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臨死不恐 (lín sǐ bù kǒng)
簡拼 : lsbk

近義詞 : 臨死不怯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緊縮式
成語解釋 : 恐:恐懼。遇到危難
,毫不畏懼
出處 : 西漢·劉秀《新序·義勇》:“吾聞知命之士,見利不動(dòng)
,臨死不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成語用法 : 作謂語
、定語;指膽大志堅(jiān)
例子 : 她臨死不恐
,視死如歸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人事部·卷六十二原文_翻譯及賞析
人事部·卷六十二李昉
○義中
《晉書》曰:郗鑒
,字道徽,高平金鄉(xiāng)人
,漢御史大夫慮之玄孫
。初,鑒值永嘉喪亂
,在鄉(xiāng)里窮餒
,鄉(xiāng)人以鑒名德,傅共飴之
。時(shí)兄子邁
、外生周翼并小,常攜之就食
。鄉(xiāng)人曰:"各自饑?yá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君賢,欲共相濟(jì)耳
,恐不能兼有存
。"鑒于是獨(dú)往,食訖
,以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
,后并得存
,同過江。邁位至護(hù)軍
,翼為剡縣令。鑒之終也,翼追扶育之恩
,解職而歸,席苫心喪三年
。
又曰:顏含有孝行
。兄畿服藥多,死于醫(yī)家
。含迎歸
,開棺復(fù)生。母妻家人日益勤倦
,含棄官侍兄
,疾十三年,曾無勞怠
。
又曰:顏含嫂病困
,須蚺蛇膽不能得,含憂嘆累日
。忽有一童子持?囊授含
,乃蛇膽也。童子忽化為青鳥飛去
。
何法盛《晉中興書》曰:紀(jì)瞻
,字士遠(yuǎn)。歷陽太守沛國武嘏
,臨亡
,以家后不立,遂手書寄托
,瞻悉迎接
,為居宅,衣食取足
,有若骨肉
。少與陸機(jī)兄弟親善,機(jī)一門被誅
,瞻復(fù)相營恤
,機(jī)女吻嫁之。由是士稱其篤義。
《宋書》:龔穎
,遂寧人也
。少好學(xué),益州刺史毛璩辟為勸學(xué)從事
。璩為譙縱所殺
,故佐吏并逃亡,穎號哭奔赴
,殯送以禮
。縱后設(shè)宴延穎
,不獲已而至
,樂奏,潁流涕起曰:"北面事人
,亡不能死
,何忍舉觴聞樂,蹈跡逆亂乎
?"縱大將譙道福引出
,將斬之。道福母即潁姑也
,跌出救之
,得免。及縱僣號
,備禮征
,又不至,乃脅以兵刃
,執(zhí)志彌堅(jiān)
,終無回改,至于蜀平
,遂不屈節(jié)
。
又曰:張進(jìn)之,永嘉安固人也
。為郡中大族
。少有志行,歷五官主簿
,永寧
、安固二縣領(lǐng)校尉。家世富足
,經(jīng)荒年散財(cái)
,救贍鄉(xiāng)里,遂以貧罄,全濟(jì)者多
。太守王味之有罪當(dāng)見收
,舔\進(jìn)之,供奉經(jīng)時(shí)
,盡其誠力
。味之嘗避地墮水沉沒,進(jìn)之投水拯救
,相與沉淪
,危而得免。時(shí)劫掠充斥
,每入村抄暴,至進(jìn)之門
,輒相約勒
,不得侵犯,其義信所感如此
。
又曰:孫棘
,大明五年,發(fā)三五丁
,弟薩應(yīng)充行
,坐違期不至,棘自詣郡辭
,引己吻家長
,令弟不行,罪當(dāng)在己
,乞以身代
。薩又辭自引。太守張岱疑其不實(shí)
,以棘
、薩各置一處。報(bào)云:"聽其相代
。"顏色莊悅
,甘赴死焉。棘妻許氏又寄語囑夫曰:"君當(dāng)門戶
,豈可委罪小郎
。且大家臨亡,以小郎囑君
,今竟未婚娶
,家道不立,君已有三子,死復(fù)何恨
。"岱依事表上
,孝武帝詔特原罪。
又曰:蔡廓
,字子度
。事兄軌如事父,家內(nèi)大小
,咨而后行
。公私賞賜,一皆納軌
,有所咨
