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各得其宜 (gè dé qí yí)
簡拼 : gdqy

近義詞 : 各得其所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主謂式
成語解釋 : 謂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shù)陌仓谩?/p>
出處 : 《荀子·正論》:“圣王在上,圖德而定次
,量能而授官
,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成語用法 : 作謂語;指各人都得到滿足
例子 : 請以漳水為一瀆
,并前為五
。以淮水配西岳,漳水配北岳
,濟水配中岳
,庶隨正方,各得其宜
,陰陽克和
,風雨時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锾啤し庋荨斗馐下勔娪洝ふ臑^》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莊子·雜篇·庚桑楚的原文
原文: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
,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
,其臣之畫然知者去 之
,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擁腫之與居
,鞅掌之為使
。居三年,畏壘大壤
。畏壘 之民相與言曰:“庚桑之子始來
,吾灑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
,歲計之而有馀
。庶幾其圣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
,社而稷之乎
?”?
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
。弟子異之
。庚桑子曰:“弟子何異于予?夫春氣發(fā)而百草生
,正得秋而萬寶成
。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
?天道已行矣
。吾聞 至人,尸居環(huán)堵之室
,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 予于賢人之間
,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弟子曰:“不然。夫?qū)こV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巨魚無所還其體
,而鯢魷為之制;步仞之丘 陵
,巨獸無所隱其軀
,而{薛女}狐為之祥。且夫尊賢授能
,先善與利
,自古堯、 舜以然
,而況畏壘之民乎
!夫子亦聽矣!” 庚桑子曰:“小子來
!夫函車之獸
,介而離山,則不免于網(wǎng)罟之患
。
吞舟之魚
,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
。故鳥獸不厭高
,魚鱉不厭深。夫全其形生之人
,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且夫二子者
,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于辯也
,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
。簡發(fā) 而櫛,數(shù)米而炊
,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
!舉賢則民相軋,任和則民相盜
。之數(shù)物者
,不足以厚民
。
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
,臣有殺君
,正晝?yōu)楸I,日中穴阫
。吾語女
,大亂之本,必生于堯
、舜之間
,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
, 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南榮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長矣,將惡乎托業(yè)以及此言邪
?” 庚桑子曰:“全汝形
,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
。
若此三年
,則可以及此言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南榮趎曰:“目之與形
,吾不知其異也,而盲者不能自見
;耳之與形
, 吾不知其異也,而聾者不能自聞
;心之與形
,吾不知其異也,而狂者不能自得
。形之與形亦辟矣
,而物或間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
?今謂趎曰:‘全汝形
,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
。
趎勉聞道達耳矣
!” 庚桑子曰:“辭盡矣。曰奔蜂不能化藿蠋
,越雞不能伏鵠卵
,魯雞固能矣
。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
,有能與不能者
,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
,不足以 化子
。子胡不南見
老子!” 南榮趎贏糧
,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
?”
南榮趎曰:“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后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
?” 南榮趎俯而慚,仰而嘆曰:“今者吾忘吾答
,因失吾問
。” 老子曰:“何謂也
?” 南榮趎曰:“不知乎
?人謂我朱愚。知乎
?反愁我軀
。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
。
不義則傷彼
,義則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
?此三言者
,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問之
。” 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間
,吾因以得汝矣
,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規(guī)規(guī)然 若喪父母
,揭竿而求諸海也
。女亡人哉
,惘惘乎!汝欲反汝性情而無由入
,可憐哉
!”
