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文中華歷史故事三國
#春秋五霸#春秋諸侯#戰(zhàn)國七雄
在歷史上,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首,自然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歷史人物。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即位之后,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國。在實力得到增強之后,齊桓公多次會盟諸侯,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不過,盡管齊桓公推動了齊國的崛起,但是,他好心收留一位落難的公子,卻最終導致了田氏代齊的結果。
田氏代齊,也叫田陳篡齊。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陳國媯姓田氏后代取代齊國姜姓呂氏成為齊侯(齊威王始稱齊王)的事件?!妒酚洝R太公世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講述了呂氏齊國及田氏齊國的興衰史。對于田氏來說,始祖陳完(田完),就曾被齊桓公所收留。
一
具體來說,陳完(前705-?),田姓始祖。陳國(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人,春秋時陳國陳厲公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謚號)。春秋時期,陳國位于今河南省東部,其都城就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一帶。所以,在地理位置上,陳國是比較靠近齊國的,這也為陳完逃到齊國埋下了伏筆。
《史記·陳杞世家》中記載:厲公取蔡女,七年,厲公所殺桓公太子免之三弟,長曰躍,中曰林,少曰杵臼,共令蔡人誘厲公以好女,與蔡人共殺厲公而立躍,是為厲公。厲公者,桓公子也。利公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為莊公。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故陳完不得立,為陳大夫。
齊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99年),陳厲公的侄子、其兄陳桓公鮑的少子媯林因不滿于父(陳桓公鮑)兄(太子免)被殺而弒陳廢公,自立,是為陳莊公。正是因為自己的父親陳厲公被殺了,這導致陳完在陳國只能當一個卿大夫,而無法繼承陳國君主的寶座。
齊襄公五年(公元前693年),陳莊公在位七年后去世,其弟杵臼繼位,史稱陳宣公。
《史記·陳杞世家》中記載:二十一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殺其太子御寇。御寇素愛厲公子完,完懼禍及己,乃奔齊。
公元前672年,陳宣公冊立御寇為太子。雖然陳宣公非常寵幸這位太子,但是,當他看到太子和陳完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親密后,就逐漸猜疑了。因為陳完原本也是有機會繼承陳國君主之位的,于是,陳宣公直接殺害了太子,這無疑讓陳完非常緊張了。在此背景下,陳完擔心陳宣公也不會放過自己,于是帶著家人逃到了齊國。
二
對此,在筆者看來,陳完之所以選擇到齊國避禍,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幾點:第一點就是齊國比較靠近陳國,降低了遷移的難度。試想一下,陳完如果是去投奔楚國、秦國等距離較遠的諸侯國,山高路遠,無疑會面臨較大的風險。并且,在筆者看來,陳完來到齊國后,也方便再次回到陳國,比如陳國一旦發(fā)生什么變故的話,陳完甚至可以去爭奪君主的之位。類似的情況,其實發(fā)生在齊桓公身上。在齊國發(fā)生內亂的時候,公子小白先是逃到了齊國旁邊的莒國,并最終登上了齊國君主的寶座。
第二點則是因為齊桓公是當時的春秋霸主,各個諸侯國發(fā)生內亂的話,齊桓公通常會去主持正義,也即此時的齊桓公,行使了部分原本屬于周王室的權力?,F在陳國發(fā)生了內亂,陳完來投奔齊桓公這位中原霸主,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了。反之,陳完如果是去投奔周王室的話,后者因為實力有限,其實是愛莫能助的。
至于第三點,應該是齊國實力比較強大,只要能夠被齊國收留,今后應該就不用繼續(xù)顛沛流離了。面對前來投奔的陳國公子,齊桓公也比較高興,這說明自己的霸主地位,擁有較高的認同度。
三
《史記·陳杞世家》中記載:齊桓公欲使陳完為卿,完曰:「羈旅之臣,幸得免負檐,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够腹篂楣ふ?。
于是,齊桓公原本想讓陳完擔任齊國的卿大夫。在春秋時期,卿大夫擁有自己的封地和人口,可謂是諸侯之下的諸侯了。正所謂無功不受祿,陳完立即委婉地拒絕了,他向齊桓公表示:“我作為一個前來避難的臣子,能夠在齊國避免殺身之禍,已經是莫大的恩惠,怎么敢奢望卿大夫的官職呢?”對于陳完的謙虛回答,齊桓公非常滿意,于是就讓他擔任齊國的工正,這是管理工程,工人的官職,可以理解為后來的工部尚書。
自此之后,陳完就一直留在了齊國,并且將姓氏由陳改為田,所以陳完也被稱之為田完?;腹氖辏ㄇ?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乙亥(前643年9月12日),齊桓公病逝。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雖然齊桓公去世后,但是,田完的后人繼續(xù)受到了齊國的重用,并成為齊國不可小覷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532年,田桓子與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滅執(zhí)掌齊國大權的慶氏。在此之后,田氏、鮑氏又消滅了欒氏、高氏。到了這個時候,田氏已經成為齊國實力最強大的卿大夫家族了。
但是,根據《左傳》等史料的記載,田氏沒有急于齊國君主的寶座,而是拿出自己的錢財,分給齊國的百姓,以此收買人心。田恒為相時,修治武功,論功行賞,親近百姓,使齊國內部進一步得到了安定。同時,田恒割自齊安平以東到瑯琊作為自己的封邑。這個封邑比齊平公的食邑還要大。
四