,須就典者請之。曾從武帝在彭城
,妻郗氏書求夏服
,時(shí)軌為給事郎中。廓答曰:"知須夏服
,給事自應(yīng)相供
,無庸別寄。"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趙錄》曰:江都王延年
,年十五喪二親
,奉叔父孝聞。子良孫及弟從子為啖人賊所掠
,延年追而請之
。賊以良孫歸延年,延年拜請?jiān)唬?我以少孤為叔父所養(yǎng)
,此叔父之孤孫也
,愿以子易之。"賊曰:"君義士也
。"免之
。
又《后趙錄》曰:石勒謂右長史張賓曰:"鄴,魏之舊都
,吾將建設(shè)
,可任也?"賓曰:"晉故東萊太守趙彭
,忠亮篤敏
,將軍若任之以鄴,必能允副神規(guī)
。"勒于是征拜魏郡太守
。彭至泣而辭曰:"臣往曾策名晉室
,食其祿矣,且受人榮寵
,復(fù)事二姓者
,臣志所不為,且豈愚臣之狷志
,恐亦明公之所不許
。有死而已,未敢聞命
。若賜其余年
,全臣一介之愿者,則明公大造也
。"于是賜安車駟馬
,養(yǎng)以卿秩。
又《蜀志》曰:李安
,字武龍
,少養(yǎng)外家羅氏。玄康八年
,避地入蜀,從李特征伐
,以勇烈聞
。李驤引為帳下督,數(shù)有戰(zhàn)功
,甚信愛之
。羅尚之遣隗伯攻郫也,驤逆戰(zhàn)不利
,被傷落馬
,臥未能起,士眾皆散
。惟安與任回在左右
。伯從數(shù)千騎來,叱安曰:"羅武龍吾所取有人
,卿宜避我
。"安瞋目呵之曰:"吾不相與。"因前馬刺之
,伯逡巡而退
。
又《前涼錄》曰:張世度,敦煌人
,幼以孝讓著稱
。游學(xué)京師
,遇中州大疫,鄉(xiāng)人宗族死于京師數(shù)十人
。世度年十六
,收恤殯葬,識者嘉之
。
吳均《齊春秋》曰:上不豫南康王綝于于弟賜死
,獨(dú)江泌守尸,晝夜號泣
,悲動(dòng)路人
。于時(shí),諸王并見誅剪
,故舊無敢瞻看
,惟泌及衡陽王子浚,侍讀嚴(yán)植
,各為營理喪事
,時(shí)人高其節(jié)。泌字士清
,濟(jì)陽人也
。
《后魏書》曰:陽固,字敬安
,北平無終人
。性倜儻,不拘小節(jié)
,博覽魄籍
,有文才。清河王懌辟太尉從事中郎
。懌為玄乂所害
,朝野震悚。諸子及門生僚吏莫不慮禍
,隱避不出
。固獨(dú)詣喪所,盡哀慟哭
,良久乃還
。仆射游肇聞而嘆曰:"雖欒布、王修何以尚也
。"
《唐書》曰:李密既降
,徐勣尚守黎陽倉,謂長史郭恪曰:"魏公既歸于唐
,我士眾土地皆魏公之有也
。吾若上表獻(xiàn)之
,即是自邀富貴,吾所恥也
。今宜具錄以啟魏公
,聽公自獻(xiàn),則魏公之功也
。"及使者至
,高祖無表,甚怪之
。使者具以聞
,高祖大悅曰:"徐勣感德推功,真忠臣也
。"即授黎州總管
,賜姓李氏。
又曰:李綱孫安仁
,永徽中為太子左庶子
。屬太昨;廢
,歸于陳邸
,宮僚皆逃散,無敢辭送者
。安仁獨(dú)涕拜辭而去
,朝野義之。后卒于恒州刺史
。
又曰:王義方,泗州漣水人也
。少孤貧
,事母甚謹(jǐn),博通五經(jīng)
,而謇傲獨(dú)行
。初舉明經(jīng),因詣京師
。中路逢徒步者
,自云:"父為潁上令,聞病篤
,倍道將往焉
,徒步不前,計(jì)無所出
。"義方以所乘馬與之
,不告姓名而去
。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
。
又曰: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
,失義而后禮
。
《文子》曰:世治則以義衛(wèi)身,世亂則以身衛(wèi)義
。
又曰:體君臣
,正上下,明親疏
,存危國
,繼絕世,立無后者
,義也
。
《墨子》曰:墨子之齊,遇故人
。故人曰:"今天下莫為義
,獨(dú)子為義,不若已
。"墨子曰:"今有子十人
,一人耕,九人處
。耕者不可以不急
,何則?食者眾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為義
,子宜勸我,何以止我
!"
