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望秋先隕 (wàng qiū xiān yǔn)
簡拼 : wqxy
近義詞 : 望秋先零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構 : 偏正式
成語解釋 : 指草木將近秋天即敗落凋零。也比喻未老先衰
出處 : 宋·沈括《夢溪筆談·采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凋;并、汾喬木,望秋先隕;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
成語用法 :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成語】:
望秋先零
【拼音】:
wàng ?qiū ?xiān ?líng
【簡拼】:
wqxl
【解釋】:
零:凋零。望見秋天將到就先凋零了。比喻體質(zhì)弱,經(jīng)不起風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語言》:“松柏之姿,經(jīng)霜猶茂。臣蒲柳之質(zhì),望秋先零,受命之異也。”
【示例】:
孱軀衰備,~,月來眠食起居,尚與南中無甚歧異。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張安保來函》
【近義詞】:
未老先衰、望秋先隕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未老先衰
1. “并”在古文中的意思 基本字義
1. 合在一起:~攏。合~。兼~。
2. 一齊,平排著:~駕齊驅(qū)。~重(zhòng )。~行(xíng )。
3. 連詞,表平列或進一層:~且。
4. 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的語氣,表不像預料的那樣:~不容易。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墩f文》:“從二立?!苯鹞淖中?,為二人并立之形。本義:并行,并列)
2. 同本義 [side by side]
并,并也。從二立,會意。今隸作并?!墩f文》
并行。——《儀禮·鄉(xiāng)射禮》
并立則樂。——《禮記·儒行》
俄而并乎堯舜?!盾髯印と逍А?
并紐約用組?!抖Y記·玉藻》
并驅(qū)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对姟R風·還》
并駕齊驅(qū),而一轂統(tǒng)輻?!段男牡颀垺じ綍?
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俄n非子·難勢》
3. 又如:并列;并肩作戰(zhàn);并介(不論窮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夾(古代習射時從箭靶上拔取箭頭的工具);并封(古代傳說中的雙頭獸);并心(同心)
4. 合并(由一部分與另一部分結合一起) [amalgamate;bine]
并力西向?!K洵《六國論》
遂以周瑜, 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 備并力逆 操?!顿Y治通鑒》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為蒼頡篇。——《漢書·藝文志》
今野獸并角?!稘h書·終軍傳》
5. 又如:兼并(容納合并);并疊(收攏;拼湊);并坐(謂因牽連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 兼并;并吞 [annex]
秦初并天下。——《史記·秦始皇本紀》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資治通鑒》
魏并 中山?!稇?zhàn)國策·中山策》
7. 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殺);并卷(兼并席卷)
8. 具備 [have]
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
9. 通“屏”,“摒”。排除 [get rid of]
至貴,爵國并焉?!?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天運》
10. 相同 [be identical;same]
行與世異,心與欲并?!怠恫芬杉?
〈副〉
1. 全,全都 [pletely;entirely]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二人并有愧色。——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榮賊并非推心待慰帥者。—— 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2. 又如:并然(完全);據(jù)我了解,事情并不是這樣
3. 一起;一齊;同時 [at the same time;altogether]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妒酚洝り惿媸兰摇?
劉備周瑜水陸并進?!顿Y治通鑒》
4. 又如:并舉;并日而食(兩天只吃一天的飯);并存不悖(同時存在而不沖突)
