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手下能人良將眾多,出謀獻計溜須拍馬者更是不計其數(shù)
。但有一人雖然當時看起來很不起眼
,但綜合最后結(jié)局你會發(fā)現(xiàn)此人顯得異常特別。此人其實很聰明
,曾多次拋棄信仰
、改變立場
,甚至為了迎合劉邦,連代表身份的衣服也不敢穿
,改成平頭老百姓的裝束
,在漢營小心翼翼,多余的話一句都不說
,看起來是個謹小慎微的老實人
,卻在關(guān)鍵時刻嶄露頭角,在合適的機會憑一兩件事?lián)P名立萬
,不但生前得到劉邦
、呂雉等人的寵信,就是死了以后
,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是越來越高
,最后都成了名垂千古的圣人。那么
,此人究竟是誰呢
?
沒錯,他就是叔孫通
,先后當過侍詔博士
、博士、奉常
,最后官至太常
、太子太傅,號稷嗣君,以后被司馬遷稱為一代儒宗
,也就是說
,如果沒有他,儒學也許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就消亡了
,因為當時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
,都很看不起儒學,認為儒學不過是虛妄之說
,沒有實際用途。

叔孫通是魯?shù)匮h人
,薛縣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藤縣
,魯是儒學的發(fā)源地,因此叔孫通很精通儒學
,秦朝的時候
,就因為精通儒學被招進朝廷,封了個侍詔博士
,過去的博士也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顧問吧
,顧問而且還是侍詔,等候君王的召喚
,地位顯然是很不起眼的
。
大家都知道,秦朝主要依靠法學治國
,對儒學一向都看不起
,當時掌權(quán)的趙高、李斯都是法家的崇拜者
,叔孫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當官
,身份自然非常尷尬,可他也聰明
,進朝廷后一看這種情況
,于是立刻拋棄信仰,對自小學到大的儒學只字不提
,張口閉口都是法家的道理
,因此就能僥幸的存活下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都沒有想起他
。
他還是老老實實的當自己的侍詔博士
。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繼位
,這時候國家大權(quán)全握在趙高手里
,趙高原本是趙國遺民,他之所以凈身入宮,就是奔著滅亡秦國去的
,掌握大權(quán)后自然是種種倒行逆施
,終于攪得天下大亂,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起義了
,趙高本來壓著這件事
,可后來陳勝吳廣鬧的動靜越來越大,一度時間都打到秦朝腹地的武關(guān)
。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
,一些風言風語就傳到秦二世胡亥耳中,有一天
,秦二世就把他們這些侍詔博士叫過來問:聽說有個叫陳勝吳廣的鬧的動靜很大
,你們對這件事怎么看啊。
皇帝終于問到了侍詔博士
,于是有些人就認為盼到了春天
,紛紛激動的獻計獻策,很多人都認為
,天下百姓都是秦朝的子民
,子民竟敢反抗皇帝,那就是大逆不道
,應該趕緊派兵鎮(zhèn)壓
。
這些話雖然很有道理,但秦二世聽見以后
,面色卻越來越是難看
,終于,大家伙兒的意見都表達完了
,但秦二世注意到
,有個叫叔孫通的侍詔博士竟然從始到終一句話都沒說,于是對叔孫通揚揚下巴
,言下之意是
,你有什么高見呢。
叔孫通就很恰當?shù)陌l(fā)表自己的意見了
,你猜他怎么說
,叔孫通說:“他們說的那些都是謬論。如今天下歸為一統(tǒng)
,各郡各縣的城池都已鏟平
,民間所有的兵器都已銷掉,這就早已向天下人宣布用不著這些東西了
。當今又上有英明的皇帝
,下有完備的法令
,派出去的官吏都效忠于職守,四面八方都像輻條向著軸心一樣地向著朝廷
,在這種情況下
,哪里還有什么人敢造反呢!所謂的陳勝吳廣之流,不過是一群偷雞摸狗的盜賊
,哪里還值得一提呢!各地的郡守郡尉們很快就可以把他們逮捕問罪了
,有什么可擔心的!”
