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恒一向以寬厚仁慈著稱,他即位后不僅廢除了各種誹謗罪和妖言罪、收罪犯家屬為奴婢以及連坐的律令,對某些圖謀叛亂的人也相當仁慈,一生極少大開殺戒。
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聽說文帝親臨太原統(tǒng)兵出擊匈奴,以為有機可乘,發(fā)兵造反。漢文帝得知劉興居舉兵謀反,一方面派軍隊前去平叛,另一方面下詔書說:“濟北境內(nèi)吏民,凡在朝廷大兵未到之前就歸順朝廷和率軍獻城邑投降的,都給以寬赦,且恢復(fù)原有的官職爵位;即便是追隨劉興居參預(yù)謀反的,只要歸降朝廷,也可赦免其罪。”由于漢文帝寬厚仁慈,劉興居失道寡助,兵敗自殺,而那些曾追隨劉興居謀反的人果然都被寬恕了。
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與棘蒲侯柴武的太子柴奇合謀,派使者去與閩越、匈奴聯(lián)絡(luò),準備發(fā)動叛亂。反情敗露,淮南王劉長被押送到長安,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宗正、廷尉等大臣都認為應(yīng)該處死劉長以及與劉長一同造反的人。結(jié)果漢文帝只是處死了與劉長一同謀反的人,卻赦免了劉長的死罪,廢去王號,把他發(fā)配去蜀郡。
劉長在被押送去蜀郡的途中絕食而死,漢文帝后悔不已,追尊淮南王劉長謚號為厲王,并封他的兒子劉安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廬江王。
總之,在漢文帝時期,漢文帝君臣以秦朝滅亡為鑒誡,國政以寬厚為本。這種風(fēng)氣影響到全國,改變了那種互相檢舉、攻訐的風(fēng)俗。官吏安守本分,百姓安居樂業(yè),風(fēng)俗篤實厚道,禁制法網(wǎng)寬松,有犯罪嫌疑的大都從寬發(fā)落。所以,漢文帝時期的刑罰大量減少,甚至出現(xiàn)了一年之內(nèi)全國只審判四百起案件,停止動用刑罰的景象。
此外,對于封建君王而言,他們最害怕、最痛恨的就是謀反,所以一旦有人膽敢謀反,一般都會課以重罪,進行血腥大清洗。但漢文帝對劉興居、劉長的謀反均未大動干戈,而是從輕處罰,可見漢文帝的確是一位十分仁慈的君王。
那么,這樣一位仁慈的君王,為何要對新垣平大開殺戒,誅滅了他的三族?
新垣平是趙地人,憑借著善于觀云氣而知兇吉得以進見漢文帝,勸說漢文帝在渭城建五帝廟,并預(yù)言這將使周朝的傳國寶鼎出現(xiàn),還會有奇異的美玉出現(xiàn)。
漢文帝相信了新垣平的胡說,于公元前164年親自到渭陽五帝廟郊祭。第二年,漢文帝果然得到了一個刻有“人主延壽”四個字的玉杯。漢文帝因此更加信以為真,下詔把這一年改為元年,下令天下民眾盡情聚會飲酒。
不料,就在這一年,新垣平欺詐的事情就被人揭穿了。經(jīng)查,那個刻有“人主延壽”的玉杯實際上是新垣平為了欺騙漢文帝而叫人獻上的。
漢文帝發(fā)覺自己英明一世卻糊涂一時,臨老晚節(jié)不保,竟然為一個方士所欺騙,不由得勃然大怒,一向如溫順的兔子也開始咬人了,難得大開殺戒一回,下令夷滅新垣平三族。
方士亂政,古已有之,秦始皇晚年變得喜怒無常、神神叨叨,實際上也與方士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而方士之所以能夠得到某些帝王的寵信,卻與這些帝王無法正確面對生老病死有關(guān)。我們只要稍微梳理一下中國歷史,就能清楚看出,那些迷信方士的帝王,往往都是在年老體衰時。方士們正是利用帝王畏懼死亡的心理弱點來行騙。
秦始皇在發(fā)覺被方士欺騙后,雖然也曾一怒之下坑殺了數(shù)百人,但他未能及時清醒過來,未能從迷信的泥潭里脫身,仍然相信方士。秦始皇兩次上了方士徐福的當就是明證。
與秦始皇相比,漢文帝做得較為出色的是,當他發(fā)覺自己被方士蒙騙后,馬上采取措施壓制住迷信之風(fēng),從此不再相信方士,從而讓漢室江山在正確的軌道上繼續(xù)運行。
漢文帝劉恒(公元前203年1月—公元前157年6月),漢朝的第3位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漢族,漢高祖劉邦第4子,漢惠帝劉盈弟,母薄姬?;莸蹠r,被立為代王,建都晉陽?;莸鬯篮?,呂后曾立非正統(tǒng)的少帝。呂后死,呂產(chǎn)、呂祿企圖發(fā)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恒在周勃、陳平支持下誅滅了諸呂勢力,登上皇位,是為文帝,在位23年。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他和他兒子漢景帝統(tǒng)治時期,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生產(chǎn)得到顯著發(fā)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治世”,被史家譽為“文景之治”。
劉恒,8歲起被立為代王。(他曾有一位代王王后,代王后生有四個兒子。但后來在劉恒稱帝后不久,這四個兒子相繼去世。后有寵姬竇漪房竇美人。)公元前180年呂后死,齊王劉襄兄弟興兵伐呂,周勃、陳平見勢亦響應(yīng),夷滅呂氏一族,史稱“蕩滌諸呂”。功臣派畏齊王勢壯,貪代王勢孤,擁立24歲的劉恒即位。
劉恒登基后,竇漪房兒子劉啟被立為太子,竇漪房成為皇后。劉恒個人躬行節(jié)儉勵精圖治最終開創(chuàng)治世“文景之治”,公元前157年6月,漢文帝劉恒駕崩,在位23年,享年47歲。葬于霸陵。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抖男ⅰ分校袆⒑阌H嘗湯藥的故事。
漢文帝年表:
1歲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劉恒出生。
8歲 公元前196年(高祖十一年),初封代王。
9歲 公元前195年(高祖十二年),代王劉恒與母親薄姬、舅舅薄昭等就((就位)封國。
約12歲 公元前192年(惠帝三年),娶代王后。
約13歲 公元前191年(惠帝四年),十月漢惠帝娶張嫣,約此時呂后賜竇漪房于代王。
約14歲 公元前190年(惠帝五年),約此時女兒劉嫖出生。
16歲 公元前188年(惠帝七年),子劉啟出生。
20歲 公元前184(高后四年),約此時子劉武出生。
24歲 公元前180年(高后八年),入主漢宮,功臣集團周勃、陳平與皇族集團劉章互相妥協(xié)擁立代王劉恒即位。以周勃為右丞相,原右丞相陳平遷左丞相,灌嬰為太尉。