<;連>
1. 并且,連 [further more;besides]
杖至百,兩股間濃血流離,并蟲亦不能行捉矣?!读凝S志異·促織》
2. 又如:我們完全同意并擁護這個報告
3. 和,以及 [and]
2. 翻譯下面文言文闕黨⑴童子將命 闕黨的一個童子來向孔子傳達信息。
有人問孔子道:“這小孩是肯求上進的人嗎?孔子道:“我看見他[大模大樣地]坐在位上,又看見他同長輩并肩而行。這不是個肯求上進的人,只是一個急于求成的人。”
⑴闕黨——顧炎武的《日知録》說:“《史記·魯世家》‘煬公筑茅闕門’,蓋闕門之下,其里卽名闕里,夫子之宅在焉。亦謂之闕黨。”
案顧氏此說很對(閻若璩《四書釋地》的駁論不對),《荀子·儒效篇》也有孔子“居于闕黨”的記載,可見闕黨為孔子所居之地名。⑵居于位——根據(jù)《禮記·玉藻》的記載,“童子無事則立主人之北,南面。”
則“居于位”是不合當日禮節(jié)的。⑶與先生并行——《禮記·曲禮》上篇說:“五年以長,則肩隨之”(“肩隨”就是與之并行而稍后),而童子的年齡相差甚遠,依當日禮節(jié),不能和成人并行。
3. 盧從愿文言文翻譯 譯文;盧懷慎是滑州人,大約是范陽的著名家族.祖父盧悊,任官靈昌縣令,于是成為靈昌縣人.盧懷慎在兒童時已經(jīng)不凡,父親的朋友監(jiān)察御史韓思彥感嘆說:“這個兒童的才器不可 *** !”到他長大,中了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神龍年間,升任侍御史.中宗去上陽宮謁見武后,武后詔命中宗十天一朝見.盧懷慎勸諫說:“往昔漢高祖受命為帝時,五天一次去櫟陽宮朝見太公,因為從布衣登上皇位,擁有天下,將尊貴歸于父親,所以這么做.現(xiàn)今陛下遵守成法、繼承皇統(tǒng),怎么可以效法呢?何況應天門離提象門才二里多,騎馬不能成列,乘車不能并行,從這里屢出,萬一有愚人進犯車駕,雖將他問罪也來不及了.愚臣認為應將太后接到內(nèi)朝以盡孝養(yǎng)之情,這樣可以免去出入的煩難.”中宗不聽. 升遷右御史臺中丞.上章疏陳述當時政治,說: 臣聽說“善人治理國政持續(xù)到一百年,可以克服殘暴免除殺戳.”孔子說:“假若用我主持國家政事,一年僅差不多了,三年便會很有成績.”所以《尚書》說:“每隔三年就要考核政績,經(jīng)過三次考核就決定提拔表彰或罷免懲罰.”昔日子產(chǎn)為鄭國宰相,變更法令,頒布刑書,第一年眾人怨怒,想殺他,三年后眾人感德而歌頌他.子產(chǎn)是賢人,他治理國家尚且需要三年才有成績,何況平常的人呢?最近州刺史、長史司馬、京畿都畿縣令或者一二年,或者三五個月就遷官,而不論政績.這樣就使沒有遷官的人傾耳而聽,踮足盼望,爭相冒進,沒有廉恥,還哪有閑暇為陛下宣布風化、撫恤民眾呢?禮義不能施行,戶口更加流散,倉庫越益匾乏,百姓日見凋弊,都因為這個緣故.民眾知道官吏任職不長,便不聽從他的教導;官吏知道遷官日期不遠,也就不竭盡他的氣力.地處爵位而偷安,用來養(yǎng)成資歷聲望,雖然圣明君主有勤勞治理天下的志向,然而僥幸的道路已經(jīng)開啟,上下之間互相欺騙,怎么能盡力作到至公呢?這是國家的疾病.賈誼所說的腳掌反轉不能行,是小小的毛病,這個病不治好,雖有名醫(yī)和、名醫(yī)緩也將不能治.漢宣帝考核名實,大興治理,致使風俗向化.黃霸是優(yōu)良的太守,宣帝對他加官秩賜黃金,就地表彰他的政績,但終于不肯將他遷官.所以古時擔任官吏的,以至能延長到子孫.臣請求都督、刺史、長史司馬、畿縣縣令任職不滿四年,不能遷官.如果治理的特別優(yōu)異,或者可以加賜車馬裘服俸祿官秩,派使節(jié)慰問,下詔書勸勉,須等到有公缺,才提拔上來以鼓勵治理有才能者.對那些不稱職或貪婪暴虐的人,則免官放歸鄉(xiāng)里,以表明賞罰的信義. 昔日“唐堯、虞舜稽考古事,建立官職,只有百名官員”.“夏朝、商朝官吏加倍,還能夠任用才能之士”.這是說減省官吏.因此說:“官員不必完備,只在他的才能”.“不要荒廢百官職務,上天設立的官職,由人來代行.”這里講的是選擇人才.現(xiàn)在京師各官司員外官,多出數(shù)十倍,是近代以來沒有過的事.若說官員不必完備,這就是多余;若說人能代行天職,這些人卻大多不掌事務,然而俸祿的支出,一年達億萬之巨,白白空竭了府庫的儲藏,這難道是求得治理的本意嗎?現(xiàn)在民力極其凋弊,在黃河渭水擴大漕運,也不足以供給京師,公室私家損耗無數(shù),邊境尚不平靜.如果水旱成了災害,租稅收入減少,邊境出現(xiàn)敵情警報,賑救的谷物儲量不足一年,陛下將用什么來解決危難呢?“不要輕易使用民力,這會使人危難;不要安于其位,因為這很危險”.這是說要謹小慎微.審查這些員外官員,都是當世有才干的良吏.因才能提拔他們但不發(fā)揮他們的作用,用名位尊敬他們但不竭盡他們的才力,從過去以來,使用人材難道是這樣嗎?臣請求將那些員外官中有才能可以擔任地方長官或高級僚佐的官員,一并加以升遷,讓他們在地方上出力,由朝廷核查他們的政績.若有年老有病不能任職的,一切停罷,使得賢者與不賢者能截然分開,這就是當前的迫切事務. 爭思寵,貪賄賂,欺侮鰥夫寡婦,這是政事中的禍害.臣見朝廷內(nèi)外官員中有貪污受賄、聲名狼藉,以及殘害平民的官員,雖然被流放貶官,但很快就升遷回來,仍然作地方長官,被委任在江淮、嶺表、沙漠地方,只是粗略表示一下懲罰貶斥.他們內(nèi)心中自暴自棄,使貪財聚斂不顧其身,到底也沒有侮改之心.圣明的君主對于萬物應該平分恩澤沒有偏向,用有罪的官吏治理遠方,等于是給奸人恩惠而遺棄了遠方的民眾.遠方州郡,哪點辜負了圣明教化,要單獨承受這種惡政呢?邊境地方夷族與華人雜居,恃仗險要依靠路遠,容易擾亂而難于安定.如果長官沒有治理的才能,就會使平民流亡,起事成為盜賊.由此說來,平凡之才都不可用,何況奸猾的官吏呢?