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全璧歸趙 (quán bì guī zhào)
簡拼 : qbgz
近義詞 : 完璧歸趙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同“完璧歸趙”。
出處 : 南朝·梁·王僧孺《與何炯書》:“動一議可以固邦興國,全璧歸趙,飛矢救燕?!?/p>
成語用法 :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完璧歸趙:秦昭襄王、藺相如
聞雞起舞:祖逖、劉琨
負荊請罪:廉頗、藺相如
紙上談兵:趙括
臥薪嘗膽:勾踐、夫差
拓展資料: 其他類似成語:
桃園結(jié)義:關(guān)羽張飛劉備
草船借箭: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望梅止渴:曹操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十五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這就是家喻戶曉的”完璧歸趙”,直到后來,人們?nèi)匀粚μA相如的英勇行為贊賞有加。以下是完璧歸趙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作者:王世貞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2)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3),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與城,而紿(4)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萬眾壓邯鄲(7),而責(8)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9),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10),柔廉頗(11),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釋
(1)情:真實意圖。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賓:九位迎接使者的儐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戰(zhàn)國時期隆重的外交禮節(jié)。
(4)紿(dài):欺騙,欺詐。
(5)僇:通“戮”,殺。
(6)武安君:秦將白起的封號。
(7)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
(8)責:求,這里指索取。
(9)族:滅族。
(10)勁澠池:指藺相如在澠池(今河南林縣)迫秦王為趙王擊缶之事。
(11)柔廉頗:指藺相如對趙大將廉頗委曲容讓,終使廉頗感悟并負荊請罪之事。
譯文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贊他。但我不敢茍同這一看法。
秦國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詐趙國以勒索和氏璧。這時說它要得到璧是實情,而不是借此以窺視趙國。趙國知此實情就不給,不知此實情就給;知此實情而懼怕秦國就給,不知此實情而不懼怕秦國就不給。這只要兩句話就能解決了,為何既懼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況且秦國想要得到玉璧,趙國不給,雙方都沒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趙國送去玉璧而秦國不給城,其曲在秦。秦國給城而趙國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趙。要想使秦國理屈,則不如放棄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則不如不給。秦王既然按照地圖劃給了城池,又設九賓之儀典,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勢已是不得不給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給城,相如便可上前陳述:“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的。這璧不就是趙國的一塊玉璧嗎?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國的寶物?,F(xiàn)在假如大王以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會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樣拋棄了他們。大王不給城,而騙去了趙國的璧,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請求死在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边@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玉璧。而當時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離,從而使理直的一方歸于秦國呢!當時秦國并不想與趙國關(guān)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斬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萬大軍逼臨邯鄲,責問璧的去向以及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可使相如滅族,第二次獲勝玉璧終究還得屬于秦國。
因此我說,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澠池對秦國的強硬較量,以柔韌使廉頗慚悟,就越來越顯得高妙了。而他能完璧歸趙的原因,的確是上天在偏袒他??!
