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不主故常 (bù zhǔ gù cháng)
簡拼 : bzgc

近義詞 :
反義詞 : 墨守成規(guī)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構 : 動賓式
成語解釋 : 故常:舊的常規(guī)
、習慣。不拘于老的一套。
出處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天運》:“其聲能短能長
,能柔能剛
,變化齊一
,不主故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成語用法 : 動賓式
;作謂語
;形容不墨守成規(guī)
例子 : 而其盤盤之氣,熊熊之光
,瀏漓頓挫
,不主故常
。(清·莫友芝《巢經巢詩鈔序》)
產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蘇軾《凌虛臺記》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國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
,與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終南
;而都邑之麗山者
,莫近于扶風。以至近求最高
,其勢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
。雖非事之所以損益
,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筑也
。
方其未筑也
,太守陳公杖屨逍遙于其下。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
,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
。曰:“是必有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笔构よ徠淝盀榉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其土筑臺,高出于屋之危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
,怳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
。
公曰:“是宜名凌虛
。”以告其從事蘇軾
,而求文以為記
。軾復于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
,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
,方是時
,豈知有凌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
;則臺之復為荒草野田
,皆不可知也。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
、橐泉也
,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
,而其北則隋之仁壽
、唐之九成也。計其一時之盛
,宏杰詭麗
,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于臺而已哉
?然而數(shù)世之后
,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
,無復存者
。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于此臺歟
?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
,而況于人事之得喪
,忽往而忽來者歟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
!蓋世有足恃者
,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既已言于公
,退而為之記
。
?
〔注〕 南山:即下文終南山,在陜西西安市南
,秦嶺的主峰之一
。扶風:宋之鳳翔府,隋
、唐時曾稱扶風郡
。文中是以舊郡名代稱。治所在天興(今陜西鳳翔)
。府屬另有扶風縣
,非本文所指。 從事:漢以后州郡長官自辟僚屬
,多以從事為稱
,至宋廢此名。此亦借用
。
【鑒賞文章】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
,蘇軾二十八歲,正在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今陜西鳳翔)判官任上
。是年
,陳希亮接任鳳翔知府,“于后圃筑凌虛臺以望南山
,屬公為記
,公因以諷之”(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四)。諷之與否
,此段公案容后再議
,且看蘇軾是如何遵囑敷演為記的。
前兩段是題內應有之文字
。首先記敘凌虛臺修建的緣起
。按照情理,知府所居緊鄰終南山
,本當起居飲食都跟山接近
,然陳希亮并未加以充分利用,這于人事
,諸如有礙起居飲食等等
,雖無什么影響,然而
,以事理言之
,近山竟不知觀山,卻總是一種缺憾
。作者指出
,這便是建筑凌虛臺的原因。然后描寫筑臺經過
。凌虛臺尚未修筑時
,陳氏拄杖漫步其下,驚異于山景之奇特:露出在林木上面的山峰
,一座接一座
,就像有人在墻外行走只看見他的發(fā)髻一般,因而悟到:“是必有異”———此中必有奇異可觀的景致
