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上下相安 (shàng xià xiāng ān)
簡拼 : sxxa
近義詞 : 上和下睦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主謂式
成語解釋 : 上下:指尊卑、長幼、上級與下級;安:安穩(wěn),安定。上面和下面,相安無事
出處 : 《晉書·束皙傳》:“主無驕肆之怒,臣無嫠纓之請,上下相安,率禮從道?!?/p>
成語用法 : 作謂語、定語;用于局面等
例子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過了半載,倒也上下相安。除睡覺吃飯之外,其余一無事事?!?/p>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意思:不擔(dān)心貧窮,而擔(dān)心財富不均,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季氏》第十六篇
原文: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譯文:
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擔(dān)心貧窮,而擔(dān)心財富不均;不擔(dān)心人口少,而擔(dān)心不安定。由于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yuǎn)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已經(jīng)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
擴(kuò)展資料
反映出孔子的反戰(zhàn)思想。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內(nèi)的問題,而希望采用仁、義、禮、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鬃犹岢隽恕安换脊讯疾痪换钾毝疾话病?。
朱熹對此句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边@種思想對后代人的影響很大,甚至成為人們的社會心理。
就今天而言,其仍有適應(yīng)現(xiàn)代社會的一面,現(xiàn)代社會的穩(wěn)定實際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貧富差距過于懸殊,社會便有可能分崩離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正義的思想。
1. 關(guān)于絕頂?shù)脑娋?
2. 關(guān)于泰山絕頂?shù)脑娋?
關(guān)于絕頂?shù)脑娋?1.會當(dāng)凌絕頂?shù)脑娋涫敲鑼懯裁疵麆?
會當(dāng)凌絕頂
此句出自杜甫的名篇《望岳》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dá)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jì)天下的豪情壯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強(qiáng)不息的仙字精神。
望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曾
通:層)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參考翻譯
譯文及注釋
譯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注釋1.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2.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的古詩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
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該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的浪漫豪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yuǎn)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yuǎn)遠(yuǎn)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yuǎn)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耍}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rèn)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扮姟弊?,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fēng),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xì)望。
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皻w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胸氣魄,引起讀者強(qiáng)烈的共鳴。
“會當(dāng)”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dāng)一舉絕風(fēng)塵,翠蓋朱軒臨上春。”
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yán)公入朝》)如果把“會當(dāng)”解作“應(yīng)當(dāng)”,便欠準(zhǔn)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jìn)行對比,表現(xiàn)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絕頂。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清代浦起龍認(rèn)為杜詩“當(dāng)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保ā蹲x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該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全文沒有“望”,卻句句寫“望”??臻g由遠(yuǎn)而近,首聯(lián)遠(yuǎn)望,頷聯(lián)近望,頸聯(lián)凝望,尾聯(lián)俯望。
詠華山一首,作者所寫的華山亦同樣雄偉。不過,與年青時代一首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
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于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
因此,詩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彷徨之感。作者發(fā)端「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
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難以實現(xiàn)。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作者仰望之馀,預(yù)計攀登之路。不過這始終并未實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
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fù)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詩以「稍待西風(fēng)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作結(jié),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見?,F(xiàn)實環(huán)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chǎn)生了厭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熱鬧中尋得涼冷以自療創(chuàng)痛。
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xiàn)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xiàn)的失意彷徨。詠衡山的《望岳》寫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發(fā)議論,中間寫景敘事。
「南岳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lǐng)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shè)職官崇禮衡山。
「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諷喻之意,以微婉之詞道出,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
3.關(guān)于山峰的詩句
題平都山
蘇軾
足躡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覺到云間。
抬眸四顧乾坤闊, 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歲月閑。
