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洞房夜痛哭究竟為了誰
光緒皇帝選擇在洞房花燭夜痛哭,這主要哭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自己明明就是一國之君,可是即便連婚姻大事都沒有辦法做主,沒有辦法和心愛的人走到一起,因此才會痛哭流涕。
光緒皇帝一生都會非常的可悲,在同治皇帝駕崩之后,沒有留下任何的孩子,慈禧太后為了江山社稷著想,因此就決定讓妹妹的兒子成為自己的兒子,然后成為下一任的國君。從小就失去母親,讓光緒皇帝內(nèi)心非常的敏感,伴隨著時間慢慢的增長,也會知道自己有著一個不一樣的身份,也希望能夠做出一番事業(yè)。
可是在那個時候所有的權(quán)利都在慈禧太后的手中,慈禧太后根本就不可能會把權(quán)力放在光緒皇帝的手中,光緒皇帝在經(jīng)過多次爭奪之后都無濟于事。光緒皇帝的反抗讓慈禧太后終于明白,這已經(jīng)不是當(dāng)年的小皇帝,沒有辦法任由自己拿一捏。
慈禧太后就要求皇帝趕緊結(jié)婚,當(dāng)時早就已經(jīng)挑選好皇后人選擇,皇帝還一直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卻沒有任何的作用。慈禧太后所挑選的必然就是自己人是自己的親侄女,也是光緒皇帝的表姐,對于這一個表姐光緒皇帝,就沒有任何的男女之情。
而且當(dāng)時的光緒皇帝本身就想要反抗慈禧太后??吹窖矍斑@一個來自于慈禧太后所挑選的人,自然也會覺得特別的厭惡,只是很可惜連一點點反抗的機會都沒有,在慈禧太后的威嚴之下,也只能夠選擇無奈的接受。光緒皇帝就好像是傀儡一般,只能夠任由慈禧太后去擺布。兩人在做完儀式之后就被送入到洞房,光緒皇帝沒有辦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由得放聲大哭。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光緒皇帝洞房夜痛哭究竟為了誰
【光緒皇帝】清朝光緒皇帝一生經(jīng)歷簡介 清朝光緒皇帝,是醇親王奕之的第二個兒子,是大清國的第十一位皇帝。
光緒皇帝一生大事經(jīng)歷:
1871年,光緒皇帝出生,全名愛新覺羅·載。
1875年,光緒皇帝4歲,登基為帝,年號光緒?!肮饩w”的意思是:繼承光大咸豐統(tǒng)緒。
1875年-1908年,光緒皇帝在位,在位時間34年,享年38歲。
光緒皇帝38年的人生歷程,可以分作四個時期:從出生到4歲為醇親王子時期,從4歲到17歲為少帝時期,從17歲到28歲為親政時期,從28歲到38歲為“囚帝”時期。
在這四個時期,咱們就從光緒皇帝登基為帝開始說。
慈禧太后 ,分析完滿清皇室的26個孩子,根據(jù)權(quán)衡利弊和個人喜好,最終選擇了親妹妹的兒子愛新覺羅·載,讓愛新覺羅·載繼承了皇位。慈禧也因此垂簾聽政,獨掌朝綱。
光緒皇帝繼承皇位后,按照清朝皇室的“家法”,小皇帝到了6歲,就要到上書房讀書,他自然也不例外。因為光緒年齡太小,母親又在醇親王府不能見面,只好由他父親醇親王奕到宮里幫助照顧。醇親王奕是一位知進退、明榮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與為人的人。醇親王擔(dān)心兒子,也擔(dān)心自己家人,特意做了以下四件事:1、上《豫杜妄論》的密奏,要求兒子雖然是皇帝,但自己不是太上皇。2、請求免去自己一切職務(wù),而這時醇親王奕的官職主要有:都統(tǒng)、御前大臣、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管神機營事、管善捕營事、步軍統(tǒng)領(lǐng)、弘德殿行走等。3、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住的正房名為“謙思堂”;書齋名為“退省齋”;幾案上擺放“欹(qī)器”,欹器是一種“巧器”。
初六日,就是宣布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光緒皇帝由醇親王府邸乘轎前往皇宮,進了午門,到養(yǎng)心殿。他向兩宮皇太后請安,并在大行皇帝同治靈前祭奠后,便“剪發(fā)成服”,入繼大統(tǒng),做了皇帝。