25歲 公元前179年(文帝元年)文帝前元元年,立長子劉啟為太子,竇漪房成為皇后母儀天下。漢文帝見賈誼。命性情耿直、忠心不二的晁錯為太子舍人,命正直無私、宅心仁厚的袁盎為中郎。
26歲 公元前178年(文帝二年)文帝前元二年,分原代國為代王封地與太原王封地,封次子劉武為代王、三子劉參為太原王、四子劉揖為梁王。陳平病死,周勃為丞相。
27歲 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文帝前元三年,(女劉嫖嫁給堂邑侯陳午為妻。)冒頓單于攻漢,文帝派兵抵御,回軍時聽到劉興居反,平定之。漢文帝貶賈誼,叫周勃帶頭回封國,改立太尉灌嬰為相,從而穩(wěn)定政局。(約此時漢文帝寵信慎夫人,有了弄臣鄧通。 以執(zhí)法公正不阿聞名的張釋之為廷尉)。
28歲 公元前176年(文帝四年)文帝前元四年,劉武被改封為淮陽王,三子劉參改為代王統(tǒng)領(lǐng)原代國領(lǐng)地。周勃被告謀反,政敵袁盎為其求情,灌嬰死改命御史大夫張蒼為丞相,申屠嘉為御史大夫 。
30歲 公元前174年(文帝六年)文帝前元六年,漢高祖七子劉長通匈奴謀反,發(fā)配蜀郡,后死。同年梟雄冒頓單于死。
31歲 公元前173年(文帝七年)文帝前元七年,文帝想念賈誼,又把他從長沙召回長安。 34歲 公元前170年(文帝十年)文帝前元十年,文帝殺舅。
35歲 公元前169年(文帝十一年)文帝前元十一年,周勃去世。賈誼的學(xué)生漢文帝愛子四子梁宣王劉揖薨 。
36歲 公元前168年(文帝十二年)文帝前元十二年,賈誼郁悶而死,劉揖無子嗣,劉武又被改封梁王。
37歲 公元前167年(文帝十三年)文帝前元十三年,緹縈救父。
38歲 公元前166年(文帝十四年)文帝前元十四年冬,老上單于謀入邊為寇,漢文帝欲自將擊匈奴被太后薄姬阻,這次發(fā)現(xiàn)嚴將軍程不識、飛將軍李廣。
40歲 公元前164年(文帝十六年)文帝前元十六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的六國,聽取袁盎的建議分淮南國為三國。
41歲 公元前163年(文帝十七年)文帝后元元年,漢文帝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改元。張蒼因政見不同而自動引退。(約此時袁盎被調(diào)任隴西都尉)
42歲 公元前162年(文帝十八年)文帝后元二年,三子劉參薨,張蒼免相位,命御史大夫申屠嘉為相。
45歲 公元前160年(文帝二十年)文帝后元四年,老上單于死。(約此時申屠嘉玩漢文帝弄臣鄧通)
46歲 公元前158年(文帝二十二年)文帝后元六年冬,匈奴三萬人入上郡,三萬人入云中。周亞夫軍細柳。
47歲 公元前157年(文帝二十三年)文帝后元七年,漢文帝駕崩。
漢文帝軼事:
初封代王
薄姬是吳(今江蘇)人,秦末,魏豹自立為魏王,納薄姬為妾。楚漢戰(zhàn)爭初期,魏王豹被韓信、曹參打敗,她也成了俘虜,后被送入織室織布,而魏豹被劉邦派去守滎陽,后被劉邦手下周苛為除后患殺之。劉邦見薄姬有些姿色,就納入后宮。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她生下劉恒。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帶兵平定了代地陳豨的叛亂,就立8歲的劉恒為代王,都于晉陽(今山西太原)。
代王即位
劉恒,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薄姬。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呂后生了一個,即惠帝劉盈?;莸廴ナ篮?,劉邦的其他幾個兒子受到呂后的迫害。呂后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只剩下了劉恒和劉長。劉邦眾子中,劉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劉恒從小就做事小心,從不惹是生非,給大家有好的印象。劉邦的舊臣陳平和周勃在呂后死后,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然后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代替當時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他們覺得劉弘不是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tǒng)。最后,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恒赴長安繼承皇位。劉恒見到使者,開始并不是很高興,相反,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屬臣們也意見不同,有的認為是一個陰謀,有的則分析說不會有假。劉恒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兇。結(jié)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卜結(jié)果,這個結(jié)果的意思是: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將父親的偉業(yè)光大發(fā)揚,就像啟延續(xù)禹的那樣。占卜的人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現(xiàn)在一般的王要高一級?!榱艘苑廊f一,劉恒在向長安進發(fā)的過程中一步步小心從事,深怕又中了計,喪命黃泉路。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最后,小心的劉恒終于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繼承了皇位,住進了未央宮。
軟硬兼施,鞏固權(quán)勢