臣請求因貪贓而被停罷官職的人,罷官不到數(shù)十年,不得賜思錄用.《尚書》說:“識別善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童疏奏上,沒有答復. 升任黃門侍郎、封爵漁陽縣伯.與魏知古分別掌管東都的選舉事務.開元元年,進任同紫微黃門平章事.三年,改任黃門監(jiān).薛王舅舅王仙童暴虐百姓,御史臺調(diào)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經(jīng)申報立案,這時又有詔書命紫徽省、黃門省覆核查實.盧懷慎與姚崇上奏說:“王仙童罪狀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以懷疑,那么其他人怎么還能夠相信呢?”于是結案.盧懷慎自認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務。
4. 并 在古文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義
1. 合在一起:~攏。合~。兼~。
2. 一齊,平排著:~駕齊驅(qū)。~重(zhòng )。~行(xíng )。
3. 連詞,表平列或進一層:~且。
4. 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的語氣,表不像預料的那樣:~不容易。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墩f文》:“從二立?!苯鹞淖中?,為二人并立之形。本義:并行,并列)
2. 同本義
并,并也。從二立,會意。今隸作并。——《說文》
并行?!秲x禮·鄉(xiāng)射禮》
并立則樂。——《禮記·儒行》
俄而并乎堯舜。——《荀子·儒效》
并紐約用組?!抖Y記·玉藻》
并驅(qū)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对姟R風·還》
并駕齊驅(qū),而一轂統(tǒng)輻?!段男牡颀垺じ綍?/p>
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俄n非子·難勢》
3. 又如:并列;并肩作戰(zhàn);并介(不論窮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夾(古代習射時從箭靶上拔取箭頭的工具);并封(古代傳說中的雙頭獸);并心(同心)
4. 合并(由一部分與另一部分結合一起)
并力西向。——蘇洵《六國論》
遂以周瑜, 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 備并力逆 操?!顿Y治通鑒》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為蒼頡篇。——《漢書·藝文志》
今野獸并角。——《漢書·終軍傳》
5. 又如:兼并(容納合并);并疊(收攏;拼湊);并坐(謂因牽連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 兼并;并吞
秦初并天下?!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資治通鑒》
魏并 中山?!稇?zhàn)國策·中山策》
7. 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殺);并卷(兼并席卷)
8. 具備
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x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
9. 通“屏”,“摒”。排除
至貴,爵國并焉?!肚f子·天運》
10. 相同
行與世異,心與欲并?!怠恫芬杉?/p>
〈副〉
1. 全,全都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諟Y明《桃花源記》
二人并有愧色?!獎⒘x慶《世說新語·言語》
榮賊并非推心待慰帥者。—— 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2. 又如:并然(完全);據(jù)我了解,事情并不是這樣
3. 一起;一齊;同時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史記·陳涉世家》
劉備周瑜水陸并進?!顿Y治通鑒》
4. 又如:并舉;并日而食(兩天只吃一天的飯);并存不悖(同時存在而不沖突)
<;連>
1. 并且,連
杖至百,兩股間濃血流離,并蟲亦不能行捉矣?!读凝S志異·促織》
2. 又如:我們完全同意并擁護這個報告
3. 和,以及
5. “并”的文言文解釋 起高人指點 在文言文中,“并”是一個多音詞,它既可讀“bīng(一聲)”;又可讀“bìng(四聲)”,而且當它的語義環(huán)境不同時,其意思也不同。
一、“并”的讀音是“bīng(一聲)”時
“并”通常充當名詞,其不同意思如下:
1、古地名:并州。
2、相傳禹治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并州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帶。沿用為太原的別稱。
