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違害就利 (wéi hài jiù lì)
簡拼 : whjl

近義詞 : 趨利避害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避開禍害
,追求利益
。
出處 : 《吳子·圖國》:“謀者
,所以違害就利
,要者,所以保業(yè)守成。”
成語用法 :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吳子治兵文言文閱讀
1. 《吳子》治兵的譯文 武侯問吳起道:“打仗可以憑借什么來獲勝呢?”吳起回答說:“以治兵為勝利的方法
。”
武侯說:“難道不是靠士兵數(shù)量的多少嗎
?”吳起回答說:“如果治兵法令不明確
,賞罰不能貫徹,士兵鳴金時不停止進(jìn)攻
,擂鼓時不進(jìn)攻
,即使有百萬大兵,對于最后的勝利有幫助嗎
?所說的治兵的人
,沒有行動時對士兵講禮節(jié),行動時對士兵有威信
,進(jìn)攻時銳不可當(dāng)
,退卻時敵人不敢追擊,旁邊的士兵都聽從旗號指令
,(士兵訓(xùn)練有素)兵多時結(jié)成陣
,兵少時結(jié)成行。與士兵同安
,與士兵同危
,那么他的士兵就會凝聚而不離散,用兵要有節(jié)制
,不要使士卒過于疲勞,這樣
,士兵前進(jìn)的方向
,天下沒有人可以阻止,這樣可以成為“父子之兵(士兵和帶兵的情同父子,互相友愛)”了”
。
2. 《吳子》治兵的譯文 武侯問吳起道:“打仗可以憑借什么來獲勝呢
?”
吳起回答說:“以治兵為勝利的方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武侯說:“難道不是靠士兵數(shù)量的多少嗎
?”
吳起回答說:“如果治兵法令不明確,賞罰不能貫徹
,士兵鳴金時不停止進(jìn)攻
,擂鼓時不進(jìn)攻,即使有百萬大兵
,對于最后的勝利有幫助嗎
?所說的治兵的人,沒有行動時對士兵講禮節(jié)
,行動時對士兵有威信
,進(jìn)攻時銳不可當(dāng),退卻時敵人不敢追擊
,旁邊的士兵都聽從旗號指令
,(士兵訓(xùn)練有素)兵多時結(jié)成陣,兵少時結(jié)成行
。與士兵同安
,與士兵同危,那么他的士兵就會凝聚而不離散
,用兵要有節(jié)制
,不要使士卒過于疲勞,這樣
,士兵前進(jìn)的方向
,天下沒有人可以阻止,這樣可以成為“父子之兵(士兵和帶兵的情同父子
,互相友愛)”了”
3. 吳子兵法全文誰有,最好帶譯文,有全部原文也行 圖國第一 吳起儒服
,以兵機見魏文侯。
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起曰:“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
,主君何言與心違
。
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
,畫以丹青
,爍以犀象
。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
。
以長戟二丈四尺
,短戟一丈二尺。革車奄戶
,縵輪籠轂
,觀之于目則不麗,乘之以田則不輕
,不識主君安用此也
?若以備進(jìn)戰(zhàn)退守,而不求用者
,譬猶伏雞之搏貍
,乳犬之犯虎,雖有斗心
,隨之死矣
。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
,以滅其國
;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
,以喪其社稷
。明主鑒茲,必內(nèi)修文德
,外治武備
。
故當(dāng)敵而不進(jìn),無逮于義也
;僵尸而哀之
,無逮于仁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
,夫人捧觴,醮吳起于廟
,立為大將
,守西河。
與諸侯大戰(zhàn)七十六
,全勝六十四
,余則鈞解。辟土四面
,拓地千里
,皆起之功也
。
吳子曰:“昔之圖國家者
,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
。有四不和: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
;不和于軍
,不可以出陳;不和于陳
,不可以進(jìn)戰(zhàn)
;不和于戰(zhàn),不可以決勝
。
是以有道之主
,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不敢信其私謀
,必告于祖廟,啟于元龜
,參之天時
,吉乃后舉。
民知君之愛其命
,惜其死
,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
,則士以(盡)[進(jìn)]死為榮
,退生為辱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吳子曰:“夫道者
,所以反本復(fù)始;義者
,所以行事立功
;謀者,所以違害就利
;要者
,所以保業(yè)守成。
若行不合道
,舉不合義
,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
。是以圣人綏之以道
,理之以義
,動之以禮,撫之以仁
。
此四德者
,修之則興,廢之則衰
,故成湯討桀而夏民喜悅
,周武伐紂而殷人不非。舉順天人
,故能然矣
。”
吳子曰:“凡治國治軍
,必教之以禮
