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詞典大全 >> 成語

詢于芻蕘

大道家園 2023-07-12 07:03:09

拼音 : 詢于芻蕘 (xún yú chú ráo)

簡拼 : xycr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補充式

成語解釋 : 與樵夫商議事情,意謂不恥下問

出處 : 《詩經(jīng)·大雅·板》:“先民有言

,詢于芻蕘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成語用法 : 作賓語

、定語
;用于書面語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禮記》坊記原文及譯文

《禮記》坊記原文子言之:「君子之道

,辟則坊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勾鬄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民猶逾之。故君子禮以坊德
,刑以坊淫
,命以坊欲。

子云:「小人貧斯約

,富斯驕;約斯盜
,驕斯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苟Y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
,以為民坊者也
。故圣人之制富貴也使民富不足以驕,貧不至于約
,貴不慊于上
,故亂益亡。子云:「貧而好樂
,富而好禮
,眾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姟吩疲骸好裰潄y,寧為荼毒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弧构手疲簢贿^千乘,都城不過百雉
,家富不過百乘
。以此坊民,諸侯猶有畔者

子云:「夫禮者

,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构寿F賤有等,衣服有別
,朝廷有位
,則民有所讓。子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家無二主
,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埂洞呵铩凡环Q楚越之王喪,禮君不稱天
,大夫不稱君
,恐民之惑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对姟吩疲骸赶啾祟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尚猶患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棺釉疲骸妇慌c同姓同車
,與異姓同車不同服,示民不嫌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挂源朔幻瘢癃q得同姓以弒其君

子云:「君子辭貴不辭賤

,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构示优c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子云:「觴酒豆肉讓而受惡
,民猶犯齒;衽席之上讓而坐下
,民猶犯貴;朝廷之位讓而就賤
,民猶犯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埂对姟吩疲骸该裰疅o良
,相怨一方;受爵不讓
,至于已斯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棺釉疲骸妇淤F人而賤己
,先人而后己,則民作讓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构史Q人之君曰君
,自稱其君曰寡君。子云:「利祿
,先死者而后生者
,則民不偝;先亡者而后存者,則民可以托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埂对姟吩疲骸赶染迹孕蠊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挂源朔幻瘢癃q偝死而號無告

子云:「有國家者

,貴人而賤祿,則民興讓;尚技而賤車
,則民興藝
。」故君子約言
,小人先言。

子云:「上酌民言

,則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
,則犯也;下不天上施,則亂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构示有抛屢陨W百姓,則民之報禮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对姟吩疲骸赶让裼醒裕冇谄c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

,則民不爭;善則稱人
,過則稱己,則怨益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埂对姟吩疲骸笭柌窢栿撸臒o咎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棺釉疲骸干苿t稱人
,過則稱己,則民讓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埂对姟吩疲骸缚疾肺┩酰仁擎€京;惟龜正之
,武王成之
。」子云:「善則稱君
,過則稱己
,則民作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埂毒悺吩唬骸笭栍屑沃\嘉猷
,入告爾君于內(nèi),女乃順之于外
,曰:此謀此猷
,惟我君之德。于乎!是惟良顯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棺釉疲骸干苿t稱親,過則稱己
,則民作孝
。」《大誓》曰:「予克紂
,非予武
,惟朕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
,惟予小子無良
。」

子云:「君子弛其親之過

,而敬其美
。」《論語》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可謂孝矣
。」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
,言乃讙
。」子云:「從命不忿
,微諫不倦
,勞而不怨
,可謂孝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埂对姟吩疲骸感⒆硬粎T
。」子云:「睦于父母之黨
,可謂孝矣
。故君子因睦以合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埂对姟吩疲骸复肆钚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為愈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子云:「于父之執(zhí),可以乘其車

,不可以衣其衣
。君子以廣孝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棺釉疲骸感∪私阅莛B(yǎng)其親
,君子不敬,何以辨?」子云:「父子不同位
,以厚敬也
。」《書》云:「厥辟不辟
,忝厥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棺釉疲骸父改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不稱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nèi)
,戲而不嘆
。」君子以此坊民
,民猶薄于孝而厚于慈
。子云:「長民者,朝廷敬老
,則民作孝
。」子云:「祭祀之有尸也
,宗廟之主也
,示民有事也
。修宗廟,敬祀事
,教民追孝也
。」以此坊民
,民猶忘其親

子云:「敬則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廢禮

,不以美沒禮
。」故食禮:主人親饋
,則客祭;主人不親饋
,則客不祭。故君子茍無禮
,雖美不食焉
。《易》曰:「東鄰殺牛
,不如西鄰之禴祭
,實受其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埂对姟吩疲骸讣茸硪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既飽以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挂源耸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民猶爭利而忘義。

子云:「七日戒

,三日齊
,承一人焉以為尸,過之者趨走
,以教敬也
。」醴酒在室
,醍酒在堂
,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
。尸飲三
,眾賓飲一,示民有上下也
。因其酒肉
,聚其宗族
,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觀乎室
,堂下觀乎上
。《詩》云:「禮儀卒度
,笑語卒獲
。」

子云:「賓禮每進以讓

,喪禮每加以遠
。」浴于中溜
,飯于牖下
,小斂于戶內(nèi),大斂于阼
,殯于客位
,祖于庭,葬于墓
,所以示遠也
。殷人吊于壙,周人吊于家
,示民不偝也
。子云:「死,民之卒事也
,吾從周
。」以此坊民
,諸侯猶有薨而不葬者
。子云:「升自客階,受吊于賓位
,教民追孝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刮礇]喪不稱君
,示民不爭也。故魯《春秋》記晉喪曰:「殺其君之子奚齊及其君卓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挂源朔幻瘢营q有弒其父者

子云:「孝以事君

,弟以事長」
,示民不貳也,故君子有君不謀仕
,唯卜之日稱二君
。喪父三年,喪君三年
,示民不疑也
。父母在,不敢有其身
,不敢私其財
,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內(nèi)無客禮
,莫敢為主焉
。故君適其臣,升自阼階
,即位于堂
,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
,饋獻不及車馬
,示民不敢專也。以此坊民
,民猶忘其親而貳其君
。子云:「禮之先幣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祿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瓜蓉敹蠖Y,則民利;無辭而行情
,則民爭
。故君子于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住吩唬骸覆桓@,不菑畬
,兇
。」以此坊民
,民猶貴祿而賤行
。子云:「君子不盡利以遺民。」《詩》云:「彼有遺秉
,此有不斂穧
,伊寡婦之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构示邮藙t不稼
,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
,士不坐犬
。《詩》云:「采葑采菲
,無以下體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挂源朔幻瘢癃q忘義而爭利
,以亡其身

