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和珅貪污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隋文帝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即皇帝下設三省,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負責起草政令的,負責審核政令的,負責執(zhí)行政令的,這個叫做三省。
在尚書省之下,設立了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六部職能各不相同,吏部負責官吏的考核任免,相當于我們今天的人事部、組織部。戶部負責戶口和財稅,相當于民政部跟財政部加上國家稅務總局,類似于這種機構。
這六部里邊最肥的就是戶部,和珅那么能貪污,就是因為他做了20多年的戶部尚書。 六部尚書理論上講是吏部尚書最大,因為他管官嘛!但是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按照六部尚書晉升的順序,最后做到戶部尚書才是最牛的,戶部要調(diào)任吏部,則有點兒降官的感覺。
禮部管禮儀和教育,甚至還承擔一部分外交的職能。兵部管軍政,包括武將的考核任免,軍政就是軍隊的招募、訓練之類的,但不能指揮作戰(zhàn)。刑部管刑法,司法刑獄。工部管建設。
這就是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開創(chuàng),唐朝的時候完善。比如說,戶部原來叫民部,為了避李世民的諱改叫戶部。 三省的分工,使相權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世界歷史上也有三權分立,但人家那個三權分立分的是皇權,總統(tǒng)的權,最高統(tǒng)治者的權,咱們這個分權則是分相權,一者為了削弱獨裁,一者為了加強獨裁。
因為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太大了,秦漢時期的丞相,權力非常大,有封駁諫爭之權。什么叫封駁諫爭呢?皇帝的圣旨、草擬的政令,需要丞相批準,如果丞相覺得不妥,就不批準,封起來,駁回去,把自己的意見寫在后面,照我這個改,這和報社編輯審稿似的,有權修改或槍斃稿子。
皇帝跟丞相兩個人春游,在外面碰上了,都要下車互相行禮,尤其是拜相的時候,宰相行禮,皇上還禮。宰相每次行完禮,皇上都要還禮。當時是君臣共治天下。 建立漢朝,誰的功勞最大?蕭何的功勞最大。劉邦是一個痞子,無賴出身,出道的時候什么也不會。也不知道這幫人干嗎保著他,他自己說,我這個人什么都不會,統(tǒng)軍百萬,攻必克,戰(zhàn)必取,不如韓信;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如張良;安撫百姓,運送糧餉,不如蕭何。
但是這三人都聽我的,所以我得天下。但是,沒有蕭何,張良、韓信管什么用?打仗就是打錢,蕭何安撫百姓,安撫后方,又給前線送糧食,把整個國家大局把握得井井有條,他的功勞是最大的。 所以蕭何拜相,皇帝賜他三項特權:見君不趨,稱臣不名,劍履上殿。 見君不趨:以前皇上擱那兒坐著,你進殿來得小跑過去才算對皇上顯示出敬重。但蕭何可以大搖大擺,爺來了。 稱臣不名:在中國古代,你叫人家的名,跟罵人一樣,只能叫他的字。
你看咱們這些電視劇里,叫譚嗣同為嗣同兄。這樣嗣同兄非抽你不可。你這么叫,你挖人祖墳不是?《走向共和》里李鴻章那么大歲數(shù),見了梁啟超,也是“卓如啊”而不是“啟超啊”。馬超給蜀國皇帝上書,孟德殺我全家百余口。
他殺了你一百多口,你還得叫他孟德,要不然證明你這個人沒文化。公瑾如何如何,孔明如何如何,你不能說諸葛亮怎么著、周瑜怎么著,那不行。名是自稱,別人不能叫,只有皇帝是可以叫你名的,并且參見皇帝也必須自報其名。而蕭何見駕可以不報名,只要說臣見駕就完了,不用說臣蕭何見駕。這也是特權之一。
劍履上殿:可以穿著鞋,帶著寶劍上殿。因為那會兒都席地而坐,進門都應該脫鞋的。 以后只要丞相一牛,皇上都賜這三個特權,所以丞相的權力很大。 丞相的屬官叫十三曹,相當于國務院辦公廳,是國家的正式機構,主官秩千石,國家給發(fā)工資的,跟縣令是同級的。 皇帝的屬官是尚書臺。尚書,顧名思義可能就是原來給皇上管文書檔案的,相當于皇上的秘書。
尚書臺主官秩六百石,比十三曹少四百石。等于皇帝的屬官比宰相的屬官級別還低,不但低,還不是國家給發(fā)工資,是皇上自己掏腰包,你要不掏,你就甭雇他。 一個是國務院辦公廳,一個是總統(tǒng)私人助理,你這個身份跟人家沒法比。如此看來,還是表明相權之大。 那皇上怎么削弱相權呢?就是有什么事兒,我都跟這些尚書商量,尚書臺設立尚書,門下省設立侍中。