最后,對此,在筆者看來,和后來的司馬氏取代曹氏不同,田氏篡奪齊國的過程,是非常緩慢的。而司馬氏在取代曹氏的過程中,則遭遇了淮南三叛這樣的激烈叛亂,也即司馬懿父子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才得以平定叛亂勢力。但是,田氏在篡權的過程中,則沒有遇到太過激烈的反抗,這也是秦國、楚國、燕國、三晉等周邊諸侯國沒能獲得干涉田氏代齊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害了齊簡公,改立齊平公,并進一步削弱齊國公室的實力。公元前405年,田和嗣相位。公元前391年,田和將其遷于海島,食一城,以奉其先呂尚之祀。田和自立為齊君。公元前390年,齊師伐魏,取襄陽。不久田和與魏文侯、楚人、衛(wèi)人會于濁澤(今河南長社縣境內),求為諸侯,魏文侯為之請于周安王及諸侯。公元前386年,田和立為齊侯,列于周室。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呂齊君主)死,齊國呂氏為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
在田氏代齊前,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已經瓜分了晉國,并獲得了周王室的認可。所以,田氏齊國的建立,促使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對于田氏齊國來說,經過齊威王等君主的努力,成為了戰(zhàn)國中期的霸主。當然,在五國伐齊后,田氏齊國還是走向了衰落,并最終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消滅。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蕩,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zhàn)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勝數?!毕鄠鞔呵锍跗谥T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并,到后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zhàn),爭做霸主,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山東省東明縣有一個村叫五霸崗,聽老人說,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霸在此爭戰(zhàn),留下的村名。 春秋五霸形勢圖(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于《史記》。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此說見之于王褒的《四子講德文》。還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并非實指五位國君。
編輯本段“五霸”簡介
齊桓公
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
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齊國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齊國很快強大起來。齊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后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莊王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并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后,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zhàn),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文公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zhàn),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晉同曹、衛(wèi)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于宰相)子玉大怒,發(fā)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和報答在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時,晉文公允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一旦晉楚交戰(zhàn),晉軍將退避三舍,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隊向后撤退九十里。晉軍“退避三舍”,后撤到衛(wèi)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于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zhàn)。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zhàn)創(chuàng)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后發(fā)制人的著名戰(zhàn)例。此后,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于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凹鎳?,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吳王闔閭 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師大敗楚軍,僅10天即進入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創(chuàng)造了春秋時期攻占大國都城的先例。翌年,闔閭親自出征,大敗越軍。闔閭十一年(前504),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東南)。從此,吳國威震中華。
越王勾踐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于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后,臥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稱霸主要標志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tǒng)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執(zhí)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于“禮壞樂崩”的境地。 稱霸的諸侯主要標志是“會盟”諸侯,而完成這一重要儀式的有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楚莊王旅、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五位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他們。同時在現用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 也采用這一說法,所以說這一說法更具有權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約諸侯,并且稱霸不成反喪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鄭莊公無人提及。鄭莊公應算春秋五霸之一。
