正

      [正大堂皇] 見“正大堂煌”

      [張大其事] 張:夸張。把原來的事情夸大
      。形容言過其實
      。亦作“張皇其事”、“張大其辭(詞)”、“張揚其事”

      [以大惡細] 用大的罪名來責(zé)備人微小的過失

      [張大其辭] 把原來的事情夸大。形容言過其實
      。同“張大其詞”

      [張大其詞] 張大:夸大。說話寫文章將內(nèi)容夸大


      第三個字是大的四字成語
      [封疆大吏] 封疆:疆界
      ;大吏:大官。指疆域之內(nèi)的首要官員
      [齊天大圣] 指神通廣大的人
      [八抬大轎] 大官坐的由八個人抬著走的大轎子
      ,是身分重要的標志
      [不知大體] 知:知道
      ;大體:重要的道理。不懂得大道理或從全局出發(fā)
      [不達大體] 大體:大局
      ,整體利益
      。不懂得從大局考慮
      [長江大河] 指長江和黃河。形容氣勢磅礴
      ,奔騰不息
      [長篇大章] 滔滔不絕的言論
      。多指內(nèi)容煩瑣、詞句重復(fù)的長篇發(fā)言
      [塵頭大起] 指塵沙塵土高高揚起
      [肥頭大臉] 肥肥的頭
      ,碩大的臉
      。形容人過于肥胖,像豬一樣可憎
      [肥肉大酒] 肥:富饒
      ,富足
      ;大酒:美酒。指美好豐盛的飲食
      [奮臂大呼] 奮臂:高舉手臂
      。高舉手臂
      ,大聲呼喊
      [高亭大榭] 榭:建筑在高臺上的房屋。指園林中休息和觀覽四周的高大建筑物
      [高山大野] 高峻的山巒
      ,廣闊的原野
      [高車大馬] 高車:車蓋很高的車
      。四匹馬駕駛的、車蓋很高的車
      。形容高官顯貴的闊綽
      [高門大族] 高門:顯貴的家族
      ;大族:聲勢煊赫的家族。高貴的
      、地位顯要的家庭或有特權(quán)的家族
      [高躅大年] 躅:足跡
      ,引申為行為
      ,品行
      。品德高尚而年紀高邁
      [公道大明] 公道:公正的原則或道理。公正的道理得到顯揚,正義得到伸張
      [嚎啕大哭] 大聲哭叫
      [弘誓大愿] 弘:大
      ;誓:諾言
      。很大的決心和愿望
      [洪鐘大呂] 大呂:陽律中排第四。形容音樂或文辭正大
      、莊嚴
      、高妙
      [疾聲大呼] 疾:急速。急促而大聲的呼喊
      ,以引起注意
      [康莊大路] 康莊:寬闊
      。寬闊平坦,四通八達的大路
      。比喻美好光明的前途
      [夸誕大言] 夸誕:荒誕不經(jīng)
      ;大言:大話。指荒誕不切實際的大話
      [狂風(fēng)大作] 刮大風(fēng)
      [廓開大計] 廓開:闡述
      ,發(fā)揮
      。闡發(fā)遠大的謀略
      [老老大大] 指年事已高
      [逆天大罪] 逆:違背。形容極大的罪惡
      [耆宿大賢] 耆:老
      。指有名望有學(xué)問的老年人
      [千秋大業(yè)] 長久的
      、偉大的功業(yè)或事業(yè)
      [天下大勢] 勢:形勢。指國內(nèi)外的形勢或趨向
      [天下大同] 指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
      ,指共產(chǎn)主義
      [天下大治] 指國泰民安
      [微言大指] 微言:精深微秒的言辭
      。包含在精微語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啞然大笑] 啞然:笑聲。發(fā)出啞然的大笑聲
      [不登大雅] 大雅:高貴典雅
      。不能登上高雅的廳堂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藝作品)

      [百年大業(yè)] 指關(guān)系到長遠利益的重要計劃或措施
      。同“百年大計”。
      [百年大計] 大計:長遠的重要的計劃
      。指關(guān)系到長遠利益的計劃或措施

      [勃然大怒] 勃然:突然。突然變臉大發(fā)脾氣

      [不識大體] 識:懂得
      ;大體:大局,整體利益
      。不懂得從大局考慮
      [百事大吉] 指一切順利
      ;平安無事。
      [芟夷大難] 芟:刪除雜草
      ;芟夷:削平
      ;難:災(zāi)難
      。削平大亂
      [彪形大漢] 彪:小老虎,比喻軀干壯大
      ;漢:男子
      。身材高大、結(jié)實的男子

      [長篇大套] 大段的議論
      、言論或長篇的文章。
      [長篇大論] 滔滔不絕的言論
      。多指內(nèi)容煩瑣
      、詞句重復(fù)的長篇發(fā)言或文章。
      [償其大欲] 償:達到
      ,滿足
      。欲:欲望。大欲:野心
      。指滿足了他最大的欲望
      ,或達到了他的野心。
      [抱頭大哭] 形容非常傷心或很是感動的樣子

      [粗心大意] 粗:粗蔬
      。指做事馬虎,不細心

      [粗枝大葉] 繪畫
      ,畫樹木粗枝大葉,不用工筆
      。比喻工作粗糙
      ,不認真細致。
      [長枕大衾] 比喻兄弟友愛

      [長枕大被] 比喻兄弟友愛


      [春回大地]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嚴寒已過
      ,溫暖和生機又來到人間

      [大風(fēng)大浪] 指巨大的風(fēng)浪。比喻社會的大動蕩
      、大變化
      。也比喻尖銳、復(fù)雜
      、激烈
      、艱苦的斗爭。
      [大恩大德] 恩:恩惠
      ;德:恩德
      ,好處
      。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澤深厚

      [大紅大紫] 形容顯赫、得意
      [大行大市] 指商品的一般市場價格

      [大紅大綠] 謂顏色濃艷

      [大吉大利] 非常吉祥、順利
      。舊時用于占卜和祝福

      [大經(jīng)大法] 根本的原則和法規(guī)。
      [大開大合] 形容文思跌蕩
      ,放得開
      ,收得攏。
      [獨攬大權(quán)] 攬:把持
      。一個人把持著權(quán)力
      ,獨斷專行。
      [大模大樣] 形容態(tài)度傲慢
      ,目中無人的樣子

      [大請大受] 謂優(yōu)厚的待遇。
      [大起大落] 大幅度地起落
      。形容變化大
      [大是大非] 屬于政治原則性的是非問題

      [大手大腳] 形容花錢、用東西不節(jié)省

      [舂容大雅] 指文章氣度雍容
      ,用辭典雅
      [朵頤大嚼] 朵:動;頤:下巴
      。動嘴大吃

      [東洋大海] 東洋:東邊的大海。泛指無邊無際的大海

      [大智大勇] 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氣
      [富家大室] 亦作“富家巨室”
      。指廣有財產(chǎn)的大戶人家。
      [方面大耳] 方臉盤
      ,大耳朵
      。舊指富貴相。
      [富室大家] 泛稱廣有資財?shù)拇髴羧思摇?br>[富商大賈] 亦作“富商巨賈”
      。指擁有大量錢財?shù)纳倘恕?br>[肥頭大面] 見“肥頭大耳”

      [肥頭大耳] 一個肥胖的腦袋,兩只大耳朵
      。形容體態(tài)肥胖
      ,有時指小孩可愛

      [大搖大擺] 走路時身子搖搖擺擺。形容自以為了不起的傲慢神態(tài)

      [肥魚大肉] 指豐盛的魚肉菜肴

      [浮一大白] 浮:違反酒令被罰飲酒
      ;白:罰酒用的酒杯
      。原指罰飲一大杯酒。后指滿飲一大杯酒

      [撫掌大笑] 撫:拍
      。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興

      [大喊大叫] 大聲叫嚷
      ,形容大肆宣傳,大造輿論

      [鼎鼎大名] 形容名氣很大

      [大仁大義] 形容為人寬厚,尊崇仁義

      [鵝毛大雪] 像鵝毛一樣的雪花
      。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高才大學(xué)] 高才:才能杰出
      。大學(xué):學(xué)識淵博
      。才能高超,學(xué)識淵博
      。亦作“高才博學(xué)”
      、“高才碩學(xué)”。
      [宏圖大志] 宏偉的計劃
      ,遠大的志向

      [烘堂大笑] 唐代御史有臺院、殿院
      、察院之分
      ,由臺院一名年資最高者主雜事,謂之“雜端”
      ;凡公堂會食
      ,都不談笑,如雜端先笑
      ,則三院之人隨之大笑
      ,謂之“烘堂”。見唐趙璘《因話錄·征》
      。后因以“烘堂大笑”形容滿屋的人同時大笑