。知府要觀賞山景了
,于是便令工匠破土動工
,建造了這座土臺。臺造得很藝術:僅僅高出屋脊
,使此后臨臺憑眺的游人
,恍恍惚惚,竟至弄不清臺的高度
,還以為是平地上突然長出來的一座山呢
。
以上敘寫緣起、經過兩段“遵命”文字
,似是《凌虛臺記》這篇記敘文的主要內容
,然而細味卻不是。第三段開頭寫道
,知府將此臺命名“凌虛”后
,“求文以為記”,故自此以下
,方是文章主旨之所在
。
這占據篇幅一半有余的最后一段,清人金圣嘆指出:“讀之如有許多層節(jié)
,卻只是‘廢興成毀’二段
,一寫再寫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短煜虏抛颖刈x書》卷八)“廢興成毀”的議論
,確是文章的關鍵。而此議論
,林云銘指出
,則又由知府之命名“凌虛”而來:此臺突起空中無所附麗,如蜃樓
,如彩云
,如飛鳥;蜃樓未有不滅
,彩云未有不散,飛鳥未有不還(《古文析義》卷十五)
。蘇軾詮破知府命名之意
,從而發(fā)揮見解說:“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一句立論,此后便一意反復
,滾滾議論了:就眼前所造凌虛臺
,作者正面議論興成
、廢毀道,過去這里是一片荒草田野
,是霜露遮蓋的地方
,是狐貍毒蛇逃竄藏身的場所;當此時
,哪能知道如今會建造起一座凌虛臺
?———由無臺而至有臺,“興成”也
。然而事物的廢興成毀接連不斷
,滄海桑田,凌虛臺又將變成荒草田野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膳_之成而逆料其必毀,“廢毀”也
。正論既罷
,作者又將與知府登臺眺望到的古代宮殿遺跡,進行開拓援證
,即景演說
,指出,東面秦穆公的祈年宮與橐泉宮
,南面漢武帝的長楊宮和五柞宮
,北面隋朝的仁壽宮亦即由唐改名的九成宮,它們當年的興盛:規(guī)模之宏偉
,形式之奇美
,建筑之堅固不可動搖,難道只是強過凌虛臺百倍嗎
?可謂“興成”矣
!然而幾代之后,卻早已變成種植禾黍的田地與荊棘叢生的荒野了
,想要尋找出它們依稀相似的痕跡
,便連一塊破瓦、斷墻也不存在了
,完全“廢毀”了
。以實例補證了興成、廢毀
。帝王宮殿尚且如此
,又“而況于此臺歟”?筆鋒一轉
,將宕出之筆依舊兜回到臺上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胺蚺_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
,再一折
,自然而毫無痕跡地轉入人事的議論。作者認為
,人事之得失(諸如黜陟
、榮辱、離合
、存亡等等)
,忽往而忽來,無一定之狀
,無一定之理
。由此,有些人想依靠建筑樓臺炫耀于世
,并以之滿足
,那就錯了。議論于此一抑后
,馬上又一揚:“蓋世有足恃者
,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然則“足恃者”究竟指什么
,作者引而不發(fā)
,卻以“既已言于公,退而為之記”兩句一帶
,結束了全文
。這就頗費讀者思索了。其實
,體味他這通“廢興成毀”的議論
,所謂足恃者正隱在不足恃者的后面:從時間久長的“物”,到反復蒼黃的“人事”
,一切都會變成歷史陳跡
,一切都如過眼云煙,亦即一切都是“虛”的———把這些不足恃者都淘盡
,便水落石出了:唯有道德
、功業(yè)、文章(儒家所謂“立德”
、“立功”、“立言”)
,才能歷久不廢
,經久不朽———此方是“奮厲有當世志”(《東坡先生墓志銘》)的作者心目中的“足恃者”
,也是其在另文《墨妙亭記》中所明確指出的:“凡有物必歸于盡,而恃形以為固者
,尤不可長
。雖金石之堅,俄而變壞
。至于功名文章
,其傳世垂后,猶為差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白闶颜摺钡乃枷耄潜疚牡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然而
,本文中論及人事得喪幾句,自明代始
,卻引起了一場前文提及的諷與不諷的公案:有人認為文章有譏刺陳希亮之意
,有人卻以為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白I刺”說者道:“《喜雨亭記》
,全是贊太守;《凌虛臺記》
,全是譏太守”(《三蘇文范》卷十四引楊慎語)
;“太難為太守矣
,一篇罵太守文字”(同上引李贄語);“蘇公往往有此一段曠達處,卻于陳太守少回護”(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五)
,等等,不一而足
。而持異議者則說:“蓋其胸中實有曠觀達識
,故以至理出為高文。若認作一篇譏太守文字
,恐非當日作記本旨”(《古文觀止》卷十一)
;“登高感慨,寫出杰士風氣
,卓老(即李贄
,下文李卓吾同)謂罵,非也”(《蘇長公合作》卷二引陳元植語)
;“李卓吾謂是一篇罵太守文字
。然宋朝無不識字之太守,豈有罵而不知
,知而復用乎
?”(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五)陣勢大致相當
。宋人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五有段記載說:“陳希亮,字公弼
,天資剛正人也
,嘉祐中知鳳翔府。東坡初擢制科
,簽書判官事
,吏呼蘇賢良。公弼怒曰:‘府判官
,何賢良也
。’杖其吏不顧
,或謁入不得見
。……東坡作府齋醮禱祈諸小文
,公弼必涂墨改定
,數(shù)往反。至為公弼作《凌虛臺記》……公弼覽之笑曰:‘吾視蘇明允(軾父)猶子也
,某猶孫子也
。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
,懼夫滿而不勝也
。乃不吾樂邪?’不易一字
