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避君三舍 (bì jūn sān shě)
簡拼 : bjss
近義詞 : 退避三舍
反義詞 : 針鋒相對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補充式
成語解釋 : 舍:古代計量單位,1舍=30里。指退讓和回避
出處 : 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p>
成語用法 : 作謂語、定語;指退讓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成語“退避三舍”是比喻退讓、忍讓和回避,以求避免沖突。注意,它不是說退到三間茅舍后面去,別將“三舍”這樣理解就是了。在古代,一“舍”即合三十里,三舍是九十里,“退避三舍”大約是退了近百華里呢!
現(xiàn)在說,“見到那個家伙呀,誰也會退避三舍?!碑?dāng)然,這是指遠(yuǎn)遠(yuǎn)躲開(那家伙)的意思。
此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原句“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睘槭裁磿x楚兩軍相遇,晉軍不戰(zhàn)而退避三舍呢?這其中有個故事:春秋時候,晉國國君獻(xiàn)公宏愛妃子驪姬。驪姬借機讓晉獻(xiàn)公封自己為夫人,還要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但獻(xiàn)公原來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驪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殺重耳。重耳在楚國國君幫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問重耳說:“你將來若能回國當(dāng)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你什么貴重東西、奴隸、美好都有了,我能給你什么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晉國君王,萬一日后同你在戰(zhàn)場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為回報吧?!焙髞碇囟蛔隽藭x國國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戰(zhàn)場相遇了,重耳沒食言,確實退避三會以報楚王!
人間世事,往往是十分復(fù)雜的,若全是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未必有好結(jié)果。
退避三舍成語故事6篇
退避三舍成語故事1春秋時候,晉獻(xiàn)公聽信讒言,申生被殺,還捉拿申生的兄長重耳。重耳連忙逃出了晉國,逃跑了十九年。
終于,重耳來到楚國。楚王認(rèn)為重耳大有作為,就非常的客氣對待重耳。楚王問重耳:“你當(dāng)上晉王,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珍寶仆人,大王您有的是,珍禽走獸,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有什么珍寶獻(xiàn)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我能到上晉王,我就與貴國友好。如果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p>
后來,重耳終于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這就是晉文王。晉國在他的治理下變得非常強大。
一年,楚國和晉國發(fā)生戰(zhàn)爭。晉文公實現(xiàn)了他的諾言,下令讓軍隊退避三舍,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 成得臣派人向晉文公下戰(zhàn)書,內(nèi)容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情,我們不會忘記,所以退讓到這。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只好在戰(zhàn)場上比個高低?!?/p>
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旗,指揮軍隊向后退。他們還在戰(zhàn)車后面拖著樹枝,戰(zhàn)車后退時,地上揚起許多塵土,顯出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里。他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后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退避三舍的啟示:
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退避三舍成語故事2【出處】
《左傳》。
晉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間曾經(jīng)沿街乞討,飽受流離之苦。他在楚國滯留期間,楚成王十分仗義,以招待諸侯的禮節(jié)招待他,兩人很要好。一次宴會上,楚成王開玩笑似的對重耳說:“如果將來公子您回到晉國做了國君,會怎樣報答我呢?”重耳想了想,答道:“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回國執(zhí)政的話,我愿意跟貴國友好,讓兩國老百姓都過上太平日子。萬一將來晉、楚兩國非交戰(zhàn)不可,兩軍對陣時,我一定命令晉軍退避三舍,以報答您的大恩?!辈痪?,重耳拜別了楚成王,應(yīng)秦穆公的邀請去了秦國。在秦軍的護(hù)送下,他終于回到晉國執(zhí)掌了政權(quán),后人稱他為晉文公。
晉國在文公的治理下,很有起色。這時楚國也很強大,經(jīng)常攻打別國。公元前633年,楚將成得臣率領(lǐng)四國聯(lián)軍攻打宋國,團(tuán)團(tuán)圍住了宋國都城。宋國向晉文公求援,晉文公決定派兵救宋。
晉、楚兩軍相遇后,晉文公果然信守當(dāng)年的諾言,下令晉軍向后撤退。將士們想不通,說:“我們的國君哪能向別國的臣子讓路呢!”晉大夫狐偃說:“這是向楚成王表示謝意。怎么可以看成是向成得臣讓路呢?出兵作戰(zhàn),貴在理直氣壯。如果我們不信守主公當(dāng)年許下的諾言,就是我軍理虧。相反,如果咱們退了,他們還不罷休,那就是他們理虧了?!?/p>
眾將士覺得很有道理,一口氣退了三十里,楚軍則逼進(jìn)了三十里。晉軍再退,楚軍再逼,總共退了九十里。
成得臣以為晉軍不敢交戰(zhàn),更加驕橫輕敵,結(jié)果中了晉軍的埋伏,被打得潰不成軍,但晉文公沒有下令揮師追擊,他讓楚國的敗兵活著逃了回去。
釋義
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對人讓步,回避沖突。
退避三舍成語故事3春秋時期,晉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晉獻(xiàn)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了十幾年。這期間,重耳有一段時間住在楚國,楚成王認(rèn)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賓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會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xiàn)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國當(dāng)國君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后退九十里。如果這樣還是得不到你的原諒,我再與你交戰(zhàn)?!迸c他們一同飲酒的楚國大將子玉聽了重耳的話,知道他將來必成大器,于是建議楚王殺死重耳,以除后患,卻被楚王拒絕了。
幾年過后,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于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眾將士們紛紛表示反對,晉文公則說:“行軍打仗理直氣壯方能獲勝,如今我們主動后退,楚國便輸了理。他們再主動進(jìn)攻,我們的士兵反擊時,必定心中有氣,士氣高漲,何愁打不贏這一仗呢!”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退避三舍的意思是: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出自《左傳》:“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那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誰?