因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負責守衛(wèi)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對于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于被呂后貶斥的劉姓王也恢復(fù)了稱號和封地,同時,對于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也分別賞賜、分封。這些措施使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quán)勢外,打擊重臣也是一項很有效的措施。這方面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結(jié)束后,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也不把文帝放在眼里。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jīng)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從此,文帝的神色變得越來越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了。于是辭去了右丞相(漢時以右為上,陳平當時是左丞相,相當于副職)的職務(wù),文帝很快也答應(yīng)了。一年后,因為陳平謝世,文帝又任命他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后,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yīng)增加了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準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職務(wù)。在后來有人舉報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謀反之心時,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周勃趕忙通過文帝的舅舅薄昭向文帝說明實情:被罷免丞相職務(wù)后害怕被抓,所以家中有些防備,但卻沒有反叛之心。文帝在重新調(diào)查后,沒有發(fā)現(xiàn)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這和封建時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確實很寬容。
尋找失散的親人
竇漪房一直有個愿望,想找到失散多年的兄弟,亦以對已故雙親盡些孝道。雖已貴為皇后,但依然不敢提出要求,因為薄太后正忙于尊禮薄氏祖先。她不敢和老太太攀比。但偶然事情發(fā)生了。在她被冊封的那一天,她好心的向劉恒提議,宴請?zhí)煜滤婿姽压陋氈?,并賜給生活窮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對于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九歲以下的孤兒,分別賜給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兩匹帛、三斤棉絮。以善聞名的劉恒對皇后的建議大加贊賞,并很快實施。于是,天下老百姓都對竇漪房皇后的善心口口相傳,竇漪房的家世也逐漸流傳開來。一個叫竇少君的年輕人聽到了竇漪房的家世。他就是竇漪房的親弟弟。當年姐弟分別的時候,竇少君才五六歲,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人。姐姐離開沒多久,厄運就降臨竇少君身上,由于哥哥在外面勞作,家里沒有人看管,竇少君被拐走了。他先后被拐賣多次,最后在河南陽宜一戶財主家當了奴仆。白天辛勤勞作,晚上就和工人睡在懸崖下邊的窩棚里。一天,主人派竇少君到山上燒炭。不料,這天夜里,風(fēng)雨大作,山崖暴發(fā)泥石流,一百名工人大都喪生,由于竇少君睡在窩棚邊可輕易逃跑,才逃過這一劫。死者的家屬跑到主人家哭鬧不休,主人不得已只好逃到長安,竇少君也跟著主人逃到了長安。逃到長安的竇少君算了個卦,抽到一上上簽。算卦的老頭說他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大富大貴。,沒走多遠,聽到了皇后竇漪房的故事。竇漪房?他怔了一下。當年被送進宮的那個姐姐不也叫竇漪房嗎?聯(lián)系剛才算卦老頭說的話,他有點將信將疑。 有希望總比沒希望好,他豁出去了,向皇帝上書,說自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親弟弟竇少君。劉恒看了這封信,問竇漪房怎么回事。竇漪房只好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地向劉恒說了。劉恒聽了,捶胸頓足,說自己有愧于皇后,只顧自己的親人,卻把妻子的親人忘記了。于是,他和竇漪房一起召見了竇少君。經(jīng)過詢問,竇漪房弟弟的身分得到了確證。姐弟相認,悲喜交集,讓在場人都十分感動。文帝要賞賜竇少君大量的財產(chǎn)和田地。竇漪房深知劉恒勤儉節(jié)約的品行,只讓弟弟接受了能夠夠養(yǎng)活他的部分財產(chǎn)和田地。她拿出自己的金銀首飾給予弟弟作以彌補。有這樣一位賢明的皇后,劉恒非常滿意。不久竇漪房的哥哥也找到了,三兄妹終于團聚。劉恒照例又要賞賜竇漪房的哥哥,又被竇漪房阻止。如此謹慎,不給大臣們一點把柄的竇漪房仍然遇到了麻煩。她是皇后,皇后沒有家事,皇后的事關(guān)系國家大事。杯弓蛇影的大臣們見竇漪房突然冒出來兩個年輕力壯的兄弟,產(chǎn)生了顧忌,擔心竇漪房會成為第二個呂雉。。一次早朝,絳侯、灌將軍等一干大臣聯(lián)合向文帝進諫,以防竇漪房會成為第二個呂雉。當天晚上,文帝把大臣的話向皇后說了,面露為難之色。善解人意的竇漪房十分體諒文帝的憂慮,她說大臣們的進諫是對的,哥哥弟弟沒有讀多少書,需要教導(dǎo)。她表示,無論文帝做出怎樣的決定,都支持。
寵信鄧通
