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國家,歷史是非常悠久的,這其中的歷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關(guān)于劉禪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內(nèi)容。
劉備去世后他選擇將蜀漢的統(tǒng)治權(quán)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劉禪,這一決定讓人們對劉禪的能力和資格產(chǎn)生了爭議。然而,一些人認為劉禪完全有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帝”。那么,劉禪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有人認為劉備選擇阿斗繼承皇位是一個錯誤,因為阿斗在位期間將蜀漢拱手讓給了曹魏。然而,也有人持相反的觀點,認為劉備選擇阿斗是明智的。劉禪在位期間,蜀漢政局穩(wěn)定,國家富庶,被一些人視為千古一帝。
與曹魏在249年發(fā)生的高平陵之變、東吳孫峻、諸葛恪專權(quán)相比,蜀漢在這40年中幾乎沒有發(fā)生宮廷政變。劉備去世后,“相父”諸葛亮接管了政權(quán),他高效治理蜀漢,使國家安定繁榮,劉禪無需過多操心政務,只需主持節(jié)日祭祀儀式。
然而對于劉禪是否真正具備統(tǒng)治能力而獲得稱號“千古一帝”,眾說紛紜。一些人認為,劉禪在位期間并未做出什么偉大的貢獻,他僅僅是享受了諸葛亮和其他臣子為他創(chuàng)造的安全和穩(wěn)定環(huán)境而已。相比于其他有杰出治國才能的皇帝,劉禪的政績顯得相對黯淡。
在歷史的長河中,劉禪被分為兩種評價,一種認為他是千古一帝,對蜀漢的穩(wěn)定有重要作用,因為他選擇了有能力的人來輔佐他;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他并非真正有資格獲得這樣的榮譽,因為他個人并沒有展現(xiàn)出卓越的統(tǒng)治才能。
和曹魏249年發(fā)生的高平陵之變,東吳孫峻、諸葛恪專權(quán)相比,蜀漢在這40年中,幾乎沒有宮廷政變。劉備死后,“相父”諸葛亮掌權(quán),把蜀漢內(nèi)外治理得國泰民安,不需要劉禪多動腦筋。劉禪只需要逢年過節(jié)主持祭祀儀式即可。
在諸葛亮之后,是蔣琬、費祎、姜維先后掌權(quán),他們都能在劉禪的領(lǐng)導下安安分分地辦事情,沒有想過叛亂,奪權(quán)之類的事情。這40年中,劉禪始終牢牢抓著蜀漢朝政大權(quán),沒有旁落。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路,消滅諸葛瞻七萬御林軍,進入蜀漢腹地,包圍成都。此時的劉禪面臨兩個抉擇,即血戰(zhàn)到底,還是開城投降。這是一個艱難的二選一,劉禪思索良久,不能決斷。
這時的蜀漢,還有不少遠在邊關(guān)的精銳軍隊,如劍閣的大將軍姜維、南中都督霍弋、巴東太守羅憲,這些都掌握重兵。如果劉禪在成都組織御林軍抵抗鄧艾的進攻,與城共存亡,再發(fā)出勤王令,讓這些邊關(guān)軍隊回援,應該有八成的把握吃掉鄧艾軍隊,轉(zhuǎn)危為安。
可是,他在投降派譙周的勸說下,為了保全成都的老百姓,選擇了開城投降。其實早在劉備包圍成都時,益州牧劉璋就為了益州的老百姓免受戰(zhàn)爭之苦,開城投降過?,F(xiàn)在,劉禪也是同樣的選擇,他們都是為了保全老百姓,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好君主。
劉禪投降后,雖然經(jīng)過鐘會、姜維之亂,也沒改變投降的事實。他于公元264年進入洛陽,受到晉公司馬昭的隆重接待,被封為安樂公。在宴會上,演奏蜀中樂曲和歌舞,這讓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一個個低頭流淚,沉默不語,而劉禪喜滋滋地欣賞樂曲。這時,司馬昭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回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也就是后世所說的“樂不思蜀”。劉禪知道自己的處境,知道這是司馬昭對自己的考驗,如果自己一個回答不好,可能招來殺身之禍。自己一個人身死是小,如果連累了蜀漢舊臣及老百姓,罪就大了。因此,他效仿父親劉備當年“驚雷失筷子”的手法,來了個“樂不思蜀”,安全過關(guān),得享晚年?!稘h晉春秋》中記載如下:
關(guān)于劉禪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內(nèi)容就是這些了,是否有幫助到你呢,如果覺得還不錯的話,歡迎您繼續(xù)關(guān)注我們,之后我們會一直為大家?guī)砀嘤腥ぞ实臍v史相關(guān)內(nèi)容,不要錯過哦。
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理由是:
劉禪從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那種群雄割據(jù)、兵連禍結(jié)的動亂年頭,能執(zhí)政這么久,沒有相當?shù)牟胖鞘遣恍械?。有人把劉禪安穩(wěn)地做皇帝歸因于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擴展資料:
名字由來:
劉禪,小名阿斗。據(jù)傳劉禪之母甘夫人因夜夢仰吞北斗而懷孕,所以劉禪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詞形容庸碌無能的人。
流離亂世
《魏略》記載:當初劉備在小沛,未曾想曹操突然來打,慌忙逃跑丟棄家屬,當時劉禪幾歲,跟著人西入漢中被人賣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扶風人劉括避亂入漢中,買得因亂失散的劉備長子劉禪,遂養(yǎng)以為子,為娶妻立家,劉禪只記得其父字玄德。鄰居有姓簡的一個人,后來劉備攻下益州簡某當了將軍,劉備派遣簡某到漢中和劉禪相見,由張魯送歸益州,劉備立為太子。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頭百姓眼里,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于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預言,這個形容詞將流傳千年。 阿斗真的扶不起嗎?他真的是個昏庸、愚鈍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嗎?看看劉備和孔明都是怎么評價劉禪的: 劉備給后主的遺詔提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不是一個阿諛承迎的大臣,劉備也不是徒好虛名的君主,他們是不會把一個平庸的人硬說成“智量甚大”的。 事實上:“后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 縱觀歷史,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董事長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后,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個群雄割據(jù)的動亂時代,能執(zhí)政這么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有容人之量 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庇谑呛?,“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對于大權(quán)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后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guī),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quán)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zhuǎn)正”,徹底擺脫“見習”皇帝的命運??