      [轟堂大笑] 形容滿屋子的人同時放聲大笑

      [哄堂大笑]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江洋大盜] 在江河湖海搶劫行兇的強盜

      [高門大戶] 高門:舊時指富貴之家
      ;大戶:聲勢顯赫的家族。有錢有勢的人家

      [高名大姓] 詢問人家姓名時的客氣用語

      [高門大屋] 高門:指富貴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
      。指豪門之家。
      [關(guān)門大吉] 指商店倒閉或企業(yè)破產(chǎn)停業(yè)

      [高睨大談] 睨:視
      。眼睛看著上面,在發(fā)議論
      。形容舉動言論氣慨不凡

      [顧全大局] 指從整體的利益著想,使不遭受損害

      [高談大論] 指不切實際的言談
      、議論
      [過屠大嚼] 見“過屠門而大嚼”。
      [廣庭大眾] 廣庭:寬大的場所
      。眾人聚集的公共場所

      [高堂大廈] 見“高樓大廈”。
      [高頭大馬] 指體形高大的馬
      。也比喻人的體形高大

      [高文大冊] 原指朝廷發(fā)布的重要文書,如詔今制誥等
      。引申為經(jīng)典性著述

      [高牙大纛] 三代軍隊里的大旗。指軍中的旗幟
      。比喻聲勢顯赫

      [渙發(fā)大號] 猶言渙汗大號。
      [高才大德] 高才:有杰出的才能
      。大德:有極高尚的品德
      。才能和品德都很好。
      [高姓大名] 詢問人家姓名時的客氣用語
      。同“高名大姓”

      [宏材大略] 見“宏才大略”。
      [宏才大略] 杰出的才能和謀略
      [恢廓大度] 恢廓:寬大
      ,開闊
      。心胸開闊
      ,氣量宏大,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

      [貨賂大行] 同“賄賂公行”

      [高樓大廈] 指高大豪華的房屋建筑
      [號啕大哭] 號啕:大哭聲。放聲大哭

      [號啕大哭] 號啕:也寫作“嚎啕”
      ,大聲哭叫。形容放聲大哭

      [黃鐘大呂] 黃鐘:我國古代音韻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
      。大呂:六種陰律的第四律。形容音樂或言辭莊嚴
      、正大
      、高妙、和諧

      [恍然大悟] 恍然:猛然清醒的樣子
      ;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

      [豁達大度] 豁達:胸襟開闊
      ;大度:試題大。形容人寬宏開通
      ,能容人

      [九鼎大呂] 比喻說得話力量大,分量重

      [經(jīng)國大業(yè)] 經(jīng)國:治理國家
      ;大業(yè):偉大的事業(yè)。極言文章有重要作用

      [渙汗大號] ①謂帝王號令
      ,如人之汗,一出不復(fù)收
      。②謂帝王發(fā)布號令

      [恢宏大度] 恢:寬廣,大
      。心胸開闊
      ,氣量宏大
      [豁然大悟] 形容徹底曉悟。
      [九間大殿] 見“九間朝殿”

      [見誚大方] 見“見笑大方”

      [見笑大方] 指讓內(nèi)行人笑話。
      [舉止大方] 舉動不俗氣,不做作
      。形容人行為動作不拘束
      ,堂堂正正。
      [廓達大度] 廓達:寬宏
      、通達
      。性格寬宏,通情達理

      [寬洪大量] 見“寬宏大量”

      [寬宏大量] 形容度量大,能容人

      [寬豁大度] 胸懷寬闊
      ,度量大。
      [寬懷大度] 胸懷寬闊
      ,度量大

      [寬洪大度] 見“寬宏大度”。
      [寬宏大度] 指待人寬厚
      ,度量大

      輕徭薄賦是誰提出的

      輕徭薄賦是我國歷代相沿的輕稅的財政思想

      。春秋時
      ,晉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圖興霸業(yè)
      ,提出“薄斂”(《國語·晉語》)的施政措施; 晉悼公 (公元前573—前559)恢復(fù)晉國霸業(yè)時,也把“薄賦斂”當(dāng)作重要的施政措施
      。后來
      ,晏子也主張“薄斂”(《左傳》昭公二十年),先秦諸家普遍主張“薄賦斂”
      。 但是
      ,各自的出發(fā)點又不完全一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鬃臃磳χ卣n
      ,主張“斂從其薄”。是用以攻擊魯國季氏的賦稅改革

      孔子到齊國去

      ,經(jīng)過泰山旁,聽見一位婦人在野外痛哭失聲
      ,十分悲哀
      。孔子伏身車軾傾聽
      ,然后說
      ,她的悲哀,好像憂慮很深重啊!于是派子貢前去探問。婦人說:是啊
      ,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
      。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如今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子貢說
      ,你為什么不搬走呢?婦人說:這里沒有苛政啊!子貢回來后,告訴孔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诱f,你們懂得嗎?苛政猛于虎呀!

      “苛政”是指繁重的稅賦

      ,和嚴苛的法令
      。“賦,斂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說文》]“賦”就是收斂錢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百x,稅也
      。”[《廣雅》]稅賦是管理國家的標志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扮芊角Ю铮卸愑匈x
      ,稅以足食
      ,賦以足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漢書·刑法志》]什么時候開始有賦稅的?“厥賦惟上上錯
      。”[《書·禹貢》]應(yīng)該在大禹的時代就開始收稅賦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百x者,稅斂之名
      ,往者洪水為災(zāi)
      ,民皆墊溺,九州賦稅蓋亦不行
      ,水災(zāi)既除
      ,土復(fù)本性,以作貢賦之差
      ,故云‘賦謂土地所生
      ,以供天子。”[《尚書正義·禹貢第一》]

      國家有開明的政治

      ,征收稅賦
      ,負擔(dān)勞役,都在合理的程度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肮耪呤愐弧6嘤谑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謂之大桀小桀;少于十稅一
      ,謂之大貊小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尚書大傳》卷四]“十稅一”就是收入的十分之一
      ,交納稅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稘h書·食貨志》規(guī)定:“今一夫挾五口
      ,治田百,歲收一石半
      ,為粟百五十石
      。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睉?yīng)該說這樣的稅賦還是輕的,合理的
      ,負擔(dān)得起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磅觥笔且环N貪吃的野獸
      。所謂“大貊小貊”,就是貪吃的“大吃貨”和“小吃貨”
      。 稅收過少
      ,入不敷出,供應(yīng)不足
      ,不能滿足食物需求
      ,就會出現(xiàn)財政危機的情況。但是稅賦又不能過重

      “有布縷之征

      ,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君子用其一
      ,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孟子.盡心下》]如果弄得百姓寧愿死于老虎之口,也不愿意到苛捐雜稅繁重的地方去生活;如果治國者橫征暴斂
      ,殺雞取卵
      ,涸澤而漁,必然失掉民心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扳矣蟹嗜猓瑤蟹蜀R
      ,民有饑色
      ,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孟子·梁惠王上》]如此就是“大桀小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拌睢敝赶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就是暴君。如果賦稅過重
      ,弄得老百姓沒有了生路
      ,那就是“大暴君”和“小暴君”。輕徭薄賦
      ,與民休息
      ,培養(yǎng)民力,富民強國是為治國上上策
      。否則“亂政亟行
      ,所以敗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盵《左傳·隱公五年》]

      民為貴,涉及辭職
      ,君輕
      。是誰說的?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孟子的思想



      孟子
      ,名軻
      ,鄒(今山東鄒縣)人,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
      。孟孫氏衰微后,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
      ,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
      ,孟子“受業(yè)子思之門人”①
      ;大概他的老師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沒有講他的姓名
      ,卻是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
      ,子私淑諸人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诿献訉鬃觽錁O尊崇
      ,他在《公孫丑上》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澳怂福瑒t學(xué)孔子也”


      孟子曾經(jīng)游歷齊
      、宋、滕
      、魏
      、魯?shù)葒昂笥卸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他游歷列國的具體時間
      ,已說不十分準確,只能依據(jù)《孟子》一書的記載
      ,說明大體上的時間和情況