編輯本段“春秋五霸”的八種說法
網上盛傳“春秋五霸”共有兩種說法,其實不對,從古至今,關于“五霸”至少出現過八齊桓公
種說法,此外還有一些說法是將夏商時代的一些驍將也算進來,那些已經超出了春秋時代的范圍。 這八種說法如下: 1.“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史記》 2.“齊桓、晉文、楚莊、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晉文、秦穆、楚莊、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7.“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辭通》 8.“齊桓、晉文、楚莊、夫差、勾踐”——部分中學課本 9.“齊桓、宋襄、晉文、秦穆、楚莊”——部分中學課本 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全票通過,沒有爭議。楚莊王也以高票通過,秦穆公則勉強過半,這兩位同樣獲得相當的認可率。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但問題是,“五霸”的說法,早在這二人之前就已經有了,故以上的各類觀點中,第2、第3、第4、第5、第8,這五種可以排除。第6種觀點太過于偏袒晉國,而且將楚莊王排斥在外,也顯得不合理。 剩下的只有第1和第7這兩種了,兩者的成員相似,差別只在“鄭莊公”和“宋襄公”這一個名額。毫無疑問,鄭莊公遠比宋襄公更有資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實,這點不必多說了,司馬遷將他視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于他講仁義,但實際上,宋襄公也干過不仁義的事情,比如當年他囚禁滕子嬰的事就飽受非議,當然也有人對這事表示懷疑,司馬遷就沒有將此事載入《史記》里頭。鄭莊公之所以經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他挑戰(zhàn)皇權,這點嚴重違背了后世儒家學者的觀念,而儒家們卻愛賣弄“春秋筆法”,經常粉飾野心家們的“勤王”行為,卻不解釋他們吞并鄰國大肆搶掠的事實,他們行使厚黑權謀時,卻又要給他們的臉面涂上一層“仁義道德”的潤滑油,還有諸如晉楚之戰(zhàn)中晉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質明明是“誘敵深入”,儒家們硬是要說成是“知恩圖報”,包括《東周列國志》也采用了這一觀點。換句話說,由于鄭莊公是曹操、孫權式的梟雄,只顧壯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們也就看不上眼,干脆讓“講仁義”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實拘泥于所謂“五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切實際,可以說,足智多謀的鄭莊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制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興霸業(yè)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這八個人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編輯本段春秋霸王介紹
鄭莊公
姬姓,名寤生 (前757年─前701年),為中國春秋時代鄭國君主,號稱“春秋小霸”?!妒酚洝なT侯年表》記載,生年在鄭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鄭莊公繼承其父鄭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來周平王寵信虢公,鄭莊公與周朝關系開始轉壞。在鄭莊公在位期間,鄭國國勢強盛,并曾發(fā)生多次戰(zhàn)事,包括由莊公之弟太叔段發(fā)動的叛亂,以及擊敗周桓王率領陳、蔡、虢等聯軍的繻葛之戰(zhàn)。特別是后者,確立了鄭國的「小霸」局面,使周天子威信掃地,鄭莊公聲威大振。宋、衛(wèi)、陳等宿敵都來求和,鄭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盛的諸侯國。 鄭、宋之爭是鄭莊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鄭國東鄰宋國,北鄰衛(wèi)國。鄭與宋、衛(wèi)兩國都有矛盾,隨時有遭宋、衛(wèi)夾攻的危險。公元前719年,宋國糾集了包括衛(wèi)、陳、蔡、燕、魯在內的多國聯軍,先后兩次圍攻鄭國,大有鏟平鄭國之勢。在這種情況下,鄭莊公冷靜沉著、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軍事上加強防御,頑強抗敵;另一方面在外交上處理好與列國的關系,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盡可能聯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陳國雖曾與宋國一起侵鄭,但鄭莊公在擊敗陳師之后主動與陳和好。魯國曾在伐鄭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鄭莊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魯,而是主動向魯示好求和,直至結為同盟。齊國當時是諸侯中強國,鄭莊公很注意密切與齊的關系,以利用齊國勢力來牽制宋人。此外,與周交惡,也很注意策略。雖大敗王師,而又夜使祭仲勞王;既恨周王棄己,又用周王之權威以打擊宿敵。前713年,借聲討宋殤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鄭莊公聯合齊、魯之師,以天子之命伐宋。齊、魯軍隊敗宋軍于菅(今山東武城縣東南),鄭軍先攻占宋國郜(今山東武城縣東)、防(今山東金鄉(xiāng)縣西),后又打敗宋、蔡、衛(wèi)三國聯軍,最終使宋國屈服。 鄭莊公英雄一世,但也有兩個重要的政治失誤。一個重要失誤是生前沒有對太子忽(即鄭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鄭國立即陷入鄭昭公和鄭厲公(公子突)之爭,使鄭國形成兩君并立的混亂局面,為害甚久。另一重要失誤是重用高渠彌,這為鄭國留下了嚴重后患。莊公想立高渠彌為卿,時為太子的昭公反對,莊公不聽,執(zhí)意用高渠彌任大臣。及昭公為君,高渠彌害怕昭公借機殺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獵之機,射殺昭公,并與權臣祭仲合謀改立昭公弟子亹為君。 鄭莊公在位四十三年,于公元前701年與齊、衛(wèi)、宋等大國諸侯結盟,儼然已是諸侯霸主。然而僅幾個月后就病逝了,鄭國亦由盛轉衰。