墒?,諸葛亮仍緊握大權(quán)。諸葛亮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劉禪沒有工作經(jīng)驗,沒有治國經(jīng)驗,所以才總攬全局。這讓人不禁要問,劉禪現(xiàn)在是沒有經(jīng)驗,你不給他實踐的機會,他哪兒來的經(jīng)驗,他不是永遠沒經(jīng)驗嗎? 諸葛亮帶兵出外征戰(zhàn),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元為侍中,統(tǒng)宿衛(wèi)親兵,“監(jiān)管”劉禪。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diào)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 對這些,劉禪一讓在讓,不想引起國內(nèi)的政治混亂。諸葛亮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劉禪雖然不贊成,但還是為諸葛亮鼓勁加油??梢哉f,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nèi)變”的道理,充分領(lǐng)會并嚴格執(zhí)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團結(jié)了內(nèi)部領(lǐng)導班子,保持了領(lǐng)導集團的穩(wěn)定,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老百姓。難怪有人評價劉禪“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可見劉禪具有一個政治家寬容大度的胸懷。 劉禪不僅對諸葛亮寬宏大量,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于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劉禪生活腐化時,學者周譙和老臣董允上書勸柬,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后主劉禪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里,對大臣動刀較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 頭腦清楚、知人善用 劉禪不僅有容人之量,而且頭腦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強的分析能力,絕對不是弱智。劉禪專用諸葛亮來治國,就是他聰明的地方,雖然諸葛亮有窮兵黷武的問題,但是他治理蜀國的措施確實給蜀國帶來了發(fā)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劉禪仍然繼續(xù)延用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諸葛亮所選拔的人。 諸葛亮急于北伐,劉禪此時頭腦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又不好直接反對,只能規(guī)勸諸葛亮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北M管諸葛亮執(zhí)意北伐,沒有聽從劉禪的勸告,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后,劉禪立刻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shù)谋狈ァ?在人事任免上,劉禪也表現(xiàn)出過人的一面。鑒于諸葛亮生前權(quán)力太重,劉禪廢除了丞相制。以費祎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quán)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cè)重。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祎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nèi)政大權(quán)不再同一人一把抓。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xiàn)事無巨細,皆決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quán)旁落的尷尬局面。蔣琬死后,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劉禪總統(tǒng)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quán)達19年之久。這一系列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quán)被殺后,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后,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所以劉禪才這么說。之后,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足見劉禪絕非平庸之輩。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絕對不是昏庸低能之輩。 樂不思蜀≠沒皮沒臉 歷來各方專家對后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于暗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zhàn)而降、茍且偷安。 “樂不思蜀”一個詞語讓劉禪徹底被定格為一個反面人物,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 話說曹魏兵圍成都,劉禪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傷忙一定會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讓百姓遭殃。為了保全子民,劉禪在深思熟慮后,決定開門投降。劉禪投降后,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這樣一來,劉禪多了一個賣國的罵名,卻保全了百姓的姓名財產(chǎn),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對于劉禪不戰(zhàn)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注重國人現(xiàn)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他沒有為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 亡國之后,作為亡國之君,不僅劉禪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yǎng)晦自保。