3、漢置并州,其地在今內(nèi)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東漢時并入冀州。三國魏復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例如:宋·沈括《夢溪筆談》:并、汾喬木,望秋先隕。
二、“并”的讀音是“bìng(四聲)”時
1、當“并”充當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義:并行,并列。例如:《說文》:并,并也。從二立,會意。今隸作并。又如:《儀禮·鄉(xiāng)射禮》:并行。再如:《禮記·儒行》:并立則樂。
2) 合并(由一部分與另一部分結合一起)。例如:蘇洵《六國論》:并力西向。又如:《資治通鑒》: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并力逆操。再如:《荀子·儒效》:并一而不二。
3) 兼并;并吞。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初并天下。又如:《資治通鑒》: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再如:《戰(zhàn)國策·中山策》:魏并中山。
4) 具備。例如: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
5) 通“屏”,“摒”。排除。例如:《莊子·天運》:至貴,爵國并焉。
6) 相同。例如:嵇康《卜疑集》:行與世異,心與欲并。
2、當“并”充當副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全,全都。例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又如: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二人并有愧色。再如:清·梁啟超《譚嗣同傳》:榮賊并非推心待慰帥者。
2) 一起;一齊;同時。例如:《史記·陳涉世家》: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又如:《資治通鑒》:劉備周瑜水陸并進。
3、當“并”充當連詞時,其意思如下:
并且,連。例如:《聊齋志異·促織》:杖至百,兩股間濃血流離,并蟲亦不能行捉矣。
6. 古文翻譯 一.東漢廉吏李恂
李恂(生卒年不詳,約公元一世紀后期至二世紀前期),字叔英,安定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人。東漢的一位廉吏。
李恂少年時研習《韓詩》,后教授生徒,門徒從學者常達數(shù)百人??ぬ胤f川(今河南禹縣)人李鴻敬慕他的才華,請其署理功曹,未及上任,又被任命為涼州從事。其時恰逢李鴻逝世,他遂不應州命,放棄從事之職,而給李鴻送葬至穎川故里。李鴻葬后,又為其守喪三年。
后來,李恂受命任職司徒桓虞府。之后又被任命為侍御史,持節(jié)出使幽州。到州后他宣布了皇恩,安撫了北狄,并將沿途所經(jīng)地區(qū)的山川、屯田地、聚居村落等畫成地圖,細列標示,共百余卷,悉數(shù)上奏,得到漢章帝的嘉許,以功升任兗州刺史。在任期間清正廉潔,以身自律,常?!跋蚱?,服布被”。后調(diào)任張掖太守,同樣威望很高。時逢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屯兵武威,遠近州郡官員為討好竇憲,莫不爭相饋送厚禮,唯獨李恂奉公不阿,未送禮品。因此得罪了竇憲,被竇憲構陷而免官。
此后,李恂又被征用,任命為謁者,使持節(jié)領西域副校尉。西域多奇珍異寶,他到任后西域各國侍子、督使、胡商紛紛饋贈他以奴婢、大宛馬、金銀和香罽等,他一無所受。時北匈奴南下,屢斷西域道路,不時擾邊,使得玉門關以西使命不通。李恂斬殺北匈奴將領,阻止其南下,打通了西域道路,他的恩威并行于西域。
其后,李恂又被調(diào)任武威太守,旋因坐事被免職。步行回歸鄉(xiāng)里,潛居山澤,住著草廬,與諸生織席維持生計。時值西羌反叛,他被羌人俘虜。羌人素聞其名,敬其為人,就將他放了。時遇歲荒,司空張敏、司徒魯恭等派兒子給他送去糧食,他堅辭不受。后遷居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關下,以拾野果、草籽、橡實而自資,享年九十六歲而卒?!逗鬂h書》有傳。
7. 求,翻譯文言文 原文出自荀子的一段話:“故曰:欲觀千歲,則數(shù)今日;欲知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故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翻譯為:所以說:“根據(jù)近世來了解遠古;從一件事物來了解上萬件事物,由隱微的東西來了解明顯的東西?!闭f的就是這種道理。
原文: 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以治亂者異道(1)。”而眾人惑焉。彼眾人者,愚而無說、陋而無度者也。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于千世之傳也。妄人者,門庭之間,猶可誣欺也,而況于千世之上乎
翻譯為:那些無知而胡言亂語的人說:“古今情況不同,古今之所以治亂者,其道不同?!庇谑且话闳罕娋捅凰麄兏愫苛恕D撬^一般群眾,是才性愚昧而說不出道理、見識淺陋而不會判斷是非的人。他們親眼看見的東西,尚且可以欺騙他們,更何況是那些幾千年前的傳聞呢!那些無知而胡言亂語的人,就是近在大門與庭院之間的事,尚且可以欺騙人,更何況是幾千年之前的事呢!
