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砻鞒瘯愋录椎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眾所周知,明朝亡于內(nèi)部的起義軍和外部的清軍,在糧餉吃緊的情況下兩面作戰(zhàn)。因為沒有軍餉,調動不了吳三桂的軍隊抵御李自成的軍隊,結果北京城被攻陷,明朝滅亡。
其實,崇禎皇帝原本可以擺脫兩面作戰(zhàn)的局面,先擊敗李自成大軍,再來抵御關外的清軍,結果卻因一個書童給毀了。
經(jīng)歷松錦大戰(zhàn)、松山大戰(zhàn)之后,明朝精銳損失慘重,對清軍幾乎沒有反擊能力。而明朝內(nèi)部的問題更加嚴重,李自成的大軍節(jié)節(jié)逼近,崇禎手頭沒有足夠的錢糧,調動不了兵力去圍剿。在這種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下,兵部尚書陳新甲萌生了與清軍和談的想法。
陳新甲,或許大家沒聽過他的名字,他原是明朝末年的宣府巡撫,后來成為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跟隨洪承疇一起抵御清兵。當時明朝的處境內(nèi)憂外患,李自成等起義軍在中原掃蕩,關外又有八旗清兵攻城略地,內(nèi)外巨大的軍事威脅,讓崇禎皇帝夜不能寐,大明軍隊顧此失彼,千里之遙往返奔波,形勢危急如累卵。
崇禎皇帝雖然勤奮執(zhí)政,但才能過于平庸,不過此時的他也看出大事不妙,若明軍在這里內(nèi)外作戰(zhàn),自身實力肯定會被消耗殆盡,攘外和安內(nèi)兩者只能選其一,崇禎經(jīng)過斟酌,決定先把關外的戰(zhàn)事熄火,全力掃平內(nèi)部矛盾,因為內(nèi)地的起義軍曾好幾次假裝投降,崇禎對他們不再信任。
崇禎認為,如果能跟關外的清兵議和,取得兩三年的緩沖時間,讓明君無后顧之憂的解決內(nèi)亂,平定中原之后再集中火力消滅清軍,就算不能完全消滅清軍,抵擋他們的進攻是綽綽有余的,崇禎這個想法也很有可行性,正當他考慮這番事情時,恰好松錦會戰(zhàn)結束,因為洪承疇、陳新甲等人的指揮失誤,明軍大敗,崇禎已沒有再帶下去的勇氣,希望跟清兵議和。
皇太極雖然取得松錦會戰(zhàn)的勝利,但自身也損兵折將,實力大受損傷,八旗各部傷亡慘重,他也想休養(yǎng)生息停戰(zhàn)了,所以他對明朝的議和表現(xiàn)出很大誠意,最終雙方于崇禎十五年五月達成停戰(zhàn)協(xié)議:明朝每年送給清軍黃金萬兩、白銀百萬兩,清軍每年送給明朝人參千斤,貂皮千張。
崇禎看到雙方談判的結果草案書,終于松了一口水,不過當時明朝內(nèi)部文人主政,他們大多都是夸夸其談之輩,說到用兵打仗百無一能,但說到忠孝廉恥卻口舌如簧,崇禎一上臺就端掉魏忠賢,所以讓文官集團勢力迅猛增大,跟清軍議和這種事情,在這些文人眼里就是投降,這是有辱國威的可恥行為,跟叛國沒有區(qū)別,所以崇禎必須要偷偷的簽署停戰(zhàn)協(xié)議,不能讓文官集團知道。
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負責跟清軍談判的主要事宜,雙方協(xié)定之后起草一份和議密信,一份送給崇禎皇帝過目,一份他保留在家中,不料他有個小書童非常勤快,給他收拾書桌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這封信,書童認為這是一份普通文件,便跟其他文件一起,交給書吏抄錄,結果一下子泄密,整個朝廷引起軒然大波。
文官集團的口水紛紛吐向陳新甲,這群文臣都是清流黨,他們大罵陳新甲賣國,批判他的無恥行為,而崇禎皇帝為了面子,也不敢出來解釋,最終只好把陳新甲當擋箭牌,并下令以賣國最把陳新甲處斬,就這樣明朝與清兵議和的事情告吹了,遼東戰(zhàn)場烽煙再起,明朝唯一能緩一口的機會沒了,內(nèi)憂外患之下,后來明朝滅亡了。
史料中并未記載陳新甲這個書童的名字,可是他無意間一個舉動,不僅讓自己的主人蒙受不白之冤而死,最終身敗名裂,還讓整個明朝江山一步步滅亡。按理說這個書童是有罪的,但這也不能完全怪他,要怪只能怪明朝的文官集團太過犀利,他們打起口水仗來崇禎皇帝都怕,朝中沒其他勢力制約他們,所以后來崇禎說“百官誤國,文臣個個可殺!”,就是指這一群迂腐文人害了大明江山。
1,張居正(十年的實際執(zhí)政者)