南榮趎請入就舍,召其所好
,去其所惡
,十日自愁,復(fù)見老子
。老子曰:“汝自灑濯
,熟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
。夫外韄者 不可繁而捉
,將內(nèi)揵;內(nèi)韄者不可繆而捉
,將外揵
。外內(nèi)韄者,道德不 能持
,而況放道而行者乎
!” 南榮趎曰:“里人有病,里人問之
,病者能言其病
。
然其病,病者猶 未病也
。若趎之聞大道
,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趎愿聞衛(wèi)生之經(jīng)而已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老子曰:“衛(wèi)生之經(jīng),能抱一乎
?能勿失乎
?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
? 能已乎
?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
?能侗然乎
?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 嗌不嗄,和之至也
。
終日握而手不掜
,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
,偏不在 外也
。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
,與物委蛇
,而同其波。是衛(wèi)生之經(jīng)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 曰:“非也
。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
,能乎?夫至人者
,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 乎天
,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與為怪
。
不相與為謀
,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
,侗然而來
。是謂衛(wèi)生之經(jīng)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曰:“然則是至乎
?” 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
?’兒子不知所為
,行不知所之,身 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
。若是者
,禍亦不至,福亦不來
。禍福無有
,惡有人災(zāi)也!” 宇泰定者
,發(fā)乎天光
。
發(fā)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
。人有脩者,乃今 有恒
;有恒者
,人舍之,天助之
。人之所舍
,謂之天民;天之所助
,謂之天子
。學(xué)者,學(xué)其所不能學(xué)也
;行者
,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
,辯其所不能辯也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若有不即是者
,天鈞敗之。
備物以將形
,藏不虞以生心
,敬中以達彼,若是而萬惡至者
,皆天也
,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
,不可內(nèi)于靈臺
。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
,而不可持者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fā),每發(fā)而不當
,業(yè)入而不舍
,每更為失。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
,人得而誅之
;為不善乎幽閑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明乎人
,明乎鬼者
,然后能獨行。券內(nèi)者
,行乎無名
;券外者,志乎期費
。行乎無名者
,唯庸有光;志乎期費者
,唯賈人也
,人見其跂,猶之魁然
。與物窮者
,物入焉;與物且者
,其身之不 能容
,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無親
,無親者盡人
。兵莫憯于志,鏌铘為下
。
寇莫 大于陰陽
,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
,心則使之也
。道通,其分也
,其成也毀也
。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
;所以惡乎備者
,其有以備。故出而不反
,見其鬼
;出而得,是謂得死
。滅而有實
,鬼之一也
。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出無本
,入無竅
,有實而無乎處。
有長而無乎本剽
,有所出而無竊者有實
。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
。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有乎生
,有乎死,有乎出
,有乎入
,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天門者
,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有不能以 有為有
,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
。圣人藏乎是
。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
?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
,盡矣
,費可以 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
,將以生為喪也
,以死為反也,是以分已
。其次曰始無有
, 既而有生,生俄而死
;以無有為首
,以生為體
,以死為尻;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 者
,吾與之為友
。是三者雖異,公族也
。
昭景也
,著戴也;甲氏也
,著封也
,非 一也。有生
,黬也
,披然曰移是。嘗言移是
,非所言也
。雖然,不可知者也
。臘者之有膍胲
,可散而不可散也;觀室者周于寢廟
,又適其偃焉
,為是舉移是。請常言移是
。是以生為本
,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
;果有名實
,因以己為質(zhì)。
使人以為己節(jié)
,因以死償節(jié)
。若然者,以用為知
,以不用為愚
,以徹為名,以窮 為辱
。移是
,今之人也,是蜩與學(xué)鳩同于同也
。蹍市人之足
,則辭以放驁
,兄則以嫗,大親則已矣
。故曰
,至禮有不人, 至義不物
,至知不謀
,至仁無親,至信辟金
。徹志之勃
,解心之謬,去德之累
,達道之塞
。
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
。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
。惡欲喜怒哀樂六者
,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
,塞道也
。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
,靜則明
,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 也
。道者
,德之欽也;生者
,德之光也
;性者,生之質(zhì)也
。性之動
,謂之為;為之偽
,謂之失
。
知者,接也
;知者
,謨也
;知者之所不知,猶睨也
。動以不得已之謂德
,動無非我之謂治,名相反而實相順也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
。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
,唯全人能之
。唯蟲能蟲,唯蟲能天
。全人惡天
?惡人之天?而況吾天乎人乎
!
一雀適羿
,羿必得之,威也
;以天下為之籠
,則雀無所逃。是故湯以胞人籠 伊尹
,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
。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
。介者拸畫
,外非譽也;胥靡登高而不懼
,遺死生也
。夫復(fù)謵不饋而忘人,忘人
,因以為天人矣
。
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
,唯同乎天和者為然
。出怒 不怒,則怒出于不怒矣
;出為無為
,則為出于無為矣。欲靜則平氣
,欲神則順心
,有為也
。欲當則緣于不得已,不得已之類
,圣人之道
。
譯文:
老聃的弟子中有個叫庚桑楚的,獨得老聃真?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居住在北邊的畏壘山
,奴仆中著力炫耀才智的他就讓他們紛紛離去,侍婢中著力標榜仁義的他就讓他們遠離自己
;只有敦厚樸實的人跟他住在一起
,只有任性自得的人作為他的役使。居住三年
,畏壘山一帶大豐收
。
畏壘山一帶的人民相互傳言:“庚桑楚剛來畏壘山,我們都微微吃驚感到詫異
。如今我們一天天地計算收入雖然還嫌不足
,但一年總的計算收益也還富足有余。庚桑楚恐怕就是圣人了吧
!大家何不共同像供奉神靈一樣供奉他
,像對待國君一樣地敬重他?”
