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詞典大全 >> 成語

    誓天斷發(fā)

    大道家園 2023-08-03 10:12:00

    拼音 : 誓天斷發(fā) (shì tiān duàn fā)

    簡拼 : stdf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緊縮式

    成語解釋 : 斷發(fā)向天起誓。

    出處 :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至于誓天斷發(fā)

    ,泣下沾襟
    ,何其哀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成語用法 :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伶官傳序中 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怎么回事。是大臣發(fā)誓
    ,還是 莊宗
    ,最好能引經(jīng)據(jù)典(擺事實(shí))。

    魏州兵變時(shí)

    ,擁有兵權(quán)的伶官史彥瓊先拒不發(fā)兵
    ,后又單騎逃逸,亂兵因得以很快據(jù)有鄴城
    。莊宗聞變
    ,派宋州節(jié)度使元行欽招撫不成,又遣諸軍大集于鄴城而攻城不克
    ,于是命蕃漢總管李嗣源統(tǒng)親軍討伐
    。李嗣源領(lǐng)軍到鄴城下,軍士大亂
    ,迫嗣源為帝
    。莊宗只得御駕親征。誰知未與亂兵相接
    ,諸軍先于途中離散奔汴
    ,不得已中道而返。還軍途中
    ,莊宗精神沮喪
    ,流淚責(zé)備諸將說:“卿等事余以來,富貴急難
    ,無不共之
    。今茲危蹙,賴爾籌謀
    ,而竟默默無言
    ,坐觀成敗……”元行欽等百余人都援刀截發(fā),置發(fā)于地
    ,以示忠誠
    。是時(shí),君臣相對(duì)悲號(hào)


    四月
    ,丁丑朔,伶官郭從謙率所部叛亂
    ,進(jìn)攻宮城
    ,莊宗為流矢所中,崩于絳霄殿之廡下
    。坊人善友
    ,將廊下樂器聚簇在莊宗的尸體上
    ,發(fā)火焚之

    文言文實(shí)詞謝

    1. 常用文言文實(shí)詞有哪些(盡量多點(diǎn)) 【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

    。一般不譯,有時(shí)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xué)》)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
    ,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
    ,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勺g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

    ,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
    ,絳皜駁色
    ,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guān)系。

    可譯為"就""接著"

    ,或不譯
    。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
    ,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
    。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

    ,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②有如此之勢(shì)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勺g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
    ,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

    可不譯

    。 ①吾嘗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項(xiàng)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
    , ①縵立遠(yuǎn)視
    ,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
    ,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
    ,用作代詞,第二人稱
    ,譯為"你的"
    ;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

    ,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xiàng)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
    ,如同
    。 ①軍驚而壞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

    ,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
    ,相當(dāng)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
    ,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后
    ,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
    ,槍榆枋而止
    ,時(shí)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后】才
    ,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jìn)一層的意思

    。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
    ,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 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而況大軱乎
    !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
    ,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
    ,一會(huì)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qǐng)于朝
    ,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
    ,舅姑愛其子
    ,不能御(《柳毅傳》)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dú)作謂語

    ,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
    ,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
    ?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何哉
    ?(《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
    ,何哉
    ?(《六國論》) 2.作動(dòng)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
    。譯時(shí)
    ,"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戰(zhàn)》) ②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
    ,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shí)而樂耶

    ?(《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 1.用在句首或動(dòng)詞前
    ,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

    ,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
    ,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ā读婀賯餍颉罚?(三)作語助詞
    ,相當(dāng)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

    ,隱隱何甸甸
    。(《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誰何:呵問他是誰何。

    意思是檢查盤問

    。)(《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
    ,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

    ,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
    ,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
    ,曰:"為之奈何
    ?"(《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
    ,介賓短語
    ,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
    ,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
    ,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

    ,宰以卓異聞
    ,宰悅
    ,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

    可譯為"嗎""呢"

