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詞典大全 >> 成語

      屬辭比事

      大道家園 2023-08-07 21:36:55

      拼音 : 屬辭比事 (zhǔ cí bǐ shì)

      簡拼 : zcbs

      近義詞 : 屬詞比事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原指連綴文辭

      ,排比事實
      ,記載歷史
      。后泛稱作文紀(jì)事

      出處 : 《禮記·經(jīng)解》:“屬辭比事

      ,《春秋》教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成語用法 : 作賓語

      、定語
      ;指撰文記事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左傳》敘戰(zhàn)與《春秋》筆削

      、 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

      孔子參考魯史記

      ,作成《春秋》
      。或筆或削
      ,多出于孔子之獨斷與別識
      ,微辭隱義,其實難知
      。因此
      ,及門高弟子夏亦不能贊一辭。于是乎
      ,推求《春秋》之指義
      ,遂成為歷代《春秋》學(xué)之志業(y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睹献印るx婁下》稱孔子作《春秋》
      ,就生成論而言
      ,有其事、其文
      、其義三元素
      。而義,為孔子所“竊取”
      ,指或筆或削
      ,多出于孔子自覺之取舍。

      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謂孔子纂次《春秋》:“約其辭文

      ,去其煩重
      ,以制義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抖Y記·經(jīng)解》亦云:“屬辭比事
      ,《春秋》教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本C要言之
      ,司馬遷謂“約其辭文”,即是《禮記》所云“屬辭”
      ,《孟子》所述“其文”
      。《史記》所謂“去其煩重”
      ,指史事之筆削
      ,相當(dāng)于《孟子》所云“其事”,《禮記》所云“比事”
      。《孟子》《史記》《禮記》所言
      ,彼此可以相通互明
      。若能洞明《春秋》或筆或削之書法,即可以考索言外之“義”
      。排比相近相反之史事
      ,連屬上下前后之辭文,亦可以求得《朱子語類》所謂“都不說破”之《春秋》史義
      。簡言之
      ,破譯孔子《春秋》之微旨隱義,其方法策略有三:一曰筆削
      ;二曰比事
      ;三曰屬辭。而其詮釋視野
      ,則在運用系統(tǒng)思維
      ,作原始要終
      、張本繼末之探究。

      就司馬遷《十二諸侯年表序》所提“義法”而言

      ,筆削
      、比事、屬辭
      ,皆可作為憑借
      ,以求“義”、求“法”
      。清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言公上》云:“載筆之士
      ,有志《春秋》之業(yè),固將惟義之求
      。其事與文
      ,所以借為存義之資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洞呵铩分噶x
      ,既寓存于其事、其文之中
      ,故考察史事如何排比編纂
      ?辭文如何連屬修飾?自《春秋三傳》以下
      ,遂成歷代《春秋》學(xué)者考義、求義之津筏
      。清孔廣森《公羊通義·敘》稱《春秋》重義:“然而辭不屬不明
      ,事不比不章?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毖杏懕仁聦俎o,有助于求義
      、觀義
      ;對于《春秋》之筆削去取
      ,亦可以即器以求道

      《春秋》三傳中,《左傳》以歷史敘事解經(jīng)

      ,《公羊傳》《谷梁傳》以歷史哲學(xué)說經(jīng)。就求義之法而言
      ,章學(xué)誠稱:“其事與文
      ,所以借為存義之資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省蹲髠鳌丰尳?jīng)之功獨高
      。漢桓譚《新論》謂:“《左氏傳》于經(jīng),猶衣之表里
      ,相待而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jīng)》而無《傳》
      ,使圣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引啖助之說
      ,亦稱《左氏》“博采諸家
      ,敘事尤備
      。能令百代之下
      ,頗見本末。因以求意
      ,經(jīng)文可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环Q《左傳》與《春秋》
      ,互為表里
      ;再稱《左傳》敘事見本末
      ,可因以推求《春秋》經(jīng)之指義。啖氏所謂“因以求意(義)”
      ,大抵指《左傳》之歷史敘事、以史傳經(jīng)而言

      《左傳》以歷史敘事方式解釋《春秋》經(jīng)

      ,簡稱以史傳經(jīng)
      ,遂與《公羊》《谷梁》以義解經(jīng)
      ,殊途異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蹲髠鳌放c《春秋》
      ,同為編年史書,有關(guān)之歷史事跡分隔異處
      ,不相聯(lián)貫。統(tǒng)合之道
      ,即在經(jīng)由事之比
      ,辭之屬
      ,而求得《春秋》或筆或削之義
      ,以及褒貶予奪之旨。清章學(xué)誠曾云:

      史之大原本乎《春秋》

      ,《春秋》之義昭乎筆削。筆削之義
      ,不僅事具本末
      ,文成規(guī)矩已也
      。以夫子義則竊取之旨觀之……必有詳人之所略
      ,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
      ,而忽人之所謹(jǐ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笪⒚h潞鲋H
      ,有以獨斷于一心。(《文史通義·答客問上》)

      章學(xué)誠稱筆削之義

      ,體現(xiàn)在兩大方面:其一,事具本末
      ,文成規(guī)矩
      ,此比事屬辭之功
      。其二
      ,夫子竊取之義,微茫杪忽
      。推求《春秋》之義
      ,可借由詳略、異同
      、重輕、忽謹(jǐn)之對比烘托
      ,尋得孔子獨斷于一心之歷史哲學(xué)
      。《春秋》之經(jīng)學(xué)敘事
      ,為中國傳統(tǒng)敘事學(xué)之濫觴,《左傳》之歷史敘事薪傳之
      ,踵事增華
      ,變本加厲
      ,乃成歷史敘事之宗祖與典范
      。《左傳》發(fā)明《春秋》經(jīng)之義
      ,于《經(jīng)》闕《傳》存,最為顯著
      。學(xué)者指出
      ,《經(jīng)》無《傳》有者
      ,或作《經(jīng)》義之旁證
      ,或明《經(jīng)》文之筆削,或詳究不書
      、不言、不稱之故
      ,或稱說《經(jīng)》文之不及與闕漏
      。要之,多可以“筆削”二字概括之
      。《左傳》闡發(fā)《春秋》經(jīng)之微辭隱義
      ,亦以筆削見義為依歸

      一部春秋史

      ,堪稱為諸侯爭霸之歷史
      。其中,晉楚兩大國勢力之消長
      ,尤其攸關(guān)霸業(yè)之興衰,及諸侯于國際之依違關(guān)系
      。春秋五霸
      ,唯齊桓公為盛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諸侯皆歸之
      。桓公既沒
      ,諸侯叛齊即楚
      。楚乘諸夏之衰,蠶食中國
      ,凌虐諸姬。雖宋襄圖霸
      ,然泓之戰(zhàn)功敗垂成
      。若非晉文公崛起于其間
      ,城濮一戰(zhàn)克敵制勝
      ,則天下皆南面事楚矣。晉文創(chuàng)霸
      ,固在城濮之戰(zhàn);從此晉主夏盟
      ,天下翕然宗之
      。迨平公失政,霸業(yè)始漸衰
      ,前后長達(dá)一百余年。

      由此觀之

      ,城濮之戰(zhàn)在春秋史
      、爭霸史,以及晉國霸業(yè)史方面
      ,都極具關(guān)鍵意義
      。更何況,晉楚城濮之戰(zhàn)
      ,為春秋以來規(guī)模最大之一場戰(zhàn)爭
      。因此,《左傳》以十分筆力
      ,慘淡經(jīng)營
      ,“序得聲滿天地,氣撼山河”
      ,不愧為大塊文章
      。今以城濮之戰(zhàn)為例
      ,論述《左傳》敘戰(zhàn)于《春秋》筆削之轉(zhuǎn)化與運用
      ,敘戰(zhàn)之模式、敘事之義法
      ,亦由此可見一斑。

