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存心養(yǎng)性 (cún xīn yǎng xìng)
簡拼 : cxyx
性.png)
近義詞 : 修心養(yǎng)性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構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保存赤子之心
,修養(yǎng)善良之性。舊時儒家宣揚的修養(yǎng)方法
。
出處 : 《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yǎng)其性
,所以事天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成語用法 : 作謂語
、定語;指修心養(yǎng)性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修行是什么意思
修行是什么意思
想必樓主傾向佛學
,學佛的實質,要落實在修行上
,因此我們首先必須明白什么叫修行
。
修行
,即是修善惡二所緣業(yè)之增益與離避
。也就是增益善緣
,種善因
,結善果;離避惡所緣
,離惡因,避惡果
。
但修行二字頗為廣義
,首先認識到底修什么行? 因此要有所依對緣
。無所依緣
,則易成外道之修行。
比如
,魔教修行,就修成魔行
。佛教修行,就修成佛行
。
所以必須要有所依緣
,有所楷模應照而依止。又如
,只知去惡揚善,克己利人
,這是其它宗教都會做的事
,這也就是不明宗旨無所依的修行
,不屬于正宗佛教行持。
因此我們的修行
,所依緣之對象則是佛陀。依照佛陀的完美覺位作為我們所修之相應楷模
,以我們的身口意三業(yè)學佛陀的一切
,使一切不凈惑業(yè)緣起惡行遠離不得沾邊
,只令其時時離避遠惡
,不使其有所近沾三業(yè)增加惡因。
而一切緣起善業(yè)都要行持
,哪怕就是一善念,只能增益
,不可損減
。日日增加善緣
、善因
、善業(yè)
,簡言之即是時時離惡積善
。
為什么說惡所緣業(yè)只能用遠離
,不可說是滅除呢?因為佛諦中
,因果不昧。因果是滅除不了的
,說滅除是斷見
,故所以只能善業(yè)筑壁
,猶如筑一道擋土墻
,起到隔開的作用。
由是學佛
,修佛之行,最終成佛方可徹底解脫輪回的因果縛業(yè)
,此時因果照樣存在
,但對佛無沾
。正如佛陀見到地獄刀山火海
,地獄刀山火海依然存在,應報眾生痛苦不堪
,當佛陀為代眾生受苦而自身頓然躍入時,此刀山火海當下化為蓮池甘露
,成為殊勝的境象
,一切惡所緣境在佛陀身上轉為善業(yè)的顯現(xiàn)
,不但無苦
,反顯大樂。
修行就是出離輪回
,解脫諸苦而成圣,直至成佛
。要出離輪回
,因此就要建立出離心
、堅信心
、不動愿心
、精進心
、大乘菩提心
。
而所有一切心的依止境,皆建立在正見上
,如沒有正見,一切心均會顛倒
、混亂
。換言之
,沒有正見是修而無有受用的
。
比如要先修菩提心,是無法修起來的
,會成為空幻菩提,虛妄之心
。因為菩提心首先建立在出離心上
,也就是一個人要有真正解脫成就出離輪回諸苦的心
,他要深知輪回苦不堪言
,不但自苦,而且六道眾生如父如母均在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嗤粗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欲脫于苦,他才會真修行
,才會發(fā)出自利利他之菩薩行,菩提心方可誕生
。
但是如果首先從出離心開始修
,又是錯誤的
,是不合次第之修
,會修成空言出離,妄惑自迷心
,這樣也是很難修起
,建立不了出離心實相的。所以要有真正的出離心
,必須要第一步首先了明無常境,第二步要有堅信心
,堅信輪回無常的苦
,有了堅信心才會恐懼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才會修成無常心,有了無常心
,出離心就會日益增進,自然出離心就會生起實相
。
如果眾生不了解萬法皆無常
、輪回無常的痛苦
,就建立不起一顆堅定的心去出離輪回的念頭
,沒有出離輪回的想法,根本就不會去修行
,不想學佛,不學佛的人
,本來不想出離
,怎么還會有出離心呢
?所以不能先修出離心
。因此,第一步
,沒有無常心,就無法步入佛門
。
就是皈依了佛門
,也無法深入正確修行
。 要知道什么是修行
,就要明白學佛修行的八基正見。
第一基是無常心
,第二基是堅信心
,第三基是出離心,第四基是實愿心
,第五基是精進心,第六基是戒律
,第七基是禪定
,第八基是菩提心。認此八法為基而修行正見即是正知佛法的指南
。
這八基正見是修行人不可缺少不可錯亂的次第。 凡是無常心所攝化受用的
,就是修行的因
; 凡是堅信心所攝化受用的
,就是不變的因
; 凡是出離心所攝化受用的,就是解脫的因
; 凡是實愿心所攝化受用的,就是行動的因
; 凡是精進心所攝化受用的
,就是進取的因
; 凡是戒律所攝化受用的
,就是正法的因; 凡是禪定所攝化受用的