    。 ①幾寒乎?欲食乎
    ?(《項(xiàng)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
    ?(《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
    ?(《赤壁之戰(zhàn)》) 2.表示反問語氣
    ,。

    2. 文言文實(shí)詞:書

    、屬
    、通、惡
    、謝 的不同用法和例句 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

    ,記下) 2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文字)

    3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
    ,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于庭(國書) 6舉世唯知其書(書法

    、字體)

    7《書》曰:“滿招損

    ,謙得益(特指《尚書》,泛指一切經(jīng)書)

    1衡少善屬文

    ,游于三輔(連接
    ,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3十三學(xué)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 4在骨髓

    ,司命之所屬(掌管)

    5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zhàn)(類)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輩
    、不者)

    7查明屬實(shí)

    ,事屬可行(系、是)

    1.凝絕不通聲暫歇(沒有堵塞) 2.指通豫南(通往)

    3.主簿通語言(傳遞) 4.阡陌交通(溝通)

    5.因入京師

    ,觀太學(xué)
    ,。立而飲之(感謝) 6多謝后世人.阡陌交通(溝通)

    5

    ,乃辭謝(道歉.主簿通語言(傳遞) 4
    ,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遂通五經(jīng)(精通) 6

    ,書)

    5拜送書于庭(國書) 6舉世唯知其書(書法

    ,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 4在骨髓、字體)

    7《書》曰

    ,劣
    ,嫉妒) 2廉君宣惡言(丑:“滿招損,觀太學(xué).皆通習(xí)之(全部)

    1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厭惡

    ,謙得益(特指《尚書》
    ,得魚腹中書(文字)

    3烽火連三月、不者)

    7查明屬實(shí)

    ,起
    ,司命之所屬(掌管)

    5忠之屬也,游于三輔(連接

    ,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3十三學(xué)得琵琶成

    ,哪)

    1阿母謝媒人(推辭,事屬可行(系

    ,可以一戰(zhàn)(類)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
    ,不好的)

    3以小易大.凝絕不通聲暫歇(沒有堵塞) 2、輩

    、是)

    1

    ,無以致書以觀(書籍,謝家來貴門(辭別)

    5噲拜謝.因入京師.政通人和(開通)

    7

    ,彼惡知之(怎么
    ,(辭別) 4昔初陽歲,謝絕) 2秦王恐其破璧
    ,認(rèn)錯(cuò))

    3乃令張良留謝

    ,戒之慎勿忘(告訴)

    7及花之既,泛指一切經(jīng)書)

    1衡少善屬文

    ,記下) 2卒買魚烹食
    ,(凋落) 8使君謝羅敷.指通豫南(通往)

    3

    3. 500個(gè)常用文言實(shí)詞用法 先列舉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實(shí)詞、虛詞知識(shí)系統(tǒng)梳理 第一冊(cè)文言文知識(shí)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 通假字 1.今老矣

    ,無能為也已 已
    ,通“矣”,語氣詞
    ,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供給
    。 3.夫晉,何厭之有 厭
    ,通“饜”
    ,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

    ,通“缺”
    ,侵損,削減
    。 5.秦伯說
    ,與鄭人盟 說,通“悅”
    ,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

    ,通“智”
    ,明智。 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
    ,動(dòng)詞
    ;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 今:泛指設(shè)宴請(qǐng)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
    ,共其乏困 古:使者
    ,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gè)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 《勾踐滅吳》 7.南至于句無 句
    ,通“勾”。

    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

    ,通“率”
    ,率領(lǐng)。 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
    ,通“娶”
    ,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

    ,通“娩”
    ,分娩。 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
    ,征稅

    12.而摩厲之于義 摩厲,通“磨礪”

    ,切磋
    。 13.無不鋪也 鋪
    ,通“哺”
    ,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

    ,通“啜”
    ,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
    ,通“又”
    ,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

    ,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一樣
    ,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 6.將不可改于是矣 古:對(duì)這種局面
    ;今: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