      孟子第一次到齊國
      ,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
      。當(dāng)時匡章背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游
      ,又從而禮貌之”③
      。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④鎰
      ,都沒有接受
      ,就離開齊國
      。在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
      ,孟子到了宋國
      。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
      ,他去楚國經(jīng)過宋國時見到孟子
      。“孟子道性善
      ,言必稱堯舜
      。”⑤他從楚國回來又在宋國見到孟子
      。孟子說:“世子疑吾言乎
      ?夫道一而已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雹抟馑际钦f
      ,只要好好地學(xué)習(xí)“先王”,就可以把滕國治理好
      。不久
      ,孟子接受了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
      ,回到鄒國
      。《梁惠王下》記載說
      ,鄒國同魯國發(fā)生了沖突
      。鄒穆公問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誅之
      ,則不可勝誅;不誅
      ,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回答說:“兇年饑歲
      ,君之民老弱轉(zhuǎn)乎溝壑
      ,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而君之倉廩實
      ,府庫充,有司莫以告
      ,是上慢而殘下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f,這就象曾子說的那樣:你怎樣對待人家
      ,人家就將怎樣回報你?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您的百姓可得到報復(fù)的機會了
      ,您不要責(zé)備他們吧
      !“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
      ,死其長矣
      。”滕定公死了
      ,滕文公使然友兩次到鄒國來向孟子請教怎樣辦理喪事
      。滕文公嗣位,孟子便來到滕國
      。滕文公親自向孟子請教治理國家的事情
      。孟子說:“民事不可緩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J為人民有了固定產(chǎn)業(yè)收入
      ,才有穩(wěn)定的思想道德和社會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
      ,還必須對之進行“人倫”的教化
      。“人倫明於上
      ,小民親於下”
      。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畢戰(zhàn)詢問井田制的情況。孟子說:“夫仁政
      ,必自經(jīng)界始”
      。接著講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說
      ,我說的是大概情況
      ,您和您的國君參照著去做吧!

      “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農(nóng)家許行
      ,從楚國趕到滕國來
      。許行主張君民并耕而食,反對不勞而獲的剝削
      、壓迫
      ;主張實物交易,物品在數(shù)量
      、重量上相等的
      ,價格相同。陳相兄弟很贊成許行的主張
      ,“盡棄其學(xué)而學(xué)焉”
      。許行的思想在反對剝削上是有進步意義的。但他以小農(nóng)的平均主義思想否定社會分工
      ,是違反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
      。孟子抓住許行的這一弱點,大講“物之不齊”的道理
      ,并以“勞心”“勞力”的劃分來論證剝削制度
      、階級壓迫的“合理性”。

      孟子看得很清楚
      ,滕國的自身都難保
      ,根本談不上實行他的政治主張。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
      ,離開滕國到了魏國
      。這時,孟子已經(jīng)五十三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萃跻姷矫献泳蛦枺骸佰牛贿h千里而來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最反對國君言利,所以回答說:“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53年
      ,桂陵之戰(zhàn),魏敗于齊
      。公元前341年
      ,馬陵之戰(zhàn),魏太子申被齊軍俘虜而死
      。公元前340年
      ,秦國的商鞅領(lǐng)兵攻魏,俘魏大將公子卯
      。公元前330年
      ,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
      ,又割上郡十五縣于秦
      。公元前323年
      ,楚使柱國昭陽領(lǐng)兵破魏軍于襄陵,取得魏國八邑之地
      。所以梁惠王對孟子說:“晉國
      ,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
      ,東敗于齊,長子死焉
      ;西喪地于秦七百里
      ;南辱于楚。寡人恥之
      ,愿比死者壹灑之
      ,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梁惠王講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辦法
      。他說
      ,這樣,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擊擁有堅甲利兵的秦楚軍隊
      。梁惠王問的是怎樣報復(fù)齊
      、秦、楚的具體辦法
      ,孟子回答的卻是空泛的道理
      ,當(dāng)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視。孟子到魏國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梁襄王嗣位
      。孟子見到梁襄王,對他的印象很壞
      ,說他不象個國君。這時
      ,齊威王已死
      ,宣王嗣位,孟子便離開魏國又到了齊國


      孟子約于齊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齊國
      ,受到禮遇。

      齊宣王見到孟子就問:“齊桓
      、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回答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
      ,則王乎!”①齊宣王想效法齊桓公
      、晉文公圖謀霸業(yè)
      ;孟子的政治主張卻是效法“先王”
      ,實行“仁政”
      。他講的“保民而王”、“制民之產(chǎn)”的道理
      ,雖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階級的長久利益
      ,但并非“富國強兵”的當(dāng)務(wù)之急,從而被看成“守舊術(shù)
      ,不知世務(wù)”①


      燕王噲因讓國給燕相子之,引起燕國內(nèi)亂
      。公元前314年
      ,齊宣王乘機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獲全勝
      。齊宣王對孟子說:“諸侯多謀伐寡人者
      ,何以待之?”孟子說:“王速出令
      ,反其旄倪
      ,止其重器,謀于燕眾
      ,置君而后去之
      ,則猶可及止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谛醪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燕人畔”。王曰:“吾甚慙于孟子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勖献訉R宣王的進言很多,并未見用
      。他本來打算依靠齊宣王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但齊宣王只是把他當(dāng)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xué)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xiàn)他那一套政治理想
      。孟子也看清楚了這一點
      ,便準備回鄉(xiāng)。齊宣王派人告訴孟子:“我欲中國(國都中)而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鐘
      ,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
      。”④這實際上是把孟子當(dāng)作一塊招牌
      ,博得尊賢重士的名聲


      《公孫丑下》記,孟子離開齊國
      ,在齊的邊境晝地停留了三宿
      。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遲緩呢
      ?他說:“予三宿而出晝
      ,于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
      !王如改諸
      ,則必反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巴跞缬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钟腥苏f,“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樣子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献诱f:“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來
      ,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
      ,則過矣
      ;以其時考之,則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
      ,舍我其誰也
      ?我何為不豫哉?”他以歷史循環(huán)理論的觀點認為將要有“王者”興起
      ,來統(tǒng)一天下
      。他寄希望于齊宣王
      ,企望在齊國有所作為,但愿望落空了
      ,只得離開齊國


      齊楚曾經(jīng)有合縱之約。秦使張儀以土地之利誘騙楚懷王與齊絕交
      。楚齊已經(jīng)斷交
      ,楚也發(fā)覺見欺。公元前312年
      ,楚大發(fā)兵與秦戰(zhàn)
      ,兩次大敗于秦。當(dāng)秦楚正要交戰(zhàn)的時刻
      ,孟子從齊國到宋國去
      ,在石丘遇到宋牼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陡孀酉隆酚洠螤韭牭角爻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準備去說秦
      、楚罷兵。孟子問宋牼
      ,用什么宗旨去說秦
      、楚?宋牼說:“我將言其不利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泵献臃磳ρ浴袄保鲝堉v“仁義”
      。他說:“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
      ,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
      ,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
      。”“君臣
      、父子
      、兄弟終(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
      ,未之有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父子
      、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他說:“先王之志則大矣
      ,先生之號則不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孟子再游宋時
      ,宋君偃早已自立為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峨墓隆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孟子的弟子萬章問:“宋,小國也
      。今將行王政
      ,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
      ?”孟子說
      ,湯、武行王政
      ,他們的征伐
      ,是從水火中拯救百姓,誅殺殘暴的君主
      ,得到天下人的擁護
      ,“而無敵于天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捌埿型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四海之內(nèi)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
      。齊楚雖大
      ,何畏焉?”

      孟子不久便離開宋國到了魯國
      。這時候正是魯平公(約于公元前322年至前302年在位)將要使孟子的弟子樂正子為政
      。魯平公將要去拜訪孟子,因為他所寵愛的小臣臧倉說了孟子的壞話
      ,而又改變了主意
      。樂正子把這件事情的經(jīng)過告訴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說:“吾之不遇魯侯
      ,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①孟子這時已經(jīng)六十幾歲,便回到老家鄒國
      ,不再出游了


      與儒家爭鳴者以墨家和楊朱學(xué)派的勢力最大。孟子說:“楊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儆终f:“逃墨必歸于楊
      ,逃楊必歸于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诿献油闯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墨學(xué)派,說:“楊
      、墨之道不息
      ,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
      ,充塞仁義也
      。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
      ,人將相食。吾為此懼
      ,閑(衛(wèi))先圣之道
      ,距楊、墨
      ,放淫辭
      ,邪說者不得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雹鬯f
      ,他這樣嚴厲地駁斥楊、墨的異端邪說
      ,是繼承大禹
      、周公、孔子三個圣人的事業(yè)
      ,他要正人心
      ,就必須辟楊、墨
      。他的弟子公都子告訴他
      ,別人都說他好辯論
      ,他說:“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楊
      、墨者,圣人之徒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孟子一生的經(jīng)歷,也很象孔子
      ,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xué)的生活
      ,中年以后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xué)生周游列國
      。隨從的學(xué)生最盛的時候
      ,是“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④
      。他也是到處受到當(dāng)權(quán)人物的款待
      。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
      ,甚至責(zé)備得國君“顧左右而言他”⑤
      ,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
      。孟子晚年回到故鄉(xiāng)
      ,從事教育和著述。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
      。⑥孟子的弟子雖沒有孔子那么多
      ,但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氛f他“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
      、《書》,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窮通》
      、班固《漢書·藝文志》都說《孟子》十一篇
      。趙岐《孟子題辭》分辨了真?zhèn)握f:孟子“著書七篇”“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
      、《孝經(jīng)》
      、《為政》,其文不能宏深
      ,不與內(nèi)篇相似
      ,似非孟子本真
      ,后世依放而托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苯癖尽睹献油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系明人偽作。