      、 探討《春秋》筆削
      ,要領(lǐng)在“義以為經(jīng),而法緯之”《周禮·春官·宗伯》載內(nèi)史之職責(zé)
      ,為掌理天王有關(guān)爵、祿
      、廢
      、置
      、殺
      、生、予
      、奪之八柄之法,以詔告王治
      。而且
      ,“掌敘事之法,受納訪
      ,以詔王聽治”
      。史官主書主法,以詔王治天下
      ,于是或書或不書,或筆或削
      ,多攸關(guān)王柄王治(參考閻步克《史官主書主法之責(zé)與官僚政治之演生》,《國學(xué)研究》第四卷)

      《孟子·滕文公下》稱:“《春秋》

      ,天子之事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鄙w內(nèi)史掌敘事之法,所以詔王聽治
      。而生殺予奪之權(quán)柄,仍歸天王掌理
      。是以孔子作《春秋》
      ,無異替代天子施行賞罰
      。于是原為贊詔王治之廢
      、置、予
      、奪柄法,轉(zhuǎn)換成史官敘事之予奪書法
      ,再衍化為褒貶勸懲之歷史敘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h書·藝文志·諸子略》稱史官“歷記成敗
      、存亡、禍福
      、古今之道”,一語道出史官主書主法之原委
      。從內(nèi)史“掌王之八柄之法”
      ,至《孟子》稱說《春秋》原本乃“天子之事”,可知筆削褒貶之所由來
      ,以及《左傳》歷史敘事之淵源所自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稱:“《春秋》無達(dá)辭,從變從義

      。”《竹林》篇亦云:“《春秋》無通辭
      ,從變而移
      。……辭不能及
      ,皆在于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鬃幼鳌洞呵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必將指義先存有于心中,然后能施行筆削去取
      。義,既經(jīng)一心之獨斷
      ,于是史事之忽謹(jǐn)
      、詳略
      ,辭文之重輕
      、措置,方有定奪
      ,始有規(guī)準(zhǔn)。故曰從變從義
      、從變而移
      。不但辭文如何連屬
      ,皆在于指義
      ;即史事如何排比,亦“皆在于指”
      。清方苞倡古文義法,由《春秋》書法轉(zhuǎn)化而來(參考張高評《比事屬辭與古文義法》
      ,新文豐出版公司2016年版)
      。方氏倡“義法”說,追本到司馬遷《史記》
      ,更溯源至孔子作《春秋》
      。以為:義法之操作策略,二言可以蔽之
      ,曰“義以為經(jīng)
      ,而法緯之”
      ;法以義起
      ,法隨義變,亦由此可見(方苞《又書貨殖傳后》《史記評語》)
      。換言之,義先法后
      ;先有“義”,而“法”后之
      、隨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幼鳌洞呵铩啡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左丘明著《左傳》
      ,司馬遷成《史記》
      ,要皆不例外。所謂未下筆
      ,先有意;猶文同畫竹
      ,必先成竹于胸中
      。作經(jīng)、撰文
      、修史、藝術(shù)
      ,要無不同

      晉楚城濮之戰(zhàn)

      ,自是左丘明慘淡經(jīng)營
      ,匠心獨運之?dāng)?zhàn)名篇。千軍萬馬
      ,馳騁戰(zhàn)場
      ;生死格斗,存亡所系
      ,禍福所倚
      ,更攸關(guān)華夷形勢之消長
      。身為史家
      ,敘戰(zhàn)將如之何而可?戰(zhàn)爭結(jié)局
      ,晉勝楚敗
      ;晉文創(chuàng)霸
      ,楚焰銷歇,史家將如何著墨
      ,方見精神,方不負(fù)使命
      ,始可以鑒往而知來
      ?凡此
      ,皆攸關(guān)《左傳》敘戰(zhàn)之或筆或削
      ,以及左氏之史觀、歷史哲學(xué)
      。要之,《左傳》之以史傳經(jīng)
      ,敘事傳人
      ,皆緣于資鑒之史觀
      。發(fā)而用之
      ,則為歷史敘事之詳略、重輕
      、異同、忽謹(jǐn)之書法
      。論證如下:

      (一) 《左傳》史觀

      ,聚焦于資鑒,往往側(cè)筆見義

      《左傳》成公十四年“君子曰”

      ,曾提示圣人修《春秋》之五例:“微而顯
      ,志而晦,婉而成章
      ,盡而不污
      ,懲惡而勸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鼻八恼呋蚯P,或直書
      ,示載筆之體;懲惡而勸善
      ,則示載筆之用(錢鐘書《管錐編》)
      。此所謂善惡,泛指成敗
      、存亡、禍福
      、榮辱
      、是非
      、得失、毀譽等等
      ,包含一切正能量與負(fù)能量之歷史裁判
      。勸勉及懲戒
      ,即是歷史資鑒之作用與功能
      。回顧過往
      ,瞻望將來,歷史重演既有其可能
      ,于是“往事不忘
      ,后事之師”,遂為資鑒之信條(參考陳登原《歷史之重演》)
      。嫻熟前言往行,觀其成
      、其福
      ,固值得見賢思齊;茍知其敗
      、其禍
      ,亦足以戒慎恐懼,思患預(yù)防
      。故資鑒勸懲之教化
      ,為史官之天職,史書之使命

      城濮之戰(zhàn)開戰(zhàn)之前

      ,客觀形勢頗不利于晉國。四年前
      ,公子重耳結(jié)束十九年流亡生涯
      ,甫返國即位為晉君
      。晉國歷經(jīng)二十年之內(nèi)亂
      ,元氣大傷,尚未恢復(fù)
      。晉國在此之前,理亂之不暇
      ,未有參加國際戰(zhàn)爭之實際經(jīng)驗
      。更何況晉文公已近花甲之年,企圖稱霸諸侯
      ,雖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不免有日暮途遠(yuǎn)之顧慮
      。何況爭霸之對手,為南方之強楚國
      ,能不惶恐?楚歷武王
      、文王
      、成王以來
      ,日以強大
      ,論者以為“入春秋以來,滅國之多,無過于楚
      ;而滅國之易,亦無過于楚”(清馬骕《左傳事緯》卷二《楚滅諸小國》)
      。楚于是幅員漸廣
      ,甲兵日盛
      ,其威逼中原之態(tài)勢
      ,業(yè)已形成。城濮之戰(zhàn)若非晉文告捷
      ,中原華夏或許南面事楚矣
      。戰(zhàn)前之較短量長如此
      ,哪知戰(zhàn)爭結(jié)果出乎意料之外
      ,居然晉勝楚敗。晉何以勝
      ?楚何故敗
      ?成敗
      、存亡之理為何
      ?禍福
      、得失之道何在?提示其中所以然之故
      ,作為天下后世之資鑒
      ,乃《左傳》歷史敘事之重要使命
      。《左氏》敘戰(zhàn)之發(fā)想與取義
      ,大抵如是。取義既定
      ,然后或筆或削
      ,“義以為經(jīng)”,其事其文(法)緯之
      ,歷史敘事乃告完成。

      晉楚兩大國,為城濮之戰(zhàn)交戰(zhàn)之主體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蹲髠鳌分畾v史敘事
      ,于其事
      、其文,多不采等量齊觀方式
      ,但傳承《春秋》筆削見義之書法,側(cè)筆敘事晉國一邊
      ,敘楚國事跡只用帶敘
      、略敘
      。綜觀晉楚城濮之戰(zhàn)
      ,決定成敗勝負(fù)之關(guān)鍵因素
      ,以兵法謀略為上
      ,故《左傳》敘城濮之戰(zhàn)
      ,筆之書之,不憚其煩詳說之
      。《春秋繁露·祭義》:“書之重
      ,辭之復(fù)
      ,嗚呼!不可不察也
      ,其中必有大美惡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背清е畱?zhàn)
      ,聚焦于資鑒
      ,不憚其煩載記晉軍之兵法謀略
      ,詳略重輕之際,自有筆削見義之資鑒精神在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蹲笫稀芬允穫鹘?jīng),薪傳《春秋》書法而光大之
      ,即此是也(《春秋》筆削
      ,參考張高評《筆削顯義與胡安國〈春秋〉學(xué)》,《新宋學(xué)》第五輯)