,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夫人有恥
,在大足以戰(zhàn),在小足以守矣
。
然戰(zhàn)勝易
,守勝難。故曰:天下戰(zhàn)國
,五勝者禍
,四勝者弊,三勝者霸
,二勝者王
,一勝者帝。
是以數(shù)勝得天下者稀
,以亡者眾
。” 吳子曰:“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爭名
,而曰爭利
,三曰積(德)惡,四曰內(nèi)亂
,五曰因饑
。
其名有五:一曰義兵,二曰強兵
,三曰剛兵
,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亂曰義
,恃眾以伐曰強
,因怒興師曰剛,棄禮貪利曰暴
,國亂人疲
,舉事動眾曰逆。
五者之(數(shù))[服]
,各有其道
,義必以禮服
,強必以謙服
,剛必以辭服,暴必以詐服
,逆必以權(quán)服
。” 武侯問曰:“愿聞治兵
、料人
、固國之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起對曰:“古之明王
,必謹(jǐn)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
,安集吏民
,順?biāo)锥蹋喒蚜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備不虞
。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
;晉文召為前行四萬
,以獲其志;秦繆置陷陳三萬
,以服鄰敵
。
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
。民有膽勇氣力者
,聚為一卒。
樂以進(jìn)戰(zhàn)效力
,以顯其忠勇者
,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yuǎn)
,輕足善走者
,聚為一卒
。
王臣失位而欲見功于上者,聚為一卒
。棄城去守
,欲除其丑者,聚為一卒
。
此五者
,軍之練銳也。有此三千人
,內(nèi)出可以決圍
,外入可以屠城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武侯問曰:“愿聞陳必定
、守必固、戰(zhàn)必勝之道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起對曰:“立見且可,豈直聞乎
!君能使賢者居上
,不肖者處下,則陳已定矣
;民安其田宅
,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
。
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
,則戰(zhàn)已勝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武侯嘗謀事
,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
。
起進(jìn)曰:“昔楚莊王嘗謀事
,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
。申公問曰:‘君有憂色
,何也?’曰:‘寡人聞之
,世不絕圣
,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得其友者霸
。
今寡人不才
,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
!’此楚莊王之所憂
,而君說之,臣竊懼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谑俏浜钣袘M色。
料敵第二 武侯謂吳起曰:“今秦脅吾西
,楚帶吾南
,趙沖吾北,齊臨吾東
,燕絕吾后
,韓居吾前,六國兵四守
,勢甚不便,憂此奈何
?” 起對曰:“夫安國家之道
,先戒為寶。今君已戒
,禍其遠(yuǎn)矣
。
臣請論六國之俗:夫齊陳重而不堅,秦陳散而自斗
,楚陳整而不久
,燕陳守而不走,三晉陳治而不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夫齊性剛,其國富
,君臣驕奢而簡于細(xì)民
,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
,前重后輕
,故重而不堅。
擊此之道
,必三分之
,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
。秦性強
,其地險,其政嚴(yán)
,其賞罰信
,其人不讓,皆有斗心
,故散而自戰(zhàn)
。
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
,士貪于得而離其將
,乘乖獵散,設(shè)伏投機
,其將可取
。楚性弱,其地廣
,其政騷
,其民疲,故整而不久
。
擊此之道
,襲亂其屯,先奪其氣
,輕進(jìn)速退
,弊而勞之,勿與戰(zhàn)爭
,其軍可敗
。燕性愨,其民慎
,好勇義
,寡詐謀,故守而不走
。
擊此之道
,觸而迫之,陵而遠(yuǎn)之
,馳而后之
,則上疑而下懼,謹(jǐn)我車騎必避之路
,其將可虜
。三晉者
,中國也,其性和
,其政平
,其民疲于戰(zhàn),習(xí)于兵
,輕其將
,薄其祿,士無死志
,故治而不用
。
擊此之道,阻陳而壓之
,眾來則拒之
,去則追之,以倦其師
。此其勢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然則一軍之中
