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博碩肥腯 (bó shuò féi tú)
簡拼 : bsft
近義詞 : 膘肥體壯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博碩:形狀大;腯:音‘途’,肥壯。指六畜肥壯。
出處 : 先秦·左丘明《左傳·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
成語用法 : 作謂語、定語;形容肥壯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楚武王侵隨,使?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毙苈是冶仍?“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蓖鯕к姸{少師。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惫唬骸拔嵘鼱环誓],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彪S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惹亍ぷ笄鹈鳌都玖褐G追楚師》 季梁諫追楚師先秦 : 左丘明
楚武王侵隨,使?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毙苈是冶仍?“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p>
王毀軍而納少師。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惫唬骸拔嵘鼱环誓],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
古文觀止, 勸諫憂國憂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楚武王侵犯隨國,派?章去要求議和。軍隊扎在瑕地,等待談判的結(jié)果。隨國派少師來主持議和。
斗伯比對楚王說:“我們不能在漢水以東得志,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覀償U大軍隊,增加裝備,以武力威脅鄰國。它們怕起來了,就協(xié)同對付我國,很難離間它們。漢水以東,要算隨國最大。如果隨國驕傲起來,必定拋棄那些小國。小國離散,咱們楚國就可從中得利了。少師這人,一向狂妄自大,請把我們的軍隊擺出個窩囊的樣子,使他更加傲慢起來?!毙苈是冶日f:“隨國還有個季梁哩,這有什么作用?”斗伯比說:“以后會有用處的呀!少師很得國君的寵信啊?!?
于是楚武王故意損毀軍容,接待少師。少師回去,果然請求追擊楚軍。隨侯將要答應他,季梁急忙阻止,說:“上天正在幫楚國,楚軍的疲弱,恐怕是騙我們上當吧,君王何必急于出師呢?臣聽說,小國所以能抗拒大國,是因為小國得道而大國淫暴。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國君經(jīng)??紤]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實實向神靈祭告,就是信?,F(xiàn)在人民在挨餓而君王縱情享樂,祝官史官卻在祭神時虛報功德,臣不知道這樣如何能抗拒大國!”隨侯說:“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純正,膘肥肉壯,祭器里的黍稷也很豐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季梁說:“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總是先把人民的事情辦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進獻犧牲時就禱告說:‘請看獻上的牲畜多么碩大肥壯啊!’意思就是說:我國人民普遍都有生產(chǎn)的能力,請看他們的牲畜肥大而蕃盛,沒有生癬生病,備用的牲畜充分得很!在奉上黍稷時就禱告說:‘請看獻上的黍稷多么潔凈而豐盛??!’意思就是說: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沒有災害,請看我國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豐盛。在進獻美酒甜酒時又禱告說:‘請嘗嘗我們用好米釀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說:請看在我全國上下都有美德,不干沒天良的事!由此可見,所謂馨香,就是上上下下有德性而沒有讒言和邪行。所以能夠忠心從事三時的農(nóng)作,講習五教,親和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于是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賜福,他們一舉一動都有成就。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缺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禮豐盛,怎么會得到幸福呢?您還是先整頓內(nèi)政,和周圍兄弟之國親密友好,也許可以避免災禍吧?!?
