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姚廣孝求朱棣放人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姚廣孝,法名道衍,朱棣身邊最具謀略的謀士,世人稱他為“黑以宰相”。建文帝下旨削藩,燕王朱棣發(fā)起靖難之役,王爺和皇帝之間展開博弈,從當時局勢來看,朱棣的勝算非常小,堪稱九死一生,幸虧有姚廣孝出謀劃策,加上些許運氣,朱棣才逐漸扭轉戰(zhàn)局,取得最終勝利,從王爺晉升為皇帝,并開創(chuàng)了永樂盛世。
影響成功的因素很多,比如朱棣的個人能力出眾,在眾皇子當中,絕對的出類拔萃,十七歲開始磨練,鎮(zhèn)守大明王朝的門口,作戰(zhàn)經驗極為豐富。即便如此,假如沒有姚廣孝,朱棣必然不可能笑到最后,結局可想而知。明代史學家李贄評價:“二百余年以來,休養(yǎng)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飽暖,人忘其戰(zhàn)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p>
作為靖難之役的最大功臣,姚廣孝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多次拒絕封賞,更沒有主動向朱棣索求過什么東西,做人做事十分低調。永樂十六年,八十四歲的姚廣孝病逝,在他臨死之前,朱棣曾親自探望,奄奄一息的姚廣孝,再三懇求朱棣釋放一老頭,為何要這么做?此人究竟是誰?
《明史》記載:十六年三月,入觀,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慶壽寺。車駕臨視者再,語甚歡,賜以金睡壺。問所欲言,廣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庇纱丝芍?,姚廣孝懇求皇帝釋放的人是一位僧人,名叫溥洽,難道他是姚廣孝的親戚,或者關系匪淺的朋友嗎?答案出人意料。
這個溥洽,除了跟姚廣孝一樣是僧人,兩人并沒有多深的交情,甚至連面都沒有見過幾次,他之所以放下面子為溥洽求情,是出于內疚和憐憫之心。溥洽,職業(yè)是建文帝身邊的主錄僧,朱棣攻入皇宮之前,宮內突然燒起大火,十有八九是建文帝放的火。
入宮之后,朱棣派人到處尋找侄子的下落,活要見人死要見尸,一日不找到建文帝,朱棣睡覺都不能安穩(wěn)。士兵不敢懈怠,立即展開地毯式搜索,卻一無所獲,建文帝仿佛憑空消失了,大臣們也不知道其下落。正當朱棣一籌莫展之際,得到了一條小道消息,史書云:“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p>
也就是說,溥洽作為主錄僧,應該知道建文帝逃走的事情,甚至是他把建文帝藏起來了。殺伐果斷的朱棣,果斷讓人把溥洽抓進大牢,逼他講出建文帝的下落。威逼利誘的手段都用上了,溥洽始終不說一個字,朱棣恨不得下令將他斬首示眾,但為了弄清侄子究竟是死是活,只能一直關押著溥洽,不能殺掉他,否則線索徹底中斷。
這一關就是十五年之久,無數次被審問,溥洽依舊如從前,無論使用什么手段,始終保持淡定和無所謂的神態(tài),明擺著告訴朱棣:“盡管放馬過來,你從我身上得不到任何關于建文帝的消息,就死了這條心吧,有種把我殺掉?!变咔⒃缫驯е厮赖臎Q心,更沒有想過或者走出大牢,因為他非常清楚朱棣的手段。
讓溥洽沒想到的是,自己有出獄的那一天,而且救他的人是朱棣最信任的謀臣姚廣孝。姚廣孝從未求過朱棣任何事情,對于他的這一請求,朱棣無法拒接,因為他與姚廣孝的關系不只是君臣,還是彼此了解的戰(zhàn)友。當天,溥洽就重獲自由,他跪在姚廣孝的窗前哭著說道:“吾余生,師所賜也?!?/p>
有人認為,姚廣孝助紂為虐,屬于亂臣賊子,小編覺得這對姚廣孝是不公平的。他作為朱棣的謀臣,幫助主公無可厚非,大明江山還是姓朱,而且他在朱棣稱帝后深居簡出,幾乎不問世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想到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想到被誅十族的方孝孺,以及受牽連被殺的大臣,姚廣孝心里充滿內疚,所以才求朱棣放過溥洽,以減輕內心的愧疚。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因“上朝穿朝服,退朝著僧服”,人稱“緇衣宰相”。
姚廣孝生于醫(yī)生世家,14歲落發(fā)為僧,法名道衍,卻師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之術。洪武十五年,姚廣孝與燕王朱棣結識,朱棣把姚廣孝帶回北平,讓他擔任慶壽寺主持,而事實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談軍國大事,成為朱棣的心腹軍師。
朱棣靖難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朱棣繼位后,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guī)劃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永樂十六年(1418年),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謚號恭靖?;实塾H自撰寫神道碑銘,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擴展資料: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wèi)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 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而朱棣在姚廣孝、張玉、朱能等謀臣武將的幫助下,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zhàn)消滅南軍主力,最后乘勝進軍,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
戰(zhàn)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 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史稱這次爭奪帝位的戰(zhàn)爭為“靖難之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姚廣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靖難之役
朱棣的謀士和尚是姚廣孝。
姚廣孝這位道衍和尚的確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他不是別人,他正是后來跟劉伯溫齊名、被傳說得神乎其神的明初兩大謀士之一的姚廣孝。姚廣孝追隨朱棣后,一直和朱棣過從甚密?!兑V孝傳》載:“從至北平,主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p>
這幾句話生動的勾勒出姚廣孝和朱棣非同一般的關系,至于兩人經常“密語”什么,明眼人當然知道,那肯定是謀劃如何才能讓朱棣問鼎天下,登上皇位。
姚廣孝成就: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三教,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不錯的關系。洪武十五年,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以區(qū)區(qū)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且最終獲勝,歷史上絕無僅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4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