這些人品級雖然低,但整天跟皇上泡在一起,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到了東漢,丞相基本上就成了一個虛銜兒了,真正掌實權的人,必然要加這么個銜兒——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將軍掌握武將,錄尚書事管文官,基本上都這樣。 但是,這個大將軍錄尚書事還是一個人。它雖然不叫丞相了,實力卻相當于一個丞相,對皇權還是構成了威脅。
那時候君臣共治天下,丞相跟皇帝,誰的權力更大,完全靠兩個人的個性。要是秦皇漢武時期,肯定是皇權大,你要趕上那個皇上窩窩囊囊,又愛玩兒什么的,不理朝政,那就大權旁落。所以在隋朝以前,權臣篡位的事兒,史不絕書,多有記載。往往做了丞相就有機會篡位,曹操做了丞相,基本上等于篡位了,他兒子幫他完成了這個舉動。
接著曹魏幾十年之后,被丞相司馬氏篡了。尤其在魏晉南北朝亂世的時候,你要是做了丞相還不篡位的話,老百姓都替你著急。 隋文帝楊堅也是做了丞相后,篡了北周的位,所以他一當皇帝,就怕這種事兒發(fā)生在子孫身上。為了大隋江山千秋萬代,怎么辦呢?削弱相權。
名義上把相權削弱,說是一分為三,實際上不止。三省的正副長官都是丞相,都入政事堂。而只要可以入政事堂議事的官,實際上就相當于丞相。三省的正副長官大致是這些:中書、尚書兩省的長官叫令,副長官叫仆射。中書令、尚書令、中書左仆射、中書右仆射、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
門下省的長官叫侍中,副長官叫侍郎。六部的長官叫尚書,副長官也叫侍郎,分左右,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這樣一來,三三得九,一人之權瓜分為九。當然,并不是每個皇帝在位的時候都設立得那么全,比如李世民做秦王的時候,當過尚書令,所以等李世民繼位之后,唐代就不再設立尚書令了,因為當年太宗皇帝做過這個職務,你們誰還配做這個?就此取消。
宰相成了臨時工 無論如何,宰相一般也得有四五個、六七個。到了高宗、武則天之后,皇帝設立了一個職務,叫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個職務是臨時性的,不管你現(xiàn)在是幾品官,只要給你加上這個銜兒,你就相當于宰相。皇上若要提拔你,給你加這個銜,入政事堂議事,你就相當于宰相了。如此說來,宰相就由固定的變成了臨時的。它的好處是,正式任命的宰相如果要罷免,是有一套嚴格程序的,現(xiàn)在這個是臨時宰相,這個臨時工皇上能說撤就撤。
比如說,國家公務員的晉升應該是逐級的:科長、副處長、正處長、副局長、正局長、副部長、正部長,應該這樣有序晉升。但是后來你別晉升了,我給你加一個銜兒就完了。假如你現(xiàn)在是處長,我給你加一個同中書門下三品,你就一下子相當于副總理了。優(yōu)點就是哪天我看不上你,我把這個銜兒一摘,你就又回去接著當你的處長去,特方便。
所以之后,既然設立了同中書門下三品,三省的長官就變成了虛銜,甚至設而不授。 中書令該退休的時候,本來要任命一個新的,現(xiàn)在就不任命了,空著不設。即使設了,也都是給那些還有兩年就快死的老臣,讓他榮譽一下。
一把年紀了也不入政事堂議事,也議不了事,連自己姓什么都忘了,老到那個份兒上的,給你個太師中書令,也是位高權不重。 真正掌權的,是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幫臨時替換,來去全由皇帝秉斷的人。中國古代的官員一、二品穿紫袍?!都t樓夢》里說:“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三、四、五品是紅袍,六、七品官是藍袍,也就是青袍(“江州司馬青衫濕”),八、九品的官就是綠袍了。
中國有一個成語,形容一家全是當大官的。就說他們家滿門朱紫,除了紅的就是紫的。現(xiàn)在所說的紅得發(fā)紫,意思也大致相同。 這樣的話,充當臨時丞相的如果是小官,穿青衫的,給你加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銜,你只要換個顏色的官服穿就是了,從青衫變成紫紅的。
等什么時候皇上不待見你了,這個銜兒一摘,你還回去穿你處長的官服去,紅袍的還是紫袍的給脫下來,換青的上去。 說了這么多,就是為了說明隋唐時期皇帝想出來的削弱相權的辦法。它不但將相權一分為三,更關鍵的是后來把丞相之職演變成了臨時工,成了皇上的打工仔。
中國古代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宰相由一個變成一窩,由獨相發(fā)展到群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6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