初七日,光緒奉慈安皇太后住居在東六宮的鐘粹宮,俗稱慈安皇太后為“東太后”;奉慈禧皇太后住居在西六宮的長春宮,俗稱慈禧皇太后為“西太后”。光緒住在養(yǎng)心殿。慈安皇太后與慈禧皇太后實行垂簾聽政?;实塾?xùn)諭稱“諭旨”,皇太后訓(xùn)諭稱“懿旨”。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兩宮皇太后懿旨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大禮,并告祭天、地、廟、社。光緒皇帝繼位后,到乾清宮向同治帝御容(畫像)行禮,又到鐘粹宮向慈安皇太后行禮,再到長春宮向慈禧皇太后行禮,復(fù)到儲秀宮向嘉順皇后(同治皇后)行禮。這時光緒皇帝才5歲,實際年齡只有3周歲半。
光緒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緒帝開始在毓慶宮讀書。
第一件是中法戰(zhàn)爭。光緒八年(1882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清軍恐怕“失和”而“退讓”。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艦隊司令孤拔率領(lǐng)艦隊駛?cè)敫=ㄋ畮熁伛R尾軍港。清軍被迫迎戰(zhàn)。同年,法軍又進攻吳淞口。法軍再侵犯臺灣淡水、雞籠(基隆),臺灣軍務(wù)大臣劉銘傳率領(lǐng)守軍扼守淡水,擊退敵軍侵略。第二年初,法軍在水路進攻浙江鎮(zhèn)海,在陸路進攻鎮(zhèn)南關(guān)(今友誼關(guān)),清軍獲得“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光緒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勝求和”、“不敗而敗”,派 李鴻章 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第二件是臺灣建立行省。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朝“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正式建立臺灣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巡撫。
第三件是慈安皇太后故去。光緒八年,慈安太后的父親為廣西右江道,早故。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詔天下。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 重新垂簾訓(xùn)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2年,為光緒親政時期。
光緒皇帝雖然勤政,但是證券依然掌握在慈禧的手里。慈禧規(guī)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wù),聽候訓(xùn)示。光緒經(jīng)常披星戴月,往來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則傀儡。
慈禧皇帝53歲時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yǎng)天年,實際上權(quán)勢依舊,仍把持著國家政務(wù)。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quán)力,國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另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屎蠹坝H信太監(jiān)李蓮英等人,暗中監(jiān)視光緒的行蹤。
光緒皇帝勤政后,試圖擺脫慈禧的控制,做出了兩件大事。
第一是在甲午戰(zhàn)爭中“主戰(zhàn)”,第二是在戊戌變法中“求變”。