評價
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逆平常觀點而提出這樣一個看法:“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寶也;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意思就是直言秦王既然已經(jīng)看著地圖劃給趙國城池,又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齋戒(五天)后要接受和氏璧,那情勢就不能不給城。王世貞認為秦王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愿意用十五城換和氏璧的決心,而藺相如卻又將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趙國,這就反而顯得藺相如失信了。反讓秦王得了理,秦王完全可能斬藺相如并發(fā)兵攻打趙國,以其失信。之后王世貞得出結(jié)論,藺相如此次實在是僥幸。趙國逃脫災難也是僥幸,是上天保護了理虧的一方。
這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大概內(nèi)容,然而我不敢茍同,請仔細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第三節(jié):“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寧以負秦曲”可見藺相如對“理虧與得理”之間是有相當正確的把握的。在赴秦之前已經(jīng)權(quán)衡了利弊得失,因此王世貞在“理”上的思考或許是多余的。
最關(guān)鍵的還是在下面,原文第六段中藺相如的一番言語:“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藺相如的這番言語實在是完全得了理。現(xiàn)在的國際形式是秦強趙弱,否則也不會有您秦王一句話而趙王就派遣我立即送璧而來。試問處在弱勢地位的人如何去保護自己?處于被動地位的人如何使自己不受到損害?而下面不卑不亢的話就更是精彩:您如果真的想要和氏璧,那就先將十五城割讓給我趙國,我趙國豈敢不給你和氏璧?我將不但輸在理,還輸在義上,屆時您秦王可率三軍,往其他五國宣揚我趙國的不講信用,恐怕愿意聯(lián)秦起兵的不止一國吧?恐怕虎視眈眈妄圖侵吞趙國土地而找不到機會的國家也不止一個吧?因此從弱者趙國來看的話,藺相如此番言語實在是精彩,切合實際。
第三,秦王其實并不想給趙國十五城。哪怕秦王又齋戒又設“九賓”之禮,那也只是做個樣子,走個形式。破綻其實就出在原文的一句話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這句話恐怕經(jīng)常容易被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忽視吧?其實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和氏璧的取得與否是秦國占有主動,然而當藺相如秘密將和氏璧送回趙國并自己也全身而退后,秦王便再無音訊,倘若其真心實意想通過平等的手段來獲取和氏璧,途徑實在是有。然而這件事卻終究不了了之,而戲劇性的是,這樣一件不了了之的事最終成就了藺相如。
再次思索時覺得不敢非議王世貞先生的論斷,然而在閱讀中自己產(chǎn)生了些許拙見,便忍不住要躍然紙上,也便濁了讀者的耳目了。
1、藺相如完璧歸趙
藺相如,在趙國是宦官繆賢的門客,一直默默無聞。他被推舉出來,施展雄才,是與一塊天下無雙的寶玉密切相關(guān)的??娰t有一次花了五百兩黃金,買到了一塊光潤無瑕的寶玉。他請一位玉工雕琢,玉工看見這塊寶玉,大吃一驚,告訴他這是和氏璧。
以前楚國相昭陽丟失,懷疑張儀偷盜的就是這塊寶玉。這塊寶玉,放在暗處自然有光,冬暖夏涼,能避蚊蠅,是無價之寶??娰t得寶玉的消息,早就有人告訴了趙惠文王。趙王向繆賢要這塊寶玉,繆賢不愿意忍痛割愛。
趙王很生氣,有一次乘繆賢不在家,親自帶人到他家搜出這塊寶玉帶回王宮??娰t回到家中,知道這件事后,嚇壞了,急急忙忙就要逃走。藺相如一把抓住他的衣服,問:“您到哪兒去?”繆賢說:“我打算逃到燕國。以前我和大王在邊境上見到燕王,燕王曾私下與我結(jié)好!”
相如說:“你錯了。那時您得寵于大王,趙國強燕國弱,所以燕王才想和你結(jié)好?,F(xiàn)在你逃亡到燕國,燕國畏懼趙國,定會把您捆起來送給趙王!您沒有大罪,不如主動向大王叩首請罪,一定會得到赦免!”
繆賢按照相如的話去做,果然平安無事,從此,相如受到繆賢的重視,被升為上等門客。秦昭王聽說趙國有一塊寶玉,很想得到,就派使者去見趙王,說:“愿意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召集大臣商量,害怕把寶玉給了秦國,而得不到秦國的城池;如果不給玉,又怕觸怒秦國。
眾人議論好久,認為上策是派一個智勇之士,懷璧前往,得城授璧給秦,不得城還璧歸來。究竟派誰去呢?趙王目光落到了廉頗身上,廉頗連忙低頭不語??娰t站出來推薦說:“我的門客藺相如智勇雙全,可以勝任?!?/p>
趙王立即召相如,問:“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先生認為應該不應該答應?”相如說:“秦王出的價錢很高,趙國不答應理屈;大王把寶玉送去,秦王不交出城來,秦國就失信天下。”
趙王說:“我想請先生去秦國完成這個使命!”相如說:“大王要是派不出人來,我愿意去一趟。如果秦國交了城,寶玉留下,不然,我一定完璧歸趙!”趙王立即拜相如為大夫,命他攜帶和氏璧出使秦國。秦王聽說趙國派使臣送璧來了,在朝堂上召集群臣,接見相如。
相如恭恭敬敬地把和氏璧獻上去,秦王接過細看,果然是光彩奪目,純白無瑕的希世之珍,飽看了好一會,嘖嘖贊口不絕;交給群臣傳看,大臣們看完之后,又傳給后宮的美人玩賞。秦宮內(nèi)外鼎沸,眾人紛紛高聲歡呼“萬歲”,向秦王祝賀得到寶玉。
相如冷清地站在一旁,等了好久無人過問,秦王也好象忘了交換城的事了。相如上前,不慌不忙,向秦王施一個禮說:“此璧有一點點毛病,我指給大王看?!鼻赝踝屖窒氯税谚到唤o他。
相如拿著寶玉向后走幾步,靠近王宮的大柱子,怒氣沖沖,說:“和氏璧”乃天下至寶,大王愿意出十五座城交換。趙國的大臣都說,秦國以強欺弱,不可相信。我認為老百姓之間相互交往都不欺騙,更何況君主呢?