,就是智慧的因; 凡是菩提心所攝化受用的
,就是菩薩的因
。
八基是修行解脫成就的根本
,如果根不正,就會本則亂
。所以修行的根本是不可亂的
,因此修行的八基必須依于正見作為宗標
,也就是以正知正見來引導八基的次第和正確發(fā)展修行
,這就叫做修行
。
在修行中要時時落實菩提心的修持
,因為菩提心是成道之根本
。 佛陀說法,菩提心的真實之義是必然成道之因
。
凡行菩提道者,終結菩提之果
。菩提心是廣義全攝一切大乘法之大悲渡生覺成菩薩地因
。
但由于眾生福報使然
,佛法經(jīng)代代相傳
,遺漏法義。尤為至今末法時期
,三界業(yè)海波濤洶涌,眾生如盲龜更難以項穿蕩動海流之木軛如牛鼻之孔
,故而要得完美佛法難中之難
。
因此菩提縮水
,所以由廣義逐漸縮成了狹義之菩提心法
。 菩提心分兩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粗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于愿
、行二菩提心之修持
,又分情器四大和自身六大以及呼吸
、耳根
、眼根等內外壇城和儀軌誦文諸多修法。無論世俗還是勝義菩提心
,而歸于七支菩提份才是最上妙完美的菩提心。
本來菩提心是三界六道眾生個個有權修施的
,但今大都眾生法緣不俱
,故已執(zhí)持化整為零縮水之菩提心修法。因此往往誤會成覺悟之心方可修之
,或曰以菩提心為實相成就之境
。
當然,這也是存在的一部分
,但卻遺漏了非覺悟之心的眾生而修菩提心之法。更重要的是
,菩提心并非覺悟和非覺悟的心
,而是學佛的三界六道眾生及法界諸圣生發(fā)的大悲愿力
,是以大悲心所實施的利益眾生成佛菩薩的實際行為
,是覺悟。
"修行"是什么意思
?
什麼是修行之一
修行是在生命的旅程之中尋找一種智慧,一種如何和宇宙脈動契合的智慧
。
修行是一條道路
,一條通往人類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
。
而在這條道路的盡頭
,我們就可以找到這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了解到生
命的真諦
,使我們的生命自動達成充滿了喜悅的圓滿狀態(tài)。
所有和人類精神領域相關的議題都是修行
,不論是心理學
、催眠
、超能力探討
、
宗教、輪回
、前世今生、行為學
、星象
、命理、靈魂學等等所有和心靈相關的知識都
屬於修行的范疇
,而絕對不只是 ***
、禪修、持咒
、禮佛
、誦經(jīng)或者是各各宗教的祈
禱行為而已
,因為修行包含了人類所有的心智活動,同時在那修行的道路上我們也都
會碰到這一些現(xiàn)象
。
簡單地說:修行并非某一個宗教團體的專長,而是在我們一生之中隨時都會遇到的
課題
,人有著追求快樂和真善美的本能
,而這就是修行
,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有修
行的本能
,都在嘗試著如何去改善他們的精神領域。
修行意味著使自己成為能夠在人間如意行走而不被任何現(xiàn)象困惑的個體
,這需要非
常多的正確心靈知識,絕非只是一些充滿了怪力亂神或者是無法提出充分證據(jù)的學
說而已
;真正的修行是讓自己沈潛
,不夸張,不招搖
,一切以切身體驗為主,因為真
正的知識是由親身體悟而來
,而所有學術的探討是無法帶來任何境界的
。
修行是一種最純凈的心靈活動
,那是一個使我們的心境越來越清澈的過程
,如果在
修行的過程之中你覺得你的思想越來越單純,心情安穩(wěn)許多同時安全感也增加許多
但卻沒什麼境界的話
,那麼這個過程就是正確的
,反之,如果你覺得學到得越來越多
越來越復雜
,非但精通各種知識而且境界越來越高的話
,那麼你就并非走在正確的道
路上。
修行就是透過親身的實踐而得到一些如何從生命之中解脫的方法以及簡單的善知
識
,然后再把這些方法和善知識在人間發(fā)揚光大,這樣自己和所有人類的精神領域都
會獲得極大的改善
。
修行是一種正確的心靈教育方式
,唯有透過這種教育,自我和人類的未來才能夠越
來越光明
。
王 大 鵬
什麼是修行之二
真正的修行,應是一種靜心活動
,而非表面上的慈悲喜舍
。
所謂靜心
,表面意義是平靜的心
,但真正的意思是頭腦放空,這里僅就靜心的一些觀念
做徹底的澄清:
1.靜心并非無念:有人以為靜心的時候
,必須排除所有雜念,其實是錯誤的
,真正的靜
心
,當然會有無念的時刻,但無法持久
,重要的是與無念并存的感覺。
說起來很詭異
,雜念與無念居然可以并存
,而且絕不是人格分裂
。平時的我們不是可以
一心多用嗎
?靜心有點類似,但不是同時作許多事
,而是在做任何活動的時候,心中仍
保有放空的寧靜舒適感
。
這種感覺很難以筆墨形容
,不是處於寧靜環(huán)境中的感覺
,而是有點像瞌睡結束后的短暫
心曠神怡與神清氣爽
。
2.靜心就是整合自己:一般人都生活在清醒意識中
,只有在夢中碰上潛意識的窗口,至
於無念的「本體狀態(tài)」根本毫無所悉
。