子云:「夫禮,坊民所淫

,章民之別
,使民無嫌,以為民紀者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构誓信疅o媒不交,無幣不相見
,恐男女之無別也
。以此坊民,民猶有自獻其身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姟吩疲骸阜タ氯缰?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蓺麻如之何?橫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棺釉疲骸溉∑薏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厚別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构寿I妾不知其姓
,則卜之。以此坊民
,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子云:「禮
,非祭
,男女不交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挂源朔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陽侯猶殺繆侯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禮
。子云:「寡婦之子
,不有見焉,則弗友也
,君子以辟遠也
。」故朋友之交
,主人不在
,不有大故,則不入其門
。以此坊民
,民猶以色厚于德。子云:「好德如好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怪T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
。故男女授受不親
。御婦人則進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
,男子不與同席而坐
。寡婦不夜哭。婦人疾
,問之不問其疾
。以此坊民,民猶淫泆而亂于族
。子云:「婚禮
,婿親迎,見于舅姑
,舅姑承子以授婿
,恐事之違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挂源朔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婦猶有不至者。

譯文孔子說:“君子的治民之道,打個比方來說

,就好像防止河水漫溢堤防吧!它是為了防止百姓出現(xiàn)過失
。雖然周密地為之設防,百姓中還是有人犯規(guī)
。所以君子用禮來防止道德上的過失
,用刑來防止邪惡的行為,用教令來防止貪婪的欲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孔子說:“小人貧則窮困,富則驕橫;窮困了就會去偷盜

,驕
、橫了就會去亂來。所謂禮
,就是順應人的這種情況而為之制定控制的標準
,以作為防止百姓越軌的堤防。所以
,圣人制定出了一套富貴貧賤的標準
,使富起來的百姓不足以驕橫,貧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窮困
,取得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不至于對上級不滿
,所以犯上作亂的事就曰趨減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孔子說:“貧窮而能樂天知命

,富貴而能彬彬有禮,一家族人多勢眾而能安守本分
,普天之下能做到的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詩經(jīng)》上就說:‘有些百姓貪心作亂
,心安理得地去殘害他人
。’所以做出規(guī)定
,諸侯的兵車不得超過千乘
,國都的城墻不得超過百錐,卿大夫之家的兵車不得超過百乘
。用這種辦法來防備百姓
,諸侯還有叛亂的?”

孔子說:“禮這個東西,是用來去掉疑惑

、辨別隱微
,從而防范百姓越軌的
。所以人的貴賤有等級,衣服的色彩
、圖案有差別朝廷上有固定的班位
,這樣一來,老百姓就知道誰該讓誰了
。”

孔子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

,一國沒有兩個國王
,一家沒有兩個家長,最高的權(quán)威只有一個
,這是要向百姓顯示有君臣之別
。楚、越之君潛號稱王
,其國君死
,《春秋》貶之,不書其葬;按照禮的規(guī)定
,諸侯不得像天子那樣稱天
,大夫不得像諸侯那樣稱君。這就是擔心百姓對上下級關系產(chǎn)生迷惑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对娊?jīng)》上說:‘你看那盎旦鳥兒的鳴叫,人們尚且討厭它!’更何況對那些膺越犯上的人呢!”

孔子說:“國君不與同姓的人同車

,與異姓的人可以同車
,但不可穿相同的服裝,這是要讓臣民避嫌
。用這種方法來防范
,臣民中還有同姓拭其君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孔子說:“一盅酒

,一盤肉,讓來讓去
,君子才接受那不好的一份
,就這樣還有人潛越長者。筵席之上
,讓來讓去
,君子才坐在下首,就這樣還有人潛越尊者
。朝廷上的班位
,讓來讓去
,君子才立于賤位,就這樣還有人潛越君上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娊?jīng)》上說:‘如今人們心不良,遇事只知怨對方;接受官爵不謙讓
,事關自己道理忘
。”

孔子說:“君子尊重別人而貶抑自己

,先人而后己
,這樣一來在百姓中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所以稱呼別人的國君叫國君
,稱呼自己的國君叫寡君
。”

孔子說:“利益和榮譽

,應該先給死者
,后給生者,這樣一來
,百姓就不會背棄死者;先給在國外為國事奔走的人
,后給留在國內(nèi)的人,這樣一來
,老百姓就感到國君可以信托
。《詩經(jīng)》上說:‘你應該思念死去的先君
,贍養(yǎng)我這未亡人
。”用這種方法防范百姓
,百姓還有背棄死者而死者的家屬卻哭告無門的
。”

孔子說:“有國有家的諸侯大夫

,如果重視人才而不吝惜頒賞爵祿
,百姓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如果重視技藝而不吝惜頒賞車馬,百姓就會樂意學習技藝
。所以君子說的少而做的多
,而小人則好放空炮而少干實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夠聽取百姓的意見

,那么百姓就把上邊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聽取百姓的意見,就會導致百姓的犯上;百姓不把上邊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
,就會作亂
。所以
,君子用誠信謙讓來對待百姓,百姓就會以重禮相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对娊?jīng)》上這樣說過:‘前輩有這樣的教導,就是對于打柴的人也要不恥下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則歸咎自己

,這樣一來百姓就不你爭我奪
。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則歸咎自己
,這樣一來百姓間的怨恨就會曰趨消亡。歡詩經(jīng)》上說:‘你曾占卜
,你曾算卦
,卦象上并沒有什么壞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則歸咎自己
,老百姓就會互相推讓成績
。《詩經(jīng)》上說:‘武王占卜間神靈
,可否建都在鎬京
。龜兆顯示大大吉,武王終于建成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鬃诱f:“有成績就歸功君王
,有錯誤則歸咎自己
,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忠君之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渡袝ぞ悺飞险f:‘你有好主意
,好辦法,先進去啟奏君王
。得到俯允之后
,你再拿到外邊去實行,并且宣布說:這個好主意
,這個好辦法
,全靠君王的好領導
。嗚呼!只有善良的君王才會如此光明偉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鬃诱f:“有成績就歸功雙親
,有錯誤則歸咎自己,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孝順父母之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渡袝ぬ摹飞险f:‘如果我打敗了殷封,那也不是因為我的武功妥而是因為我的父親本來就沒有錯;如果殷封打敗了我
,那也不是因為我的父親有錯
,而是因為我這個做兒子的不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孔子說:“君子不把父母的過錯記恨在心

