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涉艱履危 (shè jiān lǚ wēi)
簡拼 : sjlw

近義詞 : 涉危履險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涉:經(jīng)歷;履:踩踏
。身涉危難
,經(jīng)歷險阻
。形容闖過重重困難
出處 : 南朝·齊·虞玩之《上表告退》:“經(jīng)昏踐亂
,涉艱履危
,仰圣德以求全,憑賢輔以申節(ji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成語用法 :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危成語有哪些成語
本題答案:臨危不懼
臨危不懼 [lín wēi bù jù]
基本釋義
臨:遇到;危:危險
;懼:怕
。遇到危難的時候,一點(diǎn)也不怕
。
褒義
出 處
《鄧析子·無厚》:“死生有命
;貪富有時。怨夭折者
;不知命也
;怨貧賤者;不知時也
。故臨難不懼
。”
見危授命
、 勢高益危
、 燕處危巢、 治亂安危
、 扶危持顛
、 臨危授命、 整衣危坐
、 累卵之危
、 人心惟危、 急人之危
、 變危為安
、 知安忘危、 扶危定亂
、 救難解危
、 危機(jī)一發(fā)、 臨危不憚
、 憂盛危明
、 治亂持危、 人命危淺、 傾危之士
、 危在旦夕
、 危言聳聽、 危急存亡
、 阽危之域
、 涉艱履危、 臨危下石
、 行不履危
、 居安慮危、 栗栗危懼
、 忘戰(zhàn)必危危言正色
、 拯危濟(jì)困、 安危與共
、 定傾扶危
、 整襟危坐、 臨危不顧
、 扶危定傾
、 臨危不俱、 扶顛持危
、 臨危制變
、 臨危蹈難、 破家危國
、 讜論危言
、 毀不危身、 齒危發(fā)秀
、 扶危救困
、 倒懸之危、 轉(zhuǎn)危為安
、 危言核論
、 危于累卵、 拯溺扶危
、 兵兇戰(zhàn)危
、 臨危不茍、 安不忘危
、 危如累卵
、 累棋之危、 危言危行
、 扶危濟(jì)困
、 乘人之危
、 危若朝露事危累卵
、 處安思危
、 前危后則、 拯危扶溺
、 安危相易
、 鷸蚌相危、 濟(jì)困扶危
、 危如朝露
、 于安思危、 履險蹈危
、 臨危不撓
、 去危就安、 見危致命
、 趁人之危
、 人人自危、 危言逆耳
、 蕭墻之危
、 危言覈論、 臨危不懼
、 鳥覆危巢
、 燕巢危幕、 忠不避危
、 撥亂濟(jì)危
、 褒衣危冠、 高而不危
、 忘戰(zhàn)者危
、 存亡安危、 扶危濟(jì)急
、 直言危行
、 危邦不入
正色危言、 扶危拯溺
、 國步艱危
、 危而不持、 扶危翼傾
、 登高履危
、 危言竦論、 旦夕之危
、 危峰兀立
、 救困扶危
、 正襟危坐、 肅然危坐
、 危言高論
、 危機(jī)四伏、 救死扶危
、 孤履危行
、 岌岌可危、 危迫利誘
、 持危扶顛
、 臨危受命、 臨危致命
、 臨危履冰
、 拱木不生危、 安危相易
,禍福相生
、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 危急存亡之秋
、 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 魚游沸釜
,燕處危巢
緊危四字成語
1. 危險的危四字成語 危四字成語 :
危言聳聽、
正襟危坐
、
臨危受命
、
轉(zhuǎn)危為安、
危如累卵
、
危在旦夕
、
臨危不懼、
趁人之危
、
人人自危
、
岌岌可危、
危機(jī)四伏
、
燕處危巢
、
治亂安危、
整衣危坐
、
救難解危
、
勢高益危、
累卵之危
、
阽危之域
、
危機(jī)一發(fā)
、
知安忘危、
人心惟危
、
忘戰(zhàn)必危
、
栗栗危懼、
傾危之士
、
治亂持危
、
人命危淺
、
涉艱履危
、
急人之危、
拯危濟(jì)困
、
行不履危
2. 危成語大全四字成語 安不忘危 在安全的時候不忘記危難
。意思是時刻謹(jǐn)慎小心,提高警惕
。
安危相易 易:變易
,轉(zhuǎn)變。平安與危難互為因果
,相互轉(zhuǎn)換
。
安危與共 共同享受安樂,共同承擔(dān)危難
