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怼捌咄踔畞y”的誘因是什么?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其實,劉邦建國稱帝時已年過半百,當了皇帝后,他先后廢殺了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人。
步入晚年的他變得日益猜忌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特別是那些異姓王們。不僅如此,他還對蕭何起了疑心,逼得他設法自污聲名以繹帝之疑,最后,也差點不得善終。不僅如此,劉邦臨死前還打算殺了忠直的樊噲,因他同是呂氏之婿擔心他助呂氏作亂,之后,因陳平的保護及劉邦駕崩才躲過一劫。
劉邦高瞻遠矚,考慮到異姓王帶來的隱患,劉邦立即以鐵血手段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他并沒有想到同姓王給皇權帶來的威脅,因此,也算是棋差一招了。
最終,在這一背景下,“七王之亂”終于在漢景帝登基后揭開序幕。
由于,當時的漢朝已幾乎沒有異姓王存在,所以,參與作亂的這七路諸侯無不是劉姓宗室。作為被各路反王針對的目標,漢景帝當然不能坐以待斃,于是,他派出了手中最精銳的中央部隊,及大將軍周亞夫,一舉掃除了各路反王,平定叛亂。
景帝登基時間不長,不過,他立即意識到分封制的弊端,他擔心這些同姓王會對中央集權產(chǎn)生威脅,于是,便開始針對藩王進行了一系列的削藩政策。自古以來,被分封到各地的藩王,都會視“削藩”為最敏感的話題。只要皇帝一提到“削藩”,就會心懷不軌,籌謀作亂。
關于引發(fā)“七王之亂”的誘因,有人說:是源于早年發(fā)生在未央宮中的一起“弈棋事件”。漢文帝在位時期,吳王的大兒子劉賢來到皇城,與太子劉啟做伴。這劉啟,就是后來的漢景帝。某天,兩個小孩在皇宮中下棋,原本兩個孩子的年齡相仿,所以,言談之間并無尊卑之分,劉賢根本沒將劉啟視作太子,對其出言不恭。劉啟在宮中如眾星捧月一樣,何嘗受過這種屈辱?
他心里氣不過,立即端起棋盤砸在這位堂兄弟的腦袋上,劉賢挨了一下,倒在地上斷了氣。事發(fā)后,漢文帝將劉賢尸體送回了吳王所在的封地,對其進行了安撫。劉濞死了兒子,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他對漢文帝說,普天之下每一片土地都是劉家的葬在哪都一樣,于是,就將兒子的尸體送回長安。由此可見,劉濞對朝廷尤其是太子劉啟懷恨在心,在其上位后借削藩一事籠絡諸侯,為兒子報仇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筆者卻覺得事情比這更加復雜,“弈棋事件”的確算是誘因,但是,絕不是主因。劉邦在位時,藩王與中央之間就已存在矛盾,只是這些矛盾在景帝登基后被激化罷了。高祖時期,淮南王作亂,劉邦平定了叛亂后,覺得東南地區(qū)地廣人稀,朝廷的勢力很難達到這些地方。為了穩(wěn)固地方形勢,劉邦將劉濞封為吳王,讓他幫自己鎮(zhèn)守此地。當然,與劉濞一塊被分封的,還有其他幾個宗室子弟。
高祖、惠帝在位時,這些被分封到各地的藩王與皇帝之間的親緣關系很近,所以,藩王與中央能夠一條心地守江山。不過,在漢文帝登基后,中央與藩王之間的親緣關系就比較淡薄了,畢竟,自劉邦開始劉氏江山已經(jīng)流傳了三代,皇帝與藩王也從近親變成了遠親。可想而知的是,就算劉濞不做亂,當劉氏江山傳續(xù)到一定時間,皇帝與藩王之間的親緣關系變得八竿子都夠不到后,藩王也會作亂。