      《孟子》一書中記載了孟子的政治活動
      ,政治學(xué)說
      ,以及唯心主義的哲學(xué)、倫理教育思想等
      。注釋本甚多
      ,主要有趙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義》及近人楊伯峻《孟子譯注》等


      仁政論

      孟子的政治主張的核心是仁政論。仁政論在經(jīng)濟方面的內(nèi)容是“井田制”
      。在井田制度下
      ,“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方里而井
      ,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
      。八家皆私百畝
      ,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
      ,然后敢治私事”①。孟子提出恒產(chǎn)恒心論
      。他說:“民之為道也
      ,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②。并進而由“恒產(chǎn)”描寫出一幅理想的圖景: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
      ,匆奪其時
      ,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③。

      這一圖景的描寫
      ,在《孟子》書中凡三見
      ,內(nèi)容大同小異,《盡心上》說
      ,這是周文王時候的制度
      。它反映出耕織結(jié)合、自給自足
      、使勞動力束縛在土地上的封建小農(nóng)經(jīng)濟
      ;也具有村公社授田制的色彩。它主張在“黎民不饑不寒”的條件下
      ,進行“孝悌”的教化
      ,以家庭的長幼有序來促使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同時
      ,這也是孟子所向往的“以德服人”的“先王之道”的理想


      孟子反對所謂“暴君污吏必慢其經(jīng)界”①,即“為田開阡陌封疆”②
      。他提出了“正經(jīng)界”的主張
      ,并把這說成是施行仁政的首要任務(wù)。他說:“夫仁政
      ,必自經(jīng)界始
      。”③這種主張的實際內(nèi)容
      ,是要使貴族保存封土
      ,維持世祿,所謂“經(jīng)界既正
      ,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④


      孟子認為,只顧“君之倉廩實
      ,府庫充”⑤
      ,而不管人民的疾苦,國君只顧享樂而使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這樣
      ,上下的階級矛盾尖銳
      ,勞動力逃亡,老百姓“放辟邪侈
      ,無不為己”⑥
      。消除這種社會危機的辦法,只有“君行仁政
      ,斯民親其上矣
      。”⑦

      “政在得民”與“民貴君輕”
      ,是孟子仁政論的重要政治內(nèi)容
      。在孟子看來,國君能否保持政權(quán)
      ,主要是能否得到人民的擁護
      。他在《離婁上》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磳Α芭懊瘛薄ⅰ氨┟瘛保骸氨┢涿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身弒國亡
      ;不甚,則身危國削
      ;名之曰幽
      、厲。雖孝子慈孫
      ,百世不能改也
      。”他認為得民
      ,在于得民心:“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拌睢⒓q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怎樣才能得到民心呢
      ?他說:“得其心有道
      ,所欲與之聚之
      ,所惡勿施爾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终f:“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
      。善政得民財
      ,善教得民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佟疤煜虏恍姆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未之有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诿献訌娬{(diào)以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意識向人民灌輸以穩(wěn)定社會秩序外
      ,也注意到保障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是使人民心服的重要條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懊骶泼裰a(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然后驅(qū)而之善
      ,故民之從之也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雹劭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統(tǒng)治者應(yīng)考慮到人民的疾苦,不能獨行其樂
      ,更不能“陷溺其民”
      。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天下
      。他在《梁惠王下》說:“樂民之樂者
      ,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
      ,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政在得民”的思想,是針對當(dāng)時大量人口流失
      ,企圖解決“鄰國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④的勞動力危機問題。他曾對齊宣王說:“今王發(fā)政施仁
      ,使天下之士皆欲立于王之朝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⑤就是這個意思
      。他認為“得民”的效果
      ,是要使“效死而民弗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

      孟子于“政在得民”的思想基礎(chǔ)上
      ,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他說:“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咚讶嗣窨醋鲊也豢扇鄙俚囊兀骸爸T侯之寶三:土地
      ,人民,政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嗨J為在一個國家中,人民是無所謂變換的
      ,而象征政權(quán)的社稷
      ,執(zhí)掌政權(quán)的國君,乃至天子
      ,都可能變換
      。他說:“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
      ,粢盛既潔
      ,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
      ,則變置社稷
      。”⑨《梁惠王下》記
      ,齊宣王問孟子:“湯放桀
      ,武王伐紂
      ,”“臣弒其君,可乎
      ?”孟子回答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
      ,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
      ,未聞弒君也
      。”孟子要求國君行仁政和重民的出發(fā)點
      ,都是維護君權(quán)
      。他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國定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雹俚谒莻€時個時代
      ,這仍不失為光輝的思想。

      性善論

      孟子仁政論的理論基礎(chǔ)是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都有“良知”
      、“良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叭酥粚W(xué)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②這種不待學(xué)習(xí)便能做到的“良能”
      ,不待思考便會知道的“良知”
      ,是生下來就具有的“善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皽y隱之心
      ,人皆有之,羞惡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③人心中的這四種善良的本質(zhì)構(gòu)成了四種“善端”
      ,也就是四種道德品質(zhì)
      ,所謂“測隱之心,仁也
      ;羞惡之心
      ,義也;恭敬人心
      ,禮也
      ;是非之心,智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芩堰@種“善端”比作人的四肢,說“人之有四端也
      ,猶其有四體也⑤
      。”也就是說
      ,這四種“善端”和肢體一樣是作為人不可缺少的東西
      。凡是沒有這四種“善端”的人,都被孟子看作“非人也”⑥
      。這些道德品質(zhì)
      ,不僅是人人具備的,而且“仁義禮智根于心”⑦
      ,即“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授)我也
      ,我固有之”①的先天本性。這就走上了唯心主義先驗論的道路
      。但孟子也認為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有影響
      。他說:“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雹诿献舆€宣稱:“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
      ,則知天矣。存其心
      ,養(yǎng)其性
      ,所以事天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雹圻@種盡心
      ,知性
      、知天的認識路線,及其存心
      、養(yǎng)性
      、事天的認識目的,又把人性論引向神秘主義的“天人相應(yīng)論”
      。自然他教人注意存心養(yǎng)性
      ,深造自得,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要求達到“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④
      ,也有他的積極面
      。但他過分強調(diào)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于我矣
      ,”⑤“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
      ,則塞于天地之間”⑥
      ,就鉆進神秘主義的死胡同了


      孟子在《離婁上》對仁義禮智的解釋
      ,突出仁義的地位,禮智的作用是在加強仁義的重要性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叭手畬崳掠H是也
      。義之實
      ,從兄是也。智之實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
      ,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
      。他又以兒童“天生”的“愛親”、“敬長”來說明仁義是天下通行的品德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昂⑻嶂療o不知愛其親者
      。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
      ,仁也;敬長
      ,義也
      。”⑦從這里可以看出
      ,孟子反復(fù)強調(diào)的“根于心”的“四端”
      ,主要是仁義之端。而他所說的仁義
      ,其實際內(nèi)容又是儒家所強調(diào)的忠孝:“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雹噙@就顯示出孟子要維護的是封建地主階級“親親”
      、“尊尊”的道德原則。孟子特別反對楊朱
      、墨翟的學(xué)說
      ,他在《滕文公下》,痛斥:“楊氏為我是無君也
      ,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也是從尊君
      、親親的角度來立論的。

      既然人性天生都是善的
      ,仁義禮智等道德都是“根于心”的
      ,為什么又有人發(fā)生不善的行為,不能“居仁由義”呢
      ?這在孟子看來
      ,是由于人們追求“利欲”而失去“善性”所造成的,不是由于天生的不同
      ,是由于環(huán)境使其變壞了
      。“非天之降才爾殊也
      ,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①為此
      ,他提倡用自我修養(yǎng)的辦法
      ,把失掉的“善性”找回來
      。他認為教育的目的也是:“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雹?