,但對于父母的美德卻要牢記在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墩撜Z》上說:“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主張
,可以說是孝子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渡袝飞险f:“高宗守喪三年
,一句話都不講;可是等到守喪期滿一開口講話,就非常受人擁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笨鬃诱f:“聽從父母的教導毫不懈怠,含蓄地規(guī)勸父母不知疲倦
,為父母擔憂而毫無怨言
,這樣的兒子可以稱得上孝順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对娊?jīng)》上說:‘孝子對父母的孝心是無窮無盡的
。’”

孔子說:“能夠與父母的親人也和睦相處

,才可以稱作孝
。所以君子經(jīng)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強團結(ji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娊?jīng)》上說:‘兄弟關系良好
,彼此融洽無間;兄弟關系惡劣,彼此互相指責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孔子說:“對于父親的同志,可以乘他的車子

,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
。君子這樣作
,就是把對父親的孝道擴展到父親的同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鬃诱f:“連小人都能夠養(yǎng)活他的雙親
,作為君子,如果也是只能養(yǎng)活而不知孝敬
,那與小人還有什么區(qū)別呢!”

孔子說:“父親與兒子

,不能處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來強調(diào)對父親的敬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渡袝飞险f:‘做國君的不像個做國君的樣子,那就是辱沒他的先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孔子說:“父母健在,做兒子的不敢自稱老

。平常要爹講究對父母如何孝順
,不要講究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心疼自己。家門之內(nèi)
,只可引逗父母高興,不可在父母面前哀聲嘆氣
。君子用這些禮節(jié)來規(guī)范百姓
,百姓還有講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愛的多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笨鬃诱f:“身為天子、諸侯
,如果能夠在朝廷上做到敬老
,那么百姓就會興起孝順之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笨鬃诱f:“祭祀時候有尸
,宗廟中設立神主,這是向人們指出應該尊奉的對象
。修建宗廟
,恭恭敬敬地進行祭祀,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親人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
,百姓還有忘掉親人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孔子說:“為了表示對賓客的尊敬

,就可以用祭器來款待
。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貧窮而廢除禮
,也不因家道殷實而超過禮
。所以食禮規(guī)定,主人親自給客人布菜
,客人就祭;主人不親自給客人布菜
,客人就不祭。所以
,君子如果遇到無理的接待
,即令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兑捉?jīng)》上說:‘殷封國中的殺牛之祭
,還不如文王.國中的殺豬之祭,能夠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对娊?jīng)》上說:‘君子的設宴待客,不但要讓把酒喝好
,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
,百姓還有爭利而忘義的
。”

孔子說:“國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內(nèi)

,頭七天散齋
,后三天致齋;又奉事一人以為尸,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
。這是教導人們要對神恭敬
。醛酒放在室內(nèi),醒酒放在堂上
,澄酒放在堂下
,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
,這是教育人們不要貪味
。向尸敬酒三次,向賓敬酒只一次
,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尊卑
。借著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會餐,這是教育人們要和睦相處
。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內(nèi)的人為楷模
,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為楷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娊?jīng)》上說:‘禮儀都合乎法度
,談笑也很有分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孔子說:“行賓禮時

,每逢進門、升堂都要互相謙讓;而行喪禮時
,每一個儀式的完成
,都意味著死者離家更加遙遠。人死以后
,首先是在室中浴尸
,接著是在南窗之下飯含,然后在門內(nèi)舉行小斂
,在昨階舉行大斂
,在西階停殯,遷樞于家廟之中舉行祖奠
,最后葬于墓穴
,借以表示死者離開生者愈來愈遠了。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屬
,周人是在死者家屬從墓地返回家中以后才進行吊慰
,這是教育人們不要忘記死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鬃诱f:“死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
,周人的送死之禮比較完備
,所以我贊成周人的辦法
。用這種辦法來規(guī)范人們,諸侯還有死了以后不能如期下葬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孔子說:“葬畢回家以后,孝子還堅持從西階升堂

,在賓位受吊
。這是教育人們不要馬上忘記親人。所以
,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晉國的喪事時說:‘晉國大臣里克殺死了晉國國君的兒子奚齊
,及其國君卓。’用這種辦法教育人們
,還有兒子殺死他父親的
。”

孔子說:“用孝道來侍奉國君

,用涕道來侍奉尊長
,這是教育人們對上不要懷有二心。所以
,國君之子在國君健在時不謀求任何官職
,只有在代替國君占卜時才可以自稱‘國君的副手’。父親死了守喪三年
,國君死了也守喪三年
,這是向百姓表示,國君的尊嚴與父親完全一樣
,毋庸置疑
。父母健在之時,作兒子的就不敢認為身體是自己的
,也不敢置備私產(chǎn)
,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上下尊卑。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內(nèi)沒有作客的禮儀
,因為沒有哪個人敢當他的主人
。所以國君到了臣下家里,升自主階
,即位于堂
,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
,向別人贈送東西
,小件東西還可以,像車馬那樣的大件就不可以
,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張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父母和對國君懷有二心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孔子說:“相見之禮,是在行過相見之禮以后才奉上見面的禮物

。之所以要這祥作
,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后接受傣祿。先奉上見面的宇L物然后再行相見之禮
,就會導致百姓產(chǎn)生貪財之心
。不加辭讓
,見禮就收,就會導致百姓相爭
。所以
,君子在有人饋贈禮物時,如果自己不能接見
,就不接受對方的禮物
。《易經(jīng)》上說:‘不耕而獲
,不開荒而得到良田
,兇。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
,百姓還有看重利祿而輕視做事的

孔子說:“君子不把利益全部占有,要給百姓留下一部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对娊?jīng)》上說:‘那里有遺留下來的禾把,這里有撒在地上的禾穗
,這是讓寡婦們隨意揀拾的
。’所以君子當官就不種地
,田獵就不打魚
,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
,大夫無故不殺羊
,士無故不殺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对娊?jīng)》上說:‘采薪又采菲
,葉子已摘走,不要連根取
。昔曰山盟莫相忘
,與你生死不分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眠@種辦法來教育百姓
,百姓還有因為忘義爭利而喪身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孔子說:“禮可以用來防止人們的貪淫好色,強調(diào)男女之別