靜心就是緊緊地掌握本體狀態(tài),不再為人間現(xiàn)象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等於整合自己的所有意識
,包
括顯潛意識,沒有任何分裂現(xiàn)象
。
3.靜心就是開發(fā)大腦潛能:坊間的潛能開發(fā)
,只是自我催眠的訓練過程
,頂多開發(fā)了腦
表面的功能
,而靜心著重在開發(fā)腦深處的功能,可使人完全脫胎換骨
,變成情緒的主人
,頭腦空前清明踏實
,絕不只是想通了而已
。
修行是一種正確的心靈教育方式
,唯有透過這種教育自我和人類的未來才能夠越來越光明
。
唯有正確的心靈知識才能提升你的精神領域。
。。
。..
修行是什么意思呢
?
修行是指宗教中的修煉或修養(yǎng)德行。是一種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活動
,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
、行為活動
、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現(xiàn)階段相比境界更高
、胸懷更廣
、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yǎng)水平
。
中文名:修行
外文名:Practice
拼音:xiū xíng
釋義:宗教中的修煉
;修養(yǎng)德行
修行介紹:
代表性體系:儒教
、道教、佛教
、 *** 及蘇非派,基督教
,印度瑜伽等
,其富含神秘和神話色彩。
儒教修行:
經(jīng)典:《大學》
、《中庸》、《孟子》
、《十三經(jīng)注》
、《正蒙》
、《儒藏》
、出土儒家簡帛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養(yǎng)為主要對象,其全體大用
,均以心性為本。下手在此
,了手補在此
。佛家以“明心見性”為工夫,為頭腦
,道家以“煉心煉性 ”為工夫,為頭腦
,儒家以“存心養(yǎng)性”為工夫
,為頭腦。
《大學》提“正心誠意”
,《中庸》提“率性盡性”,孟子除提 “存心養(yǎng)性”外
,又提“盡心”
。然此數(shù)者
,以單提“存心養(yǎng)性”四字較為淺明
,最切易入
。
道教修行:
經(jīng)典:
黃帝四經(jīng)、黃帝內經(jīng)
、道德真經(jīng)、沖虛真經(jīng)
、南華真經(jīng)
、出土道家簡帛等
。
佛教修行:
經(jīng)典:金剛經(jīng)
、心經(jīng)、華嚴經(jīng)
、涅盤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大藏經(jīng)》等
。
基本要理在于:戒
,定
,慧
。戒,借助對世俗物的外在放棄
,最終內在放棄對它的欲望。定
,心念絕對止息
。慧
,完全證悟真理。
*** 教:
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
,《伊姆-埃- 科希諾姆》
,《蘇菲學說概論》
,《蘇菲派經(jīng)注》
,《脫離迷誤》,《哈菲茲詩集》
,魯米的《瑪斯納維》
,《夏姆-埃-塔卜里茲》等。
基督修行:
經(jīng)典:《圣經(jīng)》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镀邔殬桥_》
,《全德之路》
,《登上嘉爾默羅山》 ,《心靈的黑夜》
,《愛情的烈焰》
,《未知之云》等。
亞斯德教:
經(jīng)典:《阿維斯陀》
,《達薩提爾》
。
靈教修行:
修行,非修行
,是名修行。
瑜伽修行:
經(jīng)典:《薄伽梵歌》
,《奧義書》
,《瑜伽經(jīng)》
正統(tǒng)的印度瑜伽包括哈達瑜伽
、勝王瑜伽
、呼吸控制瑜伽、禪那瑜伽
、羯磨瑜伽、巴克提瑜伽六大體系
。
擴展資料:
漢語詞語:
1.修養(yǎng)德行
。
《
莊子·大宗師》:“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
,而外其形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難識
,修己德行,無有禮儀
,而忘外形骸。”
《韓非子·問田》:“臣聞服禮辭讓
,全之術也
;修行退智
,遂之道也
。”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又有 臧逢世
, 臧嚴 之子也,篤學修行
,不墜門風
。”
2.美好的品行
。
《呂氏春秋·贊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聲問不知
,修行不聞
。”
漢 劉向 《說苑·善說》:“愿大王選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為吏
。”
3.泛指操行
。
《東觀漢記·第五倫傳》:“ 第五倫 、字 伯魚