    ;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
    ;今:男女兩人結(jié)婚后
    ,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

    ,孰視之 孰
    ,通“熟”,仔細(xì)
    。 9
    ,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一區(qū)域

    《觸龍說趙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

    ,通“嗜”,喜愛
    。 18.必勿使反 反
    ,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

    ,通“歟”
    ,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
    ,通“毋”
    ,不要。

    21.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頒

    ,通“斑”
    ,花白。2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
    ,通“途”
    ,道路。

    《勸學(xué)》 23.雖有槁暴 有

    ,通“又”
    ,又,再
    。 暴
    ,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

    ,通“智”,才智
    。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
    ,通“性”,資質(zhì)
    ,稟賦

    《秋水》 26。涇流之大 涇

    ,通“徑”
    ,直。

    27.不辯牛馬 辯

    ,通“辨”
    ,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
    ,通“縱”

    合從,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duì)付秦國的策略

    。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

    ,通“呵”,呵問
    。 31.始皇既沒 沒
    ,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

    ,通“崛”,崛起
    ,興起
    。 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
    ,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guān) 距

    ,通“拒”
    ,把守。 35.毋內(nèi)諸侯 內(nèi)
    ,通“納”
    ,接納,使進(jìn)來

    36.張良出

    ,要項(xiàng)伯 要,通“邀”
    ,邀請(qǐng)
    。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違背
    ,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xiàng)王蚤

    ,通“早”
    。 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
    ,嫌怨
    ,隔閡。

    40.因擊沛公于坐 坐

    ,通“座”
    ,座位
    。 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
    ,通“否”
    ,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

    ,通“趨”
    ,往,取
    。 43.亦由今之視昔 由
    ,通“猶”,猶如
    ,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

    ,日光
    。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為什么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勾踐滅吳》 《鄒忌諷齊王納諫》 《觸龍說趙太后》 10.太后明謂左右 古:近臣、屬下

    、侍奉在身邊的人員等
    ;今:左和右兩方 面,或用在數(shù)目字后面表示概數(shù)
    。 11.年幾何矣 古:多少
    ;今:指數(shù)學(xué)的一門學(xué)科。

    12

    ,至于趙之為趙 古:是動(dòng)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
    ,譯為“到,上推到”
    ; 今:表示達(dá)到某種程度
    ,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將伐顓臾》 13.夫顓臾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古:把……當(dāng)做
    ,讓……做;今:認(rèn)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

    ,這,代詞
    ;今 15.丘也聞?dòng)袊屑艺?古:諸侯的封地稱 今:“國”指國家
    , 《寡人之于國也》 16.河內(nèi)兇 古:谷物收成不好
    , 17.棄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
    ;今:行 18.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
    , 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勸學(xué)》 19.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 20.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 古:驗(yàn)
    ,檢查
    ;今:探; 2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
    ; 古:安置
    ,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 《過秦論》 22.山東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東
    ,即東: 《鴻門宴》 23.約為婚姻 古:結(jié)成親家;今:指 24.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 古……的原因
    ;今: 2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
    ; 古:意外的變故;今: 26.將軍戰(zhàn)河北 古:黃河以北
    ;今:河北省 27.臣戰(zhàn)河南 古:黃河以南
    ;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 古:魚和肉
    ,指被欺凌 29.再拜獻(xiàn)大王足下 古:兩次;今:又一次 《蘭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邊
    ,水邊
    ;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過去
    ,從前
    ;今: 有方向、對(duì)著
    、偏袒等意思 《歸去來兮辭》 32.問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
    ;今:指出征的人 常見實(shí)詞歸類 《燭之武退秦師》 ①及郡下,詣太守
    ,說如此 (陳述) 說 ②故為之說
    ,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雜說,一種文體) ③秦伯說
    ,與鄭人盟 (通“悅”
    ,喜歡,高興) ①辭曰:臣之壯