,使其避免嫌疑
,并成為人們遵守的紀律。所以,男女之間沒有媒約就不得交往
,不下聘禮不得相見
,就是擔心男女無別才做出這種規(guī)定。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
,人們還有私自結(jié)合的
。《詩經(jīng)》上說:‘砍柴靠什么?沒有斧頭就辦不到
。娶妻靠什么?沒有媒灼辦不成
。種麻靠什么?必須整理田畝。娶妻靠什么?必先察告父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孔子說:“娶妻不娶同姓之女,這是為了強調(diào)同姓不婚

。所以買妾的時候
,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應該占卜一下
,看看是否適宜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獸昭公竟然還娶與魯同姓的吳國女子為夫人
,以至于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昭公娶夫人這件事時
,不得不隱去夫人的姓,而只說是來自吳國;到她死時
,又不得不隱去她的姓
,而只說是‘孟子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孔子說:“按照禮的規(guī)定

,不是祭祀的時候,男女之間不互相敬酒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
,陽侯還殺掉繆侯而且霸占了他的夫人。從那以后
,兩君相見的大饗
,就廢除了夫人必須參加的禮節(ji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孔子說:“對于寡婦的兒子

,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
,因為君子要遠避嫌疑
。所以朋友互相往來
,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沒有死人
、生病等重大事情
,就不進入他家的門。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
,人們還好色超過了好德
。”

孔子說:“人們的愛好道德之心

,如果像愛好女色那樣就好了
。諸侯不應該在本國臣民中挑選美女作妻妾。所以君子不貪女色
,為百姓樹立楷模
。所以男女授受不親。為婦人駕車
,應該以左手上前
。姑、姊妹
、女兒出嫁以后又回到娘家
,男子就不再和她們同席而坐。寡婦不應該在夜間哭泣
。婦人有病
,可以問她病是輕了還是重了,但不要問她害的是什么病
。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
,百姓還有亂搞兩性關系而敗壞倫常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孔子說:“按照婚禮的規(guī)定

,新婿要親自到女家迎親,拜見岳父岳母
,岳父岳母親手把女兒交給新婿
,并且千叮吟萬囑咐地要她到婆家以后孝順聽話。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
,還有不孝順
。 

芻的讀音和意思

詢于芻蕘的解釋 與 樵夫 商議 事情

,意謂 不恥下問
。 《詩·大雅·板》 :“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鄭玄 箋:“古之賢者有言:有疑事當與薪采者謀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孔穎達 疏:“言詢于芻蕘
,謂謀於取芻取蕘之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清 朱之瑜 《與源光國啟》 之六:“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徊菽荆粣u詢于芻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六朝小說和唐代 傳奇 文有怎樣的區(qū)別?》 :“ 《隋書·經(jīng)籍志》 抄 《漢書·藝文志》 說
,以著錄小說
,比之‘詢于芻蕘’,就是以為 雖然 小說
,也 有所 為的明證
。”亦省作“ 詢芻 ”
、“ 詢蕘 ”
。 唐 張說 《 奉和 暇日游興慶宮作》 :“侍酌衢樽滿,詢芻諫鼓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清 馮桂芬 《與許撫部書》 :“謹就管見別為一議,并章程八條奉寄
,附羽工區(qū)區(qū)
,用副詢蕘盛意,惟 執(zhí)事 采擇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語分解詢的解釋詢 (詢) ú 問,征求意見:詢問
。詢察
。查詢。質(zhì)詢
。 咨詢
。詢事考言(查問考核言行是否相符)。部首 :讠
;芻蕘的解釋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詩;大雅;板》芻蕘之微,先民詢之。;;劉開《問說》詳細解釋.割草采薪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文王 之囿方七十里
,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與民同之

奉天請數(shù)對群臣兼許令論事狀--陸贄(國學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二)

【原文】

朝隱奉宣圣旨:「頻覽卿表狀

,勸朕數(shù)對群臣,兼許令論事
,辭理懇切
,深表盡忠。朕本心甚好推誠
,亦能納諫
,但緣上封事及奏對者,少有忠良
,多是論人長短
,或探朕意旨。朕雖不受讒譖(ㄔㄢˊ孱 ㄗㄣˋ賑)[1]
,出外即謾生是非
,以為威福。朕往日將謂君臣一體
,都不堤防[2]
,緣推誠信不疑,多被奸人賣弄
。今所致患害
,朕思亦無他故,卻是失在推誠
。又諫官論事
,少能慎密,例自矜炫(ㄐㄧㄣ今 ㄒㄩㄢˋ炫)[3]
,歸過于朕
,以自取名。朕從即位以來
,見奏對論事者甚多
,大抵皆是雷同,道聽涂說
,試加質(zhì)問
,即便辭窮。若有奇才異能
,在朕豈惜拔擢
。朕見從前已來,事祇如此,所以近來不多取次對人
,亦不是倦于接納
,卿宜深悉此意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注釋】