1. 人教版7年級課內(nèi)文言文,題目和答案 《世說新語》課內(nèi)外四則練習(一)《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骸拔慈袅跻蝻L起。”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組織編寫的。2.“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一句總述了謝太傅家人詠雪的背景,極精煉地交代了時間“________”、地點“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寒雪日內(nèi)集( ) 俄而( ) 雪驟( ) 公欣然( )曰 撒鹽空中差( )可擬( ) 未若( )柳絮因風起( )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風起。(3)撒鹽空中差可擬。
5.請從課文中找出古今異義字并寫出其古義與今義。6.《詠雪》中“寒雪”、“內(nèi)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7.簡答。
《詠雪》只是客觀地寫出謝家子弟詠雪的事,對“兄子”與“兄女”的兩個比喻并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的褒貶卻已在其中,一望而知,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你還能把雪比作什么?(2)春雪 ---韓愈的對雪的比喻與謝道韞有什么異曲同工之處?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院作飛花(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p>
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9.解釋下列加點(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1)尊君在不?( ) (2)門外戲(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期: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B、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過: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C、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D、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慚:_________ 引:_________ 顧:_________10.仿照例句,補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例句:(陳太丘與友)期日中,(友)過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對子罵父,則是無禮。1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 (2) (3) (3) 12.通過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樣的一個孩子?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請談談你對元方這一行為的看法。
1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期日中,過中不至”這一句話點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陳太丘B(yǎng).“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中“兒女”指的是謝太傅的兒子和女兒C.“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句話的意思是:還不如化做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詞,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后者是謙詞,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14.辨別下列詞語哪些屬于敬詞,哪些屬于謙詞?①敝人 ②卑職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敬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謙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詠 雪 ①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家庭聚會),與兒女(子侄輩)講論文義(詩文)。俄而雪驟(急),公欣然(高興地)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兒曰:②“撒鹽空中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③“未若(不如,比不上)柳絮因(順著,隨著,趁著)風起?!惫笮?。
即(是)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1、本文選自南朝宋彭城人 劉義慶 編著的 《世說新語》 一文。
2、在文中括號內(nèi)給加點字解釋: 3、翻譯文中標有序號和橫線的句子:①、一個寒冷的下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論詩文。②、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4、“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一句總述了謝太傅家人詠雪的背景,極精煉地交代了時間“寒雪日 ”、地點“內(nèi)集 ”、人物“ 謝太傅與兒女 ”、事件“講論文義”等要素。
5、主講人對謝道韞、謝朗的答案優(yōu)劣未作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你認為他笑什么?你能否發(fā)揮想象,補充主講人笑后所說的一句話嗎?答:(1)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2)“笑”前喻,“樂”后喻。
(3)為“柳絮”一喻而“笑樂”。6、文章最后寫道:“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你以為作者寫上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贊賞道韞的才氣。 7、文中“寒雪內(nèi)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歡快、輕松、融洽的家庭氣氛。
8、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白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么?答:(1)“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tài)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
2.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快荀巨伯探病友荀巨伯遠看友人 一)荀巨伯探友(譯文) 他遠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對他說,“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離開了?!避骶薏f,“我遠道來是看你的,你讓我離開,敗義求生,怎么是我的行為呢?”胡人來了問他,“整個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獨自留下?”他說:“朋友有病,不忍心拋棄他,寧可用我的生命來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說:“我們無義之人進入了有義之國?!庇谑峭吮?。
全城都得以保全。1.①告訴 ②離開 ③用 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丟下有病的朋友獨自避難,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這種把情義看得比生命還重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
二)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從書塾經(jīng)過,(聽見書聲瑯瑯)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qū)W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 內(nèi)心感傷,因此而哭泣。
老師憐憫他說:“你想讀書嗎?”原對答:“我沒有錢交學費?。 睅熢唬骸巴尤粲兄居写?,我愿收你為徒教你讀書,不收學費!”于是原就進了學堂。一個冬天,就熟讀《孝經(jīng)》和《論語》。
1、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 2、cè shě qì。
3. 七年級上冊課外文言文整理 一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4、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①兔走觸株( ) ②因釋其耒而守株( ) ③冀復得兔( ) ④而身為宋國笑( ) 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為”與“而身為宋國笑”中的“為”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B、為人謀而不忠乎 C、始悟為山市 D、此何遽不為福乎 6、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7、為什么宋人不會再得到兔子? 二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p>
