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三寶的儀節(jié),在佛陀的當(dāng)世,因為受歸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么儀節(jié)。比如釋迦世尊的第一個三歸弟子,耶輸伽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愿世尊聽為優(yōu)婆塞?!惯@樣一說,便算受了三歸依。
照實際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還沒有比丘僧寶,佛為兩個商人及龍王授歸依,即唱三歸,要他們歸依未來僧??芍龑毷且惑w,歸依佛歸依法而不歸依僧,便不成其為歸依。
歸依三寶的詞句,實在是很簡單的,但在歸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來受歸依的人,都是在歸依之時,由歸依師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于歸依師口齒不清或由于自己心情緊張,歸依之后竟還不知道歸依詞的內(nèi)容是什么,按理說,那樣的歸依是不成其為歸依的。
歸依詞共為三歸三結(jié),現(xiàn)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說三遍之后)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也說三遍)
前面三歸說三遍,便是三歸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則為三歸的三結(jié)。歸依的緊要關(guān)頭,便在三說三歸的正授之時;納受三歸依的無作戒體,也就在此正授之際。最好能于正授三歸之時,作一種觀想:說第一遍三歸依文的時候,由于自己的發(fā)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ZHEN動,并有功德之云,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說第二遍三歸依文的時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匯集于自己的頭頂上空,結(jié)成華蓋之狀;說第三遍歸依文的時候,此一云集的華蓋,即成漏斗之狀,緩緩下注于自己的頂門之內(nèi),遍滿于全身,并由身內(nèi)擴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隨著功德云的擴展彌蓋,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為止,自己納受了三歸的戒體,自己的身心,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與宇宙同等體量了。試想,如此的歸依,該是何等的神圣和莊嚴(yán)??!
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觀想,最低限度,也得將歸依詞聽得明明白白,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絕對不能馬虎的。所以弘一大師曾說過一段非常懇切的話,現(xiàn)在抄錄如下:
「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最重要點有二:
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
當(dāng)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yīng)當(dāng)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緊要,應(yīng)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jié),無關(guān)緊要;所以諸位發(fā)心受戒,應(yīng)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dāng)正授時,要在『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歸依?!梗ㄒ姟堵蓪W(xué)要略》)
以此可見,三歸雖然簡單,要想如實得到三歸的戒體,卻也并不容易。我們相信,準(zhǔn)此而論,如今有許多的三歸弟子,是沒有得到三歸的,如果自知沒有得到三歸,不妨請求各自的歸依本師或另請他人,重新增授一次。這在集體數(shù)十人或數(shù)百數(shù)千人的大規(guī)模歸依儀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種種善根而巳。
從宗教情緒的養(yǎng)成和培植上說,受戒的儀式愈隆重,愈能激發(fā)虔誠之心;受戒的要求愈嚴(yán)格,愈能使人生起神圣莊嚴(yán)之感。求受三歸,本來只要請求一位歸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jié)便可。為了鄭重其事起見,明末南京寶華山的見月律師,編了一部《三歸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這本書直到現(xiàn)今,仍在流通,并且仍為大多數(shù)的歸依師們作為藍本。
在三歸正范中,共有八個項目:
敷座請師──由受歸依者為師敷設(shè)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歸依師升座。
開導(dǎo)────開示三歸依的意義。
請圣────迎請十方三寶,證明受歸,以及護法龍?zhí)欤O(jiān)壇護戒。
懺悔────懺悔往昔業(yè)障,以求身口意的三業(yè)清凈,之后,納授無雜無染的三歸戒體。
受歸────三歸三結(jié),并發(fā)三誓。
發(fā)愿────發(fā)無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眾生。
顯益勸囑──說明三歸的功德殊勝,并囑依教奉行。
回向────將此受歸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沉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
說起來,受三歸依,唯有如此,才算鄭重其事而圓滿究竟。唯此三歸正范,以目前來說,也不切于實用,因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雖然行文典麗高雅,如果歸依師食古不化,升座說歸依時,照本宣讀,那對受歸依的人是無法吸收的,既然無法吸收,也就不得歸依了。所以弘一大師對此,也有批評: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三皈五戒正范,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聞?wù)呷f不能了解,等于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梗ㄒ姟堵蓪W(xué)要略》)