鄧通是深受劉恒寵信和喜愛的佞臣。一天,文帝叫一個看相的術(shù)士給鄧通看相,相士直言不諱地對文帝說:“鄧大夫以后會因貧困而餓死?!蔽牡勐牶蟠蟛桓吲d,憤憤地對鄧通說:“朕要想讓你富,有何難哉?”說完即下了一道詔書,把蜀郡嚴道縣的銅山賜給鄧通,并允許他鑄錢。鄧通從此富可敵國。鄧通既蒙文帝寵愛,感激涕零,更加想要有所報答才行了。一天,文帝的毒瘡?fù)蝗话l(fā)作,紅腫流膿,潰爛不堪。文帝痛得鉆心,整天伏臥床上,哀號不已。一幫御醫(yī)藥開了不少,文帝吃了卻不見疼痛減輕,后來竟痛得暈了過去。鄧通見此,也不知道他哪里來的勇氣,一下子撲到文帝身上,也不管那膿血有多污穢腥臭,就張開嘴巴,對著文帝背部的爛瘡吸。說來也奇怪,鄧通才吸了幾口,文帝的疼通便減了幾分,竟悠悠地醒了過來。鄧通又吸了幾口,然后伸出舌頭,往瘡口里舔。文帝頓覺得疼痛消除,扭過頭一看,見是鄧通,大受感動,心想關(guān)鍵時刻又是鄧通對自己最忠心,總算不負對他的一番提拔和寵愛。以后幾天里,鄧通又給他吸了幾次,文帝的瘡慢慢好了起來。一天文帝問鄧通:“你說天下誰最愛我?”鄧通說;“那自然是太子?!边@時正好太子進來問安,文帝便叫太子來給他吮瘡。太子無奈,跪在榻前,對著文帝潰爛的背,勉強把嘴巴湊上去,還沒碰到瘡口,竟一個惡心,嘔吐起來。文帝見了大不高興,太子只好怏怏退出。后來太子聽說鄧通曾為文帝吮瘡,大為愧恨,從此記恨在心。幾年后文帝死,太子即位,這就是景帝。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鄧通革職,追奪銅山,并沒收他的所有家產(chǎn)??蓱z富逾王侯的鄧通,一旦竟與乞丐一樣,身無分文,最后竟應(yīng)了那個相士的話,餓死街頭。
文帝理政:
文帝劉恒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漢文帝下定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quán)體制,以恢復(fù)和加強國家政權(quán)的運轉(zhuǎn)能力。
鞏固皇權(quán)
軍權(quán)是最大的權(quán),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里,就命令宋昌為衛(wèi)將軍,鎮(zhèn)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wèi)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少后帝及其三個弟弟于他們自己的府第里?;实刍氐角暗?,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并無雄厚的政治基礎(chǔ),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wù)是采取恩威并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quán)。
封賞功臣、宗室
漢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恒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瑯邪王劉澤為燕王。后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后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同年正月,即劉恒即位三個月后,根據(jù)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yù)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制。三月,立竇氏為皇后。
鎮(zhèn)壓諸侯王叛亂
由于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fā)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室內(nèi)部在皇權(quán)和王權(quán)的分割問題上產(chǎn)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后就開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jié)h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zhèn)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后自殺。只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fā)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fā)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賈誼獻策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fā)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quán)政權(quán)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quán)的目的。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于穩(wěn)定政局,恢復(fù)和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的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guān)于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quán)和王權(quán)的矛盾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quán)和集權(quán)的問題依然存在。由于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導(dǎo)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開創(chuàng)治世:
西漢王朝建立后,漢高祖、惠帝、呂后都著力于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時,不僅國家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還相當困頓。造成這種貧困的狀況,是由于“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農(nóng)民遭受殘酷剝削,淫侈之風(fēng)日益嚴重,以及社會背本趨末的結(jié)果。這表明漢初一度緩和的社會矛盾,到文景時期又逐漸趨于表面化。怎樣才能解決這個矛盾?怎樣才能求得經(jīng)濟的恢復(fù)和發(fā)展?
安民為本
