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方外之人 (fāng wài zhī rén)
簡拼 : fwzr
近義詞 : 方外之士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偏正式
成語解釋 :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脫于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出處 : 莊周《莊子·大宗師》:“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nèi)者也?!?/p>
成語用法 : 偏正式;作賓語;指僧道
例子 : 侄女出家多年,乃方外之人,豈可擅離此庵。尚求伯母原諒。(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六回)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1. 莊周拒相的翻譯 "逍遙"是莊子的理想境界. 其主張:"不遣是非,而與世俗處"、"獨與天地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莊子·天下》). 其方式:"心齋"(《莊子·人間世》)、"坐忘"(《莊子·大宗師》). 與老子相比,其方式雖別具格局,卻隱與老子的"為道日損"相契合;其主張雖更具藝術(shù)人生風(fēng)致,卻仍落腳于老子的"無為".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謂莊子"其學(xué)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此論雖嫌略簡,卻堪稱恰切. 老莊學(xué)說的實質(zhì)突出了一個"避"字:即避世之說. 可以說,"逍遙"是莊子的隱士志趣所向,毋寧說是一種人生觀. 一、《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莊子謂: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答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dāng)?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dāng)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以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司馬遷是史學(xué)大家,故其在記述史實方面應(yīng)是實事求是的; 司馬遷又是文學(xué)大家,故其在刻畫人物方面應(yīng)是采其神韻的. 而且這是《史記》對莊子的唯一記錄,故爾可以說,這段描述是抓住了莊子主要特征的,毋寧說是抓住了莊子神韻的. 毋庸置疑,這段描述應(yīng)是理解《莊子》的鑰匙和尺度,不從此出發(fā)則很難真正了解莊子人格,不以此為注腳則很難正確把握《莊子》思想. 從《史記》的記載中可以看出,莊子是賢人,他不慕權(quán)勢富貴,而傾心逍遙自由,為了自由不僅可以放棄權(quán)貴,甚至甘愿做一只在污泥中嬉戲的烏龜. 從莊子的拒辭中可以看出,其間凸顯了兩個相互沖突的價值取向:一是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一是自由主義或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前者不僅為當(dāng)時的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所倡導(dǎo),而且也為倡導(dǎo)仁義道德的儒家所接受.他們積極入世,或立于殿堂,指點江山,或置身前線,沖鋒陷陣,希望立功、立德、立言,以實現(xiàn)個人的才智抱負(fù); 后者則獨"道"一家,別無分號(到漢代以后又有了佛教),他們消極避世,或隱于深山,修心養(yǎng)性;或置身事外,吟風(fēng)賞月,主張無已、無功、無名,(《逍遙游》)以獲得心靈的寧靜逍遙. 莊子在醉心逍遙的同時,也明白地表示了對功利主義的嘲諷,他說,"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駢拇》) 在莊子看來,如果把對于功名、財富、成功等等的追求當(dāng)作終極目標(biāo),而把整個人生變成了為達(dá)目標(biāo)而使用的手段,這便是以物易性了.