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不乏求賢若渴、知人善任的故事。像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漢室的故事,都成為流傳至今的重視人才的佳話。其實,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四請馬周”的故事,將他“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的用人之道和思賢若渴的明君本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馬周(601~648),字賓王,出生在山東茌平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幼時父母雙亡,孤苦伶仃。然而,天資聰穎的馬周并沒有因此沉淪,而是勤讀博學,不到二十歲時就已精《詩》《書》、善《春秋》了。不過,才華橫溢的馬周,因不能掙錢受到鄉(xiāng)里人的嘲笑,因自命不凡找工作時四處碰壁。后赴長安準備大展才略,囊中差澀之時亦常遭店主冷落譏笑。直到成為常何府中門客之后,命運才有所改變。再后來,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讓他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四請”之賞。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詔令京中五品以上官員都要上書,暢言為政得失。這可難壞了武將常何,他愁眉不展,回家給馬周講這事兒。不料馬周對此早已胸有成竹,一口氣按自己的想法寫了二十多條建議,坦言天下平定之后,國家要做的事情就是以文德治國,培育全社會講誠信忠義的正氣。一介武夫出身的常何,對此似懂非懂,但見奏章寫得那么長,肯定夠分量,便樂滋滋地遞上去交差了事。
唐太宗把滿朝文武的奏章都仔細閱讀了。讀到常何遞上來的奏章時,唐太宗本想走走形式,一翻即過,因為他料想這個粗人也寫不出什么高見來。然而這一翻,卻把太宗驚呆了,里面那些四六駢文,引經據典,切中時弊,“事皆合旨”,確屬可行。唐太宗大喜過望,立即問常何:“這是你寫的嗎?”常何也算是實在,當庭承認奏章出自他家門客馬周之手,并忐忑不安地等候唐太宗發(fā)落。
唐太宗非但沒有怪罪常何,反而令他立刻回家,請馬周入宮見駕。等了約半個時辰,不見馬周前來。太宗求賢心切,親自派官員駕宮中的四馬彩車去請馬周。又過了半個時辰,太宗到殿外張望,還不見馬周入宮。他又派了一輛四馬彩車前去催請。如此一連四次,馬周才從容進宮?!敦懹^政要》記載了這一佳話:“(馬周)未至間,凡四度遣使催促”。事后,常何還因薦才有功,獲贈“絹三百匹”。
馬周與唐太宗相見,君臣相談甚歡,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唐太宗廣泛問及堯舜的德治天下、孔孟儒學的思想精華、周隋的盛衰興亡以及當今的時弊和治國要略,馬周對答如流,見解精辟。太宗對馬周的才華和忠誠極為贊賞,立即安排他到掌管機要的門下省任職,不到一年,又授予他監(jiān)察御史之職,后來加官至中書舍人。再到后來,貞觀十八年(644年),馬周已升遷為中書令并太子左庶子,也就是當上了當朝宰相和皇太子李治的老師,成為了唐帝國的棟梁之臣。
在馬周48歲的生命中,自被唐太宗“四請”進入朝廷從政后,就步步升遷。馬周既沒在基層任過地方官,也沒因工作失誤受過處分,一出道就深得太宗信任,長期協(xié)助唐太宗處理國家公務,掌管軍國政令。其提拔速度之快、官位之顯赫、宦途之平坦,無人可比。太宗曾言“我與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又曾寫下“鸞鳳凌云,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贈給馬周;馬周晚年生病后,唐太宗“上親為調藥,使太子臨問”;馬周死后,李世民為其舉行高規(guī)格的國葬,特別讓馬周陪葬于自己的昭陵……這樣的“禮遇”,在名臣云集的唐朝初年亦屬罕見。
而馬周,為了報答唐太宗“四請”之恩,一生都恪盡職守,直言敢諫。貞觀十一年(637年),馬周上了一道奏折,這就是著名的《陳時政疏》。里面講了幾個主要觀點:一是節(jié)儉治國,力戒奢侈;二是關心百姓苦樂,寬徭減賦,不可橫征暴斂;三是重視刺史、縣令等地方官的選拔任用,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四是以隋亡為鑒,重視歷史經驗教訓……唐太宗閱后“稱善久之”,酷愛讀史的毛澤東也曾稱馬周之奏折,是繼賈誼《治安策》后歷朝歷代的“第一奇文”。
貧民出身的馬周,能夠由幕后走到前臺,由一介草民而至卿相,在初唐政治舞臺上如魚得水、星光璀璨,除了他自己博古通今、才華橫溢之外,更得益于唐太宗求賢若渴、不具一格識才用才、知人善任的明君胸襟和眼界。作為一位很有建樹的封建帝王,唐太宗不問出身、資歷、背景、關系等因素,甚至不計前嫌的用人之道和治國韜略,一直貫穿于他整個執(zhí)政期間,使得朝中人才濟濟,為貞觀之治和唐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至今仍具有借鑒和示范意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05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世民四請馬周的尷尬從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