    4. 急求文言實(shí)詞“惡屬通謝”的不同義項(xiàng),初中高中的最好都 惡è wù ě wū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 惡的中文解釋以下結(jié)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惡 è部首筆畫部首:心 部外筆畫:6 總筆畫:10五筆86:GOGN 五筆98:GONU 倉頡:MCP筆順編號(hào):1224314544 四角號(hào)碼:10331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 U 6076基本字義1

    不好:~感

    。~果。

    ~劣

    。~名

    丑~。2

    兇狠:~霸

    。~棍。

    險(xiǎn)~

    。兇~

    3。 犯罪的事

    ,極壞的行為:~貫滿盈

    詳細(xì)字義1。 惡

    、惡 ě2

    另見 è;wū

    ;wù〈名〉1
    。 (形聲。

    從心

    ,亞聲
    。本義:過失)2。

    同本義 [fault]惡

    ,過也
    。——《說文》惡上安西

    ——《顏氏家訓(xùn)》吾以志前惡

    。 ——《左傳·定公五年》君子之遏惡揚(yáng)善。

    ——《易·象傳》3

    。 又如:惡惡從短(對(duì)于人的過失
    ,不十分苛責(zé),適可而止)4

    泛指一般罪惡 [evil]惡積禍盈

    。 ——南朝齊· 丘遲《與陳伯之書》5。

    又如:惡逆(奸惡逆亂

    。古代刑律十惡大罪之一)
    ;惡障(佛語。

    指殺生

    、偷盜等妨礙修行的罪惡)
    ;惡頭兒(罪名)
    ;惡心錢兒(干壞事得來的錢財(cái));惡孽(罪惡
    ;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惡人
    ;壞人 [evil person;villain]元惡不待教而誅

    ——《荀子·王制》7。 又如:惡殺都來(劊子手在刑場(chǎng)上逞威風(fēng)而發(fā)出的叫喊聲

    惡殺:即兇神惡煞)8

    。 為一項(xiàng)罪行被控告的人;犯罪的人 [culprit]

    如:首惡必辦

    ,協(xié)從不問〈形〉1。 丑陋 [ugly]五曰惡

    ——《書·洪范》

    。傳:“丑陋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人莫知其子之惡

    。——《禮記·大學(xué)》惡者美之充也

    ——《管子·樞言》今子美而我惡

    。——《韓非子·說林上》鬼侯有子而好
    ,故入之于 紂
    , 紂以為惡。

    ——《戰(zhàn)國策·趙策》昔賈大夫惡

    ,取妻而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蹲髠鳌ふ压四辍?

    又如:惡丈夫(丑陋漢子);惡女(容貌丑陋之女)3

    。 粗劣 [coarse]

    如:惡食(粗劣的食物);惡衣(粗劣的衣服)

    ;惡札(柮劣的書札
    。 多指書法不善,字跡欠佳)4

    ;不好 [bad]廉君宣惡言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惡衣惡食
    ,陋車駑馬

    ——《漢書·王莽傳上》歲惡不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Z誼《論積貯疏》5

    又如:惡賓(不受歡迎的客人。即惡客)

    ;惡逆(不善
    ,不順)6。

    兇暴

    ;兇猛 [fierce]
    。如:惡獰(兇惡猙獰);惡茶白賴(惡叉白賴

    兇惡刁鉆

    ,無理取鬧);惡賴富麗(無理貪求富有豪華
    。惡賴:無理取鬧
    ,耍無賴)7。

    污穢

    ;骯臟 [dirty]色惡不食
    ,臭惡不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墩撜Z·鄉(xiāng)黨》立廄中仆馬之間
    ,惡氣襲衣裾,即饑寒毒熱不可忍
    ,不去也

    ——明· 宗臣《報(bào)劉一丈書》8。 又如:惡路(惡露

    婦女產(chǎn)后由 *** 排出的液體)

    ;惡水(泔水);惡水缸兒(泔腳水缸)9
    。 令人難堪 [disfiting]

    如:惡戲(惡作劇)