,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
,足輕戎馬
,搴旗斬將
,必有能者。若此之等
,選而別之,愛而貴之
,是謂軍命
。
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
、志在吞敵者
,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
。厚其父母妻子
,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
,可與持久
,能審料此,可以擊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武侯曰:“善
!” 吳子曰:“凡料敵有不卜而與之戰(zhàn)者八。一曰:”疾風(fēng)大寒
,早興寐遷
,刊木濟水,不憚艱難
。
二曰:盛夏炎熱
,晏。
4. 四十八篇吳子兵法 早就不全了啊
,兄弟
,現(xiàn)在好像只存世六篇,你要48篇
,恐怕是沒人能給得了你了
。
吳子》相傳為戰(zhàn)國時吳起所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俄n非·五蠢篇》:“境內(nèi)皆言兵
,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 十三篇》
,《吳起兵法》世多有
。”《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吳起》四十八篇
。
可見《吳起兵法》在戰(zhàn)國末年和漢初還在流傳
。但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中
,兵書很多
,卻未見該書。
(參見《臨沂銀雀山漢墓發(fā)掘簡報》)據(jù)郭沫若同志考證:“但可惜這書(指《吳起兵法》)是亡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肮式翊妗秴亲印穼嵖蓴嘌詾閭巍?/p>
以筆調(diào)覘之
,大率西漢中葉時人之所依托
。”(見郭著《青銅時代·述吳起》第三節(jié))
。
書中提到的“笳”(見《應(yīng)變 第五》)
、“鞍”(見《治兵 第三》)等都是吳起時代還沒有的東西,特別是“騎三千匹”(見《勵士 第六》)這樣大規(guī)模地使用騎兵部隊更是那時所沒有的
。 《隋書·經(jīng)藉志》著錄:《吳起兵法》一卷
。
按《隋書》為唐初魏征所撰
。而魏征在其《群書治要》中所摘錄的《吳子》的《圖國》、《論將》
、《治兵》
、《勵土》四篇內(nèi)容,大體與今本《吳子》相同
。
這樣
,原書亡佚時間至少在唐初以前了。 今本《吳子》分:《圖國》
、《料敵》
、《治兵》、《論將》
、《應(yīng)變》
、《勵土》六篇。
雖非吳起原著
,但就其內(nèi)容來看
,仍不失為一部較有價值的兵書,不管是誰所著
,都是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
。宋神宗年間(公元1078-1085),將其列入《武經(jīng)七書》
,頒行武學(xué)
,為將校所必讀,頗受重視
。
現(xiàn)有英
、日、法
、俄等文字譯本
。
5. 文言文《吳子 1、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
。
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逼鹪唬骸俺家砸娬茧[
,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
。
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
,掩以朱漆,畫以丹青
,爍以犀象
。冬日衣之則不溫
,夏日衣之則不涼。
為長戟二丈四尺
,短戟一丈二尺
。革車奄戶,縵輪籠轂
,觀之于目則不麗
,乘之以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
?若以備進(jìn)戰(zhàn)退守
,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搏貍
,乳犬之犯虎
,雖有斗心,隨之死矣
。
昔承桑氏之君
,修德廢武,以滅其國
。有扈氏之君
,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
。
明主鑒茲
,必內(nèi)修文德,外治武備
。故當(dāng)敵而不進(jìn)
,無逮于義矣;僵尸而哀之
,無逮于仁矣
。”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
,夫人捧觴
,醮吳起于廟,立為大將
,守西河
。與諸侯大戰(zhàn)七十六,全勝六十四
,余則鈞解
。
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皆起之功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咀g文】吳起穿著儒生的服裝,以兵法進(jìn)見魏文侯
。
文侯說:“我不愛好軍事
。”吳起說:“我從表面現(xiàn)象推測您的意圖
,從您過去的言行觀察您將來的抱負(fù)
,您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現(xiàn)在您一年到頭殺獸剝皮
,在皮革上涂以紅漆