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wù)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tǒng)治的需要。在“安民”方針指導(dǎo)下,歸納起來,文帝采取的措施有:
減省租賦
為了吸引農(nóng)民歸農(nóng)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fēng)氣,用來激發(fā)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1∕30的土地稅,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后,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制。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減輕徭役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令列侯歸國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一項新的轉(zhuǎn)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弛山澤之禁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準許私人開采礦產(chǎn),利用和開發(fā)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nóng)民的副業(yè)生產(chǎn)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guān)系的鹽鐵生產(chǎn)事業(yè)的發(fā)展。弛禁的結(jié)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廢除過關(guān)用傳制度
漢代在軍事重鎮(zhèn)或邊地要塞,都設(shè)關(guān)卡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guān)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guān)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guān)的“傳”,從而有利用于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qū)間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入粟拜爵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錯向文帝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蔽牡鄄杉{了這個建議,采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后,邊境積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輸于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使農(nóng)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
躬修節(jié)儉
文帝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yù)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第一個治世
由于文帝采取了上述的方針和措施,就使當時社會經(jīng)濟獲得了顯著的發(fā)展,統(tǒng)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帝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了。中國古代社會開始進入治世。源于文帝時期的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原因是多方面的:1、統(tǒng)治者認識的改變:漢初統(tǒng)治者從秦亡的教訓(xùn)中,第一次看到了“民”的力量,認識到這個力量雖在平時不顯現(xiàn),然而絕不能忽視它。如果過分侵犯了“民”維持生存的起碼權(quán)利,“民”就不是原來的被動狀態(tài),而要以暴力的行動顯示出它不僅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強大力量。所以統(tǒng)治者就要對“民”讓步,就要順“民”心。統(tǒng)治者大力推行黃老政治:漢初統(tǒng)治者,尤其是文帝和景帝,堅持“清靜無為”“躬修節(jié)儉”,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結(jié)果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解決了秦過分剝削農(nóng)民、破壞合理的權(quán)利和界限的根本問題,這樣,就造成一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yè)”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3、文帝個人的勵精圖治:劉恒即位不久,就廢止了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敝伲灿袨?zāi)異就移過于臣下。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下詔廢除并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贝文辏纸轨艄贋樗8?,文帝謙讓寬容,以禮相待,便自然形成一種比較清明的政治空氣,正因為如此,漢文帝的政績不但得到了后人的贊譽,也得到了西漢末年赤眉軍的尊崇,他們攻占長安后,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漢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