    ;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鹤鲃。粣褐o(令人難堪的嘲弄)10
    。 惡毒 [venomous]

    如:惡歆歆(兇狠惡毒的樣子);惡支沙(惡支殺

    。惡狠狠地
    ,十分兇惡的樣子);惡勢(shì)煞(兇惡的樣子)11

    庸俗 [vulgar]

    。如:惡辭(庸俗之詞);惡談(庸俗不堪的話)
    ;惡字(不堪入目的字眼)12

    貧瘠 [(of land) barren]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洱R民要術(shù)·耕田》13。

    又如:惡郡(貧瘠荒遠(yuǎn)的州郡)

    ;惡處(貧瘠的地方)〈動(dòng)〉1
    。 害;傷害或損害 [harm]

    如:惡說(說話觸犯)

    ;惡訕(得罪);惡事(做壞事)
    ;惡款(作惡犯法的條款)
    ;惡盡人(把人都得罪了)〈副〉1。 甚
    ;很 [very] 表示程度

    如:惡煩(非常煩惱)2。 另見 ě

    ;wū
    ;wù常用詞組1。

    惡霸 èbà[local tyrant] 獨(dú)霸一方

    ,作威作福
    ,欺壓群眾的人打倒惡霸2。 惡報(bào) èbào[proper retribution for sin] 迷信的人指做壞事后得到壞報(bào)應(yīng)惡人得惡報(bào)3

    惡病質(zhì) èbìngzhì(1) [cachexia](2) 由于一種慢性病(如結(jié)核或癌)所引起的全身性消耗及營養(yǎng)不良(3) 一種慢性的逐漸惡化的狀況

    ,尤指精神或前途4
    。 惡補(bǔ) èbǔ(1) [taking too much tonic]∶過量服用補(bǔ)品、補(bǔ)藥(2) [taking too many supplementary lessons]∶臨時(shí)大量補(bǔ)習(xí)、補(bǔ)課5

    惡叉白賴 èchābáilài[vicious and villain] 行為惡劣

    、死皮賴臉的樣子初見人家姑娘,惡叉白賴的成何體統(tǒng)6
    。 惡臭 èchòu[stink] 奇臭
    ,不堪忍受的味道或氣味一只老鼠死在屋里,惡臭無比7

    惡德 èdé[wicked conduct] 惡劣的品德8

    。 惡斗 èdòu[fierce struggle] 猛烈的爭戰(zhàn)打斗雙方你來我往,好一場(chǎng)惡斗9

    惡毒 èdú[vicious;malicious] 兇狠歹毒一個(gè)惡毒的計(jì)劃形成了10

    。 惡惡實(shí)實(shí) è'e-shíshí[very fierce] 〈方〉∶狠巴巴的樣子11。

    惡婦 èfù[vicious wife] 壞女人12

    。 惡感 ègǎn[ill feeling;malice] 對(duì)某人不滿或憎惡的感情他對(duì)你并沒有惡感13

    惡貫滿盈 èguàn-mǎnyíng[be guilty of the worst crimes;be replete with vices;be sunk is sins;face retribution for a life of crime] 形容罪大惡極,就象錢串已滿

    ,已到末日 14
    。 惡鬼 èguǐ(1) [(Budd) evil spirit]∶迷信指殘害人的鬼魅(2) [(abuse) devil]∶惡棍討厭的惡鬼,又找上門來了15

    惡棍 ègùn[ruffian;scoundrel;bully] 胡作非為

    、作惡多端的人一幫惡棍16。 惡果 èguǒ(1) [evil consequence](2) 佛教謂從惡事之因而生的苦果(3) 壞結(jié)果壞下場(chǎng)濫用土地會(huì)帶來什么樣的惡果17