若就實用而言,在三歸正范所列的八個項目之中,簡直可說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立著為白衣說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dǎo);歸依師是代表三寶為人授歸依,故應(yīng)請圣;為求重新做人,故應(yīng)懺除前愆;三歸三結(jié)與三誓,是受歸的重心,故為在所必行;三歸共分三品:發(fā)心自度度人者為上品,只顧自脫生死者為中品,只求不墮三涂而生在人天者為下品,所以勸導(dǎo)發(fā)心,也是必要的;為增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顯益勸囑,也是應(yīng)該的;為了養(yǎng)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懷,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也是對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點:原始佛教,沒有大小乘的區(qū)別,但卻偏于小乘形態(tài)的。所以在律中的三歸,非常簡單,除了三歸依詞,沒有其它。佛教到了中國,一切匯歸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來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項目,但是這種增加,都是好的,并非壞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歸,為大乘行門,自也可以不用發(fā)愿及回向等項目了。
如果受了時間與環(huán)境的限制,也不妨將三歸的儀節(jié)簡化,現(xiàn)在,我且試擬一個簡式如下:
歸依師禮佛坐定之后,受歸依者雙膝長跪,兩手合掌。歸依師略為開示歸依三寶的意義之后,即教受歸依者念悔過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br>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三歸依的正授與三結(jié):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僧?!?br>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歸依佛竟,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天魔外道。我某甲,歸依法竟,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說。我某甲,歸依僧竟,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徒眾。」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后,教發(fā)四弘誓愿:
「我某甲,眾生無邊誓愿度。我某甲,煩腦無盡誓愿斷。我某甲,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我某甲,佛道無上誓愿成?!?br>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歸依師略示歸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歸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諸佛凈樂土。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br>
至此歸依功德圓滿,歸依師下座禮佛之后,受歸依者,禮謝歸依師,普通三拜,實則禮佛禮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擬的簡式歸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歸依者,能夠領(lǐng)受即可。
其中應(yīng)該說明的,是三歸三結(jié)下面的三誓:「不歸依天魔外道」,「不歸依外道邪說」,「不歸依外道徒眾」。由此三誓的建立,三歸也就有了戒的性質(zhì)和作用了。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xué)說,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劬咦愕拇笥X者,所以歸依了佛,不必再歸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能的寶藏,歸依奉行,必能離去(欲)苦而得安樂,所以不必再歸依外道的邪說;僧是最能傳授清凈之道的師表,所以不必再歸依外道的徒眾。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經(jīng)進入正道的人,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至于受了三歸依之后,如果為了維護家宅、財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只要不存歸依之心,仍可不失歸依,若存歸依之心,便失歸依。再說到戒的問題,歸依了三寶之后,的確有一些應(yīng)該戒禁的事項。上品歸依者,三寶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歸依者,也應(yīng)只食五種凈肉(不疑為我殺、不見殺、不聞殺、自死、鳥獸食殘),并且不得作屠業(yè)、酒業(yè)、淫業(yè)、賭業(yè)等的作惡行業(yè),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兩日),要持戒齋。若能如此,則在當(dāng)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便可得到解脫。
歸依三寶,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必須明白:我們歸依三寶之后,即是歸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寶,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沟谝痪涫且磺蟹饘?,第二句是一切僧寶,第三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三寶。我們現(xiàn)在是以事相的為主,所以應(yīng)該恭敬供養(yǎng)一切佛菩薩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我們的本師僧是歸依師,為了報恩,偏重于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師佛為佛,其它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只敬歸依師而不敬其它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正像否定了千萬椿善舉,而只肯定一椿善舉;只種一塊田,而荒蕪了千萬塊田,這不啻為愚癡的作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fzfs/615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嘉瓦仁波切四十四招教你修忍辱
下一篇: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