三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與蘆葦相似的草本植物)畫地,教以書字。
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
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3分 A、以荻畫地 以:用 B、教以書字用 書:寫 C、使學為詩 為:作為 D、及其稍長把 及:等到 2、歐陽公“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歐陽修聰明過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閭里士人家慷慨借書 D、歐陽修刻苦攻讀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6分(1)多誦古人篇章。 (2)唯讀書是務。
四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p>
魏武聞之,追殺此使?!妒勒f新語·容止》4、簡要分析魏王是個怎樣的人。
(3分)5、“捉刀”流傳下來已成為一個固定詞語。不查詞典,模仿推敲的寫法,對“捉刀”進行解釋。
()(4分)[推敲] 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作推、敲的樣子,無意中碰上了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
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五《夢溪筆談》一則 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辯識耳,在藥則未為良時。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則津澤皆歸其根。欲驗之,但取蘆菔、地黃輩觀,無苗時采,則實而沉;有苗時采,則虛而浮。
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則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澤;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此其效也。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皆不可限以時月。
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白樂天《游大林寺》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蓋常理也,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
始筀竹筍,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謂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間,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
嶺、嶠微草,凌冬不凋,并、汾喬木,望秋先隕;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不同。一畝之稼,則糞溉者先牙;一丘之禾,是后種者晚實,此人力之不同也。
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卷二十六 藥議》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此殊未當: 但二月草已芽:若有宿根:若:假如。
緣土氣有早晚: 凌冬不凋: 則糞溉者先牙: 2、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1)本文批判了固定在二、八月采藥的舊法,以通俗的事實和道理說明了采藥不可拘于固定的月份。作者指出,因為藥用( )的不同,( )也應隨之不同,這樣才能保證藥物的質(zhì)量;作者還進一步闡明了植物生長、成熟的早晚,是因( )、( )、( )、( )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的,因此采藥的時間決不可以限于固定的月份。
(2)針對使用部位不同方面,作者依次直接說明“ “”五種情況。 (3)作為一篇說明文,這一層作者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是 3、翻譯下列句子 (1)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則津澤皆歸其根。
4. 人教版七年級 上冊語文書上的所有文言文 第五課:《童趣》 作者: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第十課:《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繞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十課:《山市》作者:蒲松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shù)十所,碧瓦飛甍(méng),始悟為山市。
未幾,高垣睥(pì)睨(nì),連亙(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shù),樓愈高,則明漸少。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第二十五課:《世說新語》兩則 作者:劉義慶(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峙唬骸慈袅跻蝻L起?!焙笱a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第三十課:《智子疑鄰》: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逼溧徣酥敢嘣?。暮而果大忘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塞翁失馬》: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忘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禍乎?!奔腋涣捡R,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5.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 快快 一)荀巨伯探友(譯文)
他遠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對他說,“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離開了?!避骶薏f,“我遠道來是看你的,你讓我離開,敗義求生,怎么是我的行為呢?”胡人來了問他,“整個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獨自留下?”他說:“朋友有病,不忍心拋棄他,寧可用我的生命來代替我朋友的。”胡人說:“我們無義之人進入了有義之國?!庇谑峭吮?。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訴 ②離開 ③用 ④于是,就
2.C
3.例如:荀巨伯不忍丟下有病的朋友獨自避難,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這種把情義看得比生命還重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
二)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從書塾經(jīng)過,(聽見書聲瑯瑯)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qū)W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nèi)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他說:“你想讀書嗎?”原對答:“我沒有錢交學費啊!”師曰:“童子若有志有此,我愿收你為徒教你讀書,不收學費!”于是原就進了學堂。一個冬天,就熟讀《孝經(jīng)》和《論語》。
1、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
2、cè shě qì
6. 誰有“人教版七年級上文言文復習”題的答案 一、文學常識:《童趣》沈復 清代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論語》 孔子學生 春秋時期 《山市》蒲松齡 《聊齋志異》 《世說新語》劉義慶 《世說新語箋疏》南朝 《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的作者字號、朝代、作品、評價。
二、解釋重點字詞的意思:
1、果大亡其財(家產(chǎn)) 驅(qū)之別院(趕) 而內(nèi)自省也(反?。?父子相保(存活) 差可擬(比喻) 松柏之后調(diào)也(凋謝) 2、項為之強(脖子) 徐噴以煙( 慢慢 )怡然稱快( 高興 ) 果如鶴唳(鳴叫)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人不知而不慍(生氣) 誨女知之乎(你) 學而不思則罔(思考) 思而不學則?。ㄓ泻?) 恒不一見(經(jīng)常) 始悟為山市(明白) 士不可以不弘毅(剛毅 ) 連亙六七里( 連綿) 或憑或立(站立) 差可擬(比擬)人煙市肆(人家)(店鋪) 下車引之( 拉) 不筑(建筑) 倏忽如拳如豆 (一會兒)
3、無何、未幾、既而、逾時、俄而 (不一會兒)4、三省吾身(反省) 三人行(行走)
5、余憶童稚時(回憶) 吾日三?。ǚ词?) 誨女(汝)知之乎(你)
君與家君期日中(約定)(中午) 尊君在不(通"否" )
三、
1、通假字:
誨女知之乎 通 意思是 人稱代詞.
項為之強 通僵 意思是 僵硬 ;不亦說乎 通悅 意思是 愉快
是知也 通 智 意思是智慧 ;一切無有 通烏 意思是沒有
裁如星點 通才 意思是 ;尊君在不 通 否 意思是 嗎.
2、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
唯危樓一座 古義:高 今義:危險 ;必將有盜 古義: 今義:
與友期行 古義:約定 今義:日期 ;居十日 古義: 今義:
相委而去 古義:丟下 今義;離開 ;去后乃至 古義:才 今義:
死者十九 古義: 今義: ;與兒女講 古義:子侄輩 今義:兒子女兒
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詩文 今義:文章的意思 .