于是趙王才鄭重地齋戒五天,派我送來此璧。可是大王拿著寶玉當兒戲,隨便叫左右傳看,還送給后宮女人玩賞,毫無換城的意思,所以我取回璧,大王要是逼我,我的頭和璧就要一塊在這根柱子上撞碎!”說著舉起璧來就朝著柱子要撞去。
秦王愛玉,立即滿臉堆笑,說:“寡人怎么能失信呢?”令手下人拿出地圖,指出十五座城劃歸給趙國,想把玉璧誑到手。相如說:“既然如此,請大王也齋戒五天以后,舉行隆重的交換儀式?!鼻赝跸胗耔狄训剑灰獰o損,就逃不出自己的手心,于是痛痛快快地答應了。
相如回到賓館,當晚,趁人不注意,派一個手下心腹,把壁帶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逃回趙國。
五天過去了,秦王召集群臣和各國使者,在朝堂舉行儀式,想借此機會向各國炫耀一下秦國之威勢相如從容不迫地走入朝堂。參見完畢,秦王看他兩手空空,厲聲問:“寡人已齋戒五日,敬受玉璧,使者不持璧而來,是何緣故?”
相如說:“秦國自穆公以來,二十多個君王,沒有一個講信義。孟明欺騙晉國,商鞅欺騙魏國,張儀欺騙楚國,往事歷歷。我怕受騙對不起趙王,已經(jīng)派人把玉璧送回去了……秦王一聽玉璧還趙,大發(fā)雷霆,說:“你說今天舉行儀式,寡人依從你,你膽大妄為,竟敢欺騙寡人!”
令左右把相如綁上。相如笑了起來,說:“我怎么欺騙大王?大王如果真想得到玉璧,那很容易,請先交割十五城歸趙國,秦強趙弱,您還怕趙國不送還玉璧?”秦王計窮,只好說:“一塊寶璧是小事,怎么能為小事,傷了兩國和氣!”很客氣地招待相如,讓他回去了。
以后秦國不給趙國城,趙國也不給秦國玉璧,秦王因為沒有占便宜,心里總是不痛快。公元前279年,秦王又想出一個花招,請趙王到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相會。趙王很害怕,說:“秦以前欺騙楚懷王去相會,把他扣留起來,現(xiàn)在楚國人提起這件事還很傷心,寡人去兇多吉少!”
相如和眾大臣都認為:如果趙王不去,秦國會更肆意挑釁。趙王只好硬著頭皮去冒險。趙王命令相如隨從,派廉頗布置好接應的隊伍,就在約會的日子,與秦王在澠池相會。兩國國君相見,相互虛情假意寒喧之后,置酒為歡,飲至半酣。
秦王說:“聽說趙王喜歡音樂,很會彈琴,我這兒有名貴的寶琴,請你彈一曲,以助酒興!”趙王羞紅了臉,又不敢推辭,勉強彈了一首湘靈曲。秦王故意聲張,連聲喝采。
秦國的史官走上前記下這件事,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相會于澠池,令趙王彈琴這時,相如突然走到秦王跟前。
順手拿起盛酒的瓦盆,說:“趙王也聽說秦王善于演奏秦國的音樂—擊缶,我給大王捧著盆,請賞臉敲個曲聽聽”秦王不背敲,相如瞪著眼睛怒斥:“大王欺人太甚!雖然秦國強大,但是在五步之內(nèi)誰也幫不了你的忙,我能以頸血濺在你身上!