[1]讒譖:惡言中傷

[2]不堤防:即「不提防」,不小心戒備

[3]矜炫:夸耀

;炫耀

【原文】

圣德廣大

,如天包容,俯矜狂愚
,仍賜獎諭(ㄩˋ玉)
,嘉臣以懇切,目臣以盡忠
,雖甚庸駑
,實懷感勵。夫知無不言之謂盡
,事君以義之謂忠
,臣之夙心,久以自誓
,以此為奉上之道
,以此為報主之資。幸逢休明
,獲展誠愿
,既免罪戾,又蒙裦稱
,庶奉周旋
,不敢失墜。儻陛下廣推此道
,旋及萬方
,咸獎直以矜愚,各錄長而舍短
,人之欲善
,誰不如臣。自然圣德益彰
,群心盡達
,愚衷懇懇,實在于斯
。睿(ㄖㄨㄟˋ銳)眷特深[4]
,縷宣密旨
,備該物理,曲盡人情
,其于慮遠防微
,固非常識所逮。然臣竊謂天子之道
,與天同方
,天不以地有惡木而廢發(fā)生,天子不以時有小人而廢聽納
。帝王之盛
,莫盛于堯,雖四兇在朝
,而僉(ㄑㄧㄢ千)議靡輟[5]
。故曰「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筟6]是知人有邪直賢愚,在處之各得其所而已
,必不可以忠良者少
,而闕于詢謀獻納之道也。昔人有因噎(ㄧㄝyē)而廢食者[7]
,又有懼溺而自沉者
,其為矯枉防患之慮,豈不過哉
。愿陛下取鑒于茲
,勿以小虞而妨大道也。臣聞人之所助在乎信
,信之所立由乎誠
。守誠于中,然后俾眾無惑
;存信于已
,可以教人不欺。唯信與誠
,有失無補[8]
。一不誠則心莫之保,一不信則言莫之行
。故圣人重焉
,以為食可去而信不可失也。又曰「誠者,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9]物者事也
,言不誠則無復有事矣
。匹夫不誠無復有事,況王者賴人之誠以自固
,而可不誠于人乎
?陛下所謂失于誠信,以致患害者
,臣竊以斯言為過矣
。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
,失人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
,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筟10]由此論之,陛下可審其所言
,而不可不慎
;信其所與,而不可不誠
。海禽至微
,猶識情偽,含靈之類
,固必難誣
。前志所謂眾庶者至愚而神,蓋以蚩(ㄔ吃)蚩之徒[11]
,或昏或鄙
,此其似于愚也。然而上之得失靡不辨
,上之好惡靡不知
,上之所秘靡不傳,上之所為靡不效
,此其類于神也
。故馭之以智則人詐,示之以疑則人偷,接不以禮
,則徇義之意輕
,撫不以恩,則效忠之情薄
。上行之則下從之
,上施之則下報之,若響應聲
,若影從表
。表枉則影曲,聲淫則響邪
,懷鄙詐而求顏色之不形
,顏色形而求觀者之不辨,觀者辨而求眾庶之不惑
,眾庶惑而求叛亂之不生
,自古及今,未之得也
。故「唯天下至誠
,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
,則能盡人之性
。」若不盡于已而望盡于人
,眾必紿(ㄉㄞˋ待)[12]而不從矣
;不誠于前而曰誠于后;眾必疑而不信矣
。今方岳[13]有不誠于國者
,陛下則興師以伐之,臣庶有虧信于上者
,陛下則出令以誅之
。有司順命誅伐,而不敢縱舍者
,蓋以陛下之所有
,責彼之所無故也。向若陛下不誠于物
,不信于人
,人將有辭,何以致討
?是知誠信之道
,不可斯須[14]去身
,愿陛下慎守而行之有加,恐非所以為悔者也
。臣聞《春秋傳》曰:「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易》曰:「日新之謂盛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埂抖Y記》曰:「德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埂渡虝分衮?ㄏㄨㄟˇ回)[15]述成湯之德曰:「用人惟己
,改過不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筟16]《周詩》吉甫美宣王之功曰:「袞(ㄍㄨㄣˇ滾)職有闕
,惟仲山甫補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筟17]夫《禮》
、《易》、《春秋》
,百代不刊之典也
,皆不以無過為美
,而謂大善盛德
,在于改過日新。成湯圣君也
,仲虺圣輔也
,以圣輔而贊揚圣君,不稱其無過
;而稱其改過
,周宣中興之賢主也,吉甫文武之賢臣也
,以賢臣而歌誦賢主
,不美其無闕,而美其補闕
。是則圣賢之意
,較然著明,唯以改過為能
,不以無過為貴
。蓋為人之行己
,必有過差,上智下愚
,俱所不免
。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恥過而遂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
,是為君子;遂非則其惡彌積
,斯謂小人
。故聞義能徙者,常情之所難
,從諫勿咈(ㄈㄨˊ浮)者[18]
,圣人之所尚。至于贊揚君德
,歌述主功
,或以改過不吝為言,或以有闕能補為美
。中古已降
,淳風浸微[19],臣既尚諛
,君亦自圣
。掩盛德而行小道,于是有入則造膝[20]
,出則詭辭之態(tài)興矣
。奸由此滋,善由此沮
,帝王之意由此惑
,譖臣之罪由此生,媚道一行
,為害斯甚

【注釋】

[4]睿眷:亦作「睿睠」。指皇帝的眷顧

[5]僉議:眾人的意見

。多用于群臣百官。

[6]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論語?泰伯》:子曰:「大哉
,堯之為君也!巍巍乎
!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煥乎
,其有文章
!」則:相等或作效法。

[7]因噎廢食:因吃飯噎住而索性不吃

,引申為怕出麻煩而不敢去做

[8]唯信與誠,有失無補:言人君所為

,有失于誠信
,則無補于治道。

[9]誠者

,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出自《中庸二十五章》。

[10]子曰:「可與言……失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梗赫Z出《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11]蚩蚩:無知貌

[12]紿:疑惑

[13]方岳:亦作「方岳」,指州郡

[14]斯須:一會兒的功夫

;片刻。

[15]仲虺:又名萊朱

、中壘
。奚仲后裔,薛方國君主
,生于薛(今棗莊市薛城北14公里薛國故城),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春秋時人認為他是商湯的賢相,湯革夏命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與伊尹一起輔佐商王

