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文中華歷史故事三國
#三國諸侯#三國戰(zhàn)役#蜀漢武將#蜀漢大臣
公元219年,鎮(zhèn)守荊州的關(guān)羽,發(fā)動了襄樊之戰(zhàn)。原本,關(guān)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俘獲于禁,斬殺龐德,這導致曹操都差一點要遷都,以此來避其鋒芒了。但是,讓關(guān)羽沒有想到的是,孫權(quán)派遣呂蒙偷襲了荊州,而后方的糜芳和傅士仁,也背叛了自己。于是,在孫權(quán)和曹操這兩大勢力的夾擊之下,關(guān)羽先是兵敗麥城,最終在公元220年丟掉了性命。
眾所周知,關(guān)羽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在他被殺后,劉備一方,自然不會坐視不理的。況且,東吳還奪取了荊州之地,這更加讓劉備惱恨了。
公元221年,劉備先是在成都登基稱帝,然后親自率軍征討東吳。值得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戰(zhàn)中,劉備并沒有帶上諸葛亮這位謀士。到了公元222年,劉備被陸遜擊敗,敗退到永安白帝城。等到這個時候,劉備才將諸葛亮征召到自己身邊。當然,劉備不是讓諸葛亮繼續(xù)率軍和東吳較量,而是將太子劉禪托孤給了諸葛亮,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那么,問題來了,劉備攻打東吳時,為什么讓諸葛亮留守后方呢?
一
具體來說,受到《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夷陵之戰(zhàn)前,諸葛亮表達了反對的態(tài)度。但是,實際上,在《三國志》等正史中,諸葛亮雖然沒有明確支持劉備討伐東吳,卻也沒有提出相反的意見。進一步來說,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已經(jīng)表明只有占有荊州和益州,才能夠爭奪天下。從這一角度來看,諸葛亮也贊同奪回荊州的主張,否則只靠一個益州,匡扶漢室只能說是癡人說夢了。
因此,在筆者看來,劉備不讓諸葛亮參加夷陵之戰(zhàn),顯然不是因為后者反對征討東吳,而是劉備需要一個值得信任的人留守成都。公元220年,不僅關(guān)羽被殺,黃忠這位老將,也在這一年病逝。而在關(guān)羽北伐襄樊之前,法正、龐統(tǒng)等謀士已經(jīng)去世。公元221年,張飛又被部下殺害。到了這個時候,劉備真正信任的大臣,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了。
對于公元161年出生的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爆發(fā)的時候,其年齡在60歲左右。考慮到年齡較大,劉備能不能在夷陵之戰(zhàn)中全身而退,都是一個問題。因此,一旦劉備在前線陣亡或者病逝,留守后方的諸葛亮,就能起到扶持太子劉禪即位的關(guān)鍵作用了。根據(jù)《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在劉備稱帝前,就讓諸葛亮抄寫古代的書籍,以此讓劉禪來學習,也即諸葛亮可謂劉禪的老師了。而這,自然也是劉備信任諸葛亮的重要體現(xiàn)。
二
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劉備將諸葛亮帶在身邊,后方的太子劉禪,顯然難以應(yīng)付比較突發(fā)的事件,比如益州本地士族的叛亂等。在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時候,經(jīng)常會將蔣琬、費祎等信任的大臣留在后方,也是同樣的道理。
同時,在筆者看來,關(guān)羽的前車之鑒,也讓劉備不能忘記。前面說過,襄樊之戰(zhàn)爆發(fā)的時候,正是因為糜芳和傅士仁的背叛,這才讓呂蒙成功拿下荊州,并消滅了關(guān)羽。特別是糜芳,本為徐州牧陶謙部下,曾被曹操表為彭城相。后來辭官,隨劉備從徐州輾轉(zhuǎn)至鄴城、汝南、新野、長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作為劉備糜夫人的兄弟,糜芳的背叛,顯然讓劉備深受觸動?,F(xiàn)在,如果劉備將諸葛亮帶在身邊,確實能夠起到出謀劃策的作用??墒牵蠓揭坏┏霈F(xiàn)第二個糜芳或者傅士仁,整個蜀漢都可能走向滅亡。