又曰:世俗君子視義士不若視負(fù)粟者
,今有人負(fù)粟,息于路側(cè)
,欲起而不能
。君子見之,無長少貴賤
,必起之
,何也?曰:義也
。今為義之君子
,奉承王之道以語之
,縱不悅而行,又從而非毀之
,則是世俗之君子之視義士也
,不若視負(fù)粟者。
《列子》曰:桀紂惟重利而輕道
,是以亡
。人而無義,惟食而已
,是雞狗也
。強(qiáng)食磨角,勝者為利
,是禽獸也
。吻雞狗禽獸,而欲人之尊己
,不可得也
。
《孟子》曰: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兼
,舍魚取熊掌;生亦我所欲
,義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
。
孫卿子曰:仁
、義、禮
、善之于人也
,譬之貨、財(cái)
、粟、米之于家也
,多有之者富
,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泅攏
《六韜》曰:義之所在
,天下歸之
。
《尸子》曰:賢者之于義,曰貴乎
?義乎
?曰:義
!是故堯以天下與舜。曰富乎
?義乎
?曰:義!是故子罕以不受玉為寶
。曰生乎
?義乎?曰:義
!故務(wù)光投水而殪
。三者,人之所重
,而不足以易義
。
又曰:十萬之軍無將軍,必大亂
。夫義
,萬事之將也。國之所以立者
,義也
;人之所以生者,亦義也
。
又曰:莒有石焦原
,廣數(shù)尋,長五十步
,臨百仞之溪
。有以勇見莒公者,卻行劑踵焉
。莒國莫之敢近
,己獨(dú)劑踵焉,所以服莒國也
。夫義之為焦原也
,亦高矣。是故賢者之于義也
,必且劑踵焉
,所以服一世也。
《韓子》曰:義者
,君臣上下之禮
,父子貴賤之差也。
《賈誼書》曰:齊桓公之始霸,翟人伐燕
,桓公為燕北伐翟至孤竹
。桓公歸
,燕君送于齊地百六十里
,問于管仲曰:"禮,諸侯相送
,固出境乎
?"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公曰:"然則燕君畏而失禮也
,寡人恐后世以寡人為能存燕而欺之也
。"乃令燕君鏇車,割燕君所至而與之
。諸侯聞桓公之義
,而皆服之。
《淮南子》曰:君子非義無以生
,失義則失其所以生
;小人非嗜欲無以活,失嗜欲則失其所以禍攏故君子懼失義
,小人懼失利
。
《鹽鐵論》曰:阻險(xiǎn)不如阻義也。
《新序》曰:白公勝既殺令尹司馬
,欲立王子閭以為王
。王子閭不肯,劫之刃
。王子閭曰:"見國滅而志王
,不仁;劫白刃而失義
,不勇
。吾雖死不子從也。"白公強(qiáng)之不可
,遂縊而殺之
。
《新序》曰:白公之難,楚人有莊善者
,辭其母曰:"充其親而死其君
,可謂義乎?"莊善曰:"吾聞事君者
,內(nèi)其祿而外其身
;今所以養(yǎng)母者,君之祿也
,身安得無死乎
?"遂辭而行。比至公門
,三廢車中
,其仆曰:"子懼矣,何不及乎
?"莊善曰:"懼者
,吾私也;死君
,公義也
。吾聞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刎剄而死
。
《風(fēng)俗通》曰:巴郡太守太山任望
,字伯闿,為司徒掾
。同產(chǎn)弟子
,殺人系獄。望自劾去
,星行電征
,便道詣府,露首肉袒
,辭謝太守
。李固請與相見,望頓頭流血
,自說弟薄命早亡
,以遺孤為托,望失義方之教
,自陷罪惡
。息男國既豫知情,幸有微胤
,乞以代之
。言甚哀切,李公于是原活出之
