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孤文斷句 (gū wén duàn jù)
簡拼 : gwdj

近義詞 : 孤文只義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構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指片斷
、孤立的文句。
出處 : 魯迅《〈古小說鉤沉〉序》:“《莊子》舉宋鈃之言,孤文斷句,更不能推見其旨
。”
成語用法 :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現(xiàn)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怎樣給文言文斷句加標點
1. 文言文的斷句怎么做啊 一
、什么叫斷句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習其句讀”
,就是教學生斷句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
,都是一個漢字挨著一個漢字地寫下來的
,所以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斷開,叫“句”
;在一句之內(nèi)語氣停頓的地方用“
、”斷開,叫“讀”(dòu)
。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斷句讀
。
二、考點解析2004年
,斷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語文《考試說明》
,作為一項能力來考查。北京卷的《考試說明》古代詩文閱讀的第3項是: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包括翻譯
、斷句等)
。
2005年復旦自主招生試題中也出現(xiàn)了給文言文加標點的題目。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
,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
。
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
,因而斷句能力高低
,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古人之所以重視斷句
,是因為斷句正確與否
,直接影響對文意的理解,斷句失誤
,必然誤解古文原意
。
古書中就有一些記錄斷句不當而造成理解錯誤的材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俄n非子·外儲說左下》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一足
,一只腳
。
筆者注),信乎
?”曰:“夔
,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無他異
,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
。
’使為樂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
非一足也
。”這個小故事
,對于人們認識斷句的重要性,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
三
、高考試題回放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語文試卷(北京卷)11.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豢蓸O深不可測也參考答案: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③ 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④ 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據(jù)2004年北京高考語文試卷分析數(shù)據(jù)
,文言文斷句題的得分統(tǒng)計如下:難度0.61,區(qū)分度0.57
。
全市84531名考生
,平均得分3.04分;滿分15216人
,占18%;0分的4044人
,占5%。以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
,做好這道5分的題
,對我們語文總分的得分是很重要的。
從試卷的得分情況可以看出
,考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較差
,這實質(zhì)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語感。缺乏語感的原因無疑是平時只做題不讀書
,誦讀的太少
,而沒有必要的積累。
語文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積累
、靠感悟
、靠熏陶
,對文言文的學習更應如此。四
、方法指津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
。
那么,給文言文斷句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呢
?其實
,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
。在我們遵循了一定的方法
,抓住了一些關鍵,就會給文言斷句帶來方便
。
筆者在文言文斷句教學中
,查閱大量資料,經(jīng)過不斷摸索
,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實用的斷句方法
。請大家先記住下面的口訣: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
。
文段休問長與短
,熟讀精思是關鍵,章法內(nèi)容全理解
,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
緊緊抓住“曰”
、“云”、“言”
,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guī)律供參看
。
習慣句式掌握住
,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
,語法結構幫助判
。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
;相同詞語緊相連
,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
,根據(jù)要求細檢驗
。
打牢基礎看課本
,培養(yǎng)語感讀經(jīng)典;操千曲
,觀千劍
,斷句也要反復練。1.文段休問長與短
,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nèi)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學生給文言文斷句時
,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
,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
,待回頭檢查時
,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
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內(nèi)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lián)的
,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
,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
,不理解就點不好。
馬馬虎虎不行
,似懂非懂不行
,讀一遍兩遍
、一晃而過也不行
。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
,反復鉆研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遍數(shù)讀多了
,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
,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qū)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比如北京卷的試題
,我們經(jīng)過通讀
,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該段文字講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馬、得馬和兒子墮馬的事
,告訴人們不要孤立地
、靜止地看待“得”與“失”
。
“好事”與“壞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迸c“禍”
,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旧狭私馕恼碌拇笠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斷句時,就可抓住“失馬——得馬——兒子墮馬”這一發(fā)展過程
,抓住人們的看法和“塞翁”的態(tài)度
,去逐層、逐句點斷
。
2.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
,先易后難細分辨給一段文章加標點
,往往有易有難
。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
,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
,逐步縮小范圍
,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
這是一種先易后難的方法
。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讓我們給畫線句子斷句
,也就暗示了畫線部
。
2. 給古文斷句和加標點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什么 句讀與標點 1
、句讀 句讀指閱讀古文時音節(jié)停頓的地方,句讀就是斷句
。
"句"和"讀"最初無別
,句也稱讀,讀也稱句
,連起來說"句讀"
。黃侃先生說:"連言'句讀'者,乃復語而非有異義也
。
"(《文心雕龍札記·章句》)黃先生所說的復語
,指復音詞,即"句讀"是同義復詞
。 唐代以后
,句和讀有所區(qū)分,大致一句話語氣已完處為句
,語氣未完而須停頓之處為讀
。
清人馬建忠說:"凡有起詞、語詞而辭意已全者曰句
,未全者曰讀
。"(《馬氏文通·論句讀》)
。
2、讀與標點的異同 句讀與標點既有相同之點
,又有不同之處
。 標點是標號和點號的合稱。
標號主要用以標明詞語或句子的性質(zhì)和作用
,有引號
、括號、破折號
、省略號
、著重號、書名號
、專名號等七種
。點號是表示語言中種種停頓的符號,有句號
、逗號
、頓號、分號
、冒號
、問號、感嘆號等七種
。
句讀和標點都用來斷句并標志語音停頓的長短
,主要方面是共同的。 不過
,句讀和標點也有區(qū)別
,二者的不同之點:(1)標點符號比句讀符號多。
句讀符號一般只有圈
、點
、鉤等幾種
,標點符號卻有十余種
。(2)句讀只起斷句作用,標點不僅起斷句作用
,還能表達語氣和感情
。
如陳述句之后用句號,疑問句之后用問號
,感嘆句
、祁使句之后用感嘆號。
。
3. 怎樣給文言文斷句 給文言文斷句
,傳統(tǒng)上稱之為“句讀”
。
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
。
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nèi)容有個大體的了解
,將能斷開的先斷開
,逐步縮小范圍,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lián)系
。在斷句時
,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
、句意的完整與否
。
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guī)范,和現(xiàn)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
。加強誦讀
,增強語感,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
。
除此之外
,斷句大致還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guī)律:(1)、找名詞(代詞)