      孟子把“仁義”和“利欲”看成是兩種根本對立物。他雖然提出人人皆有善性的主張
      ,而實際上卻認為“小人”把“善性”丟掉了
      ,只有君子才把“善性”保持了下來;“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
      。”③“君子所以異于之者
      。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④他把“仁義”“利欲”看成是區(qū)分君子和小人
      ,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標志
      。“欲知舜與跖之分
      ,無他
      ,利與善之間(異)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荨半u鳴而起
      ,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雞鳴而起
      ,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藁谶@種偏見,孟子在宣揚他的政治主張時
      ,對國君和國君如何統(tǒng)治人民的側(cè)重點是有所不同的
      。他向國君宣傳“仁義”,“先王之道”
      ,“仁政”
      ;而講到國君怎樣統(tǒng)治人民時,卻說明要給予人民一定的物質(zhì)利益
      ,并強調(diào)“教化”
      ,才能鞏固統(tǒng)治


      “先王之道”

      孟子仁政論的歷史根據(jù)是“先王之道”。孟子所說的“先王之道”
      ,是指“先王”的政治
      。他所說的“先王”,是指堯舜禹湯文武
      ,而又常常以堯舜為代表
      ,所謂“言必稱堯舜”①,“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②
      。孟子稱頌禹湯文武
      ,更稱頌堯舜,不僅備極稱頌堯舜的道德品質(zhì)
      ,而且把堯舜作為政治標準
      、行為的楷模。他說:“堯舜
      ,性之也
      。湯武,身之也
      。五霸
      ,假之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雹塾终f:“規(guī)矩
      ,方員之至也;圣人
      ,人倫之至也
      。欲為君,盡君道
      ;欲為臣
      ,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
      ,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
      ,賊其民者也
      。”④當(dāng)孟子與白圭討論稅制問題時
      ,他認為收稅“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
      ,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⑤
      。在孟子看來
      ,“仁政”,就同規(guī)矩
      、音律的功用一樣
      ,應(yīng)作為政治的準則。他說:

      離婁之明
      ,公輸子之巧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員
      。師曠之聰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堯舜之道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
      ,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裣韧踔ǘ^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guī)矩準繩
      ,以為方員平直
      ,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
      ,繼之以六律正五音
      ,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
      ,繼之以不忍人之政
      ,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
      ,為下必因川澤
      。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
      ?①

      從上面的一大段引文中可以看出
      ,孟子所說的“仁政”,就是“不忍人之政”。他十分強調(diào)“先王之道”
      ,更突出原始社會末期的傳說人物堯舜
      ,是為了便于闡發(fā)他的政治見解。他說“堯舜之道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是在抬高他所理想的仁政的地位。孟子的仁政論及為其所制造的歷史根據(jù)
      ,正如荀子所說是“按往舊造說②”而他使用的方法也是牽強的比附


      孟子提出“先王之道”,是企望用“仁政”來矯正當(dāng)時的政治
      ,他認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是歷史的倒退
      。他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今之諸侯
      ,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
      ,今之諸侯之罪也
      。”③又說:“自今之道
      ,無變今之俗
      ,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芩J為社會歷史的變化發(fā)展,是治亂的循環(huán)
      。他說:“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一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葸@種往復(fù)循環(huán)
      ,大約五百年是一個周期。五百年必然要有“圣王”出現(xiàn)
      ,開創(chuàng)太平盛世
      。在這期間也必然會產(chǎn)生輔佐“圣王”的顯赫人物,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其間必有名世者”⑥
      。孟子充滿信心地說“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哉”
      。好象他就是當(dāng)時的“名世者”了


      在孟子看來,治國的道理,古今沒有兩樣
      。他說
      ,舜和文王,一個生在東方
      ,一個生在西方
      ,兩地相隔一千多里,時代相距一千多年
      ,“得志行乎中國
      ,若合符節(jié),先圣后圣
      ,其揆一也
      。”①又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雹诿献诱J為戰(zhàn)國時期實現(xiàn)“先王之道”有很好的條件
      ,他說:“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
      ;民之憔悴于虐政
      ,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
      ,渴者易為飲
      。……當(dāng)今之時
      ,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
      ,猶解倒懸也
      。故事半古之人
      ,功必倍之
      ,惟此時為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勖献硬欢谜问请S著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發(fā)展而變化
      ;他也不懂得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部落的首領(lǐng)堯舜與階級社會的君主有本質(zhì)的不同
      。他企望“先王之道”在戰(zhàn)國時期重現(xiàn),而提出歷史循環(huán)論。社會歷史本來是以螺旋的形式不斷的向前發(fā)展
      ,而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興者”的說法
      ,是把“螺旋”曲解為“循環(huán)”。這種治亂更替循環(huán)的觀點
      ,實際上是認為歷史是變而不變
      ,“先王之道”是永恒的真理。這反映出他的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


      孟子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家
      。從他“仁政”的內(nèi)容及其理論基礎(chǔ)“性善論”和歷史根據(jù)“先王之道”來看,他的出發(fā)點是唯心主義的
      ,保守的
      ,調(diào)和的;但有古代民主的一面
      。那種痛恨暴政
      ,重視人民經(jīng)濟生活及其在政治上重要性的思想,是有進步意義的
      。這種思想
      ,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起過不同程度的作用,影響是很大的

      速求大器晚成翻譯來自《韓非子·喻老》全部全部全部全部全部

      告子下

      本篇包括政治

      、戰(zhàn)爭、財政稅收等多方面的治國問題
      ,也包括教育
      、歷史、個人修養(yǎng)等方面的內(nèi)容
      。其中“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是非常著名的一章。全篇原文共16章
      ,本書選10章

      怎樣比較

      【原文】

      任①人有問屋廬子②曰:“禮與食孰重?”
      曰:“禮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色與禮孰重?”
      曰:“禮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曰:“以禮食,則饑而死
      ;不以禮食
      ,則得食
      ,必以禮乎?親迎(3)
      ,則不得得妻
      ;不親迎,則得妻
      ,必親迎乎
      ?”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
      ?不揣其本,而齊其末
      ,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摟④
      。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鉤金(5)與一輿羽之謂哉
      ?取食 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
      ,奚翅(6)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 比之
      ,奚翅色重
      ?往應(yīng)之曰:‘紾(7)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
      ;不紾
      ,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
      ?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8)
      ,則得妻;不摟
      ,則不得妻
      ,則將摟之乎?”’

      【注釋】

      ①任:春秋時國名
      ,故址在今山東濟寧
      。②屋廬子:孟子的學(xué)生。 ③親迎:古代婚姻制度
      ,新郎親迎新娘
      。這里代指按禮制娶親。(4)岑 樓:尖頂高樓
      。⑤鉤:衣帶鉤。一鉤金即一衣帶鉤那樣一點點金
      。 (6)翅:同“啻”
      ,只
      ,止,但
      。97)紾(zhen):扭轉(zhuǎn)
      。(8)處子:處女。

      【譯文】

      有個任國人問屋廬子說:“禮和食哪樣重要
      ?”屋廬子說:“禮重要
      。” 那人問:“娶妻和禮哪樣重要
      ?”
      屋廬子說:“禮重要
      。”
      那人又問:“如果非要按照禮節(jié)才吃
      ,就只有餓死
      ;不按照禮節(jié)而吃,就可以得到吃的
      ,那還是一定要按照禮節(jié)嗎
      ?如果非要 按照‘親迎’的禮節(jié)娶妻,就娶不到妻子
      ;不按照‘親迎’的禮節(jié)娶妻
      ,就可以娶到妻子,那還是一定要‘親迎’嗎
      ?”
      屋廬子不能回答
      ,第二天就到鄒國,把這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回答這個問題有什么困難呢
      ?如果不比較基礎(chǔ)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較頂端
      ,那么
      ,一塊一寸見方的木頭可以使它高過尖頂高樓。我們說金屬比羽毛重
      ,難道是說一個衣帶鉤的金屬比一車羽毛還重嗎
      ?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禮的細節(jié)相比較,何止于吃的重要
      ?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禮的細節(jié)相比較
      ,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這樣答復(fù)他:‘扭折哥哥的胳膊
      ,搶奪他的食物
      ,就可 以得到吃的;不扭
      ,便得不到吃的
      ,那會去扭嗎
      ?爬過東邊人家 的墻壁去摟抱人家的處女,就可以得到妻子
      ;不去摟抱
      ,便得不到妻子,那會去摟抱嗎
      ?”’