這幾句話可真說到秦二世心里了,于是很開心的認為叔孫通是忠臣
,對天下局勢有正確的判斷
,而那些說有人造反的,一定是心懷叵測
,想達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
于是表彰了叔孫通,賜給他二十匹絲綢
,一套新衣服,并提升為博士
,然后把說造反的人都抓起來
,交給廷尉治罪。
散朝之后
,皇帝面前屁都不敢放一個的博士們立刻有了憂國憂民的勇氣
,紛紛指責叔孫通說:“天下已經(jīng)混亂到這般地步,你不趕緊想著出個好主意
,怎么還拍皇帝的馬屁呢
。”
叔孫通白眼一翻:“你懂個屁
,我剛才差點掉火坑里
。”
說完就回家收拾行李逃跑了
。為什么逃跑
,不剛剛受到皇帝的嘉獎嗎,討的皇帝的歡心
,以后一定是前途無量
,可叔孫通呢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出乎意料的逃跑了
。原因無他
,是因為他已經(jīng)看到,秦朝已經(jīng)無藥可救
,自己犯不著為秦朝陪葬
。
而那些繼續(xù)留下來當官,準備為朝廷效命的同事們今后什么下場就不得而知了。
史記 叔孫通傳翻譯
這一篇記的是叔孫通
,他的對話最多
,共計回答弟子一次,向高帝進言四次
,譏笑魯兩生一次
。他的弟子們發(fā)言兩次,一次是怨他
,一次是贊他
。此外魯兩生拒絕叔孫通一次。高帝與叔孫通對話
,并自己表示得意
,共計四次。3
叔孫通譏笑魯兩生
,說他們是“鄙儒”
,“不知時變”,他自認6t
P323該是“通儒”
,“知時變”的了
;后來弟子感激他,又說他“知當世之要務”
。所謂“知時變”與“知當世之要務”
,用現(xiàn)在的話說起來,就是懂得迎合潮流
,能夠看風使舵
,不死守著什么宗旨信仰。叔孫通的一些對話
,都把他的“知時變”與“知當世之要務”具體地表現(xiàn)出來
,使讀者感到他就是那樣一個“通儒”,與拘守古制
、效法先王的儒者并不一樣
。!
試看他回答弟子的話:“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斗乎
?”用最實際的說法
,把弟子們按住,一方面也就見出他能夠“知當世之要務”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捎謱捨克麄冋f,“諸生且待我
,我不忘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安煌笔裁矗慨斎皇遣煌M他們
,有朝一日大家弄個官做
。這種話只有在師弟之間私談的時候才好說,當著旁人決不便說
。如果是以道行相砥礪的師弟
,即使私談也不會說這種話,特別是師的方面
。聽聽那聲氣
,不正與政治上一個小派系的頭子回復謀干差使的人說“知道了,看機會吧
,總有你的分”一模一樣嗎
?說這種話的時候,叔孫通把儒者的面具卸下來了
。pc
再看他向高帝進言
。他說“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敻叩邸耙鎱捴钡臅r候,他表示有辦法——“守成”的辦法
,“起朝儀”來安定朝廷的秩序。這又是個“知時變”
,又是個“知當世之要務”
。他這個話與回答弟子的話是一貫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半y與進取”無異說“寧能斗乎”
;而“守成”就是他教弟子們等待的。從這前后一貫的對話
,可見叔孫通心目中
,儒者的任務無非幫助成功的皇帝想些辦法,維持尊嚴
,并沒有儒者的宗師孔子那種“行道”的想頭
。他又說“愿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把“魯諸生”提在前頭
,因為魯是知禮之邦;同時帶出弟子們
,見得他的確“不忘”
,一直把弟子們的愿望放在心上
,可是一點不落痕跡。高帝恐怕禮儀麻煩
,他就回說“臣愿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這句話里的“古禮”與“秦儀”都只是陪襯,主要的是“雜就之”
,把馬虎牽就的心情透徹地表出
。儒者對于禮儀是看得非常鄭重的,叔孫通卻這樣馬虎牽就
,他是何等樣的儒者也就可想而知了
。上面兩句是他不妨“雜就之”的論據(jù)。前一句大概是儒者相傳的話
,意思也見于《禮記·坊記》
。后一句簡縮了《論語》中孔子的話:“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禮
,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
,雖百世可知也
。”有了論據(jù)
,見得“雜就之”就是“因”
,就是“損益”,不違背儒者的傳統(tǒng)
。并且
,三句不離本行,儒者的語句脫口而出
,正見儒生的本色
。叔孫通雖然不是正宗的儒者,在口頭充充儒者的派頭當然是擅長的
。R
最后看他把弟子們薦給高帝
,也把儒者的面具卸下來,老實不客氣說
,“我手下有許多弟子
,他們有功勞,他們要官做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滥菚r候“守成”的辦法已經(jīng)見效,高帝得意得不可開交
;叔孫通自己拜為太常
,得了五百斤的賜金
;他與高帝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達到親近的地步了。既然如此
,落得開門見山
,老實不客氣說出來。在這樣的場合里
,高帝還會吝惜幾個“郎”的位置不給嗎
?這又見得叔孫通能夠抓住時機,又是個“知時變”
。L)q&'3
現(xiàn)在看弟子們的話
。在抱怨的一次里,他們說“事先生數(shù)歲
,幸得從降漢”
。把他們希冀利祿的心情完全托出。他們師弟一伙兒原本是任何諸侯都可以投的
,現(xiàn)在居然投在較有成功希望的一方面
,這京是所謂“幸”。在這兒弄個一官半職
,飯碗可以長久
,而且有升擢的指望,這又是將來的“幸”
。一班弟子所為何來
,在一個“幸”字上表達得透徹明顯極了。在贊揚的一次里
,他們說“叔叔生誠圣人也
,知當世之要務?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梢娝麄冇捎谄綍r的習染(如聽叔孫通批評魯兩生“不知時變”)以及實際的經(jīng)驗(如乘機起朝儀果然成功,只要說一句話果然大家當了“郎”)