。形容關(guān)系密切
,利害相連。
褒衣危冠 褒衣:寬大的衣服
。危冠:高帽子
。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寬袍高帽
。
變危為安 變危急為平安
。
趁人之危 利用別人危險的境況圖利。
乘人之危 乘人家危難的時候去威脅損害
。
持危扶顛 扶持危困的局面
。
存亡安危 使將要滅亡的保存下來,使極其危險的安定下來
。形容在關(guān)鍵時刻起了決定作用
。
旦夕之危 旦夕:比喻短時間內(nèi)。危:危險
。形容危險逼近
。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益:更加
;勢:權(quán)勢
。道德越高尚
,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
;權(quán)勢越大
,更容易濫用權(quán)力,剛愎自用
,就越危險
。
倒懸之危 倒懸:象人被倒掛著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
阽危之域 阽危:危險
;域:境地。危險的境地
。
定傾扶危 傾:危
。扶助危傾,使其安定
。指挽救國家于危難之時
。
扶顛持危 顛:倒,傾倒
;持:握
,把握。指能夠挽回顛危的局面
。
扶危定亂 扶助危難
,平定禍亂。
扶危濟(jì)困 扶:幫助
;濟(jì):搭救
,拯救。扶助有危難的人
,救濟(jì)困苦的人
。
3. 形容處境危險或情況緊急的四字詞語或成語 十萬火急,千鈞一發(fā)
,危在旦夕
,危機(jī)四伏,岌岌可危
,九死一生/當(dāng)時的情況
,那是相當(dāng)危險~~/當(dāng)時的情況,
如履薄冰
、如臨深淵
、
v戰(zhàn)戰(zhàn)兢兢.
盲人瞎馬
命懸一線
危如累卵
千鈞一發(fā)
危在旦夕
十萬火急,千鈞一發(fā)
,危在旦夕
,危機(jī)四伏
,岌岌可危,九死一生/當(dāng)時的情況
,那是相當(dāng)危險~~/當(dāng)時的情況
,那是相當(dāng)緊急(以春晚上宋丹丹的口氣說)
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
戰(zhàn)戰(zhàn)兢兢.
心驚膽戰(zhàn)
懸著一顆心
千鈞一發(fā)
盲人瞎馬
命懸一線
危如累卵
千鈞一發(fā)
危在旦夕
危機(jī)四伏
岌岌可危
九死一生
1千鈞一發(fā)
2危在旦夕
3岌岌可危
4四面楚歌
5命懸一線
6迫在眉睫
7燃眉之急
8火上眉梢
9刻不容緩
10眾叛親離
11燕巢幕上
12九死一生
1.千鈞一發(fā)
2.迫在眉睫
3.危在旦夕
4.十萬火急
5.急于星火
6.四面楚歌
7.一觸即發(fā)
8.火燒眉毛
9.危如累卵
10.命懸一線
11.十萬火急
危機(jī)四伏
岌岌可危
九死一生
心驚膽戰(zhàn)
懸著一顆心
4. 關(guān)于危險的四字詞語 槍林彈雨
、出生入死、九死一生
、在劫難逃
、萬死不辭
一、槍林彈雨 [ qiāng lín dàn yǔ ]
【解釋】:槍桿象樹林
,子彈象下雨
。形容戰(zhàn)斗激烈
。
【出自】:馮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槍林彈雨戰(zhàn)火紛飛的日子
,江水山覺得還是才開始,卻一晃就過去了四年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二、出生入死 [ chū shēng rù sǐ ]
【解釋】: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不顧個人安危。
【出自】:春秋.老子《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翻譯】:從出生到死去
,屬于長壽這一類的人,占十分之
;屬于短命的這一類人
,占十分之三。
三
、九死一生 [ jiǔ sǐ yī shēng ]
【解釋】:九:表示極多
。形容經(jīng)歷很大危險而幸存。也形容處在生死關(guān)頭
,情況十分危急
。