2,嚴 嵩(十四年首輔,在位之長無人能及。在政期間黨羽遍布朝綱,即使是次輔徐階也不敢與其公開作對。反觀徐階首輔時,高拱卻敢公開與其干仗)。
3 ,楊士奇 文官鼎盛時期三楊執(zhí)政的代表人物,
4, 徐 溥 文官又一鼎盛時期弘治朝的代表人物。
5 ,楊廷和
6,徐 階 (嘉靖末期,隆慶初期的實際執(zhí)政者)
7,高 拱 (隆慶后期的實際執(zhí)政者,)
8,李 賢(天順到成化的十年首輔。)
9,劉 ?。ㄎ墓僖欢κr期弘治朝的又一代表人物)
10,楊 榮
崇禎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闖王”李自成率農(nóng)民起義軍攻占了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導致明朝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大明王朝在后期一直面臨兩線作戰(zhàn)的問題,即來自內(nèi)部的農(nóng)民起義軍和來自北方的滿清。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燒錢的項目就是戰(zhàn)爭,沒有之一。歷史上許多盛極一時的王朝最終都是被戰(zhàn)爭給拖垮的,比如隋朝就是在經(jīng)過了三征高句麗之后,迅速走向滅亡。僅僅是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就足以把一個國家的家底徹底掏空,明朝卻要同時應付兩場戰(zhàn)爭,其面臨的財政壓力有多大就可以想象了。
國家沒錢了,就只好去百姓身上多征稅。百姓受不了苛捐雜稅的盤剝,又紛紛選擇揭竿而起。結果導致起義軍越剿越多,明朝政府需要支出的軍餉也越來越多,大明王朝就這樣無可奈何地走進了死循環(huán)之中。
那么,如果明朝早點選擇放棄遼東地區(qū),堅守關內(nèi),最大限度的緩解北方軍事壓力,把側重點放在鎮(zhèn)壓國內(nèi)起義軍上面,是否有機會翻盤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有一個時間點非常重要,那就是1640年爆發(fā)的“松錦大戰(zhàn)”。
松錦大戰(zhàn)從1640年發(fā)生,到1642年結束。這場歷經(jīng)兩年的戰(zhàn)爭將明朝最后的十三萬精銳部隊消耗殆盡,明朝后期最能征善戰(zhàn)的軍事指揮官也在這場戰(zhàn)爭中或是戰(zhàn)死、或是投降。所以在1642年以后,大明王朝實際上已經(jīng)無力回天,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自然也就談不上放棄不放棄的說法了。
如果是在1640年以前放棄遼東,那情況就要復雜很多了。當時明朝軍隊在鎮(zhèn)壓起義軍的戰(zhàn)斗中,還是勝多敗少,明軍實力要明顯強過起義軍。如果沒有經(jīng)過“松錦大戰(zhàn)”的消耗,明軍的這種優(yōu)勢還將繼續(xù)保持下去。所以,絕不可能出現(xiàn)像1644年那樣一觸即潰的局面。
真正的威脅來自北方的滿清,清軍戰(zhàn)斗力要遠高于明軍。所以如果是發(fā)生野戰(zhàn),明軍幾乎必敗無疑。但明朝要是果斷放棄遼東,以長城沿線的九邊重鎮(zhèn)為依托,堅守關內(nèi),情況就會有所改善。因為關內(nèi)的防御設施比關外要完善很多,清軍人數(shù)有限,不敢貿(mào)然發(fā)起進攻。這樣一來,北方的軍事壓力自然也就減輕了。
那么是不是說在1640年以前選擇放棄遼東,堅守關內(nèi),大明王朝就能翻盤呢?答案是不能。
在明朝末期,滿清的軍事活動和國內(nèi)起義軍的活動幾乎是做到了遙相呼應。每次當起義軍快被剿滅的時候,清軍往往就會在北方發(fā)起進攻,因為滿清知道絕不能讓大明王朝重新穩(wěn)定下來。長城雖然有很好的防御效果,但也不是牢不可破,早在1640年以前,滿清軍隊已經(jīng)有四次突破長城沿線守備薄弱處,進入關內(nèi)的經(jīng)歷。每次清軍突入關內(nèi)后,明軍主力不得不趕赴北方抗清,結果又使得國內(nèi)起義軍重新死灰復燃。
所以,只要兩線作戰(zhàn)的條件不改變,大明王朝遲早還是會被消耗到油盡燈枯,只是滅亡的時間可能會延后一些罷了。