三
再者,在夷陵之戰(zhàn)前,劉備南征北戰(zhàn)的時候,其實也很少將諸葛亮帶在身邊。比如劉備進入益州時,輔佐自己的謀士是龐統(tǒng)。公元211年,決定留諸葛亮、關(guān)羽等鎮(zhèn)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lǐng)龐統(tǒng),率領(lǐng)數(shù)萬兵士進入益州。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tǒng)勸劉備于宴席中挾持劉璋,但劉備以自己初來蜀中恩信未立為由而拒絕。當然,比較可惜的是,在后來爆發(fā)的益州之戰(zhàn),龐統(tǒng)陣亡,這讓劉備悲痛不已。
再比如公元217年,劉備發(fā)動了漢中之戰(zhàn)。在這場戰(zhàn)役中,法正出謀劃策,幫助劉備斬殺了夏侯淵,這也成為整個漢中之戰(zhàn)的重要轉(zhuǎn)折點。
《三國志》: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于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曹公西征,聞?wù)?,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毕戎髁闈h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在夏侯淵被黃忠斬殺之后,曹操親自率軍來到漢中。對此,曹操表示劉備一定不會想出這樣的辦法,也即這都是法正在出謀劃策。而就諸葛亮來說,則在后方負責糧草等物資的運輸。比如漢中之戰(zhàn)進入到僵持階段后,劉備就要求諸葛亮繼續(xù)派遣兵馬來支援自己。到了公元219年,劉備擊退曹操,奪取漢中之地后,將法正冊封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當然,非常可惜的是,法正在公元219年就病逝了。如果沒有過早去世,劉備征討東吳的時候,顯然還會將法正帶在身邊的。
四
最后,對此,在筆者看來,諸葛亮確實是一位優(yōu)秀的將領(lǐng),比如北伐中原的時候,諸葛亮就能在國力不如曹魏的前提下,壓制司馬懿等對手。不過,諸葛亮的治國才能,其實是更加優(yōu)秀的。對于擅長識人和用人的劉備來說,自然要把合適的人,放到最合適的崗位上。于是,蜀漢建立后,劉備立即冊封諸葛亮為丞相,而不是其他武將官職。
對此,《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評價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值得注意的是,夷陵之戰(zhàn)爆發(fā)后,劉備在初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迫使陸遜只能后退和防守。對于南征北戰(zhàn)多年的劉備,即便身邊沒有謀士的輔佐,也具有不錯的指揮才能。但是,到了公元222年,蜀漢大軍的銳氣逐漸消失,再加上天氣炎熱,這給了陸遜火攻的機會。一定程度上,如果劉備能夠在這一年見好就收,顯然可以避免蜀漢元氣大傷的結(jié)果。當然,這也是關(guān)羽被殺,荊州丟失,促使劉備有些意氣用事了。
在夷陵之戰(zhàn)后,蜀漢可謂又一次遭到了重創(chuàng),并且南中等地還出現(xiàn)了叛亂,這促使蜀漢來到了滅亡的邊緣。當然,諸葛亮依然憑借著高超的治理能力,不僅讓蜀漢恢復元氣,甚至還能多次和強大的曹魏相抗衡,并堅持到公元263年才滅亡。而這,自然無愧于千古名相的稱號。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才智高深,精通謀略,極善于用兵,三國也有傳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經(jīng)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劉備也聲稱是如魚得水。得到諸葛亮后,吃則同席,睡則同榻,形影不離,終日研究兵法謀略。
