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王朝寫在紙面上的律法,對“略賣人”的處罰是相當嚴重的。漢代將拐賣行為與群盜、盜殺傷人、盜發(fā)墳冢等重大罪行并提,并處以磔刑(砍頭后并將尸體分裂)。后世王朝的立法基本上沿用這類規(guī)定,只是刑罰輕重有所不同。
南北朝時,不論是南方宋齊梁陳,還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都對拐賣人口的行為予以禁止。南朝梁的建康女子任提,因為“誘口”,被判處死刑。誘口也就是誘賣人口,由任提一案可以看出,南朝犯略賣人罪的,即使是婦女,也難免一死。唐律規(guī)定:“諸略人、略賣人為奴婢者,絞;為部曲者,流三千里;為妻妾子孫者,徒三年?!薄对贰ば谭ㄖ尽份d:官民人等“但犯強竊盜賊,偽造寶鈔,略賣人口,發(fā)冢放火,犯奸及諸死罪”,一律交有司處置。可見在后人看來文明程度不高的元朝,略賣人口和造假幣、掘墓、縱火一樣是大罪。
至明朝時,大明律中也規(guī)定“設方略誘取良人及略賣良人為奴婢”這一罪名,具體的處罰與唐、宋不同:將良人賣為妻妾子孫的,杖一百,徒三年。如果拐賣的是他人的奴婢,比拐賣良人輕一等。略賣子孫為奴婢的,杖八十;略賣弟妹、侄子、侄孫、外孫,杖八十、徒兩年;如若略賣對象是子孫之妾,減二等。明萬歷年間匯編有“略人略賣人條例”,其內容與大明律有極大差異。其中規(guī)定:設方略誘取良人及拐賣良人子女的,無論已賣、未賣,都要發(fā)邊充軍。如果拐賣人口在三人以上,或是再犯的,犯人要戴重達一百斤的大枷,枷號(戴枷在監(jiān)獄外示眾)一個月,然后發(fā)邊充軍。如果是第三次犯罪,要發(fā)配到極邊之地永遠充軍,本人死后,由其子孫親屬接替。
古代如何打擊人口買賣?
除了嚴刑峻法打擊外,古代政府還注重完備法律制度。如《唐律·賊盜》規(guī)定:不和為略。十歲以下,雖和亦同略法。意思是說,被拐賣的人如果不同意的,就屬于略賣。倘若被略賣的人是十歲以下兒童,即使知情或自愿賣身,也一律按略賣人罪論處。大明律除了規(guī)定“十歲以下,雖和,亦同略誘法。”同時還加重了親屬間拐賣犯罪,較之普通犯罪對“期親”拐賣,法律規(guī)定:“知祖父母、父母賣子孫及賣子孫之妾,如己妾而買者,各加賣者一等。”
除此之外唐代立法者還意識到收買被拐者是拐賣犯罪得以滋生的原因,《唐律》規(guī)定:”諸知略和誘,和同相賣及略、和誘部曲、奴隸而買之者,各減賣者罪一等?!庇纱丝梢钥闯鎏拼阋呀涢_始打擊買方市場。
除了特別對兒童的保護,打擊買方市場,清朝法律還對相關的犯罪也進行了打擊。如法律規(guī)定“凡我窩隱川販,果有指引、困拐、遞賣情事,但窩隱、護送、分贓者、不論贓數,不分首從,俱發(fā)邊衛(wèi)充軍。知情窩留、未經分贓者,無論人數多寡,為首者,杖一百,流三千里;為從,仗一百,徒三年。其鄰右知而不首者,杖一百。
對于古代拐賣治理,加大偵辦力度也是古代政府治理拐賣犯罪的重要手段。此外還加強了人口買賣市場的管理等行政手段,進行相關宣傳,官府下令緣邊“逐處粉壁曉示”以示警戒。如此同時,古代政府也注重救助拐賣犯罪的被害人。宋朝政府就曾多次下令要求地方官吏“驗人到人口便仰根問來處,牒送所屬州府付本家?!比缰苷咳螐V東提點刑獄時,從人販子手中解救出“男女二千六百余人還其家而世少知之.”清同治三年之例規(guī)定:(對于中國人被拐至國外的)地方官還須照會外國使領館,將被拐之人立即釋放,送回。”
根據古代各個朝代律法的規(guī)定,一般來說,參與拐賣的婦女貶為奴婢,而參與拐賣的男子發(fā)配邊遠地區(qū)或流放千里之外的荒蕪之地,同時,他們的妻子兒女需要判處坐牢三年。如果,參與拐賣的人因為拐賣的過程中害死了人,按照懲罰強盜的規(guī)定懲罰。
自古以來,因為封建社會允許人口買賣,所以正常買賣交易頻繁。但是黑市交易更甚,經常觸碰法律底線,出現了很多不正常的人口拐賣、掠奪和販賣。所以說,不僅是現代人口出現黑暗交易,而且古代人口販賣交易頻頻發(fā)生。
在古代,沿海一代的人口販賣非常活躍,那些參與人口販賣的人一般稱為人販子或伢子。他們鮮少對男丁下手,而經常對比較弱勢群體的婦女和小孩下手,一些地方還形成了龐大的販賣人口組織。
他們一般隨身攜帶以各種中草藥配制而成的迷藥,在各種市井里走街串巷或各種偏遠的鄉(xiāng)村到處亂轉以尋找適合下手的對象。
在他們找到了適合下手的對象后,便會聯系一些附近的同伙們一起計劃一次比較完美的作案,布下局等著拐賣對象入坑。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人販子們一般四處奔波,在各地踩點,聯系賣家與專門的黑市。
當然,有一些人販子為了避免事情泄露,經常會選擇單獨作案,免得落下太多把柄。但絕大多數的人販子都是形成了作案團伙,只要朝廷能夠捉住一人,嚴刑拷打之下必然可以順藤摸瓜,搗毀一個黑市與人販子團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03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代特殊政策:西漢商人不許穿絲乘車
下一篇: 漢代隸書為什么能夠得到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