, 京兆 長陵 人,修行清白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4.遵行。
《史記·殷本紀》:“封 紂 子 武庚祿父
,以續(xù) 殷 祀,令修行 盤庚 之政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后漢書·列女傳·鮑宣妻》:“拜姑禮畢,提甕出汲
。修行婦道,鄉(xiāng)邦稱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5.出家學佛或學道
。
《晉書·藝術傳·鳩摩羅什》:“為性率達
,不拘小檢
,修行者頗共疑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唐 王建 《贈太清盧道士》詩:“修行近日形如鶴,導引多時骨似綿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西游記》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卻來此見我做甚
?”
茅盾 《陀螺》:“什么戀愛,她是勘破了的
。她說
,將來進尼姑庵修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6.行善積德。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們公門里好修行
,所以通個信給他
,早為料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清 李漁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戶債戶身上,都要施些小恩
,存些厚道
,一來替主人積德,二來當自己修行
。”
-修行
修行是什么意思
?為什么是修和行組成
一指修養(yǎng)德行
;二指美好的品行
;三指操行
;四指遵行;五指出家學佛或學道;六指行善積德
。
修行是一種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
、心理活動
、行為活動、社會活動
,旨在達到與現(xiàn)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
、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yǎng)水平
。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養(yǎng)為主要對象,其全體大用
,均以心性為本。下手在此
,了手補在此
。佛家以“明心見性”為工夫,為頭腦
,道家以“煉心煉性 ”為工夫,為頭腦
,儒家以“存心養(yǎng)性”為工夫
,為頭腦。
《大學》提“正心誠意”
,《中庸》提“率性盡性”,孟子除提 “存心養(yǎng)性”外
,又提“盡心”
。然此數(shù)者
,以單提“存心養(yǎng)性”四字較為淺明,最切易入
。
擴展資料:
1.修養(yǎng)德行
,成就道德。
李二和《流浪的夢》:“生活是最本真的
,修煉是無須講求形式的。時空中無處不教堂,無處不佛堂
;無處不天堂也無處不地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2.宗教中為超凡脫俗
、擺脫生死輪回而努力的各種方法。
《蘇菲派經(jīng)注》(釋):“蘇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
,可分為肉體修行和精神修行兩種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俗語中將修行當作做好事
,如認為舊時官廳中權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門里面好修行”之說
。明·葉憲祖《金鎖記》:“禁長哥呀!自古道公門里面好修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兑佰牌匮浴分歇z官見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門中好修行
,望老爺高抬貴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道教是以陰陽五行來闡述天地萬物的規(guī)律
,以五行生克來平衡修天地宇宙萬物與人類自然的和諧。修行等于調治
,萬法不離陰陽五行,五行在天為寒暑燥濕風
,在地為金木水火土
,在人身為心肝脾肺腎,在佛教為殺盜淫妄酒(貪嗔癡慢疑)
,在儒教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佛教看五行的陰面=殺盜淫妄酒(貪嗔癡慢疑)
,儒教看的是五行的陽面=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修行就是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對治佛教的殺盜淫妄酒