,給以色彩,燙上犀牛和大象的圖案
。
[若用來做衣服
,]冬天穿著不暖和,夏天穿著不涼快
。制造的長戟達(dá)二丈四尺
,短戟達(dá)一丈二尺。
用皮革把重車護(hù)起來
,車輪車轂也加以覆蓋
,這看在眼里并不華麗,坐去打獵也不輕便
,不知您要這些東西做什么
?如果說您準(zhǔn)備用來作戰(zhàn),卻又不去尋求會使用它們的人
。這就好象孵雛的母雞去和野貓搏斗
,吃奶的小狗去進(jìn)犯老底,雖有戰(zhàn)斗的決心
,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死亡
。
從前承桑氏的國君,只許文德
,廢馳武備
,因而亡國。有扈氏的國君仗著兵多
,恃勇好戰(zhàn)
,[不修文德,]也喪失了國家
。
賢明的君主有鑒于此,必須對內(nèi)修明文德
,對外做好戰(zhàn)備
。所以
,面對敵人而不敢進(jìn)戰(zhàn),這說不上是義
;看著陣亡將士的尸體而悲傷
,這說不上是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于是文侯親自設(shè)席
,夫人捧酒,宴請吳起于祖廟
,任命他為大將
,主持西河防務(wù)。后來
,吳起與各諸侯國大戰(zhàn)七十六次
,全勝六十四次,其余十二次也來分勝負(fù)
。
魏國向四面擴張領(lǐng)土達(dá)千里
,都是吳起的功績!2
、吳子曰:“昔之圖國家者
,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國
,不可以出軍
;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
;不和于陳不可以進(jìn)戰(zhàn)
;不和于戰(zhàn),不可以決勝
。
是以有道之主
,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不敢信其私謀
,必告于祖廟,啟于元龜
,參之天時
,吉乃后舉。
民知君之愛其命
,惜其死
,若此之至,而與之臨戰(zhàn),則士以盡死為榮
,退生為辱矣
。”【譯文】吳起說:“從前謀求治好國家的君主
,必先教育‘百姓’
,親近。
‘萬民’
。在四種不協(xié)調(diào)的情況下
,不宜行動:國內(nèi)意志不統(tǒng)一,不可以出兵
;軍隊內(nèi)部不團(tuán)結(jié)
,不可以上陣;臨戰(zhàn)陣勢不整齊
,不可以進(jìn)戰(zhàn)
,戰(zhàn)十行動不協(xié)調(diào),不可能取得勝利
。
因此
,英明的君主,準(zhǔn)備用他的民眾去作戰(zhàn)的時候
,必先搞好團(tuán)結(jié)然后才進(jìn)行戰(zhàn)爭
。雖然如此,他還不敢自信其謀劃的正確
,必須祭告祖廟
,占卜兇吉,參看天時
,得到吉兆然后行動
。
讓民眾知道國君愛護(hù)他們的生命,憐惜他們的死亡
,做到這樣周到的地步
,然后再率領(lǐng)他們?nèi)ゴ蛘蹋麄兙蜁员M力效死為光榮
,以后退偷生為恥辱了
。”3
、吳子曰:“夫道者
,所以反本復(fù)始。
義者
,所以行事立功
。謀者,所以違害就利。
要者
,所以保業(yè)守成
。若行不合道,舉不合義
,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
。
是以圣人綏之以道
,理之以義,動之以禮
,撫之以仁
。此四德者,修之則興
,廢之則衰
,故成湯討桀而夏民喜悅,周武伐紂而殷人不非
。
舉順天人
,故能然災(zāi)?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咀g文】吳子說:“‘道’是用來恢復(fù)人們善良的天性的
,‘義’是用來建功立業(yè)的。
‘謀’是用來趨利避害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怯脕盱柟獭⒈H聵I(yè)成果的
。
如果行為不合于‘道’
,舉動不合于‘義’,而掌握大權(quán)
,分居要職
,必定禍患無窮。所以
,‘圣人’用‘道’來安撫天下
,用‘義’來治理國家,用‘禮’來動員民眾
,用‘仁’來撫慰民眾
。
這四項美德發(fā)揚起來國家就興盛,廢棄了國家就衰亡
。所以
,商湯討伐夏桀夏民很高興,周武王討伐殷紂殷人卻不反對。
這是由于他們進(jìn)行的戰(zhàn)爭
,順手天理
,合乎人情,所以才能這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吳子曰:“凡制國治軍
,必教之以禮
,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
夫人有恥
,在大足以戰(zhàn),在小足以守矣
。然戰(zhàn)勝易
,守勝難。
故曰
,天下戰(zhàn)國
,五勝者禍,四勝者弊
,三勝者霸
,二勝者王,一勝者帝
。是以數(shù)勝得天下者稀
,以亡者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關(guān)于說:“凡治理國家和軍隊
,必須用禮來教育人們,用義來勉勵人們
,使人們鼓起勇氣
。人們有了勇氣,力量強大就能出戰(zhàn)
,力量弱小也能豎守
。
然而取得勝利比較容易,鞏固勝利卻很困難
。所以說
,天下從事戰(zhàn)爭的國家,五戰(zhàn)五勝的
,會招來禍患
;四戰(zhàn)四勝的
,會國力疲弊;三戰(zhàn)三勝的
,可以稱霸
;二戰(zhàn)二勝的,可以稱王
;一戰(zhàn)一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