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光緒在這場戰(zhàn)爭中,堅決主戰(zhàn)。清軍在平壤之戰(zhàn)、黃海之戰(zhàn)中,都遭到失敗。結(jié)果被迫簽訂《馬關(guān)條約》,規(guī)定: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及附近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相當(dāng)于清 *** 三年的財政總收入)等。
中日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清朝割地賠款,光緒在康有為、 梁啟超 等人的影響下,試圖維新政治,富國強兵。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博采西學(xué),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權(quán)。
而正因為光緒皇帝的新政,保守派害怕光緒皇帝的改革觸動自己的權(quán)力與利益,紛紛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guān)系。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廷大臣里出現(xiàn)了“后黨”與“帝黨”,雙方斗爭異常激烈。光緒親政的10年,是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quán)力斗爭的10年。從中日甲午戰(zhàn)爭到戊戌變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zhèn)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光緒也被囚禁在 *** 瀛臺或頤和園玉瀾堂(至今還存留當(dāng)時防范光緒逃走的隔墻),他的政治生涯到此結(jié)束。 慈禧太后 因此重新掌權(quán)。
康有為:請大誓臣工,開 制度新政局折
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初八日
具呈工部主事康有為為外釁危迫,分割洊至,急宜及時發(fā)憤,大誓臣工,開制度新政局,革舊圖新,以存國祚,呈請代奏事。
竊自馬江敗后,法人據(jù)越,職于此時,隱憂時事,妄有條陳,發(fā)日本之陰謀,指朝鮮之蓄患,以為若不及時變法,數(shù)年之后,不能立國。已而東師大辱,遂有割臺補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視,海內(nèi)離心。職憂憤迫切,謬陳大計,請及時變法,圖保疆圉。妄謂及今為之,猶可補牢,如再徘徊遲疑,茍且度日,因循守舊,坐失事機,則外患內(nèi)訌,旦夕瓦解,后欲悔改,不可收拾,雖有善者,無如之何。危言狂論,冒犯刑誅,荷蒙皇上天地之量,俯采芻蕘,下疆臣施行,以圖臥薪嘗膽之治。職誠感激圣明,續(xù)有陳論,格未得達,旋即告歸。
去國二年,側(cè)望新政,而泄沓如故,土室撫膺,閉門泣血,頃果有德人據(jù)膠之事,邀索條款,和議甫定,而英、俄乘機邀索,應(yīng)接無暇。山東復(fù)有命案,德使翻然,教堂遍地,處處可以開釁。諸國接踵,其何以堪之?職聞膠變從海上來,聞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海內(nèi)震惶,亂民蠢動,頃元旦日食,天象告變,警戒非常,瓜分豆剖,大露機牙,棟折榱壞,同受傾壓,同敢萬里浮海,再詣闕廷,思竭愚誠,冀裨萬一,蒙大臣延詢以善后變法大計,用敢冒昧陳露,以備皇上采擇焉。
職竊考大地百年來,守舊諸國,削滅殆盡。有亡于一舉之割裂者,各國之于非洲是也;有亡于屢舉之割裂者,俄、德、奧之于波蘭是也;有盡奪其政權(quán)、利權(quán),而一旦一亡之者,法之于安南是也;有遍據(jù)其海陸形勝,而漸次亡之者,英之于印度是也。此皆泰西取國之勝算,守舊被滅之覆轍,近事彰彰者也。當(dāng)此主憂臣辱之日,職亦何忍為傷心刺耳之談?然自東師辱后,泰西以野蠻鄙我,以黑奴侮我。故所派公使,皆調(diào)從非洲,無一調(diào)自歐洲者。按其公法均勢保護諸例,只為文明之國,不為野蠻。十年前吾幸無事者,諸國方分非洲耳。今分地已訖,無地可圖,故聚謀以分中國為事,剖割之圖,傳遍大地,擘畫詳明,絕無隱諱。此尚虛聲,請言實跡:俄、德、法何事而訂密約?英.、日何事而訂深交?土希之役,何以惜兵力不用?戰(zhàn)艦之?dāng)?shù),何以競厚兵 而相持?譬猶地雷四伏,藥線交 通,一處火燃,四面皆應(yīng),膠警乃其借端,德國固其嚆矢耳。