,相信他們的老師確然能“知當世之要務”
,是個頂了不起的人;用他們?nèi)逭吡晳T的說法
,頂了不起的人就稱他為“圣人”
。可是
,照正宗的儒者的見解
,“圣人”的含義要廣大高深得多,決不僅是“知當世之要務”
。他們那樣說
,顯見他們并非正宗的儒者
。他們得了一官半職,就極口稱揚老師
,連“圣人”也說了出來
,這正傳出了他們熱中的滿足的感激的心情。58JWA
叔孫通的弟子是何等樣的人物
,就在前后兩次發(fā)言中見出
。寫弟子無非作叔孫通的陪襯,弟子如此
,老師可想而知了
。
魯兩生正與叔孫通對照,寫他們的話
,作用在作叔孫通的反襯
。魯兩生瞧不起叔孫通,說他“所事者且十主
,皆面諛以得親貴
。”他們特別看重禮樂
,講“積德”
,講“合古”。
關(guān)于諷刺詩句怎么寫
1. 關(guān)于諷刺詩句
關(guān)于諷刺詩句 1.關(guān)于諷刺古詩詞
1
、有一首詞曲《醉太平·奪泥燕口》專門諷刺挖苦貪婪之徒
、貪得無厭的可憎嘴臉的,詩文如下:奪泥燕口
,削鐵針頭
,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
。
鵪鶉嗉里尋豌豆
,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nèi)刳脂油
,虧老先生下手
!《醉太平》是曲牌名。這首詞曲被收入明代李開先的《一笑散》中
,原題作“譏貪狠小取者”
。
其語言生動逼真,平實易懂
,用夸張的手法和形象的比喻
,尖銳辣潑的諷刺了沒臉沒皮的貪婪者。2
、“墻上蘆葦
,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
這是是明代翰林學士解縉所作
。也很辛辣生動。
3 出水的蛤蟆著綠襖
,下河的螃蟹披紅袍
。4 紅綠錦衣滿身披,能言人語世上知. 勸君莫照貓畫虎
,學舌效鳴笑談資.《田家》 年代: 唐 作者: 聶夷中 父耕原上田
,子鋤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倉
。 《題臨安邸》 年代: 宋 作者: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
暖風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當汴州。 《詠史》 年代: 唐 作者: 高適 尚有綈袍贈
,應憐范叔寒
。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 《官倉鼠》 年代: 唐 作者: 曹鄴 官倉老鼠大如斗
,見人開倉亦不走。
健兒無糧百姓饑
,誰遣朝朝入君口
。 《板》 年代: 先秦 作者: 詩經(jīng) 上帝板板,下民卒癉
,出話不然
,為猶不遠。
靡非管管
,不實于亶
,猶之未遠,是用大諫
。 天之方難
,無然憲憲
,天之方蹶
,無然泄泄。
辭之輯矣
,民之洽矣
,辭之懌矣
,民之莫矣。 我雖異事
,及爾同僚
,我即爾謀,聽我囂囂
。
我言維服
,勿以為笑,先民有言
,詢當芻蕘
。 天之方虐,無然謔謔
,老夫灌灌
,小子蹻蹻。
匪我言耄
,爾用憂謔
,多將熇熇,不可救藥
。 天之方懠
,無為夸毗,威儀卒迷
,善人載尸
。
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
,喪亂蔑資
,曾莫惠我?guī)煛?天之牖民,如塤如篪
,如璋如圭
,如取如攜。
攜無曰益
,牖民孔易
,民之多辟,自無立辟
。 價人維蕃
,大師維垣,大邦維屏
,大宗維翰
。
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壞
,無獨斯畏
。 敬天之怒,無敢戲豫
,敬天之渝
,無敢驅(qū)馳。
昊天曰明
,及爾出王
,昊天曰旦,及爾游衍
。 《名都篇》 年代: 魏晉 作者: 曹植 名都多妖女
,京洛出少年。
寶劍值千金
,被服麗且鮮
。 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
。
馳騁未能半
,雙兔過我前。 攬弓捷鳴鏑
,長驅(qū)上南山
。
左挽因右發(fā),一縱兩禽連
。 余巧未及展
,仰手接飛鳶。
觀者咸稱善
,眾工歸我妍
。 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
。
膾鯉臇鮐蝦
,炮鱉炙熊蹯。 鳴儔嘯匹侶
,列坐竟長筵
。
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 白日西南馳
,光景不可攀。
云散還城邑
,清晨復來還
。 《戲為六絕句》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
,不覺前賢畏后生。 楊王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縱使盧王操翰墨
,劣于漢魏近風騷。
龍文虎脊皆君馭
,歷塊過都見爾曹
。 才力應難夸數(shù)公,凡今誰是出群雄
。
或看翡翠蘭苕上
,未掣鯨魚碧海中。 不薄今人愛古人
,清詞麗句必為鄰
。
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
。 未及前賢更勿疑
,遞相祖述復先誰。
別裁偽體親風雅
,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
。
2.關(guān)于“諷刺”的詩句有哪些
1、《憫農(nóng)二首》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
2
、《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江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3
、《詠針》清·文映江
百煉千錘一根針
,一顛一倒布上行。
眼晴長在屁股上
,只認衣冠不認人
。
4
、《雜作》明·董應舉
小官事大官,曲意逢其喜
。
事親能若此
,豈不成孝子。
5
、《白鷺》宋·唐庚
說與門前白鷺群
,也須從此斷知聞。
諸公有意除鉤黨
,甲乙推求恐到君
。
6、《嘲魯儒》唐·李白
魯叟談五經(jīng)