隨侯感到恐懼,于是整頓內(nèi)政。楚國不敢侵犯它。
解析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左丘明
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huán)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庇嘣唬何魠窃接袊鴷r,廣陵王鎮(zhèn)吳中,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亦治園于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云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gòu)于荒殘滅沒之余: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臺,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jīng)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镠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梢砸娛恐姑谇лd,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云?!鞔w有光《滄浪亭記》滄浪亭記
明代 : 歸有光
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huán)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zhèn)吳中,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亦治園于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
展開閱讀全文∨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huán)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p>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zhèn)吳中,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亦治園于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云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gòu)于荒殘滅沒之余: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臺,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jīng)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镠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梢砸娛恐姑谇лd,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
古文觀止敘事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拼ろn愈《師說》師說
唐代 :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
展開閱讀全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高中文言文, 古文觀止, 議論老師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謹奉書尚書閣下。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后焉。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后,雖盛而不傳。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然而千百載乃一相遇焉。豈上之人無可援、下之人無可推歟?何其相須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負其能不肯諂其上,上之人負其位不肯顧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窮,盛位無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為皆過也。未嘗干之,不可謂上無其人;未嘗求之,不可謂下無其人。愈之誦此言久矣,未嘗敢以聞于人。側(cè)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道方而事實,卷舒不隨乎時,文武唯其所用,豈愈所謂其人哉?抑未聞后進之士,有遇知于左右、獲禮于門下者,豈求之而未得邪?將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邪?何其宜聞而久不聞也?愈雖不才,其自處不敢后于恒人,閣下將求之而未得歟?古人有言:“請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芻米、仆賃之資是急,不過費閣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焉?!眲t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齪齪者,既不足以語之;磊落奇?zhèn)ブ?,又不能聽焉。則信乎命之窮也!謹獻舊所為文一十八首,如賜覽觀,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懼再拜?!拼ろn愈《與于襄陽書》與于襄陽書
唐代 : 韓愈
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謹奉書尚書閣下。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后焉。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后,雖盛而不傳。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
展開閱讀全文∨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謹奉書尚書閣下。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后焉。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后,雖盛而不傳。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
然而千百載乃一相遇焉。豈上之人無可援、下之人無可推歟?何其相須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負其能不肯諂其上,上之人負其位不肯顧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窮,盛位無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為皆過也。未嘗干之,不可謂上無其人;未嘗求之,不可謂下無其人。愈之誦此言久矣,未嘗敢以聞于人。
側(cè)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道方而事實,卷舒不隨乎時,文武唯其所用,豈愈所謂其人哉?抑未聞后進之士,有遇知于左右、獲禮于門下者,豈求之而未得邪?將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邪?何其宜聞而久不聞也?愈雖不才,其自處不敢后于恒人,閣下將求之而未得歟?古人有言:“請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芻米、仆賃之資是急,不過費閣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焉。”則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齪齪者,既不足以語之;磊落奇?zhèn)ブ耍植荒苈犙?。則信乎命之窮也!
