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綠水青山 (lǜ shuǐ qīng shān)
簡拼 : lsqs
近義詞 : 山清水秀
反義詞 : 不毛之地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構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泛稱美好山河。
出處 : 元·馬致遠《撥不斷》曲:“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綠水青山任自然?!?/p>
成語用法 : 聯(lián)合式;作賓語;泛稱美好的山河
例子 : 毛澤東《送瘟神》詩:“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綠水青山打一生肖是猴,因為猴子的家園在綠水青山之間,而猴子又可為綠水青山增光添色。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是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jù)湖北云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早在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tǒng)存在。最早記載與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青蔥的山嶺,是一幅千年不腐、不著筆墨的山水畫卷;綠瑩瑩的流水,是一具萬年常響、無需絲弦的悠揚古琴。
出自清代林則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全詩如下: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青山有色花含笑;綠水無聲鳥作歌。
苦心未必天終負;辣手須妨人不堪。
若能杯水如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譯文:
我離家外出去遠行,無論到哪里,都會敞開寬闊的胸懷。我們要樂觀曠達,心里不要難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國家的大事,是很難從沒有過錯中成功的,就連高官達貴也不是天生得來。
回想廣東那轟轟烈烈的禁煙抗英,我蔑視英國侵略者。從今以后,我將游歷祖國大地,觀察形勢,數(shù)歷山川。
不要理會那般人幸災樂禍、冷嘲熱諷,鄙棄那些“趙老送燈臺”之類的混話。
我能力低微而肩負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盡。一再擔當重任,以我衰老之軀,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撐了。
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嗎?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還是退隱不仕,當一名成卒適宜。
我開著玩笑,同老妻談起《東坡志林》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樸和蘇東坡赴詔獄的故事,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那首詩來為我送行。
林則徐主要成就:
他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提出為了改變軍事技術的落后狀態(tài)應該制炮造船的意見;親自主持并組織翻譯班子,翻譯外國書刊,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參考消息”;為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較為系統(tǒng)的介紹世界各國的情況,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適應當時對敵斗爭和對外交涉的需要,著人迅速編譯了《國際法》,這在中國國際法學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它標志著西方國際法著作開始正式傳入中國,,標志著近代國際法開始在我國應用于對外交涉,標志著中國近代國際法學史的開端。從理論上說,林則徐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外交事業(yè)的先行者、中國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綠水青山(打一成語)——山清水秀、山青水秀、水秀山明、山明水秀。
1、山清水秀shān qīng shuǐ xiù
【解釋】形容風景優(yōu)美。
【出處】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br>【結構】聯(lián)合式。
【用法】用作褒義。形容風景優(yōu)美。一般作謂語。
【辨形】清;不能寫作“青”。
【近義詞】山明水秀、山青水秀
【反義詞】窮山惡水
【例句】我國江南有許多~的旅游勝地。
【英譯】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2、水秀山明shuǐ xiù shān míng
【解釋】山光明媚,水色秀麗。形容風景優(yōu)美。
【出處】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br>【結構】聯(lián)合式
【近義詞】山明水秀
【例句】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5回:“話說浙江、錢塘西湖這個去處,果然天生佳麗,水秀山明?!?/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84750.html,轉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金枝玉葉
下一篇: 謹小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