齊桓公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姜姓,名小白,齊襄公幺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 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小白進宮勸諫,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孫無知與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發(fā)動政變,殺了襄公,篡奪了君位。一個多月后,齊人殺死公孫無知,迎接出奔在魯國的小白的兄長公子糾回國即位。而國內的高氏、國氏等貴族支持小白繼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齊都臨淄,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他重用管仲,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fā)展?jié)O業(yè),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后稱霸奠定了基礎。 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滅掉了附庸于魯的遂國。后又歸還戰(zhàn)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聲名鵲起。齊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了周天子的歡心。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后又在幽地與宋、魚、衛(wèi)、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于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首”可以解釋成“首先”,也可以說是“最杰出”)。 管仲、鮑叔牙去世后,齊桓公重用了易牙、豎刁等小人,讓他們掌握了國政。在位43年后,齊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個兒子因爭位而忙于內戰(zhàn),尸體于死后67天才下葬。這時的齊國,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他創(chuàng)下的霸業(yè)也就衰落了。
晉文公
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晉國國君。齊桓公之后,中原沒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晉文公(前636年~前628年執(zhí)政)時才重舉“尊王攘夷”之旗幟。文公早年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后,他任用狐偃、趙衰等賢良,整頓內政,改革政治,發(fā)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國,國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時,周室發(fā)生內亂,襄王蒙難出奔于鄭。趙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晉之資也?!蔽墓擞诠?35年獨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復位,于是晉之聲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領齊、宋、秦之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與楚軍交戰(zhàn)。 由于楚國立國至此,從未有敗戰(zhàn)記錄,甚至齊桓公也不敢與楚人開戰(zhàn),因此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晉國必敗無疑。 而晉文公為了回報昔日流亡時楚成王的接濟之恩,堅持先退讓三舍(約45公里)才接戰(zhàn)。敵前退兵形同不戰(zhàn)而逃,為此晉文公承受極大壓力,甚至晉軍內傳出他夢到了被楚成王打倒在地、吸食腦髓,所以才嚇得想放棄決戰(zhàn)之傳聞。但這場戰(zhàn)役最后晉國贏了。晉國的山戎大軍打破了楚國荊蠻大軍的不敗神話。 晉文公歸途中大會諸侯于踐上(今河南鄭州北),天子遣人封其為“伯”(霸)。后來,晉文公又會諸侯于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周襄王亦被召與會。晉文公因戰(zhàn)勝楚國而稱霸于諸侯。文公死后,晉國之霸業(yè)猶維持百年之久。
楚莊王
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羋(mǐ)姓 ,熊氏,名旅(一作侶),楚穆王商臣之子,公元前613 年~前591年在位。 楚國原是一個南方小國,經過文王、成王的發(fā)展之后,到穆王時已漸漸出現停滯狀態(tài) 。 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fā)了他兩位師傅公子燮與子儀發(fā)動的叛亂 。叛亂雖被及時平息,但對他這個幼主來說,卻是一次不小的考驗和不利的開端。在復雜 的形勢下,他采取了以靜觀動的對策,表現出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 況。 三年后,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他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虛心聽 取孫叔敖對治理國家的意見。莊王在位期間,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對外。他帶頭執(zhí)法,重視社會生產,發(fā)展經濟,充實國力。