二萬萬華腴之地,四萬萬秀淑之民,諸國耽耽,朵頤已久,慢藏海盜,陳之交衢,唾手可得,俯拾即是,如蟻慕膻,聞風(fēng)并至,失鹿共逐,撫掌歡呼。其始壯夫,動其食指,其后老稚,亦分杯羹,諸國咸來,并思一胬。昔者安南之役,十年乃有東事,割臺之后兩載,遂有膠州,中間東三省龍州之鐵路、滇粵之礦、土司野山之邊疆,尚不計矣。自爾之后,赴機愈急,蓄勢益緊,事變之來,日迫一日。浸假如埃及之管其戶部,如土耳其之柄其國政;樞垣總署,彼皆可派其國人;公卿督撫,彼且將制其死命;鞭笞親貴,奴隸重臣;囚奴士夫,蹂踐民庶。又其甚則且如土耳其之幽廢,如高麗之禍及宮闈;又甚則如安南之盡取其土地、人民,而存其虛號;又如波蘭之宰割均分,而舉其國土;馬達加斯加以挑水起釁而國滅;安南以爭道致命而社墟。蟻穴潰堤,釁不在大。職恐自爾之后,皇上與諸臣,雖欲茍安且夕,而不可得矣。
后此數(shù)年,中智以下,逆料可知,必?zé)o解免。然其他事職猶可先事言之。若變?nèi)璺浅#瑒t不惟輟簡而不忍著諸篇,抑且泣血而不能出諸口。處小朝廷而求活,則胡銓羞;待焚京邑而憂惶,則董遇所鄙。此則職中夜屑涕,仰天痛哭,而不能已于言者也。
夫以二萬萬方里之地,四萬萬之民,皇上撫而用之,何求不得,誰為束縛其手足耶?然伏觀皇上憂憤之心,昭于日月,密勿重臣,及六曹九列之賢士大夫,憂國之誠,瘦顏墨色,亦且暴著于人。顧日言自強而弱日甚,日思防亂而亂日深者,何哉?則以國是未定故也。夫國是者,猶操舟之有柁,羅盤之有針,趨向既定,而后駛行求前。其有赴程或遲,不能速登彼岸,則或因風(fēng)霧見阻,或責(zé)舟人惰勤。若針之子午無定,柁之東西游移,即使舟人加力,風(fēng)帆大順,而搖搖莫適,悵悵何之,甚且之楚而北行,馬疾而愈遠矣。
夫今日當(dāng)大地忽通,萬國競長之時,迥非漢、唐、宋、明一統(tǒng)之舊;各國治法,文學(xué)技藝,制造財富,武備之盛,迥非匈奴、突厥愚獷之風(fēng)。以地言,則英、俄倍我。以新政言,則自英人倍根變法,至今五百年,政藝日新,而我今始用之,其巧拙與彼有一與五百之比:,以財富言,英人勻算人有二萬七千鎊,而吾民鳩形菜色,不及十金。今鎊價值銀十一員,是英人人有三十萬員,是吾貧富較彼有一與三萬之比;英、美賦稅皆七十萬萬,而吾僅七千萬。以兵言,則泰西強國皆數(shù)百萬,鐵艦百數(shù),而吾無一勁兵,無一鐵艦,則不在比數(shù)之列。此固中國四千年來之變局,亦祖宗二百年來所未遇也。以吾閉關(guān)之俗,忽當(dāng)競長之時,絺絡(luò)宜于夏日,雨雪既至,不能不易重裘;車馬宜于陸行,大河前橫,不能不易舟楫。外之所感既異,內(nèi)之備御因之。故大《易》貴乎時義,《管子》貴乎觀鄰。水漲堤高,專視比較,若執(zhí)舊方以醫(yī)變癥,藥既不對,病必加危。故當(dāng)今日而思圖存,舍變法外更無他巧,此固萬國謀自強者,所殊途而一轍,亦中外談經(jīng)濟者,所異口而同詞。臣民想望,有不可不變之心;外國逼迫,有不能不變之勢。然則今日之國是,莫有出于盡革舊習(xí),變法維新者矣
自同治、光緒以來,總署、使館、同文館、招商局、制造局、稅務(wù)司、船政廠、電線、鐵路之設(shè),皆采用新政,非祖宗之舊法矣?;噬吓c諸臣審時度勢,圖謀自強,亦固知法之不能不變矣。徒以根本未變,大制未新,少襲皮毛,未易骨髓。譬猶廈屋朽壞,岌岌將傾,而粉飾補漏,糊裱丹青,思以支拄,狂風(fēng)暴雨之來,求不覆壓,豈可得哉?故外侮一來,絕無可恃。猥以萬里大國,委命他人,一使狂言,舉國震懾,聽其刲割,此真自古絕無之事。安有撫萬里之大國,而無計若此者乎?然而至于此者,則以國是未決,變法未盡,午針搖蕩,操柁游移,加以風(fēng)霧晦冥,波濤大作,其船雖大,必覆無疑。
夫病癥既變,宜用新方;歲步既更,宜革舊歷。《易》貴觀會通以行典禮?!墩撜Z》稱:孝無改父道,不過三年,則四年后可改無疑。.且今之制度,并非祖宗之法,皆秦、漢自私之術(shù),元、明展轉(zhuǎn)之弊耳。豈復(fù)有三代道德之美哉?抗言守祖宗之成法者,不過為胥吏之窠臼,奸人之憑借耳,豈有祖宗分毫之意哉?