午夢任隨鳩喚覺, 早朝又聽鹿催班。
《題西陵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山中留客》唐 張旭
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云深處亦沾衣。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硭,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4.關(guān)于曠達(dá)的詩句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渭城曲》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jì)滄?!? 李白《行路難》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 戰(zhàn)國.屈原.《離騷》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杜甫《望岳》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蘇軾 《江 城 子》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qiáng)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關(guān)于泰山絕頂?shù)脑娋?1.關(guān)于泰山的詩句
你好,希望對你有幫助
?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二》
?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fēng)歇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六》
? 深秋訪農(nóng)事,東馳岱宗途 - 張士明 (元) - 《呈靈巖方丈》
? 石徑俯云壑,竹林開幽境 - 王旭 (元) - 《游竹林寺》
? 手摩紅日登三觀,袖佛黃??淳胖?- 王奕 (宋) - 《和元遺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張真人》
?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一》
? 松風(fēng)振巖谷,石泉溜皰廚 - 張士明 (元) - 《呈靈巖方丈》
? 泰山天門,無室宇尚矣,布山張煉師為之經(jīng)構(gòu);累歲乃成,可謂破天荒者也 - 杜仁杰 (元) - 《天門銘》
?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 陸機(jī) (魏晉) - 《泰山吟》
? 泰宗秀維岳,崔崒刺云天 - 謝靈運 (南北朝) - 《泰山吟》
?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一》
? 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fā)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六》
? 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 - 張岱 (明) - 《泰山》
望采納
2.關(guān)于泰山的詩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一步一人生,千階到天門。
回首霧茫茫,轉(zhuǎn)身云紛紛。 日出弄倩影,客來游銷魂。
小孩多勇敢,老翁更堅定。 山風(fēng)習(xí)習(xí)爽,泉水潺潺清。
街市好熱鬧,還攀玉皇頂。 ——《讀月樓詩存》 游泰山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 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 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 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 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fēng)來 玉女四五人 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 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 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 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 卻掩青云關(guān) 遺我鳥跡書 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 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 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 舉手開云關(guān) 精神四飛揚 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 窈窕入遠(yuǎn)山 憑崖覽八極 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 綠發(fā)雙云鬟 笑我晚學(xué)仙 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 浩蕩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 裂素寫道經(jīng) 吟誦有所得 眾神衛(wèi)我形 云行信長風(fēng) 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 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yuǎn)山 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 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 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 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 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 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云漢 遠(yuǎn)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 五月雪中白 終當(dāng)遇安期 于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 暝投天門關(guān) 獨抱綠綺琴 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 夜靜松風(fēng)歇 仙人游碧峰 處處笙歌發(fā) 寂靜娛清暉 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 飄搖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 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 誤攀織女機(jī) 明晨坐相失 但見五云飛 ——李白 泰山梁父行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fēng)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飛龍篇 晨游泰山。
云霧窈窕。 忽逢二童。
顏色鮮好。 乘彼白鹿。
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
長跪問道。 西登玉臺。
金樓復(fù)道。 授我仙藥。
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
還精補腦。 壽同金石。
永世難老。 仙人篇 仙人攬六著。
對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
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
河伯獻(xiàn)神魚。 四海一何局。
九州安所知。 韓終與王喬。
要我于天衢。 萬里不足步。
輕舉凌太虛。 飛騰逾景云。
高風(fēng)吹我軀。 回駕觀紫薇。
與帝合靈符。 閶闔正嵯峨。
雙闕萬丈余。 玉樹扶道生。
白虎夾門樞。 驅(qū)風(fēng)游四海。
東過王母廬。 俯觀五岳閑。
人生如寄居。 潛光養(yǎng)羽翼。
進(jìn)趨且徐徐。 不見軒轅氏。
乘龍出鼎湖。 徘徊九天上。
與爾長相須。 ——曹植 泰山賦 巍巍岱宗,眾山之巔。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云煙。
陰陽變幻,氣象萬千。 興云化雨,澤被禹甸。
齊青未了,養(yǎng)育黎元。 魯青未了,春滿人間。
星換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風(fēng)起水涌,處處新顏。 暮春三月,雜花滿山。
十月深秋,層林紅染。 伊甸桃源,誰堪比肩。
登高望岳,壯思綿綿。 國之魂魄,民之肝膽。
屹立東方,億萬斯年。 ——季羨林 泰山頌 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 呼吸宇宙,吐納風(fēng)云,海天之懷,華夏之魂 ——楊辛 夜宿玉皇頂攬月居賞月 霧云漸漸日西沉,鴛峰峨峨暮色昏。
十六滿月新露面,胭脂勻施一美人。 ——云溪山人。
3.關(guān)于描寫泰山的詩句
關(guān)于泰山的詩:
泰山--張岱
正氣蒼茫在,敢為山水觀?