庚桑楚聽到了大家的談?w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坐朝南方心里很不愉快。弟子們感到奇怪
。庚桑楚說:“你們對我有什么感到奇怪呢
?春天陽氣蒸騰勃發(fā)百草生長,正當秋天時節(jié)莊稼成熟果實累累
。春天與秋天
,難道無所遵循就能夠這樣嗎?這是自然規(guī)律的運行與變化
。我聽說道德修養(yǎng)極高的人
。
像沒有生命的人一樣虛淡寧靜地生活在斗室小屋內(nèi),而百姓縱任不羈全不知道應(yīng)該做些什么
。如今畏壘山一帶的庶民百姓私下里談?wù)撓氚盐伊腥胭t人的行列而加以供奉
,我難道樂意成為眾人所注目的人嗎?我正因為遵從老聃的教誨而對此大不愉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茏诱f:“不是這樣的。
小水溝里
,大魚沒有辦法回轉(zhuǎn)它的身體
,可是小小的泥鰍卻能轉(zhuǎn)身自如
;矮小的山丘,大的野獸沒有辦法隱匿它的軀體
,可是妖狐卻正好得以棲身
。況且尊重賢才授權(quán)能人,以善為先給人利祿
,從堯舜時代起就是這樣
,何況畏壘山一帶的百姓呢!先生你還是順從大家的心意吧
!”
庚桑楚說:“小子你過來
!口能含車的巨獸,孤零零地離開山野
,那就不能免于羅網(wǎng)的災(zāi)禍
;口能吞舟的大魚,一旦被水波蕩出水流
,小小的螞蟻也會使它困苦不堪
。所以鳥獸不厭山高,魚鱉不厭水深
。保全身形本性的人
,隱匿自己的身形,不厭深幽高遠罷了
。至于堯與舜兩個人
。
又哪里值得加以稱贊和褒揚呢!堯與舜那樣分辨世上的善惡賢愚
,就像是在胡亂地毀壞好端端的垣墻而去種上沒有什么用處的蓬蒿
。選擇頭發(fā)來梳理,點數(shù)米粒來烹煮
,計較于區(qū)區(qū)小事又怎么能夠有益于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e薦賢才人民就會相互出現(xiàn)傷害
,任用智能百姓就會相互出現(xiàn)偽詐
。
這數(shù)種作法,不足以給人民帶來好處
。人們對于追求私利向來十分迫切
,為了私利有的兒子殺了父親,有的臣子殺了國君
,大白天搶人
,光天化日之下在別人墻上打洞。我告訴你,天下大亂的根源
,必定是產(chǎn)生于堯舜的時代
,而它的流毒和遺害又一定會留存于千年之后。
千年之后
,還將會出現(xiàn)人與人相食的情況哩
!”南榮趎虔敬地端正而坐,說:“像我這樣的人已經(jīng)年紀大了
,將怎樣學(xué)習(xí)才能達到你所說的那種境界呢
?”庚桑楚說:“保全你的身形,護養(yǎng)你的生命
,不要使你的思慮為求取私利而奔波勞苦
。像這樣三年時間。
那就可以達到我所說的那種境界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蹦蠘s趎說:“盲人的眼睛和普通人的眼睛,彼此的外形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
,而盲人的眼睛卻看不見東西
;聾子的耳朵和普通人的耳朵,彼此的外形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
,而聾子的耳朵卻聽不見聲音
;瘋狂人的樣子與普遍人的樣子。
彼此之間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
,而瘋狂人卻不能把持自己
。形體與形體之間本是相通的,但出現(xiàn)不同的感知是外物有什么使之區(qū)別嗎
?還是希望獲得卻始終未能獲得呢
?如今先生對我說:‘保全你的身形,護養(yǎng)你的生命
,不要使你的思慮為求取私利而奔波勞苦。
我只不過勉強聽到耳里罷了
!”庚桑楚說:“我的話說盡了
。小土蜂不能孵化出豆葉蟲,越雞不能孵化天鵝蛋
,而魯雞卻能夠做到
。雞與雞,它們的稟賦并沒有什么不同
,有的能做到有的不能做到
,是因為它們的本領(lǐng)原本就有大有小。拿現(xiàn)在說我的才干就很小,不足以使你受到感化
。
你何不到南方去拜見老子
?”南榮趎帶足干糧,走了七天七夜來到老子的住所
。老子說:“你是從庚桑楚那兒來的吧
?”南榮趎說:“是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崩献诱f:“怎么跟你一塊兒來的人如此多呢
?”南榮趎恐懼地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身后。老子說:“你不知道我所說的意思嗎
?”