7. 【出一份語文測試題魯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二、五單元,課外古詩詞 你怎么能走路的?” “因為我有著比腳更好的‘腳’哩!在我的肚子底下,有許許多多鱗片,它們會動,會像小腳一樣地推著我在地上爬.”蛇說時很快地又在草地上爬了一圈,然后向著正在發(fā)呆的木頭腳說:“木先生,謝謝你的好意,我不想要什么腳了,因為我的鱗片,能夠幫助我走路的.” “你們要不要腳?”木頭腳一邊繼續(xù)向前走,一邊高叫著,它很像一個販子. 小雞從雞棚里走出來看它,黃狗從狗窩里奔出來看它,它們都是有腳的,要木頭腳做什么呢?木頭腳很失望地看了它們一眼,再向前走,高叫著:“你們要不要腳?” 它看見泥土上有一條蚯蚓躺著. 作者: 張希琛 2006-12-8 19:18 回復此發(fā)言 -------------------------------------------------------------------------------- 4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測試題(A卷) “可憐的東西!”木頭腳想,“它是多么需要兩只腳??!” 木頭腳很快地走過去說:“蚯蚓弟弟!我給你送腳來了.” “……” 木頭腳再喊得響一點:“蚯蚓弟弟,你要不要腳?” 木頭腳為了想使它聽見自己的話,就更走近一步,哪知它仍是理也不理,原來蚯蚓不但是個聾子,而且是個瞎子哩! 木頭腳于是踢踢蚯蚓的頭,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沒有腳的蚯蚓在泥土上爬動了,而且爬得很快,像溜冰一樣.木頭腳想看看它是不是穿著溜冰鞋?就把蚯蚓夾住,仔細地看它貼在地面上的肚子,沒有腳,沒有溜冰鞋,只看見幾叢硬毛. “算了吧!用硬毛當作腳的朋友!我才不希罕你呢!” 木頭腳恨恨地朝前走,又高叫著:“誰要腳啊?” “是什么腳呀?”一個細小的聲音在河里響. 木頭腳立刻有了新的希望,它要去碰碰運氣,走近河邊去. “哦!你是一雙木頭腳!”小魚浮起在水面上說. “是的,我是一對可憐的木頭腳,你愿意做我的主人嗎?” “哦!”小魚吐了兩個水泡說,“我是用不到腳的呀.”“又是一個不要腳的朋友!倒霉——那么你是怎么走路的?” 小魚搖動著肚子旁邊的鰭,擺擺尾巴,在水里兜了一個圈子,說:“我不是像一只小船嗎?尾巴是我的舵,鰭是我的槳,劃著,劃著,小船開了.你想小船要不要腳呢?” 木頭腳懂得小魚的意思了,它又難過又疲倦,走到大樹底下,哭得很傷心:“世界上為什么有那么多不要腳的朋友啊.這樣看來,我永遠找不到一個好主人了!” 它的話被正在曬太陽的烏龜聽見了,它抬起了頭,爬到大樹底下,把頭和腳縮進殼里,說道:“你想找一個主人,那么容易!” 木頭腳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它驚奇地問:“你要腳?” 烏龜從殼里伸出腳來,使木頭腳抽了一口冷氣,烏龜接下去說:“有一個木頭人,他烤火的時候,不留心把兩只腳燒掉了,他很悲哀地呆在家里,不能走路,他多么希望有一雙新的木頭腳呀,希望你去,因為你們都姓木,還是自家人哩!” “天哪!我的運氣來了.” 木頭腳實在很疲倦,好心的烏龜就馱著它去. 一路走去,木頭腳想,當我遇見可愛的新主人時,第一要講故事給他聽,我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老皮匠的眼皮垂下來了……” 19.這段文字的體裁是 ,其主要特點是: .(2分) 20.這篇知識性的故事告訴你哪幾點知識?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3分) 答: . 21.木頭腳向蛇、蚯蚓、魚幾次問要不要腳,而對雞、狗,并不問它們要不要腳,只是失望地看了他們一眼,為什么?(2分) 答: . 22.故時的最后,烏龜為木頭腳介紹了個新主人,并且說:“你們都姓木,還是自家人哩!” 這句話的潛在意思是什么?(2分) 答: . 23.讀完此文后,你得到哪些啟示?(2分) 答: . 三、作文(30分) 不知不覺中,一個學期已經(jīng)過去.回想開學初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上了中學,我們結識了許多老師、同學、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技能,我們溝過了許多歡樂、難忘的時光.請以‘上了中學以后’為題寫一篇作文,字數(shù)在500字以上,要寫出真實感. 期末測試卷參考答案: 1.lán wō jù hé jué jiàng qī qì 2.決改訣 害改駭 3.非,不 滅 迎風擺動 知道、了解 4.(動作語言)引人發(fā)笑 (天空)晴朗無云 襯托 殘暴的傷害 5.這怎么就不是福呢?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6.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水面初平云腳底 幾處早鶯爭暖樹 似曾相識燕歸來 為有源頭活水來 吾日三省吾身 朱自清 桃樹 杏樹 梨樹 你不讓我 我不讓你 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南朝 劉義慶 未若柳絮因風起 7.觀察 比做 想 抬 同“僵”僵硬 慢慢 把 山谷 8.(略) 9.蚊蟲 叢草 土礫 草叢間爭斗的小蟲 10.以從草為林 以蟲蚊為獸 以土礫凸者為丘 凹者為壑 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11.(略) 12.一是認為小兄弟看放風箏是可笑可鄙的,而是踏扁小兄弟做的風箏. 13.有豐富的想象力,較強的動手能力. 14.扼殺兒童喜歡游戲的天性,將小兄弟做的風箏折斷踏扁. 15.一指臉上條紋的形狀縣嗯條紋的形狀像“生”的字形,二指生活的艱辛體現(xiàn)在了他的臉上. 16.表現(xiàn)我想不過又無法不過的內(nèi)疚. 17.兒童的心一旦被傷害,是很難補救的. 18.略,符合情境即可. 19.童話 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幻想來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教育. 20.(略) 21.雞狗都長著能看到的腳. 22.每種動物都有適宜生存的條件和本領,木頭腳的歸宿應在相應的。
