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殺人盈野 (shā rén yíng yě)
簡拼 : sryy
近義詞 : 殺人如麻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貶義詞
成語結構 : 補充式
成語解釋 : 被殺死的人布滿原野。形容殺人極多。
出處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p>
成語用法 : 作謂語、定語;指殺人極多
例子 : 戰(zhàn)爭已經(jīng)遠去,那種殺人盈野的場面再也不會重演了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俚野的詞語有:肝髓流野,齊東野語,東野敗駕。
俚野的詞語有:析_判野,質而不俚,齊東野語。2:結構是、俚(左右結構)野(左右結構)。3:注音是、ㄌ一ˇ一ㄝˇ。4:拼音是、lǐyě。
俚野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粗鄙,不文雅。
二、引證解釋
⒈粗鄙,不文雅。引宋張師正《括異志·率子廉》:“其應答之言雖甚俚野,而氣貌自若。”宋文天祥《衡州上元記》:“州民為百戲之舞,擊鼓吹笛,斕斑而前,或蒙_焉,極其俚野以為樂?!?br>三、網(wǎng)絡解釋
俚野俚野,拼音是lǐyě,是一個漢語詞匯,釋義為粗鄙,不文雅。
關于俚野的成語
殺人盈野閉壁清野平原易野析_判野沃野千里刮野掃地肝髓流野
點此查看更多關于俚野的詳細信息
意思: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
出自先秦孟子弟子?《寡人之于國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br>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br>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r>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br>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很盡心竭力的吧!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當河東發(fā)生災荒的時候也這樣辦,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zhàn)鼓咚咚敲響,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wǎng)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chǎn)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
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yǎng)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薄霸谖瀹€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的繁殖飼養(yǎng),不要錯過時節(jié),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jīng)常吃到肉食了。
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xiāng)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xiàn)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百姓死了,就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因為年歲不好?!@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p>
詩詞鑒賞:
這篇文章寫孟子同梁惠王的談話。當時各國為了要增產(chǎn)糧食和擴充兵員,都苦于勞動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鄰國爭奪百姓,采取了自以為“盡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沒有達到。
孟子抓住了這個矛盾,指出梁惠王的“盡心”并不能使百姓歸順,同時提出自己的主張,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國的根本辦法。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班弴癫患由?,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編號 3665 成語 罪豈容誅 注音 ㄗㄨㄟˋ ㄑㄧˇ ㄖㄨㄥˊ ㄓㄨ 漢語拼音 zuì qǐ róng zhū 釋義 義參「罪不容誅」。
見「罪不容誅」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罪不容誅」之典源,提供參考。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于其德,而賦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況于為之強戰(zhàn)?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1>;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2>,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3>,罪不容于死。
故善戰(zhàn)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br>〔注解〕(1)殺人盈野:殺人極多,遍地是尸體。
盈,滿。
野,廣平的地方。
見「殺人盈野」。
(2)殺人盈城:殺人極多,滿城都是尸體。
盈,滿。
見「殺人盈城」。
(3)率土地而食人肉:因為大家為搶奪土地而殺人,正如「率土地食人」。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罪不容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孟子是戰(zhàn)國時代的思想家,他提倡儒家學說,重仁義、輕功利,所以曾說:「孔子的弟子冉求曾為季康的家臣,但他非但沒有使季康的德行更好,反而幫著他加重人民的賦稅,氣得孔子跟其他弟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敲鼓宣布他的罪狀,對他加以指責。
』由此看來,在上位者不行仁道,下屬還替他求富,是孔子所不恥的。
更何況是替他打仗,為爭奪土地、城池,到處殺人,這樣即使是一死都不能抵免罪過?!?br>后來「罪不容誅」就從這里演變而出,比喻罪大惡極。
書證 01.宋.蘇軾〈謝制科啟〉其二:「罄其平時之所懷,猶懼不足以仰對。
言多迂闊,罪豈容誅?」 用法說明近義詞:
反義詞:辨識 參考語詞 罪不容誅
1、【孟子語錄】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2、【孟子語錄】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譯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shù)墓傥唬胁拍艿娜藫我欢殑铡?br>
3、【孟子語錄】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譯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4、【孟子語錄】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5、【孟子語錄】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6、【孟子語錄】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zhàn),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zhàn),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7、【孟子語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8、【孟子語錄】魚,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得到,(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東西,正義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得到,(只好)舍棄生命而選擇正義。
9、【孟子語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10、【孟子語錄】孟子曰:水性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譯文】 孟子說:“水性是不分東西方向的,難道它也不分上下嗎?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處流一樣(勢所必然)。人沒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一樣。現(xiàn)在論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躍,它可以高過人的額頭;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這實在是外力使然??!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這種違背他善良本性的行為,跟讓水違背它向低處流的行為,本質是一樣的。”
11、【孟子語錄】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譯文】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樣的人,我們就叫作他“獨夫”。我只聽說周武王誅殺了獨夫殷紂,?沒有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
12、【孟子語錄】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13、【孟子語錄】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14、【孟子語錄】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15、【孟子語錄】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16、【孟子語錄】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17、【孟子語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上天給予的時運比不上地理上的優(yōu)勢,地理上的優(yōu)勢比不上人們團結合作。
18、【孟子語錄】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9、【孟子語錄】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ò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20、【孟子語錄】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21、【孟子語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百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yǎng)繁殖,那么,?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并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chǎn),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么,須發(fā)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22、【孟子語錄】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23、【孟子語錄】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24、【孟子語錄】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25、【孟子語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百姓最為重要的,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是最為輕的。
26、【孟子語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文】三里的內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時的戰(zhàn)機,然而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有利的天時不如有利的地勢。
27、【孟子語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譯文】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鎧甲不是不尖利,糧食不是不多,棄城而逃,這便是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的團結。
28、【孟子語錄】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因此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則必獲全勝,這是毫無疑義的。
29、【孟子語錄】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30、【孟子語錄】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31、【孟子語錄】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于統(tǒng)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tǒng)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32、【孟子語錄】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96409.html,轉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殺人如蒿
下一篇: 殺人越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