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老而彌篤 (lǎo ér mí dǔ)
簡拼 : lemd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構 : 偏正式
成語解釋 : 彌:更加;篤:深厚。人越老對某事物的感情越深厚
出處 : 《梁書·王筠傳》:“余少好書,老而彌篤,雖偶見瞥觀,皆即疏記,后重省覽,歡興彌深,習與性成,不覺筆倦?!?/p>
成語用法 :
例子 :
產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1. 幫忙翻譯文言文:人生小幼 人生在幼小的時期,精神專一,長成以后,思慮分散來,這就該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機會。
我七歲時候,誦讀《靈光殿賦》,直到今天,十年溫習一次,還不忘記。二十歲以后,所誦讀的經書,一個月擱置,就生疏了,但人自會有困頓不得志而壯年失學,還該晚學,不可以自己放棄。
孔子就說過:“五十歲來學《易》經可以沒有大過失了。”曹操、袁遺老而更專心致志;這都是從小學習到老年仍不厭倦。
曾參十七歲才學,而名聞天下;荀卿五十百歲才來游學,還成為儒家大師;公孫弘四十多歲才讀《春秋》,憑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歲才學《易》經、《論語》,皇甫謐二十歲才學《孝經》、《論語》,都終於成為儒學大師;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沒有學,就自以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學,也太愚蠢了。
幼年學的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年學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蠟燭,總比閉上眼睛什麼也度看不見要好。
2. 顏氏家訓文言文翻譯人生小幼 人小的時候,注意力集中,長大以后,就容易分散,因此應該早早的教育,不要錯失了好的機會。
我七歲時,背誦靈光殿賦,到了今天,十年都不曾理會卻還是不會忘:20歲之后,所背誦的經書,一月不去理會便會廢棄。然而有人生活困頓坎坷,在盛年時沒有學習的機會,應當后來接著學習,不可以放棄。
孔子說,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魏武、袁遺,越老越對學習越加深厚,這都是少年時學習到了老年也不厭倦。
曾子70歲才開始學習,然而名揚天下。荀子50歲開始學習,不斷游學,仍是大儒,公孫弘40多歲才開始讀春秋,憑借此而就成為了丞相,朱云也是40歲才開始學周易、論語,皇甫謐20歲才被教受孝經、論語:他們都成了學士,這都是早早沉迷晚上才睡覺的(廢寢忘食的,早睡晚起d)。
人們在婚冠之前沒有學習就說是遲了,便開始疏懶懈怠,實在是愚蠢。小時候學習的人就如同初生的太陽,老年時學習的就如同點著蠟燭夜間行走,比那些閉著眼睛什么都看不見的人要好。
3.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整篇翻譯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來自《勉學》。
完整的原文是:“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完整的翻譯是:“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還沒有遺忘。二十歲以后,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里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當然。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
4. 求此段翻譯,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蔽何洹⒃z,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
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而敏銳,長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須盡早進行教育,不能錯過良機。
我在七歲的時候,背誦過《靈光殿賦》,直到現在,十年溫習一次,還不忘;二十歲以后,所背誦過的經書,如果過一個月不溫習,就忘得差不多了。然而有人困頓不得志,要是在年輕時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到了晚年也應該加緊學習,不能自暴自棄。
孔子說:“五十以學改變,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魏武帝、袁遺,老而彌篤,這些都是年輕時學習到老不疲倦啊。
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天下聞名;荀卿五十歲,才來學習,還為大儒;公孫弘四十多歲,正在讀《春秋》,因此就當上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歲,開始學習《易經》、《論語》;皇甫謐二十,開始學習《孝經》、《論語》:最后都成了大學,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世人婚冠沒有學習,就稱為遲晚,利用沿面墻,也為我了。
小時候學習,就像旭日東升放出的光芒,老的時候學習,就像手持蠟燭在夜里行走,還是比閉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見的東西。
5. 人生哲理的文言文(要有翻譯)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吨芤住?/p>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yǎng),完成并發(fā)展自己的學業(yè)或事業(yè),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墩撜Z》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吹搅藧喝?、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fā)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墩撜Z》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墩撜Z》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fā),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蚴俏痔煜虏粊y,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墩撜Z》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于師?!墩撜Z》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fā)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墩撜Z》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fā)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希望對你有幫助
6.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意思:人在幼年的時候,注意力高,容易專心,長大成人就不這樣了,精神渙散,難以專心,所以需要在幼年的時候對bai人進行教育,千萬不要從過這個大好時機。
出處:選自《顏氏家訓·勉學》文言文《求du學須早》。 原文節(jié)選: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
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馀,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于暝目而無見者也。 翻譯:曾參七十歲才學習,仍名聞天下;荀卿五十zhi歲才游歷學習,仍成為儒家大師;公孫弘四十多歲才讀《春秋》,憑此就做上丞相。
幼年學習的人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年學習的人,像夜里走路拿著蠟燭dao,總比閉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見的人要好。 擴展資料: 啟示與意義: 不論多大,都要學習版。
人總是需要學習的。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沒有學,就太愚蠢了。
幼年學習的人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年學習的人,像夜里走路拿著蠟燭,總比閉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見要好。所以說活到老學到老,晚學不如早學,不學不如晚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105291.html,轉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老而不死
下一篇: 老龜刳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