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盤。
危襟坐輿筍,知怖不知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 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 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 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 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fēng)來
玉女四五人 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 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 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 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 卻掩青云關(guān)
遺我鳥跡書 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 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 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 舉手開云關(guān)
精神四飛揚 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 窈窕入遠(yuǎn)山
憑崖覽八極 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 綠發(fā)雙云鬟
笑我晚學(xué)仙 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 浩蕩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 裂素寫道經(jīng)
吟誦有所得 眾神衛(wèi)我形
云行信長風(fēng) 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 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yuǎn)山 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 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 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 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 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 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云漢 遠(yuǎn)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 五月雪中白
終當(dāng)遇安期 于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 暝投天門關(guān)
獨抱綠綺琴 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 夜靜松風(fēng)歇
仙人游碧峰 處處笙歌發(fā)
寂靜娛清暉 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 飄搖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 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 誤攀織女機(jī)
明晨坐相失 但見五云飛
4.關(guān)于泰山的詩句
1,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 出自唐代詩人李白《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
白話文釋義:泰山頂上夏云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東海白浪連天涌。
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鲎蕴拼娙硕鸥λ鳌锻馈?br>
白話文釋義: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3,岱宗何崔嵬,群山無與比?!鲎栽Z魯《 登泰山》
白話文釋義:泰山是那么的高大, 其它山脈無法與它相比。
4,昨汝登東岳,何峰是絕峰?有無丈人臺,幾許大夫松。——出自明代李夢陽《鄭生至自泰山》
白話文釋義:昨天你爬泰山去了,最高峰是哪座峰?。坑袥]有文人雅士留下的觀景臺?。坑袔最w大夫松???
5,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馬跡繞碧峰,于今滿青苔。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出自唐代李白《游泰山》
白話文釋義:陽春四月登泰山,平整的御道沿著屏風(fēng)樣的山峰直上?;噬显?jīng)乘坐六龍車輦翻山越嶺,深壑幽谷縈回曲折。當(dāng)年碧峰上遺留的馬蹄痕跡,現(xiàn)在早已被青苔掩蓋。峭壁懸崖,飛瀑噴流,松風(fēng)水聲激切哀鳴。北望群峰奇絕,仿佛向東海傾倒。
5.關(guān)于泰山的詩句
泰山--張岱
正氣蒼茫在,敢為山水觀?
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盤。
危襟坐輿筍,知怖不知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 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 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 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 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fēng)來
玉女四五人 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 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 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 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 卻掩青云關(guān)
遺我鳥跡書 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 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 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 舉手開云關(guān)
精神四飛揚 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 窈窕入遠(yuǎn)山
憑崖覽八極 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 綠發(fā)雙云鬟
笑我晚學(xué)仙 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 浩蕩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 裂素寫道經(jīng)
吟誦有所得 眾神衛(wèi)我形