《大學(xué)》稱“日新又新,其命維新”;伊尹稱“用新去陳,病乃不存”。故新則和,舊則乖;新則活,舊則板;新則疏通,舊則阻滯;新則寬大,舊則刻薄。自古開國之法,無不新,故新為生機;亡國之法,無不舊,故舊為死機。更新,則乳虎食牛;守舊,則為叢驅(qū)爵。世祖章皇帝之入關(guān),即大變太祖、太宗、八貝勒、八旗之法,以維新垂治矣。近俄與日本、暹羅變政維新,遂以辟地自強矣。印度、土耳其、埃及守舊不改,遂以削地滅亡矣。夫守祖宗之成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土地,與稍易其法,而能保其地,孰為得失?狃中國之體制,而不能保中國之民,與稍變其制,而能保其民,孰為輕重?新舊變守之效如此,皇上果何擇焉?
然皇上雖赫然發(fā)憤,思變圖存,職竊慮數(shù)千年之舊說,易為所牽;數(shù)百年之積習(xí),易為所滯。夫非常之原,黎民所懼;吐下之方,庸醫(yī)畏投。非有雷霆霹靂之氣,不能成造立天地之功;非天下之至強者,不能掃除也。后有猛虎,則懦夫可以跳澗溪;室遭大火,則吝夫不復(fù)惜什器。惟知之極明者,行之極勇。然非天下之至明,不能洞見也。伏愿皇上召問群臣,審量時勢,反復(fù)辨難,決定國是,確知舊習(xí)之宜盡棄,補漏之無成功,別立堂基,滌除舊弊。以地方二萬萬方里之大,人民四萬萬之眾,物產(chǎn)二十六萬種之繁,加以先圣義理入人之深,祖宗德澤在人之厚,此地球各國之所無,而諸國之所羨絕者也。以皇上之明,居莫強之勢,若發(fā)憤更始,變法一新,孟子謂:王猶反手,雖為政地球何有焉?惟中國為然。今雖稍遲,補牢未晚,雖未遽轉(zhuǎn)弱而為強,而倉卒可圖存于亡;雖未能因敗以成功,而俄頃可轉(zhuǎn)亂為治,是在皇上志力之淺深,變法之遲速,以為收效之大小而己。
然徒言變法,條理萬端,隨舉一事,皆關(guān)重大,少一不變,連類無功,此當(dāng)世之士,略能言之。職亦嘗上陳之,惟其推行之本末,先后之次序,章程節(jié)目之繁,剛?cè)釋捗椭?,從何下手,乃無疑惑,從何取法,乃無弊端。如作書畫,必當(dāng)有佳譜仿摹,尤貴見墨跡臨寫,庶不走作,乃易揣摩。職竊為皇上上下古今、縱橫中外思之,堯舜三代之道在愛民,皇上必已熟講之;職愿皇上常諷(孟子》而深知其意。勾踐燕昭之行在雪恥,皇上當(dāng)已習(xí)聞之;職愿皇上熟誦《國語》、(國策》而誓于心。若至近之墨跡可摹,絕佳之畫譜可臨者,職于地球中新興者得二國焉;曰俄,曰日。職愿皇上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治譜而已。昔彼得為歐洲所擯,易裝游法,學(xué)于船匠,變政而遂霸大地。日本為俄、美所敗,步武泰西,乃至易服改紀,而雄視東方。此二國者,其始遭削弱與我同,其后底盛強與我異。日本地勢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條理尤詳,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職譯纂累年,成《日本變政考》一書,專明日本改政之次第。又有《大彼得變政記》,頃方繕寫,若承垂采,當(dāng)以進呈。若西人所著之《泰西新史攬要》、《列國變通興盛記》于俄日二主之事,頗有發(fā)明。皇上若俯采遠人,法此二國,誠令譯署并進此書,幾余披閱,皇上勞精垂意講之于上,樞譯各大臣各授一冊講之于下,權(quán)衡在握,施行自異,起衰振靡,警聵發(fā)聾,其舉動非常,更有迥出意計外者,風(fēng)聲所播,海內(nèi)懾聳,職可保外人改視易聽,必不敢為無厭之求。蓋遇昧者其膽豪,見明者則氣怯,且慮我地大人眾,一旦自強,則報復(fù)更烈,非皇上洞悉敵情,無以折沖樽俎,然非皇上采法俄、日,亦不能為天下雄也。
