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玄門 ,道教常識一百八十問(31-60)
初入玄門,道教常識一百八十問(31-60)
31、道教怎樣解釋天人感應(yīng)
? 道教將“天人感應(yīng)”納入教義
,認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能夠相通 。道教有關(guān)“天人感應(yīng)”的理論 ,主要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第一 ,是從天地與人體相類這方面來解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企牌吆灐芬墩嫖慕?jīng)》之說:“人之生也,頭圓像天 ,足方法地 ,發(fā)為星辰,目為日月 ,眉為北斗 ,耳為社稷,口為江河 ,齒為玉石 ,四肢為四時,五臟法五行。與天地合其體,與道德齊其生”。人體所有的部位,不僅與天地相對應(yīng),還和“四時”、“五行”相聯(lián)系。所以,治國就好像治身,都應(yīng)當貫穿于“天道”。第二,是從神仙與世人相通這方面來解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渡裣煽烧f論》說:“五臟六腑,百關(guān)四肢,皆神明所屬,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內(nèi)丹修煉可以與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華。第三,是從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監(jiān)視這方面來解釋。32
、全真教的主要教義是什么? 根據(jù)《道德經(jīng)》
,全真道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欲 。注重修行 ,分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內(nèi)修 ,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 、除情去欲、忍恥含 垢 、苦己利人為宗。全真因內(nèi)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nèi)修主要是修養(yǎng)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 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
二
、道教文化
33、道教對中國哲學(xué)有何影響
? 道
、儒、釋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國哲學(xué)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道教對中國哲學(xué)的影響,就表現(xiàn)為對儒、釋二家的思想影響。道教與儒、釋的相互 關(guān)系,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這從東漢道教產(chǎn)生以來即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從而也構(gòu)成了中國哲學(xué)的發(fā)展歷史。所以,忽視道教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的地位 和作用,不了解道教對中國哲學(xué)的影響,便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國哲學(xué)的歷史和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34
、道教哲學(xué)是根據(jù)何種哲學(xué)? 道教哲學(xué)是在道家哲學(xué)基礎(chǔ)上融合儒
、墨、法、陰陽、神仙等諸子百家而形成的,以探討、研習(xí)、證悟大道,從而達到參贊天地造化,體悟大道生化之機,修真悟道、與道合真、形神俱妙、積功累德、自度度人的宗教哲學(xué)。35
、道教之學(xué)術(shù)思想以何為中心? 道教的中心經(jīng)典“五大經(jīng)”,是道教學(xué)術(shù)思想的中心
。36
、何為道教五大經(jīng)? 道教以黃帝之《陰符經(jīng)》
、老子之《道德經(jīng)》、莊子之《南華經(jīng)》,《黃庭經(jīng)》(金闕后圣君著),與《文始經(jīng)》(關(guān)尹子作)為五大經(jīng)。而此五大經(jīng)中,又以《道德經(jīng)》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是必修之經(jīng)典。37、老子道德經(jīng)之旨要及定義為何
? 老子所著《道德經(jīng)》
,分為上下兩篇,其旨要在于“自然、清靜、無為”,乃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為圣典。上下兩篇計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為 “上經(jīng)”,開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稱為“道經(jīng)”。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為“下經(jīng)”,頭一句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稱為“德 經(jīng)”。合上下兩篇,乃稱為“道德經(jīng)”。38
、道教的五行與相生相克關(guān)系? 金
、木、水、火、土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是:金克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道教還把人體的五臟以“五行”來解釋:腎為水
,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所謂“相生”是: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心氣生脾氣,脾氣生肺氣,肺氣生腎氣;所謂“相克”是:腎氣克心氣,心氣克肺氣,肺氣克肝氣,肝氣克脾氣,脾氣克腎氣。 “五行”與“五方”的關(guān)系:木主東方
,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39、八卦的稱呼和代表的涵義是什么
? 八卦為:乾
、坤、坎、離、震、巽、艮、兌。 乾卦代表天
,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離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風(fēng),艮卦代表山,兌卦代表澤。相傳“八卦”是伏羲氏所創(chuàng)。后道教經(jīng)籍吸收陰陽八卦思想以衍經(jīng)義,特別用以指導(dǎo)修煉內(nèi)外丹 。40、子午時是什么時間
? 深夜二十三點至凌晨一點為子時
,上午十一點至十三點為午時。(現(xiàn)代時制二小時為一個時辰) 。