【出自】: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翻譯】:這也是我心中的美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浑m九死也絕不悔恨停止
。
四
、在劫難逃 [ zài jié nán táo ]
【解釋】:舊時迷信的人認(rèn)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災(zāi)難是無法逃脫的。現(xiàn)有時也用來指某種災(zāi)害不可避免
。
【出自】: *** 《論持久戰(zhàn)》:“‘在劫難逃’
,于是形成了絕對的敵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五
、萬死不辭 [ wàn sǐ bù cí ]
【解釋】: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
。死一萬次也不推辭
。表示愿意拼死效勞。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貂蟬曰:‘適間賤妾曾言
,但有使令
,萬死不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翻譯】:貂蟬說:“剛才我說過
,只要有使令,死一萬次也不推辭
。
5. 用危組四字詞語有什么 正襟危坐
、
居安思危、
危如累卵
、
岌岌可危
、
危言危行、
危機(jī)四伏
、
危言聳聽
、
臨危受命、
危在旦夕
、
乘人之危
、
臨危不懼、
人人自危
、
臨危授命
、
轉(zhuǎn)危為安、
趁人之危
、
扶危濟(jì)困
、
人心惟危、
忘戰(zhàn)必危、
見危授命
、
安不忘危
、
累卵之危、
人命危淺
、
兵兇戰(zhàn)危
、
危急存亡之秋、
安危與共
、
栗栗危懼
、
危言正色、
危急存亡
、
安危相易
、
危如朝露
《南齊書》卷三十四 列傳第十五◎虞玩之 劉休
虞玩之,字茂瑤
,會稽余姚人也
。祖宗,晉庫部郎
。父玫
,通直常侍。玩之少閑刀筆
,泛涉書史
,解褐東海王行參軍,烏程令
。路太后外親朱仁彌犯罪,依法錄治
。太后怨訴孝武
,坐免官。泰始中
,除晉熙國郎中令
,尚書起部郎,通直郎
。元徽中
,為右丞。時太祖參政
,與玩之書曰:"張華為度支尚書
,事不徒然。今漕藏有闕
,吾賢居右丞
,已覺金粟可積也。"玩之上表陳府庫錢帛
,器械役力
,所懸轉(zhuǎn)多
,興用漸廣,慮不支歲月
。朝議優(yōu)報之
。遷安成王車騎錄事,轉(zhuǎn)少府
。
太祖鎮(zhèn)東府
,朝野致敬,玩之猶躡屐造席
。太祖取屐視之
,訛黑斜銳,{日永}斷
,以芒接之
。問曰:"卿此屐已幾載?"玩之曰:"初釋褐拜征北行佐買之,著已二十年
,貧土竟不辦易
。"太祖善之,引為驃騎諮議參軍
。霸府初開
,賓客輻湊,太祖留意簡接
,玩之與樂安任遐
,俱以應(yīng)對有席上之美,齊名見遇
。遐字景遠(yuǎn)
,好學(xué),有義行
,兼與太祖素游
,褚淵、王儉并見親愛
。官至光祿大夫
,永元初卒。
玩之遷驍騎將軍
,黃門郎
,領(lǐng)本部中正。上患民間欺巧
,及即位
,敕玩之與驍騎將軍傅堅意檢定簿籍。建元二年,詔朝臣曰:"黃籍
,民之大紀(jì)
,國之治端。自頃氓俗巧偽
,為日已久
,至乃竊注爵位,盜易年月
,增損三狀
,貿(mào)襲萬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驊舸娑臅呀^
,或人在而反托死叛,停私而云隸役
,身強(qiáng)而稱六疾
。編戶齊家,少不如此
。皆政之巨蠹
,教之深疵。比年雖卻籍改書
,終無得實
。若約之以刑,則民偽已遠(yuǎn);若綏之以德
,則勝殘未易
。卿諸賢并深明治體,可各獻(xiàn)嘉謀
,以振澆化
。又臺坊訪募,此制不近
,優(yōu)刻素定,閑劇有常
。宋元嘉以前
,茲役恒滿,大明以后
,樂補(bǔ)稍絕
。或緣寇難頻起
,軍蔭易多
,民庶從利,投坊者寡。然國經(jīng)未變
,朝紀(jì)恒存
,相揆而言,隆替何速!此急病之洪源
,晷景之切患
,以何科算,革斯弊邪?"