    惡狠 èhěn[fierce] 兇惡狠毒層層關(guān)系網(wǎng)加上惡狠的手腕

    ,使他一年一個(gè)臺(tái)階爬上了高位18。 惡狠狠 èhěnhěn[very fiercely] 極端兇惡的樣子臨走又惡狠狠地罵了兩句19

    滿招損
    ,謙受益,出自何處

    釋義:所以當(dāng)莊宗氣勢(shì)旺盛時(shí)

    ,天下所有豪杰無人能同他對(duì)抗,等到衰敗時(shí)
    ,幾十個(gè)伶人就可使他命喪國亡
    ,為天下人所恥笑。

    出處:出自北宋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

    原文節(jié)選: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及仇讎已滅
    ,天下已定,一夫夜呼
    ,亂者四應(yīng)
    ,倉皇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
    ,君臣相顧
    ,不知所歸。

    至于誓天斷發(fā)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抑本其成敗之跡
    ,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
    ,謙得益
    。”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

    ,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國滅
    ,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豈獨(dú)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白話釋義:當(dāng)莊宗用繩子捆著燕王父子

    ,用木匣裝放著梁王君臣的頭顱,進(jìn)宗廟
    ,把箭交還先王
    ,稟告報(bào)仇成功的消息的時(shí)候
    ,他意氣之盛,可以說是豪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瘸饠骋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天下平定
    ,一個(gè)人在夜間呼喊。

    叛亂的人四方響應(yīng)

    ,莊宗慌張東逃
    ,還沒等見到敵人,官兵們就離散了
    ,只剩下君臣互相瞧著
    ,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斷頭發(fā)
    ,對(duì)天發(fā)誓
    ,眼淚沾濕了衣裳,這又是多么衰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難道真是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嗎!還是推究他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都在于人為的緣故呢

    《尚書》說:“自滿招致?lián)p失,謙虛得到好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睉n患與勤勞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喪失性命
    ,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當(dāng)莊宗氣勢(shì)旺盛時(shí),天下所有豪杰無人能同他對(duì)抗
    ,等到衰敗時(shí)
    ,幾十個(gè)伶人就可使他命喪國亡,為天下人所恥笑

    可見禍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積累而成的

    ,聰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愛的人或事困擾,難道僅僅是伶人的事嗎
    ?于是作《伶官傳》

    擴(kuò)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歐陽修進(jìn)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開始由盛到衰的時(shí)期

    ,社會(huì)上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
    ,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來越嚴(yán)重
    ,社會(huì)危機(jī)越來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慶歷初年
    ,以王倫
    、李海等為首的人民暴動(dòng)接踵而起,西夏又侵?jǐn)_西北邊鏡
    ,屢敗宋軍
    。歐陽修、范仲淹等人針對(duì)當(dāng)時(shí)的敝政

    力圖實(shí)行政治改革

    ,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機(jī)卻接二連三地遭到當(dāng)權(quán)派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
    ,歐陽修憂心忡忡
    ,很耽心五代慘痛歷史即將重演。而宋太祖時(shí)薛居正奉命主修的 《舊五代史》 又 “繁猥失實(shí)”
    ,無助于勸善懲惡
    。于是自己動(dòng)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

    歐陽修關(guān)心國計(jì)民生

    ,憂國憂民,倡導(dǎo)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實(shí)致用思想
    ,關(guān)心時(shí)事
    ,積極入世,堅(jiān)決反對(duì)佛教思想
    ,極力抨擊佛教的危害
    。他有膽有識(shí),奮發(fā)上進(jìn)
    ,為國家和民族想有所作為
    。歐陽修反對(duì)屈辱茍安,不修武備
    ,力主加強(qiáng)戰(zhàn)備
    ,改革時(shí)政。

    面對(duì)國家和民族面臨的危機(jī)

    ,歐陽修作此序是為了希望宋朝統(tǒng)治者以史為鑒
    ,告誡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xùn),居安思危
    ,防微杜漸
    ,勵(lì)精圖治,不應(yīng)滿足表面的虛榮
    ,以期引起統(tǒng)治者的警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106622.html,轉(zhuǎn)載請(qǐng)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