41
、天干和地支是什么 ? 天干為:甲、乙
、丙 、丁、戊 、已 、庚、辛 、壬 、癸。十二地支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戍(狗)亥(豬) 。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huán)相配為六十甲子 。42、十二黃道日歌內(nèi)容
? 子午臨申地
,丑未戍上尋,寅申居子位,卯酉卻在寅,辰戍龍位上,巳亥午中行。一青龍黃,二明堂黃,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匱黃,六天德黃,七白虎黑,八玉堂黃,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黃,十二勾陳黑。 此亦即:“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xiāng)”十二字黃道法
。
43、明正統(tǒng)《道藏》分類有:三洞
,四輔,十二類,其具體名稱? 三洞者:洞真
、洞玄、洞神。 四輔是:太玄
、太平 、太清、正一 。 十二類是:本文、神符
、玉訣 、靈圖、譜籙 、戒律 、威儀、方法 、眾術(shù) 、記傳、贊頌 、章表 。
三、道教宗派
44
、道教有哪些教派 ?在道教歷史上,先后產(chǎn)生的宗派很多
,有的流傳時間很長 ,有的很短,難以一一列舉,這里只介紹在道教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主要教派。 在東漢時,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太平道在黃巾起義失敗后即湮沒無聞,五斗米道后來稱為天師道、正一道。在兩晉南北朝時,又先后出現(xiàn)了南天師道、北天師道、樓觀派、上清派、靈寶派、葛氏道、李家道等。 上清派從陶弘景以后又稱為茅山宗,在隋唐以后成為道教的主流
。到北宋以后,茅山上清、閣皂靈寶、龍虎天師形成三山符籙道派,逐漸受到統(tǒng)治者尊崇。兩宋之 際,北方還出現(xiàn)了真大道教、太一教和全真道三個大派,南方也形成了神霄、清微、混元(天心正法)、東華、凈明等符籙道派,以及金丹派南宗(亦稱紫陽派)。 元代
,南方各符籙道派逐漸并入正一派(由天師道發(fā)展而來),金丹派南宗并入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為王重陽),于是全真道又分為南北二宗。以后,全真道的北宗“七真”又形成七個分派。但一般說來,元代以后,道教的主要派別是全真和正一兩大道派。 正一派主要傳播于江西
、江蘇、上海、福建等地,其他地區(qū)的道士則大多屬于全真派。兩派的信仰并無差異,只是在教規(guī)教戒上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茹素、出家(不結(jié)婚)、住觀,正一派則無這些規(guī)定。
45、道士分哪幾類?
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
,規(guī)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修道。金代時王重陽創(chuàng)立全真道,規(guī)定道士不許婚娶、茹葷,必須出家住叢林。這樣,道士遂分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兩類。 另據(jù)資料
,臺灣的道士一般是分為“烏頭道士”和“紅頭道士”兩大類。
46
、什么是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
,于東漢時由張道陵創(chuàng)立。張道陵于漢順帝時學(xué)道于鶴鳴山(今四川)中,得到太上老君親授,制訂了一系列宗教儀式,要求 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后人稱張道陵為“天師”,他的兒子張衡、孫子張魯被稱為“嗣師”和“系師”。五斗米道的組織系統(tǒng)稱作“治”。在巴蜀一帶設(shè)立了24 個“治”,這是處理道教事務(wù)和祭祀的地方。儀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經(jīng)常儀式,靜室思過,讓病人或教徒在靜室懺悔自己的過失。第二種是請禱儀式,稱“三官 手書”,即在紙上書寫病人姓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種是祭神儀式,尊崇太上老君及九州土地之神。 主要教義思想是:“道”為“一”
,“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尊崇老君為五斗米道的尊神。并創(chuàng)立了較為系統(tǒng)的道教齋戒儀范,史稱:南天師道。唐、宋以來,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到元代演變?yōu)椤罢坏馈薄?/p>47
、什么是太平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
,東漢靈帝熹平(西元172~178)年間,由張角創(chuàng)立,奉《太平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 東漢末年
,朝政腐敗,社會黑暗,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張角以“太平”理想為號召,吸引了廣大苦難的民眾。張角將全國太平道的組織劃分為“三十六方” “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管理“方”的神職人員,稱作“渠帥”;張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領(lǐng)導(dǎo),自稱“大賢良師”。 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儀式
。一種是以符水治病,大賢良師或渠帥持九節(jié)杖,為信徒用“符”祝禱,隨后讓病人飲下符水。另一種是跪拜首過,患有疾病或犯有過錯的人,叩頭跪拜,訴說自己的錯誤。 張角在經(jīng)過周密的布署后
,預(yù)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184)三月五日起義。口號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簡稱“黃天太平”。起義者皆著黃巾為標識,故稱“黃巾軍”。后被鎮(zhèn)壓而失敗。以后太平道在民間仍有秘密流傳。48
、什么是真大道教 ?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
,是道教派別之一 。金初,劉德仁所創(chuàng)立 ,后傳至酈希誠 ,受到元憲宗(西元1251~1260在位)的賞識與支持,被賜名為“真 大道教”。遵循老子“清靜無為”、“少私寡欲”、“慈儉不爭”的宗旨。要求教徒忠孝誠謙,去惡揚善,絕欲忍苦,利民愛物,不尚符箓,不提倡“飛升化煉,長 生久視”之術(shù)。六傳至孫德福,至元五年(西元1268)奉詔統(tǒng)轄諸路“真大道”。又三傳而至張清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玄應(yīng)真人”。 教徒遍及黃河流域與江南一帶,經(jīng)十余傳而衰落。49、什么是太一教?