      【讀解】

      以詭辯對詭辯
      ,以極端對極端。這是孟子在這里所采用論辯方法

      任國人采取詭辯的方式
      ,把食與色的問題推到極端的地步來和禮的細節(jié)相比較,提出哪個重要的問題
      ,企圖迫使孟子的學(xué)生屋廬子回答食
      、色比禮更重要。屋廬子當(dāng)然不會這樣回答
      ,但由于他落入了對方的圈套而不能夠跳出來
      ,所以就只好語塞而求助 于老師了。
      孟子一聽就識破了對方的詭辯手段
      ,并且生動而一針見血地指出:“不揣其本
      ,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苯又鴱慕饘倥c羽毛的比重問題過渡到分析任國人詭辯的癥結(jié)所在。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比較的方法問題
      。孟子的意思很明確
      ,比較應(yīng)該讓 以較的對象雙方在同一水平線上,同一基準上
      ,而不應(yīng)該把一 個對象推到極端來和另一個對象的細節(jié)相比較
      。這樣比較出來的結(jié)果,當(dāng)然是錯誤而荒謬的了
      。所以
      ,孟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之身,教給學(xué)生以詭辯對詭辯的說法
      ,從而戰(zhàn)勝論辯的對方

      所以,這一章內(nèi)容固然也是孟子對禮的維護和捍衛(wèi)
      ,但對我們來說
      ,更有啟發(fā)意義的卻是他作為一個智者的思維方式和論辯藝術(shù)。

      下一篇(人皆可以為堯舜)
      告子下

      人皆可以為堯舜

      【原文】

      曹交①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有諸
      ?”
      孟子曰:“然
      。”
      “交聞文王十尺
      ,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
      ,食粟而已
      ,如何則可?”
      曰:“奚有于是
      ?亦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力不能勝一匹雛②
      , 則為無力人矣
      ;今日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
      。然則舉烏獲③之任
      , 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
      ?弗為耳
      。徐行后長者 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
      。夫徐行者
      ,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
      。堯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
      ,誦堯之言
      ,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
      ,誦桀之言,行禁之行
      ,是桀而已矣
      。”
      曰:“交得見于鄒君
      ,可以假館④
      ,愿留而受業(yè)于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曰:“夫道若大路然
      ,豈難知哉
      ?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
      , 有余師
      。”

      【注釋】

      ①曹交:趙歧注認為是曹君的弟弟
      ,名交
      。但孟子的時代曹國已亡,所以也不確切
      。②一匹雛:一只小雞
      。③烏獲:古代傳說中的大力士. ④假館:借客舍,意為找一個住處


      【譯文】

      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做堯舜
      ,有這說法嗎?”
      孟子說:“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曹交說:“我聽說文王身高一丈,湯身高九尺
      ,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
      ,卻只會吃飯罷了,要怎樣做才行呢
      ?”
      孟子說:“這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
      ,自以為他連一只小雞都提不起來
      ,那他便是一個沒有力氣的人。如果有人說自己能夠舉起三千斤
      ,那他就是一個很有力氣的人
      。同 樣的道理,舉得起烏獲所舉的重量的
      ,也就是烏獲了
      。人難道以不能勝任為憂患嗎?只是不去做罷了
      。比如說
      ,慢一點走,讓在 長者之后叫做悌
      ;快一點走
      ,搶在長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點 走難道是人做不到的嗎?不那樣做而已
      。堯舜之道
      ,不過就是孝 和悌罷了。你穿堯的衣服
      ,說堯的話
      ,做堯的事,你便是堯了
      。你穿桀的衣服
      ,說桀的話,做桀的事
      ,你便是桀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曹交說:“我準備去拜見鄒君
      ,向他借個住處,情愿留在您的門下做學(xué)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孟子說:“道就像大路一樣,難道難于了解嗎
      ?只怕人不去尋求罷了
      。你回去自己尋求吧,老師多得很呢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讀解】

      人皆可以為堯舜。
      這當(dāng)然是植根于“性善論”而鼓勵人人向善
      ,個個都可以有所作為的命題了

      其關(guān)鍵還是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也就是《梁惠王上》里面所說的“挾泰山以超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焙汀盀殚L者折枝”的問題
      。 只不過從與梁惠王討論的政治問題過渡到與一般人討論個人修養(yǎng) 問題罷了。所以
      ,無論是君王從政治國還是個人立身處世都有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認識到這一點后,就可以樹立起我們每個人立志向善的信心
      ,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說到底
      ,還是反對人自慚形穢,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貴

      這大概也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積極意義所在吧


      下一篇(仁義是和平的前提)
      告子下

      仁義是和平的前提

      【原文】

      宋牼①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
      ,曰:“先生將何之
      ?”
      曰:“吾聞秦楚構(gòu)兵③,我將見楚王說④而罷之
      。楚王不悅
      ,我 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⑤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曰:“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6)
      。說之將何如
      ?”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曰:“先生之志則大矣
      ,先生之號(7)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 之王
      ,秦楚之王悅于利
      ,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 利也
      。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
      ,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 者懷利以事其兄
      ,是君臣
      、父子、兄弟終去仁義
      ,懷利以相接
      ,然 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
      ,秦楚之王悅于仁 義,而罷三軍之師
      ,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
      。為人臣者懷 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
      ,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 其兄
      ,是君臣
      、父子、兄弟去利
      ,懷仁義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
      。何必曰利
      ?”

      【注釋】

      ①宋牼(keng):戰(zhàn)國時宋國著名學(xué)者,反對戰(zhàn)爭
      ,主張和平
      。②石 丘:地名,其址不詳
      。③構(gòu)兵:交戰(zhàn)
      。④說(Shui):勸說。⑤ 遇:說而相合
      。(6)指:同“旨”
      ,大概,大意
      。(7)號:提法。

      【譯文】

      宋牼準備到楚國去
      ,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他
      。孟子問: “先生準備到哪里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zhàn)
      ,我準備去見越王
      ,勸說他罷 兵。如果楚王不聽
      ,我準備去見秦王
      ,勸說他罷兵。在兩個國王 中
      ,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
      ,只想知道你的大意
      ,你準備怎 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釋說:“我將告訴他們
      ,交戰(zhàn)是很不利的
      。”
      孟子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
      ,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
      。先 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為有利而高興,于是停止軍 事行動
      ;軍隊的官兵也因為有利而高興
      ,于是樂于罷兵。做臣下 的心懷利害關(guān)系來侍奉君主
      ,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guān)系來侍奉父親
      , 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guān)系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問
      、父子之 間
      、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guān)系來互相對待
      ,這樣 不使國家滅亡的
      ,是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 楚王
      ,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
      ,于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 也因仁義而高興
      ,于是樂于罷兵
      。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 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
      ,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
      ,這 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問
      ,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guān)系
      ,心 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
      ,是沒有的
      。何 必要去談聽‘利’呢?”

      【讀解】

      孟子在這里所講的道理幾乎就是他第一次見梁惠王時所說的 那一套的翻版
      ,只不過那時主要是針對從政治國問題
      ,這一次卻 是談的戰(zhàn)爭與和平的問題了。
      在孟子看來
      ,和平當(dāng)然是很重要的
      ,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 牼維護和平的行為
      。但是
      ,和平的前提是仁義,而不是利害關(guān)系
      。 如果用利害關(guān)系去換得一時的和平
      ,早晚也會失去和平
      ,不僅失 去和平,還會失去國家
      ,失去天下
      。因為,基于利害關(guān)系的和平
      , 實際上隱伏著很多不和平的因素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都以利害關(guān) 系相互對待,一旦利害關(guān)系發(fā)生沖突
      ,必然導(dǎo)致爭斗
      ,失去穩(wěn)定 與和平。相反
      ,如果以仁義為前提贏得和平
      ,則會保持長久的穩(wěn) 定與發(fā)展,不僅不會失去和平
      ,而且還會使天下人心歸服
      ,安定 統(tǒng)一。這是因為
      ,基于仁義的和平
      ,使人與人之間都以仁義道德 相互對待,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
      ,人人忠誠謙讓
      ,仁愛正義。用 我們今天的話來說
      ,“讓世界充滿愛”
      ,哪里還有什么戰(zhàn)爭的危機 呢

      應(yīng)該認為
      ,從理論上說,孟子的學(xué)說是很有道理的
      ,也是能 夠自圓其說的
      。我們今天不是也依然呼喚“讓世界充滿愛”,呼喚 世界的長期穩(wěn)定與和平嗎
      ?但是
      ,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實踐來看,無 論是戰(zhàn)爭還是和平
      ,既然有軍事行動發(fā)生
      ,就不可能沒有利害關(guān) 系在內(nèi),也不可能有純粹為抽象的仁義道德而戰(zhàn)的戰(zhàn)爭和純粹為 抽象的仁義道德而罷兵停戰(zhàn)的和平出現(xiàn)
      ,在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
      , 尤其沒有這種可能

      所以,以仁義為前提的和平
      ,在孟子的時代只能是一種理想
      。 正如以仁義為前提的戰(zhàn)爭只能是一種理想一樣。

      下一篇(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
      告子下

      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辟土地
      ,充府庫
      。’今 之所謂良臣
      ,古之所謂民賊也
      。君不鄉(xiāng)道①,不志于仁
      ,而求富之
      , 是富桀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夷転榫s與國②
      ,戰(zhàn)必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裰^良臣
      ,古之所 謂民賊也。君不鄉(xiāng)道
      ,不志于仁
      ,而求為之強戰(zhàn),是輔桀也
      。由 今之道
      ,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
      ,不能一朝居也
      。”