唯一破解這個死局的辦法只有改變兩線作戰(zhàn)窘境。對明朝而言,當時最佳選擇其實應該先與滿清和解。割地也好,賠款也罷,能平息遼東戰(zhàn)事才是關鍵。在1642年“松錦大戰(zhàn)”結果出來前,滿清對明朝還沒有形成絕對優(yōu)勢,如果明朝給出的條件足夠優(yōu)厚,明清停戰(zhàn)是完全有可能實現(xiàn)的。
只要遼東戰(zhàn)事結束,明朝就能騰出手來徹底剿滅起義軍勢力,從而結束戰(zhàn)爭。然后再讓國家休養(yǎng)生息,以明朝那么大的體量,只要不發(fā)生戰(zhàn)爭,恢復起來也是非常迅速的。待到兵精糧足時,收復遼東也未必不可行。
其實崇禎皇帝在“松錦大戰(zhàn)”失利后,就有過這樣的想法。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還主動請纓與滿清議和,讓他來背負這個“賣國”罵名。這至少說明即便在“松錦大戰(zhàn)”后,雙方言和的機會仍存在。不過,由于保密工作沒有做到位,議和文件遭到泄露。結果在一群“錚錚鐵骨”的大臣口誅筆伐下,崇禎皇帝只好下令殺掉了“賣國賊”陳新甲,明朝喪失了最后一次議和的機會。
最終,大明王朝無可奈何地走到了歷史的終點。最令人可笑的是,當年許多痛斥陳新甲賣國的大臣們,在經(jīng)歷了改朝換代后,卻紛紛選擇繼續(xù)為清朝發(fā)揮余熱。誰是賣國,誰是愛國,有時候真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崇禎皇帝朱由儉有?勵精圖治?的想法,但他志大才疏,沒有?勵精圖治?的能力,他成為亡國之君原因很多,比如遇到了小冰河期,災荒不斷,再如他之前的皇帝不正干,留下太多積弊,積重難返。不過這些原因都不致命,如果遇到一個有能力的君主是可以渡過難關的,不至于成為亡國之君,崇禎成為亡國之君主要原因還在自己身上,他有四個致命的弱點葬送了大明江山。
一是性急。松錦大戰(zhàn)是大明朝決定前途命運的一仗,大戰(zhàn)初期,主帥洪承疇采取穩(wěn)步推進策略,效果很好。后來兵部尚書陳新甲提出,十幾萬大軍消耗太大,應該速戰(zhàn)速決,崇禎本來就急于求成,聽陳新甲這么一說,他馬上同意,于是陳新甲連續(xù)派人催促洪承疇主動出擊與清軍決戰(zhàn)。清軍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善于野戰(zhàn),明軍主要是步兵,善于打防守,明軍主動出擊正好是以弱擊強,哪有不敗之理。
孫傳庭打仗非常厲害,曾經(jīng)生擒闖王高迎祥,也曾經(jīng)把李自成打得就剩十八騎兵倉皇逃跑。崇禎十六年,面對死灰復燃,迅速壯大的李自成,崇禎沒將可用,于是從監(jiān)獄把孫傳庭放出來剿滅李自成。崇禎既沒有兵也沒有錢。孫傳庭到陜西后自己籌錢招兵買馬,訓練新兵,兵還沒練好,還沒形成戰(zhàn)斗力,崇禎就一再催促孫傳庭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zhàn),結果孫傳庭被迫在沒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出關作戰(zhàn),兵敗戰(zhàn)死。
二是多疑。崇禎催促孫傳庭出兵,除了性急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孫傳庭之前在陜西當官,崇禎擔心孫傳庭到陜西后,成為割據(jù)一方的軍閥,不受天朝管束。孫傳庭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zhàn),完全是被逼無奈,可以說孫傳庭是被崇禎逼死的。
還有,袁崇煥之死,也有崇禎擔心他成為軍閥的原因。袁崇煥提出的?以遼土養(yǎng)遼人,以遼人守遼土?,實際上這就是軍閥割據(jù)的前提條件,崇禎擔心袁崇煥會有占山為王那一天,所以殺掉袁崇煥就可以消除隱患。
三是擅殺。北京勤王,崇禎抓了袁崇煥,把祖大壽嚇壞了,我的媽耶!俺老大袁崇煥這么為你崇禎賣命,結果被你崇禎逮捕了,我算啥呀,趕緊跑吧,跑得慢了就有可能沒命!祖大壽抗旨離開北京。此后祖大壽嚇破了膽,崇禎多次請祖大壽面圣,祖大壽怕掉腦袋,總是托詞不去。
兵部尚書陳新甲奉旨議和,結果秘密泄露,群臣在朝堂上攻擊陳新甲,崇禎不敢擔當,把陳新甲當替罪羊殺了。造成的結果是,后來崇禎要遷都南京,大臣們心想,現(xiàn)在我們同意遷都,到了南京,危險解除,你崇禎回過頭來,指責我們放棄北方祖宗基業(yè),把我們殺掉怎么辦?為了保命,大臣們就是不同意遷都。
四是寡恩。在崇禎的心里,自己是君王,大臣們就該無條件地為他服務。實際上哪有那么多應該!