秦王被逼,無可奈何,只好用筷子在瓦盆上敲了一下。相如讓趙國史官當場記下:“某年某月某日,趙王與秦王在澠池相會,趙王令秦王敲瓦盆取樂?!鼻貒拇蟪伎吹角赝鮼G了臉,都站起來,舉著酒杯說:“請趙王割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p>
相如也端著酒杯站起來,說:“有來無往非禮也,請秦王把國都咸陽割給趙王祝壽!”這時,秦王得到密報,知道趙國大軍已經(jīng)駐扎在附近,用武力也占不了便宜,便假情假意地說:“今天是兩國君主歡聚的好日子,請諸位大臣不必多言!”
又主動給趙王敬酒,相約為兄弟,永不侵犯。澠池相會圓滿結(jié)束了。相如兩次機智地使驕橫的秦王屈服。趙王說:“寡人得藺相如,身安于泰山。相如功勞最大,群臣莫及?!庇谑牵菟麨橄鄧?。
2、張騫出使西域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lián)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長安出發(fā),經(jīng)匈奴,被俘,后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jīng)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fā)現(xiàn),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nèi)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
3、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在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tǒng)治,保衛(wèi)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漢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脅迫西域各國出兵,寇掠東漢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鎮(zhèn)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斷絕65年的關(guān)系至此恢復。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從西域返回洛陽。
4、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五尺高的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晏子拜見楚王。
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人挨著人,肩并著肩,腳尖碰著腳跟,怎么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么派你這樣一個人來做使臣呢?”
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賢明的君主那兒,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兒,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國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手下的人說:“晏嬰是齊國的善于言辭的人,現(xiàn)在將要來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辦法呢?
左右的人回答說:“在他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們綁一個人從大王您面前走過。大王問,‘這是什么國家的人?’他回答說,‘是齊國人?!笸跽f,‘他犯了什么罪?’我們說,‘犯了偷竊罪?!?/p>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給晏子酒,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問:“綁著的人是什么國家的人?”近侍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竊嗎?”
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了,只是葉子的形狀相像,它們果實的味道不同。
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F(xiàn)在老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到了楚國就偷竊,莫非楚國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竊嗎?”楚王笑著說:“圣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討沒趣了?!?/p>
5、蘇武出使匈奴
字子卿,杜陵(今陜西西安)人,西漢大臣。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jié)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國藺相如帶和氏璧去秦國,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以毀玉要挾秦昭王,無奈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又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擴展資料:
完璧歸趙背景
公元前283年,趙王取得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在聽到這個消息后,派人遣書趙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諸位大臣商議,但最后得不出結(jié)論,因為奉璧予秦國,則害怕得不到城池,不奉璧予秦國,則害怕被其攻打。
就在這個懸疑未定之時,宦官頭目繆賢上前向趙王獻計,表示其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秦國。趙王則問:“何以得知?” 繆賢則表示以往他曾經(jīng)犯罪,欲逃亡燕國,但藺相如阻止他,并問向他曉以利害,最后他亦因為沒有出走燕國,反而得到趙王饒恕的機會。因此他認為藺相如有智有謀,可委重任。
趙王于是召見藺相如,并詢問藺相如應否以和氏璧換取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向趙王分析,秦強趙弱,不可不換。但趙王問如果給予秦王和氏璧,而秦王不給予他城池,可以怎辦。而藺相如則回答說不論怎樣,趙國都要冒風險,寧可秦國理虧,也不可讓趙國理虧。并且表示他愿意攜璧入秦,而且如果秦王反悔,必保證完璧歸趙,趙王于是派他出使秦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107877.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丸泥封關(guān)
下一篇: 帶減腰圍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