      【注釋】

      ①鄉(xiāng)道:向往道德
      。鄉(xiāng)
      ,同“向”,向往
      。②與國:盟國


      【譯文】

      孟子說:“如今服事國君的人都說:‘我能為國君開拓土地,充 實府庫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缃袼f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
      。國 君不向往道德
      ,不立志行仁
      ,卻去想法讓他富有,這等于是去讓 夏桀富有
      。又說:‘我能夠替國君邀約盟國
      ,每戰(zhàn)一定勝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今所說的好巨子
      ,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君不向往道 德
      ,不立志行仁
      ,卻去想法讓他武力強大,這等于是去幫助夏桀 從如今這樣的道路走下去
      ,不改變?nèi)缃竦娘L(fēng)俗習(xí)氣
      ,即便把整個 天下給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穩(wěn)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讀解】

      所謂“今之事君者”的說法,顯然是富國強兵的說法
      ,而孟 子所反對的
      ,正是這種不行仁政而窮兵續(xù)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惡 痛絕地說:“今之所謂良臣
      ,古之所謂民賊也
      。” 把那些自夸能富 國強兵的人稱為“民賊”

      這里實際上就是“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之間的沖突

      所謂“春秋無義戰(zhàn)”,(《孟子·盡心下》)既然如此
      ,戰(zhàn)國又 有多少“義戰(zhàn)”呢
      ?所以,在孟子的時代
      ,戰(zhàn)爭與仁義道德
      ,至 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
      。正因為這樣
      ,他才一貫反對靠 戰(zhàn)爭,靠軍事力量取勝的“霸道”
      ,而主張靠政治
      ,靠仁義道德吸 引人,感化人的“王道”
      。這是仁義道德與“強兵”的沖突

      至于“富國”
      ,講的是“利”,追求的是“辟土地
      ,充府庫”
      , 這與他所說的“以義治國,何必言利”正是針鋒相對的觀點
      。遭 到他的反對更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

      由此可見,孟子之所以深惡痛絕那些自詡能夠富國強兵的 “今之所謂良臣”
      ,是以“君不鄉(xiāng)道
      ,不志于仁”為前提的。換言 之
      ,這些人所搞的富國強兵是與孟子心目中的仁義道德相對立的
      。 假如這些國家的君主“鄉(xiāng)道而志于仁”,假如這些“今之所謂良 臣”既富國強兵又行仁義道德
      ,那孟子又該怎么說呢

      當(dāng)然,這都是“假如”
      ,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說
      ,孟子之所以形 成他的這種思想,正是因為他所處的現(xiàn)實是“富國強兵”與“仁 義道德”相對立的
      。因此
      ,要抽象出來問這個問題,就只有我們 自己來回答了
      。假如真能夠既富國強兵及行仁義道德
      ,二者得兼, 又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今天說一手抓物質(zhì)文明建設(shè)
      ,一手抓精神 文明建設(shè);兩手抓
      ,兩手都要硬
      ,不正是這種“二者得兼”的追 求嗎?

      下一篇(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
      告子下

      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

      【原文】

      白圭①曰:“吾欲二卜而取一
      ,何如
      ?”
      孟子曰:“子之道,貉②道也
      。萬室之國
      ,一人陶,則可乎
      ?”
      曰:“不可
      ,器不足用也
      。”
      曰:“夫貉
      ,五谷不生
      ,惟黍生之;無城郭
      、宮室
      、宗廟、祭 祀之禮
      ,無諸侯幣帛饔飧③
      ,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
      。今 居中國
      ,去人倫,無君子④
      ,如之何其可也
      ?陶以寡,且不可以為 國
      ,況無君子乎
      ?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
      ;欲重之于 堯舜之道者
      ,大梁小梁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注釋】

      ①白圭:名丹
      ,曾做過魏國的宰相.筑堤治水很有名。②貉(mo): 又作“貊”
      ,古代北方的一個小國
      。③饔(yong):早餐。飧(sun):晚 餐
      。這里以饔飧代指請客吃飯的禮節(jié)
      。④去人倫,無君子:去人倫指無 君臣
      、祭祀
      、交際的禮節(jié);無君子指無百官有司


      【譯文】

      白圭說:“我想定稅率為二十抽一
      ,怎么樣
      ?”
      孟子說:“你的辦法是貉國的辦法
      。一個有一萬戶人的國家
      。 只有一個人做陶器,怎么樣
      ?”
      白圭說:“不可以
      ,因為陶器會不夠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孟子說:“貉國
      ,五谷不能生長,只能長黍子
      ;沒有城墻
      、宮 廷、祖廟和祭祖的禮節(jié)
      ,沒有諸侯之間的往來送禮和宴飲
      ,也沒 有各種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夠了
      。如今在中原國家
      ,取 消社會倫常,不要各種官吏
      ,那怎么能行呢
      ?做陶器的人太少,尚 且不能夠使一個國家搞好
      ,何況沒有官吏呢
      ?想要比堯舜十分抽 一的稅率更輕的,是大貉小貉
      ;想要比堯舜十分抽一的稅率更重 的
      ,是大桀小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讀解】

      那就只能十分抽一
      ,完全合于堯舜之道了。
      白圭知道孟子主張薄賦稅
      ,所以故意來問他
      ,定稅率為二十 抽一怎么樣。殊不知
      ,孟子從實際情況出發(fā)
      ,奉行的是無過無不 及的中庸之道,所以
      ,在這里展開了一次中庸的現(xiàn)實運用
      。既回 答了白圭的問題,又表明了自己無過無不及的主張。
      財政稅收是維持一個國家運轉(zhuǎn)必不可少的手段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牵斦?稅收多少合適
      ?這就是一個問題了
      。如果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太 多
      ,太重
      ,老百姓就會受不了,怨聲載道
      ;如果偷稅漏稅太多
      ,稅 率太低,國家財政緊張
      ,入不敷出
      ,又會影響國家機構(gòu)的正常運 轉(zhuǎn)。孟子是深深知道這一點的
      ,所以
      ,他從實際出發(fā),指出
      ,如 果按照白圭所提出的稅率
      ,二十抽一,賦稅倒是薄了
      ,老百姓的 負擔(dān)倒是減輕了
      ,可國家怎么運轉(zhuǎn)呢?除非像那邊遠落后的貉國 那樣
      ,根本就沒有國家的機構(gòu)
      ,沒有靠財政負擔(dān)的單位和國家工 作人員。但文明進化的中原國家既然已不可能回到像貉國那樣的 原始狀態(tài)
      ,怎能實現(xiàn)像貉國那樣的稅收制度呢
      ?當(dāng)然,這樣說并 不意味著收得多越好
      ,像暴虐的夏絡(luò)那樣
      ,模征暴斂,把人民逼 入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
      ,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只有恰到好處
      ,才是儒者的追求


      下一篇(以鄰為壑
      ,仁人所惡)
      告子下

      以鄰為壑,仁人所惡

      【原文】

      白圭白:“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
      ,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為壑②
      。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水逆付謂之澤③水——一降水者,洪水也—一仁 人之所惡也
      。吾子過矣
      。”

      【注釋】

      ①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
      ,據(jù)《韓非子·喻老篇》記載
      ,主要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責(zé)他“以鄰國為壑”
      。②壑(he):本義為溝壑
      , 這里擴大指受水處。③洚(jiang):大水泛濫


      【譯文】

      白圭說:“我治理水比大禹還強
      。”
      孟子說:“你錯了
      。大禹治理水患
      ,是順著水的本性而疏導(dǎo), 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
      。如今你卻使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
      。水逆流 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厭惡的。你錯 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讀解】

      從方法上說,大禹治水順應(yīng)水性
      ,重在疏導(dǎo)
      ;白圭治水卻高 筑堤防,重在堵塞

      從效果上說
      ,大禹最終將水導(dǎo)入四海,而白圭卻把水堵塞后 流向鄰國
      。導(dǎo)入四海造福人民而于人無害
      ,流向鄰國則是損人利 己
      ,仁者厭惡的行為。
      所以孟子一再說:“你錯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辈⒉怀姓J白圭治水有什么了不 起,更不用說超過大禹了

      從白圭治水“以鄰國為壑”聯(lián)想到我們生活中“以鄰為壑”的 現(xiàn)象
      ,那可真是比比皆是,舉不勝舉的了
      。比如說
      ,一個普遍現(xiàn) 象是,自己家里裝修得非常豪華舒適
      ,干凈得一塵不染
      ,但卻把 垃圾桶垃圾袋放在與鄰居共用的樓道里;自己家里的花崗石地面 或木地板或純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潔
      ,卻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 子都堆在門外樓道上擺展覽
      ,讓上上下下的鄰居都在鞋陣中捂鼻 而行。這只是最為常見最為普遍的生活小事
      ,至于那商家之間的 競爭
      ,同事之間的勾心斗角,政治斗爭中的你死我活
      ,“以鄰為 壑”的手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總而言之就是一種損人利己
      ,嫁 禍于人的行為

      當(dāng)然,你知道“以鄰為壑”
      ,人家也同樣知道“以鄰為壑”
      ,結(jié) 果是人人都成了“鄰”,成了“壑”’
      ,到時候
      ,也就沒有一處干凈, 沒有一處不受災(zāi)害了
      。由此看來
      ,“以鄰為壑”的最終結(jié)果是害人 害己。所以
      ,還是收起這種“仁人所惡”的“以鄰為壑”手段
      , “以鄰為友”,大家和睦相處
      ,互相幫助的好


      下一篇(君子不亮
      ,惡乎執(zhí))
      告子下

      君子不亮,惡乎執(zhí)

      【原文】

      孟子曰:“君子不亮①
      ,惡乎執(zhí)
      ?”

