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白瓷在煅燒的時候釉面氣泡很多,形成了垂掛流淌狀態(tài),看上去就像淚痕一樣,且器具外壁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劃痕,而其它瓷器很少會出現(xiàn)流痕現(xiàn)象,即使有很刷痕也沒有定窯白瓷那么密集。
器具上的淚痕是流釉現(xiàn)象,這也是定窯白瓷的主要特點之一,由于在煅燒的時候釉面氣泡太多,而形成了垂掛流淌狀態(tài),方向是自口到底或者自底到口,而其它瓷器很少出現(xiàn)這些流釉現(xiàn)象。
大部分定窯白瓷的器具外壁經(jīng)常可以看到很多密密麻麻的劃痕,這些劃痕是在初步成型后旋轉(zhuǎn)坯料所致,這也是其它器具不可具備的特點,即使有也不如定窯白瓷那么多,既美觀又典雅。
定窯白瓷的底足類型主要分為平底和圈足兩種,而圈足器具上經(jīng)常可以見到細密的刷痕,但圈足是沒有這種現(xiàn)象的,用手摸的話會明顯感覺到凹凸不平,而其它的瓷器底面比較平滑。
定窯白瓷工藝水準很高,胎料加工極細,經(jīng)過良好的篩選,因此,制成的器物胎質(zhì)堅致潔白細膩。由于釉料中的氧化鈦含量較高,加之用氧化焰燒窯,釉色白中泛黃,呈現(xiàn)出象牙白的質(zhì)感,柔和悅目。
定窯在唐代始燒臼釉、黃釉器物。臼釉有玉壁底碗、注壺、瓶類;黃釉器有碗、注壺等。
唐代早期常見制作粗糙的平底淺腹碗,胎體厚重,外施黃釉,里施白釉。唐代晚期多白釉碗,碗壁傾斜45°,淺腹,寬圈足,胎較早期的薄,里外施釉。五代時的器物白釉蓮花托,口作六瓣蓮花狀,直深腹,圈足,里外施釉,釉面有細密的開片。
除此之外,五代常見唇口白碗。宋代定窯已自成體系,產(chǎn)品以白釉為主,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釉器胎質(zhì)潔白,質(zhì)地堅硬,胎壁較薄,釉色白中泛牙黃色,釉面有淚痕,因覆燒而形成無釉的芒口?!案矡笔嵌ǜG系瓷器特有瓷器裝燒方法之一,相對正燒而言,是把碗、盤一類的器物反扣在窯具上的支燒方法,在宋代由定窯首先使用。由于覆燒法的使用,墊圈組合代替了匣缽,使器物的平均占用空間縮小,大大提高了產(chǎn)量,因此得到了普遍推廣。但也因為覆燒,使瓷器的口沿部位產(chǎn)生了無釉的芒口,
于是用金、銀或銅把漏釉部位包鑲起來,既掩蓋了缺陷,又抬高了身份,稱“金裝定器”。
定窯瓷器常以竹絲小刷修理未干的瓷胎,因釉薄而出現(xiàn)“竹絲刷紋”,這是定窯產(chǎn)品的標志之一。
定窯的黑釉器、醬釉器就是通常所說的“黑定”、“紫定”,黑定、紫定與白瓷一樣,
都是白胎,黑定釉色漆黑光亮,紫定釉色醬黑。定窯還有金彩描花器,宋代周密《志雅堂雜鈔》記載:“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diào)金描畫,然后再入窯燒永不復脫?!钡蛡魇赖膸准ǜG金花碗來看,金彩大都用膠來粘結(jié),而且多數(shù)已脫落,可見記載并不詳實。綠釉標本發(fā)現(xiàn)最少,只有碗。定窯燒制的器型有碗、盤、盞、盒、壺、瓶、枕、熏等類器物。白釉三系提梁壺,屬于北宋定窯系的產(chǎn)品,淺灰色胎,釉色潔白,梨式腹,三條系狀把手,系的介面處飾有貼花。還有葫蘆式執(zhí)壺。北宋定窯系的白釉蓮口弦紋六管瓶,胎質(zhì)致密,通體白釉,釉面有冰裂紋,口呈蓮花狀,長頸飾有弦紋,肩上有六管,長圓腹。
除此而外,還有仿金銀器的凈水瓶等。宋代定窯系的孩兒枕,其釉色白中微閃黃,塑成一童子俯臥于床榻上,造型生動。枕類還有方形枕和錠形枕等。
定窯白瓷的裝飾手法主要有刻花、劃花、印花三種。北宋早期,刻花盛行,有蓮瓣紋、纏枝菊紋,另有兩者共用或刻花與篦劃紋結(jié)合的,還有花果、蓮鴨、云龍等紋飾與細線相結(jié)合的。
印花裝飾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布局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密而不亂。題材以花卉為多,其中,牡丹、蓮花最多,其次是菊花,有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
感謝您對大道家園的認可,以上就是本次小編整理的“定窯白瓷的鑒定方法”,希望能幫到各位小伙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wan-1/215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何開壺紫砂壺
下一篇: 紫砂壺怎么看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