,亟命刻之石
。”若邵說可信
,則本文顯然不含譏刺太守之意
,否則,對蘇軾要求如此嚴格的陳公弼
,豈能“不易一字”
?此其一。其次
,如前所述
,廢興成毀之論本是詮解、發(fā)揮其所命名“凌虛”之意
,由物而兼及人事
,由人事之得失論及臺之不足恃、不足夸,順理成章
,不能狹隘地納入譏刺之軌
。再次
,作者彼時正當從政之初
、希冀奮發(fā)有為之時,于就題發(fā)揮
、隨勢生發(fā)之中
,流露出希望多作些有利于人的事業(yè),以垂諸久遠的思想
,是勉人
,亦未始不是自勉。因此
,“譏刺”說難以使人折服
。誠然,一言以蔽之
,本文無非是在發(fā)揮老莊齊得喪的論調
,然而推而廣泛,帶出勉人兼以自勉的結論
,卻又有其不容忽略的積極用意在
。
本文最足稱道之處,首先是敘事
、描寫
、議論的錯雜并用。記
,本是“紀事之文”(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記》引《金石例》語)
,“以善敘事為主”(同上引真德秀語)。蘇軾卻不主故常
,其“記”多以敘述
、描寫、議論間錯并用
,而尤以議論見長
。本文的格局即是首段敘事,次段描寫
,末段議論
。而妙在敘事文字并不純作記敘,卻與議論交織而出
;描寫文字亦非全屬描寫
,其間又雜以敘事成分;大段的議論,則又與臺周景色
、臺址昔日荒涼的描寫
,以及歷史陳跡的敘述,虛虛實實
、水 *** 融地糅和在一起
。如此,便使全文敘事
、寫景議論化
,而議論則又形象化,突破了“記”這種文體的常規(guī)寫法
。
其次
,是其議論文字寫得貌似游離,實連意脈
。以大段議論作為文章主干
,已迥別于一般景物記,而其所發(fā)之論
,又在一步步地宕了開去:先自總體到個別———由總體的物
,論及個別之物的臺;繼又自古及今———由今日之凌虛臺
,追論到古代秦
、漢、隋
、唐的故宮
;復又自物而入人事———由物(臺)之不足恃,推論到人事的得失
,一步遠似一步
,好像游離了知府求記的本旨,實則不然
。他的隨勢生發(fā)
,無一不在緊連“凌虛”的意脈:廢興成毀的物(包括個別的今之臺與古之宮),與忽往忽來的人事之得失
,都“不可知”
、“不足恃”,亦即都是世間凌虛之物
、凌虛之事———由此可見
,他始終在詮釋、在闡發(fā)著此臺命名之意
,緊扣“凌虛”
,有的放矢,由此及彼,往復取勢
,做足了“凌虛”的文章
。最后歸本于“足恃者”,屬借題發(fā)揮
,依舊連著題的意脈
。難怪林云銘要驚嘆其行文之妙:“行文亦有凌虛之概,踴躍奮迅而出
,大奇
!”
文言文李光弼翻譯
1. 《郭子儀初李光弼》文言文翻譯 一、譯文:剛開始郭子儀與李光弼同為安思順的麾下將領時
,二人(關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談
。后來子儀代替思順當上將軍后
,老弼恐怕被誅殺,于是(對子儀)下跪請罪說:“我甘愿一死
,只希望(你)放過我的妻子和兒子
。”子儀走下堂來
,握住他的手說:“如今國家動亂
,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
,我子儀又怎能心懷私怨呢
!”于是一邊流著涕淚一邊(對李光弼)用忠義之道加以勉勵,并立即推薦他為節(jié)度使
,兩人一起攻破亂賊
,沒有絲毫猜忌了。
二
、原文: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郭子儀初與李光弼懼為安思順牙將
,不相能,雖同席不交談
。后子儀代思順為將
,光弼恐見誅,乃跪請曰:“死所甘心
,但乞貸妻子
。”子儀趨堂下
,所握其手曰:“今國亂主辱
,非公不能定,仆豈敢懷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義
,即薦之為節(jié)度使
,遂同破賊,無纖毫猜忌
。
擴展資料
一
、作者簡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
,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
,其父班彪、伯父班嗣
,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
,誦詩賦
,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
,于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
二、人物簡介
1
、郭子儀(697年—781年)
,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陜西渭南市華州區(qū)) 人
。唐朝杰出名將
,政治家、軍事家
。
2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
,契丹族
。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
。
2. 《文言文閱讀李光弼附答案譯文》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題。
李光弼幼持節(jié)行
,善騎射
,能讀班氏《漢書》
。少從戎,嚴毅有大略
,起家左衛(wèi)郎
。
光弼以景城、河間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
,節(jié)度使王承業(yè)政弛謬,侍御史崔眾主兵太原
,每侮狎承業(yè)
,光弼素不平。
及是
,詔眾以兵付光弼
。眾素狂易,見光弼長揖
,不即付兵
,光弼怒,收系之
。
會使者互,拜眾御史中丞
。光弼曰:“眾有罪
,已前系,今但斬侍御史
。
若使者宣詔
,亦斬中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笔拐邇仍t不敢出