      綜考城濮之戰(zhàn),《左傳》敘寫晉軍之兵法謀略

      ,筆者曾撰文闡發(fā)其微
      ,如為何而戰(zhàn)
      ?明列指標(biāo)
      ;如何而戰(zhàn),攻其必救
      。假道于衛(wèi),稱舍于墓
      ;設(shè)計用謀
      ,攻心為上。買空賣空
      ,支配在我;因勢利導(dǎo)
      ,請君入甕
      。復(fù)衛(wèi)封曹
      ,三施三怨
      ;私許復(fù)封,偷天換日
      。楚惠未報,我曲楚直
      ;退避三舍
      ,轉(zhuǎn)曲為直
      。蒙馬虎皮,出其不意
      ;設(shè)施曳柴
      ,多方誤敵等等(張高評《〈左傳〉敘戰(zhàn)征存兵法謀略》,《古典文學(xué)知識》2018年第3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秾O子兵法·謀攻》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城濮之戰(zhàn)晉之勝楚
      ,切合《孫子兵法》“上兵伐謀”所云。故《左氏》提供成敗之歷史資鑒如是
      ,因筆削而見詳略重輕之書法,亦由此衍生

      (二) 詳略重輕見筆削

      ,比次史事顯指義

      屬辭比事,堪稱《春秋》之生成論

      ,學(xué)者以意逆志讀之解之,即成《春秋》之閱讀論
      、詮釋學(xué)
      。清姜炳璋《讀左補義》釋之云:“屬辭者
      ,聚合其上文下文之辭
      。比事者,連比其相類相反之事
      。”晚清鐘文烝《春秋谷梁經(jīng)傳補注·論經(jīng)》則以為:“《春秋》之義
      ,是是非非
      ,皆于其屬合、比次
      、異同、詳略之間見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睂俸稀⒈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指辭之屬
      ,事之比而言。就比事而言
      ,比
      ,指排比
      、編比
      、比次史事。凡史事之相近似
      、相關(guān)合者,為類比
      ;相反
      、相對、相乖違者
      ,為對比。就歷史敘事而言
      ,即是類敘與對敘
      。無論對敘或類敘
      ,要皆緣于指義而發(fā)
      。在史料取舍過程中,大抵以義為指歸
      ,來進(jìn)行篩選抉擇
      。因此
      ,自有詳略重輕之取舍分際
      ,于是與《春秋》筆削見義之書法同功。

      《左傳》敘城濮之戰(zhàn)

      ,多以比事顯義,見歷史敘事之義法
      。敘次晉楚
      ,或作對敘
      ,或作類敘
      。敘戰(zhàn)而用對敘,則彼此相形
      ,而得失見
      ;前后相絜
      ,而是非昭
      。如僖公二十七年
      ,敘將戰(zhàn)之前,楚子將圍宋
      ,令尹子文
      、子玉先后治兵,一寬松
      ,一嚴(yán)峻,已烘托出新任令尹治軍之風(fēng)格來
      。且蔿賈斷言子玉:“剛而無禮
      ,不可以治民!”開篇敘楚事如此
      ,即與晉軍相對。晉軍為救宋圍
      ,亦蒐于被盧
      ,作三軍,謀元帥
      。然三軍將佐,溫和禮讓
      ,領(lǐng)導(dǎo)人之氣度
      ,自與子玉有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蹲髠鳌吩敂⒃獛涏S縠之說禮樂而敦詩書,又詳敘晉侯教其民以義
      、信
      、禮
      ,亦與子玉之“剛而無禮”相反相對
      。《左傳》說楚
      ,以言敘凸顯子玉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敘晉
      ,則宣稱:“一戰(zhàn)而霸
      ,文之教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睉?zhàn)前之?dāng)⑹拢瑫x楚對敘已如此

      晉侯伐曹、假道于衛(wèi)

      ;圍曹
      ,因其兇而攻之;多以精于兵謀類敘
      ,以連屬篇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八稳烁婕薄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則又比物聯(lián)類,以及晉侯
      、先軫之答問。答問之際
      ,已促成齊秦之參戰(zhàn)
      ,亦展示晉國君臣之諸般兵法謀略,見勝戰(zhàn)良非僥幸
      。讀者方見晉文公君臣同心協(xié)力,排難解危
      ,《左傳》忽敘楚成王使子玉去宋
      ,下達(dá)“無從晉師”之命令
      。子玉不但不受令
      ,反而“使伯棼請戰(zhàn)”?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姑⒆杂弥劣谌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已觸犯為將之忌諱
      ,埋下戰(zhàn)敗之禍因(參張高評《左傳之武略·左傳論為將之忌》)。前后敘晉敘楚君臣關(guān)系如此,即是以對敘顯義
      。子玉公開提出“復(fù)衛(wèi)封曹”之條件,不可謂不精明
      ,然子犯先軫之論辯
      ,將之轉(zhuǎn)換為“私許復(fù)曹衛(wèi)”
      ,無異入室操戈
      ,將計就計
      ,以其人之道還諸其人之身
      ,于是化危機為轉(zhuǎn)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蹲髠鳌窋x楚兵謀之攻防,亦用對敘:晉報楚惠
      ,實踐退避三舍諾言,不料“楚眾欲止
      ,子玉不可”
      。于是,晉軍之劣勢變?yōu)閮?yōu)勢
      。子玉之“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
      ,由《左傳》之對敘
      ,昭然若揭。戰(zhàn)場之一切變數(shù)
      ,晉軍多能掌控;危機困境
      ,亦多長于化解與突破
      。如此用兵作戰(zhàn),安能不勝

      晉文公對楚作戰(zhàn),基于前文所述之外在因素

      ,一直缺乏勝利之把握
      。故晉楚于城濮對陣
      ,《左傳》敘其擔(dān)憂
      、猶豫
      、恐懼、害怕
      ,一則曰晉侯患之,再則曰公疑焉
      ,三則敘其憂思成惡夢
      ,四則曰是以懼
      ,皆是類敘見義
      ,形象歷歷。晉君如此
      ,猶能克敵致果者,關(guān)鍵不在明君
      ,而是晉有賢臣
      ,如先軫、狐偃
      、趙衰、郤縠
      、欒知
      、胥臣、狐毛之屬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所謂“得人”,所謂“有三士
      ,足以上人”
      。由此言之,晉文公于《左傳》中之形象
      ,所謂因人成事者歟?無怪乎吳闿生《左傳微》引諸家說
      ,以為戰(zhàn)前之重信義
      ,皆臨時措辦,所謂假仁假義
      ;敘晉侯患之、公疑焉、是以懼云云
      ,是寫晉侯之狐疑虛怯
      ;入曹而亟報私惠
      ,是寫其器量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怀清е畱?zhàn)
      ,只是僥幸成功而已(吳闿生《左傳微》卷三《晉文之霸》)。清韓菼《左傳句解》亦批評晉文公:“納王示義
      ,似矣
      ;而河陽之狩,請隧之舉
      ,大義安在
      ?伐原示信
      ,似矣,而宛春怒楚
      ,曳柴敗荊,大信安在
      ?大蒐示禮
      ,似矣,而降服請囚
      ,將殯有聲,大禮安在
      ?”此發(fā)揮系統(tǒng)思維
      ,就《左傳》全書所敘晉文事跡,進(jìn)行大屬辭比事
      ,而突出“譎而不正”之晉文公形象,足與《論語》孔子所云相發(fā)明
      。果如上述所云
      ,城濮之戰(zhàn)敘事,晉國君臣行事之相反相襯
      ,楚成王與令尹子玉君臣亦二三其德,要皆因?qū)⒍@義者。