漢景帝非常聰明,他預見了這種結(jié)果,也制定了對策,那就是:削藩。
諸侯王們沒意識到,削藩來得如此之快,無法接受這一事實的藩王不得不擰成一股繩,共同對抗中央。從地圖中,我們能輕松地分析出當時的戰(zhàn)局。造反的,是以吳國為首的七國聯(lián)盟,參與作亂的國家有吳、楚、趙、膠東、膠西、菑川、濟南。前文我們提到,吳王劉濞作亂事出有因,他與劉啟之間有殺子之仇,所以,他有必要發(fā)動戰(zhàn)爭,興兵雪恨。
不過,相比于劉濞,其他諸侯王的造反目的就比較單純了。他們純粹是因為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脅,所以,才會選擇與吳王站在同一陣營。漢景帝登基之后,朝中的御史大夫晁錯呈遞了一本名為《削藩策》的奏章,其中的內(nèi)容就算筆者不向大家揭露,想來大家也能猜出個八九分,無非是為了鞏固漢統(tǒng)務必削弱藩王勢力云云,一切都圍繞著中央集權進行討論。
我們知道,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削藩,在此之前雖然劉邦也曾對異姓王進行過打壓,但劉邦當時所用的手段比較直接,與其說是“削藩”不如說是“滅藩”。正因為,這是古往今來首次削藩,所以,在這份《削藩策》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以至于,諸侯非但沒有響應,反倒要對抗朝廷。誠然,就算這本《削藩策》寫得天花亂墜,估計也沒有藩王會心安理得地挨削。
畢竟,這是高祖所賜的土地,也是劉氏支脈世代生長的家園,皇帝一句話就要讓他們拱手交出手中的土地,哪有藩王會配合呢?
可以說,從大漢江山被分封的那一刻起,分封制就已決定了這場叛亂的爆發(fā)。漢景帝接納了晁錯的建議,決定將趙、楚等國的封地收回中央。吳王劉濞一看,正中下懷,正愁沒法向劉啟這小子報殺子之仇呢,劉啟竟將自己推上了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這不就是上天賜予的機會嗎?于是,劉濞立即籠絡了即將挨削的難兄難弟,大家湊在一塊一合計:反了!
說起當時的形勢,其實,與周王朝差不多,周朝的諸侯雖不敢直接跟天子叫板,但若天子敢在所有諸侯頭上動刀子,估計結(jié)果會與“七王之亂”差不多。不過,漢景帝不同于周天子,漢朝的中央正處于強勢期,完全能拿出與各路諸侯對等的兵力與之對抗。按說,參與作亂的其他六王也心里沒底,倘若,沒有吳王劉濞在,恐怕這些藩王也不敢拍板作亂。
畢竟,槍打出頭鳥,誰敢保證自己站出來振臂一呼,其他諸侯就能群起響應呢?如果適得其反,其他諸侯選擇默默挨削,自己反而成了眾矢之的,豈不悲哉?所以說,吳王劉濞還是有一定勇氣的,他冒著巨大的風險當起了七王的“牽頭人”,說明他已為了報仇已不顧一切了。想要造反,必須要準備兩樣東西,一是與中央軍對抗的兵力;二是能夠說服天下人的口實,也就是造反的合法性。
至于前者,劉濞聯(lián)合了六路藩王,七王的私兵自然是個可觀的數(shù)字。當然,也不至于像劉濞對外宣稱的五十萬那么夸張,古人在用兵打仗時總會犯“號稱”的毛病,估計各路反王的總兵力越在二十萬左右。倘若,劉濞手中真的有五十萬大軍,那么,故事的結(jié)局有可能被改寫,劉啟之后的皇帝沒準真要變成劉濞了。至于造反的口實,劉濞編造的借口就是“清君側(cè)”。
可能連劉濞自己都不知道,他的這一借口,竟然成了后世反賊的“套詞”,劉濞之后的起義家,無不打著“清君側(cè)”的大旗。
那么,為什么劉濞不打著“抗削藩”或“報子仇”的旗號呢?