,定句讀
。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
,因此
,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
(2)
、看虛詞,定句讀
。古人寫文章
,不用標點符號。
他們明辨句讀
,虛詞就成了重要標志
。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
如:夫
、蓋、凡、竊
、清
、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
;也
、矣、歟
、焉
、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
、干
、為、而
、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
。根據(jù)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于句讀
。
(3)
、找頂真,定句讀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
。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
,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語
。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王充《訂鬼》)根據(jù)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
。(4)
、據(jù)排偶,定句讀
。
一排比
、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
。句式整齊
,四六句多
,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
。
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5)
、依總分
,定句讀。
文言文中
,也往往有總分
、分總的形式,據(jù)此也可以進行斷句
。(6)
、對話、引文定句讀
。
文言文中對話
、引用常用“曰”、“云”為標志
,兩人對話
,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
。遇到對話時
,應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
,明辨句讀
。
(7)、察反復
,定句讀
。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
,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
。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復
,這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
4. 如何給文言文斷句 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功
,也是考察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
。在一句話的末了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睌嚅_
,叫“句”;在一句之內(nèi)語氣停頓的地方用“
、”斷開
,叫“讀”(dòu)。給文言文斷句,傳統(tǒng)上稱之為“句讀”
。
斷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斷句
。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
,了解文意
,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
,就容易發(fā)生錯斷
。通讀全文,搞清屬于什么文體
,寫了什么內(nèi)容
,想表達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占多數(shù)的特點
,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
。
2.利用對話標志斷句。常以“曰”
、“云”
、“言”為標志,兩人對話
,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
,應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
、答者,明辨句讀
。
3.借助文言虛詞斷句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
,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
。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
,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
。
句首發(fā)語詞:夫、蓋
、至若
、若夫、初
、唯
、斯
、今、凡
、且
、竊
、請
、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
句尾詞:也
、矣、焉
、耳等經(jīng)常用于陳述句尾
;耶、與(歟)
、邪(耶)等經(jīng)常用于疑問句末尾
;哉、夫等經(jīng)常用于感嘆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斷開
。
疑問語氣詞:何、胡
、安
、曷、奚
、盍
、焉、孰
、孰與
、何如、奈何
、如之何
、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
,只要貫通上下文意
,就可斷句。
復句中的關聯(lián)詞:雖
、雖然
、縱、縱使
、向使
、假使
、茍、故
、是故
、則、然則
、或
、況、而況
、且
、若夫、至于
、至若
、已而、于是
、豈
、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
其它的如:以
、于、為
、則
、而,往往用于句中
,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
;(“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
4.找出動詞
,明確句意。古漢語中
,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
。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qū)分出獨立的句子
,明確了語句的意思
,從而正確斷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題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句中動詞有“亡”“入”“吊”
,因此可區(qū)分出兩個句子。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句中動詞有“將”“歸”“賀”
,可區(qū)分出兩個句子
。
5.借助名詞(代詞)斷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
,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
。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
、說明或議論的對象
,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
,因此
,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
,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
,予
、爾、汝(女)
、公
、卿、君
、若(表示“你”)
、彼、此
、其
、之(表示“他”)。
6.借助語法結構斷句
。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
,如:“……者,……也”
、“不亦……乎”
、“何……之有”,“孰與……乎”
、“為……所……”
、“受……于……”等,根據(jù)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
7.利用總分關系斷句
。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
。如《謀攻》的最后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顯然是總說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
。
8.借助對比、對偶
、排比
、頂真等修辭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
、排比句
,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
、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
。
例: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這一段文字之中,“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
;“內(nèi)”“外”是對照。根據(jù)這樣的語言特點
,斷句也就容易多了
。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
,前一句做賓語的詞
,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
,存想則目覷
。”(王充《訂鬼》)根據(jù)這一特點
,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 *** 無所措手足”
。
9.利用對稱句式
。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
、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shù)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
。如“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句式工整
,都為四字一句
,據(jù)此可正確斷句。
5. 文言文如何斷句 文言文的斷句與標點
給文言文斷句
,傳統(tǒng)上稱之為“句讀”
。明辨句讀
,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
。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
,力求對全文的內(nèi)容有個大體的了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
,逐步縮小范圍
,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lián)系。在斷句時
,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
、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
。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guī)范
,和現(xiàn)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加強誦讀
,增強語感
,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
。除此之外
,斷句大致還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guī)律:(1)、找名詞(代詞)
,定句讀
。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
,因此
,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2)
、看虛詞,定句讀
。古人寫文章
,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
,虛詞就成了重要標志
。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如:夫
、蓋、凡
、竊
、清
、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