司法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xué)一個主要特征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guī)定?!胺ā笔恰盁o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后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tǒng)治者堅持黃老之學(xué)“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zhí)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zhí)道生法”的權(quán)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guī)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zhí)法”“守法”思想,但基于“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并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tǒng)治者堅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布:“現(xiàn)在,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边@是對舊傳統(tǒng)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制。改革的起因是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齊太倉令淳于公犯了罪,應(yīng)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于公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于公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愿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蔽牡蹜z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于公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并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制。對漢文帝廢除肉刑,后世有許多評說,大多是認為出于“悲憐”緹縈,體現(xiàn)了文帝的“德政”。這一刑制的改革,在中國法制史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志。這一改革,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過渡奠定了基礎(chǔ)。
邊疆政策
漢文帝即位后,不僅內(nèi)政復(fù)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胡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采取了正確的策略,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匈奴
自白登之圍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一直處于戰(zhàn)和不定的狀態(tài)。文帝在位期間,為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huán)境,對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讓的態(tài)度,繼續(xù)執(zhí)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干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于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邊之策。時任太子家令的晁錯上書漢文帝,分析漢朝與匈奴雙方在軍事上各自的長短,建議實行“募民實邊”的策略。其主要內(nèi)容為: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內(nèi)地人民遷徙邊地,一面種田,一面?zhèn)洹昂?;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xùn)練,有事則可應(yīng)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財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文帝在不同程度上采納了這個策略。此外,文帝還在邊地建立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萬人,養(yǎng)馬30萬匹。在民間,同樣獎勵老百姓養(yǎng)馬,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這些措施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改變了單一輪換屯戍的制度,既有利于對邊郡的開發(fā),又大大加強了抗擊匈奴的防御力量;有利于休養(yǎng)和生息,使內(nèi)地的社會經(jīng)濟迅速地恢復(fù)和發(fā)展;為后來漢武帝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打下了基礎(chǔ)。
南越