因為"功"與"名"這些東西都是身外之物,是外在的標(biāo)準(zhǔn),而不是生命本身內(nèi)在的目的.因此,人不能為了追逐功名而忘記生命本身的意義,不能因為貪圖富貴而放棄個性的本然要求. 簡言之,莊子認(rèn)為,不依賴于任何條件的自由―"逍遙"―是人的理想境界和最高追求.莊子這一思想,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地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來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和處世原則. 無疑,莊子的這一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至少也應(yīng)該有這樣兩個意義: 一是注重處世之術(shù),使人懂得如何才能安時處順,明哲保身; 二是鄙視功利之心,使人知道什么才是獨立人格,人生真義.。
2. 楚王請莊子做丞相被拒絕接收寫作文 ①節(jié)選自《莊子·秋水》.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戰(zhàn)國時哲學(xué)家.濮水,水名,在今河南省濮陽縣.《莊子釣于濮水》 原文: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 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涂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譯文:莊子在濮河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將國內(nèi)的事務(wù)勞累您??!”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 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 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
3. 出自《莊子》的十個文言詞語 找到的這些不知道是不是,符不符合lz要求.壽陵失步 吮癰舐痔 送往迎來 隋侯之誅 隨者唱喁 隋珠彈雀 太倉稊米 探囊膚篋 螳臂當(dāng)車 儻來之物 跳梁小丑 吐故納新 推舟于陸 吞舟之魚 妄言妄聽 望洋興嘆 畏影而走 蚊力負(fù)山 甕里醯雞 無病自灸 播糠瞇目 夏蟲朝菌 相呴相濡 以水救水 相視莫逆 效顰學(xué)步 壽陵失步 吮癰舐痔 送往迎來 隋侯之誅 隨者唱喁 隋珠彈雀 太倉稊米 探囊膚篋螳臂當(dāng)車 儻來之物 跳梁小丑 吐故納新 推舟于陸 吞舟之魚 妄言妄聽 望洋興嘆畏影而走 蚊力負(fù)山 甕里醯雞 無病自灸 播糠瞇目 夏蟲朝菌 相呴相濡 以水救水相視莫逆 效顰學(xué)步 心若死灰 心在魏闕 欣然自喜 薪盡火傳 能經(jīng)鳥申 虛往實歸虛與委蛇 學(xué)步邯鄲 延頸舉踵 僵鼠過河 搖唇鼓舌 窈窈冥冥 曳屬涂中 一日千里一飲一啄 貽笑大方 以火救火 齒如齊貝 綽約多姿 白駒過隙 大辯不言 大惑不解大有徑庭 呆若木雞 動中窺要 甘井先竭 槁項黃馘 姑射神人 鼓盆之戚 畫地而趨疾風(fēng)甚雨 監(jiān)市履希 數(shù)米而飲 書讀五年 使蚊負(fù)山 繩墨之言 少私寡欲 如蟻附膻捧腹西子 莫逆之交 六通四辟 勞而無功 款啟寡聞 枯形灰心 空谷足音 目大不睹決癰潰疽 望未莫及 無始無終 息黥補劓 須眉交白 學(xué)富五車 亦步亦趨 轍鮒之急自崖而反 大夢初醒 以強凌弱 洋洋大觀 栩栩如生 屠龍之技 儒沫涸轍 喜怒無常以珠彈雀 飲河滿腹 郢匠揮斥 游刃有余 越俎代庖 運斤成風(fēng) 昭然若揭 朝三暮四支離破碎 知而不言 執(zhí)而不化 至矣盡矣 踵決時見 莊周夢蝶 捉襟見肘 足音跫然安常處順 安之若命 百舍重研 碧血丹心 苞苴竿牘 奔逸絕塵 變化無常 冰解凍釋不近人情 不死不生 不主故常 材大難用 萇弘化碧 超軼絕塵 塵垢秕糠 沉魚落雁瞠乎其后 蟲臂鼠肝 躊躇滿志 椿萱并茂 辭不獲命 存而不論 大本大宗 大而無當(dāng)大方之家 盜亦有道 道在屎溺 得意忘言 得魚忘筌 車施效顰 斗升之水 獨往獨來歐鶴續(xù)鳧 二缶鐘惑 發(fā)硎新試 方外之人 非愚則誣 廢然而反 扶搖直上 俯仰由人負(fù)石赴河 婦姑勃溪 附贅縣疣 肝膽楚越 膏火自煎 槁木死灰 綆短汲深 姑妄聽之始妄言之 官正神行 鬼斧神工 害群之馬 蒿目時艱 涸轍之鮒 鶴長鳧短 厚貌深情呼牛呼馬 華封三祝 禍福相生 雞伏鵠卵 見笑大方 劍頭一呋 匠石運斤 失之交臂絕圣棄智 坎井之蛙 咳睡成珠 枯木死灰 枯魚涸轍 枯魚之肆 累瓦結(jié)繩 以管窺天魯莽滅裂 滿坑滿谷 茫然目失 每下愈況 夢里蝴蝶 謬悠之說 木雞養(yǎng)到 木形灰心目擊道存 目無全牛 櫛風(fēng)沐雨 納履踵決 內(nèi)圣外王 能者多勞 庖丁解牛 鵬程萬里批郤導(dǎo)窾 駢拇技指 其應(yīng)若響 強聒不舍 竊鉤竊國 求馬唐肆 目誦五車 桑樞甕牖色若死灰 善刀而藏 善始善終 上漏下濕 尸居龍見 視而不見 視死如生 視為畏途。
