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居仁由義 (jū rén yóu yì)
簡拼 : jryy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緊縮式
成語解釋 : 內(nèi)心存仁,行事循義。
出處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p>
成語用法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例子 :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第三卷:“居仁由義吾之素,處順安時理則然?!?/p>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話說;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為。說話詆毀禮義,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認為不能守仁行義,這叫自己拋棄自己。仁是人們最安全的住所,義是人們最正確的道路。空著安全的住所不住,舍棄正確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 盡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譯文】
孟子說:“一切都是命運,順應它就承受正常的命運。所以知 道命運的人不站在危險的墻下。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 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運?!?br>
【原文】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譯文】
孟子說:“求索就能得到,放棄便會失去,這種求索有益于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決定于天命,這種求索無益于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是身外之物?!?br>
【原文】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br>
【譯文】
孟子說:“萬物我都具備了。反躬自問誠實無欺,便是最大的 快樂。盡力按恕道辦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br>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譯文】
孟子說:“做一件事不明白為什么要做,習慣了不想想為什么習慣,一輩子隨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這樣的人是平庸的人?!?br>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br>
【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不知羞恥。從不知羞恥到知道羞恥,就可以免于羞恥了。”
【原文】
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譯文】
孟子說:“羞恥之心對于人至關重要!搞陰謀詭計的人是不知羞恥的。不以自己不如別人為羞恥,怎么趕得上別人呢?”
【原文】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則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譯文】
孟子說:“古代的賢明君王喜歡聽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權(quán)勢放在心上。古代的賢能之士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樂于自己的學說,不把他人的權(quán)勢放在心上。所以,即使是王公貴人,如果不對他恭敬地盡到禮數(shù),也不能夠多次和他相見。相見的次數(shù)尚且不能夠多,何況要他做臣下呢?”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 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①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br>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tài)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時修養(yǎng)自身以顯現(xiàn)于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br>
【譯文】
孟子說“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xiàn)后才奮發(fā)的,是平庸的人,至于豪杰之士,即使沒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xiàn),自己也能奮發(fā)有為。”
【原文】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br>
【譯文】
孟子說:“仁德的言語不如仁德的聲望那樣深入人心,好的政 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樣贏得民眾。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 百姓喜愛。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財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br>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br>
【譯文】
孟子說:“人不用學習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良知。兩三歲的小孩子沒有不知道親愛他父母的,等到他長大, 沒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長的。親愛父母是仁;尊敬兄長是義。沒有 其他原因,因為這兩種品德是通行天下的?!?br>【原文】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shù)、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譯文】
孟子說:“人的品德、智慧、本領、知識,往往產(chǎn)生于災患之中。那些受疏遠的大臣和賤妾所生的兒子,經(jīng)常操心著危難之事, 深深憂慮著禍患降臨,所以能通達事理?!?br>【原文】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 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br>
【譯文】
孟子說:“有侍奉君主的人,專以討得君主的歡心為喜悅;有安定國家的臣,以安定國家為喜悅;有順應天理的人,當他的主張能行于天下時,他才去實行;有偉大的人,端正自己,天下萬物便隨之端正?!?br>【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br>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原文】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 或禮,財不叮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 大,無弗與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 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譯文】
孟子說:“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老百姓富足。飲食有 一定時候,費用有一定節(jié)制,財物便用之不盡。老百姓離開了水 與火就不能夠生活,可是,當有人黃昏夜晚敲別人的門求水與火 時,沒有不給與的。為什么呢?因為水火都很充足。圣人治理天 下,使百姓的糧食像水與火一樣充足。糧食像水與火一樣充足了. 老百姓哪有不仁慈的呢?”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 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廠工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 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 也,不成章不達。”
【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 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 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 了。觀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看它壯闊的波瀾。太陽月亮 有光輝,不放過每條小縫隙;流水有規(guī)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滿不 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達。”
【原文】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路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br>
【譯文】
孟子說:“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盜路一類的人物。要想知道舜和路有什么區(qū)別,沒有別的,利和善的不同罷了。”
【原文】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zhí)中。執(zhí)中為近之。執(zhí)中無權(quán),猶執(zhí)一也。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br>
【譯文】
孟子說:“楊朱主張為自己,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干。墨子主張兼愛,即便是從頭頂?shù)侥_跟都摩傷,只要是對天下有利,他都肯干。子莫則主張中道。主張中道本來是不錯的,但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道權(quán)變,那也就和執(zhí)著一點一樣了。 為什么厭惡執(zhí)著一點呢?因為它會損害真正的道,只是堅持一點而廢棄了其余很多方面?!?br>【原文】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br>
【譯文】
孟子說:“饑餓的人覺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干渴的人覺得任何飲料都是可口的。他們不能夠吃喝出飲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是由于饑餓和干渴的妨害。難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饑餓和干渴的妨害嗎?心靈也同樣有妨害。一個人能夠不讓饑餓和干渴那樣的妨害去妨害心靈,那就不會以自己不及別人為憂慮了?!?br>【原文】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 也?!?br>
【譯文】
孟子說:“做事好比掘井一樣,掘到六七丈深還沒有見水,仍 然只是一口廢井。
【原文】
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凰夭唾?!’孰大于是?”
