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一國三公 (yī guó sān gōng)
簡拼 : ygsg
近義詞 : 政出多門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貶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偏正式
成語解釋 : 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quán)不統(tǒng)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
出處 : 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成語用法 : 偏正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例子 : 武夫當?shù)绖輿皼埃粐l適從。(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七十四回)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謎語一國三公猜一數(shù)字——答案:9。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解釋】德:品德;望:聲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處】《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nèi)外群僚皆應盡敬?!?/strong>
【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
【用法】用作褒義;多用來稱頌老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重;不能讀作“重復”的“chónɡ”。
【辨形】重;不能寫作“童”。
【近義詞】眾望所歸、年高德劭
【反義詞】無名鼠輩
【例句】同學們都喜歡這位~的老校長。
重耳、夷吾還是公子哥的時候,晉獻公派大夫士蔿為他們分別在蒲地和屈地筑城。士蔿似乎有意為之,在城墻里放進了木柴。夷吾告訴了晉獻公。晉獻公派人責備士蔿。
士蔿叩頭回答說,臣聞之:無喪而戚,憂必仇焉;無戎而城,仇必保焉?!对姟吩疲骸皯训挛帲谧游┏?。”
士蔿回家后,寫了一首詩,說:“狐裘龍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出自《詩經(jīng)·大雅·板》:
這首詩較長,共八章,每章八句。據(jù)說是周朝的卿士凡伯勸告周厲王的詩?!睹娦颉氛f:“《板》,凡伯刺厲王也。”凡伯是周公的后裔。周厲王昏庸貪暴,任用奸佞,搜刮錢財,監(jiān)視人民。
”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在第七章。在這一章里,價,同“介”,善。維,是。藩,籬笆。大師,大眾。垣,墻。大邦,指諸侯大國。屏,屏障。大宗,指與周王同姓的宗族。翰,骨干,棟梁。宗子,周王的嫡子。
這一章的大概意思是:好人就是那籬笆,民眾好比是垣墻,大國猶如屏障,同族宛似棟梁,有德便能國家昌盛安寧,宗子就處在有以上保障的城中。不要讓城墻毀壞,不要讓他孤立無支撐。
士蔿引用這句詩的用意,已經(jīng)跟晉獻公的使者說明了,就是沒有兵患而筑城,反而為內(nèi)部的敵人提供了據(jù)守之地。敵人既然能夠以此據(jù)守,又何必謹慎地去筑城?擔任官職而不接受命令,這是不敬;為敵人修筑城墻,這是不忠。沒有忠和敬,怎么能奉事國君?君王只要修養(yǎng)德行而使同宗子弟的地位鞏固,大臣們忠敬以事,哪個城池能比得上?
后來,晉國發(fā)生酈姬之亂。太子自縊,公子夷吾逃亡到屈地,公子重耳逃亡到蒲城。
晉獻公派遣一個叫披的太監(jiān)(寺人披)攻打蒲城。重耳說:“國君和父親的命令不能違抗?!辈⑼ǜ嬲f:“抵抗的就是我的敵人?!敝囟綁μ幼?,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最后他逃亡到翟國。
士蔿的話是對的。如果君主沒有德行,內(nèi)部混亂,再堅固的城又有什么用呢?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84911.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一秉大公
下一篇: 一路平安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