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及嶺南一帶,被統(tǒng)稱為“百越”。居住在嶺南地區(qū)的越人,因地處“楚之南”,被稱為“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tǒng)一嶺南,在這里設(shè)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個郡。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起義爆發(fā)后,行南海尉事的趙佗自立為王。漢高祖時,趙佗接受“南越王”封號,從此“稱臣奉漢約”,成為西漢王朝下的一個屬國—南越國。呂后統(tǒng)治時期,對南越實行經(jīng)濟封鎖政策,趙佗即以兵戎相見,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后,改變扼殺政策,采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fā)展生產(chǎn)所需的鐵器、農(nóng)具、馬牛羊等。并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后,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再次贏得了發(fā)展經(jīng)濟的有利條件。漢文帝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友好關(guān)系,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于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jié),促進了漢朝時期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未完,待續(xù))
對不起,受字數(shù)限制,內(nèi)容未完,你再追問一下,我可以補充。
漢武帝劉恒二十三年,仁政,德治,開“文景之治”。他謙虛樸實,大方善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近乎賢惠。他是大家公認的好皇帝。那么,為什么不稱漢文帝為“千古第一帝”呢?
1.謹慎和謙遜
當初,陳平和周波把呂后連根拔起,準備讓當時還是國王的劉恒當皇帝。劉恒非常謹慎和謙遜。他多次派人到北京探虛實,多次退位,才登上王位。
漢文帝劉恒即位后,主管大臣建議盡快立太子,以保證祠堂的延續(xù)。但漢文帝一再拒絕,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德行不足以讓全世界滿意。所以他應(yīng)該在楚王、武王、淮南王或者天下賢人中選擇王位繼承人,而不應(yīng)該只想著自己的兒子。
后來,在眾大臣的一再要求下,漢文帝同意立其子齊為太子,同時給全國人民每人一個應(yīng)承父業(yè)的一等爵位。這些人可謂是搭了韓晶皇帝當太子的便車,又沾了韓晶皇帝當太子的光。
2.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
漢文帝一生非常重視民生,認為農(nóng)業(yè)是民生之本,所以非常重視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他不僅大大免除了農(nóng)民的賦稅,還親自帶頭下地種田,效法李周的“李磊”,開創(chuàng)了皇帝“親農(nóng)”的先河。后世皇帝的“圣駕耕田”或“表演耕田”都源于此。
在他們登基之初,大部分的列侯都居住在都城長安,封地也很遠。依靠官員和士卒供應(yīng)運輸物資既浪費又費力,而且這些列侯也無法教導(dǎo)和管理采邑中的百姓。于是,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諸侯各歸其國,以減輕百姓的負擔。
漢文帝本來打算建一個高臺,結(jié)果叫工匠來算了一下,造價就要幾百斤黃金。漢文帝說,100斤黃金相當于十個中產(chǎn)家庭的產(chǎn)業(yè)。我已經(jīng)有先帝留下的宮殿可以住了,為什么還要建高臺?所以馬上忘掉它。
文帝本人平時穿著厚綢衣服,對愛妻沈也很嚴格。她不允許穿拖地那么長的衣服,也不允許在用來顯示節(jié)儉和為大家樹立榜樣的帷幔上有五顏六色的圖案。
晚年,有關(guān)部門為文帝建了一座陵墓。文帝勸他用陶制器皿建造自己的陵墓巴陵,不要用金、銀、銅、錫等金屬裝飾,不要修高大的墳?zāi)?。要?jié)儉,不要事事麻煩。
即使在臨朝之前,文帝也依然關(guān)注民生,不忘為民著想。他寫了一封信,說他死后,人們要哭三天,脫去喪服。不要禁止娶妻、娶女兒、獻祭、飲酒、吃肉;應(yīng)該參加葬禮和哀悼悼念的人,不應(yīng)該赤腳。喪麻布帶的寬度不得超過三寸,不得使用火車司機和武器,不得動員民間男女來宮中哭喪祭祀。
總之,漢文帝來到中國首都長安,即位二十三年。宮殿、花園、狗和馬、服裝和司機的數(shù)量沒有增加。凡是給人民帶來不便的,一律廢除;只要是方便的,對人民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我們所能。
3.慷慨和善良
文帝的大度和仁慈也是罕見的
常陸被俘后,所有的大臣都說他應(yīng)該被公開斬首。但漢文帝不忍用心對付淮南王,所以免了死刑,只是廢了皇位,流放到蜀郡。
然而,文帝的慷慨和仁慈并不是無原則的。辛元平,趙人,因為擅長觀云,來見文帝,說服文帝在濰城修建五帝廟,并預(yù)言這將導(dǎo)致周朝寶鼎的出現(xiàn)和奇珍異寶的出現(xiàn)。
起初,文帝信以為真,親自到未央五帝廟外圍供奉,果然得到一個玉杯。但這個玉杯其實是辛元平為了欺騙文帝而贈送的。當時辛元平造假被發(fā)現(xiàn),文帝立即下令剿滅辛元平三族。
這些都足以說明漢文帝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皇帝。那么,為什么漢文帝不能像秦始皇或者他的孫子漢武帝一樣,被后人稱為“千古第一帝”呢?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千古一帝”的評判標準。我們說秦始皇、漢武帝或者康熙是千古第一帝。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些帝王在各自的時代做出了開拓性的創(chuàng)新或開疆拓土。
漢文帝雖然表示愿意親自領(lǐng)兵討伐匈奴,但沒有成行。更何況他的成就主要在于持之以恒,而不在于開拓。所以,即使?jié)h文帝是公認的好皇帝,也只能稱之為君主,而不能稱之為“千古一帝”。
如果是這樣的話,世人評判千古帝王的標準難道不應(yīng)該改變嗎?
漢文帝名臣之張釋之
