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聊復(fù)爾耳 (liáo fù ěr ěr)
簡(jiǎn)拼 : lfee
近義詞 : 聊復(fù)爾爾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yǔ)結(jié)構(gòu) : 復(fù)雜式
成語(yǔ)解釋 : 姑且如此而已
。出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shuō)新語(yǔ)·任誕》:“答曰:‘未能免俗,聊復(fù)爾耳
成語(yǔ)用法 : 復(fù)雜式;作分句
例子 : 殊不爾,聊復(fù)爾耳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爾
【解釋】
1.?你
2.?如此?:偶~
3.?那
4.?而已,罷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
5.?詞尾
【組詞】
不過爾爾 ? ?爾(前):如此
出爾反爾? ? 爾:你
吊爾郎當(dāng) ? ?形容作風(fēng)散漫
爾虞我詐 ? ?爾:你
爾詐我虞 ? ?爾:你
國(guó)爾忘家 ? ?一心為國(guó),不顧家庭
何其相似乃爾 ? ?二者多么相象
聊復(fù)爾耳 ? ?姑且如此而已。 ? ?
戚戚具爾 ? ?戚戚:互相親愛的樣子
率爾操觚 ? ?觚:方木,古人用它來(lái)書寫
莞爾而笑 ? ?形容微笑的樣子
溫文爾雅 ? ?溫文:態(tài)度溫和
新婚燕爾 ? ?原為棄婦訴說(shuō)原夫再娶與新歡作樂
宴爾新婚 ? ?原為棄婦訴說(shuō)原夫再娶與新歡作樂,后反其意,用作慶賀新婚之辭。形容新婚時(shí)的歡樂。 ? ?
燕爾新婚 ? ?原為棄婦訴說(shuō)原夫再娶與新歡作樂
卓爾不群 ? ?卓爾:特出的樣子
不得不爾 ? ?爾:如此。不得不這樣
此疆爾界 ? ?指劃分疆界
爾汝之交 ? ?爾汝:古人彼此以爾汝相稱,表示親昵
公爾忘私 ? ?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
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 ?教誨不倦的樣子
渙爾冰開 ? ?猶言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huì)、隔閡等完全消除。 ? ?
聊復(fù)爾爾 ? ?姑且如此而已。同“聊復(fù)爾耳”。 ? ?
率爾成章 ? ?率爾:不經(jīng)思索,隨意地。不加思索,下筆成文。形容寫文章粗疏草率,不認(rèn)真。 ? ?
遐爾聞名 ? ?形容名聲大,遠(yuǎn)近都知道。 ? ?
新昏宴爾 ? ?極言新婚歡樂。燕,宴,安樂的樣子。同“新婚燕爾”。 ? ?
新婚宴爾 ? ?宴爾:快樂愉悅,亦作“燕爾”。形容新婚快樂。亦作“燕爾新婚”、“新婚燕爾”
雍容爾雅 ? ?形容態(tài)度大方
卓爾獨(dú)行 ? ?指超越眾人,不隨俗浮沉。 ? ? 面紅耳赤 不絕于耳bù jué yú ěr含耳成語(yǔ)有哪些
耳聰目明、
掩耳盜鈴、
震耳欲聾、
耳熟能詳、
抓耳撓腮、
充耳不聞、
交頭接耳、
洗耳恭聽、
俯首帖耳、
耳濡目染、
如雷貫耳、
掩人耳目、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耳聞是虛,眼觀為實(shí)、
肥頭大耳、
耳目一新、
歷歷在耳、
隔墻有耳、
忠言逆耳、
不堪入耳、
稗耳販目、
耳聞不如面見、
耳食之徒、
屬人耳目、
善言不入耳、
迅雷不及掩耳
耳不離腮
言猶在耳
三耳秀才、
袖手充耳
酒酣耳熱
耳聽心受、
賃耳傭目
掩耳而走
發(fā)明耳目、
垂頭塞耳
耳順之年
耳不忍聞、
苦口逆耳、
雙珠填耳
目達(dá)耳通
疾雷不及塞耳、
屬垣有耳、
眼見為實(shí),耳聽為虛、
眩目震耳、
撾耳撓腮、
盜鐘掩耳、
墻風(fēng)壁耳、
耳視目聽、
耳目眾多、
帖耳俯首、
耳鬢廝磨、
鼎鐺有耳
傾耳戴目、
馬耳春風(fēng)、
耳虛聞蟻、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耳鬢相磨、
過耳春風(fēng)
黃耳寄書、
抓頭挖耳
耳口相傳
舌敝耳聾、
方面大耳
眼花耳熱、
接耳交頭
耳聾眼黑
雙豆塞耳
嵬眼澒耳
耳提面命、
逆耳忠言、
廢耳任目
三日耳聾、
口耳之學(xué)
悅?cè)硕俊?br>兩豆塞耳
耳熱眼花、
不絕于耳
附耳低言、
清耳悅心
嵬目鴻耳
口耳并重
拭目?jī)A耳
耳后生風(fēng)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shí)
當(dāng)耳邊風(fēng)、
東風(fēng)射馬耳
褎如充耳
道聽耳食、
發(fā)皇耳目
亂人耳目、
眼瞎耳聾
耳目喉舌
傾耳側(cè)目
耳聞不如目見
濯纓洗耳、
秋風(fēng)過耳
附耳密談、
疾雷不暇掩耳
妥首帖耳
附耳低語(yǔ)、
以耳代目
過耳之言
聊復(fù)爾耳、
隔窗有耳
順耳悅目
耳目股肱
耳食之言
黃耳傳書
賴有此耳、
六耳不同謀
西風(fēng)貫驢耳、
言不入耳
垂首帖耳
逆耳利行
附耳射聲、
瞽曠之耳
撾耳揉腮
耳熱眼跳、
耳聞眼睹
挖耳當(dāng)招
在人耳目、
疾雷不及掩耳
豁人耳目
耳聽八方、
法不傳六耳
過耳秋風(fēng)
庸耳俗目、
春風(fēng)不入驢耳
佯打耳睜、
東風(fēng)吹馬耳
撧耳頓足
耳聾眼花
躡足附耳
伏首帖耳
耳不旁聽
口耳相傳、
傾耳拭目
搔頭抓耳、
垂耳下首
眼觀四處
言提其耳
捷雷不及掩耳、
耳軟心活
出口入耳、
洗耳投淵、
面命耳訓(xùn)、
耳目之欲、
傾耳注目、
耳聞則誦、
洋洋盈耳、
風(fēng)吹馬耳、
耳滿鼻滿、
傾耳而聽、
杜耳惡聞、
頓足捩耳、
耳邊之風(fēng)、
目擊耳聞、
長(zhǎng)目飛耳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shí)