,用儒家的溫良恭儉讓
,對治佛教的貪嗔癡慢疑,回歸本根
, 根在道教的金木水火土
,也就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方法
。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孟子曰:“盡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
,則知天命矣
。存其心,養(yǎng)其性
,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
,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民國時期的宗門大德袁煥仙居士曾有詩句:“色窮窮盡盡窮窮,窮到源頭窮也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鄙嗍强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窮究再窮究
,色相還是空的;但怎么個空法
?窮盡自己的思維
、智慧、精力到了極點之后
,連窮也丟掉了
,連窮也是空的了。真空妙有
,妙有真空
。
什么是盡心呢
?耗盡自己所有的知識
、智慧、身體
、力量等等,所有自己能所有能學習到的和所擁有以及借助到的一切
,去把一件事
、一本書、一個道理做到底做到極致
。然后再回頭用心去觀察、反省所經(jīng)歷的這些
,就見到了人性
;見到人性以后,也會慢慢懂得了形而上的天性之體
,和形而下的自性本體。
儒道分家之后
,道家提出了“修心煉性”
;幾百年后傳到中國的佛學,提倡的是“明心見性”
,只不過把“明心”和“見性”分為兩個層次來修行。這可以看出
,道家提倡“煉”
,而佛家提倡“悟”。儒家的修煉方法則是:“存其心
,養(yǎng)其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存的什么心
?仁心、愛心
、善心、一個純潔無暇之心
。養(yǎng)
,則是把人性善良的一面加以培養(yǎng),促其成長
。這就是儒家所為的“去人欲
,存天理”之說。佛家道家喜歡深山古剎安靜打坐
,儒家大多選擇一種叫“功過格”的工具來自我監(jiān)督修行
。
所謂功過格,就是在一張白紙上畫上很多空格
,有的是一年用的365格,有的是一個月用的30格
,一天一格記錄自己的功過善惡
,每天讀完書之后,就靜坐思過
。如果做了好事有過善念的,就在格子中用紅點標注
;如果做過錯事動過惡念
,就標注為黑點。甚至還有一天用的
、一個時辰一個格的12格。還有的是懸掛兩個口袋
,每做過一件錯事
,動過一次惡念,就放一粒綠豆到一個口袋里
;做過善事
,放一粒紅豆在另外一個口袋里。
等到農歷臘月23
,那天是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善惡福報的日子
。大家都會擺好供品“祭灶”,然后細數(shù)自己一年里的善惡
,如果惡多于善,就要在灶君畫像面前跪下責成自己
。儒家這種反省方法極其苛刻
,做不得一點假,更不敢欺瞞上天的神靈
,因為這是在“事天”
。
這也是我堅持做工作日記的原因。人都有很多惰性
,只有每天晚上卸下一天的工作之后,安安靜靜等整理一下一天工作中的得失對錯
,明天才會更好的投入工作。假如自己一天時間都是在偷懶中度過
,那么
,你自己都愧對要做的工作日記,你總不可能寫上
,某月某日,工作內容:喝茶
、逛淘寶
、煲電視劇吧。這是一種自我的鞭策和克服惰性的強制辦法
,因為你這不是做給公司看的,公司也不需要這個
,而是你做給你自己內心看的
。
“殀”是短命,60之前去世的都稱為“殀”
;“壽”是長壽之人,“俟”是等待的意思
。孟子的原意是說一個完整的人生
,無論在做什么,時時刻刻都應該是在“存心養(yǎng)性”
,對壽命的長短不要去過多的考慮
。誠如孔子所言:“朝聞道
,夕死可矣
。”生死無可確定
,“存心養(yǎng)性”才是不二法門。盡心見性了
,隨時都可以坦然的面對死亡
,即便壽命再短的殀去
,那也是長壽;稀里糊涂的就算能長壽百年
,那也只能算是“殀”。
“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
。“盡心見性”之后
,坦然的放棄血肉之軀而去,這就是立命了
。這句話很有現(xiàn)實意義
。記不得哪個作家說過的話了:“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當作自己的最后一天,認認真真的去生活”
。
工作何嘗有不是如此呢?賺錢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
,你要對得起自己的本心。有時候我們自己都會感嘆:稀里糊涂渾渾噩噩的半輩子了
,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