博望坡一戰(zhàn),劉備更是全權(quán)委托,諸葛亮也不負眾望,一把火燒的曹仁李典片甲不留。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之后的每逢大戰(zhàn),劉備好像都沒有帶上諸葛亮,比如攻取益州,夷陵之戰(zhàn),征巴蜀等。個人認為,這不是劉備刻意為之,而是有著深刻原因的。
首先劉備勢力范圍擴大之后,需要穩(wěn)固的大后方。劉備得到荊州,諸葛亮也是功不可沒。正是他趁著周瑜與曹仁在南郡決戰(zhàn)的時候,讓趙云偷襲了荊州。然而在得到荊州之后,劉備的勢力范圍極大的拓展。有新野縣城,到整個荊州,劉備的兵力人才本來就捉襟見肘??梢哉f劉備傾盡全力才拿下了零陵、貴陽、武陵、長沙等郡。
但荊州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一者東吳向劉備索要荊州。二者為了實現(xiàn)隆中對的決策,劉備必須再拿下益州。但劉備進攻益州前需要一個穩(wěn)固的大后方,需要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藖硎厍G州。而諸葛亮就是最佳人選。以他的謀略兵法大局觀,可以確保荊州無憂。再加上劉備又新的了龐統(tǒng),進攻益州又有法正和張松的協(xié)助,于是劉備果斷留諸葛亮守荊州,這也是最好的安排。演義曾這樣記載:
于是孔明總守荊州;關(guān)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lǐng)四郡巡江;趙云屯江陵,鎮(zhèn)公安。玄德令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后軍,玄德自與劉封、關(guān)平在中軍,龐統(tǒng)為軍師,馬步兵五萬起程西行。
其次夷陵之戰(zhàn),諸葛亮并不支持劉備伐吳。關(guān)羽出兵北伐樊城,因呂蒙偷襲荊州而一敗涂地。兵敗走麥城又被馬忠擒獲,因拒絕投降關(guān)羽父子均被殺害。劉備得知后,氣急敗壞,聲稱誓與東吳不共戴天,張飛也要求即刻給二哥報仇。然而此時卻得到諸葛亮的反對,在他看來,曹魏是竊國之賊,是蜀漢最大的敵人。東吳只可以結(jié)盟,不可強圖,因此諸葛亮建議先伐吳,后攻魏。當時持相同意見的還有趙云、馬謖等。劉備為了大局,只能暫時放棄伐吳的計劃。
劉備在蜀漢稱帝后,他認為孫權(quán)背信棄義,伐吳勢在必行。而且張飛親到益州找到劉備要求替二哥報仇。但此時諸葛亮依然堅持聯(lián)吳抗曹,這真的激怒了劉備。當誓死進諫的大臣還被下獄,劉備已經(jīng)下定決心伐吳,但他深深知道,諸葛亮不支持他。一氣之下,劉備聲稱“沒有你我還打不了仗了”,索性伐吳之戰(zhàn)就不帶諸葛亮。
而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蜀漢也需要一個穩(wěn)固的大后方,況且?guī)资f大軍出征,糧草軍械共給都是問題。諸葛亮留守益州,供給糧草,也是最好的選擇。演義曾這樣記載:
宓伏地不起曰: “陛下不從臣言,誠恐有失?!毕戎鞔笈唬骸半抻d兵,爾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斬之??酌髀勚?,即上表救秦宓。先主看畢,擲表于地曰:“朕意已決,毋得再諫!” 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
最后諸葛亮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更適合留守。諸葛亮雖然才識過人,精通兵法謀略。但他生性謹慎,善守而不善攻,而且講究循序漸進的進攻,不敢冒風險。從后來的六出祁山便可看出,諸葛亮直接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繞道千里兵出祁山。劉備無論是攻取益州還是討伐東吳,都要出奇制勝。
因此攻取益州時,龐統(tǒng)是最佳人選,他是進攻型的人才。討伐東吳時,劉備想一鼓作氣,剿滅東吳,誅殺孫權(quán)。想來他更忍受不了諸葛亮磨磨唧唧得到進攻,還是殺的酣暢淋漓些痛快,即使諸葛亮去了也少不了打嘴仗。因此從諸葛亮性格和用兵保守性來看,他更適合留守后方。