太一教
,是金代初葉由蕭抱珍創(chuàng)立于衛(wèi)州(治所在今河南汲縣),道教宗派之一。因傳“太一三元法籙之術(shù)”,或稱“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 故名其教曰“太一” 。教旨以老子之學(xué)修身,認為“做仙做佛不難 ,只依一弱字便是” 。又以巫祝之術(shù)濟人,“祈禳訶禁 ,罔不立驗” 。其教傳嗣有秘籙法物,繼法 嗣者皆改姓蕭 ,即以祖師之姓為姓 。因其以符箓濟人,故與全真道 、真大道教相異 。四祖蕭輔道,五祖李居壽(入道改姓蕭) 。因元朝重視 ,其教進入全盛時期。太 一教傳至六 、七祖后 ,逐漸融合于正一教派。50
、什么是正一道 ? 正一道又稱“正一教”、“正一派”
,原為五斗米道 ,為東漢順帝時張道陵祖師所創(chuàng)。元以后 ,為道教上清派 、靈寶派、天師道等符籙派的總稱,與全真道同為道 教的兩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總領(lǐng)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師張 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lǐng)三山符籙”。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統(tǒng)稱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經(jīng)》,崇拜神仙,畫符 念咒,驅(qū)邪降妖,祈福禳災(zā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梢圆痪訉m觀,擁有妻室。51
、什么是全真道? 全真道是金代初葉由王重陽祖師所創(chuàng)立的道教宗派
,與正一道同為元以后道教兩大派。 王重陽,字知明
。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在山東寧海(今牟平),馬鈺、孫不二夫婦筑庵侍奉 ,庵名“全真庵”聚徒講道時創(chuàng)立 。認為“識心見性” , 即為全真 。主張釋、儒 、道三教合一 。《全真教祖碑》記載:“先生勸人誦《道德清靜經(jīng)》 、《般若心經(jīng)》 、《孝經(jīng)》,云可以修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吨仃栂邵E記》載:“嘗率 其徒演法建會者五 ,皆所以明正心誠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王重陽還親自創(chuàng)立了“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等組織,供奉太上老君、 釋迦牟尼和孔子。詩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即表達了這個思想。 正當全真道在北方興盛時
,南宋統(tǒng)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棄, 也出現(xiàn)了一個主張內(nèi)修的道派,相傳是呂洞賓傳于張伯端,再傳石泰,又傳薛道光……元代道士陳致虛兼受王重陽、張伯端所傳,統(tǒng)歸全真道,追溯王傳為北宗,張 傳為南宗。南北宗的譜系是: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帝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鐘離權(quán),權(quán)授唐進士呂洞賓、遼進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 道光授金王重陽,重陽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被奉為全真道北宗七祖。后五十余年,邱祖曾被元太 祖召見,賜號“神仙”,爵“大宗師”,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乃廣泛傳布,盛極一時。 南北宗都有輕符籙、重?zé)掟B(yǎng)的特點
。所不同的是:南宗強 調(diào)性命雙修,先命后性,并留下許多內(nèi)修典籍,有詳盡、系統(tǒng)的內(nèi)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者不必出家,組織比較松散;北宗主張以性為主,先性后命,強調(diào) 斬斷情欲,立志苦行,絕對禁欲,道士出家居宮觀,組織比較嚴密。
52
、邱長春祖師是怎樣使全真教走向全盛? 邱祖拜王重陽祖師為師
,金世宗大定十四年(西元1174年)入蟠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攜一蓑。隨后赴隴州龍門山修道,為全真龍門派創(chuàng)始人。西元1191 年后,他以棲霞縣太虛觀為中心進行傳教活動,受到金章宗重視。他廣結(jié)高官顯貴,又大力拯救民眾苦難,獲得極大聲譽。于西元1220年率徒一行十八人應(yīng)成吉 思汗之召,不遠萬里,西行到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宮。他三次晉見成吉思汗,太祖問他治理天下良策,他回答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回答以“清 心寡欲,無為清靜”為要。勸不可殺人,禁止不孝和色欲,深得太祖賞識。成吉思汗封他為神仙,授予道士免除一切賦稅的特權(quán),令邱祖掌管天下道教。西元 1227年詔改太極宮為長春宮(今北京白云觀),賜邱祖金虎牌,由于成吉思汗的支持,教內(nèi)道侶云集,全真教大興。主張修道者應(yīng)出家,斷絕一切塵緣,清心寡 欲,以此作為修道成仙之根本。四