      就城濮之戰(zhàn)大勢言之

      ,晉勝而楚敗
      。此就對比敘事
      ,可以明其所以然
      。至于晉何以勝?楚何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縿t類比敘事
      ,足以見其大凡
      。林紓《左傳擷華》稱:“城濮之戰(zhàn),(晉)君臣輯睦
      ,上下成謀,故勝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本汀蹲髠鳌窋?zhàn)原始要終,張本繼末觀之
      ,晉國所以致勝,在于君臣上下輯睦與成謀
      ,此則最富于經(jīng)世資鑒之價值
      。反之,楚之所以戰(zhàn)敗
      ,君臣矛盾,離心離德
      ;子玉身為令尹
      ,卻抗命、輕敵
      、躁進(jìn)、自用
      ,亦足作殷鑒與誡惕
      。若就局部類敘言之
      ,《尚書》《國語》《戰(zhàn)國策》《史記》敘戰(zhàn)
      ,從來未有敘其如何戰(zhàn)
      、如何戰(zhàn)者。城濮之戰(zhàn)
      ,分?jǐn)x軍于楚右?guī)煛⒆髱熤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奇正相生
      ,不滿百字
      ,寫盡戰(zhàn)事
      。或以正兵
      ,或以奇兵
      ;或以奇為正
      ,或以正為奇(韓席籌《左傳分國集注》)
      。要之,皆是凸顯兵法謀略之克敵制勝
      ,所謂上兵伐謀。類敘前后四番之攻防兵謀
      ,而千軍萬馬奔騰之氣勢
      ,躍然紙上。歷史敘事之存實傳真
      ,千載之下讀之
      ,猶如見如聞
      。“上兵伐謀”
      ,真堪作歷史之資鑒

      比事顯義

      ,作為歷史敘事之重要手法
      ,有對敘與類敘二端。類敘
      ,以連屬零散、比物聯(lián)類為其功能
      ,有助于人物形象之塑造
      。對比敘事
      ,以相反相對
      ,映襯烘托為其要領(lǐng)
      。以反差沖突碰撞出意味,因?qū)Ρ纫r托
      ,而回互激射,而意象浮現(xiàn)
      ,指趣凸顯
      。清方苞著《左傳義法舉要》
      ,于城濮之戰(zhàn)敘事之兩兩相對
      ,有極詳盡之列舉
      。且以為:兩兩相對之?dāng)⑹路ǎ梢杂腥笞饔茫浩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可以改善文章之散漫無檢局;其二
      ,有助于通篇大義之貫穿
      ;其三,有功于抒軸而成章
      。方苞所稱敘事文之兩兩相對,即指對比敘事而言

      (作者單位:香港樹仁大學(xué)中文系)

      廣西蔣氏的輩分中吉字輩大還是盛字輩大

      一、蔣介石輩字:祁斯肇周國

      ,孝友得成章
      。秀明啟賢達(dá)
      ,奕世慶吉昌。
      、湖南安化蔣氏族譜派語
      舊派:榮如永宗然彥孟
      ,金朝加益顯忠誠
      ,克立奇功修學(xué)業(yè),英賢世守圣明君

      新派:恭維先澤本隆昌,次序敦和肇錫長
      ,鉅望漢中經(jīng)鼎盛
      ,鴻勛楚宇燦云章,詩書力業(yè)登科甲
      ,孝友承家選俊良,蔚起人才昭善述
      ,魁名輝映冀聯(lián)芳

      、湖南邵南蔣氏族譜字派:千萬才必仲
      ,天大惟馨晉,藻干舒民澤
      ,迪思淑爾類
      ,仁義禮智信
      ,宏貽偑永懷
      ,譽履慶方開。
      、湖南長沙蔣氏派語
      通譜公派:恭維先澤本隆昌,世序敦和(親)肇錫長
      ,鉅望漢中經(jīng)鼎盛
      ,鴻動楚宇燦云章,詩書力業(yè)登科甲
      ,孝友承家選俊良
      ,蔚起人才昭善述
      ,魁名輝映冀聯(lián)芳。
      光甫公老派:國忠成原志祥乾
      ,道德清廉慶壽全
      ,寧湘楚里英明廣,斗柄文衡祖振嚴(yán)

      乾隆庚戌六修譜舊派:寧湘開澤遠(yuǎn)
      ,作述在賢良
      ,孝友芳名久,光先紹漢長

      、江蘇京江蔣氏宗譜字派:吉士增宗德榮名壽國華。
      、浙江暨陽七里上馬石蔣氏宗譜派語:百千萬壽崗陵視孝悌仕浩劉云慶尚彬珙琦景美吉振大綱仁良增富肯雅秀傷冠裳

      二年分第字母:尚清遷繁幅綬館享榮華富貴貽謀燕駑克禺慶后。
      七年分第字母:仕亞還德建賢宗正詳文章科第顯名揚
      ,英才群勷洪恩寵永遠(yuǎn)乾遠(yuǎn)乾坤世業(yè)長

      七、浙江蘭風(fēng)蔣氏宗譜派語:溫柔敦厚
      ,疏通知遠(yuǎn)
      ,廣博易良
      ,絜靜精微
      ,恭儉莊敬,屬辭比事

      、廣西富川蔣氏宗譜派語:湘桂姬周裔
      ,齊聯(lián)團結(jié)歡
      ,英才期蔚起,敏學(xué)紹書香

      、東北蔣氏宗譜派語:入守有云廷 世天國興基 立本希再其 曰乃培治克 景如永斯維

      、浙江省天臺蔣氏譜派語:忠良其亨 朝廷萬永士子仁昌

      十一
      、四川蔣氏譜派語:四十字諱: 應(yīng)世正大一,尚仕建才能
      ,朝廷宗有慶,萬國啟昌明
      , 先開榮華際
      ,仁義禮智信,道德安邦本
      ,永在富貴春。四十字號 懷宇臺卿生
      ,成章美玉清
      ,梅林因時盛
      ,俊杰喜高升, 學(xué)儒鵬程遠(yuǎn)
      ,書聲起鳳鳴,發(fā)達(dá)通云漢
      ,桂蘭耀輝騰


      十二、重慶蔣氏譜派語:高千惟子夢 繼福永興萬
      仁義禮智信 加增福貴全(榮)
      周昌傳厚德 和順錫長年
      大汗中多秀 貽謀又楚賢
      期思啟祖國 新化發(fā)嗣元
      樂安承先緒 典裔守良田

      十三
      、四川冕寧縣蔣氏譜派語:鶴啟可嗣國、廷登德肇元
      、祥忠茂必昌
      、榮華天開遠(yuǎn)
      、萬年傳丹桂
      、東魯繼為先、耕學(xué)承光澤
      、經(jīng)武映長川

      《梁書》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裴子野 顧協(xié) 徐

      裴子野

      ,字幾原
      ,河?xùn)|聞喜人
      ,晉太子左率康八世孫。兄黎
      ,弟楷、綽
      ,并有盛名
      ,所謂"四裴"也。曾祖松之
      ,宋太中大夫。祖骃
      ,南中郎外兵參軍
      。父昭明,通直散騎常侍
      。子野生而偏孤
      ,為祖母所養(yǎng)
      ,年九歲
      ,祖母亡,泣血哀慟
      ,家人異之。少好學(xué)
      ,善屬文
      。起家齊武陵王國左常侍,右軍江夏王參軍
      ,遭父憂去職。居喪盡禮
      ,每之墓所
      ,哭泣處草為之枯,有白兔馴擾其側(cè)
      。天監(jiān)初,尚書仆射范云嘉其行
      ,將表奏之
      ,會云卒,不果
      。樂安任昉有盛名,為后進(jìn)所慕
      ,游其門者
      ,昉必相薦達(dá)。子野于昉為從中表
      ,獨不至
      ,昉亦恨焉
      。久之
      ,除右軍安成王參軍,俄遷兼廷尉正
      。時三官通署獄牒,子野嘗不在
      ,同僚輒署其名
      ,奏有不允,子野從坐免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騽裱灾T有司,可得無咎
      。子野笑而答曰:"雖慚柳季之道
      ,豈因訟以受服。"自此免黜久之
      ,終無恨意。