。
又曰:俗說齊人有空車行
,魯人有負(fù)釜者,便持金置車中
,行二百里
,臨別取釜,不相問,亦不謝
。后車家系獄當(dāng)死
,釜主逕往篡之,穿壁未達(dá)
,曰:"極哉
!"車者怒,不肯出
。釜主慚
,欲俱死。明日
,主者以事白齊君
,齊君義而原之。
《說苑》曰:子路曰:"不能甘勤苦
,不能恬貧窮
,不能輕死亡,而曰我行義
,吾弗信也
。"
又曰:燕昭王使樂毅伐齊,閔王亡
。燕之初入齊也
,聞蓋邑人王歜賢,令軍曰:"環(huán)蓋邑三十里
,母入
。"以歜之故。已而
,使人謂歜曰:"齊人多高子之義
,吾以子為將,封子萬家
。"歜固謝
。燕人曰:"子不聽,吾引三軍而屠蓋邑
。"王歜曰:"忠臣不事二君
,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
,故退而耕于野
。國既亡,吾不能存
,今又劫之以兵
,為君將
,是助桀為暴也。生而無義
,固不如烹
。"遂懸其脰樹枝,自奮絕脰而死
。齊士大夫聞之曰:"王歜布衣猶不背齊向燕,況在位食祿者乎
?"乃相聚如莒
,求諸公子,立為襄王
。
又曰:左儒友于杜伯
,皆臣周宣王,宣王將殺杜伯而非罪也
。左儒爭之于王
,九復(fù)之而王不許也。王曰:"別君而異友
,斯汝也
。"左儒對曰:"臣聞之,君道友逆則順君以誅友
;友道君逆則率友以違君
。"王怒曰:"易而言則生,不易而言則死
。"左儒對曰:"臣聞古之士不枉義以從邪
,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過以死杜伯之無罪
。"王殺杜伯
,左儒死之。
《說苑》曰:佛肸以中牟縣叛
,設(shè)祿邑炊鼎
,曰:"與我者受邑,不與我者烹
。"中牟之士皆與之
。城北余子田基獨(dú)后至,祛衣將入鼎
,曰:"田基之義
,軒冕在前,非義不乘
,斧鉞于后
,義死不避
。"遂祛衣將入鼎。佛肸止之
。趙簡子屠中牟
,得而取之。論有功者
,用田基為始
。基曰:"吾聞廉士不恥人
,如此受中牟之功
,則中牟之士終身慚矣。"遂襁負(fù)其母南徙于楚
,楚王高其義
,待以司馬。
《新序》曰:白公勝拔劍而屬之于屈盧曰:"子與我將舍之
,不與我將殺之
。"屈盧曰:"吾聞之,知命之士見利不動(dòng)
,臨死不恐
,為人臣者,時(shí)生則生
,時(shí)死則死
,是謂之禮。故人上知天命
,下知人臣之道
,其有可劫乎?子不推之
。"白公勝乃入其劍
。
《汝南先賢傳》曰:王恢,字仲通
。太守郭紆同為主簿
。詔書發(fā)筋角,紆親里
,竟辜較之
。恢諫紆曰:"明府為藩屏大臣
,事當(dāng)從公
,聽恣私曲,何以為治
?"紆不從
。有告言之者
,詔書案問,事當(dāng)傅考
。紆見恢曰:"太守負(fù)君
,今當(dāng)何以圖之?"恢曰:"明府不須為憂
。明府年六十
,恢年七十,先明府生十有余年
,不于今日效命
,將復(fù)何有?"遣詣考所
,自引受罪,言太守不知之
。因郁氣不食而死
,郡以無事。
《廣州先賢傳》曰:尹牙
,字猛德
,合浦人。太守南陽終寵憂見顏色
,常用怪焉
。牙造膝伏見:"明府四節(jié)悲嘆,有慘瘁之思者
,何也
?"寵曰:"父為周張所害,重仇未報(bào)
,是以長愧也
。"牙乃傭仆自貶,吏役而至于宛陵
,與張校圉交通
,竭節(jié)于張,伺其間隙
,出入三年
。乃先醉張左右近侍,以夜解縱諸馬
,令之亂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