、道教禮儀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規(guī)范而獨特的禮儀
。植根于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十分講究。除了鄭重場合、重大活動必須依禮進行外,就連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儀規(guī)。現(xiàn)僅將常見的禮儀簡介如下。53
、道士是什么? 道教中
,信奉道教教義并修習(xí)道術(shù)的教徒稱為道士。道經(jīng)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入道后唯道為務(wù),持齋禮 拜,奉戒頌經(jīng),燒香燃燈,不染塵務(wù)。道士又稱道人,全真道的男道士又稱乾道,女道士又稱坤道。舊時,對道士也稱呼為黃冠,女道士(民間稱為道姑)則稱女 冠。這是因為道書上說,古時人的衣冠都出自黃帝所定的規(guī)制,所以稱為黃冠。歷代下來已有很大的變異,唯獨道士衣冠沒有改變。54、開期傳戒是什么
?其意義如何? 全真派之正式道士,必須經(jīng)過受戒儀式
,受戒即表示接法
初入玄門,道教常識一百八十問(31-60)
31、道教怎樣解釋天人感應(yīng)
道教將“天人感應(yīng)”納入教義
32
、全真教的主要教義是什么?根據(jù)《道德經(jīng)》
,全真道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欲
二
、道教文化
33、道教對中國哲學(xué)有何影響
?道
、儒、釋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國哲學(xué)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道教對中國哲學(xué)的影響,就表現(xiàn)為對儒、釋二家的思想影響。道教與儒、釋的相互 關(guān)系,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這從東漢道教產(chǎn)生以來即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從而也構(gòu)成了中國哲學(xué)的發(fā)展歷史。所以,忽視道教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的地位 和作用,不了解道教對中國哲學(xué)的影響,便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國哲學(xué)的歷史和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34
、道教哲學(xué)是根據(jù)何種哲學(xué)?道教哲學(xué)是在道家哲學(xué)基礎(chǔ)上融合儒
、墨35
、道教之學(xué)術(shù)思想以何為中心?道教的中心經(jīng)典“五大經(jīng)”,是道教學(xué)術(shù)思想的中心
。36
、何為道教五大經(jīng)?道教以黃帝之《陰符經(jīng)》
、老子之《道德經(jīng)》、莊子之《南華經(jīng)》,《黃庭經(jīng)》(金闕后圣君著),與《文始經(jīng)》(關(guān)尹子作)為五大經(jīng)。而此五大經(jīng)中,又以《道德經(jīng)》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是必修之經(jīng)典。37、老子道德經(jīng)之旨要及定義為何
?老子所著《道德經(jīng)》
,分為上下兩篇,其旨要在于“自然、清靜、無為”,乃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為圣典38
金
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是:金克木
道教還把人體的五臟以“五行”來解釋:腎為水
“五行”與“五方”的關(guān)系:木主東方
39、八卦的稱呼和代表的涵義是什么
八卦為:乾
乾卦代表天
40、子午時是什么時間
深夜二十三點至凌晨一點為子時
41
天干為:甲、乙
42、十二黃道日歌內(nèi)容
子午臨申地
此亦即:“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xiāng)”十二字黃道法
。
43、明正統(tǒng)《道藏》分類有:三洞
,四輔,十二類,其具體名稱?三洞者:洞真
、洞玄、洞神。四輔是:太玄
、太平十二類是:本文、神符
三、道教宗派
44
在道教歷史上,先后產(chǎn)生的宗派很多
在東漢時,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太平道在黃巾起義失敗后即湮沒無聞,五斗米道后來稱為天師道、正一道。在兩晉南北朝時,又先后出現(xiàn)了南天師道、北天師道、樓觀派、上清派、靈寶派、葛氏道、李家道等。上清派從陶弘景以后又稱為茅山宗,在隋唐以后成為道教的主流