[16]用人惟己,改過不吝:用人惟己:用人唯其德性才能

,不依自己好惡
。改過不吝:改正錯誤態(tài)度堅決
,不猶豫。吝:可惜

[17]吉甫:周宣王賢臣尹吉甫

。又稱兮伯吉父。姓兮
,名甲
,字伯吉父(父一作甫),尹是官名
,曾率師北伐玁狁至太原
。袞職:君王的職責。袞:古代君王等的禮服

[18]咈:古同「拂」

,違逆,乖戾

[19]淳風浸微:淳厚樸實的風土人情逐漸消失

[20]造膝:猶促膝。

【原文】

太宗文皇帝挺秀[21]千古

,清明在躬
,再恢圣謨[22],一變流弊
,以虛受為理本
,以直言為國華。有面折廷爭[23]者
,必為霽(ㄐㄧˋ記)雷霆之威[24]
,而明言獎納;有上封獻議者
,必為黜(ㄔㄨˋ促)[25]心意之欲
,而手敕(ㄔˋ斥)裦揚。故得有過必知
,知而必改
,存致雍熙之化[26],沒齊堯舜之名
。向若太宗徇中主之常情
,滯習俗之凡見,聞過則羞己之短
,納諫又畏人之知
,雖有求得之心,必無濟代[27]之效
,雖有悔過之意
,必無從諫之名
。此則聽納之實不殊,隱見之情小異
,其于損益之際
,已有若此相懸,又況不及中才
,師心自用[28]
,肆于人上[29],以遂非拒諫
,孰有不危者乎
!且以太宗有經(jīng)緯天地之文,有底定禍亂之武
,有躬行仁義之德
,有致理太平之功,其為休烈耿光[30]
,可謂盛極矣
。然而人到于今稱詠,以為道冠前古
,澤被無窮者
,則從諫改過為其首焉。是知諫而能從
,過而能改
,帝王之美,莫大于斯
。陛下所謂「諫官論事
,少能慎密,例自矜炫
,歸過于朕」者
,臣以為不密自矜,信非忠厚
,其于圣德
,固亦無虧。陛下若納諫不違
,則傳之適足增美
;陛下若違諫不納,又安能禁之勿傳
。伏愿以貞觀故事為楷模,使太宗風烈
,重光于圣代
,恐不可謂此為歸過
,而阻絕直言之路也。臣聞虞舜察邇(ㄦˇ耳)言[31]
,故能成圣化
;晉文聽輿誦[32],故能恢霸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洞笱拧酚小冈冇谄c蕘(ㄔㄨˊ除 ㄖㄠˊ饒)」[33]之言,《洪范》有「謀及庶人」[34]之義
。是則圣賢為理
,務詢眾心,不敢忽細微
,不敢侮鰥(ㄍㄨㄢ官)寡
。侈言無驗不必用,質(zhì)言當(ㄉㄤˋ蕩)理不必違
,遜于志者不必然
,逆于心者不必否,異于人者不必是
,同于眾者不必非
,辭拙而效速者不必愚,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35]
。是皆考之以實
,慮之以終,其用無他
,唯善所在
,則可以盡天下之理,見天下之心
。夫人之常情
,罕能無惑,大抵蔽于所信
,阻于所疑
,忽于所輕,溺于所欲
。信既偏則聽言而不考其實
,由是有過當之言;疑既甚則雖實而不聽其言
,于是有失實之聽
;輕其人則遺其可重之事,欲其事則存其可棄之人。斯并茍縱私懷
,不稽皇極
,于以虧天下之理,于以失天下之心
。故常情之所輕
,乃圣人之所重,圖遠者先驗于近
,務大者必慎于微
,將在博采而審用其中,固不在慕高而好異也

【注釋】

[21]挺秀:秀異出眾

;挺拔秀麗。

[22]圣謨:猶圣訓

[23]面折廷爭:在朝廷上直言諫諍

,據(jù)理力爭。面折:當面批評
、指責

[24]霽雷霆之威:霽:停止。霽威:息怒

[25]黜:擯除﹑排除

[26]雍熙:和樂的樣子。

[27]濟代:猶濟世

[28]師心自用:剛愎任性

,自以為是。亦作「師心自是」

[29]人上:眾人之上

。舊指最高統(tǒng)治地位。

[30]休烈耿光:休烈:彪炳的功業(yè)

。耿光:光明
;光輝;光榮

[31]邇言:淺近之言

;常人之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抖Y記·中庸》:「舜好問
,而好察邇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怪祆浼ⅲ骸高冄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淺近之言。」

[32]輿誦:眾人的議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稌x書·郭璞傳》:「方辟四門以亮采
,訪輿誦于羣心
。」

[33]詢于芻蕘:芻蕘

,割草砍柴的人
。詢于芻蕘指向割草砍柴的人詢問請教。謂不恥下問

[34]謀及庶人:問謀于一般百姓

。語出《洪范》曰:「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
,謀及卿士
,謀及庶人,謀及卜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35]侈言無驗不必用:德宗之信裴延齡,以侈言也

。質(zhì)言當理不必違:德宗之罷柳渾
,以質(zhì)言也。辭拙而效速者不必愚:如蕭復之諫幸鳳翔是也
。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趙贊
、竇滂之苛征重斂是也。

【原文】

陛下所謂「比(ㄅㄧˋ畢)見奏對論事

,皆是雷同道聽涂說」者
,臣竊以眾多之議,足見人情
,必有可行
,亦有可畏,恐不宜一概輕侮
,而莫之省納也
。陛下又謂「試加質(zhì)問,即便辭窮」者
,臣竊以陛下雖窮其辭
,而未盡其理,能服其口而未服其心
。何以知其然
?臣每讀史書,見亂多理少,因懷感嘆
,嘗試思之
。竊謂為下者莫不愿忠,為上者莫不求理
,然而下每苦上之不理
,上每苦下之不忠,若是者何
?兩情不通故也
。下之情莫不愿達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
。然而下恒苦上之難達
,上恒苦下之難知,若是者何
?九弊不去故也
。所謂九弊者,上有其六
,而下有其三
。好勝人,恥聞過
,騁辯給
,眩聰明,厲威嚴
,恣彊愎(ㄐㄧㄤˋ降 ㄅㄧˋ壁)[36]:此六者
,君上之弊也。諂諛(ㄔㄢˇ產(chǎn) ㄩˊ魚)
,顧望
,畏愞(ㄋㄨㄛˋ懦)[37]:此三者,臣下之弊也
。上好勝
,必甘于佞(ㄋㄧㄥˋnìng)辭[38];上恥過
,必忌于直諫
。如是則下之諂諛者順旨,而忠實之語不聞矣
。上騁辯
,必剿說(ㄔㄠ抄)[39]而折人以言;上眩明
,必臆度(ㄧˋ意 ㄉㄨㄛˊ躲)[40]而虞人以詐
。如是則下之顧望者自便
,而切磨之辭不盡矣。上厲威
,必不能降情以接物
;上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規(guī)
。如是則下之畏愞者避辜
,而情理之說不申矣。夫以區(qū)域之廣大
,生靈之眾多
,宮闕之重深,高卑之限隔
,自黎獻[41]而上,獲睹至尊之光景者
,逾億兆而無一焉
。就獲睹之中,得接言議者又千萬無一
;幸而得接者
,猶有九弊居其間,則上下之情
,所通鮮(ㄒㄧㄢˇ險)矣
。上情不通于下則人惑,下情不通于上則君疑
,疑則不納其誠
,惑則不從其令。誠而不見納
,則應之以悖
;令而不見從,則加之以刑
。下悖上刑
,不敗何待?是使亂多理少
,從古以然
。考其初心
,不必淫暴
,亦在乎兩情相阻,馴致其失[42]
,以至于艱難者焉
。昔龍逄誅而夏亡[43]
,比干剖而殷滅[44],宮奇去而虞敗[45]
,屈原放而楚衰[46]
。臣謂夏殷虞楚之君,若知四子之盡忠
,必不剿棄
,若知四子之可用,必不拒違
。所以至于忍害而舍絕者
,蓋謂其言不足行,心不足保故也
。四子既去
,四君亦危,然則言之固難
,聽亦不易
。趙武吶(ㄋㄜˋnè)吶而為晉賢臣[47],絳侯木訥(ㄋㄜˋnè)而為漢元輔[48]
。公孫弘上書論事
,帝使難弘以十策,弘不得其一[49]
,及為宰相
,卒有能名。周昌進諫其君
,病吃不能對詔[50]
,乃曰:「臣口雖不能言,心知其不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谷粍t口給者事或非信;辭缺者理或未窮
。人之難知
,堯舜所病,胡可以一詶(ㄔㄡˊ酬)[51]一詰
,而謂盡其能哉
?以此察天下之情,固多失實
;以此輕天下之士
,必有遺才。臣是以竊慮陛下雖窮其辭
,而未窮其理
;能服其口
,而未服其心。良有以也