玩之上表曰:"宋元嘉二十七年八條取人
,孝建元年書籍
,眾巧之所始也。元嘉中
,故光祿大夫傅隆
,年出七十,猶手自書籍
,躬加隱校
。隆何必有石建之慎,高柔之勤
,蓋以世屬休明
,服道修身故耳。今陛下日旰忘食
,未明求衣
,詔逮幽愚,謹(jǐn)陳妄說
。古之共治天下
,唯良二千石,今欲求治取正
,其在勤明令長
。凡受籍,縣不加檢合
,但封送州
,州檢得實,方卻歸縣
。吏貪其賂
,民肆其奸,奸彌深而卻彌多
,賂愈厚而答愈緩
。自泰始三年至元徽四年,揚(yáng)州等九郡四號黃籍
,共卻七萬一千余戶
。于今十一年矣
,而所正者猶未四萬。神州奧區(qū)
,尚或如此
,江、湘諸部
,倍不可念
。愚謂宜以元嘉二十七年籍為正。民惰法既久
,今建元元年書籍
,宜更立明科,一聽首悔
,迷而不反
,依制必戮。使官長審自檢校
,必令明洗
,然后上州,永以為正
。若有虛昧
,州縣同咎。今戶口多少
,不減元嘉
,而板籍頓闕,弊亦有以
。自孝建已來
,入勛者眾,其中操干戈衛(wèi)社稷者
,三分殆無一焉
。勛簿所領(lǐng)而詐注辭籍,浮游世要
,非官長所拘錄
,復(fù)為不少。尋蘇峻平后
,庾亮就溫嶠求勛簿
,而嶠不與,以為陶侃所上
,多非實錄。尋物之懷私
,無世不有
,宋末落紐
,此巧尤多。又將位既眾
,舉恤為祿
,實潤甚微,而人領(lǐng)數(shù)萬
,如此二條
,天下合役之身,已據(jù)其太半矣
。又有改注籍狀
。詐入仕流,昔為人役者
,今反役人
。又生不長發(fā),便謂為道人
,填街溢巷
,是處皆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虮ё硬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竟不編戶,遷徙去來
,公違土斷
。屬役無滿,流亡不歸
,寧喪終身
,疾病長臥。法令必行
,自然競反
。又四鎮(zhèn)戍將,有名寡實
,隨才部曲
,無辨勇懦,署位借給
,巫媼比肩
,彌山滿海,皆是私役
。行貨求位
,其涂甚易,募役卑劇
,何為投補(bǔ)?坊吏之所以盡
,百里之所以單也
。今但使募制明信,滿復(fù)有期
,民無逕路
,則坊可立表而盈矣。為治不患無制
,患在不行
,不患不行,患在不久
。"
上省玩之表
,納之。乃別置板籍官
,置令史
,限人一日得數(shù)巧,以防懈怠
。于是貨賂因緣
,籍注雖正,猶強(qiáng)推卻
,以充程限
。至世祖永明八年,謫巧者戍緣淮各十年
,百姓怨望
。世祖乃詔曰:"夫簡貴賤,辨尊卑者
,莫不取信于黃籍
。豈有假器濫榮,竊服非分
。故所以澄革虛妄
,式允舊章。然釁起前代
,過非近失
,既往之愆,不足追咎
。自宋升明以前
,皆聽復(fù)注。其有謫役邊疆
,各許還本
。此后有犯,嚴(yán)加翦治
。"
玩之以久宦衰疾
,上表告退
,曰:"臣聞負(fù)重致遠(yuǎn),力窮則困
,竭誠事君,智盡必傾
,理固然也
。四十仕進(jìn),七十懸車
,壯則驅(qū)馳
,老宜休息。臣生于晉
,長于宋
,老于齊,世歷三代
,朝市再易
。臣以宋元嘉二十八年為王府行佐,于茲三十年矣
。自頃以來
,衰耗漸篤。為性不懶惰
,而倦怠頓來
。耳目本聰明,而聾矒轉(zhuǎn)積
。腳不支身
,喘不緒氣。景刻不推
,朝晝不保
。大功兄弟,四十有二人
,通塞壽夭
,唯臣獨(dú)存。朝露末光
,寧堪長久!且知足不辱
,臣已足矣。稟命饑寒
,不求富貴
,銅山由命,臣何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