。到北宋以后,茅山上清、閣皂靈寶、龍虎天師形成三山符籙道派,逐漸受到統(tǒng)治者尊崇。兩宋之 際,北方還出現(xiàn)了真大道教、太一教和全真道三個大派,南方也形成了神霄、清微、混元(天心正法)、東華、凈明等符籙道派,以及金丹派南宗(亦稱紫陽派)。元代
,南方各符籙道派逐漸并入正一派(由天師道發(fā)展而來),金丹派南宗并入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為王重陽),于是全真道又分為南北二宗。以后,全真道的北宗“七真”又形成七個分派。但一般說來,元代以后,道教的主要派別是全真和正一兩大道派。正一派主要傳播于江西
、江蘇、上海、福建等地,其他地區(qū)的道士則大多屬于全真派。兩派的信仰并無差異,只是在教規(guī)教戒上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茹素、出家(不結(jié)婚)、住觀,正一派則無這些規(guī)定。
45、道士分哪幾類?
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
,規(guī)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修道。金代時王重陽創(chuàng)立全真道,規(guī)定道士不許婚娶、茹葷,必須出家住叢林。這樣,道士遂分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兩類。另據(jù)資料
,臺灣的道士一般是分為“烏頭道士”和“紅頭道士”兩大類。
46
、什么是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
,于東漢時由張道陵創(chuàng)立。張道陵于漢順帝時學(xué)道于鶴鳴山(今四川)中,得到太上老君親授,制訂了一系列宗教儀式主要教義思想是:“道”為“一”
47
、什么是太平道?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
,東漢靈帝熹平(西元172~178)年間,由張角創(chuàng)立,奉《太平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東漢末年
,朝政腐敗,社會黑暗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儀式
張角在經(jīng)過周密的布署后
48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
49、什么是太一教?
太一教
50
正一道又稱“正一教”、“正一派”
51
、什么是全真道?全真道是金代初葉由王重陽祖師所創(chuàng)立的道教宗派
,與正一道同為元以后道教兩大派。王重陽,字知明
。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在山東寧海(今牟平),馬鈺、孫不二夫婦筑庵侍奉正當全真道在北方興盛時
,南宋統(tǒng)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棄, 也出現(xiàn)了一個主張內(nèi)修的道派,相傳是呂洞賓傳于張伯端,再傳石泰,又傳薛道光……元代道士陳致虛兼受王重陽、張伯端所傳,統(tǒng)歸全真道,追溯王傳為北宗,張 傳為南宗。南北宗的譜系是: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帝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鐘離權(quán),權(quán)授唐進士呂洞賓、遼進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 道光授金王重陽,重陽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南北宗都有輕符籙、重?zé)掟B(yǎng)的特點
。所不同的是:南宗強 調(diào)性命雙修,先命后性,并留下許多內(nèi)修典籍,有詳盡、系統(tǒng)的內(nèi)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者不必出家,組織比較松散;北宗主張以性為主,先性后命,強調(diào) 斬斷情欲,立志苦行,絕對禁欲,道士出家居宮觀,組織比較嚴密。
52
、邱長春祖師是怎樣使全真教走向全盛?邱祖拜王重陽祖師為師
,金世宗大定十四年(西元1174年)入蟠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攜一蓑。隨后赴隴州龍門山修道,為全真龍門派創(chuàng)始人。西元1191 年后四
、道教禮儀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規(guī)范而獨特的禮儀
。植根于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十分講究。除了鄭重場合、重大活動必須依禮進行外,就連日常生活起居53
道教中
54、開期傳戒是什么
全真派之正式道士,必須經(jīng)過受戒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