考日本維新之始,凡有 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舊維新,而采天下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二曰開制度局于宮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為參與,將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設(shè)待詔所,許天下人上書,日主以時見之,稱旨則隸入制度局。此誠變法之綱領(lǐng),下手之條理,莫之能易也。
伏愿皇上采而用之,因日食之警,震動修德,除舊布新,擇吉日大誓百司庶僚于太廟,或御乾清門,下詔申警,宣布天下以維新更始,上下一心,盡革舊弊,采天下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俾趨向既定,四海向風(fēng),然后用南書房、會典館之例,特置制度局于內(nèi)廷,妙選天下通才十?dāng)?shù)人為修撰,派王大臣為總裁,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nèi),同共討論,皇上親臨,折衷一是,將舊制新政斟酌其宜,某政宜改,某事宜增,草定章程,考核至當(dāng),然后施行。其午門設(shè)待詔所,派御史為監(jiān)收,許天下人上書,皆與傳達,發(fā)下制度局議之,以通天下之情,盡天下之才;或與召見,稱旨者擢用,或擢入制度局參議。其將來經(jīng)濟特科錄用之才,仿用唐制,開集賢、延英之館以待之,拔其尤者,選入制度局。其他條陳,關(guān)涉新政者,皆發(fā)制度局議行。蓋六部為行政之官,掌守例而不任出議,然舉行新政無例可援,軍機出納喉舌,亦非論道經(jīng)邦,跪?qū)暱?,豈能討論?總署困于外交,且多兼差,簿書期會,刻無暇晷。變法事體大,安有無論思專官而可行乎?周公思兼三王,仰思待旦?!吨杏埂贩Q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而后篤行。今有辦事之官,而無議論之宮,譬有手足,而無心思,又以鼻口而兼耳目。不學(xué)問思辨,而徒為篤行,夜行無燭,瞎馬臨池,宜其叢脞也。若開局討論,專設(shè)一官,然后百度維新,可得精詳。
其新政推行,內(nèi)外皆立 專局以任其事:
一、法律局,考萬國法 律公法,以為交涉平等之計,或酌一新律,施行于通商口岸,以入萬國公法之會。
二、稅計局,掌參用萬 國之稅則,定全地之稅、戶口之籍、關(guān)稅之法、米祿之制、統(tǒng)計之法、興業(yè)之事、公債之例、訟紙之制。
三、學(xué)校局,掌于京師。各直省即書院、佛寺為學(xué)堂,分格致、教術(shù)、政治、醫(yī)律、農(nóng)礦、制造、掌故、各國語言文字諸科,別以大小,公私并立,師范女學(xué)而廣勵之,其有新書、新藝、新器者,獎勸焉。
四、農(nóng)商局,掌凡種植 之法、土地之宜、墾殖之事、賽珍之會、比較之廠,考土產(chǎn)、計物價、定幣權(quán)、立商律、勸商學(xué)。
五、工務(wù)局,掌凡制造 之廠、機器之業(yè)、土木之事。
六、礦政局,掌凡天下 一切礦產(chǎn),開礦學(xué),定礦則,凡開礦者隸焉。
七、鐵路局,掌天下開 鐵路事。,
八、郵政局,掌修天下 道路及遞信、電報之事。
