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鐵面御史 (tiě miàn yù shǐ)
簡拼 : tmys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中性詞
成語結構 : 偏正式
成語解釋 : 宋趙抃為殿中侍御史,彈劾權貴,剛直無私,人稱“鐵面御史”。后泛稱不畏權貴,不徇私情,公正嚴明的官員。
出處 : 翰林學士曾公亮未之識,薦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端问?趙抃傳》
成語用法 : 作賓語、定語;指公正嚴明的官員
例子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王德用,人稱黑王相公;趙清獻,世號鐵面御史?!?/p>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趙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閱道,號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qū)信安街道沙灣村)人。北宋名臣。景祐元年(1034年),趙抃登進士第,除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歷知崇安、海陵、江原三縣,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召為殿中侍御史。嘉祐元年(1056年),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轉運使,旋改益州。召為右司諫,因論事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后,除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治平元年(1064年),以龍圖閣直學士再知成都。宋神宗即位后,召為知諫院,旋即擢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后歷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復徙杭州。元豐二年(1079),以太子少保致仕。元豐七年(1084年),趙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贈太子少師,謚號“清獻”。趙抃在朝彈劾不避權勢,時稱“鐵面御史”。平時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長厚清修,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趙清獻公集》。由于面顏黑,人稱“鐵面御史”。與當時的包拯齊名,其實戲曲中的包拯形象正是趙忭。英宗治平初任成都府知府,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相隨,在職時,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yè),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yǎng)了一只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其后人以此作為堂號名為琴鶴堂,以示紀念。此堂號趙姓后人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南等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113386.html,轉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鐵面鎗牙
下一篇: 鐵鞋踏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