      二年
      ,吳平侯蕭景為南兗州刺史
      ,引為冠軍錄事,府遷職解
      。時中書范縝與子野未遇,聞其行業(yè)而善焉
      。會遷國子博士
      ,乃上表讓之曰:"伏見前冠軍府錄事參軍河?xùn)|裴子野,年四十
      ,字幾原,幼稟至人之行
      ,長厲國士之風(fēng)
      。居喪有禮,毀瘠幾滅
      ,免憂之外
      ,蔬水不進(jìn)。棲遲下位
      ,身賤名微
      ,而性不憛憛,情無汲汲
      ,是以有識嗟推
      ,州閭嘆服。且家傳素業(yè)
      ,世習(xí)儒史
      ,苑囿經(jīng)籍,游息文藝
      。著《宋略》二十卷,彌綸首尾,勒成一代
      ,屬辭比事
      ,有足觀者。且章句洽悉,訓(xùn)故可傳
      。脫置之膠庠
      ,以弘獎后進(jìn),庶一夔之辯可尋
      ,三豕之疑無謬矣。伏惟皇家淳耀
      ,多士盈庭
      ,官人邁乎有媯,棫樸越于姬氏
      ,茍片善宜錄
      ,無論厚薄
      ,一介可求
      ,不由等級。臣?xì)v觀古今人君
      ,欽賢好善,未有圣朝孜孜若是之至也
      。敢緣斯義
      ,輕陳愚瞽,乞以臣斯忝
      ,回授子野。如此
      ,則賢否之宜
      ,各全其所,訊之物議
      ,誰曰不允
      。臣與子野雖未嘗銜杯
      ,訪之邑里
      ,差非虛謬,不勝慺慺微見,冒昧陳聞
      。伏愿陛下哀憐悾款
      ,鑒其愚實
      ,干犯之愆,乞垂赦宥
      。"有司以資歷非次,弗為通
      。尋除尚書比部郎
      ,仁威記室參軍。出為諸暨令
      ,在縣不行鞭罰
      ,民有爭者
      ,示之以理
      ,百姓稱悅,合境無訟


      初,子野曾祖松之
      ,宋元嘉中受詔續(xù)修何承天《宋史》
      ,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繼成先業(yè)
      。及齊永明末
      ,沈約所撰《宋書》既行
      ,子野更刪撰為《宋略》二十卷
      。其敘事評論多善,約見而嘆曰:"吾弗逮也
      。"蘭陵蕭琛、北地傅昭
      、汝南周舍咸稱重之
      。至是,吏部尚書徐勉言之于高祖
      ,以為著作郎
      ,掌國史及起居注。頃之
      ,兼中書通事舍人
      ,尋除通直正員郎,著作
      、舍人如故。又敕掌中書詔誥
      。是時西北徼外有白題及滑國
      ,遣使由岷山道入貢。此二國歷代弗賓
      ,莫知所出
      。子野曰:"漢潁陰侯斬胡白題將一人
      。服虔《注》云:'白題,胡名也
      。'又漢定遠(yuǎn)侯擊虜
      ,八滑從之
      ,此其后乎
      。"時人服其博識。敕仍使撰《方國使圖》
      ,廣述懷來之盛
      ,自要服至于海表
      ,凡二十國


      子野與沛國劉顯、南陽劉之遴
      、陳郡殷蕓
      、陳留阮孝緒
      、吳郡顧協(xié)
      、京兆韋棱,皆博極群書
      ,深相賞好
      ,顯尤推重之
      。時吳平侯蕭勱
      、范陽張纘
      ,每討論墳籍,咸折中于子野焉
      。普通七年,王師北伐
      ,敕子野為喻魏文
      ,受詔立成,高祖以其事體大
      ,召尚書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
      、鴻臚卿劉之遴
      、中書侍郎朱異,集壽光殿以觀之
      ,時并嘆服。高祖目子野而言曰:"其形雖弱
      ,其文甚壯
      。"俄又敕為書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
      ,子野謂可待旦方奏,未之為也
      。及五鼓
      ,敕催令開齋速上,子野徐起操筆
      ,昧爽便就。既奏
      ,高祖深嘉焉
      。自是凡諸符檄,皆令草創(chuàng)
      。子野為文典而速
      ,不尚麗靡之詞
      。其制作多法古
      ,與今文體異,當(dāng)時或有詆訶者
      ,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或問其為文速者
      ,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
      ,我獨成于心,雖有見否之異
      ,其于刊改一也。"

      俄遷中書侍郎
      ,余如故
      。大通元年,轉(zhuǎn)鴻臚卿
      ,尋領(lǐng)步兵校尉。子野在禁省十余年
      ,靜默自守
      ,未嘗有所請謁,外家及中表貧乏
      ,所得俸悉分給之。無宅
      ,借官地二畝,起茅屋數(shù)間
      。妻子恒苦饑寒
      ,唯以教誨為本,子侄祗畏
      ,若奉嚴(yán)君。末年深信釋氏
      ,持其教戒
      ,終身飯麥?zhǔn)呈摺V写笸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卒官,年六十二?br>
      先是子野自克死期
      ,不過庚戌歲
      。是年自省移病,謂同官劉之亨曰:"吾其逝矣
      。"遺命儉約
      ,務(wù)在節(jié)制。高祖悼惜
      ,為之流涕
      。詔曰:"鴻臚卿、領(lǐng)步兵校尉
      、知著作郎、兼中書通事舍人裴子野
      ,文史足用
      ,廉白自居,劬勞通事
      ,多歷年所。奄致喪逝
      ,惻愴空懷
      。可贈散騎常侍
      ,賻錢五萬
      ,布五十匹
      ,即日舉哀
      。謚曰貞子。"

      子野少時
      ,《集注喪服》、《續(xù)裴氏家傳》各二卷
      ,抄合后漢事四十余卷
      ,又敕撰《眾僧傳》二十卷,《百官九品》二卷
      ,《附益謚法》一卷,《方國使圖》一卷
      ,文集二十卷
      ,并行于世。又欲撰《齊梁春秋》
      ,始草創(chuàng),未就而卒
      。子謇
      ,官至通直郎


      顧協(xié),字正禮
      ,吳郡吳人也。晉司空和七世孫
      。協(xié)幼孤
      ,隨母養(yǎng)于外氏。外從祖宋右光祿張永嘗攜內(nèi)外孫侄游虎丘山
      ,協(xié)年數(shù)歲
      ,永撫之曰:"兒欲何戲?"協(xié)對曰:"兒正欲枕石漱流
      。"永嘆息曰:"顧氏興于此子
      。"既長,好學(xué)
      ,以精力稱
      。外氏諸張多賢達(dá)有識鑒
      ,從內(nèi)弟率尤推重焉


      起家揚州議曹從事史,兼太學(xué)博士。舉秀才
      ,尚書令沈約覽其策而嘆曰:"江左以來
      ,未有此作。"遷安成王國左常侍
      ,兼廷尉正
      。太尉臨川王聞其名,召掌書記
      ,仍侍西豐侯正德讀。正德為巴西
      、梓潼郡
      ,協(xié)除所部安都令。未至縣
      ,遭母憂
      。服闋,出補西陽郡丞
      。還除北中郎行參軍
      ,復(fù)兼廷尉正。久之
      ,出為廬陵郡丞,未拜
      。會西豐侯正德為吳郡
      ,除中軍參軍,領(lǐng)郡五官
      ,遷輕車湘東王參軍事,兼記室
      。普通六年
      ,正德受詔北討,引為府錄事參軍
      ,掌書記