九、造幣局,掌鑄金、 銀、銅三品,立銀行,造紙幣,時其輕重。
十、游歷局,掌派人游 學(xué)外國,一法一藝,宜得其詳,其有愿游學(xué)者報焉。
十一、社會局,泰西政藝,精新不在于官,而在于會,以官人寡而會人多,官事多而會事暇也。故皆有學(xué)校會、農(nóng)桑會、商學(xué)會、防病會、天文會、地輿會、大道會、大工會、醫(yī)學(xué)會、各國文字會、律法會、剖解會、植物會、動物會、要術(shù)會、書畫會、雕刻會、博覽會、親睦會、布施會,宜勸令人民立會講求,將會例、人名報局考察。
十二、武備局,掌編民兵,購鐵艦,講洋操,學(xué)駕駛,講海戰(zhàn)。
十二局立,而新制舉。凡制度局所議定之新政,皆交十二局施行。其直省藩臬道府,皆為冗員,州縣守令,選舉既輕,習(xí)氣極壞,僅收稅、斷獄,與民無關(guān),故上有恩意而不宣,民有疾苦而莫告。千里之地,僅督撫一人能達于上,而層級十重隔于下,且督撫官尊,久累資格,故多衰眊,畏聞興作。若督撫非人,下雖有才,無能為治。驟言盡革,其事既難。日本國主之下,小民之上,僅一縣令。雖親王亦充之,故權(quán)尊而親民,新政乃達。漢制百郡,以一守領(lǐng)令數(shù)十;宋制以京官知州縣,皆可為法。昔曾國藩變兵為勇,以收平賊之效。今莫若變宮為差,直省道員凡六七十,每道設(shè)一新政局督辦,照主考學(xué)政及洋差體例,不拘官階,隨帶京銜,準其專折奏事,聽其辟舉參贊隨員,授以權(quán)任。凡學(xué)校、農(nóng)工、商業(yè)、山林、漁產(chǎn)、道路、巡捕、衛(wèi)生、濟貧、崇教、正俗之政,皆督焉。每縣設(shè)一民政局,由督辦派員會同地方紳士公議新政,以厘金與之,其有道府缺出,皆令管理。三月而責(zé)其規(guī)模,一年而責(zé)其治效,學(xué)校幾所、修路幾里、制造幾廠,皆有計表上達制度局、十二局、軍機處,其治效著者,加秩進祿。
凡諸新政人員,就制度局、集賢院、待詔所,及內(nèi)外所保人才,選授略同南書房差,不拘官級,聽辟幕僚,專在得才,與共新政。內(nèi)外本末,指臂靈通,血管注于心房,腦筋遍于全體,簡易廣大,相與更新,然后破資格,厚體祿,以用人才;停捐納,省冗員,以清仕路;派親王重臣游歷,以廣學(xué)識。尚慮政變之始,需款甚繁,日人以紙幣行之,真銀僅二千萬,而用值二億五萬(千)萬,蓋得管子輕重之法焉。吾若大變法度,上下相親,亦可行之。否則,大借洋款數(shù)萬萬,派熟習(xí)美國之人,與借商款,酌以鐵路、礦產(chǎn)與之,當(dāng)可必得,準限三年,各省鐵路皆成,學(xué)堂皆立,學(xué)會皆開,工有新器,商有新學(xué),地有余利,民有余饒,至于十年,治功大著,足以雪仇恥而威四裔不難矣。若惑于庸人之論,不為全局之謀,徘徊遲疑,茍且度日,舊弊未去,變法不全,則責(zé)言日聞,幅員日割,手足既縛,腹心亦刲,雖欲偏安,無能為計矣。
時乎時乎,豈容再誤?宗社存亡之機,在于今日;皇上圖存與否,在于此時。職之疏逖,豈敢妄陳大計,變亂典章,誠以上為君國,下為身家,心所謂危,急何能擇,用敢冒越,竭盡其愚,伏惟皇上少采其言,乾健獨斷,發(fā)憤維新,或可圖存。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職冒犯圣聽,不勝戰(zhàn)栗屏營之至。伏惟代奏皇上圣鑒。謹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是被迫殉葬
下一篇: 光武帝一生最大的污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