他務實的統(tǒng)治使楚國社會安定,民風儉樸,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楚國要北進中原,爭霸諸侯,首先就要拉攏與其相鄰的鄭國。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后,鄭國開始聽命于楚國,但仍然搖擺不定。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zhàn)爭,最后楚軍大獲全勝,聲威大震,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xù)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愿望。中原各國諸侯對楚國言聽計從,唯唯諾諾,有敢違背楚國旨意者,楚國兵鋒所向,沒有不迅速瓦解的。 楚莊王連年用兵,但他盡量做到不違農時,對百姓安撫體恤,從而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 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他對外戰(zhàn)爭也是采取威德并用的策略,并不只是著眼于某一塊土地的得失,而更注重于以德取勢,號令天下,這使他的霸業(yè)最終取得了成功。
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春秋時期宋國的國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子姓,名茲甫,于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國原本是周初商代貴族微子啟的封國,領地為現今豫東及蘇、魯、皖接壤地區(qū),都城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時,國勢漸盛,而其稱霸中原的欲望也愈加強烈。 公元前645年和643年,成就了齊國霸業(yè)的管仲、齊桓公相繼病死?;腹篮?,他的五個兒子為爭奪君位發(fā)生內訌,易牙勾結宮中權勢作亂,立公子無虧為君。齊國也因內亂而國力漸衰,徹底喪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機聯合曹、衛(wèi)、邾等國出兵討伐齊國,并扶持逃到宋國避難的公子昭當上了齊國國君(即齊孝公)。宋襄公此舉受到了各諸侯國的稱贊,宋國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繼承齊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 定齊有功,野心越來越大,妄圖稱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發(fā)起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陽南)之盟。對此,宋國的重臣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勸諫宋襄公說:“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著霸主之夢的宋襄公并沒有接受目夷的規(guī)勸,他再次邀請各國在宋國開會,商議會合各諸侯國訂立盟約,想以此來抬高自己的聲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約楚、陳、蔡、鄭、許、曹等國之君會盟于盂(宋地,今河南睢縣境)。赴約時,宋襄公不聽目夷的勸告,執(zhí)意不帶兵馬,而楚國卻設伏兵于盂,抓獲宋襄公。隨后楚國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領導的宋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宋襄公
,楚軍久圍宋都數月而不能攻克。后經魯僖公的調解,宋襄公才被楚國釋放。 縱觀宋襄公一生所為,他實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齊桓公死后,諸侯中以楚國最強,楚成王實際上已稱霸中原。而宋國本是一弱國,國小力單,原本無力稱霸,但宋襄公卻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圖與楚爭霸。宋國在與楚國的政治較量中,始終處于下風,一敗再敗。而在決定其命運的泓水之戰(zhàn)中,他又大講仁義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決斗式戰(zhàn)法,不肯乘敵“半渡”、“未陣”而擊之,結果兵敗身死,為天下人所恥笑,毛澤東評之為“蠢豬式的仁義”。宋襄公的爭霸實際上是在為楚國確立其霸主地位搭橋鋪路,“正所謂‘宋襄霸業(yè)’,實為楚成霸業(yè)?!迸f史稱宋襄公為“春秋五霸”之一實屬名不副實,而最務實的《左傳》中也并未以霸許他。
秦穆公
秦穆公
秦穆公,嬴姓[1],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長達39年,是秦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yè),統(tǒng)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秦國開始崛起。 秦國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肅張家川)周圍的一個嬴姓部落。因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封為諸侯,賜給岐以西地,正式建國。經文、憲、武、德、宣諸公,秦的疆土不斷東移,到穆公繼位時,已占有大半個關中。 秦穆公即位后,胸懷大志,奮發(fā)圖強,銳意進取。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依靠他們修明政治,發(fā)展軍事,獎勵生產,使國家實力大大增強。秦穆公選拔人才,能夠打破尊卑貴賤界限,選拔貴族以外的人,選用別國前來投奔的人,比如百里奚曾是個奴仆,他用五張羊皮把百里奚從楚國換了回來。當七十余歲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國時,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桎梏,與他商談國事。穆公又在百里奚的推薦下將蹇叔請來秦國,任命他為上大夫。秦穆公廣納賢才的做法充分表明他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國君。 人才有了,要完成霸業(yè),還一定要得到民心。秦穆公很重視民心的向背,所以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減輕百姓的負擔。他強調取信于民。晉國鬧饑荒,向秦國求援,他不計過去的恩怨,把大批糧食運到了晉國,說不能讓百姓受罪。晉國臣民都稱頌他的大德,他的威信大大提高。這使他深受下層群眾的支持和擁戴,有了爭霸的基礎。