【注釋】

[36]彊愎:彊:同「強」

,強迫,使用強力
。愎:固執(zhí)任性

[37]諂諛:奉承,巴結(jié)

。顧望:猶豫觀望
。畏愞:亦作「畏偄」,亦作「畏懦」
。膽怯軟弱

[38]佞辭:善于巧辯奉承的言辭。

[39]剿說:打斷別人的言說

[40]臆度:主觀推測

[41]黎獻:黎民中的賢者。

[42]馴:順從

、服從。

[43]龍逄誅而夏亡:龍逄:即關龍逢

。語出《鹽鐵論·相刺》:「夏桀
、暴虐。滅德作威……關龍逢進諫曰:『古之人君
。愛民節(jié)用
。享國之日長。今王用財若無窮
。殺人若弗勝
。人心已去。天命不佑
。亡無日矣
。盍少悛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徊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龍逢立而不去。桀怒
。遂殺之
。」

[44]比干剖而殷滅:比干忠心屢諫

,卻被紂王剖心而死
。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
,橫徵暴斂,比干……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
。紂問何以自恃
,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
?」遂殺比干剖視其心
。武王伐紂。封比乾之墓

[45]宮奇去而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簩m奇:即宮之奇。晉獻公曾向虞借道攻虢
,虞君應允
,宮之奇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為喻相諫
,虞君終不聽
,因而率族奔曹。三月后
,晉滅虢
,虞亦被襲而滅。

[46]屈原放而楚衰: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

,主張楚國與齊國聯(lián)合
,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
,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
,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47]趙武吶吶:晉趙文子名武,其言吶吶然如不出其口

,為晉正卿
,晉國以強,諸侯不叛
。吶吶:古同「訥」
,說話遲鈍。

[48]絳侯木訥:絳侯事見《漢文帝紀》

。木:質(zhì)樸
。訥:遲鈍。

[49]「帝使……其一」:漢武帝使朱買臣向公孫弘提出十個關于置朔方利害的問題

,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
。十策而不能得一
。公孫弘非不能答辯,乃不敢逆上

[50]「周昌……對詔」:史記張丞相列傳:「臣(周昌)口不能言

,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
,臣期期不奉詔
。」

[51]詶:古同「酬」

。詶詰:猶問答

【原文】

古之王者,明四目

,達四聰[52]
,蓋欲幽抑之必通,且求聞己之過也
。垂旒(ㄌㄧㄡˊ流)于前
,黈纊(ㄊㄡˇ妥 ㄎㄨㄤˋ曠)于側(cè)[53],蓋惡視聽之太察
,惟恐彰人之非也
。降及末代,則反于斯
。聰明不務通物情
,視聽祇以伺罪釁,與眾違欲
,與道乖方,于是相尚以言
,相示以智
,相冒以詐,而君臣之義薄矣
。以陛下性含仁圣
,意務雍熙,而使至道未孚[54]
,臣竊為陛下懷愧于前哲也
。古人所以有恥君不如堯舜者,故亦以是為心乎
?夫欲理天下
,而不務于得人心,則天下固不可理矣
。務得人心
,而不勤于接下
,則人心固不可得矣。務勤接下
,而不辨君子小人
,則下固不可接矣。務辨君子小人
,而惡其言過
,悅其順己,則君子小人固不可辨矣
。趣和求媚
,人之甚利存焉;犯顏取怨
,人之甚害存焉
。居上者易其害而以美利利之,猶懼忠告之不蔇(ㄐㄧˋ記)[55]
,況有疏隔而勿接
,又有猜忌而加損者乎。天生蒸人[56]
,合以為國
,人之有口,不能無言
,人之有心
,不能無欲。言不宣于上
,則怨讟(ㄉㄨˊ讀)[57]于下
;欲不歸于善,則湊集于邪
。圣人知眾之不可以力制也
,故植謗木,陳諫鼓[58]
,列爭臣之位
,置采詩之官[59],以宣其言
。尊禮義
,安誠信,厚賢能之賞
,廣功利之途
,以歸其欲。使上不至于亢,下不至于窮
,則人心安得而離
,亂兆何從而起?古之無為而理者
,其率由此歟
!茍有理之之意,而不知其方
,茍知其方而心守不壹
,則得失相半,天下之理亂
,未可知也
。其又違道以師心,棄人而任己
,謂欲可逞
,謂眾可誣,謂專斷無傷
,謂詢謀無益
,謂諛說為忠順,謂獻替為妄愚
,謂進善為比(ㄅㄧˋ畢)周
,謂嫉惡為嫌忌,謂多疑為御下之術(shù)
,謂深察為照物之明
,理道全乖,國家之顛危
,可立待也

【注釋】

[52]明四目,達四聰:廣開四方之視聽

。出自《書·舜典》

[53]垂旒于前,黈纊于側(cè):旒:古代帝王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

。黈纊:黃綿所制的小球。懸于冠冕之上
,垂兩耳旁
,以示不欲妄聽是非。

[54]孚:為人所信服

[55]蔇:至

、來。

[56]蒸人:猶「烝人」,民眾

;百姓

[57]怨讟:怨恨。

[58]植謗木:相傳堯舜時于交通要道豎立木柱

,讓人在上面寫諫言
,稱「謗木」。見《史記·孝文本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逗鬂h書·楊震傳》:「臣聞堯舜之世,諫鼓謗木
,立之于朝
。」后世因于宮外立木以示納諫
,仍稱「謗木」
。陳諫鼓:設于朝廷供進諫者敲擊以聞的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豆茏印せ腹珕枴罚骸杆从懈嫔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于朝
,而備訊唉
。」