禾頭生耳
側(cè)耳傾聽:
眼跳耳熱:眼皮跳動(dòng)
眼瞎耳聾:看不見也聽不到
袖手充耳:袖手:藏手于袖中;充耳:塞住耳朵
危言逆耳:正直的規(guī)勸聽起來(lái)不順耳。
嵬目鴻耳:猶言動(dòng)人觀聽
嵬眼澒耳:猶言動(dòng)人觀聽。亦作“嵬目鴻耳”
挖耳當(dāng)招:見別人舉手挖耳朵,卻誤以為是在招呼自己
屬人耳目:屬:集中在一點(diǎn)。指引人注意。
舌敝耳聾: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搔頭摸耳: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時(shí)無(wú)法可想的焦急神態(tài)。
塞耳盜鍾:
竊鍾掩耳:
竊鐘掩耳: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鐘。比喻自欺欺人
墻風(fēng)壁耳:墻透風(fēng),壁有耳。比喻秘密容易泄露
耳提面訓(xùn):
耳根清浄:
盜鍾掩耳:
稗耳販目:比喻見聞淺薄的人
在人耳目:表示為人們所聽到看到,都已熟知。
執(zhí)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guó)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guó)為執(zhí)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quán)威的地位。
屬垣有耳:有人靠著墻偷聽。
遮人耳目:遮:遮掩。遮掩他人視聽。指玩弄手法,掩蓋真相。
遮掩耳目:指遮掩別人的視聽,掩飾真情。
抓耳搔腮:形容焦急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形容人機(jī)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褎如充耳:褎:常帶笑容。面帶笑容,塞耳不聞。
以耳代目:以:用;代:代替。拿眼睛當(dāng)耳朵。指不親自去調(diào)查了解,光聽信別人說(shuō)的。
掩耳盜鐘:捂住耳朵偷鐘。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掩耳盜鍾:耳朵相關(guān)的成語(yǔ)
出處:
意思:絕:斷。聲音在耳邊不斷鳴響
不堪入耳bù kān rù ěr
出處:明·李開先《市井艷詞序》:“二詞嘩于市井,雖兒女子初學(xué)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艷褻狎,不堪入耳。”
意思:堪:可,能;入耳:聽。指說(shuō)的話使人聽不進(jìn)去(多指臟話)。
長(zhǎng)目飛耳cháng mù fēi ěr
出處:《管子·九守》:“一曰長(zhǎng)目,二曰飛耳,三曰樹鳴
充耳不聞chōng ěr bù wén
出處:《詩(shī)經(jīng)·邶風(fēng)·旄丘》:“叔兮伯兮
出口入耳chū kǒu rù ěr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年》:“言出于余口,入于爾耳
意思:指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當(dāng)耳邊風(fēng)dāng ěr biān fēng
出處:《吳越春秋·吳王壽夢(mèng)傳》:“富貴之于我,如秋風(fēng)之過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盜鐘掩耳dào zhōng yǎn ěr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fù)而走,則鐘大不可負(fù),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
意思:盜:盜竊
鼎鐺有耳dǐng chēng yǒu ěr
出處: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驤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
意思:鼎、鐺: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
東風(fēng)吹馬耳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
出處: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dú)釣有懷》詩(shī):“世人聞此皆掉頭
耳邊風(fēng)ěr biān fēng
出處:唐·杜荀鶴《贈(zèng)題兜率寺閑上人院》詩(shī):“百歲有涯頭上雪,萬(wàn)般無(wú)染耳邊風(fēng)
意思:在耳邊吹過的風(fēng)
耳鬢斯磨ěr bìn sī mó
出處:
意思:鬢:面頰兩旁近耳的頭發(fā);廝:互相
耳聰目明ěr cōng mù míng
出處:《周易·鼎》:“耳目聰明
耳根清凈ěr gēn qīng jìng
出處:《集論》卷一:“何等耳根
耳紅面赤ěr hóng miàn chì
出處:
意思:耳朵和面部都紅了。形容過于用力
耳后生風(fēng)ěr hòu shēng fēng
出處:《梁書·曹景宗傳》:“景宗謂所親曰:‘我昔日在鄉(xiāng)里,騎快馬如龍
耳目股肱ěr mù gǔ gōng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然耳目股肱
耳目一新ěr mù yī xīn
出處:
意思:耳目:指見聞。聽到的
耳目昭彰ěr mù zhāo zhāng
出處:
意思:昭彰:十分明顯
耳濡目染ěr rǔ mù rǎn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