,乃斬眾以徇,威震三軍
。
至德二載
,思明、希德率高秀巖
、牛廷價將兵十萬攻光弼
,時銳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滿萬
,眾議培城以守
,光弼曰:“城環(huán)四十里,賊至治之
,徒疲吾人
。 ”乃徹民屋為摞石車
,車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輒數(shù)十人死
,賊傷十二
。
思明為飛摟,障以木幔
,筑土山臨城
,光弼遣穴地頹之。思明宴城下
,倡優(yōu)居臺上靳指天子
,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駭
,徙牙帳遠去
,軍中皆視地后行。又潛溝營地
,將沈其軍
,乃陽約降。
互期
,以甲士守陴
,遣裨校出,若送款者
,思明大悅
。 俄而賊數(shù)千沒于塹,城上鼓噪
,突騎出乘之俘斬萬計
。
思明畏敗,乃去
,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賊,斬首七萬級
,希德委資糧遁走
。
初,賊至
,光弼設公幄城隅以止息
,經府門不顧。困解
,閱三昔乃歸私寢
。
收清夷、橫野等軍
。與九節(jié)度圍安慶緒于相州
,大戰(zhàn)鄴西
,敗之。
光弼與諸將議:“思明勒兵魏州
,欲以怠我
,不如起軍逼之。彼懲嘉山之敗
,不敢輕出
,則慶緒可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觀軍容使魚朝恩固謂不可
。既而思明來援,光弼拒賊
,戰(zhàn)尤力
,殺略大當。
會諸將驚潰
,各引歸
,所在剽掠,獨光弼整眾還太原
。帝貸諸將罪
。
(節(jié)選自引《舊唐書·李光弼傳》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
,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眾素狂易 易:輕視B.乃斬眾以徇 徇:示眾C.乃徹民屋為探石車 徹:修補D.彼懲嘉山之敗 懲:忌憚5.以下各組句子中
,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謀略的一組是(3分)①若使者宣詔,亦斬中丞 ②光弼遣穴地頹之③又潛溝營地
,將沈其軍 ④光弼設公幄城隅以止息⑤不如起軍逼之 ⑥獨光弼整眾還太原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他年幼即能讀史書
,具有良好的品行與節(jié)操
,年輕從軍,擅長騎馬射箭
。
B.他率兵入太原
,侍御史崔眾傲慢無禮,不按朝廷命令馬上交付兵權
,李光弼將其捉拿關押
,并頂住壓力將其斬首。C.太原守衛(wèi)戰(zhàn)
,在敵眾我寡的緊急情況下
,他鎮(zhèn)定自若,力排眾議
,不死守城池
,用靈活的戰(zhàn)術擊敗敵人
,成功解圍。
D.圍攻安慶緒一戰(zhàn)
,眾將不聽從李光弼的建議
,即在敵我殺略大當狀態(tài)下,李光弼尚能整軍還太原
,而其他眾將潰不成軍
,皇帝降罪于眾將。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
“0分)(1)節(jié)度使王承業(yè)政弛謬
,侍御史崔眾主兵太原,每侮狎承業(yè)
,光弼素不平
。 (5分)(2)俄而賊數(shù)千沒于塹,城上鼓噪
,突騎出乘之
,俘斬萬計。
(5分)參考答案:4.C(徹
;拆毀
。“徹”如解釋為“修補”
,則“徹民屋”與“為摞石車”之間無任何關系
,不合情理。
)5.B(①表明李光弼的嚴厲與剛毅
;④表明李光弼身先士卒的作風
;⑥表明李光弼治軍嚴。)6.D(原文說“帝貸諸將罪”
。)
7.見“參考譯文”中畫線處
。(1)大意2分,“弛”
、“每”
、“素”各1分。
(2)大意2分
,“塹”
、“鼓噪”、“乘”各1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靖轿难晕姆g】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節(jié)操和品行,擅長騎馬射箭
,能通讀班固的《漢書》
。
年輕時即從軍
,嚴謹剛毅有大智謀,從左衛(wèi)郎做起
。李光弼率領景城
、河間兵馬五千進入太原。
這之前
,節(jié)度使王承業(yè)政務松弛混亂
;侍御史崔眾主持太原軍務,經常輕慢王承業(yè)
,李光弼向來為此不平
。到這時,皇帝下詔書命令崔眾把軍隊交付李光弼
。
崔眾一貫狂傲看不起他人
,見到李光弼只是長揖而已,沒有馬上交出軍隊
,李光弼很生氣
,將他抓住關押起來。恰好朝廷使者到了
,授予崔眾御史中丞
。
李光弼說:“崔眾有罪,此前已關押
,現(xiàn)在只殺侍御史
。如果使者宣讀皇帝的任命詔書,也要殺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
,”使者收起詔書不敢拿出來
,于是李光弼殺了崔眾示眾,威震全軍
。
至德二年
,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巖
、牛廷蚧帶領十萬軍隊攻打李光弼。 當時
,精銳軍隊全部開赴北方
,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萬人,眾人建議加高城墻來守衛(wèi)
,李光弼說:“城墻周圍四十里
,叛軍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們的兵士和百姓疲頓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