古文觀止, 書信, 議論用人
博采眾議 博:廣;議:建議。廣泛采納群眾的建議
博覽古今 博:廣博。廣泛閱讀古今書籍。形容學問淵博
博覽五車 博:廣博;五車:五車書。廣泛閱讀很多書籍。形容學識淵博
博聞多識 博:廣博;聞:見聞;識:學識。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博聞強志 博:廣博;聞:傳聞;志:記住,記憶。指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博物多聞 博:廣博。學識廣博,見聞豐富,指見多識廣
愛博而情不專 對人或事物的喜愛很廣泛,而感情不能專一。
褒衣博帶 褒、博:形容寬大。著寬袍,系闊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博采眾長 從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長處。
博大精深 博:廣,多。形容思想和學識廣博高深。
博而不精 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博而寡要 學識豐富,但不得要領(lǐng)。
博古通今 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曉現(xiàn)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博覽群書 博:廣泛。廣泛地閱讀各種書。形容讀書很多。
博洽多聞 洽:廣博;聞:見聞。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博施濟眾 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博識多通 博:廣博。識:學識。通:精通事理。指學識廣博,精通事理。
博士買驢 博士:古時官名。博士買了一頭驢子,寫了三紙契約,沒有一個“驢”字。譏諷寫文章長篇累牘而說不到點子上。
博碩肥腯 博碩:形狀大;腯:音‘途’,肥壯。指六畜肥壯。
博通經(jīng)籍 博:廣博:籍:書籍。廣博而又精通經(jīng)典文獻。形容人學識淵博。
博文約禮 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博聞辯言 博:多。聞:傳聞。辯言:巧言。形容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的言論。
博聞強記 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博聞強識 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博物洽聞 廣知事物,學識豐富。
博學多才 學識廣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學多聞 博學:廣博。學識廣博,見聞豐富。
沉博絕麗 沉:深長;博:淵博。指文章的含義深遠,內(nèi)容淵博,文辭美妙。
地大物博 博:豐富。指國家疆土遼闊,資源豐富。
峨冠博帶 峨:高;博:闊。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
高冠博帶 冠:帽子;博:大;帶:衣帶。戴著高大的帽子,系著寬闊的衣帶。形容儒生的裝束。也比喻穿著禮服。
旁征博引 旁:廣泛;征:尋求;博:廣博;引:引證。指說話、寫文章引用材料作為依據(jù)或例證。
仁言利博 博:多,廣。指有仁德的人說一句話,別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處。
通今博古 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現(xiàn)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識淵博。
由博返約 指做學問人廣博出發(fā),繼而務精深,最終達到簡約。
博物君子 指博學多識的人。
博學洽聞 博學:廣博。學問廣博,見識豐富。
博弈猶賢 后指不要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沈博絕麗 指文章的含意深遠,內(nèi)容淵博,文辭美妙。
繁征博引 引用多方面的資料作為證明
兼覽博照 猶言明察四方。
兼收博采 猶兼收并采。
旁求博考 多方搜求,廣泛考證。
旁收博采 廣泛收集采納。
旁搜博采 廣泛搜集采取。
洽博多聞 指知識和見聞廣博。
強記博聞 謂記憶力強,見聞廣博。
強識博聞 同“強記博聞”。
瘦羊博士 指能克己讓人的人。
通古博今 同“通今博古”。
學識淵博 指學識深而且廣
遠溯博索 謂廣泛地推尋考索。
米鹽博辯〖解釋〗比喻議論廣博細雜。
汪洋浩博〖解釋〗形容人的氣度寬廣、文辭豪放、學識淵博像水勢浩大無邊。
1. “博”的古文意思 ◎ 博 bó
〈動〉
(1) 賭,博弈 [gamble]
與閔公博?!豆騻鳌でf公十二年》
則博塞以游?!?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駢拇》
或以游博持掩為事?!逗鬂h書·王符傳》
不有博奕者乎?!墩撜Z·陽貨》
或飲或博。——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2) 又如:博?。ú颍€博);博弈(古六博戲與古圍棋)
(3) 取得 [get;win]
博個封妻蔭子?!端疂G傳》
(4) 又如:博笑(謙詞。換取別人一笑);博鬻(換取);博名(獲取好名聲)
(5) 換取 [exchange sth. for;get in return]
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chǎn)業(yè),曾不慘然?!濉?黃宗羲《原君》
(6) 又如:博易(交易;貿(mào)易);博征(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征收)
(7) 通“搏”。爭斗,博斗 [struggle]
一日,博雞者遨于市。——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 博 bó
〈形〉
(1) (形聲。從十,尃( fū)聲。“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齊備?!皩牎庇蟹植贾x。本義:大)
(2) 同本義。與“小”相對 [large;big]
博,大通也?!墩f文》
戎車孔博?!对姟旐灐ゃ?/p>
豈必褒衣博帶?!痘茨献印し赫摗?/p>
豐麗博敞?!跻荨遏旍`光殿賦》
倚沼畦瀛兮遙望博。——《楚辭·招魂》
不學博依?!抖Y記·學記》
(3) 又如:寬衣博帶;博碩(粗大;寬大);博碩肥腯(古時獻牲祭神的祝禱辭,是說六畜肥大)
(4) 寬廣;廣搏 [extensive]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妒酚洝でZ生列傳》
(5) 又如:廣博(范圍大,方面多);博聞(見聞廣博);博引旁搜(考證完備廣博,引證資料豐富充實)
(6) 眾多;豐富 [abundant;plentiful;rich]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墩撜Z·子罕》
(7) 又如:地大物博;博禍(多種禍害);博富(豐富廣博);博雜(多而雜亂)
(8) 廣泛;普遍 [extensively;generally]
風雨博施?!盾髯印ぬ煺摗?/p>
(9) 又如:博覽群書;博施(普遍施與);博物洽聞(博見廣聞);博考(廣泛地考查)
(10) 淵博,知道得多 [profound]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盾髯印駥W》
(11) 又如:淵博(學識深而且廣
2. 博士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啊 博士在古文中是一種官名。
始見于二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掌通古今,傳授學問,培養(yǎng)人才。
秦代至漢代,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秦始皇時,有博士70人。
漢代博士為太常屬官,官秩為六百石,員額多至十人。漢代武帝采用公孫弘建議,設(shè)五經(jīng)博士,專掌經(jīng)學傳授。