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謀略。為了打開通道,爭霸中原,他利用聯姻與晉國結成同盟,以與中原諸強抗衡。他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晉文公,并幫助晉文公在城濮之戰(zhàn)中戰(zhàn)勝了楚國。晉文公死后,秦穆公認為時機已到,想取代晉成為霸主。為穩(wěn)定后方,他全力進攻西戎。西戎泛指秦國西邊散布于廣大地區(qū)的戎族國家。他通過投奔來的由余了解了西戎各國的山川形勢、兵力部署,采用離間計、美人計等策略,突出奇兵,發(fā)動全面攻擊,征服了這些國家,擴地千里。這樣,東從陜西、山西交界的黃河起,一直到遙遠的西方,都為秦國所控制,秦穆公終于成為西方的霸主。這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發(fā)展了秦國經濟。秦穆公開創(chuàng)的霸業(yè),為戰(zhàn)國末年秦統(tǒng)一整個中國打下了基礎。 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于雍(今陜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將這么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愿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
又作“吳王闔廬”。姬姓,名光,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吳國是春秋時期長江下游的一個國家,原本是楚的屬國,吳君壽夢時吳國開始崛起。晉國為與楚國爭霸,采取聯吳制楚之策,派楚國亡臣屈巫帶著一隊戰(zhàn)車來到吳國,教吳人乘車、御射、列陣,吳軍由此學會了車戰(zhàn)。此外,吳國與晉國交好后,經濟、文化也得到發(fā)展,國力逐漸強大起來。于是,吳君壽夢慢慢萌生了走出國門的意圖,自號吳王,欲與南方大國楚國在疆場上一試身手。公元前584年,吳軍新編水陸大軍齊出,一舉攻下楚國淮河重鎮(zhèn)州來。此后近70年間,雙方先后發(fā)生過十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幾成世仇。在這十次戰(zhàn)爭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稱吳王闔閭。闔閭即位后,立志稱霸天下。 具有政治膽識的闔閭大力搜羅人才,采納良策,聽取民聲。他任用了楚國亡臣伍子胥,聽取其振興吳國的建議。他修建城郭,設置守備,積聚糧食,充實兵庫,為稱霸諸侯作準備。 經過幾年的努力,吳國不斷發(fā)展壯大,百姓豐衣足食,樂于為國家而獻身。為了給楚國點顏色看,他一舉滅亡了楚的附庸徐國,楚國對此也無可奈何,眼睜睜地看著他在徐國稱王。 具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闔閭開始整軍經武,把重點轉向軍事上的發(fā)展。他任用伍子胥幫他訓練吳國的士卒,以適應與中原諸侯國作戰(zhàn)的需要。又重用軍事家孫武,提高戰(zhàn)術素 養(yǎng);加緊制作鋒利的寶劍,以供戰(zhàn)爭之用。一切準備就緒,闔閭首先把矛頭指向了強大的楚國。公元前506年,吳國聯合唐、蔡兩國,對楚國大舉進攻,楚軍瓦解敗退,主帥令尹子常狼狽逃竄,吳軍大獲全勝,又經過幾次戰(zhàn)斗,進入了楚都城郢。楚昭王驚慌出逃,后在秦哀公的幫助下才重返國都。戰(zhàn)勝楚國后,闔閭的鋒芒轉向了越國,開始了對越的攻戰(zhàn)。公元前496年,在兩軍交戰(zhàn)時,他不幸被越軍射來的箭擊中,受傷而死。
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齊厘公子,齊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
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小白進宮勸諫,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以孫無知與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發(fā)動政變,殺了襄公,篡奪了王位。一個多月后,雍廩、高傒諸大夫又殺了公孫無知等,準備迎接出奔在魯國的小白哥公子糾回國即位。而國內高氏、國氏等貴族支持小白繼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齊都臨淄,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他重用鮑叔牙,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把國家大家事委托于管仲,讓其一展才華。
管仲確實是一個匡世濟時的良才。他認為君主要創(chuàng)建霸業(yè),首先要能識賢、用賢,要防止小人的滲入。他建議齊桓公起用隰朋,寧越等五個人,同時懸榜國門,號召國人獻計獻策,招納四方志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fā)展?jié)O業(yè),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后稱霸尊奠定了基礎。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占領了魯國的遂邑。后又歸還戰(zhàn)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的聲譽鵲起。齊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了周天子的歡心。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后又在幽地與宋、魚、衛(wèi)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于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稱霸后,他進一步治理好齊國,還幫助救周圍弱小的諸倔敵國。他驅戎趕狄,平魯伐楚,救衛(wèi)助邢等功績,極大地提高了威望。當時周王室想裁決一件大事,也要請齊桓公召集各會盟諸侯共同商議。
管仲、鮑叔牙去世后,齊桓公重用了易牙、豎刁等小人,讓他們掌握了國政。在位43年后,齊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個兒子因爭位而忙于內戰(zhàn),尸體于死后67天才下葬。這時的齊國,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他創(chuàng)下的霸業(yè)也就衰落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67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