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需要諸葛亮留下來掌管朝政,第二,諸葛亮反對東征。
第一個原因,需要諸葛亮留下來掌管政務(wù)。諸葛亮的兵法不是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是諸葛亮的內(nèi)政,諸葛亮處理內(nèi)政的本領(lǐng)無人能敵,在當時的蜀國是最厲害的,善于處理各種繁雜的稅收,處理大臣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劉備的東征的時候,就把諸葛亮留了下來,替自己準備軍械和糧草,東征的時候就不能帶上諸葛亮,因為糧草之事非常重要,戰(zhàn)爭進行中只要斷了糧就相當于斷了命。
第二個原因,諸葛亮反對東征。劉備稱帝之后,發(fā)布的第一道詔令就是要討伐東吳。劉備打敗曹操之后,勢力大增,成為當時天下最大的一方勢力,劉備的信心也是倍增,所以要替自己的二弟報仇,另一方面他認為東吳的勢力要比曹操的勢力小的多,所以他認為討伐東吳要比討伐曹操容易。但劉備忽略了地理因素,東吳路途遙遠,而且蜀國在那里沒有根據(jù)地,如果當時荊州還在劉備手中。
劉備就可以從荊州用兵,但荊州已經(jīng)失去,劉備想要攻取東吳就得從川蜀用兵,路途十分遙遠,諸葛亮的性格是穩(wěn)重,這樣用兵極為冒險,所以諸葛亮極力反對劉備東征,但是劉備一語定乾坤,下達詔令,要舉全國之力東征,平息了國內(nèi)關(guān)于是否東征的爭論,而諸葛亮也保留了自己的言論。
夷陵之戰(zhàn)關(guān)乎蜀漢國運,劉備為什么卻不帶上諸葛亮?
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夷陵之戰(zhàn)”,被稱為三國史中的“三大戰(zhàn)役”,其中“夷陵之戰(zhàn)”,是發(fā)生于蜀漢劉備集團和東吳孫權(quán)集團之間的一場戰(zhàn)役: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因義弟關(guān)羽不久前死于曹魏和東吳的聯(lián)合絞殺,劉備決意起兵為關(guān)羽報仇,奪回荊州之地。
同年七月,劉備親率蜀軍主力,進攻東吳,孫權(quán)求和不成,委任陸遜為大都督,率軍迎戰(zhàn),后陸遜在夷陵一帶火燒蜀軍連營,蜀軍大敗,漢昭烈帝劉備也在不久之后病逝,受命掌管軍國大事的諸葛亮與東吳議和修好,共抗曹魏,夷陵之戰(zhàn)如此重要,關(guān)乎國運,劉備為什么不帶上諸葛亮呢?
首先,當時是三分天下,三國鼎立,劉備要征討東吳,雖然他當時非常痛恨東吳,但他在征討東吳的時候,還是要考慮到曹魏的因素。
如果曹魏在劉備率大軍征討東吳之機,偷襲蜀國,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劉備要做到?jīng)]有后顧之憂,需要一個人鎮(zhèn)守蜀國本土,這個人諸葛亮最合適,所以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時,沒有帶上諸葛亮。
其次,劉備因為關(guān)羽之死,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堅決要征討東吳,而當時三分天下的局面,孫劉勢弱,曹魏勢大,孫劉只能聯(lián)合抗曹才能三分天下,劉備因為兄弟之仇而征討東吳,卻不去征討蜀國之仇敵曹魏,因此很多人反對,在反對的人之中就有諸葛亮。
最后,劉備自認英雄一世,這次又是率大軍去征討東吳,東吳諸將劉備也沒有放在心上。英雄一世的劉備覺得自己可以打敗東吳,因為就不用帶軍師諸葛亮。
試想,在劉備自已指揮下,攻破東吳,是一種什么樣的豐功偉績,劉備也需要在無人輔佐的情況下打贏一場戰(zhàn)役,這是一種資本,對鞏固地位非常重要,諸葛亮善于理政,就讓其在家?guī)退卫韮?nèi)務(wù),當好大管家,為他的征戰(zhàn)做好后勤保障,因此,劉備在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時,便公私兼顧,撇下諸葛亮到東吳打仗去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67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