到了唐代,設(shè)置國子、太學、四門等博士。另有律學博士、書寫博士、算學博士,府學、州學、縣學博士之稱,均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學傳授儒經(jīng)學官的專稱。
擴展資料
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最初始于歐洲中世紀,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都實行了學位制。我國直到1935年,才由當時的國民 *** 頒布了《學位授予法》。這是我國實行學位制的開始,但并沒有完全施行。
1980年2月,人大常委會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國際上一般通行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制授予學位。據(jù)此,許多人便以為學士、碩士、博士的名稱是舶來品。其實最早發(fā)明與使用這些名稱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賢達的祖先。
博士,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官銜,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代。
碩士這一名稱始于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傳》中云:“前后左右者益親,則忠臣碩士益疏?!碑敃r,不過是對德高望重、博學多聞之人的一種尊稱,既非官銜,更非學位。
學士稱謂,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是指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同時,也是對文人學者、飽學之士的一種泛稱?!吨芏Y·春官》中就有“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的記載,當時專指讀書的文學之士。魏晉南北朝以后,學士逐漸變成了一種官職,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學、技藝而授予學士職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
唐宋分別設(shè)置了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其職責是為皇帝侍講、侍讀。唐太宗時設(shè)置文學館,以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學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開始參與朝政。其中,翰林學士為學士之首,均為皇帝信任的顧問和秘書官,負責為皇帝草擬詔誥,參與軍國機密,故有“內(nèi)相”之稱。還有集賢殿學士,為文學著作之官。
由于“伴君”的緣故,自宋朝開始,一經(jīng)授予翰林學士,即有當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學士充任皇帝顧問,后來還把資望特高的學士冠以大學士。明成祖永樂年間,凡入閣參與機務的,皆由學士升為大學士。明朝中葉以后,以大學士為內(nèi)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實際執(zhí)行宰相之職。清朝未設(shè)宰相,仍然沿襲明制,以大學士為內(nèi)閣長官,殿、閣大學士即為宰相,地位顯赫,官階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間,從西方引進學位制度時,借用漢語中的博士、碩士、學士這些詞匯,來翻譯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這些學位稱呼。到清末民初,中國人又從日本把這種譯法搬了過來。這樣,源自中國的博士、碩士、學士的稱呼,才第一次在它的發(fā)源地中國,與現(xiàn)代學位制度掛上了鉤。
由此可見,學位制始于西方,而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名稱則源于中國,只是我國古代的學士、碩士、博士,與現(xiàn)代的學位名稱含義不同而已。
--博士
3. 請問有沒有關(guān)于博學的古文 請問這里的博學是多學習的意思呢還是一個人知識很多的意思 《荀子 勸學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p>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 ,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gòu)。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p>
故君子結(jié)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
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兮 ,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蠕而動,一可 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 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 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口贊〕。傲,非也;〔口贊〕,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簡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 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 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 緯蹊徑也。若挈裘領(lǐng),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 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 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苦者,勿告也。告苦者,勿問也。
說苦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 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 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詩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
倫類不通,仁義不一, 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紂盜跖也。
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 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 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
能定能應,夫是謂之成 人。天見其明,地見。
4. 古文《博顯》的翻譯與注釋 仆傅顯,喜歡讀書,頗懂文義。也稍微知道(些)醫(yī)藥(知識),性情迂腐而遲緩,看上去如同(一個)傲慢
的老學士。一天,行走在市場上,逢人就問看見魏三沒有。有的人指示(魏三)在什么地方,(就)又邁著幽雅的步履前往。
等到相見,喘息半天。(魏三)問他見(自己)有什么事,說:“剛才在苦水井前,遇見三嫂在樹下做針線活困了在打盹。小
孩在井旁嬉戲,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險。(因)男女有別,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來找您?!蔽喝篌@跑去,婦人
已經(jīng)趴在井口哭兒子了。
奴仆讀書,可以顯示出(是件)好事。但讀書是用來明理的,明理是用以實用的。食而不消化(學不致用),(反而)
致使糊涂乖僻,貽害無窮,又看重這種學士干嗎??!