張釋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不過他的故事卻是嘆為觀止。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張釋之祖籍河南南陽,由于其在文帝時敢于犯言直諫和執(zhí)法公允而稱著于后世。張釋之起初只是一個騎兵侍衛(wèi),這個算不得什么官的職位也是自己的哥哥捐錢得來的。在這個職位干了十年,一直沒有得到提拔,也沒有什么名聲。他自己也感到無趣,便想辭職不干。袁盎知道張釋之是一個賢者,很惋惜他的的離去,便向文帝大膽的推薦了張釋之。文帝和其交談之后認為其不算庸才,便拜他為謁者仆射,掌管皇帝生活相關(guān)禮儀和和傳達命令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官。錐處囊中,鋒芒畢露,張釋之不久便升遷至公車令,并在一年之內(nèi)再由公車令到中大夫,到中郎將,到廷尉,位列兩千石之中?!稘h書》記載了張釋之升遷至廷尉過程中的三件事情,試從其中察其升遷如此之快的緣由。
第一件事是發(fā)生在張釋之拜為謁者仆射之后。一次漢文帝來到上林苑蓄養(yǎng)野獸的虎圈,拿著禽獸的花名冊來問上林尉關(guān)于這些動物的事情。上林尉是管理上林苑的官員,文帝問了他十多個問題,他都回答不上來。這時一個上林苑的嗇夫從旁非常流利和詳細的回答了文帝的問題。文帝因此認為上林苑現(xiàn)在的官員都很無能,于是讓張釋之拜這個嗇夫為上林令,嗇夫是漢時對小吏的一種稱謂。張釋之從旁勸阻了文帝這次任命行為?!稘h書》記載其和文帝言辭如下:
釋之前曰:“陛下以絳候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長者?!庇謴?fù)問:“東陽候張相如何如人也?”上復(fù)曰:“長者?!贬屩唬骸胺蚪{候、東陽候稱為長者,此二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給哉!且秦以任刀筆之吏,爭以亟急苛察相高,其蔽徒文具,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夷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嗇夫口辨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fēng)糜,爭口辨,亡其實。且下之化上,疾于景響,舉措不可不察也?!鄙显唬骸吧??!?br>
張釋之要告訴文帝任用這一嗇夫為上林令的不妥之處有兩點:一是取人當以德不要以才取人,巧言令色,仁鮮矣。二是上行下效,小人投上之所好。一個領(lǐng)導(dǎo)者如果好口舌之利,小人爭以口舌之利以求寵于上。所以作為一個領(lǐng)導(dǎo)者行事不可不慎重。文帝聽取了張釋之的建議并在回宮的路上要求張釋之和自己同車。讓其繼續(xù)為自己講述剛才言辭中所提到的秦政的弊病。此事之后張釋之便被拜為公車令,掌管皇宮外門警衛(wèi)和接待工作。
第二件事發(fā)生在張釋之擔任公車令后不久。西漢法律規(guī)定出入皇宮之門都要下車,但是對于一些人這一法令似乎不起作用。比如說劉啟和劉武這兩個被薄太后寵愛的少年。不過這一次這兩個少年遇到了的張釋之,和往常一樣這兄弟兩催馬揚鞭風(fēng)風(fēng)火火的沖進了司馬門,張釋之沒有像以前的公車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是追上前去,在這弟兄兩還沒進入宮殿前扣住了他們。并且立即彈劾太子、梁王出入公門不敬之罪。此事以文帝向其免冠稱罪自己教育兒子不嚴謹,薄太后下旨赦免兩個孫子而結(jié)束。此事之后,文帝越發(fā)的對張釋之感到驚奇,并拜他為中大夫,隨后不久又升至中郎將。何以評價此事,無需多語,好一個鐵面張釋之。
成為中郎將的張釋之也能夠常隨文帝左右。第三件事情便發(fā)生在其作為中郎將陪同文帝游覽霸陵時。一次文帝和慎夫人來到了霸陵,他們站在高山之上,望著前往慎夫人故鄉(xiāng)邯鄲的路,慎夫人奉文帝之命轉(zhuǎn)身鼓瑟,曲意悲涼,文帝倚曲而歌,心懷此凄愴之情又腳踩自己的墳?zāi)?,文帝忽然想到了死,他回頭對眾人說:
“以北山之石為槨,豈可動哉!”張釋之回應(yīng)文帝:“使其中有所欲,雖固南山尤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也?”
文帝一項節(jié)儉,《史記》記載其寵愛的慎夫人所穿的衣服從來都沒有拖到地上的,帷帳也沒有文繡,此時又何發(fā)此言?想來只是一時感慨,隨興所致,并非其本意。而張釋之的回應(yīng),不但和其本意,也甚是有理。張釋之道出了千古帝王之執(zhí)迷不悟,也使自己得到了又一次的升遷。隨后,他就被拜為廷尉,掌管司法大權(quán)。
《漢書》所記載張釋之擔任廷尉后所發(fā)生的和文帝有關(guān)的兩件事也是不得不述:一次文帝車架出行來到渭橋,一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車馬受驚,文帝差點受傷。此人被捕獲,交付廷尉發(fā)落,審訊之后,此人只是不小心而已,張釋之按法處以罰款。文帝對此如此之輕的處罰甚是不滿。文帝和張釋之的辯駁《漢書》記如下:
上怒曰:“此人親驚吾馬,馬賴柔和,令它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時,上使誅之則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所錯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當是也。”
另一件事也是張釋之和文帝爭執(zhí)法之事,但這一次之事遠遠大于前一件,此事和漢以孝治國之理念有關(guān)。有一盜賊盜取了漢高祖劉邦廟里的一個玉環(huán),此盜被抓捕之后,交付廷尉定罪。張釋之依法定下棄市之罪,即當眾斬首之刑。文帝不滿此判罰,認為應(yīng)當誅滅三族。張釋之與之辯駁,文帝也不置可否,最后由薄太后出面才得以定奪。且來看《漢書》之記載:
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盜先帝之器!吾屬廷尉,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之意也。”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為基。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03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