【暗送秋波】:舊時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凈的水波一樣。指暗中眉目傳情。
【白商素節(jié)】:白商:按五色分秋屬白,按五音分秋屬商,故稱秋天為白商;素節(jié):節(jié)氣。指秋天的季節(jié)。
【草木黃落】:秋天以到,因草木的葉子呈枯黃而掉落。
【蟬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見聞不廣。
【橙黃桔綠】:橙子黃熟,桔子還綠。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春花秋實】: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F(xiàn)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華秋實】:華: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F(xiàn)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春來秋去】:去:過去。春天到來,秋天過去。形容歲月流逝。
【春蘭秋菊】: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春去秋來】: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春生秋殺】:春天萬物萌生,秋天萬物凋零。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春蛙秋蟬】:春天蛙叫,秋天蟬鳴。比喻喧鬧夸張、空洞無物的言談。
【洞察秋毫】: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鳥獸秋天身上新生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粉白珠圓】:像粉那樣白,像珠子那樣圓。形容秋天月夜美景。也比喻女子的美麗。
【金風送爽】:金風:指秋天的風。古時以陰陽五行解釋季節(jié),秋為金。秋風帶來了涼意。
【金風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九春三秋】:九春:春季共九十天,故稱“九春”;三秋:秀季三個月,故稱“三秋”。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時光。
【利析秋毫】:析:分析;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出的細毛。形容管理財務極細心、精明。
【臨去秋波】: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臨走時的回眸一盼。形容別情依依。
【落葉知秋】:指見到落地的黃葉,知道已經(jīng)是秋天快到了。
【蒲柳之質(zhì)】:蒲柳:水楊,秋天凋謝早。多用來比喻身體衰弱或未老先衰。
【秋風落葉】:秋天的大風把落葉一掃而光。比喻一掃而光,不復存在。
【秋風掃落葉】:秋天的大風把落葉一掃而光。比喻強大的力量迅速而輕易地把腐朽衰敗的事物掃除光。
【秋毫之末】:秋毫:秋天鳥獸新生的絨毛。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的尖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的地方。
【秋菊春蘭】:秋天的菊花,春天的蘭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秋去冬來】:秋天過去,冬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秋收東藏】:秋天收獲,冬天存儲。泛指常規(guī)的農(nóng)事活動。
【秋荼密網(wǎng)】: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網(wǎng)眼細密的魚網(wǎng)。比喻刑罰繁苛。
【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秋月如珪】: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樣的皎潔、晶瑩。
【人似秋鴻】:鴻:大雁。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樣。比喻朋友間守信用,就像鴻雁每年秋天按時從北方飛到南方那樣。
【肅殺之氣】:酷烈肅索的秋氣。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氣氛。
【天高氣爽】:形容秋天天空高遠明朗、氣候涼爽宜人。
【望秋先零】:零:凋零。望見秋天將到就先凋零了。比喻體質(zhì)弱,經(jīng)不起風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望秋先隕】:指草木將近秋天即敗落凋零。也比喻未老先衰。
【西風殘照】:秋天的風,落日的光。比喻衰敗沒落的景象。多用來襯托國家的殘破和心境的凄涼。”
【西風落葉】: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趨衰落。
【西風斜陽】:形容秋天傍晚的景象。
【葉落知秋】:看到樹葉落,便知秋天到來。比喻從細微的變化可以推測事物的發(fā)展趨向。
【一葉落知天下秋】: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fā)展趨向與結果。
【一葉知秋】: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fā)展趨向與結果。
【盈盈秋水】: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凈的水波一樣。形容女子眼神飽含感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92076.html,轉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關于動物的成語400個
下一篇: 形容氣勢大的成語2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