南榮趎低下頭來羞慚滿面
,而后仰面嘆息:“現(xiàn)在我已忘記了我應(yīng)該怎樣回答,因為我忘掉了我的提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崩献诱f:“什么意思呢?”南榮趎說:“不聰明嗎
?人們說我愚昧無知
。聰明嗎?反而給身體帶來愁苦和危難
。不具仁愛之心便會傷害他人
,推廣仁愛之心反而給自身帶來愁苦和危難。
不講信義便會傷害他人
,推廣信義反而給自己帶來愁苦和危難
。這三句話所說的情況,正是我憂患的事
,希望因為庚桑楚的引介而獲得賜教
。”老子說:“剛來時我察看你眉宇之間
,也就借此了解了你的心思
。如今你的談話更證明了我的觀察。你失神的樣子真像是失去了父母
。
又好像在舉著竹竿探測深深的大海
。你確實是一個喪失了真性的人啊,是那么迷惘而又昏昧
!你一心想返歸你的真情與本性卻不知道從哪里做起
,實在是值得同情啊
!”南榮趎回到寓所
,求取自己所喜好的東西,舍棄自己所討厭的東西,整整十天愁思苦想
,再去拜見老子
。
老子說:“你作了自我反省,郁郁不安的心情實在是沉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然而你心中那充滿外溢的情況說明還是存有邪念。受到外物的束縛便不可避免繁雜與急促
,于是內(nèi)心世界必將堵塞不通
;內(nèi)心世界受到束縛便不可避除雜亂無緒和急促,于是外部感官必定會閉塞不通
。
外部感官和內(nèi)心世界都被束縛纏繞
,即使道德高尚也不能持守,何況是初初學(xué)道仿行的人呢
!”南榮趎說:“鄰里的人生了病
,周圍的鄉(xiāng)鄰詢問他,生病的人能夠說明自己的病情
,而能夠把自己的病情說個清楚的人
,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像我這樣的聽聞大道
。
好比服用了藥物反而加重了病情
,因而我只希望能聽到養(yǎng)護生命的常規(guī)罷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崩献诱f:“養(yǎng)護生命的常規(guī)
,能夠使身形與精神渾一諧合嗎?能夠不失卻真性嗎
?能夠不求助于卜筮而知道吉兇嗎
?能夠滿足于自己的本分嗎?能夠?qū)ο帕说臇|西不作追求嗎
?
能夠舍棄仿效他人的心思而尋求自身的完善嗎
?能夠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嗎
?能夠心神寧寂無所執(zhí)著嗎
?能夠像初生的嬰兒那樣純真、樸質(zhì)嗎
?嬰兒整天啼哭咽喉卻不會嘶啞,這是因為聲音諧和自然達到了頂點
;嬰兒整天握著小手而不松開
。
這是因為聽任小手自然地握著乃是嬰兒的天性與常態(tài);嬰兒整天瞪著小眼睛一點也不眨眼,這是因為內(nèi)心世界不會滯留于外界事物
。行走起來不知道去哪里
,平日居處不知道做什么,接觸外物隨順應(yīng)合
,如同隨波逐流
、聽其自然:這就是養(yǎng)護生命的常規(guī)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南榮趎:“那么這就是至人的最高思想境界嗎
?”老子回答:“不是的。這僅只是所謂冰凍消解那樣自然消除心中積滯的本能吧
?道德修養(yǎng)最高尚的人
,跟人們一塊兒向大地尋食而又跟人們一塊兒向天尋樂,不因外在的人物或利害而擾亂自己
,不參與怪異
,不參與圖謀。
不參與塵俗的事務(wù)
,無拘無束
、自由自在地走了。又心神寧寂無所執(zhí)著地到來
。這就是所說的養(yǎng)護生命的常規(guī)
。”南榮趎說:“那么這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嗎
?”老子說:“沒有
。我原本就告訴過你:‘能夠像初生的嬰兒那樣純真、樸質(zhì)嗎
?’嬰兒活動不知道干什么
,行走不知道去哪里。
身形像枯槁的樹枝而心境像熄盡了死灰
。像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