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符咒法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奇門遁甲 2023-11-19 20:58:24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出處與作用出自《楞嚴經(jīng)》第五卷
      ,由于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的提倡,成為中國凈土宗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品經(jīng)
      。在楞嚴會上
      ,釋迦牟尼佛詢問諸大菩薩進入禪定、獲得開悟的方法
      ,大勢至菩薩說他以念佛方法修學成功
      ,其關鍵在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集中心思
      ,憶佛念佛,維持凈念
      ,相續(xù)不斷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原文唐朝天竺般剌密諦法師譯。
      此章共244字(不含標點)

      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我憶往昔
      ,恒河沙劫,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其最后佛
      ,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
      ,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
      ,從生至生,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歷生
      ,不相違遠。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
      ,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歸于凈土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都攝六根
      ,凈念相繼
      ,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四分闡釋以下分四節(jié)釋讀。第一節(jié):大勢至
      ;第二節(jié):菩薩
      ;第三節(jié):念佛;第四節(jié):圓通章


      第一節(jié) 大勢至
      “大勢至”者
      ,又名“得大勢”、“無邊光”
      。其立名有四:
      、因地自利而得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侗A經(jīng)•卷三》中寶藏佛曰:“善男子
      ,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為得大勢”
      。此因中愿力而得名也

      二、果地利他而得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队^無量壽經(jīng)》曰:“(此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
      ,有緣眾生
      ,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
      ,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
      ,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此果地利他而得名也

      、折服眾生立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队^經(jīng)》曰:“此菩薩行時
      ,十方世界,一切震動”
      。又曰:“此菩薩坐時
      ,七寶國土,一時動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家娼?jīng)》曰:“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及魔宮殿
      ,故名大勢至”。斯以威力折服眾生
      ,故名

      四、攝受眾生立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队^經(jīng)》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令離三途
      ,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斯以慈悲攝受眾生
      ,故名。

      第二節(jié) 菩薩
      “菩薩”者
      ,具名“摩訶菩提薩埵”
      。言“菩薩”者,略稱也
      。譯中文為覺有情
      。蓋菩薩之所覺,與諸佛等
      ;菩薩之有情
      ,與眾生等。故菩薩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
      ;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
      ,故名菩薩也。又菩薩上覺佛道
      ,下化有情
      ,故名“覺有情”也。

      第三節(jié) 念佛
      “念佛”者
      ,乃佛教之特別法門
      。但有三種不同:一者專念自佛。二者專念他佛
      。三者兼念自他佛
      。  專念自佛者
      ,全憑自力
      ,根究實相,以期悟
      、證者也
      。如禪宗看念佛者是誰,及各種話頭之類
      ,皆是也
      。此于四種念佛中,屬實相念佛之范疇
      。但以諦理幽深
      ,誠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力
      ,別無他力資助
      。若非宿根成熟,悟無是處
      ,又何言證焉


      要之,悟與證迥然不同
      。悟者
      ,唯見回家之路;證者
      ,已是居家穩(wěn)坐矣
      。《文鈔•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云:“既悟之后,乃名悟道
      ,尚須歷諸境緣
      ,鍛煉習氣,直得煩惑凈盡
      ,方名證道
      。”

      《文鈔•復化凡居士書》云:“世之學佛者
      ,率以開悟為志事
      。不知悟而未證,尚不濟事
      ;即證初
      、二、三果之人
      。亦難免來生因福造業(yè)
      ,或致墮落惡道。證四果者
      ,方了生死
      。此依小乘說,若依大乘圓教說
      ,初信斷見惑
      ,與小乘初果同,七信斷思惑盡
      ,方了生死
      。”由此可見
      ,悟者
      ,悟道;證者
      ,證道
      。悟而未證,尚不濟事
      ;證道四果
      ,方得了脫。所以悟道者
      ,仍是輪回中人
      。證道者。方為了脫生死
      。如五祖戒(即蘄州五祖寺師戒禪師
      ,尊稱五祖戒
      。為云門第三世)、草堂清
      、真如喆皆是大徹大悟之人
      。但以有悟無證故,仍復輪回
      ,是其明證