4. 《莊子兩則》和《魚之樂》古文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fā)出‘嚇’的怒斥聲.現(xiàn)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在古代的很多個朝代中,出家成和尚或者尼姑的人的確是不需要受到朝堂的懲罰的。但是有的朝代本身是不信奉佛教的,再加上有人為了免去刑罰而故意出家,這樣的情況也是要受罰的。
在《紅樓夢》中,賈府被抄家的時候,惜春已經(jīng)成了尼姑了,所以皇帝便放過了惜春,因為皇帝認(rèn)為剃度出家是修行,修行之人就是想要變得更加善良,所以?株連九族?是不包括和尚和尼姑的。在我國古代的唐朝時期,由于全國人民都信仰佛教,所以唐朝時期的和尚是不用受到家族牽連的,但若是和尚或者尼姑本人犯罪的話,那也是要遭受刑罰的,只不過和尚或者尼姑遭受刑罰的時候,也不會殃及家人,這也是唐朝時期比較人性化的地方。
然而,自從大家得知出家人不需要遭受牽連以后,便有很多人開始?假出家?,也就是得知自己家族遭禍了以后便急忙出家,等禍亂過去了立刻就還俗。后來唐朝官員發(fā)現(xiàn)了王法的漏洞,于是便急忙稟告了皇帝并修改了王法,若是在家族遭禍以后才出家保命的人會罰得更重,而那些為了躲避災(zāi)禍而短暫出家的人更是會遭受死罪。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雖然十分敬重出家人,但若是有人靠著出家的方法來躲避災(zāi)難的話,朱元璋還會下令將這個人用嚴(yán)刑酷法殺死,所以朱元璋時期是沒有人敢這樣做的。
清朝時期,統(tǒng)治者對佛教也是比較尊崇的,所以出家人也不需要被家人牽連,但是等到清朝滅亡以后就不是這樣了。太平天國時期,出家人若是被家人連累也是要受罰的,所以太平天國時期是我國出家的人最少的時期,畢竟當(dāng)時出家人已經(jīng)沒有特權(quán)了。
方外之士?
【拼音】: fāng wài zhī shì
【解釋】: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脫于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出處】: 《莊子·大宗師》:“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nèi)者也?!?/strong>
【拼音代碼】: fwzs
【近義詞】:?方外之人
【用法】: 作賓語;指僧道
外__的成語有:權(quán)傾中外,方外之人,魂飛天外。
外__的成語有:權(quán)傾中外,方外之人,門外漢。2:拼音是、wàiguóyǔ。3:結(jié)構(gòu)是、外(左右結(jié)構(gòu))_(全包圍結(jié)構(gòu))_(左右結(jié)構(gòu))。
外__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xì)內(nèi)容】
1.指漢語中的外來語。2.外國的語言_文字。
二、網(wǎng)絡(luò)解釋
外國語《外國語》(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78年,由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編輯部編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曾用名: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
關(guān)于外__的詞語
吃里扒外方外之人門外漢節(jié)外生枝化外之民魂飛天外方外人拒之門外出自意外出人意外
點此查看更多關(guān)于外__的詳細(xì)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97450.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方斯蔑如
下一篇: 方圓可施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