      軍還
      ,會有詔舉士
      ,湘東王表薦協(xié)曰:"臣聞貢玉之士,歸之潤山;論珠之人
      ,出于枯岸
      。是以芻蕘之言
      ,擇于廊廟者也
      。臣府兼記室參軍吳郡顧協(xié),行稱鄉(xiāng)閭
      ,學(xué)兼文武,服膺道素
      ,雅量邃遠(yuǎn)
      ,安貧守靜,奉公抗直
      ,傍闕知己
      ,志不自營,年方六十
      ,室無妻子
      。臣欲言于官人,申其屈滯
      ,協(xié)必苦執(zhí)貞退,立志難奪
      ,可謂東南之遺寶矣
      。伏惟陛下未明求衣,思賢如渴
      ,爰發(fā)明詔
      ,各舉所知
      。臣識非許
      、郭,雖無知人之鑒
      ,若守固無言
      ,懼貽蔽賢之咎
      。昔孔愉表韓績之才
      ,庾亮薦翟湯之德,臣雖未齒二臣
      ,協(xié)實無慚兩士
      。"即召拜通直散騎侍郎
      ,兼中書通事舍人
      。累遷步兵校尉,守鴻臚卿
      ,員外散騎常侍
      ,卿
      、舍人并如故。大同八年
      ,卒
      ,時年七十三。高祖悼惜之
      ,手詔曰:"員外散騎常侍、鴻臚卿、兼中書通事舍人顧協(xié)
      ,廉潔自居
      ,白首不衰,久在省闥
      ,內(nèi)外稱善。奄然殞喪
      ,惻怛之懷
      ,不能已已。傍無近親
      ,彌足哀者
      。大殮既畢
      ,即送其喪柩還鄉(xiāng)
      ,并營冢槨,并皆資給
      ,悉使周辦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少浬ⅡT常侍
      ,令便舉哀。謚曰溫子
      。"

      協(xié)少清介有志操
      。初為廷尉正
      ,冬服單薄
      ,寺卿蔡法度謂人曰:"我愿解身上襦與顧郎,恐顧郎難衣食者
      。"竟不敢以遺之
      。及為舍人
      ,同官者皆潤屋
      ,協(xié)在省十六載,器服飲食
      ,不改于常
      。有門生始來事協(xié)
      ,知其廉潔
      ,不敢厚餉,止送錢二千,協(xié)發(fā)怒
      ,杖二十,因此事者絕于饋遺
      。自丁艱憂
      ,遂終身布衣蔬食。少時將娉舅息女
      ,未成婚而協(xié)母亡
      ,免喪后不復(fù)娶
      。至六十余
      ,此女猶未他適,協(xié)義而迎之
      。晚雖判合
      ,卒無胤嗣


      協(xié)博極群書
      ,于文字及禽獸草木尤稱精詳。撰《異姓苑》五卷
      ,《瑣語》十卷
      ,并行于世


      徐摛
      ,字士秀,東海郯人也
      。祖憑道
      ,宋海陵太守
      。父超之
      ,天監(jiān)初仕至員外散騎常侍。摛幼而好學(xué)
      ,及長
      ,遍覽經(jīng)史
      。屬文好為新變
      ,不拘舊體。起家太學(xué)博士
      ,遷左衛(wèi)司馬。會晉安王綱出戍石頭
      ,高祖謂周舍曰:"為我求一人
      ,文學(xué)俱長兼有行者,欲令與晉安游處
      。"舍曰:"臣外弟徐摛
      ,形質(zhì)陋小
      ,若不勝衣
      ,而堪此選。"高祖曰:"必有仲宣之才
      ,亦不簡其容貌
      。"以摛為侍讀。后王出鎮(zhèn)江州
      ,仍補云麾府記室參軍,又轉(zhuǎn)平西府中記室
      。王移鎮(zhèn)京口
      ,復(fù)隨府轉(zhuǎn)為安北中錄事參軍,帶郯令
      ,以母憂去職。王為丹陽尹
      ,起摛為秣陵令
      。普通四年,王出鎮(zhèn)襄陽
      ,摛固求隨府西上,遷晉安王諮議參軍
      。大通初
      ,王總?cè)直狈ィ該ぜ鎸幮U府長史
      ,參贊戎政,教命軍書
      ,多自摛出
      。王入為皇太子,轉(zhuǎn)家令
      ,兼掌管記
      ,尋帶領(lǐng)直。

      摛文體既別
      ,春坊盡學(xué)之
      ,"宮體"之號,自斯而起
      。高祖聞之怒
      ,召摛加讓
      ,及見
      ,應(yīng)對明敏,辭義可觀
      ,高祖意釋
      。因問《五經(jīng)》大義
      ,次問歷代史及百家雜說
      ,末論釋教。摛商較縱橫
      ,應(yīng)答如響
      ,高祖甚加嘆異
      ,更被親狎
      ,寵遇日隆。領(lǐng)軍朱異不說
      ,謂所親曰:"徐叟出入兩宮
      ,漸來逼我
      ,須早為之所
      。"遂承間白高祖曰:"摛年老,又愛泉石
      ,意在一郡
      ,以自怡養(yǎng)。"高祖謂摛欲之
      ,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經(jīng)為之
      ,卿為我臥治此郡
      。"中大通三年,遂出為新安太守
      。至郡
      ,為治清靜,教民禮義
      ,勸課農(nóng)桑
      ,期月之中,風(fēng)俗便改
      。秩滿
      ,還為中庶子
      ,加戎昭將軍。

      是時臨城公納夫人王氏
      ,即太宗妃之侄女也
      。晉宋已來
      ,初婚三日
      ,婦見舅姑,眾賓皆列觀
      ,引《春秋》義云"丁丑
      ,夫人姜氏至
      。戊寅
      ,公使大夫宗婦覿用幣"。戊寅
      ,丁丑之明日
      ,故禮官據(jù)此,皆云宜依舊貫
      。太宗以問摛,摛曰:"《儀禮》云'質(zhì)明贊見婦于舅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峨s記》又云'婦見舅姑,兄弟姊妹皆立于堂下'
      。政言婦是外宗,未審嫻令
      ,所以停坐三朝
      ,觀其七德。舅延外客
      ,姑率內(nèi)賓
      ,堂下之儀
      ,以備盛禮。近代婦于舅姑
      ,本有戚屬
      ,不相瞻看。夫人乃妃侄女
      ,有異他姻
      ,覿見之儀,謂應(yīng)可略
      。"太宗從其議
      。除太子左衛(wèi)率。

      太清三年
      ,侯景攻陷臺城
      ,時太宗居永福省
      ,賊眾奔入
      ,舉兵上殿,侍衛(wèi)奔散
      ,莫有存者
      。摛獨嶷然侍立不動
      ,徐謂景曰:"侯公當(dāng)以禮見
      ,何得如此。"兇威遂折
      。侯景乃拜
      ,由是常憚?chuàng)ぁL谒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進(jìn)授左衛(wèi)將軍,固辭不拜
      。太宗后被幽閉
      ,摛不獲朝謁,因感氣疾而卒
      ,年七十八。長子陵
      ,最知名


      鮑泉,字潤岳
      ,東海人也
      。父機,湘東王諮議參軍
      。泉博涉史傳
      ,兼有文筆。少事元帝
      ,早見擢任
      。及元帝承制
      ,累遷至信州刺史
      。太清三年,元帝命泉征河?xùn)|王譽于湘州
      ,泉至長沙,作連城以逼之
      ,譽率眾攻泉,泉據(jù)柵堅守
      ,譽不能克
      。泉因其弊出擊之,譽大敗
      ,盡俘其眾
      ,遂圍其城
      ,久未能拔
      。世祖乃數(shù)泉罪,遣平南將軍王僧辯代泉為都督
      。僧辯至
      ,泉愕然
      ,顧左右曰:"得王竟陵助我經(jīng)略
      ,賊不足平矣。"僧辯既入
      ,乃背泉而坐
      ,曰:"鮑郎有罪
      ,令旨使我鎖卿
      ,卿勿以故意見期。"因出令示泉
      ,鎖之床下
      。泉曰:"稽緩?fù)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甘罪是分
      ,但恐后人更思鮑泉之憒憒耳
      。"乃為啟謝淹遲之罪。世祖尋復(fù)其任
      ,令與僧辯等率舟師東逼邵陵王于郢州