云行信長風(fēng) 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 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yuǎn)山 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 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 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 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 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 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云漢 遠(yuǎn)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 五月雪中白
終當(dāng)遇安期 于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 暝投天門關(guān)
獨抱綠綺琴 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 夜靜松風(fēng)歇
仙人游碧峰 處處笙歌發(fā)
寂靜娛清暉 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 飄搖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 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 誤攀織女機(jī)
明晨坐相失 但見五云飛
6.關(guān)于泰山的詩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一步一人生,千階到天門。
回首霧茫茫,轉(zhuǎn)身云紛紛。 日出弄倩影,客來游銷魂。
小孩多勇敢,老翁更堅定。 山風(fēng)習(xí)習(xí)爽,泉水潺潺清。
街市好熱鬧,還攀玉皇頂。 ——《讀月樓詩存》 游泰山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 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 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 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 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fēng)來 玉女四五人 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 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 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 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 卻掩青云關(guān) 遺我鳥跡書 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 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 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 舉手開云關(guān) 精神四飛揚 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 窈窕入遠(yuǎn)山 憑崖覽八極 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 綠發(fā)雙云鬟 笑我晚學(xué)仙 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 浩蕩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 裂素寫道經(jīng) 吟誦有所得 眾神衛(wèi)我形 云行信長風(fēng) 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 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yuǎn)山 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 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 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 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 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 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云漢 遠(yuǎn)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 五月雪中白 終當(dāng)遇安期 于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 暝投天門關(guān) 獨抱綠綺琴 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 夜靜松風(fēng)歇 仙人游碧峰 處處笙歌發(fā) 寂靜娛清暉 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 飄搖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 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 誤攀織女機(jī) 明晨坐相失 但見五云飛 ——李白 泰山梁父行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fēng)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飛龍篇 晨游泰山。
云霧窈窕。 忽逢二童。
顏色鮮好。 乘彼白鹿。
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
長跪問道。 西登玉臺。
金樓復(fù)道。 授我仙藥。
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
還精補腦。 壽同金石。
永世難老。 仙人篇 仙人攬六著。
對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
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
河伯獻(xiàn)神魚。 四海一何局。
九州安所知。 韓終與王喬。
要我于天衢。 萬里不足步。
輕舉凌太虛。 飛騰逾景云。
高風(fēng)吹我軀。 回駕觀紫薇。
與帝合靈符。 閶闔正嵯峨。
雙闕萬丈余。 玉樹扶道生。
白虎夾門樞。 驅(qū)風(fēng)游四海。
東過王母廬。 俯觀五岳閑。
人生如寄居。 潛光養(yǎng)羽翼。
進(jìn)趨且徐徐。 不見軒轅氏。
乘龍出鼎湖。 徘徊九天上。
與爾長相須。 ——曹植 泰山賦 巍巍岱宗,眾山之巔。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云煙。
陰陽變幻,氣象萬千。 興云化雨,澤被禹甸。
齊青未了,養(yǎng)育黎元。 魯青未了,春滿人間。
星換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風(fēng)起水涌,處處新顏。 暮春三月,雜花滿山。
十月深秋,層林紅染。 伊甸桃源,誰堪比肩。
登高望岳,壯思綿綿。 國之魂魄,民之肝膽。
屹立東方,億萬斯年。 ——季羨林 泰山頌 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 呼吸宇宙,吐納風(fēng)云,海天之懷,華夏之魂 ——楊辛 夜宿玉皇頂攬月居賞月 霧云漸漸日西沉,鴛峰峨峨暮色昏。
十六滿月新露面,胭脂勻施一美人。 ——云溪山人。
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好壞。形容水平相當(dāng)。
舉國上下指全國各方面的人。
上下交困指上面(政府)下面(人民)都處于困難的境地。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上下同門上下:指上一輩與下一輩。姑婿與侄婿的互稱。
上下一心上上下下一條心。
不差上下不分高下,差不多。
朝野上下朝野:指朝廷和民間;上下:從中央到地方。指從中央到地方,從做官的到老百姓。