【譯文】
公孫丑說:“《詩經(jīng)》說:‘不白吃飯?。 删硬环N莊稼也 吃飯,為什么呢?” 孟子說:“君子居住在一個國家,國君用他,就會安定富足, 尊貴榮耀;學生們跟隨他,就會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忠誠而守信用?!话壮燥埌?!’還有誰比他的貢獻更大呢?”
【原文】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br>曰:“何謂尚志?”
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譯文】
王子墊問道:“士做什么事?”
孟子說:“使志行高尚?!?br>王子墊問:“使志行高尚指的是什么?”
孟子說:“仁和義罷了。殺死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 己的東西卻去占有,是不義。居住的地方在哪里?仁便是;道路 在哪里?義便是。居于仁而行于義,大人的事便齊備了。”
【原文】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
“然則舜不禁與?”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br>“然則舜如之何?”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展也。竊負而逃,通海濱而處,終身沂然,樂而忘天下?!?
【譯文】
桃應問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親瞽瞍殺了 人,那怎么辦?”
孟子說:“把他逮起來就是了?!?br>桃應問:“難道舜不阻止嗎?”
孟子說:“舜怎么能夠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職責辦事?!?br>桃應問:“那么,舜該怎么辦呢?” 孟子說:“舜把拋棄天子之位看得像拋棄破鞋子一樣。他偷偷地背負父親逃走,沿著海濱住下來,終身逍遙,快樂得把曾經(jīng)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br>【原文】
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 賠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于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譯文】
孟子從范邑到齊都,遠遠地望見了齊王的兒子,非常感嘆地 說:“地位改變氣度,奉養(yǎng)改變體質(zhì),地位是多么重要??!他不也是人的兒子嗎?”
孟子說:“王子的住多、車馬、衣服多半與他人相同,而王子像那個樣子,是他的地位使他那樣的。何況那處在天下最廣大地位上的人呢?魯國的國君到宋國去,在宋國的城門下呼喊。守門的人說:‘這人不是我們的國君,他的聲音怎么這樣像我們的國君呢?’這沒有別的原因,他們的地位相似罷了?!?br>【原文】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譯文】
孟子說:“只是養(yǎng)活而不愛,那就如養(yǎng)豬一樣;只是愛而不恭敬,那就如養(yǎng)鳥兒養(yǎng)愛犬等畜生一樣。恭敬之心是在送出禮物之前有了的。徒具形式的恭敬,君子不可虛留?!?br>【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br>【譯文】
孟子說:“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yǎng)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學識風范感化他人使之成為私淑弟子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人的 方式?!?br>【原文】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br>
【譯文】
公孫丑說:“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樣,似乎高不可攀。為什么不使它成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說:“高明的工匠不因為拙劣的工人而改變或者廢棄規(guī)矩,絕不因為拙劣的射手而改變拉弓的標準。君子張滿了弓而不發(fā)箭,只做出要射的樣子。他恰到好處地做出樣子,有能力學習 的人便跟著他做。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br>
【譯文】
孟子說:“天下政治清明的時份,用道義隨身行事;天下政治黑暗的時候,用生命捍衛(wèi)道義。沒有聽說過犧牲道義而屈從于他人的?!?br>【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 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br>【譯文】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學習,似乎應該在以禮相待之列, 可是您卻不回答他的問題,為什么呢?”
孟子說:“倚仗著自己的權(quán)勢來發(fā)問,倚仗著自己賢能來發(fā)問, 倚仗著自己年長來發(fā)問,倚仗著自己有功勞來發(fā)問,倚仗著自己是老交情來發(fā)問,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這五種中的兩種。”
【原文】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于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
其退速?!?br>
【譯文】
孟子說:“對于不應該停止的卻停止了,那就沒有什么不可以停止。對于應該厚待的卻薄待了,那就沒有什么不可以薄待。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br>
【譯文】
孟子說:“君子對于萬物,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于百姓, 仁愛,但談不上親愛。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 物?!?
【原文】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br>【譯文】
孟子說:“智者沒有什么事物不該知道,但是急于知道當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沒有什么人不該愛,但是急于愛德才兼?zhèn)涞馁t “人?!币詧蛩吹闹腔凵星也荒軌蛑酪磺惺挛铮驗樗麄兗庇谥缹λ麄冏钪匾氖虑?;以堯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夠愛所有的人,因為他們急于愛德才兼?zhèn)涞馁t人。如果不能夠?qū)嵭性撔腥甑膯兽k禮, 卻對三個月、五個月的喪禮仔細講求;在尊長者面前大吃猛晚卻講求不要用牙齒啃于肉,這就叫做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物?!?br>【原文】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zhàn)。彼善于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 不相征也?!?br>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zhàn)爭。那一國或許比這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有的。所謂征,是指上討伐下,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相互討伐的?!?/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87847.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居安資深
下一篇: 舉世無敵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