      郢州平
      ,元帝以長子方諸為刺史
      ,泉為長史,行府州事
      。侯景密遣將宋子仙
      、任約率精騎襲之
      。方諸與泉不恤軍政
      ,唯蒲酒自樂,賊騎至
      ,百姓奔告
      ,方諸與泉方雙陸,不信
      ,曰:"徐文盛大軍在東,賊何由得至?"既而傳告者眾
      ,始令闔門
      。賊縱火焚之,莫有抗者
      ,賊騎遂入
      ,城乃陷
      。執(zhí)方諸及泉送之景所
      。后景攻王僧辯于巴陵,不克
      ,敗還
      ,乃殺泉于江夏,沉其尸于黃鵠磯


      ,泉之為南討都督也,其友人夢泉得罪于世祖
      ,覺而告之
      。后未旬,果見囚執(zhí)
      。頃之,又夢泉著朱衣而行水上
      ,又告泉曰:"君勿憂
      ,尋得免矣。"因說其夢
      ,泉密記之,俄而復(fù)見任
      ,皆如其夢


      泉于《儀禮》尤明,撰《新儀》四十卷
      ,行于世。

      陳吏部尚書姚察曰:阮孝緒常言
      ,仲尼論四科,始乎德行
      ,終乎文學(xué)
      。有行者多尚質(zhì)樸,有文者少蹈規(guī)矩
      ,故衛(wèi)、石靡余論可傳
      ,屈
      、賈無立德之譽。若夫憲章游
      、夏
      ,祖述回、騫
      ,體兼文行,于裴幾原見之矣。

      《梁書》唐?姚思廉

      《隋書·經(jīng)籍志》敘的原文

      夫經(jīng)籍也者

      ,機神之妙旨
      ,圣哲之能事,所以經(jīng)天地
      ,緯陰陽,正紀(jì)綱
      ,弘道德

      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
      。學(xué)之者將殖焉
      ,不學(xué)者將落焉
      。大業(yè)崇之
      ,則成欽明之
      德;匹夫克念
      ,則有王公之重
      。其王者之所以樹風(fēng)聲
      ,流顯號
      ,美教化,移風(fēng)俗
      ,何莫
      由乎斯道
      。故曰:其為人也,溫柔敦厚
      ,《詩》教也;疏通知遠(yuǎn)
      ,《書》教也
      ;廣博易
      良,《樂》教也
      ;潔靜精微
      ,《易》教也
      ;恭儉莊敬
      ,《禮》教也;屬辭比事
      ,《春秋》
      教也
      。遭時制宜,質(zhì)文迭用
      ,應(yīng)之以通變
      ,通變之以中庸。中庸則可久
      ,通變則可大

      其教有適,其用無窮
      。實仁義之陶鈞,誠道德之橐龠也
      。其為用大矣
      ,隨時之義深矣,
      言無得而稱焉
      。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今之所以知古
      ,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謂
      。是以大道方行
      ,俯龜象而設(shè)卦
      ;后圣有作
      ,仰鳥跡以成文。書契已傳
      ,繩木棄而不
      ;史官既立
      ,經(jīng)籍于是與焉。

      夫經(jīng)籍也者
      ,先圣據(jù)龍圖
      ,握鳳紀(jì),南面以君天下者
      ,咸有史官
      ,以紀(jì)言行
      。言則
      左史書之
      ,動則右史書之。故曰“君舉必書”,懲勸斯在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贾拜d,則《三墳》

      《五典》、《八索》
      、《九丘》之類是也
      。下逮殷、周
      ,史官尤備,紀(jì)言書事
      ,靡有闕
      ,則《周禮》所稱,太史掌建邦之六典
      、八法
      、八則,以詔王治
      ;小史掌邦國之志,
      定世系
      ,辨昭穆
      ;內(nèi)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貳之
      ;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
      ,三皇

      五帝之書
      ;御史掌邦國都鄙萬民之治令,以贊冢宰
      。此則天子之史
      ,凡有五焉。諸侯亦
      各有國史
      ,分掌其職。則《春秋傳》
      ,晉趙穿弒靈公
      ,太史董狐書曰“趙盾殺其君”

      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
      。”對曰:“子為正卿
      ,亡不越境
      ,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
      齊崔杼弒莊公
      ,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
      。其弟嗣書,死者二人
      。其弟又書

      乃舍之。南史聞太史盡死
      ,執(zhí)簡以往
      ,聞既書矣,乃還
      。楚靈王與右尹子革語
      ,左史倚
      相趨而過。王曰:“此良史也
      ,能讀《三墳》
      、《五典》、《八索》
      、《九丘》
      。”然
      則諸侯史官
      ,亦非一人而已
      ,皆以記言書事,太史總而裁之
      ,以成國家之典
      。不虛美

      不隱惡,故得有所懲勸
      ,遺文可觀
      ,則《左傳》稱《周志》
      ,《國語》有《鄭書》之類
      是也


      暨夫周室道衰
      ,紀(jì)綱散亂,國異政
      ,家殊俗
      ,褒貶失實
      ,隳紊舊章
      。孔丘以大圣之
      ,當(dāng)傾頹之運
      ,嘆鳳鳥之不至,惜將墜于斯文
      ,乃述《易》道而刪《詩》、《書》

      修《春秋》而正《雅》
      、《頌》。壞禮崩樂
      ,咸得其所
      。自哲人萎而微言絕
      ,七十子散
      而大義乖
      ,戰(zhàn)國縱橫,真?zhèn)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諸子之言
      ,紛然淆亂。圣人之至德喪矣
      ,先王之要道
      亡矣。陵夷踳駁
      ,以至于秦
      。秦政奮豺狼之心,刬先代之跡
      ,焚《詩》
      、《書》
      ,坑儒
      ,以刀筆吏為師
      ,制挾書之令。學(xué)者逃難
      ,竄伏山林
      ,或失本經(jīng)
      ,口以傳說


      漢氏誅除秦、項
      ,未及下車
      ,先命叔孫通草綿蕝之儀,救擊柱之弊
      。其后張蒼治律
      歷,陸賈撰《新語》
      ,曹參薦蓋公言黃老
      ,惠帝除挾書之律,儒者始以其業(yè)行于民間

      猶以去圣既遠(yuǎn)
      ,經(jīng)籍散逸
      ,簡札錯亂
      ,傳說紕繆,遂使《書》分為二
      ,《詩》分為三

      《論語》有齊、魯之殊
      ,《春秋》有數(shù)家之傳。其余互有踳駁
      ,不可勝言
      。此其所以博
      而寡要,勞而少功者也
      。武帝置太史公
      ,命天下計書,先上太史
      ,副上丞相,開獻(xiàn)書之
      路,置寫書之官
      ,外有太常、太史
      、博士之藏
      ,內(nèi)有延閣
      、廣內(nèi)
      、秘室之府。司馬談父
      子世居太史
      ,探采前代
      ,斷自軒皇,逮于孝武
      ,作《史記》一百三十篇。詳其禮制
      ,蓋
      史官之舊也
      。至于孝成,秘藏之書
      ,頗有亡散
      ,乃使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
      。命光祿
      大夫劉向校經(jīng)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
      ,太史令尹咸校數(shù)術(shù)
      ,太醫(yī)監(jiān)李柱國校
      方技。每一書就
      ,向輒撰為一錄
      ,論其指歸
      ,辨其訛謬
      ,敘而奏之。向卒后
      ,哀帝使其
      子歆嗣父之業(yè)
      。乃徙溫室中書于天祿閣上。歆遂總括群篇
      ,撮其指要,著為《七略》:
      一曰《集略》
      ,二曰《六藝略》
      ,三曰《諸子略》
      ,四曰《詩賦略》,五曰《兵書略》