退避三舍成語故事4退避三舍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左傳》等史書。
春秋時,晉獻(xiàn)公偏愛寵妃驪姬。驪姬想把她自己所生的兒子奚齊立為太子,以便將來繼任為國君,于是設(shè)下陰諜,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獻(xiàn)公聽信驪姬的讒言,先逼死了申生,又要逮捕重耳和夷吾,兩人就先后逃奔出國。
重耳在國外流亡了十九年之后,才回到晉國,取得了政權(quán),成為春秋五簕之一的晉文公。
重耳出奔國外時,跟隨他的有他舅舅狐偃,還有趙衰、顛頡等人。他們先到晉國北方的狄國。在狄國,重耳娶了季隗,生了兩個孩子伯鯈和叔劉;趙衰娶了叔隗,生了趙盾。他們在那里住了十二年。這時晉獻(xiàn)公死了,奚齊也被臣子殺了。逃在梁國的夷吾,回國繼位為國君,即晉惠公。晉惠公恐怕重耳回來奪他的君位,便派人去狄國進(jìn)行謀剌,重耳便又逃往齊國。臨行,他向季隗告別,說道:“等我二十五年,那時我如果還不回來,你就改嫁吧?!奔沮蟠鸬溃骸拔叶鍤q了,再過二十五年,還嫁什么人,該進(jìn)棺材了。請容許我始終等您?!?/p>
重耳等經(jīng)過衛(wèi)國,到了齊國,又到曹國。曹共公對他們很不禮貌。曹國大夫僖負(fù)羈的妻子對丈夫說:“我看,重耳的隨從都是可以擔(dān)任相國的人才,這位公子將來一定能回國,回國以fi—定能在諸侯中稱霸。那時,曾對他無禮的,必然要倒霉,我們曹國恐怕要首先遭殃,你何不趁早向他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呢?”僖負(fù)羈于是派人送了一餐精美的飯食去,在飯里暗藏了一塊玉璧。重耳對此很感激C
后來重耳他們又經(jīng)過宋國、鄭國,而到了楚國。楚成王隆重地設(shè)宴招待,同時問道:“公子如能回到晉國,將怎么樣報答我呢?”重耳說:“玉帛珍寶,你們楚國有的是,還叫我用什么報答您呢?”成王說:“雖然如此,總也可以說說怎樣報答吧?”重耳于是答道:“倘使托您的福,我回到了晉國,將來萬-晉、楚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雙方軍隊相遇下中原,我一定指揮我的部隊,避君三舍,以報答您今天的盛情;那時,如果您還不肯諒解,那么,我只好拿起弓箭,以與君周旋?!?/p>
后來,重耳從楚國到了秦國,秦穆公為了想扶植一個親秦的晉國國君,對重耳非常優(yōu)待,把五個女兒都嫁給他,并且派軍隊護(hù)送他回國。那時晉國的國君是重耳的侄子晉懷公。重耳在秦國的支持下,奪取了晉國的政權(quán),并且派人把懷公刺死,自任為國君。隔了三年,晉、楚兩軍發(fā)生戰(zhàn)事于城濮,晉文公重耳果然遵守諾言,主動后撤了九十里。
退避三舍成語故事5春秋時候,晉獻(xiàn)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rèn)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xiàn)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p>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退避三舍成語故事6春秋時期,晉獻(xiàn)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jīng)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rèn)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
重耳略加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xiàn)給大王呢?”
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主持朝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p>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便由此而來。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求解驛站】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舍,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
【活學(xué)活用】看他那怒發(fā)沖冠的樣子,就是老虎看見了,也得~。
【妙語點撥】兩軍交戰(zhàn)時,一方退讓,情況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實力較強,暫時避其鋒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驕敵的作用。隨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舉戰(zhàn)勝之。晉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屬于后者。此外,此舉還有回報當(dāng)年楚王知遇之恩的意思。退避三舍,即你來,我先退,給你警告。再來,再退,再給警告。但事不過三。退,將發(fā)生兩種情況:一種是有遠(yuǎn)見的人會考慮,這不是軟弱可欺,應(yīng)該謹(jǐn)慎,以防有詐;另一種是對方視自己可欺,逼自己到墻角,我只好還擊。如果楚軍在晉文公退避三舍后,不麻痹輕敵,而是謹(jǐn)慎追擊,可能城濮之戰(zhàn)會有另一番結(jié)局。
【近義】敬而遠(yuǎn)之
【反義】針鋒相對
;
名詞解釋退避三舍如下:
釋義:比喻主動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詳解:老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指主動退讓九十里。三舍,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主動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重耳回答楚成王說:“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p>
白話文:重耳再想想說道,萬一以后晉楚兩國真的在中原相遇交戰(zhàn),那我就避君三舍退后90里。
擴展資料
【歷史典故】春秋時期,晉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晉獻(xiàn)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了十幾年。這期間,重耳有一段時間住在楚國,楚成王認(rèn)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賓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會怎么報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xiàn)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國當(dāng)國君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后退九十里。
如果這樣還是得不到你的原諒,我再與你交戰(zhàn)?!迸c他們一同飲酒的楚國大將子玉聽了重耳的話,知道他將來必成大器,于是建議楚王殺死重耳,以除后患,卻被楚王拒絕了。幾年過后,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于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眾將士們紛紛表示反對,晉文公則說:“行軍打仗理直氣壯方能獲勝,如今我們主動后退,楚國便輸了理。
他們再主動進(jìn)攻,我們的士兵反擊時,必定心中有氣,士氣高漲,何愁打不贏這一仗呢!”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93705.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避軍三舍
下一篇: 避世金馬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