上下同心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謂眾心齊一。
下陵上替在下者凌駕于上,在上者廢弛無所作為。謂上下失序,綱紀(jì)廢墜。陵,通“凌”。
下情上達(dá)謂下面的情況或意見能夠通達(dá)于上。
下塞上聾塞:堵塞不通。聾:耳朵的聽覺失靈。下邊堵塞不通,上邊聽覺失靈。比喻真實情況不能上傳下達(dá)。
下學(xué)上達(dá)指學(xué)習(xí)人情事理,進(jìn)而認(rèn)識自然的法則。
附下罔上附和偏袒同僚或下屬,卻欺騙君上。
居下訕上指屬員背地里譏笑上級。
譖下謾上讒毀下級,欺謾上級。
上諂下瀆諂:奉承;瀆:輕慢,褻瀆。奉承上級,輕慢下屬。
上竄下跳比喻壞人上下奔走,四處活動。
上好下甚上面的喜愛什么,下面的人就會對此愛好的更加利害。
上漏下濕上:指屋頂;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舊,不能蔽風(fēng)雨。
上情下達(dá)下面的情況或意見能夠通達(dá)于上。
上行下效效:仿效,跟著學(xué)。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著怎么干。
上援下推上面牽引下面推。比喻推薦引進(jìn)。
上烝下報烝:晚輩男子和長輩女子通奸;報:長輩男子與晚輩女子通奸。泛指男女亂倫。
上智下愚智:聰明;愚:笨。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鬃诱J(rèn)為他們都是先天決定,不可改變。
上和下睦指長幼之間或上下級之間相處得很好。
上陵下替指上下失序,綱紀(jì)廢墜。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上嫚下暴指君上驕慢,下民強(qiáng)暴。同“上慢下暴”。
上慢下暴指君上驕慢,下民強(qiáng)暴。
上勤下順勤:勤奮。順:順從,服從。作領(lǐng)導(dǎo)的勤奮工作,下面的人就會順從他的領(lǐng)導(dǎo)。
上替下陵指上下失序,綱紀(jì)廢墜。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上溢下漏指上富下貧。
上蒸下報泛指亂倫的性行為。
不上不下上不去,下不來。形容進(jìn)退兩難。
諂上欺下諂:討好,奉承;欺:欺壓。討好上司,欺壓下級。
徹上徹下徹:貫通。貫通上下。
承上啟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寫文章方面。
附上罔下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騙;下:臣下。親附君王,欺騙臣下。
冠上履下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別。
凌上虐下凌:欺負(fù)。欺侮在上的人,虐待在下的人。
瞞上欺下蒙騙上級,壓迫下屬和人民。
欺上瞞下對上欺騙,博取信任;對下隱瞞,掩蓋真相。
欺上罔下對上欺騙,博取信任;對下隱瞞,掩蓋真相。
七上八下形容心里慌亂不安。
頭上末下第一次,初次。
半上半下指兩可之間。
半上落下猶半途而廢。
諂上傲下對上討好,對下傲慢。
諂上驕下諂:討好,奉承。對上諂媚討好,對下驕橫無理。
諂上抑下討好上司,欺壓下級。
承上起下指承接前者,引出后者。
刺上化下諷諭國君,教化下民。
敬上愛下敬:尊敬。尊敬在己之上者,愛護(hù)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謙恭有禮。
敬上接下尊敬在己之上者,愛護(hù)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謙恭有禮。同“敬上愛下”。
買上告下賄賂上司,央告下人。
買上囑下賄賂上司,央告下人。同“買上告下”。
能上能下指干部不計較職位高低,不論處于領(lǐng)導(dǎo)崗位或在基層從事實際工作,都能踏踏實實地干。實行能上能下,是對干部...
束上起下猶承上啟下。多用于詩文評語。
損上益下減少君上的權(quán)利以施惠下民。
忐上忑下指心神不定,恐懼不安。
通上徹下①指從天到地。②從上到下。指所有的人。
心上心下形容心神不安。
直上直下①上下一貫。②從上到下,從頭到腳。③形容陡直。
謅上抑下諂:討好,奉承。討好上司,壓制下級。
【翻譯】站不住的時候不去扶(他),摔倒了不去攙扶(他)那么還要你這個引導(dǎo)盲人走路的人做什么?
【出自】《季氏將伐顓臾》
【原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p>
【譯文】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拜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yīng)該責(zé)備你嗎?顓臾,先王曾經(jīng)任命他(的國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國家的臣屬,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氏要這么干,我們兩人都不想呢.”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其才能則就其職位,不能這樣做就不就其職位.’盲人走路不穩(wěn),輔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輔助者呢?況且你的話錯了,兇惡的猛獸從籠子里出來為患,貴重的東西毀壞在匣子里,這是什么人的過錯呢?”
冉有說:“顓臾,城郭堅固,而且離季孫的封地費縣很近,現(xiàn)在不把它占領(lǐng),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說:“冉求!有品德的人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愿意去做而編個狂言來搪塞的態(tài)度.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若是財物平均分配則無所謂貧;上下能和好共處則無所謂寡;上下相安無事則國家就無傾覆之患.做到這樣,本國以外的人還不歸服,便發(fā)揚文教(禮樂)和德政(仁義之政)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歸附的人民生活安定.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yuǎn)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nèi)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宮墻里面.”
【詞類知識點】
詞類活用 ?
則修文德以來之(使動,使……來) ?
既來之,則安之(使動,使……來;使……安定下來) ?
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使動,使……來) ?
特殊句式 ?
何以伐為(賓語前置) ?
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疑問句式,恐怕……吧?) ?
重點實詞解釋 ?
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恐怕……吧。是,這個;過,責(zé)備。) ?
是社稷之臣也(這個) ?
何以伐為(何以……為?表示反問的一種句式) ?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陳,擺出來;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職位。) ?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危,不穩(wěn)定;顛,跌倒;相,輔助盲人走路的人) ?
且爾言過矣(過,錯)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疾,憎恨;辭,托辭。) ?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貧,貧困;寡,少;傾,傾覆之患) ?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蕭墻:國君宮門內(nèi)當(dāng)門的照壁,暗指魯國內(nèi)部)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94945.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上下同心
下一篇: 韶光似箭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