      六曰《術(shù)數(shù)略》,七曰《方技略》
      。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
      。王莽之末,又被焚燒
      。光武
      中興
      ,篤好文雅,明
      、章繼軌,尤重經(jīng)術(shù)
      。四方鴻生巨儒
      ,負(fù)袠自遠(yuǎn)而至者,不可勝算

      石室
      、蘭臺,彌以充積
      。又于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
      、傅毅等典掌焉
      。并依
      《七略》而為書部,固又編之
      ,以為《漢書·藝文志》
      。董卓之亂
      ,獻(xiàn)帝西遷
      ,圖書縑
      帛,軍人皆取為帷囊
      。所收而西
      ,猶七十余載。兩京大亂
      ,掃地皆盡。

      魏氏代漢,采掇遺亡
      ,藏在秘書中
      、外三閣。魏秘書郎鄭默
      ,始制《中經(jīng)》
      ,秘書
      監(jiān)荀勖
      ,又因《中經(jīng)》
      ,更著《新簿》
      ,分為四部
      ,總括群書。一曰甲部
      ,紀(jì)六藝及小
      學(xué)等書
      ;二曰乙部
      ,有古諸子家
      、近世子家、兵書
      、兵家
      、術(shù)數(shù);三曰丙部
      ,有史記、
      舊事
      、皇覽簿
      、雜事;四曰丁部
      ,有詩賦
      、圖贊
      、汲冢書
      。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
      十五卷。但錄題及言
      ,盛以縹囊
      ,書用緗素。至于作者之意
      ,無所論辯
      。惠
      、懷之亂

      京華蕩覆,渠閣文籍
      ,靡有孑遺


      東晉之初,漸更鳩聚
      。著作郎李充以勖舊簿校之,其見存者
      ,但有三千一十四卷

      充遂總沒眾篇之名,但以甲乙為次
      。自爾因循
      ,無所變革。其后中朝遺書
      ,稍流江左。
      宋元嘉八年
      ,秘書監(jiān)謝靈運造《四部目錄》
      ,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

      秘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大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
      。儉又別撰《七志》:一曰《經(jīng)典
      志》
      ,紀(jì)六藝、小學(xué)
      、史記
      、雜傳
      ;二曰《諸子志》
      ,紀(jì)今古諸子;三曰《文翰志》

      紀(jì)詩賦
      ;四曰《軍書志》
      ,紀(jì)兵書;五曰《陰陽志》
      ,紀(jì)陰陽圖緯;六曰《術(shù)藝志》

      紀(jì)方技
      ;七曰《圖譜志》,紀(jì)地域及圖書
      。其道
      、佛附見,合九條
      。然亦不述作者之意,
      但于書名之下
      ,每立一傳
      ,而又作九篇條例
      ,編乎首卷之中
      。文義淺近,未為典則
      。齊
      永明中,秘書丞王亮
      、監(jiān)謝朏
      ,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卷
      。齊末兵火

      延燒秘閣,經(jīng)籍遺散
      。梁初,秘書監(jiān)任昉躬加部集
      ,又于文德殿內(nèi)列藏眾書
      ,華林園中
      總集釋典,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
      ,而釋氏不豫焉
      。梁有秘書監(jiān)任昉、殷鈞《四部目
      錄》
      ,又《文德殿目錄》
      。其術(shù)數(shù)之書,更為一部
      ,使奉朝請祖?恒撰其名
      。故梁有
      《五部目錄》。普通中
      ,有處士阮孝緒
      ,沉靜寡欲
      ,篤好墳史
      ,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
      家凡有書記
      ,參校官簿
      ,更為《七錄》:一曰《經(jīng)典錄》,紀(jì)六藝
      ;二曰《記傳錄》,
      紀(jì)史傳
      ;三曰《子兵錄》
      ,紀(jì)子書、兵書
      ;四曰《文集錄》
      ,紀(jì)詩賦;五曰《技術(shù)錄》

      紀(jì)數(shù)術(shù);六曰《佛錄》
      ;七曰《道錄》
      。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
      ,割析辭義
      ,淺薄不經(jīng)。
      梁武敦悅詩書
      ,下化其上,四境之內(nèi)
      ,家有文史
      。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jīng)
      ,歸于江陵
      ,大凡七萬余卷。周師入郢
      ,咸自焚之
      。陳天嘉中,又更鳩集
      ,考其篇目

      遺闕尚多。

      其中原則戰(zhàn)爭相尋
      ,干戈是務(wù),文教之盛
      ,苻
      、姚而已。宋武入關(guān)
      ,收其圖籍
      ,府
      藏所有,才四千卷
      。赤軸青紙,文字古拙
      。后魏始都燕代
      ,南略中原
      ,粗收經(jīng)史
      ,未能
      全具。孝文徙都洛邑
      ,借書于齊
      ,秘府之中,稍以充實
      。暨于爾朱之亂
      ,散落人間。后
      齊遷鄴
      ,頗更搜聚
      ,迄于天統(tǒng)、武平
      ,校寫不輟
      。后周始基關(guān)右,外逼強鄰
      ,戎馬生郊

      日不暇給
      。保定之始,書止八千
      ,后稍加增,方盈萬卷
      。周武平齊
      ,先封書府,所加舊
      ,才至五千


      隋開皇三年,秘書監(jiān)牛弘表請分遣使人
      ,搜訪異本。每書一卷
      ,賞絹一匹
      ,校寫既
      定,本即歸主
      。于是民間異書
      ,往往間出。及平陳已后
      ,經(jīng)籍漸備。檢其所得
      ,多太建
      時書
      ,紙墨不精,書亦拙惡
      。于是總集編次
      ,存為古本。召天下工書之士
      ,京兆韋霈、
      南陽杜頵等
      ,于秘書內(nèi)補續(xù)殘缺
      ,為正副二本,藏于宮中
      ,其余以實秘書內(nèi)
      、外之閣,
      凡三萬余卷
      。煬帝即位
      ,秘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
      ,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
      ,中品紺
      琉璃軸,下品漆軸
      。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gòu)屋以貯之
      ,東屋藏甲乙
      ,西屋藏丙丁
      。又聚
      魏已來古跡名畫,于殿后起二臺
      ,東曰妙楷臺
      ,藏古跡;西曰寶跡臺
      ,藏古畫。又于內(nèi)
      道場集道
      、佛經(jīng)
      ,別撰目錄。

      大唐武德五年
      ,克平偽鄭
      ,盡收其圖書及古跡焉。命司農(nóng)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
      ,溯
      河西上
      ,將致京師
      。行經(jīng)底柱
      ,多被漂沒,其所存者
      ,十不一二。其《目錄》亦為所漸
      ,時有殘缺
      。今考見存
      ,分為四部
      ,合條為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萬九千六百
      六十六卷
      。其舊錄所取
      ,文義淺俗
      、無益教理者,并刪去之
      。其舊錄所遺,辭義可采

      有所弘益者
      ,咸附入之。遠(yuǎn)覽馬史
      、班書
      ,近觀王、阮志
      、錄,挹其風(fēng)流體制
      ,削其浮
      雜鄙俚
      ,離其疏遠(yuǎn),合其近密
      ,約文緒義
      ,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條之下
      ,以備《經(jīng)籍
      志》
      。雖未能研幾探賾
      ,窮極幽隱
      ,庶乎弘道設(shè)教,可以無遺闕焉
      。夫仁義禮智
      ,所以
      治國也,方技數(shù)術(shù)
      ,所以治身也;諸子為經(jīng)籍之鼓吹
      ,文章乃政化之黼黻
      ,皆為治之具
      也。故列之于此志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112140.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追根究蒂
      衡慮困心
      拼音 : 衡慮困心 (héng lǜ kùn xīn) 簡拼 : hlkx近義詞 : 困心衡慮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成語解釋 : 形容費盡心思
      樂退安貧
      拼音 : 樂退安貧 (lè tuì ān pín) 簡拼 : ltap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成語解釋 : 謂樂于遜退

      成語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