因為,此前景帝劉啟已將削藩的理由昭告天下,劉濞根本沒法從削藩的合法性上下手。若打著為子報仇的旗號,想必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覺得劉濞的格局太小,為了兒子的命當反賊。劉濞將一切矛頭,都指向了那個給劉啟出餿主意的晁錯,把“禍亂朝綱”之類的臟水全都潑到此人的身上,借機發(fā)兵。
七個國家,二十萬大軍,在中央軍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果然連連得勝,沒過多久就打到了河南境內(nèi)。戰(zhàn)爭之初,漢景帝心急如焚,眼看敵人就要打到自家門口了,這該怎么辦?漢景帝是個聰明人,他見反賊打出的是“清君側(cè)”的旗號,干脆順應反賊的意愿,殺掉了晁錯,借此來抹除反王們出兵的口實。
漢景帝的這步棋非常高明,晁錯已經(jīng)死了,他立即昭告天下,要求反賊撤軍。不過,事已至此,劉濞豈能善罷甘休?他根本沒理會漢景帝發(fā)出的圣旨,依舊帶著叛軍繼續(xù)出擊,打算奪取帝位。直至此時,劉濞已落入下乘,為何?因為君側(cè)已清,此時若叛軍繼續(xù)進軍,那就是純粹的造反了。
劉濞在公理大義面前,已經(jīng)徹底失去了主動權。追隨七王的士兵,原本是跟著七王進京誅殺佞臣,時至今日他們的身份已變成反賊,性質(zhì)已截然不同,士氣也陷入低迷。至于七王之亂的平定,相信各位對整個過程都耳熟能詳,筆者不再詳述。
叛軍打到梁國的時候,因梁王率兵阻攔,暫時與叛軍陷入僵持,這也給了漢景帝調(diào)兵的時間。漢景帝立即拿出了底牌,也就是大將軍竇嬰和太尉周亞夫,與叛軍做最后的決戰(zhàn)。周亞夫與竇嬰不愧是漢朝名將,他們出兵后并未直接與敵人硬碰硬,而是選擇斷其糧道。
由此,遠征作戰(zhàn)的叛軍失去了糧草支援,陷入絕對的被動。在缺乏糧草的情況下,漢軍只用了三個月便將各路叛軍逐個擊破。事已至此,七位反王大勢已去,或死或逃。始作俑者劉濞,跑到了東越尋求庇護,當時的東越已是漢朝的藩屬國。為了給朝廷一個交待,東越的諸侯王殺掉了吳王劉濞。
七王之亂,至此也就畫上了一個句號。
吳楚七國之亂
發(fā)生在漢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諸侯王國的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西王印、膠東王雄渠。吳王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七王的血統(tǒng)關系如下:
景帝三年(前154),吳王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有眾二十余萬,還兼領楚國兵。他置糧倉于淮南的東陽,并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肴澠地區(qū)活動。吳楚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將閭據(jù)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lián)兵犯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地諸叛國,并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jiān)齊、趙兵。曾經(jīng)做過吳國丞相的爰盎,建議景帝殺晁錯,恢復王國故土,以換取七國罷兵。景帝在變起倉猝的情況下接受了這一建議,處死晁錯。暫時居于優(yōu)勢的吳王濞認為自己已經(jīng)取得了“東帝”的地位,拒不受詔,戰(zhàn)事繼續(xù)進行。
七國之亂爆發(fā)原因過程及結(jié)果是什么?
七國之亂是發(fā)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jù)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fā)。七國之亂的平定,標志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七國之亂的起因是什么?
漢景帝劉啟即位后,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陳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
等到楚王來朝,晁錯借機說楚王劉戊為薄太后服喪時偷偷淫亂,請求誅殺他。漢景帝下詔赦免死罪,改為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隨之景帝又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事宜。
漢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完沒了,就想進行謀反,遂親往膠西,與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劉昂同意謀反,并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
不久,漢景帝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劉濞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nèi)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lián)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劉濞征募了封國內(nèi)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余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jié),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cè)”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6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