,白發(fā)死章句
。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墜煙霧
。
足道上遠游履
,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
,未行先起塵
。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
,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
,歸耕汶水濱
。
7、《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萬里長征人未還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8
、《詩經(jīng)·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
,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
,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
相鼠有體
,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
9
、《七步詩》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10
、《詠史》晉·左思
郁郁澗底松
,離離原上苗。以彼徑寸莖
,蔭此百尺條
。
世胄居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
,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yè)
,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
3.有沒有關(guān)于諷刺人不要臉的詩句
1
、有一首詞曲《醉太平·奪泥燕口》專門諷刺挖苦貪婪之徒、貪得無厭的可憎嘴臉的
,詩文如下:
奪泥燕口
,削鐵針頭,
刮金佛面細搜求
,無中覓有
。
鵪鶉嗉里尋豌豆,
鷺鷥腿上劈精肉
,
蚊子腹內(nèi)刳脂油
,
虧老先生下手!
《醉太平》是曲牌名
。這首詞曲被收入明代李開先的《一笑散》中
,原題作“譏貪狠小取者”。其語言生動逼真
,平實易懂
,用夸張的手法和形象的比喻
,尖銳辣潑的諷刺了沒臉沒皮的貪婪者。
2
、“墻上蘆葦
,頭重腳輕根底淺;山中竹筍
,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是是明代翰林學士解縉所作。也很辛辣生動
。
4.求4首諷刺詩
東都望幸唐.章碣 懶修珠翠上高臺
, 眉月連娟恨不開。
縱使東巡也無益
, 君王自領(lǐng)美人來
。(這哥們應試當時沒考上,寫了這首詩揭露考場走后門的現(xiàn)象
。
后面兩句就諷刺了
,說即使考了也沒用,都內(nèi)定好了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唐)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
,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小白(白居易)在一破地方,也就是所謂的巴山楚水
,我估計就是四川
、重慶一帶呆了二十三年,小劉童鞋就替他報不平了
,前面都是在報不平
,后面就是鼓勵小白“長風破浪會有時”。其實后面還有一闕
,只記得兩句“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再奉上小白(白居易)的《賣炭翁》
、《觀刈麥》都算是有諷刺意味的詩
。
5.求古代諷刺詩
1、五代花蕊夫人《述國亡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
,妾在深宮那得知
?
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
譯文:后蜀國的君王城樓上竟然豎起了白旗
,我被封鎖在了這冷清清的行宮里哪里知道這件事
?守衛(wèi)君王的十四萬人一起脫下了金閃閃的鎧甲,其實這些人中沒有一個是守衛(wèi)國家的男子
!
2
、春秋佚名《國風·鄘風·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
,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
,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
相鼠有體
,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
,胡不遄死?
譯文:老鼠還有皮
,做人怎能沒有威儀
。做人如果沒威儀,不如早早就死去
。老鼠還有齒
,做人行為沒有節(jié)制。做人如果沒節(jié)制
,怎么還不去死
?老鼠還有體,做人卻不守禮
。做人如果不守禮
,怎不快點去死?
3
、唐代來鵠的《蠶婦》
曉夕采桑多苦辛
,好花時節(jié)不閑身。
若教解愛繁華事
,凍殺黃金屋里人
。
譯文:從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開季節(jié)養(yǎng)蠶忙煞人
。若教村姑了解賞花之類事
,便會凍死富家太太小妞們
。
4、三國曹植《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為汁
。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譯文:煮豆來做豆羹
,過濾的豆子做成汁
。豆桿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
。豆桿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
,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