[59]列爭臣之位

,置采詩之官:爭臣:就是諫諍之臣
。采詩:采集民間歌謠。古代有專門機構(gòu)采詩
,為統(tǒng)治階級觀風俗
、知得失的一項政治措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稘h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
,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
,自考正也
。」

【原文】

理亂之戒

,前哲備言之矣
;安危之效,歷代嘗試之矣
。舊典盡在
,殷鑒足徵
,其于措置施為,在陛下明識所擇耳
。伏愿廣接下之道
,開獎善之門,宏納諫之懷
,勵推誠之美
。其接下也,待之以禮
,煦之以和
,虛心以盡其言,端意以詳其理
,不御人以給
,不自眩以明,不以先覺為能
,不以臆度為智
,不形好惡以招諂,不大聲色以示威
。如權(quán)衡之懸
,不作其輕重,故輕重自辨
,無從而詐也
。如水鏡之設,無意于妍蚩
,而妍蚩自彰
,莫得而怨也。有犯顏讜(ㄉㄤˇ黨)直[60]者
,獎而親之
;有利口讒佞者,疏而斥之
。自然物無壅情
,言不茍進,君子之道浸長
,小人之態(tài)日消
,何憂乎少忠良,何有乎作威福
,何患乎妄說是非
?如此,則接下之要備矣
。其獎善也,求之若不及,用之懼不周
,如梓人之任材[61]
,曲直當分;如滄海之歸水
,洪涓必容
。能小事則處之以小官,立大勞則報之以大利
,不忌怨
,不避親,不抉瑕[62]
,不求備
,不以人廢舉,不以己格人
。聞其才必試以事
,能其事乃進以班,自然無不用之才
,亦無不實之舉
。如此則獎善之道得矣。其納諫也
,以補過為心
,以求過為急,以能改其過為善
,以得聞其過為明
。故諫者多,表我之能好
;諫者直
,示我之能賢;諫者之狂誣
,明我之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恢G者之漏泄
,彰我之能從
。有一于斯,皆為盛德
。是則人君之與諫者
,交相益之道也。諫者有爵賞之利
,君亦有理安之利
;諫者得獻替之名
,君亦得采納之名。然猶諫者有失中
,而君無不美
。唯恐讜言之不切,天下之不聞
,如此
,則納諫之德光矣。其推誠也
,在彰信
,在任人。彰信不務于盡言
,所貴乎出言則可復
;任人不可以無擇,所貴乎已擇則不疑
。言而必誠
,然后可求人之聽命;任而勿貳
,然后可責人之成功
。誠信一虧,則百事無不紕繆(ㄆㄧ批 ㄇㄧㄡˋ謬)[63]
;疑貳一起
,則群下莫不憂虞。是故言或乖宜
,可引過以改其言
,而不可茍也;任或乖當
,可求賢以代其任
,而不可疑也。如此則推誠之義孚矣
。微臣所以屢屢塵黷而不能自抑者
,蓋以陛下有拯亂之志,而多難未平
;有務理之誠
,而庶績未乂(ㄧˋ意)[64];有堯舜聰明之德
,而未光宅于天下
;有覆載含宏之量,而未翕(ㄒㄧˋ夕)受[65]于眾情
。故臣每中夜靜思
,無不竊嘆而深惜也
。向若陛下有其位而無必行之志,有其志而無可致之資
,則臣固已從俗浮沉
,何苦而汲汲如是。惟陛下詳省所闕
,亟行所宜,歸天下之心
,濟中興之業(yè)
,此臣之愿也,億兆之福也
,宗社無疆之休[66]也
。謹奏。

【注釋】

[60]讜直:正直的(言論)

。直:直言敢諫

[61]梓人:泛指木工、建筑工匠

[62]抉瑕:揭發(fā)指摘小缺點

。抉:揭發(fā)指摘。瑕:玉上面的斑點
,喻小缺點或小過失

[63]紕繆:亦作「紕謬」。錯誤

、荒謬

[64]庶績未乂:庶績:各種事業(yè)。乂:治理

,安定

[65]翕受:順從接受;合受

;吸收

[66]無疆之休:無限美好;無窮幸福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稌ぬ字小罚骸纲滤猛蹩私K厥德,實萬世無疆之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注】陸贄以駢文擅名。他的駢文

,對偶齊整
,音韻協(xié)調(diào)
,語言流暢,氣勢極盛
。所寫詔書﹑奏議等
,善于將誠摯的感情同精當?shù)淖h論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
。此篇即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
,涇原地方士兵叛變,變軍攻陷首都長安
;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陜西乾縣)時陸贄依所宣圣旨上奏

【作者】

陸贄(754~805),字敬輿

,唐代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南)人
。少年喪父,特立不群
,好學上進
。18歲考中進士,此后又中制擧博學宏詞科
。歷任鄭縣尉
、渭南縣主簿、監(jiān)察卸史
、翰林學士
、祠部員外郎、考功郎中
、諫議大夫
、中書舍人、兵部侍郎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太子賓客、忠州別駕等職
。陸贄品行端方
,為人剛正不阿,一生廉潔奉公
,而且敢于抵制
、揭露權(quán)貴們行賄受賄的不法行為。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但兩年后即因與裴延齡有矛盾
,被貶充忠州(今重慶忠縣)別駕(州主管官的佐吏)
,永貞元年卒于任所,諡號宣。有《陸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蛾戀椫鳌?/p>

【譯文】暫缺。

芻蕘之言

芻蕘之言的意思是:割草打柴人的話

芻蕘之言

,漢語成語,拼音是chú ráo zhīyán
,意思是割草打柴人的話
。指普通百姓的淺陋言辭。也用作講話者的謙詞
。出自《詩經(jīng)·大雅·板》

芻蕘:割草打柴的人。成語出自《詩經(jīng)·大雅·板》:“先民有言

,詢于芻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相關造句

1

、洋債擅借,此必應劾
,芻蕘之言
,統(tǒng)候裁度。

2

、只是略有幾句芻蕘之言
,敢冒昧陳于統(tǒng)制之前。

3

、正是基于此種認識
,我們編纂法律實施報告,略陳芻蕘之言
,奉獻于明達讀者
,希望能夠引起全社會對法律實施的思考,并助推法治建設之進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94108.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追根究蒂
斷墨殘楮
衡慮困心
樂退安貧
拼音 : 樂退安貧 (lè tuì ān pín) 簡拼 : ltap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成語解釋 : 謂樂于遜退

成語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