某個西方的著名文學家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shù)一樣艱難的工作。”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劉禪降魏后,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蜀國舊臣聽后無不現(xiàn)出悲慽之容,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活脫脫是一個缺心少肝、茍且偷安的皮相。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么可以到這種地步!后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此誕生。說完這個話以后,劉禪帶來的一個舊臣就跑去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閉起來。果然,不久司馬昭再次問劉禪,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么聽著不像你說的,像你某個大臣說的。劉禪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么說的! 乍一看,劉禪的確是一幅沒皮沒臉的嘴臉,而且無恥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可細細一想,劉禪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司馬昭的陰險毒辣是出名的,不光專權(quán)奪勢,且欲謀篡帝位,就連魏帝曹髦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若想殺劉禪,可謂易如反掌,身為階下囚的劉禪,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須讓司馬昭覺得他懦弱無能、不足為慮,而“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禪所釋放的一個煙霧彈,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這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堪稱上上之策。在這個問題上,劉禪實在是一個能稱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主導文化氛圍里,人們不愿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轟轟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劉禪投降后在洛陽的一段表演,為他博得了“全無心肝”的臭名,從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戴在了他的頭上,甚至連他的名字劉禪(Shàn),我們也經(jīng)常錯誤地讀成Chán,可見世人對他的誤解之深了。 歷史也好,現(xiàn)實也罷,你越是正著看,越看越是霧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來。在委蜀吳三個企業(yè)集團中,劉禪領(lǐng)導的蜀漢集團有限公司一直處于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公司穩(wěn)固發(fā)展,重現(xiàn)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zhàn)爭涂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這點? 綜上所述,蜀漢皇帝劉禪有容人之量、頭腦清楚、知人善任,而且,樂不思蜀并不等于沒皮沒臉,所以,劉禪不是昏君。
劉禪(207年-271年) 荊州江陵人,即蜀漢懷帝,又稱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劉禪出生于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云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后入蜀,蜀漢建立后被立為太子。于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維北伐,后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蜀漢滅亡后,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謚號思公。
擴展資料:
劉禪的墓葬遺址:
西晉泰始七年(271年),蜀漢亡國之君劉禪死在洛陽,葬于孟津平樂鎮(zhèn)翟泉村東。20世紀60年代,劉禪墓還有高7米、直徑15米的大冢。由于洛陽市文物部門經(jīng)濟上的捉襟見肘致使劉禪之墓已經(jīng)夷為平地。
一說劉禪墓(阿斗墓)在河南省鶴壁市鶴山區(qū)與安陽市交界處的“阿斗寨”附近。當?shù)叵鄠靼⒍氛莿⒍U被司馬昭父子秘密羈押之地,主要有萬柏山、阿斗寨、古寨墻、古柏林、阿斗墓、金線河、蜀村花卉園區(qū)等旅游資源。
-劉禪
在三國時期,劉禪一直是一個比較具有爭議的人物,有的人說他懦弱,有的人說他能力強。那么劉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其實,劉禪在治國能力上,還是很強的。劉禪和諸葛亮在君臣的關(guān)系上,是非常完美的。劉禪對諸葛亮十分信任,劉禪知道諸葛亮位高權(quán)重,但也知道他沒有謀反之心。而諸葛亮對劉禪又盡心盡力的輔佐。這種君臣關(guān)系是少有的。兩人的關(guān)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chǔ)上的。
在諸葛亮死后,蜀國沒有出現(xiàn)內(nèi)亂,這就是劉禪從中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他善于協(xié)調(diào)眾臣之間的關(guān)系。在諸葛亮死后,楊義想讓北伐的大軍撤退,但魏延不服。楊義便誣告魏延有謀反之心。而且朝中眾臣也都建議將魏延除掉。只有劉禪不信,雖然最后劉禪沒有頂住眾臣的壓力,殺了魏延。但是對魏延進行了厚葬。從這里能看出,劉禪并不傻。他能知道魏延不會謀反,但由于懦弱的性格,違心的殺掉了魏延。
劉禪在對眾將領(lǐng)的任命上也是很有能力的。他放棄了睚眥必報的楊義,讓姜維承擔起北伐的重要任務。姜維原本是魏國的降將,但劉禪卻很放心的委以重任,姜維也沒有辜負劉禪的知遇之恩,一直對劉禪忠心耿耿,任勞任怨,成為了蜀國的大將軍。
還有一件事能看出劉禪不僅懂軍事,在處理朝中要務時,處理的也是非常完美。大司馬蔣琬想要打造戰(zhàn)船,準備攻下上庸等地。按照當時蜀國的實力,這種策略風險很大。劉禪完全可以用皇權(quán)否決這個計劃。但劉禪并沒有這么做,而是經(jīng)過眾臣商議后,派姜維等人到漢中和蔣琬商議,最后讓蔣琬放棄了這個計劃。
總的來說,劉禪是一個能力很強的皇帝,只是當時蜀國的局勢不適合劉禪的治國方式。他能把蜀國的政權(quán)維持幾十年,已經(jīng)非常不錯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65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沈括生平:沈括是什么朝代的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