      【注釋】

      ①亮;同“諒”
      ,誠信


      【譯文】

      孟子說:“君子不講信用,怎么能夠有操守呢
      ?”

      【讀解】

      關(guān)于“信”的問題
      ,孔子、孟子都有表面上看來自相矛盾的 說法:
      孔子一方面說:“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墩撜Z·為政》) 另一方面卻又說:“言必信
      ,行必果,孩在然小人哉
      !”(《論語· 子路》)
      孟子一方面說:“君子不亮
      ,惡乎執(zhí)?”另一方面卻又說:“大 人者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峨x婁下》)
      這種自相矛盾,正如我們已多次說過的那樣
      ,其實正是原則 與變通二者的對立統(tǒng)一
      。在孔子、孟子看來
      ,一方面
      ,“信”是君 子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之一;但另一方面
      ,又不能拘泥于小節(jié)小 信
      。所以,應(yīng)該以“義”來進行調(diào)節(jié)變通
      ,這就是孟子所說的 “惟義所在
      。”其實
      ,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
      ,孔子在《論語·衛(wèi)靈公》里 也已經(jīng)說到過
      ,這就是“君子貞而不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必懯谴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諒是小信 (與孟子本章的“亮”(諒)泛指一般的信不一樣)。一句話
      ,要大 信
      ,不要小信;要在原則問題上講信用
      ,不要拘泥固守于小節(jié)上 的一成不變

      這就是孔子、孟子關(guān)于“信”的辯證觀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 以免引起思想認識上的迷惑不解乃至于混亂


      下一篇(好善足以治天下)
      告子下

      好善足以治天下

      【原文】

      魯欲使樂正子①為政。孟子曰:“吾聞之
      ,喜而不寐
      。”
      公孫丑曰:“樂正于強乎
      ?”
      曰:“否
      。”
      “有知慮乎
      ?”
      曰:“否
      。”
      “多聞識乎
      ?”
      曰:“否
      。”
      “然則奚為喜而不寐
      ?”
      曰:“其為人也好善②
      。”
      “好善足乎
      ?”
      曰:“好善優(yōu)于天下③
      ,而況魯國平?夫茍好善
      ,則四海之內(nèi) 皆將輕④千里而來告之以善
      ;夫茍不好善,則人將曰:也也(6)
      ,予 既(5)已知之矣
      。’也也之聲音顏色距(7)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 外
      ,則讒諂面諛(8)之人至矣
      。與讒謅面諛之人居,國欲治
      ,可得乎
      ?”

      【注釋】

      ①樂正子:復(fù)姓樂正,名克
      。②好善:這里特指喜歡聽取善言
      。 ③優(yōu)于天下:優(yōu)于治天下的意思。優(yōu)
      ,充足
      。④輕:易,容易
      ,不以 為難
      。⑤也也(yi):自滿的樣子。(6)既
      ;盡
      ,都。(7)距:同 “拒”
      。(8)讒:說陷害人的壞話
      。餡:巴結(jié)
      ,奉承
      。諛:討好逢迎。

      【譯文】

      魯國打算讓樂正子治理國政
      。孟子說:“我聽到這一消息
      ,歡 喜得睡不著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公孫丑問:“樂正子很有能力嗎
      ?”
      孟子說:“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公孫丑問:“有智慧有遠見嗎
      ?”
      孟子說:“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公孫丑問:“見多識廣嗎
      ?”
      孟子說:“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公孫丑問:“那您為什么高興得睡不著覺呢
      ?”
      孟子回答說:“他為人喜歡聽取善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公孫丑問:“喜歡聽取善言就夠了嗎
      ?”
      孟子說:“喜歡聽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
      ,何況治理魯國呢?假 如喜歡聽取善言
      ,四面八方的人從千里之外都會趕來把善言告訴 他
      ;假如不喜歡聽取善言,那別人就會摹仿他說:‘呵呵
      ,我都已 經(jīng)知道了
      !’呵呵的聲音和臉色就會把別人拒絕于千里之外。士人 在千里之外停止不來
      ,那些進讒言的阿談奉承之人就會來到
      。與 那些進讒言的阿波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國家
      ,辦得到 嗎
      ?”

      【讀解】

      在孟子看來,治理好一個國家并不單靠執(zhí)政者個人的能力
      、智 慧和學(xué)識
      ,而應(yīng)當(dāng)廣泛聽取和采納別人的意見,集思廣益
      。這樣
      , 就會吸引天下的有識之士,治理國家
      ,乃至于治理天下就會游刃 有余了
      。相反,如果自以為是
      ,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那真正的有 識之士就會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而奸邪的餡媚之徒就會乘虛而入
      。 這樣一來
      ,想治理好國家就是不可能的了。
      這里所說的“好善”主要指喜歡聽取善言
      。而問題則在于對 這“善言”的理解上
      。什么叫善言,善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 話”
      ,而是指對于治理國家有益的忠言
      。所謂“良藥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已援?dāng)然不都是“逆耳”的,正如良藥不一定 都是苦口的一樣。但卻的確有那么些忠言是“逆耳”的
      ,甚至是 非常不中聽的
      。在這種情況下,就看那聽取善言的人是真好善還 是假好善了
      。真好善的人雍容大度
      ,宰相肚里能撐船,對于不那 么中聽的話也照樣能夠聽取
      ,采納其合理的對于治國平天下有益 的良方
      。假好善的人心里就不那么痛快,甚至?xí)佬叱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即?不當(dāng)面發(fā)作
      ,也會在下來以后找個碴兒把那進言的人給開銷掉。唐 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著名的好皇帝
      ,也是“好善”的典范之一
      ,但 他不也多次想殺掉那一再進“逆耳”之言的魏徽嗎?
      由此看來
      ,如果樂正于真是“好善”的人
      ,那就的確非常不 簡單。孟子一聽說他將執(zhí)政于魯國就高興得睡不著覺
      ,也就沒有 什么不可理解的了


      下一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告子下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原文】

      孟子曰:“舜發(fā)于畎畝①之中
      ,傅說②舉于版筑③之間,膠鬲(4)舉于魚鹽之中
      ,管夷吾舉于土⑤
      ,孫叔敖舉于海(6),百里奚舉于市(7)
      。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
      , 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9)于慮
      ,而后作
      ;征(10)于色,發(fā)于聲
      ,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11),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注釋】

      ①畎(quan)畝:田間
      ,田地。②傅說(yuo):殷武丁時人
      ,曾為刑徒
      ,在傅險筑墻,后被武丁發(fā)現(xiàn)
      ,舉用為相
      。③版筑:一種筑墻工作, 在兩塊墻版中
      ,填人泥土夯實
      。④膠鬲(ge):殷紂王時人,曾以販賣魚
      、 鹽為生
      ,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后輔佐周武王
      。⑤管夷吾:管仲
      。士:此處指獄囚管理者。當(dāng)年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
      ,公子糾失敗后
      ,管仲隨他 一起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他賢能
      ,所以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
      ,而把管仲押回自己處理。魯君于是派獄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國
      ,結(jié)果齊桓公用管仲為宰相
      。 (6)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隱居海邊
      ,被楚王發(fā)現(xiàn)后任為令尹 (宰相)
      。(7)百里奚舉于市:春秋時的賢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國,秦穆公 用五張羊皮的價格把他買回
      ,任為宰相
      ,所以說“舉于市”。(8)曾:同 “增”
      。(9)衡:通“橫”
      ,指橫塞。(10)征:表征
      ,表現(xiàn)
      。(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
      ;拂
      ,假借為“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105217.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