袁崇煥是個難得的人才,清朝記錄說崇禎中了皇太極的計,逮捕袁崇煥,可是袁崇煥是在入獄九個月后被殺的,這么長時間,要是中計也早該反應過味來。袁崇煥不是漢奸,崇禎心里清楚,崇禎完全沒必要殺他,讓他戴罪立功,也算是施恩于他,他會更加盡力為崇禎服務。
大臣跟隨皇帝,是需要利益交換的,大臣得不到任何好處,只有壞處,誰還愿意跟隨皇帝。所以,宋高宗趙構可以領一幫大臣逃跑,崇禎要遷都南京,大臣都沒人跟隨。崇禎要殉國時,身邊不見一個大臣。
一個怠政的皇帝,亡國了很正常,一個勤政的皇帝,亡國了不免讓人遺憾。崇禎亡國,德不配位的結果。
明朝末年,關內(nèi)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攻城略地,關外的滿清貴族也在蠢蠢欲動,整個北方大地即將變成血雨腥風。
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已經(jīng)感到了世界末日的到來,皇帝身邊的高級顧問李明睿建議遷都南京。這個建議得到了崇禎皇帝的高度肯定,但想在朝會上通過,那是難上加難。
最開始,崇禎皇帝曾經(jīng)命令兵部尚書陳新甲和皇太極議和,最后因為消息泄露,引起了滿朝文武的同仇敵愾,陳新甲成了替罪羊被處死,議和只能宣告結束。
有這個先例在,其他的大臣并不傻,他們自然會站在道德制高點,對任何企圖談判的和遷都的人都會口誅筆伐,徹底把這灘水給攪渾。
過了幾天,李明睿正式上書,請求崇禎皇帝遷都南京,然后率軍駐扎在龍興之地鳳陽,等待各地的勤王大軍云集于此,然后率軍西征,徹底剿滅李自成。
這個計劃聽起來很大,表面看上去是以退為進,為了避其鋒芒,最終剿滅李自成。實際上的意思就是為了遷都南京,至于能不能干掉李自成,另當別論,這個說法不過是遮羞布,給遷都找一個合理的借口。
這時候滿朝文武都堅決反對,他們提出來的理由和現(xiàn)在比較接近,無非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老祖宗辛辛苦苦才打下了這片江山,現(xiàn)在怎么能夠拱手讓給這些賊人和北方的夷狄。我呸,他們不配擁有北京城!
到了1644年的3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了,后來的南明政權不過是一個茍延殘喘的地方割據(jù)政權。
當初信誓旦旦對崇禎皇帝遷都的那些人,現(xiàn)在變成了喪家犬。自己的主人沒有了,對于他們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投靠新主子。
當初堅決反對遷都的張縉彥和大學士魏藻德變成了帶路黨,他們率領文武百官跪在街頭,歡迎他們的新主子李自成進京。
幸虧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已經(jīng)自殺了,要不然看到這一幕也會被活活氣死。
接下來就是這些官員們的表演時間到了,他們絡繹不絕地來到李自成的臨時辦公地點,表達了對李自成如黃河之水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崇拜之情。
因為來的人差不多有將近1000人,差一點就把臨時辦公地點的門給擠破了。李自成也不勝其煩,命令閉門謝客,仍然擋不住這些人投降的熱情。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過了沒多久,在山海關戰(zhàn)敗的李自成倉皇逃竄。因為時間比較緊,沒有把這些奴才都帶上,當然這些奴才們有自己的新去處。
過了數(shù)日,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這些投降了李自成的全民官員有如法炮制,跪在街頭歡迎多爾袞入關,因為之前他們曾經(jīng)操作過一遍,現(xiàn)在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
投降的人包括當年魏忠賢的黨羽馮銓、陳明夏、周伯達,陳之龍等人。多爾袞雖然從內(nèi)心深處看不去這些人,但是為了鞏固新政權,仍然讓他們官復原職。
就這樣這些人變成了三朝元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這個動作,估計讓他們自己也是瞠目結舌。
歷史 從來都是這么 搞笑 ,也是這么真實,更是這么殘忍,把人性深處的陰暗和復雜揭穿在所有人的面前。
現(xiàn)在在網(wǎng)絡平臺上的這些跳梁小丑,比如司馬南、再比如那個在美國的陳平,差不多都是這類的貨色,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平時披著一副愛國的外衣,背地里邊長的是一個漢奸的心,一旦形勢有變,他們就變成了帝國主義的帶路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0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