5. 博永發(fā)憤文言文翻譯 原文】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zhí)馬鞍倒立馳騁。年二十余,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永乃發(fā)憤讀書,涉獵經(jīng)史,兼有才干。帝每嘆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p>
【注釋】
①尋:不久。
②過:超越,勝過。
③請:請求。
④讓:責備。
⑤涉獵:泛覽群書。
⑥露布:公開的文告。
⑦傅永:南北朝時武將,字修期。
⑧書:寫書信。
⑨每:常,經(jīng)常。
⑩報:回復,回答。
【翻譯】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時候跟隨叔父傅洪仲從青州進入魏國,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氣魄和才干,勇氣過人,能夠用手抓住馬鞍,倒立在馬上飛快地奔跑。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個朋友給他寫信,但是他卻不會回信,就請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責備他,不給他答復(幫他回信)。于是傅永就發(fā)奮讀書,廣泛閱讀經(jīng)書和史書,兼有文韜武略。皇上常贊嘆說:“戰(zhàn)場上能擊退賊兵,平時能作文書,只有傅修期了?!?/p>
6. 博顯古文中 比想見 是什么意思 是“比相見”吧。。
意思是:等到相見的時候
比,用作介詞,有“及,等到”的意思。
[文言文翻譯/解釋]: 奴仆傅顯,喜歡讀書,頗懂文義。也稍微知道(些)醫(yī)藥(知識),性情迂腐而遲緩,看上去如同傲慢的老學士。一天,行走在市場上,逢人就問看見魏三沒有。有的人指示(魏三)在什么地方,(就)又邁著幽雅的步履前往。等到相見,喘息半天。(魏三)問他見(自己)有什么事,說:“剛才在苦水井前,遇見三嫂在樹下做針線活困了在打盹。小孩在井旁嬉戲,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險。(因)男女有別,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來找您?!蔽喝篌@跑去,婦人已經(jīng)趴在井口哭兒子了。
[文言文翻譯/解釋]: 奴仆讀書,可以顯示出(是件)好事。但讀書是用來明理的,明理是用以實用的。食而不消化(學不致用),(反而)致使糊涂乖僻,貽害無窮,又看重這種學士干嗎??!
開心解碩不是成語,碩的成語有:
博碩肥腯博碩:形狀大;腯:音‘途’,肥壯。指六畜肥壯。
鴻儒碩學鴻儒:大儒;碩學:有很多學問的人。泛指學識淵博、造詣很深的學者。
碩大無朋碩:大;朋:比。大得沒有可以與之相比的。形容極大。
碩果僅存唯一留存下來的大果子。比喻由于時間的推移,留存下來僅存的人或事物。
碩學通儒儒:指讀書人。學問淵博,通達事理的學者。
豐功碩德巨大的功勛,隆盛的德澤。同“豐功茂德”。
宏儒碩學指學問淵博的人。
耆德碩老盛德高年的人。
耆年碩德耆:古稱六十歲為耆,泛指年高。碩:大。比喻年高而德望很重。
碩大無比形容極大。同“碩大無朋”。
碩望宿德猶言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通才碩學學識通達淵博的人。
通儒碩學猶言通儒達士。指知識淵博、明智達理的學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93965.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博而不精
下一篇: 博通經(jīng)籍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