      專念他佛者
      ,有三種念法
      。(一)、觀想念佛
      。謂依《觀經(jīng)》作觀
      ,或?qū)S^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
      ;或具觀十六種觀
      。(二)、觀像念佛
      。謂對佛形象
      ,想佛相好光明等。(三)
      、持名念佛
      。謂一心稱念“南無námó阿彌陀佛”圣號也。此三種念佛
      ,方法不同
      ,但皆需具真信,切愿
      ,方可于一生之中出此娑婆
      ,生彼極樂。又此三種念佛之中
      ,唯持名一法
      ,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見效捷
      ,倘能都攝六根
      ,凈念相繼。必于現(xiàn)生了脫生死
      ,出離輪回
      。末世眾生,若欲一生取辦
      ,須于是法留心


      兼念自他佛者
      ,即所謂禪凈雙修者也。此法
      ,先須開悟(宗門曰明心見性
      ,教下曰大開圓解,詞異意同)然后念佛
      ,謂之“有禪(有悟處)有凈土
      ,猶如戴角虎,現(xiàn)世為人師
      ,來生作佛祖”
      。此中行人,以已所悟所修
      。因材施教
      ,曲接來學。應以禪機得度者
      ,即為說禪
      ,應以凈宗得度者,即為說凈
      。應以禪凈雙修得度者
      ,即以禪凈雙修法門而度化之。如是
      ,大人不倡游言
      ,言必契理;君子不談虛語
      ,語必契機
      。生為人天師范,歿則上品上生
      ,豈非“現(xiàn)世為人師
      ,來生作佛祖”耶?

      然有一班人
      ,即參禪又念佛
      ,唯以明心見性為目的,不以求生凈土為宗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此贫U凈雙修,實則無禪無凈土
      。何以言哉
      ?未能徹悟,故無禪
      ;不求西方
      ,故無凈
      。無禪則不能仗自力了脫;無凈則不能仗佛力接引
      。自力佛力
      ,兩皆無靠,欲了生死
      ,無有是處
      。此人來生,必感殊福
      ,倚福造業(yè)
      ,因業(yè)墮落。永明大師所謂“萬劫與千生
      ,沒個人依怙”者
      ,此也
      。截流大師稱此為“第三世怨”
      。可懼也已
      ,凈業(yè)行人
      ,當自警策。

      第四節(jié) 圓通章
      “圓通”者
      ,圓融通達
      。《三藏法數(shù)•四十六卷》云:“性體周遍曰圓
      ,妙用無礙曰通
      ,乃一切眾生本有之心源,諸佛菩薩所證之圣境也”
      。此依解門釋圓通也
      ;若吾輩凡夫,以如子憶母之心境
      ,秉持六字之洪名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
      ,是依行門行圓通者也


      “章”者,經(jīng)中之一篇
      ,名章


      以上經(jīng)題中:大勢至菩薩,人也
      。念佛圓通
      ,法也
      。是以人法立題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fzfs/615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金剛薩埵心咒注音
      古傳符咒典籍一覽
      我國古代至今流傳下來的符咒典籍
      ,基本分為道教符咒、漢族民間符咒
      、少數(shù)民族符咒三大類
      。一、道教符咒典籍(一)《三洞神符記》道教符篆書
      。一卷
      ,撰者不詳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全文,卷第十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第十三光明覺品第九  爾時,世尊從兩足輪下放百億光明
      ,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閻浮提
      、百億弗婆提、百億瞿耶尼
      、百億郁單越
      、百億大海、百億輪圍山
      、百億菩薩受生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
      改變面相36法
       「有心無相
      ,相逐心生
      ;有相無心,相隨心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惯@句話說明:一個人的相貌是會隨著他的心念善惡而改變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v使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兇惡的面相
      ,可是他卻經(jīng)常起慈悲心,那兇相不久便會轉化為吉相
      持咒常識問答簡選
      摘錄于《古農(nóng)佛學答問》范古農(nóng)居士主答
      。  問:持誦神咒
      ,有人說不宜在家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